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戴俭——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专家戴俭——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6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戴俭——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专家戴俭——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戴俭,男,1963年11月26日生,博士。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7年4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7年4月,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社会兼职:

 

 

1.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2. 北京工业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执行主席。

3.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4. 北京建筑工程评标委员会专家委员。

5. 《华中建筑》杂志编委。

6. 中、日、韩三国建筑学会联合主编《亚洲建筑与建筑工程杂志》编委。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本科二年级:

“公共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课程。

研究生:

“建筑文化”课程。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1. 古旧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2. 文化景观研究。

3. 居住建筑关健性问题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北京市教委基金项目:北京旧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的方式方法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长城沿线戍边聚落建筑与形态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萨拉乌苏旧石器遗址保护研究。

4. 建设部2003年重点项目:高层居住建筑适居性研究。

5. 北京市规划委2003年重点项目: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古北口地区保护规划。

6. 北京市市政府2003年重点项目:北京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研究。

7. 北京市教委基金项目: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的方式与方法研究。

8. 国家文物局项目:大遗址价值评估系研究。

9. 国家文物局项目:文化遗产防灾减灾框架体系及不可移动文物地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10. 国家文物局项目: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建筑与营造科学价值挖掘研究。

11. 国家文物局项目: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建筑与营造科学价值挖掘研究-精细测绘。

12. 国家文物局项目:文化遗产建筑健康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13. 中国工程院项目:汶川地震文化遗址保护对策与策略研究。

14. (美)福特基金项目:工业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在国内外发表建筑论文30余篇,专著3本,译著1本。

出版专著:

 

1. 《禅与禅宗寺院布局初探》(独著),台湾明文书局,1992年。

2. 《建筑形式构成方法解析》(独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1日。

4. 《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译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发表论文:

 

 

 

1 “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评标委员会; 中国建筑学会; 北京规划委员会 【会议】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4:科技创新——科学优先还是技术优先 2007-11-03

2 基于泸沽湖摩梭聚落原生态保护与利用策略方式的探讨 李雯雯; 戴俭; 王秋元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会议】族群•聚落•民族建筑——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专题会议论文集 2009-07-27

3 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特性 陈喆;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会议】中国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7-04-01

4 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与商业氛围的保有和提升——以北京西单北大街沿线改造为例 陈喆; 戴俭; 傅岳峰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会议】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10-01

5 泸沽湖摩梭母系家屋聚落的保存与旅游开发 邢耀匀; 夏铸九; 戴俭; 惠晓曦; 傅岳峰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会议】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07-01

6 泸沽湖地区摩梭族传统民居聚落更新的生态途径 吕超; 戴俭; 惠晓曦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会议】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07-01

7 马里传统民居建筑 伊萨; 戴俭; 陈喆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会议】中国名村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7-12-01

8 基于泸沽湖摩梭聚落原生态保护与利用策略方式的探讨 李雯雯; 戴俭; 王秋元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会议】族群•聚落•民族建筑——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专题会议论文集 2009-07-27

9 基于《清明上河图》的三朝建筑比较研究 陈璐; 张勍;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 【期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8-25

10 河南省社旗县产业集聚区中心区规划设计 郭思维; 戴俭; 荣玥芳; 熊文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设计研究所;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期刊】城市建筑 2011-02-05

11 基于公园道理念的小城镇景观体系规划——以北京大兴区魏善庄镇景观体系规划为例 王淑芬; 韩怀清; 任杰;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中国建筑学会;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 北京建筑工程评标委员会 【期刊】规划师 2011-03-01

12 基于传统木构建筑健康安全监测与全信息采集、利用的物联网技术需求的思考 戴俭; 刘科 北京工业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期刊】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08-15

13 “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期刊】建筑与文化 2005-06-15

14 解构主义“住居形态”的文化思辨 戴俭; 侯晓明; 傅岳峰; 陈喆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期刊】建筑与文化 2005-06-15

15 建筑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 戴俭; 窦强; 张勇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期刊】建筑学报 2010-10-20

