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康世昌——大气环境冰川气候专家康世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6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康世昌——大气环境冰川气候专家康世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信息:

康世昌,男,汉族,1969年1月出生,甘肃陇西人,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助理、拉萨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站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8年8月至1992年6月: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年9月至1995年6月: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5年9月至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博士,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6年1月至1996年6月:挪威Bergen大学和UNIS(University Courses on Svalbard),访问学者。

1998年2月至1998年5月: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空间、大气和海洋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9年3月至2000年8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9年9月至1999年12月: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空间、大气和海洋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0年9月至2002年12月:美国缅因大学第四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Institute for Quaternary and Climat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ine),博士后。

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美国缅因大学气候变化研究所(Climate Change Institute),副研究员。

2004年3月至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社会任职:

1. IUGG/IACS中国委员会委员、常委副秘书长(2008年-2011年)。

2. WCRP/CliC中国委员会委员、常委副秘书长(2008年-2011年)。

3. “冰川冻土”编辑委员会委员(2006年-2010年)。

4.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委员会委员(2008年-2012年)。

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5月-2011年5月)。

6. 美国缅因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2005年10月-2010年6月)。

7.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2004年-20011年)。

8.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2004年-20011年)。

9. 中国气象学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委员会委员(2007年-2010年)。

10. Atmospheric Research副主编。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气候变化、雪冰和大气化学特征以及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参加或负责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等20多个课题或专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高原中部各拉丹冬冰芯中大气重金属记录研究,2007,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地区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2004,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多环境介质中大气重金属污染物记录的集成研究,2008,负责人。

野外考察:

1. 1993年6至8月,参加中日联合唐古拉山冰川学考察。

2. 1994年6至7月,参加中日联合唐古拉山冰川学考察。

3. 1995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开放实验站冰川现代过程定点观测研究的野外采样工作。

4. 1996年2至4月,北极Svalbard地区冰川学考察。

5. 1997年4至6月,负责中美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

6. 1997年8至10月,参加希夏邦马冰芯考察。

7. 1998年8至10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

8. 1999年5至8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和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学考察。

9. 2000年4至5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

10. 2001年4至6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

11. 2002年9至10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

12. 2003年9至10月,负责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学考察。

13. 2004年4至5月,念青各拉丹冬峰冰川学考察。

科研成果:

确立了青藏高原雪冰、降水和气溶胶化学成分的浓度水平和季节变化特征,为冰芯定年和认识高原大气环境提供了基础,并评估了高原牧区帐篷内重金属的污染水平;通过各拉丹冬冰芯记录揭示出长江源区最近20年来的急剧升温,并利用器测资料全面分析了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喜马拉雅山冰芯记录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北半球冰芯粉尘记录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并重建了290年来阿留申低压的变化历史。

1. 青藏高原冰川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与冰冻圈现代过程研究 姚檀栋; 秦大河; 施雅风; 王宁练; 田立德; 徐柏青; 蒲健辰; 段克勤; 杨梅学; 刘时银; 马耀明; 何元庆; 康世昌; 邬光剑; 效存德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4-01-01

2. 国际合作南极冰盖内陆考察和冰芯研究 秦大河; 任贾文; 效存德; 孙俊英; 候书贵; 康世昌; 秦翔; 何勇; 王晓香; 张永亮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4-03-15

3. 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雪冰现代环境过程研究 秦大河; 姚檀栋; 侯书贵; 孙俊英; 康世昌; 任贾文; 效存德; 李忠勤; 谢树成; 黄翠兰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98-12-01

4. 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研究 姚檀栋; 秦大河; 王宁练; 田立德; 康世昌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大学 2004-02-25

论文专著: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被SCI论文总引用400余次,出版著作1部。

出版专著:

1《走进珠穆朗玛》康世昌 甘肃科技出版社 2005

发表英文论文:

1. Kang S., F. Chen, T. Gao, Y. Zhang, W. Yang, W. Yu. 2009. Early onset of rainy season suppresses glacier melt: A case study on the Zhadang Glacier,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Glaciology. (In press)

2. Kang S., C. Li, F. Wang, Q. Zhang, Z. Cong. 2009.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nd toxic elements indoors during cooking with yak dung.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n press)

3. Kang S., D. Qin, P. A. Mayewski, S. Kaspari, J. Ren, S. Hou. 2007. Annual accumulation in the Mt. Nyainqentanglha ice cor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relationships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Asia. Arctic, Antarctic, Alpine Research, 39(4): 663-670.

