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李明慧,女,山东鱼台人,博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教育经历:
1993年9月—1997年7月,山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地球科学系,工学学士。
1998年9月—2001年7月,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理学硕士。
2001年—2004年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8年7月—至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项目副研、副研。
2009年9月—2010年9月,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学者。
2005年7月—2008年7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
2004年7月—2005年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助研 。
1997年8月—1998年9月,山东省七五煤矿生产技术科,技术员。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第四纪研究会终身会员。
2. 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 终身会员。
3. 青藏高原研究会会员。
招生方向:
湖泊沉积与环境矿物学
研究方向:
湖泊沉积与环境矿物学,主要是利用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类型的矿物及晶体化学和同位素等,讨论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盐湖矿产资源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演化,涉及的领域包括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学等多个学科。
1、环境矿物学
2、高盐度环境下的粘土矿物学
3、单矿物中的稳定同位素与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4、盐类矿床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资助子课题(XDA20070101), 气候转型与特征事件的过程与规律, 2018-01 至 2022-12, 1693万元, 在研, 参与。
2、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2017YFC0602803), 重点盆地主要成盐期干旱气候事件与成钾作用, 2017-07 至 2021-06, 280万,已结题,参与。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41321061,青藏高原北部气候与构造相互作用,2014/01-2016/12,600万,已结题,参加。
4、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CB956400,中国西部大陆剥蚀风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的关系,2013/01-2017/08,2600万,已结题,参加。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1100,柴达木盆地西部千米湖泊沉积物中的盐类矿物及环境意义,2013/01-2016/12,80 万,已结题,主持。
6、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第四课题(XDB03020400),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域新生代化学风化记录与速率研究,2012/10-2016/12,300万,已结题,参加。
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第四课题,XDB03020400,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域新生代化学风化记录与速率研究,2012/10-2016/12,300 万,其中的子课题:干旱区湖泊矿物组成与干旱区气候和化学风化过程研究,30 万,已结题,主持子课题。
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第六课题(2011CB403006),中国陆块漂移与干旱-极端干旱气候事件及其对成钾控制,2011/01-2015/12,300万, 已结题,参加。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41021001),青藏高原北部气候与构造相互作用,2011/01-2013/12,600万,已结题,参加。
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第六课题,2011CB403006,中国陆块漂移与干旱-极端干旱气候事件及其对成钾控制,2011/01-2015/12,500 万,其中的子课题:云南兰坪-思茅盆地盐类矿物特征及成因研究,40万,已结题,主持子课题。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801075,西藏纳木错湖水理化性质与单水方解石成因之间的关系,2009/01-2011/12,21万,已结题,主持。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743,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多环境介质中大气重金属污染物记录的集成研究,2009/01-2012/12,170万,已结题,参与。
1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第二课题(2005CB422002),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2006/01-2010/12,80万,已结题,参加。
科研成果:
1、高精度地厘定了柴达木盆地西部7.1 Ma以来盐类矿物组成、演化序列及其环境意义,在我国首次发现硫酸盐矿物尤钠钙矾,发现高盐度环境下的粘土矿物,层间水与周围水体之间几乎不发生同位素的交换,历经百万年仍然记录了古环境信息。
2、高盐度环境下,次生盐类矿物(如石膏、白钠镁矾、杂卤石等)的稳定同位素(结晶水氢氧同位素、锶钕同位素、镁同位素、氧、硫同位素等)中依然包含大量原始卤水、古环境及物质来源信息;
3、兰坪-思茅盆地、泰国呵呖盆地、老挝哈空那空盆地钾盐矿床的物质来源以陆源和热液补给为主。除了遵循蒸发盐矿产的形成规律之外,钾盐也是一种金属矿产,应同其他金属矿产一样,重视热液来源的研究。
4、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发现单水方解石(CaCO3·H2O),并系统研究了该矿物在西藏纳木错的分布、成因及环境意义。该研究填补了我国单水方解石矿物学研究的空白。
5、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资助下,系统研究了西藏纳木错的单水方解石分布、成因及环境意义,这项研究填补了高海拔地区单水方解石矿物学研究的空白,为湖泊的现代过程研究提供了矿物学方面的资料。
6、高精度地厘定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千米钻孔280万年以来盐类矿物组成、演化序列及其环境意义,并在我国首次发现了硫酸盐矿物尤钠钙矾。
参与编著:
[1]康世昌 主编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过程及其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p386-394
[2]Rehab Abdel Rahman edited. Isotope applications in Earth Sciences., Edited by Rehab Abdel Rahman. IntechOpen Press, London ,UK, p39-62
