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男,九三学社社员,工学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广东省南粤突出贡献与创新奖,中国钢结构大师,桥梁及铁道工程专家。
教育经历:
2002.9 ~ 2011.12, 华中科技大学 - 桥隧结构工程 - 工学博士 - 博士研究生毕业。
1984.9 ~ 1988.7, 中南大学 - 铁道工程 - 工学学士 - 本科(学士)。
工作经历:
2021.12 ~ 至今,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特聘教授。
2010.4 ~ 2021.11,深圳市桥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院长、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导师、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首席科学家。
2006.8 ~ 2010.4,北京市政专业设计院 - 深圳分院院长。
2002.8 ~ 2006.8,深圳市深港西部通道建设办公室 - 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1994.12 ~ 2002.8,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88.7 ~ 1994.12,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 - 工程师、设计代表。
社会兼职:
1、深圳市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2、广东省钢结构协会钢桥分会名誉会长。
3、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工程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4、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常务理事。
5、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兼组合结构分会桥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6、国际组合结构协会理事。
主讲课程:
1、2022-2023年第二学期,专题研讨创新短课《组合桥梁先进建造与低碳发展技术探索》;
2、2023-2024年第一学期,专题研讨创新短课《组合结构设计技巧与先进技术探索研究》;
3、2023-2024年第二学期,专题研讨创新短课《组合结构工程实战技巧与专利创新研讨》。
教研项目:
[1] 城市生命线运行综合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在研。
[2] 高性能低碳组合结构基础理论与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在研。
研究生招生:
1、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方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
2、土木工程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
3、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全寿命设计与性能保障/滨海土木工程结构形态表征与性能保障,博士研究生招生;
请发简历到邮箱liy2000@163.com
研究方向及兴趣:
长期从事桥梁工程设计研究与应用工作,在钢-混组合桥梁设计理论、结构体系、跨海大桥生态建造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和参与深圳彩虹大桥、深圳湾内海大桥、深港西部通道跨海大桥、杭州钱塘江二桥、国道107深圳机场立交桥、广东枫湾大桥等重点工程设计与研究工作。他将组合桥梁设计理论和技术发明应用于工程实践,在国内外累计200余座桥梁应用。实现了大跨度组合结构桥梁的工业化、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软件著作权登记:
[1] 基于BIM技术的数字仿真系统,2019SR1412422
[2] 电子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系统,2019SR1412494
[3] 工程在线监测大数据云平台,2019SR1412647
[4] 基于卡尔曼滤波预测的悬臂施工桥梁线形控制计算软件,2017SR0388396666
专利授权:
[1] 发明专利,大数据安全预警和消防处置的立体智慧车库,202110400361.5
[2] 发明专利,基于频率耦合的桥梁结构动态监测方法、系统及装备,202011239135.5
[3] 发明专利,基于弯压设计理论的大跨度组合拱桥及设计建造方法,201911409062.7
[4] 发明专利,大跨度波-桁组合结构桥梁,201480001966.5
[5] 发明专利,无弦杆桁元法与组合式节点桥梁,201480001964.6
[6] 发明专利,桥梁空间放射性钢管混凝土桥墩及其建造方法,201310156374.8
[7] 发明专利,桥梁磁悬浮顶推系统及两阶段悬臂建造方法,201310157805.2
[8] 发明专利,钢桁腹PC组合桥梁空间节点结构及其建造方,201310156375.2
[9] 发明专利,大跨度曲线钢桁腹PC组合桥梁及其建造方法,201310157801.4
[10] 发明专利,波形钢腹板组合PC桥梁及其施工方法,201110297123.2
[11] 发明专利,大悬臂波-桁组合PC桥梁及其制造方法,201110301594.6
[12] 发明专利,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桥梁制造方法,201110297925.3
[13] 发明专利,大跨度双拱轴线组合拱桥及其建造方法,201110297950.1
[14] 发明专利,钢桁腹组合PC梁及其施工方法,201010259046.7
出版专著:
[1] 《组合结构桥梁理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24-01-01
[2] 《波-桁组合结构桥梁》,科学出版社,2015-11-24
[3] 《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空间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3-11-05
[4]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11-04
[5] 《钢管混凝土拱桥实例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2-01
期刊论文:
[1] Three-Arch, Three-Cable Face Steel-Sided Main Girder Rigid Tie Composite Arch Bridge,Nanotechnologies in Construction,2022-09-01.
[2] Design and research of Nielsen arch bridge with fully composite structure system,Nanotechnologies in Construction,2022-09-01.
[3] 双层桥面钢桁腹PC组合桥梁设计与建造方法,建筑结构学报,2013-08-01.
[4] Study on prestressed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moment amplitude modulation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1-09-01.
[5] Alignment control for a long span urban rail-transit cable-stayed bridge considering dynamic train loads,SCIENCE CHINA,2016-12-01.