4. Kang S., Q. Zhang, S. Kaspari, D. Qin, Z. Cong, J. Ren, P. A. Mayewski. 2007.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elemental composition in Mt. Everest (Qomolangma) snow/fir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1(34): 7208-7218. DOI: 10.1016/j.atmosenv.2007.05.024.

5. Kang S., Y. Zhang, Qin D., Ren J., Zhang Q., B. Grigholm, P. Mayewski. 2007. Recent temperature increase recorded in an ice cor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6): 825-831. DOI: 10.1007/s11434- 007-0140-1.

6. Kang S., Yan Y., P. A. Mayewski, 2005. A 290-year record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the North Pacific from a Mt. Logan ice core, Yukon Territo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4(4): 81-90.

7. Kang S., P. A. Mayewski, D. Qin, S. A. Sneed, J. Ren, D. Zhang, 2004.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snow chemistry from the vicinity of Mt. Everest, central Himalaya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8(18): 2819-2829.

8. Kang S., P. A. Mayewski, Y. Yan, D. Qin, T. Yao, J. Ren, 2003. Dust records from three ice cores: relationships to spr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7(34): 4823-4835.

9. Kang S., D. Qin, P. A. Mayewski, S. B. Sneed, T. Yao. 200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resh snow on Xixabangma peak, Central Himalaya, during the summer monsoon season. Journal of Glaciology, 48(161): 337-339.

10. Kang S., K. J. Kreutz, P. A. Mayewski, D. Qin, T. Yao, 2002.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over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central Himalayas, Journal of Glaciology, 48(163): 519-526.

11. Kang S., P. A Mayewski, D. Qin, Y. Yan, D. Zhang, S. Hou, J. Ren. 2002. Twentieth century increase of atmospheric ammonia recorded in Mt. Everest ice cor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7(D21), 10.1029/2001JD001413, 4595, ACL13-1-ACL13-9.

12. Kang S., P. A. Mayewski, D. Qin, Y. Yan, S. Hou, D. Zhang, J. Ren, K. Kruetz, 2002. Glaciochemical records from a Mt. Everest ice core: relationship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Asi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6(21): 3351-3361.

13. Kang S., D. Qin, P. A Mayewski, C. P. Wake, J. Ren, 2001.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cords from the Far East Rongbuk ice core, Mt. Qomolangma (Everest). Episodes, 24(3): 176-181.

14. Kang S., D. Qin, P. A. Mayewski, C. P. Wake. 2001. Recent 180 years C2O42- records recovered from the ice core in Mt. Everest: some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Glaciology, 47(156): 155-156.

15. Kang S., D. Qin, P. A. Mayewski, S. Xie, K. Duan, 2001. Evidence of the Kuwaiti oil fires in the Dasuopu Glacier ice core, central Himalaya. Journal of Glaciology. 47(158): 519-520.

16. Kang S., C. P. Wake, D. Qin, P. A. Mayewski, T. Yao, 2000. Monsoon and dust signals recorded in Dasuopu Glacier,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Glaciology, 46(153): 222-226.

17. Cong Z., S. Kang*, A. Smirnov, B. Holben, 2009. Aerosol optical properties at Nam Co, a remote site in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Research, 92(1): 42-48. Doi: 10.1016/j.atmosres.2008.08.005.

18. Cong Z., S. Kang*, S. Dong, D. Qin. 2009. Seasonal features of aerosol particles recorded in central Himalayan snow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press)

19. Cong Z., S. Kang*, S. Dong, Y. Zhang. 2009. Individual particle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at Nam Co, Tibetan Plateau.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In press)

20. Cong Z., S. Kang*, S. Dong, X. Liu, D. Qin. 2009. Elemental and individual particle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from high Himalaya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DOI 10.1007/s10661-008-0698-3.

21. Cong Z., S. Kang*, X. Liu, G. Wang. 2007.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aerosol in the Nam Co region, Tibetan Plateau, during summer monsoon seas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1(6): 1180-1187. Doi:10.1016/j.atmosenv.2006.09.046.