代表性英文论文:(标*为通讯作者)
[1]Minghui Li, Xiaomin Fang, Zhengrong Wang, Jiao Li, Maodu Yan, Albert Galy, Jiuyi Wang, Shuyi Lu, Liping Zhu.Using mineralogy and Sr-Nd isotopes of gypsum to constrain the provenance of sediments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neo-tectonic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22,223:104983
[2]Minghui Li, Liping Zhu*, Junbo Wang, Jianting Ju, Chong Liu, Qingfeng Ma , Teng Xu, Baojin Qiao and Xiaoxiao Wang. Holocene lake evolution and glacial fluctuations indicated by carbonate minerals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the sediments of a glacial melt recharge lake on the nor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2021. 656281. doi: 10.3389/feart.2021.656281
[3]Minghui Li, Xiaomin Fang, Albert Galy, Huiling Wang, Xiangsuo Song, Xiaoxiao WangShurui Sun, Hydrated Sulfate Minerals (Bloedite and Polyhalite): Form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paleoenvironment. 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 2020,35:126
[4]Minghui Li, Shurui Sun, Maodu Yan, Fanwei Meng, Xiaomin Fang, Xiangsuo Song, Liping Zhu. Late Cretaceous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from halite in an evaporite deposit on the Khorat Plateau, Laos. Cretaceous Research, 2020, 116, 104589
[5]Shurui Sun,Minghui Li*,Maodu Yan,Xiaomin Fang,Gengxin Zhang,Xiaoming Liu. Bromine content and Br/Cl molar ratio of halite in a core from Laos: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 2019, 34:1107–111
[6]Minghui Li, Maodu Yan, Xiaomin Fang, Zengjie Zhang, Zhengrong Wang, Jiao Li, Shurui Sun, Xiaoming Liu. Origins of Mid-Cretaceous evaporate deposits of Sakhon Nakhon Basin in Laos: evidence from stable isotopes of halite.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8, 184: 209-222
[7]Minghui Li, Shurui Sun, Xiaomin Fang, Chunhong Wang, Zhengrong Wang, Huiling Wang. Clay minerals and isotopes of Pleistocene lacustrine sediments from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NE Tibetan Plateau. Applied Clay Science,2018,162:382-390
[8]Jiao Li,Minghui Li*, Xiaomin Fang, Gengxin Zhang, Weilin Zhang, Xiaoming Liu.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gypsum hydration water in deep Core SG-1, western Qaidam basin (NE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7, 155: 70-77
[9]Jiao Li*,Minghui Li*, Xiaomin Fang, Zhengrong Wang, Weilin Zhang, Yibo Yang。Variations and mechanisms of gypsum morphology along deep core SG-1, western Qaidam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7, 430:71-81(DOI 10.1016/j.quaint.2015.12.102)
[10]Xiaomin Fang, Minghui LI*, Zhengrong Wang, Jiuyi Wang, Jiao LI, Xiaoming Liu, Jinbo Zan. Oscillation of mineral compositions in Core SG-1b, western Qaidam Basin, NE Tibetan Plateau. Scientific Reports, 2016,6:32848 doi:10.1038/srep32848
[11]Minghui Li, Maodu Yan, Zhengrong Wang, Xiaoming Liu, Xiaomin Fang, Jiao Li. The origins of the Mengye potash deposit in the Lanping–Simao Basin,Yunnan Province,Western China. Ore Geology Reviews 2015, 69:174-186
[12]Minghui Li; Xiaomin Fang; Jiuyi Wang; Yougui Song; Yibo Yang; Weilin Zhang; Xiaoming Liu. Evaporite minerals of the lower 538.5 m sediments in a long core from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Tibet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3, 298:123-133
[13]Minghui Li, Junbo Wang, Liping Zhu, Liqiang Wang, Chaolu Yi.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of monohydrocalcite from surface sediments in Nam Co Lake, Tibet.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2,263:85-92
[14]Minghui Li, Liping Zhu, Junbo Wang, Liqiang Wang, Chaolu Yi, Albert Galy Multiple implication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for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Nam Co, Tibet.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1,236, 96-106.
