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绍聪,男,汉族,1963年10月生,四川安岳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西北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WR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三秦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陕西省三五人才。
曾兼任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2007-2010年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副会长、2007-2016年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地学/环境/资源/资源利用学科组组长。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矿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减灾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岩石学报》、《地学前缘》、《岩石矿物学杂志》、《西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西北地质》、《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等杂志编委,《中国大学教学》杂志终审审稿专家,广西地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委员。
获地矿行业最高终身荣誉奖“李四光奖”,科学中国人基础科学研究领域(2014)年度人物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壹等奖(叁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贰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贰等奖(叁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两项)、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两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陕西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在《Precambrian Research》、《Litho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Gondwana Research》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00篇论文被“SCI”收录,26篇论文被“EI”收录,出版著作5部、教材9部。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7月于华东地质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4年6月进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工作,历任地质学系副主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
2003年7月至2006年10月,先后担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副系主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
2006年11月至2015年12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
2007-2010年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副会长。
2007-2016年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地学/环境/资源/资源利用学科组组长。
2016年7月任研究生院院长。
2017年6月当选为中共西北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
2018年6月-2023年12月26日,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学术兼职:
1、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2、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3、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
4、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地学/环境/资源/资源利用学科组组长。
5、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6、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矿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7、陕西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8、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9、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0、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委员。
11、陕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12、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
主讲课程:
1. 承担基地班《岩浆岩岩石学》、《岩石物理化学》两门主干课程教学工作。
2. 主持硕士研究生《理论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两门必修课教学工作。
3. 承担博士研究生《岩石地球化学》,硕士研究生《岩浆动力学》、《岩石成因与相平衡》、《地球物质研究》、《地幔岩石学》等专业选修课教学工作。
教学成果:
担任《岩浆岩岩石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岩浆岩岩石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岩浆岩岩石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连续30年担任本科生《岩浆岩岩石学》、《岩石物理化学》主讲教师,研究生《理论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课程主讲教师,指导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主持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15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5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贰等奖(叁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两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贰等奖(两项)、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两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1篇,出版教材9部。
承担教学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经费(万元) | 主持/参加 | 起止日期 |
地球科学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 | 10 | 主持 | 2016-2019 |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岩浆岩岩石学) | 教育部 | 10 | 主持 | 2013-2018 |
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岩浆岩岩石学) | 教育部 | 10 | 主持 | 2006-2013 |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岩浆岩岩石学) | 教育部 | 主持 | 2020-至今 | |
地质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 | 教育部 | 主持 | 2019-至今 | |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 教育部 | 40 | 主持 | 2009-至今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教育部 | 主持 | 2018-至今 | |
地质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 | 教育部 | 25 | 主持 | 2007-至今 |
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 教育部 | 50 | 负责人(中心主任) | 2008-2016 |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岩石学》 | 教育部 | 6 | 主持 | 2003-2007 |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 | 教育部 | 20 | 主持 | 2006-2010 |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 教育部 | 4 | 主持 | 2006-2010 |
地质学专业基础教材国内外对比研究 | 教育部 | 10 | 参加 | 2008-2010 |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号:J0530142) | 70 | 主持(基地负责人,项目负责人) | 2005-2005 |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号:J0610078) | 210 | 主持(基地负责人,项目负责人) | 2007-2009 |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号:J0530052) | 140 | 主持(基地负责人,项目负责人) | 2003-2005 |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号:J1310029) | 400 | 参加 | 2014-2017 |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号:J1210021) | 200 | 参加 | 2013-2016 |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号:J1103413) | 400 | 参加 | 2012-2015 |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号:J1030517) | 200 | 参加 | 2011-2012 |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号:J0830519) | 130 | 参加 | 2009-2011 |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号:J0730532) | 190 | 参加 | 2008-2010 |
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岩浆岩岩石学) | 陕西省 | 主持 | 2005-2013 | |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岩浆岩岩石学) | 陕西省 | 主持 | 2019-至今 | |
地质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 | 陕西省 | 主持 | 2019-至今 | |
地质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 陕西省 | 10 | 主持 | 2006-至今 |
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 | 第三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3 | 主持 | 2006-2007 |
“岩浆岩石学”网络课程建设 | 西北大学 | 1 | 主持 | 2006-2007 |
“岩石学”重点课程建设 | 西北大学 | 3 | 主持 | 2003-2005 |
“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第一批 | 西北大学 | 5 | 主持 | 2009-2012 |
地质学 第一类特色专业 | 西北大学 | 5 | 主持 | 2007-2010 |
岩石学实习实验教材建设 | 西北大学 | 5 | 主持 | 2009-2010 |
地质学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西北大学 | 5 | 参加 | 2007-2010 |
秦岭多学科综合性野外实习实践研究 | 西北大学 | 5 | 参加 | 2010-2015 |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1 赖绍聪.聚焦学习者身心发展 构建教育教学新范式.中国大学教学,2020,6:7-10
2 赖绍聪.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凝练.中国大学教学,2019,3:54 -58
3 赖绍聪.坚持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突出本科专业办学特色-地质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读.中国大学教学,2018,3:30-32
4 赖绍聪.寓教于学 寓教于研.中国大学教学,2017,12: 37-42
5 赖绍聪.如何做好课程教学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6,10: 14-18
6 赖绍聪.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16,3: 22-26
7 赖绍聪.建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14,10: 56-61
8 赖绍聪.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大学教学,2014, 8: 40-44
9 赖绍聪,华洪.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13, 1: 30-31
10 赖绍聪.寻找契机融合优势逐步形成特色显著的教学团队.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39-41
11 赖绍聪,华洪,王震亮,张成立,张云翔.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国大学教学, 2007, 8: 12-14
12 赖绍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研究生导师的责任与义务.法学教育研究, 2018, 20: 79 -86