22. Li C., S. Kang*, Q. Zhang, F. Chen. 2009. Rare earth elements compositions of Upper Brahmaputra River (the Yarlung Tsangbo) sediments, southern Tibet. Environmental Geology. (In press)

23. Li C., S. Kang*, Q. Zhang. 2009.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ibetan Plateau top soils and its effect on evaluating atmospheric pollution transpor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57: 2261-2265. Doi:10.1016/j.envpol.2009.03.035.

24. Li C., S. Kang*, X. Wang, F. Ajmone-Marsand, Q. Zhang, 2008. Heavy metals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in soil from the Nam Co Basin,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al Geology, 53: 1433-1440. Doi: 10.1007/s00254-007-0752-4.

25. Li C., S. Kang*, Q. Zhang, S. Kaspari, 2007. Major ionic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Nam Co region,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Research, 85(3-4): 351-360. Doi: 10.1016/j.atmosres.2007.02.006.

26. Li C., S. Kang*, Z. Cong. 2007.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aerosols collected in the glacier area on Nyainqêntanglha Rang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summer monsoon seas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24): 3436-3442. Doi: 10.1007/s11434- 007-0445-0.

27. Li M., S. Kang*, L. Zhu, F. Wang, J. Wang, C. Yi, X. Fang, M. Xie. 2009. On the unusual Holocene carbonate sediment in Lake Nam Co, central Tibet.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s. (In press)

28. Li M., S. Kang*, L. Zhu, Q. You, Q. Zhang, J. Wang.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Holocene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Nam Co, Tibet.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87(1): 105-116. Doi: 10.1016/j.quaint.2007.12.008.

29. Zhang Q., *S. Kang, S. Kaspari, C. Li, D. Qin, P. A. Mayewski, S. Hou. 2009. Rare earth elements in an ice core from Mt. Everest: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potential sources. Atmospheric Research. (In press)

30. Zhang Q., S. Kang*, F. Wang, C. Li, Y. Xu, 2008. Major ion geochemistry of Nam Co Basin and its sources, Tibetan Plateau. Aquatic Geochemistry, 14, 321-336. DOI 10.1007/s10498-008- 9039-y.

31. Zhang Q., S. Kang*, Z. Cong, S. Hou, Y. Liu, 2008.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in surface snow from the ultra-high elevation area of Mt. Qomolangma (Everes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3(2): 289-294. Doi: 10.1007/s11434-007-0446-z.

32. Zhang Y., S. Kang*, Q. Zhang, Z. Cong, Y. Zhang, T. Gao. 2009.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microparticles in snowpack on th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In press)

33. Zhang Y., S. Kang*, D. Qin, B. Grigholm, P. A. Mayewski. 2007. Changes in annual accumulation recorded in a Geladaindong ice co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23): 3261-3266.

34. You Q., S. Kang*, N. Pepin, Y. Yan,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nds in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elevation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1961-2005.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5 (L04704), Doi:10.1029/2007GL032669.

35. You Q., S. Kang*, E. Aguilar, Y. Yan, 2008. Changes in daily climate extremes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during 1961-2005.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3 (D07101), Doi:10.1029/2007JD009389.

36. Ye Q., S. Kang*, F. Chen, J. Wang. 2006. Monitoring glacier variations on Geladandong mountain,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9 to 2002 using remote-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Glaciology, 52(179): 537-545.

发表中文论文:

1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气温和湿度变化特征 杨兴国; 秦大河; 张廷军; 康世昌; 秦翔 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 2011-11-01

2 近期青藏高原长江源区急剧升温的冰芯证据 康世昌; 张拥军; 秦大河; 任贾文; Bjorn Grigholm; Paul Mayewski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Orono; ME04469 【中国会议】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6-10-01

3 青藏高原中部大气粉尘变化的冰芯记录 张拥军; 康世昌; 秦大河; 任贾文; Bjorn Grigholm; Paul Mayewski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Orono; ME04469 【中国会议】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6-10-01

4 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 康世昌; 游庆龙; Enric Aguilar; 闫宇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Group; Geography Unit; Universitat Rovirai Virgili de Tarragona; 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会议】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7-10-01

5 纳木错流域水文观测的初步结果 周石周; 康世昌; 刘景时; 王帅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变化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会议】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7-10-01

6 夏季纳木错湖水蒸发对当地大气水汽贡献的方法探讨:基于水体稳定同位素的估算 徐彦伟; 康世昌; 张玉兰; 张拥军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科学通报 2011-05-05

