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高级搜索 人才直达
招聘推广
招聘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农业 » 涉农刊物 »

江苏农业科技报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3-06-21
 
 
详细说明
江苏农业科技报
 

 

  一、历史与变革
  《江苏农业科技报》是全国惟一的由省农科院主办的农业科技报,创刊于1975年5月5日,原名《江苏农业科技》,由郭沫若题写报名,八开四版旬刊。1982年改名为《江苏农业科技报》,四开四版周刊,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许家屯为本报撰写署名文章《当好农业生产的科学参谋》。1997年改为周二刊,2005年1月1日改为四开八版。1981年8月5日刊登第一个广告,报社开始了为农服务和广告经营两条腿走路。1998年9月,本报第一次实现自己排版。
  二、特色与荣誉
  本报读者90%以上为普通农民,只有一少部分是农技员和农业行政人员。创刊30年来,本报紧紧围绕我省不同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坚持以服务于省委省政府的农业发展战略、服务广大读者为宗旨,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
  省农科院对外宣传的窗口 省农科院是我省农业科研的主导力量,农业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作为省农科院主办的一张科技报,本报依靠本院的人才、成果优势,密切关注农业科研动向,近年来年均报道省农科院成果104项,采访农科院专家151人次,省农科院综合实力得以全面地展示。
  农业科技普及的园地 本报各个版面紧紧围绕“科技”做文章,目前平均每年刊登农业科研成果报道1200余篇,报道农业生产技术2400多篇,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上万个,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推动省委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的学校 在指导农民科学种养、依靠科技致富的同时,本报还加强了法制、健康、科普等方面的报道,使农民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在广告经营方面,本报社健全广告经营制度,拒绝刊登虚假广告。30年来从未有一起因虚假广告问题而受到读者的投诉。凡有可能为农民带来经济损失的广告,本报一律拒绝刊登。如医疗药品及器械广告,来料加工承揽广告等。据统计,由于拒绝刊登医疗药品及器械广告,本报每年损失30多万。
  通过几代报人的辛勤劳动和倾心奉献,本报逐步奠定了在江苏农业报道领域的主导媒体地位,曾受到省政府的嘉奖,1995年,获得华东地区报纸综合质量评比二等奖江苏省第三届报纸质量评比二等奖,此后还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报、省科普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2004年,为了表彰本报所做出的成绩,全国科技报研究会授予本报全国科普优秀报纸称号;省委副书记任彦申在去年记者节时,来到本报展位,看到我们扩版试刊的报纸内容,高兴地称赞本报:“你们是真正为农民服务的报纸,是重中之重。”
  三、机制与创新
  30年的办报历史中,报社不断进行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同时解放思想,开门办报,借助外力发展科技报事业。早在1985年,报社率先探索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式,全面“断奶”,实行自负盈亏。从2000年,报社试行企业化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改革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和每月考核挂钩。2003年11月起,报社和《江苏农业科学》、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合并,组建成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中心,中心模拟股分制运作。这在全国科技系统中还是首次。通过改革,报社有效地利用了农业科技信息网、农业科学杂志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两个部门也能利用报纸丰富的信息和报社人力资源,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借鉴一些同行的成功经验,我们意识到,发展科技报事业,单靠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开门办报,借外力加快发展。近年来,本报加强了与省有关厅局、企业的合作,与省农林厅合办《农产品市场信息》专版,借用农业职能部门的权威信息提升本报在农民心目的威信;和明天种业公司联办《明天种业》专版,以此作为本报种业报道的专门阵地,种子公司展示自我的平台,农民选用种的导师;和连云港市委扶贫办合作,创办《连云港农业》周刊,使报纸科技服务触角直达苏鲁边界。
  经过改革和创新,本报在低潮时,保持着平稳发展的势头,在近两年全国上下重视三农问题的时候,本报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四、探索与发展
  江苏农业科技报从八开四版的小报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农业类报刊,其发展几经周折。特别是在前几年,农业行业不景气,农业类报刊增多,本报的发展要面对《农家致富》的省农林厅的行政力量,还要面对《江苏科技报》健全的科协网络,还有一些其他非农业报纸把报道思路和发行策略也转向农村,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本报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及时调整读者定位和内容定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同类科技报每况愈下的时候,本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每年增长10%左右。2005年本报发出四开八版,在定价上涨的情况下,发行量上涨超过20%。目前本报在全国科技报同行中不论是综合实力、报纸质量还是职工收入都居于前列,本报的发展思路也为全国农业类科技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4年本报总编辑被全国科技报研究会授予科技报事业突出贡献奖。
  纵观江苏农业科技报的发展史,有着清晰的脉络,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次报道内容转变在本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阶段:服务农业生产 围绕这个定位,本报压缩了宏观报道的内容,增加了科技新闻和实用技术的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放开,广大读者对科技报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一般农业科技的需求减弱了,对特种种养的养殖技术需求加大,对一般大田作物的种植技术已经熟练掌握,转之是对经济作物蔬菜林果等栽培技术的需求上升。在这种形势下,本报根据读者的需求,在保证正常技术报道的同时,增加特种种养、经济作物、经济果蔬的报道量,对重大科研成果,以专版形式全面系统地加以报道。依托省农科院的科研优势,先于其他媒体报道了一些先进的农科研成果。如:超级稻两优培九,克隆羊、波尔山羊等。报纸的专栏由30多个增加到50个,庄稼医院、病虫警报、当前农事、高效益种植方式等专栏已成为名专栏。这一转变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有读者来信说,江苏农业科技报在传递致富信息、介绍先进技术、宣传科技成果等方面有所突破,离广大读者更近了。