13 赖绍聪,张云翔,周鼎武,张成立,张复新.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基地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2008,1:5-8
14 赖绍聪,张云翔,曹珍,汪海燕.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高等理科教育, 2007,6:115-117
15 赖绍聪,张国伟,张云翔.关于理科地质学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高等理科教育, 2006,教育教学研究专辑(二):10-12
16 赖绍聪. “岩石学”系列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 2004, 3: 58-60
17 赖绍聪.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准备和设计.高等理科教育, 2004, 4: 113-116
18 赖绍聪.重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基地高年纪学生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5: 33-34
19 赖绍聪.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 137(3): 39 - 42
20 赖绍聪等.注重基础,强化实践,以国际化视野构建矿物岩石学434教学新体系.《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刘建林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 83-90
21 赖绍聪,康磊.岩石学实验教学创新:虚拟偏光与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应用.高校地球科学课程教学序列报告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2 赖绍聪.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北高教论评,2015,1: 15-20
23 赖绍聪,何翔,华洪.本科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问题与思考. 中国地质教育,2011, 4: 8-10
24 赖绍聪,常江,华洪,喻明新.理科地质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1-146
25 赖绍聪,何翔,华洪.地球科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中国地质教育, 2009, 4: 35-39
26 赖绍聪,华洪,常江.探索创新性实践教学新模式 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以“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基地”建设为例.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07-310
27 赖绍聪,张国伟,张云翔. 理科地质学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高教发展研究, 2006, 88(3):32-34
28 张国伟,赖绍聪.深化地球科学课程改革 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 中国大学教学,2011, 11:11-13
29 华洪,赖绍聪,何翔,汪海燕.构建秦岭多学科野外实训基地 加强学科交融和资源共享.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1-146
30 张国伟,赖绍聪.深化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2-24
31 陈丹玲,赖绍聪,张云翔,滕志宏,刘养杰.抓基础 促兴趣 重能力-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一年级野外实践教学体会.中国地质教育, 2009, 3: 49-52
32 华洪,赖绍聪,常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9,第1期,
33 何翔,赖绍聪, 喻明新,华洪.七秩奋斗 成绩斐然-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地质教育, 2009,4:185-189
34 常江,赖绍聪,喻明新.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1: 49-50
35 王震亮,赖绍聪,张云翔.健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 造就高素质的地学研究生队伍.高等理科教育,2008,6:155-158
36 常江,赖绍聪,华洪,喻明新,王震亮.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地质教育, 2007, 4: 27-31
37 周鼎武,赖绍聪,张成立,张复新,张云翔.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中国地质教育,2006, 4: 47-53
38 张云翔,赖绍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创新教育.高等理科教育,2004, 3: 9-11
39 喻明新,王康,王震亮,张云翔,赖绍聪.真抓实干 推动科学研究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等理科教育, 2004, 5: 85-87
40 何翔,华洪,赖绍聪,周鼎武.秦岭多学科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地质教育,2012,1:44-46
41 杨俊杰,陈正雄,赖绍聪.地球科学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的认识与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8,11:51-56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造山带火山岩与蛇绿岩研究工作。对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阿尔金山,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蛇绿岩、秦岭造山带蛇绿岩、云南三江特提斯岩浆作用及区域构造演化有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承担的科研情况: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1项、重点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及横向课题。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承担以下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经费 | 主持/参加 | 起止日期 |
原特提斯南部边界的地质记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专题 (批准号: 41190072) | 70万 | 主持 | 2012-2016 |
青藏高原北部及东北部边缘特殊加厚陆壳岩石学结构、物质组成、热状态 | 陕西省三秦学者 科研配套 | 150万 | 主持 | 2010-2015 |
北大巴山紫阳-岚皋地区早古生代碱性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772052) | 80万 | 主持 | 2018-2021 |
米仓山新元古代钠质碱性岩系成因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372067) | 105万 | 主持 | 2014-2017 |
青藏高原东北缘夏河-同仁地区新生代钠质碱性玄武岩成因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1072052) | 58万 | 主持 | 2011-2013 |
南秦岭印支期埃达克质花岗岩类成因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872060) | 45万 | 主持 | 2009-2011 |
可可西里祖尔肯乌拉山新生代碱性岩浆作用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572050) | 39万 | 主持 | 2006-2008 |
可可西里新生代火山岩下地壳麻粒岩捕虏体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272042) | 33万 | 主持 | 2003-2005 |
北羌塘新生代高钾钙碱岩系岩浆作用及大陆动力学意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072029) | 24万 | 主持 | 2001-2003 |
秦岭勉略构造带岩浆作用及造山带深部动力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秦岭勉略构造带的组成、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 (批准号:49732080) 二级课题 | 12万 | 主持 | 1998-2001 |
松潘构造结东南结点中新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深部动力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形成演化与大陆动力学研究》(批准号:40234041) 二级课题 | 24万 | 主持 | 2003-2006 |
青藏高原加厚陆壳岩石学结构与物质组成 | 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 (批准号:教人司[2002]383号) | 50万 | 主持 | 2002-2006 |
秦岭五龙岩体暗色微粒包体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 | 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批准号:20096101110001) | 6万 | 主持 | 2010-2012 |
南秦岭宁陕地区印支期碰撞后花岗岩成因机制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专项课题(批准号:BJ081337) | 27万 | 主持 | 2009-2011 |
东古特提斯扩张发育过程火成岩证据 |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项目(批准号:BJ0701082) | 100万 | 主持 | 2007-2011 |
昆北、马北地区基底岩性研究 |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批准号:QHKT/JL-03-013) | 81万 | 主持 | 2011-2012 |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测年研究 |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批准号:QHKT/JL-04-018) | 19万 | 主持 | 2013-2014 |
秦岭造山带新元古-早中生代演化的几个重要问题-勉略蛇绿岩年代学研究 |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批准号:BJ11061-2) | 36万 | 主持 | 2013-2015 |
南北构造带南段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批准号:41421002) 二级课题 | 240万 | 主持 | 2015-2020 |
南北构造带南段构造演化 | 教育部创新团队 (批准号:IRT 1281) 二级课题 |
30万 | 主持 | 2014-2018 |
科研成果:
一、地质科学研究成果
(一)在青藏高原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1、论述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主要是以陆内造山带钾玄岩系列岩浆活动为主体,它们起源于加厚的陆壳底部或壳幔混和带,以及直接来源于地幔岩的局部熔融。这套火山岩的形成与新生代期间青藏板块向北的挤压和塔里木岩石圈根的阻挡作用,以及青藏地壳的水平缩短加厚有直接成因联系。
2、通过对藏北和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第三系火山岩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北部具有一个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和榴辉岩质下地壳类型。该区第三系火山岩可以区分为碱性(钾玄岩质)和高钾钙碱性两个不同的系列。碱性系列为一套强烈富集轻稀土和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幔源岩浆系列,它们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陆下地幔为一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古老沉积物和古洋壳物质再循环进入地幔体系对于形成这种特殊类型的富集地幔具有重要意义。钙碱系列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安山岩-英安流纹岩类,它们属典型的壳源岩浆系列,轻稀土强烈富集和无负铕异常表明其源区物质组成可能相当于榴辉岩质,从而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具有一加厚的陆壳,其下地壳岩浆源区具榴辉岩相的物质组成。
3、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中关于巨晶的报道很少,对可可西里及芒康岩区发现的透长石及石榴子石巨晶,利用衍射及探针等方法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而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4、与他人合作,参与了以高喜马拉雅地区为例,从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方位对白云母花岗岩形成过程的研究。论证了一个比较合理的陆内俯冲带热结构与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的成因模型。并得到重要的新结论: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对于我们认识大陆构造及其岩浆-构造-热事件具有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
5、在论证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主体乃是一套陆内造山带钾玄岩系列火山岩,其原生岩浆起源于一种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以及85-65km深度附近一特殊的加厚陆壳底部壳幔混合带的前提下,详细分析厘定了青藏高原新生代火成岩具有的分布规律,形成三条成对出现的火山岩-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带,指出它们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青藏高原的南界和北界,同时也清楚地展示了高原南部陆内俯冲,北部稳定陆块阻挡的隆升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是以冈底斯-羌塘造山带为核心,逐渐向南、北两侧水平扩展,通过三次造山幕事件,在更新世以来才形成现今青藏高原范围的高原造山隆升模式。