7 青藏高原纳木错和安多牧区室内空气污染研究 陈鹏飞; 李潮流; 康世昌; 张强弓; 郭军明; 米决; 巴桑普赤; 洛桑曲珍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藏大学理学院 【期刊】环境科学 2011-05-15

8 拉萨市餐馆厨房内空气污染特征 陈鹏飞; 李潮流; 康世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环境科学研究 2011-10-15

9 扎当冰川雪坑中不同粒径微粒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 余光明; 徐建中; 康世昌; 黄杰; 任贾文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环境科学 2011-11-15

10 青藏高原夏季夜雨率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余忠水; 康世昌; 蒋建莹 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期刊】山地学报 2011-09-15

11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水体总汞的时空分布特征 王康; 康世昌; 郭军明; 张强弓; 黄杰; 郑伟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期刊】环境科学 2012-07-15

12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水主要化学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郭军明; 康世昌; 张强弓; 黄杰; 王康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环境科学 2012-07-15

13 雅鲁藏布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研究 陈鹏飞; 李潮流; 康世昌; 张强弓; 高少鹏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地球化学 2012-07-26

14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气温和湿度变化特征 杨兴国; 秦大河; 张廷军; 康世昌; 秦翔 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气象学报 2012-08-15

15 2006—2011年西藏纳木错湖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曲斌; 康世昌; 陈锋; 张拥军; 张国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期刊】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09-30

16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芯1800AD以来的火山活动记录 徐建中; S. Kaspari; 侯书贵; 康世昌; 秦大河; 任贾文; P. Mayewski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ine;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科学通报 2009-02-23

17 拉萨河流域高山水热分布观测结果分析 谢健; 刘景时; 杜明远; 康世昌; 汪奎奎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 【期刊】地理科学进展 2009-03-15

18 1951-1994年中国各地云量变化对ENSO事件的响应 卢爱刚; 康世昌; 庞德谦; 王天明; 葛剑平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4-15

19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纳木错流域湖泊/冰川区适用性分析 游庆龙; 康世昌; 李潮流; 张强弓; 李茂善; 刘景时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气象 2009-05-21

20 近4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趋势分析 游庆龙; 康世昌; 闫宇平; 徐彦伟; 张拥军; 黄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气候中心 【期刊】地理学报 2009-05-15

21 北极Svalbard群岛雪坑及河流主要离子特征 钟灵; 康世昌; 徐彦伟; 张强弓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极地研究 2009-03-15

22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气温时空差异响应 卢爱刚; 庞德谦; 康世昌; 王天明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8-15

23 全球升温下中国各地气温变化不同步性研究 卢爱刚; 康世昌; 庞德谦; 王天明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干旱区地理 2009-07-15

24 各拉丹冬峰果曲冰川雪中细菌的季节变化特征 刘晓波; 康世昌; 姚檀栋; 刘勇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冰川冻土 2009-08-15

25 纳木错曲嘎切流域夏季冰川水文特征初步研究 高坛光; 康世昌; 周石硚; 刘景时; 韩文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冰川冻土 2009-08-15

26 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夏季降水梯度观测 谢健; 刘景时; 杜明远; 康世昌; 王忠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 【期刊】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9-10-15

27 西藏纳木错植物物候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吕新苗; 康世昌; 朱立平; 张拥军; 韩文武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期刊】山地学报 2009-11-15

28 纳木错流域冰川和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陈锋; 康世昌; 张拥军; 游庆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山地学报 2009-11-15

29 念青唐古拉山西段高海拔陆—气系统水热特征 谢健; 刘景时; 杜明远; 康世昌; 贾书刚; 王忠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 【期刊】地理科学进展 2010-02-15

30 中国代际降水区域变化差异分析 卢爱刚; 康世昌; 权轻舟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生态环境学报 2010-01-18

31 青藏高原大气污染科学考察与监测 康世昌; 张强弓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自然杂志 2010-02-15

32 偏远地区铅和汞的现代过程与历史记录研究综述 丛志远; 康世昌; 郑伟; 张强弓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地理学报 2010-03-15

33 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冰川表面辐射特征观测研究 杨兴国; 秦大河; 张廷军; 康世昌; 秦翔; 刘宏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气象学报 2010-02-15

34 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消融与产汇流水文特征分析 刘伟刚; 任贾文; 秦翔; 刘景时; 康世昌; 崔晓庆; 王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冰川冻土 2010-04-15

