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教授,2003年与2006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2009年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10年至2022年任教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环境与可持续性学院及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并担任环境与可持续性学院中国项目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201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奖励青年教师的最高奖CAREER Award。2017和2021年分别获得美国华人环境工程与科学教授协会首次设立的Nanova/CAPEES前沿研究奖(Frontier Research Award)和CAPEES/UCEEF环境教育者奖(Environmental Educator Award)。2019年入选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杂志青年科学家(Young Investigator),获得华人产业生态学会颁发的Research Frontier Award。2021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针对职业生涯中期科学家的最高奖Walter L. Huber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Prize,是产业生态和生命周期评价领域首位获奖者。
由于在产业生态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于2015年获得国际产业生态学会(ISIE)青年科学家奖(Laudise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位华裔获奖者。当选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任期2023-2024),是该学会成立以来首位华裔主席。
担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编委(环境与轻纺工程领域)。自2015年起出任环境领域顶级期刊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主编(2021影响因子13.716,中科院一区Top)。
课题组长期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课题组毕业的硕士生大多在世界五百强工作,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后在国内外高校任教并获得国家级人才荣誉,包括美国名校长聘副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85高校长聘教授/副教授等。
教育背景:
1999.9–2003.7 本科 清华大学 环境工程
2003.9–2006.7 硕士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6.8–2009.5 博士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土木与环境工程
工作经历:
2009.6-2010.8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博士后
2010.9-2016.8 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 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助理教授
2016.9-2020.8 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 环境与可持续性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副教授
2020.9-2022.8 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 环境与可持续性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教授
2022.8至今 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教授
2023.7至今 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副院长
学术兼职:
1、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主编。
2、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Advances主编。
3、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编委(环境与轻纺工程领域)。
4、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秘书长。
5、国际产业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dustrial Ecology)主席(2023-2024)。
研究领域:
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数据科学
产业生态
生命周期评价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资料更新中……
英文期刊部分论文:
[1]Zhao, B.; Shuai, C.-Y.; Qu, S.; Xu, M.* Use deep learning to fill data gaps in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account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2, 56 (16), 11897-11906.
[2]Shuai, C.-Y.; Yu, L.; Chen, X.; Zhao, B.; Qu, S.; Zhu, J.; Liu, J.; Miller, S. A.; Xu, M.* Principal indicators to monit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2, 16 (2), 124015.
[3]Kang, P.; Song, G.-H.; Xu, M.*; Miller, T. R.; Wang, H.-K.; Zhang, H.; Liu, G.; Zhou, Y.; Ren, J.-S.; Zhou, R.-Y.; Duan, H.-B.* Low-carbon pathways for the booming express delivery sector in Chin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450.
[4]Qu, S.; Yang, Y.-T.; Wang, Z.-H.; Zou, J.-P.; Xu, M.* Great divergence exists in Chinese provincial trade-related CO2 emission accoun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54 (14), 8527-8538.
[5]Liang, S.; Qu, S.; Zhao, Q.-T.; Zhang, X.-L.; Daigger, G. T.; Newell, J. P.; Miller, S. A.; Johnson, J. X.; Love, N. G.; Zhang, L.-X.; Yang, Z.-F.; Xu, M.* Quantifying the urban food-energy-water nexus: the case of the Detroit Metropolitan Are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9, 53 (2), 779-788.
中文期刊部分论文:
[1]李文玉; 郭权; 徐明*.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美国经验及中国实践.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2, 50-55.
[2]周新; 冯天天; 徐明. 基于网络系统的结构分析和统计学方法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目标和核心指标.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 (1), 20-29.
[3]张琦峰; 方恺; 徐明; 刘庆燕.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碳足迹研究进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 (4), 696-708.
[4]徐明, 王玉涛. 特约专栏主编寄语[J]. 智慧电力, 2024, 52 (02): 7-8.
[5]杨静, 刘会娟, 吉庆华, 李淼, 徐明, 曹晓峰. 降碳减污多维协同的基础科学问题[J]. 中国科学基金, 2023, 37 (06): 1021-1026.
[6]李文玉, 郭权, 徐明.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美国经验及中国实践[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 (02): 50-55.
[7]郭权, 徐明, 董颖, 王志新, 秦余国, 陈吕军.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6, 8 (06): 43-49.
[8]梁赛, 王亚菲, 徐明, 张天柱. 环境投入产出分析在产业生态学中的应用[J]. 生态学报, 2016, 36 (22): 7217-7227.