6、详细厘定并指出北祁连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经历过复杂的构造变动和多期韧(脆)性变形,具有陆-陆碰撞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大地构造学相结合的方法,将北祁连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区分为洋脊、洋岛及岛弧型三种构造岩石组合。论证了该区洋岛型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意义及其鉴别标志。
7、根据火山岩构造岩石组合及其时空配置关系,提出了北祁连古生代为一多岛洋,由中间微陆块分隔的三个洋盆联合构成的认识。
8、识别了柴达木北缘大型韧性剪切带,并对其构造特征进行了初步厘定。指出新发现的柴达木北缘大型韧性剪切带乃是伴随柴达木陆块与祁连陆块之间的陆-陆碰撞而形成的。
9、论证了柴达木北缘古生代奥陶纪期间具有大洋构造环境及柴北缘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岩石大地构造意义,提出了古洋盆(古洋壳)的存在形式及鉴别标志,指出浅变质大洋拉斑玄武岩-辉长岩-角闪片岩-榴辉岩代表了不同俯冲深度上的古洋壳残片,它们与洋岛火山岩和蛇绿岩均是恢复和鉴别大洋环境的重要标志。并建立了陆-陆碰撞造山带及构造演化的岩石学模型。
10、论述了阿尔金构造带三条蛇绿岩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指出阿尔金山本身在阿尔金断裂带形成之前可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提出了阿尔金构造带乃是喜马拉雅造山时期,在青藏高原北缘形成的一个新的构造单元,是由来自邻近的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构造岩块镶嵌、拼接、堆叠在一起的一个复杂地质体,形成了一个阿尔金断裂-构造岩块镶嵌系统的认识。
(二)在秦岭造山带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秦岭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典型造山带之一,赖绍聪及其科研团队聚焦秦岭构造演化中的关键核心问题,以勉略蛇绿岩的精细解析为抓手,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为勉略缝合带的厘定以及中央造山系新的构造演化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础科学依据。无论勉略缝合带抑或勉略蛇绿岩的发现和厘定,均属近年来秦岭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进展。上述发现使得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由过去简单的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沿商丹带碰撞的构造体制转变为华北、秦岭微板块和扬子等三个板块沿商丹带和勉略带碰撞的构造体制。该项研究是关系整个秦岭—大别造山带基本构造格架与主要造山过程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关于秦岭—大别显生宙板块构造,尽管仍有争议,但多数认为秦岭造山带是沿商丹缝合带华北与扬子板块于古生代至中生代初期的碰撞造山带,后又强烈迭加了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而秦岭勉略带的发现和带内蛇绿岩火山岩的厘定就使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变成华北、扬子、秦岭三个板块沿商丹与勉略两缝合带俯冲碰撞造山,因而关系到整个秦岭造山过程与基本构造格架,也即关系到整个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相关的中国大地构造问题。而勉略带蛇绿岩的厘定和精细解析,为秦岭大别第二条缝合带的存在及其东延细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这一研究也关系到中国大陆造山带基本特性、特征及大陆动力学探索的基本问题,显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物理化学及相平衡理论多学科共同约束,探讨了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火山岩系列组合、岩浆起源及其演化、源区物质组成及其上地幔类型,提出了造山带深部过程动力学的岩石地球化学约束,论证了蛇绿岩类型及其大地构造含义,从理论的角度揭示了区内不同岩石构造组合的板块构造环境与过程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反演和再造古老造山带的构造格局与演化历史,提出了勉略缝合带形成演化过程的岩石大地构造学模型。提出并详细论证了巴山弧印支期岛弧岩浆带的存在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厘定并确认了南坪-琵琶寺-康县印支期蛇绿构造混杂带的存在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从而为勉略结合带的东西延伸提供了重要证据。
2、通过对秦岭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类的成因机制的研究,探讨了花岗岩成因和造山过程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是由俯冲陆壳在折返过程中发生多阶段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这为研究碰撞造山带中陆壳俯冲的动力学机制以及后碰撞型高Mg#埃达克质花岗岩的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重新离定了秦岭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的形成时限,根据花岗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学特征,划分出花岗岩形成的三个主要阶段。同时提出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为后碰撞型高Mg#埃达克质花岗岩,其源岩为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并有少量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提出秦岭造山带在晚三叠世存在一期与花岗质岩浆作用同时代的镁铁质岩浆作用。通过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证明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中广泛发育的暗色包体的形成时代集中在220~210Ma,结合地球化学研究,提出这些暗色包体代表岩石圈地幔在晚三叠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镁铁质岩浆,这对于研究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造山过程的深部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云南三江地区高黎贡带构造岩浆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赖绍聪及其团队以现代高新测试技术为手段,瞄准三江地区特提斯演化过程中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问题,以花岗岩及其共生组合岩石系列为重点解剖对象,精细解析了高黎贡带内的四期岩浆作用,研究成果为南北构造带南段的原特提斯洋、班公-怒江洋和新特提斯洋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获得495-487Ma,121Ma,89Ma,和70-63Ma四个期次的岩浆结晶年龄,将这些岩石细分为四组。(1)早古生代花岗质片麻岩,具有相对较高的εNd(t) 和εHf(t)值,分别为-1.06 ~ -3.45和-1.16 ~ 2.09,相应的Nd模式年龄为1.16 ~1.33Ga,Hf模式年龄为1.47 ~ 1.63Ga。Sr-Pb同位素和保山板块的早古生代平河岩体相似,变化范围较大。通过和平河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对比,两者为同期的岩浆作用,且具有相似的物源和成因特征。因此我们认为该期岩浆作用是有俯冲的原特提斯洋板片断裂,镁铁质岩浆上涌引起壳内的中元古代的变泥质岩部分熔融形成,同时又幔源物质的加入。(2)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具有相对低的εNd(t) = -8.92 和εHf(t) = -4.91,相应的Nd和Hf模式年龄为1.41和1.49Ga。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的初始87Sr/86Sr = 0.711992和下地壳Pb同位素组分。这些地化数据表明花岗闪长岩可能是下地壳中元古代的麻粒岩相的拉斑系列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的。(3)晚白垩世早期花岗岩,具有较低的εNd(t) = -9.85 和εHf(t) = -4.61,相应的Nd和Hf模式年龄为1.43和1.57Ga。这些花岗岩具有高的初始87Sr/86Sr = 0.713045和下地壳的Pb同位素组分。地化特征显示晚白垩世早期花岗岩是有中元古代的变泥质岩部分熔融形成的,通过与区域上对比,我们认为这次岩浆活动可能是由班公-怒江大洋的闭合和拉萨-羌塘板块的拼贴形成的加厚地壳的拆沉引起的。(4)晚白垩世晚期到古新世花岗质片麻岩,具有低的εNd(t) = -4.41 ~ -10和εHf(t) = -5.95 ~ 8.71,相应的Nd和Hf模式年龄为1.08~1.43Ga和1.53~1.67Ga,高的初始87Sr/86Sr = 0.7132201 ~ 0.714662和下地壳Pb同位素组分,这些数据显示该期花岗岩可能是新特提斯洋东向俯冲有关的下地壳硬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
(四)在腾冲板块早白垩世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意义方面的研究成果
滇西地区是南北构造带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北西西走向的喜马拉雅特提斯构造域向东南亚构造域延伸的交接转换部位。腾冲板块就处于该重要构造位置,其东部沿怒江特提斯缝合带分布的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至今仍然存在争议。赖绍聪及其团队以该区典型花岗岩为研究突破口,通过对东河岩体的精细解析,提出了在早白垩世期间,沿着班公-怒江特提斯洋分布的拉萨-腾冲板块处于Andean-type活动大陆边缘背景的认识。这对于区域构造演化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东河花岗岩位于腾冲板块高黎贡花岗岩带和腾梁花岗岩带之间,解决它的成因问题是理解之前科学问题的关键。我们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年龄介于130.6 ± 2.5 Ma到119.9 ± 0.9 Ma之间,这些花岗岩都表现出典型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高的SiO2含量(>71%)和 K2O (3.88~5.66%),明显的钙碱性和弱过铝质特征(A/CNK = 1.02~1.16),以及分异指数高达83.6 到 95.6。随着SiO2含量的升高,REE分异程度和负Eu异常程度呈明显增强趋势,同时Rb, Th, U, 和 Pb的富集程度和Ba, Nb, Sr, P, 和Ti的亏损程度也都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这些特征反映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磷灰石、榍石以及钛铁氧化物都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过程。相对低的初始87Sr/86Sr (0.7067~0.7079)和富集的εNd(t) (−8.6 ~ −10.1,T2DM = 1.39 ~ 1.49 Ga),说明其源区是成熟古老的中下地壳混有少许的地幔物质。初始206Pb/204Pb, 207Pb/204Pb, 208Pb/204Pb 比值分别为 18.462~18.646, 15.717~15.735, 和 38.699~39.007,表明与俯冲有关的洋岛火山岩和成熟岛弧岩石参与其岩浆形成。依据其与华南和西南部高分异I-型花岗岩相似的锆石饱和温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再考虑到其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其源岩来自于中下地壳且受到地幔来源基性岩的小部分混染,受泸水-潞西-瑞丽特提斯洋的向南俯冲,来自于地幔楔物质提供了充分热熔体引起中下地壳熔融。
(五)在扬子西缘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成因及其构造意义方面的研究成果
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岩的成因研究对于探讨该区Rodinia超大陆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赖绍聪及其团队选择扬子地块西缘康定-泸定地区新元古代高Mg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系统的锆石LA-ICP 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高Mg石英二长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754±10 Ma,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748 ±11 Ma,两个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高Mg石英二长闪长岩具有低的SiO2 含量 (60.76 ~ 63.78%) 和高的TiO2 含量 (0.41 ~ 0.56%),岩石比较富Na,属于准铝质系列,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图解上,岩石富集轻稀土,其(La/Yb)N 比值介于4.14到8.51之间,Eu*/Eu = 0.79 ~ 0.92。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具有相对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其(87Sr/86Sr)i 初始同位素比值为 0.703513 ~ 0.704519, εNd(t) 值为+2.4 ~+4.8,结合岩石亏损高场强元素,认为这些高Mg石英二长闪长岩应起源于新生的镁铁质下地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高程度(>40%)部分熔融作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同化部分源区的难熔残留矿物,导致岩石整体Mg偏高。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相比,该区的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iO2 含量 (65.32 ~ 67.59%),但是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一样都属于钠质和准铝质系列,Sr-Nd同位素分析表明,花岗闪长岩具有较富集的Sr-Nd同位素,而且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r(425 ~ 537 ppm)和Ba(705 ~ 1074 ppm)含量,表明其起源于富集斜长石的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结合上述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我们认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都应起源于活动陆缘构造环境下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但是它们的地球化学差异表明两者起源于不同性质的地壳源区,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活动陆缘下地壳精细的部分熔融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以国际化视野创建矿物岩石课程群434教学新体系
