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大气科学 »

徐柏青——气候环境专家徐柏青——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5-03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专家信息:

 

徐柏青,男,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2年06月 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地质矿产勘探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年06月 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岩石地球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5年09月 考入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1997年10月 转为在职博士研究生;

 

1999年10月-2000年01月 法国国家科学中心格莱诺布尔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访问学者;

 

2000年01月-2003年11月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3年11月 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学位;

 

2003年12月-2006年07月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项目研究员;

 

2005年11月-2006年01月 德国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6年04月-至今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副主任;

 

2006年08月-至今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社会兼职:

 

1、民革党员、政协甘肃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2、民革甘肃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雪冰-大气化学与气候环境变化。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中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课题等十多项。

 

科研成果:

 

 

1 青藏高原冰川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与冰冻圈现代过程研究 姚檀栋; 秦大河; 施雅风; 王宁练; 田立德; 徐柏青; 蒲健辰; 段克勤; 杨梅学; 刘时银; 马耀明; 何元庆; 康世昌; 邬光剑; 效存德 2004-01-01

2 青藏高原冰川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与冰冻圈现代过程研究 姚檀栋; 秦大河; 施雅风; 王宁练; 田立德; 徐柏青; 蒲健辰 2004-07-28

3 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 于贵瑞; 黄耀; 王跃思; 牛铮; 韩士杰; 董云社; 蔡祖聪; 宋长春; 倪乐意; 宋金明; 葛全胜; 徐柏青; 延晓东; 周广胜; 吴金水; 胡维平; 徐永福; 王效科; 王礼茂; 陈泮勤; 孙晓敏 2006-10-21

 

发明专利:

 

1 粒雪封闭气泡体积测量仪 徐柏青; 姚檀栋; 王宁练; 刘先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2005-08-03

2 融化-再凝结冰芯包裹气体提取装置 徐柏青; 姚檀栋; 王宁练; 刘先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2005-08-03

3 振荡刨削冰芯粉碎器 徐柏青; 姚檀栋; 王宁练; 刘先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2006-02-08

4 封闭钻孔粒雪孔隙气体取样装置 徐柏青; 姚檀栋; 王宁练; 刘先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6-05-17

5 雪冰中有机碳及黑碳分析前处理装置 徐柏青; 赵华标; 姚檀栋; 李久乐; 刘先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9-07-22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发表论文:

 

英文:

 

1. Baiqing Xu, Mo Wang, Daniel R. Joswiak, et al., 2009. Deposition of Anthropogenic Aerosols in a Southeastern Tibetan Glacier. J. Geophys. Res., doi:10.1029/2008JD011 -510

2. Junji Cao, Baiqing Xu, Jianqiao He, et al., 2009. Concentrations,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Transport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at a Remote Mountainous Region in Western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npress.

3. Xia Zhonghuan, Xu Baiqing*, Mügler I. et al., 2009. Unconstant Biosynthetic Hydrogen Isotope Fractionation Between Source Water and Aquatic n-Alkanes in the Tibetan Lacustrine Surface Sediment. Geochemical Journal, in press (*通讯作者).

4. Guangjian Wu, Baiqing Xu, Tandong Yao, et al., 2009. Heavy metals in aerosol samples from the Eastern Pamirs collected 2004–2006. Atmospheric Research, doi: 10.1016/j.atmosres.2009.03.011.

5. Guangjian Wu, Baiqing Xu, Chenglong Zhang, et al., 2009. Geochemistry of dust aerosol over the Eastern Pamir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3: 977-989.

 

中文:

 

1 近期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冰川的变化特征 杨威; 姚檀栋; 徐柏青; 马凌龙; 汪志辉; 万敏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北碚气象局 2010-06-25

2 碳质气溶胶在藏东南冰芯中的记录 王茉; 徐柏青; 邬光剑; 杨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10-05-15

3 气相色谱-离子阱串联质谱法测定湖泊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 高少鹏; 徐柏青; 刘大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2010-10-18

4 藏东南不同季节水体中氧同位素的高程递减变化研究 杨晓新; 徐柏青; 杨威; 曲冬梅; 林平南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Byrd Polar Research Center;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Ohio43210 2009-08-15