[15]Minghui Li, Xiaomin Fang,Chaolu Yi,Shaopeng Gao, Weilin Zhan,Albert Galy. Evaporite minerals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upper 400 m sediments in a core from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Tibet.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0, 218(1-2): 176-189
[16]Minghui Li, Shichang Kang, Jun Ge, Chaolu Yi, Xiaomin Fang. Saline rhythm and climatic change since 20.6 kyr BP from the Qiulinanmu Playa Lake in Tibet. Carbonates Evaporites 2010, 25: 5-14
[17]Minghui Li, Shichang Kang, Zhu Liping, Wang Junbo, Zhang Qianggong, Xie Manping, You Qinglong. On the Unusual Holocene Carbonate Sedimen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Nam Co (Lake), Central Tibet.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9, 6: 346–353
[18]Minghui Li, Kang Shichang, Zhu Liping, You Qinglong, Zhang Qianggong, Wang Junbo.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Holocene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Nam Co, Tibet.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8,187, 105-116
[19]Junbo Wang,Liping Zhu,Yong Wang,Jianting JU,Gerhard Daut,Minghui Li,Spatial variability and the controlling mechanisms of surface sediments from Nam Co,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China. Sedimentary Geology,2015,319:69-77
[20]Yibo Yang, Xiaomin Fang, Minghui LI,Albert Galy,Andreas,Koutsodendris, Zhang Weilin.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uraniumconcentrations in lacustrine calcareous clastic-evaporite deposits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15,417:422-431
[21]Yibo Yang,Xiaomin Fang,Albert Galy,Minghui Li,Erwin Appel,Xiaoming Liu.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rare earth element record of thecalcareous lacustrine sediments from a long core (SG-1)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NETibetan Plateau,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4,145:223-232
[22]Yang, Y., Fang, X., Appel, E., Galy, A., Li, M., & Zhang, W. Late Pliocene–Quaternary evolution of redox conditions in the western Qaidam paleolake (NE Tibetan Plateau) deduced from Mn geochemistry in the drilling core SG-1. Quaternary Research, 2013, 80(3), 586-595
[23]Yang, Y., Fang, X., Galy, A., Appel, E., & Li, M.. Quaternary paleolake nutrient evolu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deduced from phosphorus geochemistry record of deep drilling core SG-1.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3,313, 156-167.
[24]Liping Zhu, Junbo Wang, Xiao Lin, Jianting Ju, Manping Xie, Minghui Li, Yanhong Wu, G.Daut, R.M?usbacher, A.Schwalb, 2008.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flected by Core Sediments since 8.4ka in Nam Co, Central Tibet of China. The Holocene, 18,5: 831–839
代表性中文论文:(标*为通讯作者)
[1]李明慧, 朱立平, 王晓晓, 鞠建庭, 聂小芳. 青藏高原湖泊中影响锂元素迁移和富集的矿物、元素及环境因素——以西藏郭扎错钻孔沉积物为例[J].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23, 13 (07): 714-722.
[2]聂小芳, 朱立平, 韩作振, 李明慧, 王晓晓. 基于碳酸盐矿物数据估算色林错5000a BP以来的沉积无机碳通量[J].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23, 13 (01): 77-83.
[3]李明慧, 王晓晓, 朱立平, 李皎, 方小敏. 矿物成因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分析方法差异及其对环境指标解释的影响[J].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23, 13 (01): 68-76.
[4]刘晓明, 于正良, 邬光剑, 刘玉东, 李明慧, 石燕云. 不同前处理方式对青藏高原冰川径流主要阳离子浓度的影响[J].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23, 13 (01): 10-18.
