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李百浩——著名建筑学专家李百浩——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6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李百浩——著名建筑学专家李百浩——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李百浩,男,1963年5月出生,山东烟台人,博士后。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建筑系主任,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城市与建筑修复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工学学士。

1985年9月至1988年9月武汉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研究生,重庆建筑大学工学硕士。

1988年9月至1989年1月大连外国语学院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中心进修日语。

1989年4月至1992年1月日本神奈川大学建筑学科,外国人研究员,日本山田守建筑事务所,建筑师。

1995年11月至2000年6月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教授。

1992年9月至1997年9月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工学博士,同济大学海南设计院建筑部主任,建筑师、规划师。

1993年8月至1993年9月中国建设部赴日本研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

1998年1月至2003年6月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员。

2001年4月至2001年7月法国南锡建筑学院访问教授。

2000年6月至今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建筑设计》、《城市历史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社会任职:

1.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2.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3. 湖北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4. 建筑物理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5. 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6. 武汉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常务委员。

7.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

8. 黄石市人民政府第二届咨询委员会委员。

9. 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0. 湖北省人民政府特邀监察员。

11.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12. 《华中建筑》杂志编委。

13. 《城市规划》、《新建筑》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研究及长江中游地域城镇与建筑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1840-1949)。

2.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计划: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范型的历史研究。

3.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基金、湖北省教育厅:武汉里分住宅的保护与再利用。

4.湖北省建设厅:湖北传统民居研究。

5.湖北省建设厅:湖北近代建筑研究。

6.国家科技部:科学与技术在大武汉经济区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及选择。

7.与日本神奈川大学高桥研究室合作:湖北古镇研究。

8.湖北省建设厅:湖北古镇保护规划研究示范工程。

科研成果:

1.1987年,获文化部、中国建筑学会“全国文化馆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优秀奖

2.1988年,获桂林信息综合大厦设计方案投标第一名,为中标方案

3.1996年,“建筑学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获武汉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2000年,作品“新里分构想”获2000年武汉住宅设计竞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5.2001年,REPORT:“THE RESEARCH ON THE CITY MOVEMENT OF WUHAN”,获法国城市流动性国际竞赛优胜奖。

6.2002年,论文:“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获湖北省建筑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7.2002年,论文:“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获湖北省建筑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8.2004年,论文:“日本在中国侵占地城市规划范型的历史研究”,获金经昌城市规划基金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9.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评定的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0.2005年,作品:武汉理工大学新校区建筑设计方案,获国际设计方案征集竞赛优胜方案。

11.2005年,论文:“历史?风景?街市?生活”,获湖北省建筑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12.2005年,论文:“图析武汉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获湖北省建筑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13.2005年,作品:汉阳风貌区保护再生控制规划,获湖北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14.2005年,作品:武昌昙花林保护利用控制规划,获湖北省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主要建筑与规划设计经历:

1.福建霞浦县城总体规划。

2.湖北省钟祥市一中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主持设计,竣工。

3.湖北省监利县中学逸夫图书馆设计,主持设计,竣工。

4.海南兴隆滨湖度假小区规划设计,主持设计,竣工。

5.宜昌东山宾馆设计,主持设计,竣工。

6.武汉东西湖别墅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主持设计,竣工。

7.海口天福花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主持设计,竣工。

8.“新里分构想——2000年武汉市住宅设计竞赛”方案。

9.广州中山路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主持,实施。

10.广州市河涌环境整治规划与城市设计,主持,实施。

11.仙桃市“一路两河”景观规划设计,主持,实施。

12.荆门市南城区文化街城市设计,主持,实施。

13.武汉市“冠华新城”修建性详细规划,主持,方案。

14.桂林市阳江苑商住小区规划设计,主持,实施。

15.桂林市机场景观路规划设计,主持,方案。

16.武汉理工大学新校园规划及单体建筑设计,主持,方案。

17.汉口“花楼街”街片保护与更新规划,主持。

18.武昌昙花林保护与利用控制性规划,主持,实施。

19.汉阳旧城保护与再生控制性规划,主持,实施。

20.黄冈奥康步行街设计,主持,实施。

21.兴山县高阳镇筑堤造地城镇规划,主持,实施。

2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监利周老嘴革命根据地旧址保护修缮设计,主持。

23.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保护修缮设计,主持。

24.天门市“一河四路”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主持。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110篇,著作10本,参与编写教材2本。

出版专著:

著作:

1.《20世纪中国建筑》参与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9

2.《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参与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3.《第二届中德现代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4.《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参与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大武汉经济区的科技与经济》参与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6.《湖北近代建筑》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7.《湖北近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8.《湖北传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资料更新中……

教材:

1.《中国建筑史》(第4版)参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中国城市建设史》(第3版)参与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4

译文:

1.后现代建筑向何处去了?(原文为英文),1988:02,《华中建筑》。

2.欧美近代城市规划的重新研究(原文为日文),1995:02,《城市规划汇刊》。

3.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城市规划(原文为日文),1995:04,《上海城市规划》。

4.[法]RAYMOND ROCHER著,童乔惠、李百浩译,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一)——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华中建筑,2001:01,02

5.[法]RAYMOND ROCHER著,李百浩、童乔惠译,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二)——欧洲历史性城市遗产,华中建筑,2002:01

发表中文论文:

1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上的民族主义思潮 李百浩; 吴皓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城市规划学刊 2010-07-20

2 山地历史小城镇的消防事故致因及其适应性对策研究 周红;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08-15

3 孙中山实业计划思想与广西近代城市建设实践——以柳州、梧州为中心 李百浩; 李季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城市规划学刊2009-09-20

4 汉口里分空间布局及其建筑特色研究 周红; 李百浩; 周旭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02-15

5 汝城古城的空间格局与建筑特色研究 李百浩; 王骏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02-15

6 清水江畔的湖南古镇——花垣县茶洞镇 李百浩; 姚顺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10-04-25

7 朱皆平与中国近代首次区域规划实践 李百浩; 郭明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2010-05-20

8 湘江沩水交汇处的湖南古城镇——望城靖港古镇 罗维; 李百浩; 周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系 【期刊】华中建筑 2009-01-25

9 汉口里分研究之四:宁波里 李百浩; 吴巍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09-01-25

10 汉口里分研究之七:咸安坊 余波;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09-01-25

11 新型实用微波吸收水泥基复合墙体材料的研究 刘成国; 钟淼; 黎杨; 杨名;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实验室【期刊】新型建筑材料 2009-02-25

12 外围内敛的湖南古城镇——汨罗长乐古镇 李百浩; 金毅; 徐宇甦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09-02-25

13 武汉理工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09-04-25

14 湖北古镇的街巷空间研究 刘炜;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07-15

15 论韩国首尔城市景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陈李波; 李百浩; 黄立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9-09-15

16 汉口里分研究之八:辅堂里 李百浩; 邹涵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系 【期刊】华中建筑 2009-10-25

17 湖北孝昌小河传统街屋解析 庄程宇; 李百浩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分院; 武汉理工大学 【期刊】华中建筑 2009-10-25

18 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形成及其特点 郭建; 李彩;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01-30

19 汉口里分研究之九:辅义里•丰寿里 李百浩; 杨雁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09-12-25

20 因桥而兴的湖北古镇——崇阳白霓镇 李百浩; 陈丹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系; 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 土木工程与硕士研究生【期刊】华中建筑 2006-01-25

21 因邑而兴的湖北古镇——钟祥石牌 李百浩; 叶裕民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期刊】华中建筑 2006-02-25

22 人本理念实践——湖北黄冈奥康步行街规划建筑设计 王翠英; 黄立;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师 【期刊】华中建筑 2006-03-25

23 因驿而兴的湖北古镇——孝昌小河镇 李百浩; 庄程宇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6-03-25

24 城市历史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以武汉市农讲所片历史风貌区规划为例 黄立;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6-05-25

25 因市而兴的湖北古镇——大悟双桥 李百浩; 徐宇甦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讲师【期刊】华中建筑 2006-05-25

26 因滩而兴的湖北古镇——枝江董市 李百浩; 罗华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期刊】华中建筑 2006-06-25

27 因农而兴的湖北古镇——巴东野三关 李百浩; 余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6-07-25

28 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 李百浩; 彭秀涛; 黄立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2006-07-30

29 湖北乡土建筑的功能、形式与文化初探 李百浩; 杨洁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中华建设 2006-10-28

30 荆楚第一大夫第——通山王明瑶府第 李百浩; 厍金杰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中华建设 2006-12-28

31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 郭建; 黄亚平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广东深圳蛇口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2006-11-20

32 广州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及其范型的历史研究 李百浩; 彭昕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嘉兴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期刊】规划师 2007-02-01

33 湖北乡土建筑的功能、形式与文化初探 李百浩; 杨洁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7-01-25