由于地质学地域特性制约,使得长期以来矿物岩石课程体系缺乏国际化视野,知识老化,前沿科研成果融入不足,教学方法传统、落后,严重制约了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些重大问题,赖绍聪带领“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76年来矿物岩石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积累为基础,密切结合当前国际地学发展趋势,努力统筹矿物岩石课程群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重新梳理优化课程群基础教学核心知识,实质性地形成了特色鲜明、国际接轨的基础-理论-前沿-探索“四层次”矿物岩石学课程群理论课程教学新体系,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引领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首创符合当代地质学发展趋势、含课程群实践教学全部核心知识、导航整个矿物岩石学基础实践教学知识地图的基础训练-能力提升-探索创新“三维度”矿物岩石课程群信息化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一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大大提升了我国矿物岩石学基础实践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加速了服务性开放资源建设,为实质性地提高我国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积极应对当前研究型大学所普遍面临的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以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抓手,自主开发研制、创新性地建成了晶体三维结构3D可视化教学平台、全球典型矿物岩石信息库平台、虚拟偏光显微镜教学平台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的显微数码互动实验教学平台等含资源、互动、交流为一体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四平台”。破解了晶体超微观结构不可见,教学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困难的重大难题;开拓了学生国际化视野;实现了矿物岩石学基础实践技能训练随时随地常态化;全面实现了矿物岩石学实习实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点互动,信息交流与交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研究、师生的资源服务提供了高水平、高效能的保障。
该项成果实质性地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地质学专业成为西北大学唯一的“六星级”顶尖专业,在国家基金委3次基地评估中均被评为全国优秀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2年来先后向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单位输送了大批本科毕业生,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项目组编写的教材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两部教材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会议、论文、教学研究成果影响深远,举办重要教学会议5个,在全国重要教学会议作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12次,在《中国大学教学》等知名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篇。学生近5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67人次。成果在校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地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构建地质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方案
我国传统地质学教育体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地质学人才国际竞争力不强,课程类型和内容陈旧,教法落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方法和能力培养,考核方式单一,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地学发展需求。赖绍聪及其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注重共性和个性培养的关系,突出办学特色,将自生特色与学科发展相适应,与科研优势和地域优势相结合,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建立了以现代地学理论为主导、新技术为手段,引导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的课程体系;构建了教学上循序渐进,内容上密切协调,地域上相互关联,特色鲜明的实践体系;创建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氛围和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形成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学术群体,逐步形成了科学完整的地质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方案。
新方案探索了符合当代地学发展形势,适应国际地学教育现状,彰显我国地学教育特色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思路;创建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新模式;形成了融入科研优势和地域优势,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我愿学”和“我会学”的转变。实践中,在西部地方院校进校生源质量偏低的实际条件下,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全国地质学一级学科评估“人才培养”名列全国第二。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构建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
赖绍聪及其教学团队经过15年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逐步构建了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该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是实施复合型人才教育,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创新性”地球科学基础人才实施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教学体系构建高起点、高标准,在统筹协调本科教育全过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基础上,完善了不同年级的野外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的课间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建设了以秦岭造山带和相邻地区为大陆地质实验园地的教学基地,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素质、培养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实行了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形成了有突出特色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成果得到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并在各地质院校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国理科地质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认定成果:
1 中国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关键岩浆事件及深部动力学意义 赖绍聪;秦江锋;朱韧之;赵少伟;甘保平;巨银娟 西北大学 2017
2 青藏高原北部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赖绍聪;刘池阳;隆平;李永飞;秦江锋;刘鑫;王娟 西北大学 2005
3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蛇绿岩与相关火山岩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 赖绍聪;张国伟;董云鹏;陈亮 西北大学 2003
4 青藏高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油气远景评价 刘池阳;杨兴科;赖绍聪;任战利;陈刚;王定一;鲁兵;郑孟林;孙冬胜;魏永佩;赵重远;赵红格 西北大学 2003
发明专利:
[1]康磊,赖绍聪,陈丹玲,刘养杰. 一种岩石薄片的虚拟仿真图片制作方法[P]. CN106251285B,2019-07-19.
[2]康磊,赖绍聪,陈丹玲,刘养杰. 一种岩石薄片的虚拟仿真图片制作方法[P]. CN106251285A,2016-12-21.
在《Litho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Science in China》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00篇论文被“SCI”收录,26篇论文被“EI”收录,出版著作5部、教材9部。
出版专著:
1 赖绍聪,邓晋福,赵海玲.青藏高原北缘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2 赖绍聪,秦江峰.南秦岭勉略缝合带蛇绿岩与火山岩,科学出版社,2010年。
3 秦江峰,赖绍聪.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成因与深部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
4赵少伟,赖绍聪.云南腾冲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岩成因与深部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18年。
5 朱韧之,赖绍聪.腾冲地块早白垩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其深部动力学.,地质出版社,2018年。
出版教材:
1 赖绍聪.岩浆岩岩石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 赖绍聪,罗静兰,王居里,刘林玉.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 赖绍聪.岩浆岩岩石学(电子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
4 赖绍聪(主编).地球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
5 赖绍聪.岩浆岩岩石学数字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17年。
6 赖绍聪.岩浆岩岩石学课程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7 刘林玉,赖绍聪,张成立,李红.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地质出版社,2012年。
8 刘洪福,罗金海,张复新,华洪,张兴亮,赖绍聪.巢湖地区野外实习指导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9 滕志宏,孙勇,张云翔,赖绍聪.秦皇岛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发表英文SCI论文:
[1]Lai Shaocong,Zhu Renzhi. Petrogenesis of Early Cretaceous high-Mg# granodiorites in the northeastern Lhasa terrane, SE Tibet: Evidence for mantle - deep crust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2019,177, 17–37
[2]Lai Shaocong, Zhao Shaowei. Petrogenesis of the zheduoshan cenozoic granite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 contraints on the initial activity of xianshuihe fault. Journal of Geodynamics, 2018,117,49-59
[3]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Xiaoping Long, Yongfei Li, Yin-Juan Ju, Renzhi Zhu, Shaowei Zhao, Zezhong Zhang, Yu Zhu, Jiangbo Wang. Neoproterozoic gabbro – granite association from the Micangshan area, northern Yangtze Block: Implication for crustal growth i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Geological Journal, 2018,53, 2471 - 2486
[4]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Zhu Renzhi, Zhao Shaowei. Neoproterozoic quartz monzodiorite-granodiorite association from the Luding-Kangding area: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along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Block). Precambrian Research , 2015,267, 196-208.