[5]路淑毅, 杨斌, 李胜荣, 宋香锁, 杜圣贤, 高建飞, 张尚坤, 李明慧, 张伟林. 鲁西南单县盆地钻孔记录的古近纪环境变化[J]. 沉积学报, 2023, 41 (02): 498-510.
[6]倪艳华, 李明慧*, 方小敏, 孟凡巍, 颜茂都, 刘迎新.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的古水温:来自SG-1钻孔石盐流体包裹体的证据[J]. 地学前缘, 2021, 28 (06): 115-124.
[7]颜茂都, 张大文, 李明慧. 思茅和呵叻盆地钾盐矿研究新进展和新认识[J]. 地学前缘, 2021, 28 (06): 10-28.
[8]王晓晓, 韩作振, 李明慧*, 方小敏, 赵延洋. 柴达木盆地西部SG-1钻孔中白云石成因探讨[J].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05): 520-529.
[9]施翰林, 李明慧, 刘迎新, 朱立平. Mg~(2+)调控低温环境下单水方解石的合成[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9, 38 (06): 761-769.
[10]宋香锁, 孙聪聪, 宋伟华, 张巧婷, 张尚坤, 李明慧. 西藏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变化特征及影响[J]. 山东国土资源, 2019, 35 (10): 26-31.
[11]李明月, 孙学军, Kabita Karki, 曾辰, 张永利, 张凡, 李明慧, 张强弓. 喜马拉雅山中段柯西河跨境流域河流沉积物的矿物和元素特征[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 38 (05): 989-997.
[12]王慧玲, 李明慧, 方小敏, 刘迎新, 孙淑蕊, 靳启祯. 柴达木盆地白钠镁矾的矿物学和稳定同位素特征[J]. 矿物岩石, 2018, 38 (04): 12-20.
[13]王春虹, 李明慧, 方小敏, 刘迎新, 颜茂都. 柴达木盆地西部SG-1钻孔中伊蒙混层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16, 36 (04): 917-925.
[14]李明慧, 颜茂都, 方小敏, 张增杰, 孙淑蕊. 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和老挝钾盐矿床物质来源新认识[J]. 高校地质学报, 2016, 22 (01): 60-65.
[15]孙淑蕊, 李明慧*, 颜茂都, 刘晓明, 方小敏. 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中Br和I的影响因素及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35(2):354-361.
[16]李皎, 李明慧, 方小敏, 吴福莉, 孟庆泉, 张志国, 刘晓明. 柯鲁克湖水化学特征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5, 38 (01): 43-51.
[17]赵希涛, 赵元艺, 郑绵平, 马志邦, 曹建科, 李明慧. 班戈错晚第四纪湖泊发育、湖面变化与藏北高原东南部末次大湖期湖泊演化[J]. 地球学报, 2011, 32 (01): 13-26.
[18]李明慧, 易朝路, 方小敏, 高少鹏, 张伟林. 柴达木西部钻孔盐类矿物及环境意义初步研究[J]. 沉积学报, 2010, 28 (06): 1213-1228.
[19]李明慧, 康世昌, 朱立平, 王君波, 张强弓, 谢曼平, 游庆龙. 西藏纳木错沉积物单水方解石出现前后的环境变化[J]. 第四纪研究, 2008, 28(04): 601-609.
[20]李明慧, 康世昌, 朱立平, 郑绵平. 青藏高原扎布耶盐湖晚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化[J]. 干旱区地理, 2008, 31(03): 333-340.
[21]李明慧, 朱立平, 康世昌, 游庆龙, 王君波, 张强弓, 谢曼平. 西藏纳木错沉积物中单水方解石的发现及成因分析[J]. 矿物岩石, 2008, 28(01): 1-7.
[22]李明慧, 康世昌, 郑绵平. 青藏高原中部扎布耶茶卡142ka以来石英砂表面特征及环境意义[J]. 冰川冻土, 2008, 30(01): 125-131.