34 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及其范型的历史研究 李百浩; 王玮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城市规划 2007-02-09

35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概况 李百浩; 王晓; 常健; 黄立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 教授 【期刊】华中建筑 2007-06-25

36 高峡平湖,昭君人家——湖北兴山高阳镇移民迁建规划设计 刘炜;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 【期刊】华中建筑 2007-07-25

37 “中和”与现代建筑论 王晓;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副教授邮编; 教授邮编 【期刊】华中建筑 2007-08-25

38 丹江口水库淹没区传统民居研究 刘炜; 张慧;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8-15

39 中国古典大学建筑特质研究 张奕;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12-25

40 “多学校•多思维•多文化”联合教学模式的尝试——2007第二届东亚五大学建筑学术研讨会学生联合设计交流竞赛纪实 李百浩; 张文宁; 黄立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 【期刊】华中建筑 2007-11-25

41 汉口里分研究之一:汉润里 李百浩; 孙震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8-01-25

42 汉口“里分”研究之二:泰兴里与同兴里 李百浩; 张燕镭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8-02-25

43 湖北古镇的空间形态研究 刘炜;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03-25

44 “虚静”现代建筑论 王晓;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 【期刊】新建筑 2008-04-10

45 汉口里分研究之三:上海村 李百浩; 严昕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期刊】华中建筑 2008-03-25

46 方兴未艾的工业遗产研究 田燕;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期刊】规划师 2008-04-01

47 湖北钟祥张集古镇的选址特色研究 周红; 李百浩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设学院 讲师 【期刊】华中建筑 2008-04-25

48 汉口里分研究之五:江汉村 李百浩; 张文宁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08-07-25

49 论现代建筑“意境”之中国特色 王晓;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 【期刊】华中建筑 2008-06-25

50 传统山区聚落的防御特征研究——以湖北钟祥张集古镇为例 周红; 李百浩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08-06-25

51 谷城老街历史地段的空间格局与建筑特色研究 李百浩; 李进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08-25

52 武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构想 黄立;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08-25

53 古建筑木构件基于累积损伤的剩余寿命评估 李瑜; 瞿伟廉;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08-25

54 近代厦门旧城改造规划实践及思想(1920—1938年) 李百浩; 严昕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2008-05-15

55 汉口里分研究之六:洞庭村 李百浩; 李彩; 吴巍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08-08-25

56 历史•风景•街市•生活——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概念城市设计 李百浩; 黄亚平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 【期刊】城市规划 2003-03-09

57 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 李百浩; 熊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城市规划 2003-10-09

58 济南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李百浩; 王西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博导 【期刊】城市规划汇刊 2003-03-20

59 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城市规划范型的历史研究 李百浩; 郭建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博导 【期刊】城市规划汇刊 2003-07-20

60 因族而兴的湖北古镇——洪湖瞿家湾 李百浩; 何展宏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5-06-30

61 因埠而兴的湖北古镇——阳新龙港 李百浩; 鲁锐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系;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系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5-08-30

62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860-1949) 李百浩; 吕婧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2005-09-20

63 因地而兴的湖北古镇——红安七里坪 李百浩; 张莉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5-10-30

64 老里巷•新花楼——武汉花楼街片老城改造项目规划设计 李百浩; 刘炜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武汉【期刊】新建筑 2005-08-25

65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891~1949) 李百浩; 李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博士研究生 【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2005-11-20

66 因岭而兴的湖北古镇——钟祥张集 李百浩; 周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期刊】华中建筑 2005-12-30

67 当代高技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李百浩; 刘炜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 院长、教授; 博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4-06-30

68 集中行使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问题探讨 李百浩; 李国凡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规划师 2004-08-25

69 因兵而兴的湖北古镇——罗田屯兵堡 李百浩; 孟岗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5-04-30

70 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小史 李百浩; 王西波; 薛春莹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 湖北 武汉; 建筑学院 【期刊】规划师2002-06-15

71 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二)——欧洲历史性城市遗产 石雷; 李百浩; 童乔慧 法国城市规划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 博士;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华中建筑 2002-02-28

72 传统城市地区城市设计的意义初探 李百浩; 黄立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2-10-25

73 建筑策划中的“风险”分析 付永红; 童乔慧; 李百浩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2-25

74 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李百浩; 韩秀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期刊】城市规划 2000-12-09

75 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 李百浩 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期刊】城市规划汇刊 2000-01-20