35 拉萨市气溶胶中碳同位素的组成及季节变化 黄杰; 康世昌; 沈承德; 丛志远; 刘克新; 刘立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期刊】环境科学 2010-05-15

36 西藏拉萨市大气气溶胶~(10)Be及其季节变化 黄杰; 康世昌; 沈承德; 丛志远; 刘克新; 王伟; 刘立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高原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期刊】科学通报 2010-05-05

37 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分布和物质平衡特征及其对湖泊的影响 姚檀栋; 李治国; 杨威; 郭学军; 朱立平; 康世昌; 吴艳红; 余武生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数字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 【期刊】科学通报 2010-06-25

38 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径流对气温和降水形态变化的响应 周石硚; 康世昌; 高坛光; 张国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科学通报 2010-06-25

39 西藏雅鲁藏布江表层水中汞的形态与空间分布特征 郑伟; 康世昌; 冯新斌; 张强弓; 李潮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科学通报 2010-07-15

40 雪冰中汞的研究进展 康世昌; 黄杰; 张强弓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 2010-08-10

41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度日因子特征及其应用 吴倩如; 康世昌; 高坛光; 张拥军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冰川冻土 2010-10-15

42 青藏高原湖泊纳木错水域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徐军; 康世昌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生态科学 2010-06-15

43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李潮流; 康世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期刊】地理学报 2006-03-30

44 青藏高原南部冰芯记录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康世昌; 秦大河; 任贾文; P.A.Mayewski; 侯书贵; 张东启; 张拥军; S.Kaspari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中国气象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Orono ME04469 USA 【期刊】第四纪研究 2006-03-30

45 2005年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概况 康世昌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中国基础科学 2006-04-30

46 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康世昌; 丛志远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期刊】冰川冻土 2006-06-30

47 珠穆朗玛峰地区东绒布冰川冰雪微生物群落及其季节变化 刘勇勤; 姚檀栋; 康世昌; 焦念志; 曾永辉; 史扬; 骆庭伟; 井哲帆; 黄思军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期刊】科学通报 2006-06-15

48 全球新仙女木事件的恢复及其触发机制研究进展 李潮流; 康世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期刊】冰川冻土 2006-08-30

49 西藏纳木错流域冻土环境初步研究 田克明; 刘景时; 康世昌; 李潮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 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冰冻圈与寒区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 2006-12-10

50 珠穆朗玛峰地区土壤和植被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海拔梯度分布 王小萍; 姚檀栋; 丛志远; 燕新梁; 康世昌; 张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北京; 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太原 【期刊】科学通报 2006-11-15

51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李明慧; 康世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期刊】盐湖研究 2007-03-30

52 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盐类沉积韵律 李明慧; 康世昌; 郑绵平; 卜令忠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期刊】高校地质学报 2007-03-20

53 近期青藏高原长江源区急剧升温的冰芯证据 康世昌; 张拥军; 秦大河; 任贾文; 张强弓; Bjorn Grigholm; Paul Mayewski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Orono ME 04469 USA 【期刊】科学通报 2007-02-28

54 青藏高原纳木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游庆龙; 康世昌; 李潮流; 李茂善; 刘景时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研究站 北京 【期刊】气象 2007-03-21

55 喜马拉雅山雪冰主要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耿志新; 侯书贵; 张东启; 康世昌; 刘亚平; 王叶堂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冰川冻土 2007-04-15

56 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冰芯记录的季节气温变化 张拥军; 康世昌; 秦大河; 任贾文; 张玉兰; Bjorn Grigholm; Paul Mayewski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Orono; ME 04469;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期刊】地理学报 2007-05-15

57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新降雪中有机氯农药 王峰; 朱彤; 徐柏青; 康世昌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5-15

58 全球升温下中国温度区域变化的稳定性 卢爱刚; 庞德谦; 康世昌; 王天明; 熊友才; 葛剑平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渭南师范学院地理研究所; 陕西渭南; 甘肃兰州 【期刊】生态环境 2007-03-18

59 青藏高原中部扎当冰川物质平衡研究 周广鹏; 姚檀栋; 康世昌; 蒲健辰; 田立德; 杨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甘肃兰州 【期刊】冰川冻土 2007-06-15

60 近30年来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叶庆华; 陈锋; 姚檀栋; 王景华; 刘强; 张雪芹; 康世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期刊】遥感学报 2007-07-15