[5]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Jahanzeb Khan. The carbonated source region of Cenozoic mafic and ultra-mafic lavas from western Qinling: Implications for eastern mantle extrusion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ondwana Research, 2014, 25:1501-1516
[6]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Adakitic rock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evidence from the Eocene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block. Gondwana Research, 2013, 23: 812-824
[7]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Li Yongfei, Li Sanzhong, Santosh M. Permian high Ti/Y basalts from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2, 47: 216- 230
[8]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Rodney Grapes.Petrochemistry of granulite xenoliths from the Cenozoic Qiangtang volcanic field,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lower crust composition and genesis of the volcanism.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1, 53(8): 926 -945
[9]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Chen Liang, Rodney Grapes. Geochemistry of ophiolites from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 central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08,50(7):650-664
[10]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Li Yongfei. Partial melting of thickened Tibetan crust: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Cenozoic adakitic volcanic rock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7,49(4):357-373
[11]Lai Shaocong, Liu Chiyang, Yi Haisheng. 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Cenozoic Andesite-dacite Associations from the Hoh Xil Region, Tibetan Plateau.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3,45(11):998-1019
[12]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Li Yongfei, Long Ping. Geochemistry and Sr-Nd-Pb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gouriwang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7, 50(7):984-994
[13]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Li Yongfei, Qin Jiangfeng. Genesis of the Madang Cenozoic sodic alkaline basalt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ontinental dynamics impl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7, 50(Supp.II), 314-321
[14]Lai Shaocong, Li Yongfei, Qin Jiangfeng. Geochemistry and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Dongjiahe ophiolite complex from the western Bikou terran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7, 50(Supp.II),305-313
[15]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Pei Xianzhi, Yang Haifeng.Geochemistry of the ophiolite and oceanic island volcanic rock in the Kangxian – Pipasi - Nanping tectonic melange zone, southern Qinling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4, 47(2):128-137
[16]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Dong Yunpeng, Pei Xianzhi, Chen Liang.Geochemistr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ophiolites and associated volcanics in Mianlue suture, Qinling-Dabie Mountai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4,47(4): 289-299
[17]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and Li Sanzhong. Ophiolites from the Mianlue suture in the southern Qinl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evolution.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4, 78(1): 107-117
[18]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Yang Ruiy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island-arc magmatic zone in the Lianghe-Raofeng-Wuliba area, south Qinling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0, 43(Supp.), 69-81
[19]Lai Shaocong, Liu Chiyang, S Y O’Reilly. Petrogenesi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continental dynamics of the Neogene high-potassium calc-alkaline volcanic rock association from north Qiangtang, Tibeten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1, 44(Supp.), 45-55
[20]Lai Shaocong, Yi Haisheng, Lin Jinhui. Discovery of the granulite xenoliths in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Hoh Xil, Tibetan Plateau.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3, 13(9): 712-715
[21]Lai Shaocong.Ophiolite from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18(Special Issue): 443-445
[22]Lai Shaocong.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crust transition zone, northern Tibet: evidence from the Cenozoic volcani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18(Special Issue): 446-448
[23]Lai Shaocong. Genesis of the Cenozoic Sodic Alkaline Basalt in the Xiahe–Tongren Area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ontinental Dynamic Implicat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6, 90(3): 1047-1048
[24]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 Santosh M. 2019. Petrogenesis of high-K calc-alkaline granodiorite and its enclaves from the SE Lhasa block, Tibet (S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cycled subducted sediment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31(7-8):1224-1238.
[25]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Qin Jiangfeng & Santosh M., Zhao Shaowei, Zhang Encai, Zong Chunlei, Zhang Xiaoli, Xue Yuze. 2020. Genesis of high-potassium calc-alkaline peraluminous I-type granite: New insights from the Gaoligong belt granites in southeastern Tibet Plateau. Lithos 354-355, 105343.
[26]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 Santosh M., 2018. Strongly peraluminous fractionated S-type granites in the Baoshan Block, S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wo-stage melting of fertile continental materials following the closure of Bangong-Nujiang Tethys. Lithos 316, 178-198.
[27]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Santosh M.,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 2017. Early Cretaceous Na-rich granitoids and their enclaves in the Tengchong Block, SW China: magmatism in relation to subduction of the Bangong-Nujiang Tethys ocean. Lithos 286, 175-190.
[28]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 Wang Jiangbo.2017.Late Early-Cretaceous quartz diorite-granodiorite-monzogranite association from the Gaoligong belt, southeastern Tibet Plateau: chemical variations and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Lithos 288, 311-325.
[29]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2018. Petrogenesis of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granitoids and metagabbroic rocks of the Tengchong Block, S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07, 431-457.
[30]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 2015. Early-Cretaceous highly 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from the northern Tengchong block, western Yunnan, SW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00, 145-163.
[31]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2018. Early-Cretaceous Syenites and Granites in the Northeastern Tengchong Block, SW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92(4),1349-1365
[32]Zhu, Y., Lai, S.C(通讯作者), Qin, J.F., Zhang, Z.Z., Zhang, F.Y., 2019. Late Triassic Biotite Monzogranite from the Western Litang Area, Yidun Terrane, SW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93(1): 1–4
[33]Zhu, Y., Lai, S.C(通讯作者), Qin, J.F., Zhu, R.Z., Zhang, F.Y., Zhang, Z.Z., 2019. Geochemistry and zircon U–Pb–Hf isotopes of the 780 Ma I-type granites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Petrogenesis and crustal evolution.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61 (10), 1222–1243.
[34]Zhu, Y., Lai, S.C(通讯作者), Qin, J.F., Zhu, R.Z., Zhang, F.Y., Zhang, Z.Z., Gan, B.P., 2019. Petrogenesis and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of Neoproterozoic gabbro-diorites, adakitic granites, and A-type granites i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83, 103977.
[35]Zhu, Y., Lai, S.C(通讯作者), Qin, J.F., Zhu, R.Z., Zhang, F.Y., Zhang, Z.Z., Zhao, S.W., 2019. Neoproterozoic peraluminous granite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reworking of mature continental crust. Precambrian Research 333, 105443.
[36]Zhu, Y., Lai, S.C(通讯作者), Qin, J.F., Zhu, R.Z., Zhang, F.Y., Zhang, Z.Z., 2020. Petrogenesis and geochemical diversity of late Mesoproterozoic S-type granites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Co-entrainment of peritectic selective phases and accessory minerals. Lithos 352–353, 105326.
[37]Zhu, Y., Lai, S.C(通讯作者), Qin, J.F., Zhu, R.Z., Liu, M., Zhang, F.Y., Zhang, Z.Z., Yang, H., 2020. Genesis of ca. 850–835 Ma high-Mg# diorites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mantle metasomatism under the subduction process. Precambrian Research 343, 105738.
[38]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 Xianzhi Pei, Zuochen Li, Ruibao Li,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Youxin Chen, Meng Wang, Lei Pei, Chenjun Liu, Feng Gao, 2020. Neo-Tethyan Evolution in southeastern externsion of Tibet: Contraints from Early Paleocene to Early Eocene granitic rocks with associated enclaves in Tengchong Block. Lithos, 364-365, 105551.
[39]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讯作者), Xianzhi Pei,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Ni Tao, Liang Gao, 2019.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of granitic rocks in continental margin arc: Constraints from the petrogenesis of Eocene granitic rocks in the Tengchong Block, SW China. Lithos 326-327, 125-143.
[40]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讯作者),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Jiangbo Wang, 2017.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retaceous to Early Paleocene granitoids in the Tengchong Block, Southwest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rust anatexis and thickness variations along eastern Neo-Tethys subduction zone. Tectonophysics 694, 87-100
[41]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讯作者), Liang Gao,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2017. Evolution of the Proto-Tethys in the Baoshan block along the East Gondwana margin: constraints from early Palaeozoic magmatism.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9(1), 1-15.
[42]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讯作者),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2016. Petrogenesis of Eocene granitoids and microgranular enclaves in the western Tengchong Block: Constraints on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Lithos 264, 96-107.
[43]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讯作者),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2016.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Gaoligong belt,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onstraints from granitic gneisses and granitoid intrusions. Gondwana Research 35, 238-256.
[44]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讯作者),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2014. Zircon U-Pb ages, geochemistry and Sr-Nd-Pb-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Pinghe pluton, Sou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ly Palaeozoic Proto-Tethys in Sou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6(7), 885-904.
