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王齐荣——道路工程专家王齐荣——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6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王齐荣——道路工程专家王齐荣——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王齐荣,男,196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道路与铁道工程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援藏干部。

教育及工作经历:

资料更新中……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时间 课程名称 周学时 总学时 班级 总人数 学生类别
00、01、02、03、04 铁路及公路选线 3 291 交运99-03级共6个班 608 本科生
00、01、02、03、04 线路工程基础 2 170 土木工程98-01共5个班 484 本科生
00、01、02、03、04 土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3 245 土木工程99-00共5个班 751 本科生
01、02、03 道路工程 2 170 土木工程97-99共4个班 263 本科生
02、03 线路勘测与几何设计 2 68 土木工程98、00共2个班 161 本科生

实践性教学:

 

时间 课程名称 总学时 班级 总人数
00、01、02、03、04 选线课程设计 2周 土木工程99-00共9个班 270
01、02、03、04 选线课程设计 2周 交运99-03共5个班 574
01、02、03、04 毕业设计 12周 土木工程01-04届 39
03 生产实习 1周 土木工程00级 30
05 毕业设计 12周 藏大交运05届 10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道路与铁道工程、线路勘测设计新技术、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863项目:高速磁悬浮交通线路规划设计理论研究,2002.03-2003.12,主研。

2. 省部级:国家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研究与编制,2003.08-2004.03,子题负责。

3. 横向课题:沈大铁路采用摆式列车关键技术研究,2001.01-2001.12,主研。

4. 横向课题:宝成铁路广元至成都段及达成铁路开行摆式列车预可行性研究,2001.06-2002.12,子题负责。

5. 横向课题:西康线与襄渝线开行摆式列车技术分析,2002.03-2002.06,主持。

6. 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及公路选线课程网上资源建设,2004,主研。

7.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新建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综合优选人机交互决策系统。

8. 中国藏学中心招标的研究课题:交通建设对藏区农牧民现代化的影响。

9. 自治区委托的:西藏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10. 新建单线铁路车站分布的研究。

11. 各级铁睡客货列车设计最高列车速度与速度分析最小速度的研究。

科研成果:

1. “铁路最大坡度的研究”(铁建科93-3),1997年5月通过铁道部鉴定,排名第3。

2. “铁路最小图曲线半径的研究”(铁建科93-4),1997年5月通过铁道部鉴定,排名第3。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重力式和衡重式挡土墙抗震性能研究 陈丽; 王齐荣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藏大学工学院 【期刊】路基工程 2010-08-20

2 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与预防措施 刘猛; 胡灿; 王齐荣; 李福海 西藏大学工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期刊】四川建材 2009-10-18

3 青藏铁路运营维修模式探讨 卢向荣; 王齐荣; 高平平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期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3-02-28

4 既有铁路提速改建中线路对速度目标值的影响 刘亚新; 王齐荣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期刊】四川建筑 2005-06-28

5 铁路设计标准决策的系统工程研究 马炜; 王齐荣; 邓域才 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及道路工程系 【期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6-02-28

6 铁路中间站选址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 王齐荣; 邓域才 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及道路工程系 【期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6-02-28

7 列车运行数字仿真及其在技术标准优化建模中的应用 王齐荣; 马炜; 邓域才 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及道路工程系 【期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6-02-28

8 旅客列车最高设计行车速度、路段设计速度和路段长度标准制订的技术经济依据 马炜; 王齐荣; 米隆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线路处 【期刊】铁道标准设计 1998-04-20

9 牵引种类与机车类型选择原则的制订 王齐荣; 米隆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线路处 【期刊】铁道标准设计 1998-04-20

10 线路平面圆曲线半径标准的制订 马炜; 王齐荣; 米隆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线路处 【期刊】铁道标准设计 1998-04-20

11 缓和曲线和曲线线间距加宽标准的制订 王齐荣; 马炜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期刊】铁道标准设计 1998-04-20