61 珠穆朗玛峰北坡6000m以上主要生境细菌群落特征 刘勇勤; 姚檀栋; 康世昌; 焦念志; 曾永辉; 黄思军; 骆庭伟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科学通报 2007-07-15

62 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原生硼砂、芒硝韵律层的发现及气候环境意义 李明慧; 康世昌; 卜令忠; 郑绵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期刊】沉积学报 2007-08-15

63 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峰地区气候特征初步分析 游庆龙; 康世昌; 田克明; 刘景时; 李潮流; 张强弓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 北京;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期刊】山地学报 2007-07-15

64 珠穆朗玛峰极高海拔地区表层雪化学元素浓度特征 张强弓; 康世昌; 丛志远; 刘勇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科学通报 2007-10-15

65 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峰冰川区夏季风期间大气气溶胶元素特征 李潮流; 康世昌; 丛志远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科学通报 2007-09-15

66 青藏高原中部各拉丹冬峰雪冰记录特征 张玉兰; 康世昌; 张强弓; 丛志远; 张拥军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期刊】冰川冻土 2007-10-15

67 1844 AD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大气环境变化高分辨率冰芯记录 耿志新; 侯书贵; 张东启; 康世昌; 孙希梅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甘肃兰州;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山东淄博; 甘肃兰州;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冰川冻土 2007-10-15

68 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冰芯年积累量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张拥军; 康世昌; 秦大河; GRIGHOLM Bjorn; MAYEWSKI Paul A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Orono; ME 04469 【期刊】科学通报 2007-10-30

69 1970—2007年西藏念青唐古拉峰南、北坡冰川显著退缩 康世昌; 陈锋; 叶庆华; 井哲帆; 秦大河; 任贾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甘肃兰州 【期刊】冰川冻土 2007-12-15

70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夏、秋季大气降水中δ~(18)O与水汽来源及温度的关系 徐彦伟; 康世昌; 周石硚; 丛志远; 迟妍妍; 张强弓 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圈层相互相用综合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圈层相互相用综合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圈层相互相用综合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期刊】地理科学 2007-10-15

71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细菌群落特征及其与高山湖泊的对比 刘晓波; 康世昌; 刘勇勤; 韩文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冰川冻土 2008-12-15

72 中国降水量高度效应及全球升温对它的影响 卢爱刚; 康世昌; 庞德谦; 王天明; 葛剑平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生态环境 2008-09-18

73 中国降水量区域变化稳定性研究 卢爱刚; 康世昌; 庞德谦; 王天明; 葛剑平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生态环境 2008-11-18

74 青藏高原中部扎布耶茶卡142ka以来石英砂表面特征及环境意义 李明慧; 康世昌; 郑绵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期刊】冰川冻土 2008-02-15

75 三江源地区1961~2005年气温极端事件变化 游庆龙; 康世昌; 李潮流; 闫宇平; 燕士跃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防卫科技学院 北京;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兰州 【期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03-15

76 西藏纳木错沉积物中单水方解石的发现及成因分析 李明慧; 朱立平; 康世昌; 游庆龙; 王君波; 张强弓; 谢曼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期刊】矿物岩石 2008-03-25

77 从等温线的变化看中国大陆对全球升温的时空响应 卢爱刚; 庞德谦; 康世昌; 王天明; 熊友才; 葛剑平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期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5-15

78 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夏季降水量变化总趋势 卢爱刚; 庞德谦; 康世昌; 王天明; 熊友才; 葛剑平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陕西渭南; 陕西渭南; 甘肃兰州 【期刊】生态环境 2008-01-18

79 青藏高原扎布耶盐湖晚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化 李明慧; 康世昌; 朱立平; 郑绵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期刊】干旱区地理 2008-05-15

80 西藏纳木错沉积物单水方解石出现前后的环境变化 李明慧; 康世昌; 朱立平; 王君波; 张强弓; 谢曼平; 游庆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第四纪研究 2008-07-15

81 长江源区各拉丹冬峰雪冰中微粒季节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张玉兰; 康世昌; 张强弓; 丛志远; 张拥军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期刊】环境科学 2008-08-15

82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 高坛光; 康世昌; 张强弓; 周石; 徐彦伟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环境科学 2008-11-15

83 珠穆朗玛峰北坡东绒布冰川成冰作用的新认识 康世昌; 秦大河; 任贾文; 张东启; 秦翔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实验室 北京; 甘肃兰州;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期刊】地理科学 2005-08-28