5 普若岗日冰芯中不溶微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 李久乐; 胡能高; 徐柏青; 杨保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9-07-26

6 青藏高原南部空姆错湖芯中陆源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 夏忠欢; 徐柏青; M?gler I; 邬光剑; Gleixner G; Sachse D; 朱立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r Biogeochemistry; DFG-Leibniz Genter for Surface Process and Climate Studies; Institut f?r Geowissenschaften; Universit t Potsdam 2010-01-06

7 青藏高原冰芯过去100年δ~(18)O记录与温度变化 姚檀栋; 郭学军; Lonnie Thompson; 段克勤; 王宁练; 蒲建辰; 徐柏青; 杨晓新; 孙维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Byrd Polar Research Center TheOhio StateUniversity USA;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2006-01-20

8 慕士塔格冰芯中微粒的粒度记录 邬光剑; 姚檀栋; 徐柏青; 李真; 田立德; 段克勤; 汶林科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2006-01-20

9 慕士塔格冰川地区降水中δ~(18)O的时空变化特征 李真; 姚檀栋; 田立德; 徐柏青; 邬光剑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兰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6-01-20

10 慕士塔格夏季近地表大气CO_2及H_2O含量变化 徐柏青; 姚檀栋; 郭学军; 鲁安新; 李真; 邬光剑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2006-01-20

11 过去2000年大气甲烷含量与气候变化的冰芯记录 徐柏青; 姚檀栋; J.Chappellaz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Laboratoirede Glaciologieet Géophysiquedel’Environnement 北京;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CNRSBP96 38402 SaintMartind’Hères Cedex France 2006-03-30

12 慕士塔格卡尔塔马克冰川作用区的水文与水化学特征 赵华标; 姚檀栋; 徐柏青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2006-04-30

13 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a青藏高原温度变化 姚檀栋; 秦大河; 徐柏青; 杨梅学; 段克勤; 王宁练; 王有清; 侯书贵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6-05-30

14 青藏高原雪冰中碳质气溶胶含量变化 刘先勤; 王宁练; 姚檀栋; 徐柏青; 赵华标; 贺建桥; 郭学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甘肃兰州 2006-09-30

15 慕士塔格冰芯记录的近50年来大气中铅含量变化 李真; 姚檀栋; 田立德; 徐柏青; 李月芳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兰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6-08-15

16 慕士塔格海拔7010m冰芯中记录到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田立德; 姚檀栋; 邬光剑; 李真; 徐柏青; 李月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北京 2006-10-30

17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新降雪中有机氯农药 王峰; 朱彤; 徐柏青; 康世昌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2007-05-15

18 慕士塔格冰芯降水记录及其对冰川水资源的气候意义 段克勤; 姚檀栋; 王宁练; 田立德; 徐柏青; 邬光剑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7-10-15

19 青藏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陆源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 夏忠欢; 徐柏青; Mügler I; 邬光剑; Gleixner G; Sachse D; 朱立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表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Max-Planck-Institut für Biogeochemistry; Postfach; D-07701 Jena; Germany 2008-11-06

20 慕士塔格冰芯中近百年来NH_4~+浓度的变化 赵华标; 姚檀栋; 徐柏青; 李真; 段克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04-15

21 羊卓雍流域雪坑中化学离子记录研究 郑伟; 姚檀栋; 徐柏青; 赵华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2008-06-15

22 帕米尔东部慕士塔格冰芯Sb浓度变化记录揭示的近50a来中亚区域人类活动 李月芳; 姚檀栋; 王宁练; 李真; 田立德; 徐柏青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8-06-15

23 慕士塔格冰芯中大气粉尘记录的季节变化 邬光剑; 姚檀栋; 徐柏青; 田立德; 李真; 段克勤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8-07-08

24 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地区冰川严重损耗与退缩 杨威; 姚檀栋; 徐柏青; 邬光剑; 马凌龙; 辛晓冬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8-09-08

25 慕士塔格冰芯记录的近50年来碳质气溶胶含量变化 刘先勤; 徐柏青; 姚檀栋; 王宁练; 邬光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与地表过程实验室 2008-10-08

26 青藏高原南北降水变化差异研究 段克勤; 姚檀栋; 王宁练; 田立德; 徐柏青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8-10-15