[45]Gan Baoping,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Qin Jiangfeng, Zhu Renzhi, Zhao Shaowei, Li Tong. Neoproterozoic alkaline intrusive complex in the northwestern Yangtze Block, Micang Mountains region, South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17, 59(3), 311-332
[46]Baoping Gan, Shaocong Lai(通讯作者),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Yu Zhu, 2018.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Sr-Nd-Pb-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Late Cretaceous monzogranite from the north of the Yidun Arc, Tibetan Plateau Eastern, SW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11:794
[47]Min Liu, Shaocong Lai(通讯作者), Da Zhang, Renzhi Zhu, Jiangfeng Qin, Guangqiang Xiong, 2019. Middle Permian high Sr/Y monzogranites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reworking of the juvenile lower crust of Bainaimiao arc belt during slab break-off of the Palaeo-Asian oceanic lithosphere,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61:17, 2083-2099
[48]Min Liu, Shaocong Lai(通讯作者), Da Zhang, Renzhi Zhu, Jiangfeng Qin, Yongjun Di, 2019. Early-Middle Triassic Intrusions in We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Final Orogenic Evolution in Southwestern Xing-Meng Orogenic Belt,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30:5, 977–995
[49]Liu Min,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Zhang Da, Zhu Renzhi, Qin Jiangfeng, Xiong Guangqiang, Wang Haoran. Constructing the latest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Paleozoic multipl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in western Bainaimiao arc terrane, south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Geoscience Frontiers, 2020, https://doi.org/10.1016/j.gsf.2020.01.012
[50]Qin Jiangfeng,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Wang Juan, Li Yongfei High-Mg# Adakitic Tonalite from the Xichahe Area, Sou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Central China): Petrogenesis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07, 49(12):1145-1158
[51]Qin Jiangfeng, Lai Shaocong(通讯作者), Li Yongfei. Slab breakoff model for the Triassic post-collisional adakitic granitoids in the Qinling orogen, central China: zircon U-Pb ages, geochemistry, and Sr-Nd-Pb isotopic constraint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8,50(12):1080-1104
[52]Qin, J.-F., Lai, S.-C., Diwu, C.-R., Ju, Y.-J., & Li, Y.-F. (2010). Magma mixing origin for the post-collisional adakitic monzogranite of the Triassic Yangba pluton,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geochemistry, Sr-Nd isotopic, zircon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ic evidences.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59(3), 389-409
[53]Qin, J.-F., Lai, S.-C., Grapes, R., Diwu, C.-r., Ju, Y.-J., & Li, Y.-F. (2010). Origin of LateTriassic high-Mg adakitic granitoid rocks from the Dongjiangkou area, Qinling orogen,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s for 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Lithos, 120(3-4), 347-367
[54]Qin, J., Lai, S., Grapes, R., Diwu, C., Ju, Y., & Li, Y. (2009).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origin of magma mixing for the Triassic monzonitic granite and its enclaves at Mishuling in the Qinling orogen (central China). Lithos, 112(3-4), 259-276
[55]Qin, J.-F., Lai, S.-C., & Li, Y.-F. (2013). Multi-stage granitic magmatism during exhumation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Evidence from the Wulong pluton, South Qinling. Gondwana Research, 24(3-4), 1108-1126
[56]Qin, J.-F., Lai, S.-C., Li, Y.-F., Ju, Y.-J., Zhu, R.-Z., & Zhao, S.-W. (2016). Early Jurassic monzogranite-tonalite association from the southern Zhangguangcai Range: Implications for paleo-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along northeastern China. Lithosphere, 8(4), 396-411
[57]Qin, J.-F., Lai, S.-C., Long, X.-P., Li, Y.-F., Ju, Y.-J., Zhao, S.-W., . . . Zhang, Z.-Z. (2019). Hydrous melting of metasomatized mantle wedge and crustal growth in the post-collisional stage: Evidence from Late Triassic monzodiorite and its mafic enclaves in the south Qinling (central China). Lithosphere, 11(1), 3-20
[58]Qin Jiangfeng, Lai Shaocong, Long Xiaoping, Zhang Zezhong, Ju Yinjuan, Zhu Renzhi, Wang Xingying, Li Yongfei, Wang Jiangbo, Li Tong.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aleozoic granites along the Shangdan suture zone (Central China): crusta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by magma underplating in orogenic belt. GSA Bulletin,2020, doi:10.1130/B35466.1
[59]Qin, J., Lai, S., Wang, J., & Li, Y. (2008). Zircon LA-ICP MS U-Pb age, Sr-Nd-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Triassic post-collisional Wulong adakitic granodiorite in the South Qinling, Central China, and its petrogenesis.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82(2), 425-437
[60]Zezhong Zhang, Jiangfeng Qin, Shaocong Lai, Xiaoping long Zhenhua Li, Yinjuan Ju, Yu Zhu, Xingying Wang, Jiangbo Wang, 2019. Early Silurian adakitic high-Mg diorite from the Longshan area: Implication for melting of mantle lithosphere in the southeastern Qilian Orogenic Belt. Geological Journal, 54, 2261–2273
[16]Zezhong Zhang, Jiangfeng Qin, Shaocong Lai, Xiaoping Long, Yinjuan Ju, Xingying Wang, Yu Zhu, Fangyi Zhang, 2019. Origin of Late Permian syenite and gabbro from the Panxi rift, SW China: The fractionation process of mafic magma in the inner zone of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Lithos,v. 346-347
[62]Zezhong Zhang, Jiangfeng Qin, Shaocong Lai, Xiaoping Long, Yinjuan Ju, Xingying Wang, Yu Zhu, 2019.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and its mafic enclaves from the Shuiyu area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https:// doi.org/ 10.1080/00206814. 2019.1689535
[63]Zhang Zezhong, Qin Jiangfeng, Lai Shaocong, Long Xiaoping, Ju Yinjuan, Wang Xingying, Zhu Yu. Origin of Late Permian amphibole syenite from the Panxi area, SW China: high degre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basaltic magma in the inner zone of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20, 62(2): 210-224
[64]Wang Xingying, Qin Jiangfeng, Lai Shaocong, Long Xiaoping, Ju Yinjuan, Zhang Zezhong, Zhu Renzhi. Paleoproterozoic A-type granite from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high temperature melting of tonalitic crust in extensional setting.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20,62(5): 614-629
[65]Ju, Y., Zhang, X., Lai, S., & Qin, J. (2017). Permian-Triassic Highly-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from the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N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Tethys in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8(1), 51-62
[66]An, F., Zhu, Y., Wei, S., & Lai, S. (2013). An Early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volcanic arc in North Tianshan, NW China: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volcanic rock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78, 100-113
[67]An, F., Zhu, Y., Wei, S., & Lai, S. (2014).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Shizishan sub-volcanic rocks in Jingxi-Yelmand gold deposit, Northwest Tianshan: Its petro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to tectonics and Au-mineralization.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0(6), 1545-1557.
[68]An, F., Zhu, Y., Wei, S., & Lai, S. (2017). The zircon U-Pb and Hf isotope constraints on the basement nature and Paleozoic evolution in northern margin of Yili Block, NW China. Gondwana Research, 43, 41-54
[69]An, F., Wang, J., Zhu, Y., Wang, J., Wei, S., Lai, S., & Seitmuratova, E. (2015).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intrusions related to Sayak large copper deposit, Kazakhstan,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belt: Magma na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mineralization.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1(2), 555-570.