[23]李明慧, 康世昌, 卜令忠, 郑绵平. 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原生硼砂、芒硝韵律层的发现及气候环境意义[J]. 沉积学报, 2007, (04): 619-625.
[24]朱立平, 王君波, 林晓, 鞠建廷, 谢曼平, 李明慧, 吴艳红, G·Daut, R·Musbacher, A·Schwalb. 西藏纳木错深水湖芯反映的8·4ka以来气候环境变化[J]. 第四纪研究, 2007, 27(04): 588-597.
[25]李明慧, 康世昌.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J]. 盐湖研究, 2007, 15(01): 63-72.
[26]李明慧, 康世昌, 郑绵平, 卜令忠. 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盐类沉积韵律[J].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13(01): 35-42.
[27]李明慧,郑绵平. 西藏扎布耶盐湖晚更新世沉积学及古气候意义[J]. 湖泊科学, 2005, 17(01): 24-27.
[28]李明慧,郑绵平.锂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科技导报,2003,12:38-41
[29]李明慧.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自然杂志,2002,24(5):283-285
[30]李明慧.盐湖资源与西部开发.资源·产业,2002,1:55-56
[31]李明慧,郑绵平.发展西部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发盐湖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18(5):43-45
[32]李明慧.盐湖开发应慎之又慎.科学时报,2002,2,22,第四版。
[33]郑绵平,李明慧.科学对待盐湖,保护开发并举.科学时报,2002,4,3,第三版。
荣誉奖励:
资料更新中……
学术交流:
1、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王峥嵘副教授来青藏高原所访问 http://www.itpcas.ac.cn/gjjl/gjhz/201508/t20150830_4417943.html;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王峥嵘副教授来青藏高原所访问
2015-08-30
应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李明慧副研究员邀请,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王峥嵘副教授来青藏高原所访问交流,并于7月29日和30日做了2次学术报告,题目为:“Stable isotope variations during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carbonate minerals”和“Sr and Mg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Marinoan cap carbonates: Implication for Neoproterozoic ocean circulation”。在京部分老师、博士后及研究生参加报告会和相关学术讨论。
王峥嵘副教授详细介绍了不同条件下碳酸盐矿物成核、析出的实验方法;碳酸盐矿物析出过程中稳定同位素Sr、Mg、C的变化;该研究在地学中的应用,特别是盖帽碳酸盐矿物及碳同位素的应用。
王峥嵘副教授在高温和低温元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且研究兴趣广泛。王教授在所期间还与相关人员进行了多次深入和广泛的交流。
2、美国耶鲁大学王峥嵘博士来我所交流访问 http://www.itpcas.ac.cn/gjjl/gjhz/201306/t20130627_3887989.html;
美国耶鲁大学王峥嵘博士来我所交流访问
2013年6月,应方小敏研究员和李明慧副研究员邀请,美国耶鲁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王峥嵘博士来我所交流访问,并于6月8日和9日先后作两次学术报告,题目分别为“The development of Mg isotope as a paleo-proxy and applying for understanding variations during dramatic climate change events”和“The clumped-isotop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studying geological problems”。王峥嵘博士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非常规稳定同位素Mg和碳酸盐中clumped-isotope的起源、测试方法、应用和发展趋势,并着重就clumped-isotope研究(起源于一份学生作业,他本人是最早参与者之一)进行了介绍。他还就相关问题及今后合作事宜与我所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访问期间,王峥嵘博士还应邀到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作了学术报告。
王峥嵘博士是目前美国Mg同位素研究的引领人物之一,在耶鲁大学拥有其独立实验室,可以开展大部分金属同位素的工作。为了保证实验数据质量,其实验室内部没有使用一颗金属钉子;同时实验室实现了基本自动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出入造成的污染。
学术报告现场
3、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Albert Galy 博士访问青藏所 http://www.itpcas.ac.cn/gjjl/gjhz/201011/t20101101_3000733.html
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Albert Galy 博士访问青藏所
2010-11-01