12 制订相关平面标准用的曲线超高的计算 王齐荣; 马炜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期刊】铁道标准设计 1998-04-20

13 铁路最大坡度标准的制订 马炜; 王齐荣; 米隆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线路处 【期刊】铁道标准设计 1998-04-20

14 关于进站缓坡设置条件的研究 马炜; 王齐荣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期刊】铁道标准设计 1998-04-20

15 新建单线铁路车站分布的经济时分和距离 王齐荣; 马炜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期刊】铁道标准设计 1998-04-20

16 铁路中会站分布与线路方案选优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王齐荣 西南交通大学铁路与道路工程系 成都 【期刊】基建优化 1993-04-01

17 达成线三南段改建方案及主要技术标准的确定 后宗彪; 王齐荣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期刊】四川建筑 2006-04-28

18 道路软基处理智能决策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李领先; 王齐荣; 张信议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期刊】四川建筑 2006-12-30

19 M/E_k/S排队模型及其在交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郄久霞; 王齐荣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期刊】四川建筑 2007-02-28

20 那曲交通建设和区域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田荣燕; 王齐荣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藏大学工学院 【期刊】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0-15

荣誉奖励:

1. 2001年获西南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 2002年获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我欣慰,自己是块奠基石”记西南交通大学援藏干部王齐荣

 

2004年7月,受中组部和教育部委派,41岁的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齐荣博士作为中直机关第四批援藏干部,赴西藏大学工学院任院长。3年援藏期满,他请求继续留藏,转为第五批援藏干部。今年5月,第五批援藏干部工作即将期满,他再次申请转为第六批援藏干部。但因母校工作需要,这次他的申请未获批准。

 

即将踏上归程,回首望去,王齐荣的一片心血已滋养培育出成片果实。

 

用牦牛精神、羚羊速度创建的工学院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刚到西藏时的王齐荣还是为眼前的一切而惊讶。刚刚成立的西藏大学工学院,4个本科专业任课教师不到30人,除一人有硕士学位外,其余全是本科学历。

 

师资队伍的增强、实验室的建设、老专业的调整完善、新专业的论证设置……王齐荣开始了一系列的创建工作。

 

几经奔波,西南交大成了西藏大学工学院的师资培训基地。王齐荣将学院每年的办公经费绝大部分用于师资培训。

 

6年辛苦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学院专任教师增加到68名,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从4人增加到14人,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5%……

 

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王齐荣敏锐地意识到藏文信息化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把藏文信息化研究作为学院最优势的学科加以培育,力争走在世界前头。

 

在他的指导下,时任副院长的欧珠教授具体实施藏文信息化工程。艰苦的努力终使愿望成真:4个藏文编码国家标准从这里产生,藏文语音图形识别模式、藏文翻译系统、藏文智能化系统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成果问世。西藏大学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相继成为西藏自治区藏文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藏文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6年里,工学院的专业从4个增加到8个,实验室从12间增加到66间,设备总价值增加了30倍,学生从600名增加到1300多名。工学院从西藏大学最年轻的学院发展成为全校第二大学院。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中心的专家评价道:这是一所“用牦牛的精神、羚羊的速度创建的工学院”。

 

“我甘愿做一块奠基石”

 

考进西藏大学工学院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王齐荣总能找到学生都乐意听又容易掌握所教内容的授课方法。

 

《运筹学》、《交通控制》、《线路勘测设计》、《工程经济学》、《专业英语》、《工程项目策划与组织管理》,王齐荣为3个专业的学生开设了6门专业课。他把学生作业分成几大类,点出共同的问题,也对一些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在他的悉心培育下,每年他的学生都有数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结合教学,王齐荣带领学生完成了中国藏学中心招标的研究课题“交通建设对藏区农牧民现代化的影响”、自治区委托的“西藏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等,指导学生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为拉萨、那曲、日喀则、林芝等地完成了20多个项目的咨询与勘察设计。

 

援藏6年,王齐荣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2个月。每年冬季2个月的寒假,他在成都的家中总呆不了几天,总是有这样的会议、那样的论证需要他到场。学校也有暑假,可那是西藏最好的季节。有些学生停课不离校,王齐荣正好用这段时间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在他倡导的教学方法下迅速成长。他指导的毕业生,被充实到西藏各地的交通、城建、发改委等部门。得知学生在工作中的成绩,他欣慰而自豪:“为国家的需要,我甘愿做一块奠基石!”