[9]石海佳, 梁赛, 王震, 朱俊明, 陈伟强, 徐明, 石磊. 科学、系统与可持续性——第六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述评[J]. 生态学报, 2011, 31 (21): 6641-6644.
[10]郭权, 徐明, 董颖, 陈吕军.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于市场的环境风险管理工具[J]. 环境保护, 2016, 44 (18): 56-59.
[11]徐明,张天柱.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投入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03): 324-328.
[12]徐明,张天柱. 中国经济系统中化石燃料的物质流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9): 1166-1170.
奖励与荣誉
1、Fellow, Royal Society of Arts, 2022
2、CAPEES/UCEEF Environmental Educator Award, Chinese-American Professor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APEES), 2021 (for “excellence in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outreach”)
3、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2021-2022
4、Walter L. Huber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Priz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 for “hi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advancing life-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 systems”, 2021
5、Research Frontier Award, Chinese Society for Industrial Ecology (CSIE), 2019
6、ES&T and ES&T Letters Early Career Scientists Virtual Issue, 2019 (one of 24 “outstanding researchers” for “critical role that early career investigators play in discovering new phenomena and pioneering new approaches for solving old problems” 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
7、Nanova/CAPEES Frontier Research Award, Chinese-American Professor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APEES), 2017 (for “recognized research leadership and pioneered an innovative research area”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8、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RDT Visiting Professor,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2017
9、NSF CAREER Award, 2016 (NSF’s “most prestigious award in support of junior faculty who exemplify the role of teacher-scholars through outstanding research, excellent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mission of their organizations”)
10、Robert A. Laudise Med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dustrial Ecology (ISIE), 2015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industrial ecology by a researcher under the age of 36”)
11、Recognized for Impact in Global Education (among 54 faculty/staff members recognized campus wide), Council on Global Engagem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13
科学中国人报道:
守护人类美好家园
——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徐明
2023-03-13
航天员刘启在妻子和父亲逝世后,带领人类离开地球,开始寻找新家园。这是2019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一幕场景,相信很多人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对于人类来说,如果没有生态宜居的环境,任何星球都不能称为家园;而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徐明来说,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研究及保护与改善是他毕生追寻的事业。
从清华大学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20年来,徐明深耕环境科学领域,永葆科研初心,收获了累累硕果。2015年,由于在产业生态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他被授予国际产业生态学会青年科学家奖(Robert A. Laudise Medal),是首位华人获奖者;2016年,他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奖励青年教师的最高奖(Career Award);2021年,他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针对职业生涯中期科学家的最高奖(Walter L.Huber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Prize)。如今,带着多年的科研积淀,他全职回归母校清华大学,肩负起了更大的责任。
徐明在参加会议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2015年,当年轻的徐明走上国际产业生态学会年会的舞台时,全场掌声雷动。在此之前他没想到,自己能成为第一位获得国际产业生态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家。这个奖项旨在奖励在这一领域取得突出科研成就的科学家,两年颁发一次,每次评选1人(极特殊情况下有2位获奖者)。过去,这一奖项均由欧美科学家包揽。“这个奖项采用提名制,提名人需要找到其他专家向学会一同撰写候选人推荐信,后经相关委员会遴选后评出。”徐明在开会前知道,他在密西根大学的同事给他提名了,但却没想到这项荣誉会颁发给自己。“当时我挺惊喜的,因为我所知道的当年的候选人中,有几位专家都很有实力。”在获奖后他提到,“我要感谢团队的所有成员,如果没有他们做的一些基础工作,也不会有我后来取得的成果。”
除了感恩,徐明更感到自豪。从世界范围来说,发端于现代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产业生态和环境系统工程,正式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是由欧美科学家主导的。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并不断地成长,这一领域发出了更多的“中国声音”。