  亮点报道二:90年代后期,特种养殖逐渐兴起,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很多农民对此了解不够深入,大多盲目引种。一些炒种者利用了农民知识的盲点,夸大宣传一些特养品种,误导农民高价购种,以此谋取暴利。针对这些情况,本报记者通过采访农科院的专家一方面推荐有潜力的特养品种,另一方面帮助农民甄别虚假宣传,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如,海狸鼠,獭兔等。
  第二阶段: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90年代末期,农产品市场逐渐放开,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逐步走低。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压缩粮食生产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等现金作物的种植面积。由于信息不通,很多农民很难走出“卖难”境地。本报因势利导,缩减了常规技术的报道量,浓缩两个技术版为一个,加强实用技术的报道,开设农产品市场信息专版,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种多少,怎么卖”的难题。这一版面的开设,推动了省委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
  报道亮点一:打造了种业强势宣传领域 种子是农业科产各要素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种子质量的好坏能决定农业生产的成败,种子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江苏农业科技报通过抓重点品种、重视为农服务、为企业服务,打造了在农作物品种宣传上方面强势领域。
  例如,1997年我们从育种者那儿了解到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084性状突出,于是开始关注这一品系。Ⅱ优084进入区域试验,并取得同类品种产量第一名,我们即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084崭露头角》一文对其作了报道。此后,Ⅱ优084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均表现突出,顺利通过品种审定,我们又在“良种点评”栏目将其作重点推荐,并配合育种单位对其作了整版广告宣传,详细介绍其品种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各地引种试种提供参考。2003年,江苏明天种业以500万元高价取得Ⅱ优084系列品种的品种开发权,并在云南创造了水稻单产世界纪录,我报对此均作了大篇幅的报道,并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亮点报道二:科学的报道化解了社会纠纷。2003年夏,苏皖地区因异常高温大面积出现水稻、玉米花而不实现象,很多农民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集中上访,一些非专业报的不科学报道加剧了事态发展。本报采访省农科院专家,对此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提出解决的办法,很快平息纠纷。去年,徐州等地玉米粗缩病发生严重,面积较大,农民不明真相,归咎于种子问题,本报经过实地调查、咨询专家,给出科学的答复,有效化解了一触即发的上访事件。
  第三阶段:为农村发展服务,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其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公费订阅的萎缩,本报读者90%以上为普通农民,如何帮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实现小康,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2004年本报决定改四开四版为四开八版。根据读者调查的结果,结合本报的实践,确立了“服务读者、服务三农”的办报宗旨,为读者提供最优秀的成果、最权威的资讯、最专业的服务。经过两次试刊,2005年1月1日,四开八版的报纸正式和读者见面。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对扩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亮点报道一:建设农技001工作室 2004年7月本报和江苏省农科院科技服务中心联手打造一个读者咨询栏目――农技001,它以“为农解难”为宗旨,“第一时间处理、一流专家解答”读者提出的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报社专门申请了一部电话84391001,作为“农技001”栏目的热线电话,并安排专人值班。目前报社成立了“农技001”运作团队--农技001工作室,初步建立了遍布全省的农技咨询点100多个,负责农业问题的收集和反馈;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精选了150多位熟悉生产、精通业务的各学科、专业的专家,组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专家队伍作为工作室的核心专家顾问。同时栏目组还聘请了省农技推广中心和各县市农技推广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作为工作室的外围专家。
  自2004年7月“农技001”栏目正式开设以来,近一年时间里“农技001”工作室共收到读者来信来电提出的问题1万多个(其中有部分是不同地区读者提出的相类似的问题),有效解答率达93%,有选择地在报纸上公开解答问题1000多个。
  2004年我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一些报纸一味宣扬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危害,引起社会不安。本报早在2002年就开始关注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态势,2004年农技001栏目开设之后,根据读者反映的情况,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有效地挽回读者损失,维护社会安定。在条纹叶枯病发生严重的苏中地区,有的农民和农技人员把本报报道复印后张贴,供广大农民学习使用,扩大了本报的影响力。此外农技001栏目在油菜早薹早花、小麦提早拔节、防止低温冻害等方面的报道也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目前,我院已将该栏目的运作,作为本院“农民增收科技行动计划”的重要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并尝试将它作为“长期送科技下乡”的新形式。

 
更多..同类信息

[ 现代农业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