84 环北极地区冰芯记录揭示的北半球海盐气溶胶大气传输方式 闫宇平; 康世昌; 孙俊英; Paul A.Mayewski; 秦大河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aine;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Orono; ME 04469;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Orono; USA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s; USA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期刊】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02-20

85 近期气候变暖念青唐古拉山拉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 张堂堂; 任贾文; 康世昌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期刊】冰川冻土 2004-12-30

荣誉奖励:

1. 1994年获“世川良一”奖学金。

2.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方树泉”奖学金。

3. 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4. 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5. 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有人称号。

6. 2006年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7. 2006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8. 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9. 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10. 2010年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11. 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媒体报道一:

康世昌:在冰雪世界里翱翔

 

 

人们通常说,在科研上搞地学的最苦,而在地学中搞冰川的最苦。而康世昌正是这样一个参加了十多次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连续七次在珠穆朗玛峰海拔6500米的高度上进行冰川及冰芯研究工作的人。

 

康世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站长。他从1995年开始在原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秦大河院士的指导下从事青藏高原冰川及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的研究,从此走上了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之路。

 

常有人戏言,青藏高原是一个让“英雄气短”的地方,强烈的紫外线、稀薄的空气、遍布冰川上的裂隙,让每一个科考队员感觉到了大自然的极端严酷和对生命的威胁。高海拔的考察,食宿也是大问题,没有新鲜蔬菜,晚上一般睡在大石头窝子里。在如此的环境下,康世昌总是冲在工作的第一线,哪里的工作最累、最危险,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

 

在备受关注的2005年中科院珠峰地区综合考察中,康世昌担任科考队队长。虽然他三根肋骨骨折还未痊愈。但他仍和已往一样,扛着几十公斤的物资或拖着沉重的雪斗冲在最前面。康世昌的行动感染了大批的年轻人,使科考队形成了“团结协作、吃苦为荣”的风气,许多年轻科研工作者,特别是一些第一次来到青藏高原的队员,都突破了自己的海拔极限。

 

自1993年以来,康世昌先后参加或负责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和创新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等20多个课题或专题。他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在同一代科学家中是佼佼者。他确立了喜马拉雅山中段冰芯记录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重建了近200年来珠峰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首次阐明了珠峰冰芯记录与大气环流的关系,通过冰芯记录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成果拓宽和丰富了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也补充了全球中低纬度的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

 

“2005中科院珠峰地区综合考察”期间正是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阶段。考察队共有10名党员,康世昌认为极端恶劣的环境正是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理想场所。在科考工作之余,康世昌利用所携带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学习材料,多次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集中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

 

“康队长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党员的先进性”,一些队员如是说。“越是条件艰苦,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格,如果能在这样严酷的环境完成工作,你们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研人员。”这是康世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寄语,他自己则是身体力行,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风格。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2006-07-03

媒体报道二:

康世昌:在珠峰演绎人生

 

康世昌在简陋的珠峰5800米营地。

 

从11月14日至16日,连着3个晚间,在兰州大学等高校的校园内,他面对学子们,讲述了一个个征服人类“极限”的精彩故事。讲到动情处,他的眼睛里情不自禁地闪着泪花。

他,就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珠峰科考队队长康世昌。

 

“我的父亲”

11月16日,是康世昌博士来兰州作演讲的第三天。按照事先约定,我们来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见到了康世昌。眼前的康世昌肤色有些偏黑,乍一看很像是个藏族人。

“几天前,我还在西藏,那里紫外线很强,尽管脸上涂了高效防晒霜,可还是被晒成这个样子。”康世昌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原生活,“我一年里有很长一部分时间都在青藏高原工作,时间一长,和当地的藏族人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无意中,康世昌提起了自己的父母:“我之所以有今天,和父母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出生在甘肃陇西农村的康世昌,8岁时就能从井里打水、挑水。“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对我的管教很严厉。从小我的学习都是父亲辅导,我也很争气,每次都能考第一。父亲还常常教导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要有毅力,这一点对一个男人来说尤其重要。我在珠峰考察时,高原反应十分强烈,有时候真感觉自己闭上眼就会死掉了。每当这个时候,父亲的话总响在耳边,它鼓励着我坚持、再坚持……”