虽是新兴学科,但是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和处理自古已有,到如今,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了。徐明所在的环境系统工程属于环境工程领域的一个分支(方向),就很好地诠释了“角度”的意义。“环境系统概念提出的意义是把人类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避免人为地把环境分割为互不相关的支离破碎的各个组成部分。”
徐明举例说,环境工程中,人们会研究怎么处理污染物、废物,但是后来大家发现,污染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并不只是和环境有关而已,而是涉及社会经济系统的方方面面。“不能一直只追着污染跑,哪里有污染就去处理哪里的问题。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传统环境工程是研究物质(污染物)在自然介质(水、土、气等)中的流动,环境系统工程虽然也是研究物质(资源和污染物)的流动,但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研究的是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流动。如果把传统的环境工程比作“实践表”或“路线图”,那环境系统工程更像是“工具”和“思路”,“我们要为即将付诸实践的行动起到决策支撑的作用”。
徐明举例说,某行业用了多少钢材,这些钢材又变成了多少产品,这些产品最后变成多少废物,这些都是环境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范畴。“我们实际最终的目的,是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一些社会经济角度、产业角度的政策建议,而非传统环境工程研究那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在清华大学打下坚实基础的徐明,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后,对此有着更深的体悟。他所从教的美国密西根大学,位于底特律都市圈,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工业中心,被誉为“世界汽车之都”。2010年,围绕“清洁能源汽车”,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联合项目启动开展。项目为期5年,集结了包括密西根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内的中美多所高校、研究机构。项目希望通过两国科研工作者在清洁能源汽车技术、基础设施和政策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徐明有幸参与其中,并收获满满。
在徐明看来,国内的研究更偏应用,更倾向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在国外,则更关注从理念或理论方法上进行改进和突破。在随后由他主导的另一项研究中,他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并由此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奖励青年教师的最高奖。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徐明谈到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数据驱动”:“当人们去描述工业生产过程中一个单元过程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及资源能源消耗时,需要用数据来说话。但此时数据缺失或不完全,后面的工作就没法进行。换一种思路,我们从数据中找到了规律,用这个规律去生产未知的数据,甚至都不需要知道这些过程背后的机理。”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并且很有意义,“过去很多研究中需要的数据,都是通过调查、统计分析而来,耗时耗力甚至无法完成。但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突破了‘寻找规律’的难题,通过训练模型做到了‘用数据来生产数据’。”他坦言,这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方法”,“是一种研究范式的改变”,对自己启发很大。
虽然自2006年开始一直在国外读书、工作,但徐明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立志在环境领域有所作为,回国就是最好的机会。回国不到半年,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政策环境并找到未来的发力点,他会重点关注国家在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他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次会议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生命周期”中追寻“碳足迹”
气候变化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之一,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在很多国际会议上经常被提及,徐明对此深有体会,他提到,地球气候恶化已久。对此,科学家早已基本达成共识——人类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的活动,改变了气候并且开始导致地球升温,原因主要集中于人类对地球碳循环的干扰上。
2020年9月22日,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是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徐明早在美国读书和工作期间就一直密切关注于此,并且这也成为他回国后主攻的方向之一。
在国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道路上,徐明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实现碳中和主要有两个抓手:从生产端着手采取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方式,从消费端着手采取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方式。”为此,他建议采用生命周期的思想(Life Cycle Thinking)来量化和评估各种产品及技术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环境影响。在他看来,这对于实现碳中和有3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算无遗策”,识别系统排放,避免资源环境问题在其他产品和环节的污染转移;二是“敲山震虎”,从消费端通过供应链倒逼生产端减排;三是“有的放矢”,识别影响大、减排空间大的工艺过程。
徐明介绍:“沿着生命周期的思路,我们就可以评价产品真正的环境影响,识别产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环境影响较大的环节,指导消费者做出环境友好的采购决策。这实际就落到了大家都熟悉的碳足迹上。”
目前,对于碳足迹的系统边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实际上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也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而言,碳足迹是指个人及其他实体(企业机构、活动、建筑物、产品等)所有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或二氧化碳排放量,既包括制造、供暖和运输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也包括产生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造成的间接碳排放。