76 一种新的规划理念──虚拟规划 李百浩; 左龄 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期刊】长江建设 2000-06-05

77 鲍鼎与武汉近现代城市规划 李玉堂; 李百浩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规建系系; 武汉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2000-06-20

78 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 李百浩; 徐宇甦; 吴凌 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00-09-20

79 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一)──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 石雷; 童乔慧; 李百浩 法国城市规划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华中建筑 2001-02-28

80 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 李百浩; 薛春莹; 王西波; 赵彬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期刊】城市规划汇刊 2002-11-20

81 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李百浩; 韩秀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会议】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 2002-06-30

82 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 李百浩; 徐宇甦; 吴凌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会议】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 2002-06-30

83 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 李百浩 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会议】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 2002-06-30

84 王信伯与沙市近代城市建设 李百浩; 李巨川; 潘华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会议】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 2002-01-01

85 湖北古镇的社会文化特征解析 刘炜;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会议】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07-01

荣誉奖励:

1.2006年获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情倾城市与建筑文化的乐符华章

——访农工党员、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李百浩

还未走进李百浩教授的工作室,已被走廊橱窗里展示的主要建筑与规划设计的成果展示所吸引:武汉“新里分构想”、汉口“花楼街”街片保护与更新规划、桂林市机场路景观规划设计、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广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黄冈奥康步行街设计、纳米比亚总统官邸、日本厚生省医院、日本东京练马区邮政局、法国“动态城市”国际竞赛方案……粗略一数,竟有30多项,不由对这位分别学习于武汉城建学院、武汉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同济大学、法国南锡建筑学院、东南大学,相继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所学专业与涉及领域“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竟占建筑学一级学科中的四个,二级学科的四分之三,目前已经从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的博士后研究员蒙生钦佩之情。

面对记者的赞叹,李百浩教授显得腼腆而木讷,对于那些在全国落成的建筑项目以及在国外受到高度赞赏的研究课题,李百浩谦虚的认为那都是已经过去了的成就,不值回味,而谈起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武汉市城市改造的设想,李百浩教授则神采飞扬,如数家珍,使我感受到这位1963年出生于山东烟台的建筑学博士情倾武汉这个第二故乡的反哺之情。

呼吁拯救昙华林这部活的近代史书

记者在武汉土生土长40多年,常听人说起昙华林,偶而也去过昙华林。一条小小的窄巷陋街,并没有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而与李百浩教授交谈之后,便明了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李百浩教授曾数度踏访昙华林,面对我“你为什么关注昙华林”的“疑问”,李百浩教授满脸严肃的告诉我们,昙华林历史遗存丰富多样,这片街区的内容之丰富,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历史街区都不一样,有着独特和唯一的价值。他认为,大武汉城邑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城市建设全面加速、一个新的现代化都市正日益呈现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对待这些已经发现和尚未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存?怎样让武汉的历史文化再放异彩,并融于未来城市的大格局之中,以增添它的亲和力、彰显它的个性魅力,从而提升它的竞争力、增强它的综合实力?这是每一个参与城市建设的人们所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的共同愿望和责任。

之所以称昙华林为一部“活的”近代史书,是相对于印成铅字的历史书而言:一条普通的长仅数千米的街区,集中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老建筑,有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公寓、老公园、老领事馆、老城墙等等,让人惊讶、激动的不止是这些房子之老,而在于这些老房子所蕴含的历史内容—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此,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武汉人第一次在这里听到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讲,南昌起义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有演义的会谈,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全国的“文化首都”,还有林立的教堂,早期的医院、异域风情的西洋小楼,独具特色的江夏民居,阅尽历史沧桑的武昌老城墙……难得的是这些建筑虽经百年风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基本风貌未有大的改变,有些还显示出相当优良的建筑品质,它们以实物的、活生生的历史标本形式矗立在那里,形象地展示着中国近代革命史、教育卫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建筑史、宗教文化史和武昌城邑文明史,内涵如此深厚且密集,资源如此丰富又集中,这不仅为武汉其它城区所没有,在全国也属少见。