27 慕士塔格冰芯钻孔温度测量结果 邬光剑; 姚檀栋; 徐柏青; 李真; 保翰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3-12-30

28 大气甲烷的冰芯记录 徐柏青; 姚檀栋; 刘先勤; 郭学军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2005-06-30

29 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000m处冰芯钻孔温度 李真; 姚檀栋; 田立德; 徐柏青; 邬光剑; 朱国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甘肃兰州 2004-06-30

30 慕士塔格冰芯中的甲酸、乙酸记录及其变化特征 汪君霞; 姚檀栋; 徐柏青; 邬光剑; 向述荣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兰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4-08-15

31 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姚檀栋; 徐柏青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2005-01-18

32 慕士塔格夏季近地表大气CO2浓度变化特征 郑伟; 姚檀栋; 徐柏青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2005-04-30

33 雪冰中碳质气溶胶含量的测试方法 刘先勤; 王宁练; 徐柏青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5-04-30

34 慕士塔格冰芯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分布和主要菌群结构随深度的变化 向述荣; 姚檀栋; 安黎哲; 邬光剑; 徐柏青; 马晓军; 李真; 汪君霞; 余武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兰州; 北京10008 2005-03-20

35 敦德冰芯过去800a来的甲烷记录 徐柏青; 姚檀栋; 田立德; 霍文冕; 段克勤; JChappelaz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 1999-03-30

36 达索普冰川海拔7100m处气泡封闭过程研究 徐柏青;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1999-06-30

37 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地区雪冰有机质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谢树成; 姚檀栋; 康世昌; 段克勤; 徐柏青; L.G.Thompson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 1999-10-15

38 达索普冰芯记录的过去2 ka来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变化 徐柏青;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2001-01-20

39 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记录的轨道、亚轨道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姚檀栋; 徐柏青; 蒲健辰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2001-12-30

40 融化-再凝结法对冰芯气泡中甲烷的提取分析 徐柏青; 姚檀栋; Chappellaz J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Laboratoire de Glaciologieet Gophysiquedel\'Environnement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CNRS; BP96; 38402; SaintMartind’Hrescedex; France 2002-05-30

41 工业革命以来青藏高原与南极冰芯高分辨率甲烷记录对比研究 徐柏青; 姚檀栋; ChappellazJ.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Laboratoire de Glaciologie et Géophysique de l\'Environnement; CNRS; BP96; 38402; Saint Martin d\'Hères Cedex; France 甘肃兰州 2002-11-30

42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2ka来温度与甲烷浓度变化记录 姚檀栋; 徐柏青; 段克勤; 王宁练; 蒲健辰; 田立德; 孙维贞; 康世昌; 秦翔; L.G.Thompson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02-04-20

43 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站高寒湿地CH_4排放研究 金会军; 程国栋; 徐柏青; 中野智子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环境厅国立环境研究所 1998-05-15

44 敦德冰芯气泡中记录的甲烷浓度变化 徐柏青; 姚檀栋; 田立德; J.Chappellaz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Laboratoire 1998-12-08

45 南极与青藏高原冰芯中阳离子对比研究 段克勤; 姚檀栋; 徐柏青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实验室 1998-06-30

46 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的过去100年温度变化及南北差异 姚檀栋; 郭学军; 段克勤; 王宁练; 浦建辰; 徐柏青; 孙维贞 2004-09-01

47 慕士塔格冰芯积累量记录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的气候意义 段克勤; 姚檀栋; 田立德; 徐柏青; 邬光剑; 李真 2004-09-01

48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高分辨率大气甲烷记录 徐柏青; 姚檀栋; J.Chappellaz; 王宁练 2004-09-01

49 中国西昆仑山慕士塔格山冰芯的黑碳颗粒浓度研究(英文) 徐柏青 2005-10-01

50 慕士塔格冰芯中现代亚洲粉尘的粒度分布特征 邬光剑; 姚檀栋; 徐柏青; 田立德 2006-10-01

51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学意义 徐柏青; 邬光剑; 朱立平 2006-10-01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2005年8月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授予“第五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2、第五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徐柏青:“读”冰芯的人