从1997年到2005年,康世昌曾先后7次来到世界之巅珠峰,踏进海拔5200米至6500米的冰川地区,进行考察研究。2005年4月,他带领20多名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题为“珠穆朗玛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综合科学考察。康世昌说,在珠峰生活和工作,一半靠体力,一半甚至更多靠的是意志和毅力。

“我的母亲”

说起自己的母亲,康世昌的眼神黯淡了下来。

“母亲很贤慧,自打我记事,她就任劳任怨地为一家人操劳。我是家里的老幺,父母亲格外地宠着我,尤其是母亲。她的善良与博大的慈爱影响了我的一生。”

2004年4月,康世昌去新西兰参加国际冰芯钻取活动,坐飞机到达新西兰的第三天,他接到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去世了!”虽然他也知道母亲身体向来不好,临行前,还专门打电话嘱咐姐姐要好好照顾母亲,可没想到母亲就这样走了。挂断电话后,康世昌已泪流满面。他本来也想从新西兰飞回来赶上葬礼的,可以看母亲最后一眼。但思虑再三,因为同行的另一位同事英语不好,自己离开后会对整个工作有影响,他强忍着泪水仍留在新西兰继续工作。

一个月以后,康世昌才从新西兰回来,等待他的却只有孤坟一座。母亲再也不会在村头等待自己归来了。“跪在坟前,我嚎啕大哭了一场。”

“我愧欠妻子和女儿太多”

对于自己科考工作的选择,康世昌这样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来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虽然当时考兰州大学时报的是数学系,可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地理系的学生。后来几次的野外考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选择,原来这就是我一直追寻着的生活,我喜欢在大自然里工作。

可这一选择注定要失去很多东西。“有时候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都是野外作业,回不了家。”康世昌跟我们讲了一件事:“在今年珠峰科考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几次报道珠峰科考的进展情况,几次都出现记者采访我的镜头。女儿只有3岁啊,当她从电视上看见我以后,就赶紧喊‘爸爸、爸爸’,见我不理她,她就生气了,跟她姥姥、姥爷说‘爸爸不跟我说话!’”

听说这事,康世昌心里难过了许久,他知道自己愧欠女儿和妻子的太多了。

也是在《新闻联播》里,妻子看见镜头前满嘴都是厚厚的血痂、黝黑而瘦弱的康世昌后,才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丈夫在野外是多么的辛苦。

“由于长时间地呆在高海拔的地方作业,高原反应让自己有些吃不消,就像得了重感冒一样,每天还要正常工作,结果嘴上起泡,旧血口子结痂了,新口子又裂开了。记得有一天早上,我醒来,发现自己的嘴不能动了,血痂把嘴给封住了,我一点一点地用舌头把嘴唇给顶开了……”说到这里,他爽朗地笑了起来。

“今天害死我了,掉进冰裂隙了”

对于从来没有上过珠峰的人来说,巍峨迤逦的珠峰充满着神秘。但对于参加2005年珠峰科学综合考察的队员们来说,在野外作业中,危险就像幽灵一样紧紧跟随。

4月30日下午5点多,康世昌从野外采集冰雪样品回到营地,脸上笑眯眯的。他轻描淡写地对队友们说:“今天害死我了,掉进冰裂隙了。”原来,这天考察途中,放在垭口的一个大塑料桶被风吹走了,那可是康世昌从国外带回来的采样用具。他急忙冲上去追那只桶,不料一脚落空掉进了冰裂隙。出于一种本能,他飞快地把手上的铁锹横在了冰裂隙之间,人悬了起来,伸出一只手去求救,并且大声呼喊。可当时队员们都在工作,风雪中没有人听到他的声音。过了好几分钟,考察队员丛志远看到了雪面上的铁锹和摇动的手,才突然意识到康世昌遇到了危险,急忙喊上几个人,带了绳子冲过去把康世昌拉了上来。

采访结束了。深夜里,就着床头的小灯,我捧读着康世昌博士主编的《走进珠穆朗玛》一书,如同陪伴着科考队员一起出生入死,艰难地攀登在世界屋脊上。当读到女博士刘勇勤呼吸困难,累得挪不动脚步想哭的时候,我也哽咽了。我觉得,科考人员在世界之巅演绎的精彩人生,足够我体味一生。

康世昌小传

1969年1月生,甘肃陇西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0年-2003年在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现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的冰川学及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1月23日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