[70]Diwu, C., Sun, Y., Zhao, Y., & Lai, S. (2014). Early Paleoproterozoic (2.45-2.20 Ga) magmatic activ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global magmatic shutdown: Implications for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 Precambrian Research, 255, 627-640
[71]Diwu, C., Sun, Y., Zhao, Y., Liu, B., & Lai, S. (2014).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Nd-Hf isotopic studies of the Qinling Complex,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or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Geoscience Frontiers, 5(4), 499-513
[72]Sun Rui, Lai Shaocong, Jean Dubessy. Prediction of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and PVTx properties of geological fluid system with SAFT-LJ EOS including multi-polar contribution. Part II. Application to H2O- NaCl and CO2-H2O-NaCl System.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4,125: 504–518
[73]Sun Rui, Lai Shaocong, Jean Dubessy. Calculations of vapor–liquid equilibria of the H2O-N2 and H2O-H2 systems with improved SAFT-LJ EOS. Fluid Phase Equilibria, 2015, 390 : 23–33
[74]Zhang Guowei, Meng Qingren, Lai Shaocong. Tectonics and structure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1995, 38(11): 1379-1394
[75] Li Sanzhong, Timothy M. Kusky, Wang Lu, Zhang Guowei, Lai Shaocong, Liu Xiaochun, Dong Shuwen, Zhao Guochun. Collision leading to multiple-stage large-scale extrusion in the Qinling orogen: Insights from the Mianlue suture. Gondwana Research, 2007, 12: 121 -143
[76]Li Yongfei, 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Liu Xin, Wang Jua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kou volcanic group and Sr-Nd-Pb isotopic composition: Evidence for breakup event in the north margin of Yangtze plate, Jining er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7, 50(Supp.II), 339-350
[77]Li Yongfei, 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Further study 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boninitic rocks from bikou group, Northern Yangtze plat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6, 17 (2): 126-131
[78]Wang Y J, Xing X W, Peter A. C, Lai S C, Xia X P, Fan W M, Liu H C, Zhang F F. Petrogenesis of early Paleozoic peraluminous granite in the Sibumasu Block of SWYunnan and diachronous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Lithos,2013(182–183): 67–85
[79]Liu, S., Feng, C., Hu, R., Gao, S., Wang, T., Feng, G., . . . Lai, S. (2013). Zircon U-Pb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alkaline intrusions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07(4), 591-608
[80]Liu, S., Feng, C., Hu, R., Zhai, M., Gao, S., Lai, S., . . . Zou, H. (2015).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 isotope data for Early Cretaceous mafic dykes in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area of the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of magmatism and magma genesi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98, 247-260
[81]Liu, S., Feng, C., Jahn, B., Hu, R., Zhai, M., & Lai, S. (2014). Zircon U-Pb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Late Carboniferous mafic dyke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hanxi Province, China.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0(6), 1707-1717
[82]Liu, S., Feng, C., Zhai, M., Hu, R., Lai, S., Chen, J., & Yan, J. (2016). Zircon U-Pb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Early Cretaceous mafic dykes from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China.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2(3), 629-645
[83]Liu, S., Hu, R., Feng, C., Gao, S., Feng, G., Lai, S., . . . Tang, L. (2013). U-Pb Zircon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Age and Origin of Mafic Dykes from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87(4), 1045-1057
[84]Liu, S., Hu, R., Gao, S., Feng, C., Huang, Z., Lai, S., . . . Qi, Y. (2009). U-Pb zircon,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age and origin of Early Palaeozoic I-type granite from the Tengchong-Baoshan Block,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SW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6(2-3), 168-182
[85]Yuan, H., Yin, C., Liu, X., Chen, K., Bao, Z., Zong, C.Lai, S, . . . Jiang, S. (2015). High precision in-situ Pb isotopic analysis of sulfide minerals by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58(10), 1713-1721
[86]Yuan, H., Yuan, W., Cheng, C., Liang, P., Liu, X., Dai, M., . . . Lai, S. (2016). Evaluation of lead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NIST NBS 981 measured by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er and multiple-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Solid Earth Sciences, 1(2), 74-78
[87]Li, S., Zhao, S., Li, X., Cao, H., Liu, X., Guo, X., Lai, S.,. . . Lan, H. (2016). Proto-Tehtys Ocean in East Asia (I) Northern and southern border faults and subduction polarity.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2(9), 2609-2627
[88]Li, S., Zhao, S., Yu, S., Cao, H., Li, X., Liu, X.,Lai, S., . . . Lan, H. (2016). Proto-Tehtys Ocean in East Asia (II) : Affinity and assmbly of Early Paleozoic micro-continental blocks.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2(9), 2628-2644
发表其他英文论文:
[1]Lai Shaocong,Zhang Guowei,Yang Yongcheng, Chen Jiayi. Geochemistry of the ophiolite and island-arc volcanic rocks in the Mianxian-Lueyang suture zone, southern Qinling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9, 18(1): 39-50
[2]Lai Shaocong. Petrogenesis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9, 18(4): 361-371
[3]Lai Shaocong. Three-phas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uring the Cenozoic period: igneous petrology constraints.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0, 19(2): 152-160
[4]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Li Yongfeng, Liu Xin.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Belog Co area, Qiangtang, northern Tibet, China: Petrochemical evidence for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crust transition zone.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7, 26(3): 305-311
[5]Lai Shaocong, Li Shanzhong. Geochemistry of volcanic rocks from Wuliba in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southern Qinling.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2001, 10(3): 169-180
[6]Lai Shaocong. Discussion about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Yumen and Hoh Xil area, 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0, 7(Supp.): 145-146
[7]Lai Shaocong, Zhong Jianhua. Ophiolites in Altun mountain of Xinjiang, China.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1999, 8(2): 137-143
[8]Lai Shaocong, Deng Jinfu, Zhao Hailing. Volcanism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during Ordovician period.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8, 9(1): 14-21
[9]Lai Shaocong, Deng Jinfu, Zhao Hailing. 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tectonic settings of upper Ordovician marine volcanic rocks on north margin of Qaidam.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8, 9(2): 116-123
[10]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ophiolite in Mianxian—Lueyang suture zone, Qinling orogenic belt.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6, 7(2): 165-172
[11]Lai Shaocong. Cenozoic volcanism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1996, 26(1): 99-104
[12]Liu Xiaodong, Xu Haijiang, Lai Shaocong. Stable isotopic geochemistry of ore-forming solutions and genesis of a gold deposite in Maopai, Jiangxi Province, China. In: Water-Rock Interaction (eds. By Kharaka and Maesteds), Rotterdam: Balkema Publisher, 1992, 1601-1604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薛文斌, 赖绍聪, 朱毓, 秦江锋, 朱韧之, 刘敏, 杨航. 扬子地块西缘中元古代晚期辉长岩成因及地质意义:来自锆石U-Pb-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的约束[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4 (04): 696-714.
[2]朱韧之, 赖绍聪, 秦江锋. 以科学问题为导向,构建“地球物质科学”课程群[J].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 (01): 55-58.
[3]赖绍聪, 杨航, 张方毅. 南秦岭早古生代碱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质学报, 2024, 98 (03): 799-828.
[4]赖绍聪.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与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23, (05): 9-17.
[5]董云鹏, 赖绍聪, 第五春荣, 杨钊, 孙圣思, 陈丹玲, 龙晓平, 朱韧之, 李玮, 何登峰, 孙娇鹏, 苟龙龙, 程斌, 史小辉, 张菲菲, 柳小明, 惠博.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带”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进展[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1 (06): 935-950.
[6]秦江锋, 赖绍聪, 张泽中, 郑国顺.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中酸性岩浆岩对地幔柱岩浆过程及地壳熔融机制的启示[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1 (06): 1031-1041.
[7]赖绍聪. 有效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 (09): 17-21.
[8]杨航, 赖绍聪, 秦江锋. 北大巴山紫阳-岚皋地区碱性粗面岩地球化学特征:与辉绿岩的成因联系[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 45 (02): 413-424.
[9]赖绍聪. “双一流”背景下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策略分析[J]. 中国地质教育, 2021, 30 (01): 18-22.
[10]赖绍聪, 朱毓. 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典型中酸性岩浆事件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质力学学报, 2020, 26 (05): 759-790.
[11]张方毅, 赖绍聪, 秦江锋, 朱韧之, 赵少伟, 杨航, 朱毓, 张泽中. 南秦岭早古生代玄武岩的岩浆源区及演化过程[J]. 岩石学报, 2020, 36 (07): 2149-2162.
[12]赖绍聪. 聚焦学习者身心发展 构建教育教学新范式[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 (06): 7-10.
[13]张方毅, 赖绍聪, 秦江锋, 朱韧之, 杨航, 朱毓. 北大巴山早古生代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0, 39 (01): 35-46.
[14]杨航, 赖绍聪, 张志华, 秦江锋. 北秦岭晚三叠世关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9, 41 (02): 170-184.
[15]赖绍聪. 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凝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 (03): 54-58+75.