 

“我的心是不会离开西藏的”

 

西南交大交通运输类专业国内一流,在西藏交通建设新的发展期,教育部指定西南交大对口支持西藏大学办强工学院。

 

说起援藏的个人得失,王齐荣的心里十分清楚:“要说个人损失,就是我的学术水平停滞了,还错过了内地高铁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王齐荣是铁道部线站中心专家,是国家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在我国铁道工程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四十出头,正是最该出成果的时候,他却甘心把这6年时光献给了西藏大学。“在内地,比较容易获得百万以上的大项目,有项目就会有成果、有论著。可是在这接手的几个研究课题都是几万元的项目,这儿的学术氛围更是不能与内地相比。”

 

离家别子,王齐荣还不得不承受思念之苦。他说,之所以能在西藏一呆6年,妻子和女儿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只有不多的几次电话,面对妻子的哭声自己真快坚持不住了。”王齐荣说,那都是妻子要么卧病在床要么与女儿怄气的时候。

 

“咳!想归想,其实得失一目了然。”6年时间,工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师资力量日渐雄厚,一大批扎根高原的应用型人才开始发挥作用。“个人的得失与之无法相比。”

 

王齐荣的援藏工作总结这样写道:“只要我们勇于付出,收获的将是意志的磨砺、情操的陶冶、思想的成熟和才干的增长,还有那满园的桃李和珍贵的情义。”

 

“其实,我的心是不会离开西藏的。”王齐荣告诉记者,西南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西藏分院已经成立,并承担了西藏的环境、交通等方面10多个研究项目。“这结下了我和西藏永久的情缘。”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0年08月06日

媒体报道二:

我永远的西藏情缘——记西南交通大学援藏干部王齐荣教授

 

2004年7月,受中组部和教育部委派,41岁的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齐荣博士作为中直机关第四批援藏干部,赴西藏大学工学院任院长。3年援藏期满,他请求继续留藏,转为第五批援藏干部。从2004到2010年,他把六年的青春与热血、光荣与梦想深深地镌刻在西藏大学这片热土上,西藏大学发展史上也永远记下了这样一位“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共产党员。

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刚到西藏的王齐荣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身体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语言有障碍,工作条件简陋……这一切让他从身体到思想都有了严重“缺氧”的感觉。

采访: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援藏干部王齐荣教授

王齐荣接手的西藏大学工学院刚成立不久,让他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学院4个本科专业任课教师不到30人,除一人有硕士学位外,其余全是本科学历。从师资队伍的增强、实验室的建设到老专业的调整完善、新专业的论证设置……王齐荣开始了一系列的创建工作。根据工学院的学科特点,王齐荣敏锐地意识到藏文信息化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把藏文信息化研究作为学院最优势的学科加以培育,力争走在世界前头。

艰苦的努力终使愿望成真。在他的指导下,4个藏文编码国家标准从这里产生,藏文语音图形识别模式、藏文翻译系统、藏文智能化系统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成果问世。西藏大学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相继成为西藏自治区藏文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藏文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除了藏文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年间,工学院也从西藏大学最年轻的学院发展成为全校第二大学院,专业从4个增加到8个,实验室从12间增加到66间,设备总价值增加了30倍,学院专任教师增加到68名,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从4人增加到14人,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5%,学生也从600名增加到1300多名。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中心的专家曾这样评价:这是一所“用牦牛的精神、羚羊的速度创建的工学院”。