总的来说,“碳”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算”,一块是“减”。碳足迹正是“算”的基础,“算”清楚了才能“减”明白。把碳足迹核算清楚,是国内绿色发展的需求,其中需要大量数据做支撑,而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徐明告诉笔者,不同的国家有各自的数据库,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碳核算基础数据来支撑,完全依赖其他国家的数据做核算,首先不够准确,其次“标准”会永远掌握在他国手上。
欧盟目前正在提出新的“电池法案”,计划未来只有已建立碳足迹声明的可充电工业和电动汽车电池才能进入欧盟市场。不只是电池行业,韩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都对其他新能源产品(如光伏产品)的碳足迹提出要求。所以,“碳壁垒”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技术壁垒。“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碳足迹、环境足迹核算的可信基础数据库”,这也是徐明回国后正在着手推进的工作。
碳足迹核算会面临较大的数据挑战,基于这一挑战,徐明向大家介绍了链接预测方法,这一方法基于数据科学的研究范式,根据已有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预测,可以满足碳足迹核算对于数据完整性的需求。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用在数据库建设的开始再形象不过。徐明说:“首先,获取的数据来源多种多样,格式、定义标准不一,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让它们标准化、统一化。其次,缺乏可靠、稳定的数据来源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很多数据中隐含着企业的工艺流程、产品配方等商业机密,还没有成熟的数据开放与共享机制。”基于在美国完成的项目,徐明有自己的经验。“一方面,我们前期拿到足够的数据后,可以通过模型训练来填补缺失数据。如果未来有更好的第一手数据,我们再加以反馈验证;另一方面,可研发接入可信数据空间等新一代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打造碳足迹核算的‘数据支付宝’,攻克数据开放共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数据确权、隐私泄露、存证溯源等关键痛点。”
在搭建数据库的同时,徐明还在做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对工业基因组进行分析,“这也是一件长远的事情”。类比生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他认为工业系统中存在“工业基因组”——单元过程是工业基因,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是工业基因组,产品和技术就像生物物种一样。做工业基因组研究的环境的意义在于,可以清查工业体系中的产品技术和过程,实现科学的分类,进而对不同行业的技术产品进行基因测序,明确所涉及的工业过程,然后形成工业基因组的图谱,以找到解决工业环境问题的基因密码,最终有望逐步建立起工业基因组学。
在清华收获欣慰和满足
“(20世纪)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一段民谣真实刻画了淮河饱经沧桑的历史,淮河和沿岸人民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经历着切肤之痛。1995年8月8日,我国治污史上的第一个重大工程——淮河污染治理启动。那时起,《新闻联播》里就会常常播放淮河治污的新闻。未承想,环境保护也在徐明这位出生在甘肃的少年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
1999年,天资聪颖的徐明参加高考,以全省第二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以当时的高分,他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专业就读,懵懵懂懂的他凭借脑海里“环境保护好像还挺有意思”的记忆,误打误撞选择环境工程专业,走进了环境科学的大门。到如今22年过去了,他从未改变方向,依然在这条路上脚踏实地地做研究,用他的话说“可能是一种路径依赖”。
“我刚进清华时,这里还叫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后来才改为环境学院。”从本科到研究生的7年里,徐明忘不了自己初入清华园的激动,忘不了勤学苦读时的坚持,忘不了清华学子眼里闪耀的光芒。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这4个字对我来说帮助非常大,不光是在清华大学的那7年,包括我后来在国外读书工作期间,它都是支撑我前行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什么事情先去做,少去说”成为他的行事风格。
时隔多年,徐明仍然记得研究生导师张天柱教授对自己的“放纵”。“研究生一般都会在导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些课题研究,但是张老师却对我说,有一些项目可能科学价值并不是那么高,你要觉得不喜欢可以不去做,去做你感兴趣的课题吧。”研二那年,导师破例给了他一个博士生才可能获得的出国开会的机会,让他去瑞典参加行业的学术会议,领略国际领域的前沿。在那里,他也见到了只在领域学术文章中出现名字的“大咖”。回来后,徐明的内心不再平静了,他体会到不一样的学术氛围,“我想出去看看,多学一些新的东西”,导师张天柱也对他的想法十分支持。
申博的过程仿佛顺理成章,也异常顺利。就这样,2006年,徐明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进行了短暂的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密西根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工作,在海外一待就是16年。
优秀的学生在精进学业、发展的路上都有着相似的天赋。或许,徐明的经历是许多留学生在国外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缩影,成功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艰辛万分,他通过努力获得了丰硕成果,虽然在采访中他对这些过往艰辛只字不提。
关于回国,很多人都问徐明,是不是因为疫情才会选择回来。他说:“我的本科、硕士都是在国内读的,是国家培养了我。这些年,国家加大力度对待环境问题,在国内我也有可以发挥所长的阵地,而且是为我们自己做的。不管有没有疫情,这些(回国)都是在我的计划之内的。”
千帆不坠青云,归来仍是少年。徐明犹记清华环境学院钱易院士在给全校大一新生上的第一堂课上说:“一个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应该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我这一生,不求金钱,不求地位,但是每次一想到,自己为之努力的这两项事业:教育和环保,都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的,我就感到非常欣慰满足了。”每当回想起这番话,徐明的内心都会无比崇敬,“钱先生是我的榜样”。
如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本科生大一新生“环境与地球科学概论”的课堂上,又多了一位春风化雨的老师;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领域里,又多了一位脚踏实地的年轻科学家。
专家简介
徐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碳中和讲席教授,研究领域涉及环境系统工程和产业生态。2003年与2006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士、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2009年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博士学位。
