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张大奕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24-11-13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张大奕,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吉林大学唐敖庆领军教授,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2024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2024年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2-2023年连续2年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在环境安全诊断技术与设备、环境功能微生物甄别、污染与退化土壤修复等领域开展大量原创性与突破性工作。提出了“生物传感器-生物光谱”耦合的环境风险溯源新原理,开发了基于染色体修饰的全细胞生物传感器构建方法、基于傅立叶红外和拉曼光谱的污染物毒性快速检测方法、“生物传感-生物光谱”耦合的污染物健康风险溯源方法、病原体光谱在线检测方法等新技术;建立了“磁性纳米颗粒分离-稳定同位素标记-拉曼单细胞分选-微囊化高通量培养”耦合的SMART系统,实现了环境功能微生物的精准甄别、高效筛选与高通量培养;打破了污染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与设备零部件的国际垄断,研制了多套污染物和新冠病毒在线监测设备,实现了自动化和100%国产化,用以揭示复合污染物的多介质输移机制和生态风险形成原理,形成了以“在线监测-生物修复”手段为核心的污染场地修复与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地下水污染与风险在线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入选水利部《2022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在多个省市开展示范应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累计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包括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土壤和地下水原位、快速、在线检测设备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物传感-光谱耦合的复合污染毒性评估与源解析技术研究”(419773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全细胞生物传感器芯片技术的环境污染场地生态风险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41301331);参与国家级项目10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地下水污染快速识别与风险监测管控技术”(2019YFC18048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和调控机制”(2018YFC18007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污染场地大数据与智能化管控关键技术”(2020YFC1807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疫情聚集区环境污染及次生风险阻控机制”(52091543)、国务院应急重大专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及风险防控”(2020YFC0842500)、国家重大污染控制专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360-04-20020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下水位波动带石油烃污染微生态变化特征与生物修复机制研究”(416722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有机磷对水库沉积物拟多甲藻孢囊萌发与增殖的影响及机制”(415730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生态脱氮效应研究”(40372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英国皇家学会国际合作项目“地下水的氮污染-氮在地下多界面的转化和迁移”(2005/R1-JP)、英国皇家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碳氢化合物污染场地生物可利用行和生物降解能力研究”(2009/R3);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4项,包括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生物结皮形成机制及其在沙化土壤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XZ202001ZY0003G)、江苏省社会发展面上项目“汽爆-化学氧化耦合修复工艺用于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技术研究”(BE2019680)、沈阳市社会治理科技专项“环境污染物在线监测和精准溯源设备平台研究”(23-407-3-09)。

发表SCI收录论文207篇,总影响因子1542,WoS被引用5000余次,H指数40。热点论文2篇,高被引论文5篇,Nature Index(自然指数)收录论文25篇,中科院I区论文107篇,包括Nature Protocols (IF=13.1) 1篇、ISME Journal (IF=10.8) 2篇、Water Research (IF=11.4) 7篇、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IF=10.8) 12篇、Engineering (IF=10.1) 3篇、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12.2) 29篇、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F=11.4) 2篇、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IF=10.3) 6篇、Analytical Chemistry (IF=6.7) 4篇、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F=8.2) 17篇、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F=7.6) 16篇等。国际/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6项,软件著作权6项,专著章节2篇。

教育经历:

2002.9 -- 2009.1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士研究生毕业 博士

1998.9 -- 2002.8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本科毕业 学士 

工作经历:

2022.5 -- 至今 吉林大学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教授

2018.5 -- 2022.4 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副研究员

2013.7 -- 2017.12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环境中心 讲师

2009.1 -- 2013.6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结构与市政工程系 博士后 

社会兼职:

2022.12 -- 至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污染源排放与管控专业委员会常任委员

2022.10 -- 至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2020.4 -- 至今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委员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