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一:
孔凡晶:点“盐”成金
我国是一个多盐湖的国家,大约有1000余个盐湖,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和东北部。对盐湖资源的研究,以往侧重于地质和矿产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盐湖生物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国盐湖处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下,从盐湖中不断发现嗜盐菌、嗜碱菌、嗜盐嗜碱菌及盐卤虫新种,这表明我国盐湖生物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孔凡晶介绍说。
2001年,孔凡晶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开展盐湖微生物和高温微生物资源利用及评价的研究。在郑绵平院士的支持下,孔凡晶负责“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展盐湖生物学研究。
经过十年的研究,他在盐湖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提高我国整体盐湖生物学研究水平贡献了力量,堪称点“盐”成金。
盐湖生物研究意义重大
我国对于盐湖生物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才开始进行盐湖微生物、盐藻及盐湖浮游生物的研究,到80年代初期,获得了10余个盐湖微生物新种。
1982年,郑绵平院士等人首次在西藏扎布耶盐湖发现了大量的杜氏藻,并进行了生物学特征、人工培养等研究,发现其具有胡萝卜素产量高、易培养和耐低温等特点,是杜氏藻的一种新类型。
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内陆盐湖区,盐藻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研究绝大部分还是空白。与我国丰富的盐湖矿产和生物资源相比,目前对盐湖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程度还远远不够,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实际上,对盐湖生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盐湖生物不仅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还是盐湖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而盐湖生态系统是冰川、高原、湿地及冲积平原等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保持岩石——土壤——植被地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盐湖生物对于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盐湖生物还蕴藏着宝贵的基因资源。”孔凡晶说。
自2001年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以来,孔凡晶一直专注于研究盐湖生物,不仅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还相继主持或参与国家相关研究课题。“十一五”期间,相继主持了“西藏塔格架热泉高温菌吸附铯机制的研究”、“西藏扎布耶盐湖微生物席菌落特征及其对盐类沉积的影响”这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了多项盐湖资源调查相关的地质大调查项目,促进了我国盐湖生物研究的发展。
探索盐湖生命的奥妙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生态以及微生物活动导致的微环境变化对盐类矿物沉淀的控制,是目前地质学与微生物学交叉学科中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2008年至2010年,孔凡晶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西藏扎布耶盐湖微生物席菌落特征及其对盐类沉积的影响”。
该项目旨在研究盐湖微生物席群落特征及其对盐类矿物沉积的影响,此方面的研究能够丰富盐类矿床生物成矿作用理论,为极端环境的生命形式、生命的起源和地外生命的探索提供信息,为盐类矿床找矿和蒸发盐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从2008年8月10日到10月8日,孔凡晶和他的项目组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考察和样品采集。期间正是西藏地区雨季,一路风雨交加、路途泥泞,陷车事故时有发生。项目组克服了高山反应引起的各种身体不适、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共考察和调查了西藏那曲地区、阿里地区的30余个盐湖,采集了大量的盐湖生物、沉积物及水样等样本,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研究结果显示,扎布耶茶卡湖中的细菌组成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他们利用培养技术,获得了有关扎布耶盐湖微生物席微生物群落物种构成,结合免培养结果和培养方法研究结果可以知道,扎布耶盐湖细菌多样性丰富,绝大部分细菌没有成功分离培养,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培养方法,获得可利用的微生物资源。通过吸附试验、扫描电镜观察、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扎布耶盐湖嗜盐菌与锂相互作用研究。
所谓免培养技术,主要指随着提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核酸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大规模的完成,绕过纯培养方法而直接得到环境中混合微生物遗传物质DNA和RNA,以这些标记分子对环境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基因多样性进行分析的一种手段。
“在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99%以上的种类至今还是不可培养的,这成为正确认识微生物生态系统的严重障碍。”孔凡晶告诉记者,分子生态技术的应用,克服了培养技术的限制,对样品进行了客观分析,更精确地揭示出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使用免培养法,不仅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有关自然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信息,还可以指导人们设计更为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获取更多的微生物纯培养,从而使人类能够更客观、真实地了解自然环境微生物多样性,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未培养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
高温微生物研究获新成果
2006年至2008年,孔凡晶主持了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塔格架热泉高温菌吸附铯机制的研究”。
该项目对西藏搭格架这一区域的高温菌的主要类群,以及高温菌与铯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对高温菌在成矿中的作用、生物浸矿和铯污染的微生物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铯是地球上最稀少的稀碱金属之一,具有优良的光电特性和强烈的化学活泼性,铯及其盐类可用于军工和高科技领域。分布在我国西藏搭格架地区的热泉型铯硅华,是一种新的铯矿床类型。郑绵平院士在研究搭格架铯硅华时发现了大量的生物痕迹,并发现少部分铯赋于不易提取的铯硅华碳质中,不同于羟基水中的铯易于提取,因而推导与生物作用有关,并着手开展铯硅华矿床生物成矿作用的探索。其中,高温菌对铯的富集作用是需要明确的关键问题之一。
西藏搭格架地区海拔高达5000米,孔凡晶等人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进入搭格架含铯硅华区进行调查和采样。经过3年的努力工作,项目组按计划圆满完成了研究内容,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项目要求的目标。
在这次项目中,孔凡晶和研究组成员利用免培养法对铯矿区高温微生物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西藏搭格架热泉微生物中约42%为新种,约24%属于地芽孢杆菌,约15%属于盐单胞菌属,约9%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其他属于栖热菌属,热脱硫弧菌及束缚杆菌属。孔凡晶博士2008年在美国大盐湖考察“做研究是寂寞的,要能够耐得住寂寞才能出东西。更重要的是,做研究一定要亲力亲为。”
孔凡晶如是说。他做科研的心得,得益于与郑绵平院士共事,他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学到很多良好的素质和品质。“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依社会需求确定研究方向,让自己的研究既有科学目标,又有国家目标。”在科研道路上,孔凡晶一直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督促自己。
人物链接:
孔凡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1993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博士学位。2009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赴乌克兰、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现担任国际盐湖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研究兴趣为盐湖微生物和高温微生物资源利用及评价、生物成矿作用、天体生物学等。现主持1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1项地质大调查项目,曾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骨干研究人员曾参加2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 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转基因植物与产业化专项、1项国家 “八五”攻关课题、6项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4项山东省科委项目等研究。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参编2部专著。
文章来源:《科技中国》2012-05-30
媒体报道二:
践行求真务实精神 深耕盐湖生物资源——记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孔凡晶研究员
专家简介:孔凡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1993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博士学位;2009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担任国际盐湖协会理事。先后赴乌克兰、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研究兴趣为盐湖微生物和高温微生物资源利用及评价、生物成矿作用、天体生物学等。对我国内蒙古、青海、西藏等盐湖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生物资源调查评价研究,促进了我国盐湖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将盐湖矿业、盐湖农业和盐湖旅游业作为3个立足点,提出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大盐湖产业”体系。孔凡晶知道,选择盐湖生物学,就意味着选择了以天为盖地为庐的生活,就会时常面临野外工作的考验,遭遇各种困难,比如高原反应、迷路失踪、遭遇雪崩和滑坡、天气突变,被暴风雪围困以及工作车辆遇到沼泽、湖泊、雪地陷车、燃料缺乏等,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时常受到威胁。但是,无论怎样的困难都无法使他改变初衷。“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不能轻易改变”孔凡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时至今日,孔凡晶......
资料更新中……
文章来源:《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