应方小敏和李明慧的邀请,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高级讲师Albert Galy 博士于2010年10月11日至29日访问青藏所。访问期间,Albert Galy博士做了关于从全球和区域角度定量考察青藏高原构造-风化-气候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系列报告,从元素地球化学和Sr、Os、Mg和Ca等常规和非常规稳定同位素的角度讨论了许多科学前沿问题,详细介绍了这些同位素的原理、应用、取样、仪器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等。
学术报告结束后,Albert Galy博士对柴达木盆地进行了野外考察,他对课题组正在进行的SG-2超千米深钻和新生代剖面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采取了部分代表性样品。
Albert Galy博士在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风化作用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特别在非常规稳定同位素方面,是Mg同位素国际测试标准的制定者,活跃于国际构造-风化-气候变化的前沿领域,他的来访对加深双方的合作,拓展未来青藏高原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研究领域打下了基础。
学术报告
正在进行的SG-2超千米深钻现场
供稿人:李明慧
4、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2014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http://www.itpcas.ac.cn/xwzx/zhxw/201501/t20150113_4298781.html
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2014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1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2014年学术年会在我所912会议室召开。学术年会由实验室主任丁林研究员、方小敏研究员和赵俊猛研究员共同主持。实验室主任丁林研究员首先代表实验室致辞。随后,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刘启元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开均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东扩的变形方式: 跨断层分区变形与下地壳流动”和“班公特提斯构造演化”的特邀报告。接下来,我所魏红红副研究员、李金祥副研究员、李明慧副研究员、蔡福龙助理研究员、白艳副研究员、白玲研究员、昝金波副研究员、裴顺平研究员、张大文博士生和颜茂都研究员依次做了相关专题报告。
学术报告现场
来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15-01-13
目前发现的大型钾盐矿床物质来源基本为海水,陆相钾矿的数量少、规模小。即海相环境下才能形成大型钾盐矿,或可能性更大。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勐野井钾盐矿规模非常小,与其相邻的泰国-老挝的钾盐矿却为世界大型钾盐矿。两个盆地同处于一个构造带上,气候背景、沉积序列、矿物特征等均相似。一些研究表明二者可能具有同源性,即云南勐野井成矿卤水来源于泰国-老挝的钾盐矿,勐野井矿的成钾物质也为海水补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明慧综合沉积、盐类矿物、地球化学(常量元素及Br/Cl和I/Cl)和同位素(87/86Sr、d11B、d34S)等多种指标,分析了勐野井钾盐矿的成因,认为云南兰坪-思茅盆地的勐野钾盐成矿卤水中残留海水很少,成矿卤水的主体应为陆相来源。
这一研究成果以The origins of the Mengye potash deposit in the Lanping-Simao Basin, Yunnan Province,Western China 为题发表在Ore Geology Reviews上。(据:中国科学院)
兰坪-思茅盆地钾盐矿的地质地理概况
来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15-08-28
——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明慧副研究员
李明慧,汉族,山东鱼台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2010年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在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湖泊沉积与环境矿物学,主要是利用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类型的矿物及晶体化学和同位素等,讨论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盐湖矿产资源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演化,涉及的领域包括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学等多个学科。
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曾有居里夫人、多萝西-霍奇金等多位女性科学家撷取诺贝尔奖。女性从深闺中走上世界的舞台,愈走愈远,愈飞愈高。地质科学是公认的“艰辛”科学,然而,在这一几乎是须眉一统的基础科学领域,却有着一位执着的女性。
行走于地质科学界这一片“男人的松林”,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文化血脉”祁连山,都有她的身影。岁月之河穿越而过,她的青春、理想、坚持都赋予给了地质科学的发展。
这就是她,一位执著于地质科学的女性学者——李明慧。