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昙华林三义村石瑛故居的院子里,李百浩教授与专家学者居然还找到一段武昌老城墙的墙基。据史料记载,老武昌城东北两城门历来为军事要塞,修建得尤其高大坚固。著名的“太平天国军三出三进武昌城”,叶挺率领的北伐军苦战40天攻破武昌城等历史事件,都让这段老武昌城墙仅存的红砂石墙基显得格外凝重和坚实。从这段几乎被人们遗弃的老城墙基,我们仿佛看见千百年来曾在这里上演过的历史风云,武昌在历史上的军事要镇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的武汉有各具特色的科技街、金融街、步行休闲街、购物街,唯独没有文化街,如能将昙华林打造成一条能展示我们城市个性魅力、彰显武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街区,必将为我们的城市增添新的更加夺目的亮点,这就是李百浩教授与众多专家学者注目昙华林珍贵资源,不断为之鼓与呼的情结所在。目前,昙华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已得到武汉市政府的支持,正在进行保护规划。

李百浩教授欣慰的说,尽管不久前发生过辛亥名人石瑛故居被拆损,三菱公司旧址遭拆除这样令人痛惜的事情,但我们高兴地看到,武汉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刚刚启动的全市旧城区改造,都强调了保护性原则和弘扬历史文化的建设目标,一项旨在规划、保护、建设武汉旧城区风貌的有关行政法规也在制定之中。

从李百浩教授自豪的眼神里,令我似乎置身于昙华林未来美好的画景之中。

挥之不去的里分情结

武汉近代里分住宅,主要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在武汉较普遍建造的一种多栋联排式住宅,它较集中分布在汉口的江汉区、江岸区以及武昌沿江工业区地段,是近代武汉的一种主要居住建筑类型。

这种住宅形式,在上海被称为“里弄”或“弄堂”,武汉则被称为“里分”(音fen,武汉话),“里巷”,里分中的道路通常被称为“巷子”。

2001年10月31日,由武汉理工大学和德国斯图加特应用技术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德现代建筑技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李百浩教授率先把“武汉里分住宅作为建筑技术和城市规划中重要的学术课题”在会上提出,引起专家及武汉市人民政府的关注。

李百浩教授提出,对待类似里分住宅的近代历史地段和近代遗产,既不能大拆大建,也不可能全面保留,旧城改造不能只“拆”不“改”、只“造”不“改”,应分析其优劣,结合现代生活需求,进行妥善保护和更新利用,逐渐形成“保护—利用—改造—更新”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武汉的里分住宅产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911年之后的几年间,随着汉口经济的复苏,接近租界的水灾区和空地成为了江浙财团和买办官僚等争夺的地盘。在1914年至1917年之间,汉口再次掀起了建房热潮。这一时期的里分建造规模较大,多仿西式做法,多功能2—3层砖木结构联排式房屋,街面是底层商店住宅,街后是联排式住宅。这种住宅方式节省土地,改变了传统街坊中前店后寝的布局,其中以五常里为中心的中山大道两边的店铺住宅房屋约200栋,为当时建房之冠。

1930年汉口特别市政府颁布了较为严格的规划与建筑法规,这使当时里分内主次巷宽度有了明确规定和分工,里分总体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社区氛围开始形成,里分住宅中天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灵活、变化多样。1938年,由于战争的影响,武汉里分住宅的建设基本处于停止状态,由此转入了停滞衰退时期。

据地方史志记载,武汉市1949年尚存的208条里分中,共有房屋3297栋,而花楼街就有800栋。花楼街与江汉路相邻,这里是中西建筑文化剧烈碰撞的触点,也是两种文化热情交融的地域。

武汉的根在哪,武汉的“汉”与汉族的“汉”,汉语的“汉”,汉水的“汉”有没有联系,是不是一种巧合?李百浩教授钟情于武汉里分,有着他那建筑学家的独特眼光:武汉的里分巷深墙高,屋内空间高,冬暖夏凉,十分适应武汉独特的气候,且里分房屋有前后天井、左右厢房、堂屋等传统的中国建筑的构造;大门用石头垒起,是典型的石窟门,颇具明清建筑特点;楼层高4米,便于通风和透气,房子上皆雕有精致的图案和花纹,与花楼街名称很相符。在里分的过道里,阵阵凉风吹过,老人在悠闲的打牌或乘凉聊天,李百浩教授不无感慨地说:“这就是老汉口市民文化”。面对正在进行大规模拆迁改造的花楼街、汉正街,李百浩教授显得忧心忡忡,“如果把花楼街、汉正街的房子全部拆除,汉口就不能称其为汉口了。”

李百浩教授认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保护与发展是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开发过程中,不加思考地用“新建筑”代替“老建筑”的做法是不妥的,这将使得武汉通过长期所沉淀的文化特色渐渐失去。片面的保护也不可取,这样“老房子”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不仅如此,李百浩教授还设计出“武汉花楼街”街片保护与更新规划,受到市政府有关方面的重视。李百浩教授坚信,展现在记者面前的里分保护与更新规划图,与北京四合院、上海里弄一样,武汉风格独到的新里分必定会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