一串串闪光数字的背后凝结着王齐荣的大量心血。在西藏大学的六年时间里,王齐荣平均每年回内地休假的时间仅有2-3周,周末也常常忙着处理学院各种事务。身为院长的他在肩负繁重行政事务的同时,还为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讲授《运筹学》等六门课程,六年累计教课时间达882学时。虽然考进西藏大学工学院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王齐荣总能找到了让学生都乐意接受的授课方法。

援藏6年,是我国内地高铁建设发展的最好时期,作为铁道部线站中心专家的王齐荣失去了很多参与研究建设的机会,但他说,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王齐荣教授的电脑里,我们看到他在西藏工作时的照片,满脸的络腮胡子和想在判若两人。王院长也给我们讲诉了他在西藏留胡子的故事:第一就是时间比较紧,第二是夏天要防紫外线,然后还有个很重要的,特征就非常明显,在外面人家看到都认识这是西藏大学的王院长,咱也起到自律的作用。

王齐荣就是这样用自己朴素的语言,感人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责任。在谈到援藏感受时,王齐荣说,6年来,他总是提醒自己一句话:“进藏带什么 在藏干什么 离藏留什么?”。

虽然援藏工作已经结束,但广袤的雪域高原,美丽的格桑花,还有热情纯朴的藏族同胞已经和王齐荣结下了永久的情缘。“其实,我的心是永远不会离开西藏的。”王齐荣告诉记者,西南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西藏分院现在已经成立,并承担了西藏的环境、交通等方面10多个研究项目,他对西藏的奉献和付出将永远持续下去。

 

文章来源:《媒体交大》2011-07-03

媒体报道三:

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援藏教授王齐荣

 

从工科基础“一穷二白”到自主培养工程师,西藏大学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在这几年间,援藏教授、西藏大学校长助理、工学院院长王齐荣的脸庞上,也留下了援藏事业的岁月印痕———美丽的高原红。

 

2004年,时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的王齐荣,作为第4批援藏干部来到西藏大学,担任西藏大学工学院院长。这位西藏大学工学院第二任院长,曾在援藏日记中写道:“工学院承载着西南交通大学和西藏大学两校的希望,凝聚着首任院长和全体援藏教师的心血。我一定牢记自己的历史责任,把西藏大学工学院的建设继续推向新的水平。”

 

上任伊始,王齐荣便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提高现有师资的学历学位,夯实师资队伍,使西藏的工科人才培养走上正轨;他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坚持突出特色、重视实践的培养方针,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工科人才;他主张以急需、优势、特色的原则指导学科与专业建设,在对口支援上争取实现双赢,收效显著。

 

2005年6月,西藏大学首批102名工科本科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成为西藏生产建设的新生力量,西藏有了自己培养的工程师。“能够见证西藏地区首届工科大学生的毕业,这是我人生中非常自豪的事情。”王齐荣说,西藏大学工学院作为西藏地区第一个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还应当成为西藏地区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沿着这一思路,王齐荣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推进工学院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城市规划、资源勘探、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景观建设、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新的本科专业不断开设,西藏大学工学院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西藏大学工学院学生蒋林等所在的团队,曾在首届“科锐杯————中国大学生LED照明设计创意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蒋林说,学院注重实践和创新的教学模式,让他受益匪浅。几年来,西藏大学工学院鼓励在读学生针对西藏建设实际,有目的地深入学习和大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院的藏文信息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在西藏第2代居民身份证广泛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的“那曲火车站站前广场市政道路设计”、“聂荣县公路建设规划”、“拉萨城市公交运营管理”等课题都对相关部门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07年8月,本该是王齐荣援藏期满回内地的日子了。然而,面对师生们的不舍和校方的再三挽留,他又递上了“请求作为第5批援藏干部”的申请,选择继续留了下来:“这里需要我,我实在不忍心离开。”

 

王齐荣在西藏大学一干就是6年。6年里,王齐荣曾任西藏大学工学院院长兼院党委副书记、西藏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西藏大学校长助理,与西藏大学一起走过了发展进程中的区部共建、新校区建设、本科教学评估创优、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等重要时期。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2010年08月06日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