这些对普通人而言并无特别之处的“冰柱子”,在他眼里则写满了冰川演化的历史,是一部部可以阅读的“无字天书”

 

——人物档案——

 

徐柏青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青藏高原雪冰—大气化学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率先对中低纬度极高海拔冰芯包裹气体进行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仪器首次获得2000年来中低纬度大气甲烷记录;在青藏高原雪冰中开展黑碳研究,揭示人类活动黑碳排放对冰川融化与气候环境的影响;开展冰芯、湖芯及现代植被有机分子单体同位素研究,探讨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机制。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计划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5项。2005年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授予“第五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记者在中科院青藏所的楼道里碰到他时,差一点没有认出来。跟照片比起来,他脸上明显发福,不知是不是长期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原因,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得老一些。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的大幅青藏高原遥感图和地上装着牦牛肉干的箱子,都显示着他和那片神奇土地之间的不解之缘。

 

他是徐柏青,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着青藏高原加速变暖的问题。最近,由他主持、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来自南亚的黑碳在青藏高原的沉降加速了冰川的融化,研究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同徐柏青聊他的科研,有发现的喜悦,但更多的是艰辛的过往。问他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他头摇得像拨浪鼓:“上高原这事让人有瘾,到了季节不去就难受。”

 

但当13年前,他第一次踏足那里时,世界屋脊并未向这个陌生的年轻人露出笑容,那次经历,让他“刻骨铭心”。

 

高原之旅

 

有时已经一步都挪不动,抬头一看前方还有两三千米的路;有时明明只剩最后的几十米,但就是走不到头……

 

香港回归祖国2个多月后,徐柏青随一支科考队来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希夏邦马峰钻取冰芯,这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以上山峰。他们一直上到7200米的高度,并在上面一住就是一个月。

 

今年的冬天格外冷,尤其大雪之后,北京的气温曾降低到零下16℃,出门让人倍感辛苦。但对当时在希夏邦马峰上的徐柏青而言,这个温度可能让他感到不少暖意,因为那时他每天晚上从温度计上看到的数字都是零下32℃。然而在那个小燃气炉和热水都成为奢侈品的地方,寒冷并不是最可怕的。

 

高海拔地区的缺氧环境,让这个之前从未踏足高原的安徽小伙每天呕吐,不能进食,晚上休息时总是处在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中,那种说不出的难受伴随始终。虽然感觉迈步都很困难,但还要进行运送物资的工作。1个月时间,他在5800米到7200米之间往返20多趟,和同伴一起背上去5吨物资,背下来 15吨。

 

徐柏青说,高原上工作,尤其是上到六七千米高度时,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体能,而是意志。有时已经一步都挪不动,抬头一看前方还有两三千米的路;有时明明只剩最后的几十米,但就是走不到头……那种感觉,近乎绝望。只能靠意志坚持着走到最后,几乎每次都是这样……

 

虽然艰苦,他们那次工作完成的比较圆满,钻取了3根冰芯,其中2根将冰川钻透,一直打到底部的岩石上,行话叫做“透底”。冰芯的长度1根是 149米,2根超过160米。虽然以前在实验室中接触过冰芯,但参与打冰芯,徐柏青还是第一次,而看到冰芯从钻孔中被取出时的兴奋,让艰苦之感顿减。因为这些对普通人而言并无特别之处的“冰柱子”,在他眼里则写满了冰川演化的历史,是一部部可以阅读的“无字天书”。

 

“寻宝”之乐

 

把这一段段长度从1米到1.5米不等的冰柱从钻孔中取出的过程,对徐柏青而言就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说到打冰芯,徐柏青脸上的表情马上活跃起来,听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他身上传递出那种秘境寻宝般刺激和兴奋。

 

青藏高原的冰川一般都有几百米厚,是积累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才形成,从中打出的冰芯,记载着青藏高原每一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情况。把这一段段长度从1米到1.5米不等的冰柱从钻孔中取出的过程,对徐柏青而言就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武侠小说中常描写的人们发现秘籍宝藏时的心情,大抵如此。

 

他们把打出的冰芯切成小块,通过对其化学成分的分析,来获得信息。为了打冰芯,徐柏青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的各处冰川,从祁连山到东昆仑山,从唐古拉山到念青唐古拉山,从羊八井到藏东南……他说,虽然都是冰芯,但地方不同,讲的“故事”也不同。

