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吴群河——环境科学专家吴群河——中山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7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吴群河——环境科学专家吴群河——中山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吴群河,男,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5.07 获环境地理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85.07-1998.09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8.10-1999.09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环境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1999.10-2002.09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2002.10-今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社会兼职:

资料更新中……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讲授的课程:水环境化学、水污染与水环境管理。

培养学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水环境化学、水污染以及水环境管理。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负责或主要承担的环评项目超过100项。

 

1、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活垃圾压滤液和填埋渗滤液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2、深圳市沙井镇环境规划。

 

3、肇庆市环境规划。

 

4、广州市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5、广州市番禺区工业区群环境影响评价。

 

科研成果:

 

5个项目获省级奖、2个项目获市级奖。

 

1、广州市汽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对策和规划研究,广东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

 

2、汕头经济特区环境保护规划研究,广东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明专利: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9篇属于国内核心学术期刊论文。

出版专著:

 

1、《区域合作与水环境综合整治》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水环境化学讲义》

 

发表论文:

 

1 湛江海域浮游藻类生态及其多样性 刘玉; 吴群河; 陈新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海洋环境科学 1994-09-10

2 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中砷形态的存在及迁移特征 张银英; 吴群河; 容庆新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 中山大学化学系 【期刊】热带海洋 1994-06-30

3 炼砒遗址土壤及植物总砷分布的特征 唐宝英; 陈朝湘; 杨秀环; 吴群河 中山大学化学系;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11-15

4 博贺港及邻近海域浮游藻类叶绿素a及氧生产率研究 刘玉; 汪晋三; 陈新庚;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海洋环境科学 1995-03-10

5 深圳蛇口港浮游藻类氮磷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刘玉; 吴群河; 陈新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生态学杂志 1995-02-11

6 湛江海域浮游藻类生态及其多样性 刘玉; 吴群河; 陈新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生态科学 1995-06-30

7 湛江东海岛工业区海洋生态规划与生态影响研究 余日清; 陈新庚; 汪晋三;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12-30

8 伶仃洋水体中石油污染特征的研究 杨广杏; 吴群河; 赵严严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重庆环境科学 1997-04-15

9 底质中石油和酚类浸溶试验 杨广杏; 谢镜明;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中国环境监测 1998-08-25

10 珠江三角洲城镇污水的水质特征 吴群河; 陈炳禄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2-30

11 湛江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 陈炳禄; 陈新庚;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2-30

12 BOD_5/CODc_r值评价污废水可生化性的可行性分析 郭文成;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1998-08-15

13 植物叶片中芳族烃总量的测定 杨广杏; 吴群河; 秦志勤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光谱仪器与分析 1995-09-15

14 植物叶片中芳族烃总量的测定 杨广杏; 吴群河; 麦志勤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光谱仪器与分析 1996-09-15

15 深圳大鹏澳海湾浮游藻类生物量及与环境因子研究 刘玉; 杨广杏; 谢镜明;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州 【期刊】海洋环境科学 1993-12-31

16 北江韶关市江段水和底泥中砷存在形态研究 陈志澄; 容庆新; 吴群河 中山大学化学系; 中山大学化学系; 中山大学地理系 【期刊】环境化学 1987-10-28

17 溶剂萃取分离测定河水及河流沉积物中As(Ⅲ)As(Ⅴ)、一甲基胂、二甲基胂 陈志澄; 吴群河; 黄卓尔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85年毕业研究生; 85年毕业研究生 【期刊】分析测试通报 1987-06-30

18 邕江南宁河段染料示踪试验和扩散模式 唐永銮; 吴群河; 杨振祥; 谢学范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广州 【期刊】重庆环境科学 1988-04-30

19 云浮硫铁矿重过磷酸钙厂环境影响评价 陈新庚; 覃有钧; 吴群河; 程新源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化工部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 【期刊】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89-01-31

20 珠江广州河段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特性研究 冼超彦; 吴群河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3-15

21 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风险 牛红义; 吴群河; 陈新庚; 韦彩嫩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 【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8-15

22 DAPI荧光染色计数法的感潮河段沉积物细菌数量测量影响因素研究 陈琛; 黄珊; 吴群河; 李锐仪; 张仁铎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刊】环境科学 2010-08-15