李百浩教授呼吁,学习国外和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建立相应的法律与政策,他所建议的建立由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专家、建筑师、艺术家、政府官员组成的“武汉历史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专家委员会”,已于2003年12月19日成立(名称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

因为爱你所以挑剔

记者曾十分向往闻名遐迩的上海外滩,它有灯光辉映的东方明珠,看不够的浦东新貌,以及凭栏眺望时,脚下是细浪荡漾,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也为武汉市城市建设的大手笔之一的江滩改造而引以自豪。

一直从事中国近代城市研究的李百浩教授笑着告诉我,武汉由“外滩”正名为“江滩”可能还是他的提议呢。李百浩教授认为,外滩是个泊来词,英文称之为 “BUND”,意思是码头,是英国等殖民主义国家对东亚地区殖民地港口码头的称谓。后来近代上海人将语意延伸为外滩,主要指上海县城以外的滩涂。但武汉外滩和上海外滩是有区别的,仅仅从地理位置上看,上海的外滩在城墙以外,武汉外滩在城墙以内,没有与江边连成一体,只是几个闸口像地道一样相连,拉长了人们的步行距离。沿着所谓的武汉外滩一路走下来,只能看到一边的建筑风景,另一边却被防洪墙遮挡住了,看不到滔滔江水。不能与水亲近,给游兴正浓的人平添一丝遗憾。李百浩教授置疑外滩的称谓,认为叫“江滩”更符合本地特色,李百浩教授认为取名要符合自身特色,要么有个性化,最好独创自己的品牌,不要盲目跟随。比如说,汉口老住宅区一直叫做里分,里弄属于上海的特有的称谓,但我们都随之叫成了里弄。

记者感叹地说,江滩白天没有什么看头,远不如上海外滩。李百浩教授认为这与我们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有关。现在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城市旅游学”的概念,人们到一座城市观光旅游,就是来感受城市生活,看看城市建筑。

武汉江滩即沿江大道江汉关至一元路,共有13幢优秀历史建筑,多为20世纪初建造,一派异国风格,门窗用材讲究,雕刻精细。经过“整旧如旧”,风雨剥蚀掉的美丽重现在世人面前,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李百浩教授说,江滩及江汉路就是要突出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旅游文化。他认为江滩的旅游文化开发不够。江滩附近的洞庭村、同兴里、咸安坊等众多里分知晓的人不多,其实这是汉口最本色的东西。游客在此可以感受到汉口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江滩如果能够与这些景点一起联片开发出来,那么里面的文化含量就更为丰富了。

对记者称赞的江滩的夜景,李百浩教授也另有一说。夜游江滩,目光所及,只有沿江大道一抹亮点,其它地方均隐身于稀疏的灯光里,那些武汉人引以为荣的高层建筑不见了。“江滩”似乎仍担心人们不能马上注意到它,还要射出几道光柱旋转摆动,向各处的人们招手。于是乎,此时的武汉只剩下沿江大道,汉口“江滩”亮了,武汉三镇暗了。

李百浩教授对此的看法是,人类并不是一味地探求亮,还要美,更不能亮得伤人,亮不见得就靓。美应该是含蓄的,而不是敞开暴露。城市制造夜景,不应是只能供人拍摄美丽的照片,而应是改善市民生活。

李百浩教授参观过法国塞纳河。塞纳河畔的夜景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但那里并没有长长的连续的光带,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重要建筑被灯光照亮了,但更多的地方隐在朦胧的夜色中。船移景异,岸上的街道和建筑、河上的游船,明暗错落有致,像抑扬顿挫的音乐,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

我陶醉在李教授的描述中,更深刻地感到他正是因为热爱武汉,期望武汉的明天更美好,作为城市建筑的专家,所以眼光比常人更挑剔。

有为才有位是他的座右铭

李百浩教授很忙,短暂的几小时采访中,不时有人向他请示或签批文件。

作为院长,他不仅要主持日常院务工作,还一直执教本科与研究生主干课程。近三年来,他主讲过9门课程,年均教学工作量均为满负荷。他在该院首开了建筑学专业所必需的新课,如“建筑策划”、“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史”等,同时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与本院的实际相结合,制定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他所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建筑学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几年来,他已培养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其中5人以优异成绩考取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他还指导多名年轻教师,参与硕士点、博士点申报工作以及调整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建设,使学科建设有了跨越式发展,建筑学专业获得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建立了“历史城市与建筑修复工程”博士点,创造了中国第一个“从保护走向工程”、横跨“建筑学、土木工程、历史文化”三个学科交叉、与国际性文化遗产保护相一致的学科研究领域。目前,李百浩教授正在指导的博士生8名(其中法国留学生1名),硕士生21名。