上世纪90年代初,因机缘巧合进入地质专业的大门,从此开始了地质研究职业生涯。攻读硕士、博士,然后是博士后、出国留学,一路走下来,李明慧不断拓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她利用矿物的自然属性讨论环境变化和矿产资源的物质来源及形成演化,涉及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湖泊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学等。跨学科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流方能产生新思想,“青藏高原所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创造了团结互助、积极进取、友好和谐的学术氛围和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使我受益匪浅。”李明慧由衷地说道。
她秉承了山东女子的聪慧,十多年的努力小有收获,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资助下,系统研究了西藏纳木错的单水方解石分布、成因及环境意义,这项研究填补了高海拔地区单水方解石矿物学研究的空白,为湖泊的现代过程研究提供了矿物学方面的资料。又如,高精度地厘定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千米钻孔280万年以来盐类矿物组成、演化序列及其环境意义,并在我国首次发现了硫酸盐矿物尤钠钙矾。
由此,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得以到世界一流学府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开展访问研究。这所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大学处处洋溢着高贵和儒雅,除了先进的科学理念,李明慧得以观摩达尔文的手稿、驻足牛顿的苹果树、参观约翰•哈佛曾就读的学院、流连于徐志摩笔下的康桥……这里的一切,都满足了一位女性的浪漫想象和学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相遇,使得李明慧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和思考。
2005年进入青藏高原研究所以来,李明慧从事环境矿物学、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即利用矿物学、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等手段,讨论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盐湖矿产资源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演化,研究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学等。
李明慧的研究涉及的主要是盐类矿物和粘土矿物,特别是盐类矿物。盐类矿物是天然水体受蒸发而使某些组分达到饱和形成的化学沉积矿物,一般出现在海相和湖沼沉积以及干旱气候带的盐渍土中。所以,盐类矿物可以很好地反映干旱气候环境。如,随着蒸发作用的增强,碳酸钙的矿物方解石、文石等最先从水中析出,其次为硫酸钙矿物石膏,其余依次析出的矿物有石盐,硫酸钠镁盐矿物,钾镁盐矿物等。根据矿物的种类,可判断古代湖水的浓缩程度和气候环境的干旱情况。比如,在距今2.1千年左右,西藏纳木错开始析出单水方解石,说明距今2.1千年左右纳木错湖水中盐度明显增加。又如,柴达木盆地硫酸盐矿物——尤钠钙矾的析出说明当时的水温很高,远高于室温。
目前,盐类矿物大约有200多种,硬度很低,化学成分比较简单,透明或半透明,大部分为白色、无色或灰色。除了具有环境意义外,盐类矿物还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如芒硝、石膏、钾盐、石盐、硼砂等,都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合作导师康世昌研究员和朱立平研究员给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易朝路和方小敏两位研究员提供了稳定的空间和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得以安身立命、从事科研工作。这些老师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李明慧由衷的说道。
地质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地质学家是把脑力劳动和艰苦的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特殊的职业者。有人这样形容地质人员的工作“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通常,野外工作的地方风景都很秀美,完全是大自然的造化,除了地质人员的敲打,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地质历史的深邃令人心胸开阔。”
谈着自己钟爱的事业,李明慧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她说:地质工作是愉快的探险旅游。“比如,当我们站在玉门关下,面对一望无际的荒野,能更切实地体会什么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工作中手脚并用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爬山’,才知道上山容易下山有多难;西藏的蓝天白云有多诱人,缺氧的高原反应就有多痛苦;很多历史书籍或历史剧中都会讴歌人类的伟大和不朽,但对地球历史的探索过程中,地质工作者感受到的是人类的渺小和无奈。”
地质工作虽然辛苦,也有很多乐趣。“新疆的一次野外工作结束后,两个学生去联系宾馆住宿,被服务人员拒绝了,理由是他们看起来不像好人:皮肤黝黑、粗糙,头发又长(好久没理发了)。这件事被大家当作笑谈。早年,藏北牧区的车少,牧民的狗见了汽车就会狂叫、还追车。一次,一条狗从山坡上叫着向下狂奔,但坡道陡峭,它奔跑的速度有点快,一下子滚了下来,倒把司机吓了一跳。”
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安心欢喜、甘之如饴。在思考中前行,在前行中思考,艰辛和乐趣始终相伴。这也许是所有对艺术、对科学不懈追求的人们恒久不变的原动力吧。
人生没有设限,未来更没有上限。正是本着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她选择了这条无悔的人生路,择善而固执,为地质科学付出全部精力与心血。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11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