
1939年,朱英国生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在贫困中长大,目睹了大量关于土地和粮食的悲喜剧。
1959年,朱英国考上了武汉大学生物系;
1972年,朱英国开始进行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因海南岛,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种一季水稻,可以大大加快水稻育种科研速度,于是,春夏之际,朱英国和他的队伍留在湖北沔阳协作攻关,秋风一起,他们就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4月,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开始了“水稻候鸟”的生活。
1972年起,他和武大生科院其它人员利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选育的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系类型——红莲型,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5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协作组,朱英国被任命为组长。
1984年,经过大海捞针,农家品种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被他和助手发现。经过3年繁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功培育出来了——马协A。马协型杂交稻的突出特点是米质优,以后,朱英国为首的研究组先后培育除马协型不育系3个。
2002年,和他的团队选育出红莲优6号,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后又培育了红莲优6、珞优8号等;
2007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00万奖金);把其中80万元将用于科研,20万元将开设一个水稻科研基金,发展水稻科研事业,奖励人才。
2008年,9月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12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社会兼职:
曾任湖北省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政府参事、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所获荣誉
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07年获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2008年获“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旨在构建一个涵盖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人物创新成果展示平台。
2、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本站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
5、本网站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本站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本站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本站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