所获荣誉:
[1]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 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
所获奖励:
[1]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4-03-31
[2] 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及其制造方法,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12-03
[3] 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建设创新实践,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特等奖,2012-04-02
[4] 组合拱桥理论与高速铁路组合桥梁新技术,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12-17
[5] 组合桥梁理论与桁式组合桥梁新结构新技术及应用,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12-30
[6] 无弦杆桁元法与组合式节点桥梁,中国专利优秀奖,优秀奖,2020-12-14
[7] ,中国钢结构大师,特等奖,2020-12-30
[8] 联络通道盾构施工接收结构及施工方法,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023-11-22
[9] 钢-混组合桥梁先进建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1-12-01
[10] 大跨度组合桥梁新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3-04-09
[11] 大跨组合桥梁基础理论与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22-12-01
[12] 高性能组合结构桥梁先进建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金桥奖,特等奖,2023-04-03
[13] 滨海基础设施钢-混组合结构及智能监测新技术,海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3-11-01
[14]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Advanced Construction of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s,新加坡世界发明展览会金奖,特等奖,2023-11-0199999
“桥”见未来
——记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李勇
2025-01-14
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一座座桥梁,或跨越江河沟壑,或雄踞危崖深谷,或坐落闹市通衢,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李勇是一位耕耘于桥梁理论与发明的“建桥人”,作为中国组合桥梁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主持深港西部通道跨海大桥、深圳彩虹大桥等多项国家/省重点工程,为中国桥梁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勇参加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奠基典礼
“发明人”
“钢结构、组合结构在欧美日的应用占比达到70%以上,但目前我国的工程应用占比相对较低,亟待攻克其基础理论、结构体系、关键构造、先进建造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钢结构、组合结构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李勇说,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符合桥梁建设装配化、智能化的建设理念,具有良好的综合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未来结构体系的发展方向之一。
自1988年从中南大学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李勇坚守在研究与生产一线。他主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部委科技计划项目等30余项,创新性提出了组合拱桥弯压设计理论、组合桥梁无弦桁元法等,在组合桥梁设计理论、技术发明、工程应用,跨海大桥生态建造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曾获中国钢结构杰出人才奖、广东省南粤突出贡献与创新奖,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当选中国钢结构大师、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30余年栉风沐雨,30余年风雨兼程。2002年,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等合作,主编了我国组合桥梁领域首部专著《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与应用》。2024年,他主编《组合结构桥梁理论》,阐释了结构应力波理论、拱桥弯压设计理论、无弦桁元法等组合桥梁设计建造方法。在组合结构桥梁领域,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土木学会会长上田多门在序言中写道:“该著作对于推动桥梁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尤其是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的发展,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这样的赞誉,李勇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态度,用他的话说:“唯愿抛砖引玉,对中国组合结构桥梁的发展有所裨益。”
“建桥人”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连接两岸,也见证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桥梁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座座拥有“世界之最”的桥梁,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作为一个建桥人,李勇将成果写在江河大地上。
1990年,李勇担任国家重点工程杭州钱塘江二桥设计代表,协助陈新院士主持大桥指挥部设计技术工作。针对长联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他创新性提出了长联大跨PC连续梁精确合拢方法,为国家铁路建设“中取华东”发挥积极作用。而钱塘江第二大桥十八跨预应力连续梁公铁两用大桥,也因此超过了英国奥维尔(Ovell)桥连续长度1286米的世界纪录,居同类桥梁世界第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由李勇主持设计的深圳彩虹大桥,是世界首座钢-混全组合结构体系大跨度桥梁,2000年建成通车。中国工程院5位院士主持成果鉴定评价:集钢管混凝土系杆拱、大直径组合桥墩、新型预应力钢-混组合桥面于一体,是桥梁结构体系新发展。成果获深圳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优秀设计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深圳彩虹大桥
在主持交通部重大科技计划“跨海大桥施工对海湾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时,李勇创新性地提出了深港西部通道跨海大桥工程生态建造方法,集跨海大桥、一地两检口岸、城市连接线于一体,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探索了新途径。此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广东省南粤突出贡献创新奖。
作为我国组合桥梁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李勇主持设计建成世界最宽的三拱三索面组合拱桥——广东枫湾大桥;发明波-桁PC组合桥梁结构新体系,主持设计建成世界首座波-桁PC组合桥梁——深圳湾内海大桥。他发明了组合结构桥梁无弦桁元法,攻克了不同材料、多种结构、复杂应力下组合桥梁关键技术难题,其中,国道107深圳机场立交桥、深圳大学1号桥双层桥面钢桁腹-PC组合桥梁创下了两项世界纪录。基于这些工作,他也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

▲深圳湾跨海大桥
多年来,李勇秉承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成果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还伴随“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在日本、韩国、伊朗等十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他带领团队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及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合作组建了行业门户网站“世界桥梁网”。他创建了广东省桥梁领域首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系列校企合作平台,为国家培养了高级工程师50余人、博士后十余名。
“成绩属于过去”,在李勇看来,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是建桥人的本色。“桥”见发展,“桥”见未来,他只想与团队携手,造出更多更好的桥梁。
专家简介
李勇,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组合桥梁研究,主持深港西部通道跨海大桥、深圳彩虹大桥等多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奖励20余项;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2项、软件著作权58项,主编专著4部,撰写核心论文100余篇,主参编国家行业标准5部、省部级工法2项。入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当选中国钢结构大师、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等。
来源:科学中国人2024年 12期 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