 

说着,他给举了个例子,从新疆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冰川打出的冰芯,反映的是西风带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冰芯“讲述”了西风带气候环境是怎样变化,而人类活动的排放物质又是如何保存的。而在藏东南打出的冰芯,则记录了几千年来,印度季风发生了怎样的演化特征,人的活动又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通过阅读冰芯,其中的差别一目了然。而且通过两种冰芯的对比研究,就能了解这两种气候特征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而从近年来对冰芯的研究中,徐柏青发现,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南亚排放的增加,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冰川中的黑碳含量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强。这为青藏高原的加速变暖现象,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黑碳之忧

 

每次上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留下的景象总是刺激着他的眼球和神经

 

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而青藏高原时中低纬度地区冰川覆盖面积最大的地方。它就像一个固体水库,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水资源。而加速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让这一切蒙上阴影。比如,新疆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塔里木河,而塔里木河水资源的40%—

 

50%来自冰川融水,如果没有冰川只靠降水,塔里木河维持不了那些绿洲的存在。

 

每次上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留下的景象总是刺激着他的眼球和神经。同一条冰川,几年前去一个样,几年后再去,就已经“退”到很远的地方了。像阿扎冰川,自2005年以来,徐柏青每年都去,每次都看到冰川又“后退”了五六十米;在帕龙藏布冰川,原先附近能够轻松趟过去的河,现在变得水面宽阔、水流很大……这些都让他忧心不已。

 

据了解,近50年来,青藏高原气温以每10年0.3℃的速度上升,这相当于全球变暖速度的两倍多。因此青藏高原的快速增温无法用二氧化碳解释,而应当有其特殊的原因。黑碳这种颗粒物也具有吸热的能力,它在青藏高原变暖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徐柏青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黑碳和二氧化碳一样,是一种可以加热大气的介质,人们平时燃烧木柴、庄稼秆时排放的烟尘里,便含有大量的这种黑色颗粒物。黑碳能加热大气,而且一旦沉降到冰川表面,就好像在雪上撒了一层烟灰,不仅无法让冰川反射阳光,而且会吸收更多热量,造成冰川融化。更可怕的是,黑碳并不会随融雪流走,而是继续沉降,使雪中黑碳含量越来越高,融化越来越快,直到冰雪彻底消融……

 

徐柏青和他的团队通过分析在青藏高原不同方位钻取的5支冰芯,并结合大气环流规律追踪黑碳来源,还原了近60年来黑碳含量的时空曲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的黑碳排放对青藏高原西北部冰川的融化有相当“贡献”;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来自南亚的黑碳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大量增加,以数倍于过去之力侵蚀着冰川。

 

应对之策

 

适应这种变化,比去扭转它更加重要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徐柏青的回答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适应这种变化,比去扭转它更加重要。他说,假如变化是由人的活动引起,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减缓人的影响,但如果这种变化是自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就要设法适应。因为即使地球没有人的活动,它也在不断变化,从冰期到间冰期,温度变化可以达到十几度…… 科学家无法阻止这种变化的发生,但可以从科学理论上预测变化会如何发生,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应对。

 

由于前期的工作主要是了解大概情况,并没有具体的数据。今年四五月份,徐柏青和他的团队将启动一项新的计划:在祁连山东部、青藏高原东部和藏东南各选择一条有代表性的冰川,进行强化观测,了解随着表层雪的融化,黑碳含量增加的特征怎样、这种增加的值跟雪层的物理性质有何关系、不同的雪层反射力有何变化。通过这三个点的的观测,再通过遥感手段,扩展到整个高原。工作完成后,就能获得量化的数据指标,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春暖花开时,徐柏青就要再向高原行,这次要在上面呆将近半年时间。虽然现在他对高原的熟悉和适应能力已非当年可比,但工作条件的艰辛是客观存在的。问他有没有计划干到多少岁之后就不再上去了?他的头又摇得像拨浪鼓:“只要有需要,随时都会上去。‘冰川学之父’施雅风先生都90多岁了还上高原,这事没有人逼你,只要你爱上这一行,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来源:《科学日报》2010年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