16 基于原公有住房改造的城市片区更新方法研究——以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街区的住宅更新为例 傅岳峰; 戴俭; 惠晓曦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期刊】城市建筑 2009-02-05

17 建筑物体量对烟源扩散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 程昊淼; 戴俭; 陈东升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期刊】山西建筑 2009-07-10

18 医院建筑室内环境“人性化”设计 戴俭; 朱小平; 王珊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医疗建筑研究室;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医疗建筑研究室 【期刊】建筑学报 2003-07-20

19 北京旧城文物及邻近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探讨 王珊; 李丽; 戴俭; 白宇; 梁超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北京 【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2005-05-23

20 本体与背景环境的约定——从保护规划的实践谈规划前期的历史研究 戴俭; 刘刚; 冯晓芳 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建筑学报 2005-07-20

21 规划制度安排与“绿带”政策的绩效:伦敦与北京的比较 李强;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2005-11-23

22 北京旧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思考 李丽; 王珊; 戴俭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乌鲁木齐 【期刊】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10-10

23 基于城市文明的城市设计与环境创造——以北京为例浅谈规划设计的前期历史研究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 北京 【期刊】规划师 2003-03-25

24 意境的再造——三峡库区文物建筑搬迁保护规划的思考 张悦; 戴俭; 吕军辉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设计室主任 【期刊】华中建筑 2003-12-30

25 医院建筑改扩建规划设计初探 戴俭; 许义富; 蒋凌志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华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期刊】建筑学报 2004-01-20

26 平行与交叉——建筑形式构成方法探析 戴俭; 宛素春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 【期刊】新建筑 2002-04-10

27 建筑之活力抑或是文化之活力——通州区古文化街规划研究 戴俭; 张刚 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建筑系; 北京国建建筑设计公司 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期刊】华中建筑 2002-04-30

28 因山、因地、因人制宜——深圳弘源寺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 戴俭; 丁莉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业学院建筑系; 北京工业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教授 【期刊】华中建筑 2002-06-30

29 西方城市蔓延治理路径演变分析 李强;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2006-07-26

30 浅论历史环境保护更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戴俭; 王升; 傅岳峰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城市建筑 2006-12-20

31 延续商脉,承接文脉,体现时代精神——北京西单北大街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设计 陈喆; 戴俭; 傅岳峰; 刘刚; 吕元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期刊】新建筑 2007-08-10

32 泸沽湖摩梭母系家屋聚落的保存与旅游开发 邢耀匀; 夏铸九;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106) 【期刊】建筑学报 2007-11-20

33 北京地区长城沿线戍边城堡形态特征与保护策略探析 陈喆; 董明晋;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北京 【期刊】建筑学报 2008-03-20

 

 

荣誉奖励: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学院整体发展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戴俭教授谈学院“十一五”发展建设规划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的实施以及北京申奥的成功,对建筑的需求与其他城市相比更加具有迫切性,对设计水平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因此,结合国情和自身特点,努力形成城规学院的科研特色,从而更好地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健康发展的立足之本。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常务副院长戴俭教授。

 

记:请您谈谈城规学院是如何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十一五”发展建设规划的?

 

戴:学院2003年建院,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系组成。“十五”期间,学院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科研带动教学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解决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很大成效。学院科研经费已由2003年之前的年均约100万元发展为2005年的500多万元;教师的论著也由原来的年均1-2本达到了近年年均5-6本。论文由年均30-40篇达到年均150余篇;建筑学专业连续三次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在全国和北京市2005年的学科点考评中分获90.1和88.8的好成绩。此外学院十分注重对外交流,目前来院攻读学位的外国研究生及本科生已达25名。

 

然而,“不谋长远,难谋一时;不谋全局,难谋一域”。面对学院“十一五”发展建设,我们认为从认识层面上要站得高,看得远;从操作层面上要定位准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记:建规学院“十一五”发展建设规划的建设思路和主要内容有哪些?

