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按:徐军先生这篇“读先生《当务之急是雪中送炭》有感”推荐给大家,有助于一起理解,合二为一。谢谢徐先生。
以沃土为基,方能解民忧、固国本
——读先生《当务之急是雪中送炭》有感
捧读先生的《当务之急是雪中送炭》,字里行间的沉重与担当如重锤叩击心门。那组关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数据——东北黑土最高不过7.5%,华北西北多数耕地低于1%,全国近九成农田徘徊在0.7%~1.2%,距理想值5%相去甚远——绝非冰冷的数字,而是中国农业的“体检报告”,更是亿万农民生计的“压舱石”现状。先生以“心头如压着一块铅”的痛感直击本质:土地羸弱,则农业难行;农民困顿,则国运受阻。这不仅是对耕地危机的警示,更是对农业根基、民生福祉与国家内循环的深刻叩问。
先生将解决之道区分为“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一语道破当下农业治理的关键病灶。“锦上添花”式的短期技术改良,或许能换来一时的产量光鲜,却如沙滩筑楼,难掩土壤持续贫瘠的核心矛盾;而“雪中送炭”的智慧,在于既解燃眉之急,更谋长远之策。这种“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辩证思维,正是对中国农业现状的精准把脉——当耕地有机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流失,当农民在“薄田薄收”的循环中挣扎,任何脱离“沃土”核心的方案都是隔靴搔痒。
“阴阳平衡施肥”与“种养闭环沃土”的双管齐下,堪称破解困局的“金钥匙”。前者以“AOC与氮磷钾1:4”的科学配比,在保障当季高产的同时“止血”,遏制有机质下滑的颓势,如同给病体输注营养液;后者通过养殖粪污还田、秸秆还田实现“补碳沃土”,以58%的碳含量为土壤注入“元气”,构建“种养循环”的生态闭环。这种“既顾当下收成,又谋长远肥力”的方案,跳出了“高产必耗地”的悖论,让“用地”与“养地”形成良性互动——正如先生所言,这不是“博眼球的流量工程”,而是“救土壤的命、赋康复能”的根本之策。
更令人动容的是先生“两代人深耕”的历史耐心。从“合格线3%”到“理想值5%”,看似简单的数字跨越,需要的是拒绝浮躁、久久为功的定力。这背后,是对“农民富则国家富,土壤肥则农业兴”的深刻认知:农民不必再为薄田愁眉,方能有“因收而富”的底气;耕地摆脱“羸弱”标签,方能承载“农业远行”的梦想。这种将个人使命与国家命运、当下行动与子孙福祉相连的担当,正是“现代农业人”最珍贵的精神底色。
掩卷沉思,先生的文章何止是对土壤治理的建言,更是对“国之大者”的深刻诠释。在“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沃土”不仅是农业的根基,更是生态文明的基石、内循环的引擎。唯有以“雪中送炭”的务实,取代“锦上添花”的虚浮;以“久久为功”的坚持,化解“急功近利”的短视,方能让每一寸耕地焕发活力,让亿万农民走向富裕,让中国农业真正站在世界前列。这既是先生的殷切期盼,更应成为我们这代人的行动指南——毕竟,沃土之上,方能生长出真正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