而作为农工党武汉理工大学总支主委,他不仅团结带领总支一班人及广大农工党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展现农工党员的风采,还定期开展总支活动:围绕学校建设,组织参观学习,献计献策,受到校中共党委和统战部的高度赞扬。不仅如此,针对出国留学热,作为海归留学人员和多次出访的学者,李百浩教授用亲身体验与调查到中国自费留学生的生活学习事例,数次在媒体上告诫那些期盼“望子成龙”的家长及“留洋镀金”的中学生,提防那些类似钱钟书的《围城》里提到的“克莱顿”大学,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群众的重视。

对于李百浩教授拥有的众多头衔,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学者,一个做学问的人。

在建筑领域的研究方面,李百浩教授是国内率先开展“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系统研究的人员之一。他将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置于世界城市与建筑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国际比较,提出了“国际断代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及“两种城市规划理论”的学术观点,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与评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博导董鉴泓教授评价:“在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中有重要地位,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近代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张复合博士评价:“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看来你在关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这一领域所进行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具有较高水平的……。”高介华教授评价:“李百浩博士是目前系统研究武汉近代建筑与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在国内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李百浩教授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40余项,其中在重要建筑杂志上有30余项,还多次获得全国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和设计中标。正因为李百浩教授在建筑学与城市规划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多次担任国内外及省市重点工程设计评委,在全国拥有一定地位。

尚未结束的采访李百浩教授能抽出几小时接受采访已属不易,记者问及近期排, 有无可能再约访谈。李教授很抱歉的表示实在太忙,近期正带领研究生做“湖北民居与地域文化”的课题,包含了湖北民居、里分风情、古刹风采、城市回忆、文化之都、“革命根据地”红色之旅等系列课题。

李百浩教授说,湖北省由于地理气候各异,民族众多,人口迁徒频繁,文化习俗交融变化,形成多种不同风格的民居形式:鄂西山地颇多,民居多依山而建,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又因少数民族众多,故形成多种不同的民居样式。鄂东地区靠近安徽省、江西省,人口多为两省迁移而来,民居型制多受两地影响,以天井为中心布置住房,布局多为合院式,依山就势。建筑采用抬梁式结构,灌斗式墙体,布瓦屋顶,入口处多做精美石雕或砖雕,民居内部围绕天井作大量精美木雕。

江汉平原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民居形态多受各地建筑风格影响。唯由于气候较为炎热潮湿,民居布局强调天井为中心,建筑内部多为穿堂,构筑形式多采用斗式,并设置“天斗”以利通风、遮蔽烈日和雨水。

多种民居形式变化丰富,形态各异,使得湖北民居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创造富有湖北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李教授如是说。

记者与李百浩教授约定,期待着他的新成果,续写新篇章。

 

文章来源:《前进论坛》作者:余天武 2004年第07期

媒体报道(二):

 

 

 

 

 

李百浩:改造中如何保留汉阳的民居特色

 

武汉理工大学李百浩教授

我是来自武汉理工大的李百浩,应该说我们学校里面挂了武汉的牌子,所以我们要研究武汉。当然我们武汉不是从武汉的角度看武汉,而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武汉,我们武汉怎么发展?我们知道,武汉改革希望非常好,其实我们在80年代的时候也感觉武汉非常很好,我们20年过去了,我们武汉是一个特大的城市。我们武汉和上海相比,上海为什么一做起来就是一个名牌,我们武汉走向国际应该从汉口的开埠开始,那是1804年时候,我们上海是1843年的时候,正好是20年,我常说3个20年,20年之后我们走向被迫开始走向国际,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实际上武汉和上海也在这20年当中,可能在目前中部崛起也好,我们所有的老百姓也好,所有的开发企业和政府官员也好,这种感觉不是突然的,我们汉阳新区发展是20年发展的第一步。我们武汉市在总体规划当中,有自然的格局,形成了我们武汉三镇两江交汇的这样一个自然的格局,形成我们历史老城区的风貌区,我们现在有四个,第一个就是汉阳风貌区,因为它的历史最早,其次是武昌风貌区,还有一个是汉正街风貌区,这是我们汉口的标志地,再就是我们近代以来,武汉成为国际的标志的地方就是原租界的风貌区,这四个风貌区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他们的遗存,他们的格局,他们的文化内涵是相同的,这正是武汉的标志,所以来自四面八方都会在两江交会的三个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经常说武汉没有中心,武汉没有坐标,实际上它有中心,它有坐标,实际上是我们没有发现。