 

戴:学院“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未来五年的发展,使建筑、城规及工业设计学科和专业进入全国同类专业前13-15名,部分方向进入前十名,实现学院跨越式的发展。

 

学科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学院将紧密结合北京市的发展需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与枢纽地区规划设计研究”、“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研究”、“古旧建筑及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可持续绿色环境技术研究”及“工业产品定位开发研究”五个特色鲜明,方向稳定,梯队健全,竞争能力强,在学科结构上具有相互支撑作用的研究方向,并使其具有相当的学术声誉。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将逐步吸纳和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确立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已对2006级建筑学专业的新生进行了教学计划的修编,探索“3+2”的模式,改变以往的类型教育,进行环节教育,即前三年突出知识结构的培养,努力使学生具有坚实的行业基础;后两年按照学生的意愿,并结合未来社会和市场需求设定教学体系,强调对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建筑行业和未来延展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将通过机制建设促进团队的发展,通过团队科研项目锻炼人才;同时做到引进人才与自我人才的培养相结合。

 

记:学院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如何体现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的宗旨?

 

戴:,产学研是一个立体三角形的概念。科研是龙头,科研可以支持教学带动产业,从教学和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可以对科研提出新的要求,三者的有机结合将是学院教学乃至整体形成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十一五”期间,学院将通过建立新的机制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融入北京,争取承担对首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有重大意义的攻关任务促进科研发展,以此带动学院的全面工作。

 

 

来源:《工业大学新闻网》 2006年10月27日

媒体报道二:

 

 

 

 

 

 

戴俭:以生存态度直面诸多挑战的建筑与城市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戴俭认为,建筑是个非常古老的学科,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就有了建筑。建筑又是个哲学问题,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类自身认识的表述。人们从岩洞走到平原,在营建建筑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建筑,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在快速发展中,一个民族要有激情,有理想,同时还应该不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抉择,尤其是严肃的生存态度。

 

  此外,身为长期关心文化领域问题的学者,他对“文化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一观点表述了不同的看法。他说:“真正的文化是生存的约定,生存的抉择,生存的智慧。中国人从不缺乏艺术的态度,但缺乏的是直面生存的态度,尤其是在今天”。

 

 

城市规划面临诸多挑战

 

  城市建设事关国计民生,一个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好坏,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戴俭如何看待目前城市规划带来的挑战?

 

  首先,他认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城市面临人口急剧扩张直接带来的资源紧张问题,包括水、土地、能源、交通等。虽然国家在强化节能减排,希望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对于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尤其是第29界奥运会的举办,让它处在一个快速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促发和加剧了诸多矛盾,尤其是资源、能源方面的矛盾。

 

  其次,中国的城市大都建立在原有历史积淀基础上,如何保护原有的城市形态,延续城市的历史,走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发展之路,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挑战。他以北京为例,这是一个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两种不同功能需求叠加在一起的城市,鱼和熊掌何以兼得,这是我们面临的巨大难题。

 

  他表示,要尊重历史的判断和选择,可以通过城市文化景观建设,让城市更有自己的特色。“因为城市特色基本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自然山水,另一个则是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色环境及风貌,如城市格局、城市肌理、城市风貌特性。已经做出的历史选择不能轻易抹掉。文化景观建设就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三,在规划技术层面,城市是向高处发展,还是分散建设。向高处发展,相对集约,但是密度太大,影响舒适度;分散建设环境舒适,但不够经济、有效。如何选择才是更加有利于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第四,目前城市规划基础调研与研究较为缺乏,科研跟不上,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强。

 

  “比如容积率,容积率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调节土地开发强度和环境质量最关键的指标,具有法定效能,但是可以说,到现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指标还是非常缺乏基础研究和较为科学的依据的。再比如,目前城市轻轨的建设迅速,轻轨建设以及各个节点对于城市结构,土地功能转换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我们面临如此迫切的挑战同样也缺乏有准备的深入研究。

 

文化是生存的选择与智慧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同时也让城市面临着旧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戴俭认为,大学作为科研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去积极参与这样的课题和任务。近年来,他主持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风貌保护区—北池子地区、古北口地区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高度规划以及内蒙、山西、河南等地的文化遗产及景观保护等工程。