23 砷矿尾砂污染及其治理研究 陈志澄; 毋福海; 黄丽玫; 潘俊毅; 吴群河; 俞展寰 广东药学院卫生化学教研室; 中山大学环科所; 连南瑶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广东连南 【期刊】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03-30

24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牛红义; 吴群河; 陈新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生态环境 2006-09-18

25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牛红义; 吴群河; 陈新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7-04-25

26 珠江底泥氮转化细菌及三氮特征 张恒军; 吴群河; 江栋; 赵华荣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中心;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广州; 广西桂林 【期刊】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7-05-15

27 二噁英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黄伟芳;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 广州 【期刊】广州环境科学 2006-03-30

28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牛红义; 吴群河; 陈新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期刊】生态环境 2007-09-18

29 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分布特征及粒度效应 牛红义; 吴群河; 陈新庚 中山大学 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 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广东 广州 【期刊】水土保持通报 2007-10-15

30 珠江广州河段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的形态分布研究 冼超彦; 吴群河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刊】广州环境科学 2008-12-30

31 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无机氮的分布特征和界面交换通量 吴文成; 吴群河; 梁明易; 张恒军 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05-20

32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分布特征及肥力评价 牛红义; 吴群河; 陈新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刊】海洋环境科学 2008-08-20

33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研究 牛红义; 吴群河; 陈新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期刊】水生生物学报 2008-11-15

34 水污染监测技术发展动向初探 牛红义;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环境科学动态 2005-05-12

35 河流底泥中DO和有机质对三氮释放的影响 吴群河; 曾学云; 黄钥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环境科学研究 2005-09-30

36 污泥土地利用研究动向 牛红义;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环境科学动态 2005-11-12

37 磷的沉积物-水界面反应 江永春;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州 【期刊】环境技术 2003-12-30

38 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张恒军;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州 【期刊】环境技术 2003-12-30

39 水体沉积物质量基准问题的研究和进展 黄钥; 吴群河 广州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州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州 【期刊】环境技术 2003-12-30

40 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动向初探 牛红义;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州 【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4-09-28

41 城市环境规划设计思潮研究 牛红义;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贵州环保科技 2004-09-30

42 污泥资源化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牛红义;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12-25

4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新动向 牛红义;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环境科学动态 2005-02-12

44 溶解氧对河流底泥中三氮释放的影响 吴群河; 曾学云; 黄钥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5-01-28

45 外部性理论与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探讨 吴群河; 牛红义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人民长江 2005-01-20

46 工业区群环境影响评价初探 赵侣璇;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 0 2 75; 广东广州  51 0 2 75 【期刊】云南环境科学 2005-03-25

47 土壤中的氮磷对水环境的影响 张恒军;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州 【期刊】广州环境科学 2003-06-30

48 中山市高平镇潮间带底栖动物污染监测评价 张俊帆; 刘玉; 吴群河; 徐利生; 李耀初; 余冠明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州 【期刊】广州环境科学 2004-03-30

49 工业区群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曾学云;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州 【期刊】广州环境科学 2004-06-30

50 水污染生物监测技术发展动向 牛红义;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 广州; 广东 广州 【期刊】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5-09-20

51 分区达标控制法求解海域环境容量 李适宇; 李耀初; 陈炳禄;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环境科学 1999-07-30

52 各形态和浓度砷对生菜生长的影响试验 岑慧贤; 吴群河; 陈志澄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药学院 【期刊】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9-11-25

53 可接受风险的界定方法探讨 岑慧贤; 房怀阳; 吴群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期刊】重庆环境科学 2000-06-15

54 小东江底泥中挥发酚的垂向分布研究 王树功; 谢镜明; 吴群河; 麦志勤; 吴家众; 罗振浩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茂名市环境保护局 【期刊】环境科学研究 2001-09-30

55 硒与砷在植物中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陈海珍; 陈志澄; 刘士哲; 吴群河; 毋福海 广东药学院预防医学系; 华南农业大学; 中山大学 【期刊】农业环境保护 2001-04-30

 

荣誉奖励: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