 

我们在最早进行的应该是原租界开始的,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个地方,它的历史最短,它的房子最结实,所以我们采用保护和利用的模式来进行,或者从环境的问题上用保护的模式来进行。也许在座的开发企业也有在做汉正街,汉正街俗称天下第一街,汉正街的模式和风貌究竟在哪里,可能经过多次的研讨。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南方地区,或者是江汉地区的典型商业街的代表。我们的武昌开发地区是我们政治、军事的中心,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留下大量的遗存。这个地区也是一个中心文化的建设,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是主动的,西方是被动的,汉阳这个地方3500年历史,那么汉阳地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是因为近代铁路、近代工业、近代交通的发展汉阳落后了。这也是今天我想说的要三镇均衡发展的一个举措。

 

应该说离我们历史最近的近代19世纪末以后,武汉整个的发展中心是在汉口,从一个很小的汉正街,汉口镇而变成一个在国民时期的一个汉口特别市,特别市的含义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直辖市。它上升到这样的地位,解放后,由于中国工业化的推进,我们建设了武钢,建设了青山区,建设了众多的大众院校和科研机构,武昌得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武汉又获得了一次发展机遇,这次机遇在汉口,是非常明显的,而并非其他地方可以比得上的。汉阳这个地方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在创造人居时代和人文主义时代的一个开始,我们今天看看武汉的新区,现在整个欧洲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发展新区和旧城改造是同步进行的,并且这两个是不可逾越的保证和特点,我们没有人反对做老城改造,也没有人反对做新区的发展,现在我们的汉阳,我们整个武汉新区就是汉阳。汉阳就是武汉新区,也就是武汉的丝绸之路。在这个新区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建筑有多少?我们有大片的湖面,有大片的绿色和山水文化所在的代表地区。所以在这地方考虑不是不能就汉阳风貌区而谈汉阳风貌区,而是要从整个武汉来谈。由于历史最悠久,遗存最早,这里感觉有味道的文化,这就代表老百姓的需求是在汉阳,而它所存在的载体不在,怎么办?所以在规划中也得到全国的专家支持,采用保护和再生的理念和思路,就是在保护中进行再生,在再生中进行保护,这个不是一次的复原,而是再一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这是一个总体的理念。

 

在具体的风貌区保护上还要体现汉阳区所拥有的,现在依然存在的山、水还包括湖。没有山、水不会成为汉阳,没有水汉阳不会成为阳。因为过去的汉水是汉阳之南。水之北谓之南,山之南谓之阳,所以也是汉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汉阳的格局,山水的保护,甚至我也有理想,我理想在汉阳的风貌区在南边挖一条人工河,恢复明代以前的意象,也许20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山水以外还有就是城,另外还有一些我们的建筑,包括刚才所讲的一些地区,这样有特色的内合院的一些建筑,还有现在所规划的教堂。对汉阳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它的绿,它的树,汉阳的树有水必有绿,有绿有树必有人。所以我想除了一个汉阳树以外,我们还有汉阳的森林,汉阳的绿化,这也是我们要保护的东西,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资源。

 

除了这些以外,汉阳还体现了特色就是街巷文化。我们经常说,真正的中国是街道城市。我们到汉口的租界区去看一下,那些地方怎么都不像我们中国人的空间,是欧洲的,因为他们不是街巷文化。我们需要是风貌,是一种意念和意境,而不仅仅是城市。然而我们最后要做这种形式,还是要体现时代,并且有那种过去的风貌,我们低层高明度的空间变换的空间。

 

另外我们真正的汉阳风貌区一期工程是过去真正的汉阳旧城的郊区。他这边是西大街,老汉阳的西关。全国的老城市都有东关、西关、南关,真正发达的不是西关。为什么发达在汉阳,汉阳是西关?因为有市。过去出了城以外,在小路上慢慢建起了房子,而且是不规则可能就像现在的低层的样子。

 

文章来源:《新浪武汉房产》 2005年09月27日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