 

  他说,对于北京这个古今重叠的城市,目前已经采取三道防护措施:第一从城市整体保护的角度,如城市格局、城市风貌、历史景观等方面做历史环境保护。第二从片区角度,即设定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第三就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历史建筑遗产建筑到片区,再到城市的保护,北京正在尝试着从城市的三个层次去控制和保护历史风貌与信息的底线,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印记的存在,并体验到现代北京的多样性文化生态环境的价值。

 

  作为北京工业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执行主席,他向记者介绍,目前北工大的遗产中心利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技术团队的支持,主要针对中国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的工作内容有: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保护方法与规划研究;文物遗产保护理论和技术方面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普及;文化遗产保护人员教育培训;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遗产保护先进理论,促进国际交流等工作。

 

  戴俭还谈到了北京保护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目前主要是经济问题。如四合院居民搬迁的补偿金增长过快,政府几乎无力承担,于是保护更新几近陷入困境。”他建议,要将工作细化,通过政府补偿、市场激活等多种渠道予以解决,政府可以考虑将文物保护所需的土地设专项指标,纳入城市规划的土地总量控制之中。

 

  此外,他还结合在2007年与国内外大学建筑规划院校共同参与的泸沽湖历史村落保护项目谈到保护悖论的问题。他说:“泸沽湖生活的摩梭人是中华民族的活化石。如果要延续摩梭传统文化与生活,摩梭人将无法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而如果不保护,这种属于所有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将濒临消失,对其他人而言同样也是不公平和不可接受的,这是一个两难的结果。”

 

  关于文化,他表示:“我不同意文化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一观点。我认为文化的基础是生存的约定,生存的抉择,生存的智慧。”为此他引用了(美)丹尼尔贝尔在《文化矛盾》一书中的一句精辟论语——“文化的原理就是不断地回归到生存的原则上”。此外他从古代和现代中国两个视角谈到:“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春秋战国时代,就不会有汉唐盛世,甚至是今天和未来的独树一帜的、强大的中国。虽然所有的美和丑都在那个年代展露无遗,让所有的一切都直面生存,但中国文化就此构建了中国人的集体生存智慧。那么,中国目前的建筑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醒我们的生存责任,使我们的创作直面生存环境和需求。中国人从不缺乏艺术的态度,但缺乏的是直面生存的态度,尤其是在今天。”

 

理性对待建筑形式

 

  戴俭认为,虽然人们对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台址等工程仍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奥运会的举办让中国在建筑设计上迈进了一大步,因为“这是按照最高要求、最高标准去设计,而且经过了集思广益,共同探讨”。他也指出,在注重建筑形式的同时要注意形式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所以在形式设计和选择上要多思考“为什么”。

 

  “我认为,一个民族要有激情,有理想,更不应该缺乏理性。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选择和进行建筑形式的创作。”他从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分析,形式不只是服务于功能,因为不存在纯粹的功能。形式是给功能找到一个比较符合的载体。形式又是一种很独立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意向和意志,是文化的物化。它希望扮演权利角色、属性角色、效能角色。我们对形式的研究还很不够。

 

  他还直言,建筑形式要防止仅仅是追求标新立异。尽管我们国家处在转型期,人人都希望能够创新,但创新并不等于追求新奇;尽管形式要追求精神层面,但精神层面并不仅仅等同于追求视觉冲击力。

 

  “这表明,我们对于形式的研究和了解还很不够。改变一味追求新奇,更多的还是需要理性思考和建筑师的良知,以及体制建设。”他建议,在工程招投标上,大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有不同的阶段和标准。大型的国家级的工程应该分段逐级评审,宏观与微观分开评价;对于技术和经济问题,存在结构合理性和经济合理性问题,要采取一票否决的办法。此外,他还表示,中国的建筑师要在目前大量的工程建设中,思考自己应有的角色以及对世界的贡献。“这一点日本的建筑师很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城市化网》 2008年10月28日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