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高级搜索 人才直达
招聘推广
招聘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必须深刻反思化学农业耕作模式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25-08-14
 
 
详细说明

必须深刻反思化学农业耕作模式

2025.08.12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全面实行化学农业耕作,使我国农业在短暂发展后就转入慢性衰竭期,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慢性衰竭”突出表现如下:

首先是耕地土壤的贫瘠化,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从平均3%,以平均每年0.03%的速度缓慢下降,过了两代人猛然惊觉已经变成1.8%了!

再检查一下千百年来祖先们一代代接力传承的“养地”作业,到了这两代人手上竟嘎然而止,失传了!土地本是生命体,失去了有机质补充,又承受年复一年的“碳掠夺”,变得贫病交加淹淹一息。

人们发现:原本的养地资源却被当作“处理达标排放”对象,变成二氧化碳排到大气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根本不处理而被偷排,酿成局部环境灾难。

种养闭环的传统被种养分离所替代。连最适合养地的有机肥,也被“洋工艺”莫名其妙地加工成没了有机养分的空壳,而秆秆这类不花钱的有机质资源更被付诸一炬。

农民在叩问:为什么农作物病害这么多?甚至连土地都染病了?为什么自己培育不了种子要靠买要靠进口?民众在叩问:我们的饭碗咋就要靠外国人递?

土地和环境的病兜兜转转变成人类的病。大量几十年前十分罕见的慢性病和恶症频繁落到老百姓身上。人类对自然规律不尊重产生的恶果还得由人类买单。

以上所述都是明摆着的事实,全社会各阶层都看得明明白白,但却纠偏乏力,行动迟缓,有的还用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例如在“有机食品”标准中严格禁止用化肥。不是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高新技术或土办法,而是因为旧学说旧理念在农业领域还占统治地位,在大多数农业专家和农业从业人员中还根深蒂固,使科学正确的新技术推广起来步履维艰。这里讲一个我亲历的小故事:我一位广州的朋友旗下有一个大棚种植农场,专门请了一位退休的农业大学教授帮他管理。我送了二十几公斤液态有机碳给他,他就派人送去交给教授。过了几个月我路过广州顺便去拜访他,问他碳肥用得如何?他说太忙都把这事忘了,他很不好意思,当场打电话问教授。教授的回话从手机中出来:“我这里各种化肥都有,养分很充足。碳肥是什么东西?空气中二氧化碳用不完,这桶碳肥我没动。”朋友谔然了,我也无语了!这是教授无声的抵制,还有更狠的:前几年有人大骂搞碳肥的人是一群骗子,甚至凭空捏造说“联合国都不承认碳肥”。还有一位在农业学术界“段位”颇高的人士发表讲话,说“碳”不是肥料。他这一讲暴露了他学术上的荒腔走板:第一,他把“元素”与“营养成分”混为一谈。“碳”是元素,当然不是肥料,就如同氮不是氮肥一样。第二,碳有多种形态,当碳以有机小分子形态存在时,它就是肥料养分,而且是肥料人梦寐以求的“有机营养”的核心物质!

我国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学说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第一代半学者无章可循,就几乎全盘接收西方学者创建于1840年间的“化学植物营养学”,并对其不断阐释深化,形成学术体系。而本民族血统的农业理论无形中被边沿化了。在那个年代并未暴露出该学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为那时农民的养地传统还在,土地有机质含量大多数还在3%左右。但他们的继承者执掌学坛后,恰逢我国农村的变革和土地制度的折腾接踵而至,农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其中包括青壮劳动力进城或务工,养殖业逐渐集约化等等,使大面积耕地的有机质补充归零,出现了纯化肥和化学农药独霸的局面。可叹的是新一代又一代农业学者们没能根据现实的剧变对植物营养和肥料学说作出修正和更新,更没有创立急需的“植物有机营养学”之类的新学说。这期间并不是没有学者在探索植物有机营养问题,但是他们在浩如烟海的农业学术丛中只是几株小草,长不高,更传不开。于是本文第一段所讲的“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现象就在我国出现了。

扭转我国农业领域这种局面刻不容缓,而首要之务是要在农业界建立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植物营养和肥料学。为此必须从反思“化学农业耕作”模式开始。反思不是全面否定,而是要理性客观地评判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推陈才能出新,才能建立适应高效生态农业要求的新理论新学科,为国家农业决策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支撑。


 
更多..同类信息

[ 现代农业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