曾任美国密西根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和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同时兼任环境领域国际知名期刊《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主编(2021年影响因子:13.716),并当选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任期2023—2024年)。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3年1期 封底人物
追寻碳排放的足迹
他是深耕环境科学领域20年
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中国科学家
追随内心的声音
他是辞去海外终身教职
全职回归的清华教授
2022年
他回到清华环境学院任教
帮助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铸牢数据基础
他说
这是中国责无旁贷的大国责任
也是他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本期“报国清华人”系列报道
让我们一起走近
徐明追寻“碳足迹”的科研故事
2023年11月
他牵头建设的“天工LCA数据库”发布
这是中国首个开放、透明的
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
能够用来核算产品碳足迹
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打破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数据霸权”
实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破局
他就是中国碳足迹数据的“破局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碳中和讲席教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
徐明
“回国这个决定并不是突然做出来的
一切都在计划之内”
对于环境科学家徐明而言
2022年
回到清华任教
既是最好的时机
也是事业的新起点
在此之前
徐明已经在环境科学领域
深耕20余年
从1999年
考入清华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到2006年前往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到2010年入职
密西根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22年来
徐明一直在环境系统工程领域
寻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新方法
徐明(右二)与密西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合影
环境系统工程
是一种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
去看待环境问题的新兴学科分支
与传统环境工程
“追着污染物跑”的方法相比
环境系统工程能够为环境治理
提供更加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撑
前沿的眼光 扎实的积淀
让徐明成为环境系统工程
这一长期由欧美科学家主导的
前沿领域中
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声音”
“国际产业生态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首位华人获奖者
“美国华人环境工程与科学教授协会
环境教育者奖”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职业生涯中期科学家最高奖”
……
荣誉加身 责任也更大
美国华人环境工程与科学教授协会颁发“前沿研究奖”
在外多年
立志在环境领域有所作为
用科研推动社会进步的徐明
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
他也在祖国的绿水青山中
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事业
用“生命周期”和“数据驱动”追寻碳足迹
2020年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履行国际责任的庄严承诺
在密西根大学组织中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之一
就是核算清楚碳足迹
建立中国自己的碳足迹基础数据库
不仅能为国内的绿色发展
提供坚实支撑
也是将“标准”握在自己手中
以应对国际贸易中的
碳足迹要求和“碳壁垒”等
新技术壁垒的挑战
回国后 一直在思考
如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如何解决“卡脖子”痛点的徐明
瞄准我国碳足迹数据这一关键问题
牵头发起了“天工计划”
“天工计划”是一项联合了
国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
共同发起的国际科学计划
旨在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
构建智能化、标准化、开放透明的
生命周期评价体系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供新一代方法、技术、工具和数据基础
“天工LCA数据库”
是该计划的第一阶段成果
这个由150余位行业专家
联合构建的数据库
汇聚了涵盖我国55个行业
4000多组单元过程的
70000多条公开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规范、完善、可追溯
该数据库也在全球范围开放、免费使用
并能与其他国家数据库进行汇交和互认
主持中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开放、共享、透明”
“公平、公正、公开”
徐明希望以此为契机
联合全球学者和行业专家
共同建立一个新的行业生态
齐心协力形成国际影响力
徐明用技术实现着
碳足迹核算的“中国破局”
也期待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舞台上
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在中科院“交叉学科论坛”作学术报告
2022年
徐明当选为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
作为该学会成立以来的首位华裔主席
徐明希望在任期之内
能够推动学界与业界的进一步交流
为全球产业生态领域的发展
和社会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
这体现了中国学者的领导力
也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大国的担当
从出发到归来
作为清华人
徐明最难以忘怀的
是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
和心怀家国天下的使命感
徐明与密西根大学团队的中国学生及老师合影
徐明始终记得
25年前
在清华大一的一门本科课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
曾这样说过:
“一个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应该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的
教育和环保
就是这样一项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如今
徐明也和他的榜样钱易院士一样
都在清华这片教育的沃土
和环境科学的科研工作中
找到了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sE0239XUoAYjN7K9Oj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