[16]杨俊杰, 陈正雄, 赖绍聪. 地球科学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 (11): 51-56.
[17]赖绍聪.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课堂教学[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3): 39-42.
[18]张方毅, 赖绍聪, 秦江锋. 义敦岛弧带晚白垩世海子山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高校地质学报, 2018, 24 (03): 340-352.
[19]赖绍聪. 坚持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突出本科专业办学特色——“地质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 (03): 30-32.
[20]赖绍聪. 寓教于学 寓教于研[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 (12): 37-42.
[21]朱毓, 赖绍聪, 秦江锋. 松潘造山带金川地区观音桥晚三叠世二云母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 2017, 63 (06): 1465-1478.
[22]朱毓, 赖绍聪, 赵少伟, 张泽中, 秦江锋. 扬子板块西缘石棉安顺场新元古代钾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 2017, 63 (05): 1193-1208.
[23]赖绍聪, 朱韧之. 四川泸定地区新元古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7, 39 (04): 459-475.
[24]李桐, 巨银娟, 赖绍聪, 张泽中, 王江波, 秦江锋, 甘保平. 北秦岭-祁连结合带扫帚滩辉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化学, 2017, 46 (03): 219-230.
[25]赵少伟, 赖绍聪, 秦江锋, 朱韧之, 甘保平. 腾冲地块梁河早始新世花岗岩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017, 33 (01): 191-203.(通讯作者) SCI
[26]赖绍聪. 如何做好课程教学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 (10): 14-18+2.
[27]李三忠, 赵淑娟, 李玺瑶, 曹花花, 刘鑫, 郭晓玉, 肖文交, 赖绍聪, 闫臻, 李宗会, 于胜尧, 兰浩圆. 东亚原特提斯洋(Ⅰ):南北边界和俯冲极性[J]. 岩石学报, 2016, 32 (09): 2609-2627.
[28]李三忠, 赵淑娟, 余珊, 曹花花, 李玺瑶, 刘鑫, 郭晓玉, 肖文交, 赖绍聪, 闫臻, 李宗会, 于胜尧, 张剑, 兰浩圆. 东亚原特提斯洋(Ⅱ):早古生代微陆块亲缘性与聚合[J]. 岩石学报, 2016, 32 (09): 2628-2644.
[29]甘保平, 赖绍聪, 秦江锋. 米仓山坪河新元古代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 2016, 62 (04): 929-944.
[30]甘保平, 赖绍聪, 秦江锋. 米仓山新民角闪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6, 35 (02): 213-228.
[31]刘燊, 冯彩霞, 翟明国, 胡瑞忠, 赖绍聪, 陈俊瑾, 颜军. 华北克拉通东部鲁西早白垩纪基性岩墙成因:来自锆石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的证据(英文)[J]. 岩石学报, 2016, 32 (03): 629-645.
[32]赖绍聪.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 (03): 27-31.
[33]王江波, 赖绍聪, 李卫红, 赵如意, 惠争卜. 北秦岭丹凤地区产铀花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 (06): 1713-1721.
[34]袁洪林, 殷琮, 刘旭, 陈开运, 包志安, 宗春蕾, 戴梦宁, 赖绍聪, 王蓉, 蒋少涌. 飞秒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硫化物中Pb同位素组成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 45 (09): 1285-1293.
[35]赖绍聪, 秦江锋, 朱韧之, 赵少伟. 扬子地块西缘天全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J]. 岩石学报, 2015, 31 (08): 2245-2258.SCI
[36]李瑞璐, 赖绍聪, 崔源远, 刘飞. 青藏高原东北缘白河碱性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源区性质探讨[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5 (03): 460-468.
[37]李智超, 李文厚, 赖绍聪, 李永项, 李玉宏, 尚婷. 渭河盆地古近系细屑岩的古盐度分析[J]. 沉积学报, 2015, 33 (03): 480-485.
[38]赖绍聪, 赵少伟. 川西北塔公石英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成因[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5, 37 (03): 1-13.
[39]安芳, 王居里, 朱永峰, 王建其, 魏少妮, 赖绍聪, SEITMURATOVA Eleonora. 中亚萨亚克矿田成矿岩体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岩浆性质与成矿意义[J]. 岩石学报, 2015, 31 (02): 555-570.
[40]王江波, 赖绍聪, 李卫红, 胡渭平. 北秦岭东段宽坪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J]. 地质与勘探, 2015, 51 (01): 98-107.
[41]张志华, 赖绍聪, 秦江锋. 北秦岭太白山晚中生代正长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014, 30 (11): 3242-3254.(通讯作者) SCI
[42]赖绍聪. 建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解读“地质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0): 56-61.
[43]耿雯, 秦江锋, 李永飞, 赖绍聪. 黑龙江张广才岭一面坡晚三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J]. 地质通报, 2014, 33 (09): 1333-1341.
[44]赖绍聪.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西北大学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 (08): 40-44.
[45]安芳, 朱永峰, 魏少妮, 赖绍聪. 西北天山京希-伊尔曼德金矿区狮子山次火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成矿意义[J]. 岩石学报, 2014, 30 (06): 1545-1557.
[46]刘燊, 冯彩霞, 江博明, 胡瑞忠, 翟明国, 赖绍聪. 华北克拉通山西省晚石炭世基性岩墙成因: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证据(英文)[J]. 岩石学报, 2014, 30 (06): 1707-1717.
[47]刘燊, 冯彩霞, 胡瑞忠, 赖绍聪, Ian M Coulson, 冯光英, 杨毓红. 山西省早白垩纪碳酸岩元素同位素和锆石U-Pb定年研究(英文)[J]. 岩石学报, 2014, 30 (02): 350-360.
[48]赖绍聪, 秦江锋, 赵少伟, 朱韧之. 青藏高原东北缘柳坪新生代苦橄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 岩石学报, 2014, 30 (02): 361-370.SCI
[49]崔源远, 赖绍聪, 耿雯, 赵少伟, 朱韧之. 青藏高原东北缘马泉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6 (01): 1-9.
[50]王江波, 李卫红, 赖绍聪. 陕西蓝田铀矿田控矿因素与成矿作用过程探讨[J]. 西北地质, 2013, 46 (01): 154-161.
[51]赖绍聪, 华洪. 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 (01): 30-31+45.
[52]赖绍聪, 朱韧之. 西秦岭竹林沟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成因[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2 (06): 975-984.
[53]何翔, 华洪, 赖绍聪, 周鼎武. 秦岭多学科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 2012, 21 (01): 44-46.
[54]赖绍聪, 何翔, 华洪. 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问题与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 2011, 20 (04): 8-10.
[55]张国伟, 赖绍聪. 深化地球科学课程改革 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1): 11-13.
[56]骆金诚, 赖绍聪, 秦江锋, 胡瑞忠.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块南一里花岗岩成因研究[J]. 地球学报, 2011, 32 (05): 559-569.
[57]臧文娟, 赖绍聪, 秦江锋, 李学军, 骆金诚. 南秦岭五龙岩体暗色包体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1 (02): 278-284.
[58]骆金诚, 赖绍聪, 秦江锋, 李学军, 臧文娟, 李海波. 碧口地块王坝楚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0 (06): 1055-1063.
[59]骆金诚, 赖绍聪, 秦江锋, 李海波, 李学军, 臧文娟. 南秦岭晚三叠世胭脂坝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 2010, 56 (06): 792-800.
[60]赖绍聪, 秦江锋, 李学军, 臧文娟. 昌宁-孟连缝合带干龙塘-弄巴蛇绿岩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组成研究[J]. 岩石学报, 2010, 26 (11): 3195-3205.SCI
[61]赖绍聪. 寻找契机 融合优势 逐步形成特色显著的教学团队[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0): 39-41.
[62]赖绍聪, 秦江锋, 李学军, 臧文娟. 昌宁—孟连缝合带乌木龙—铜厂街洋岛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学前缘, 2010, 17 (03): 44-52.
[63]赖绍聪, 秦江锋. 勉略缝合带三岔子辉绿岩墙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古特提斯洋壳俯冲的年代学证据[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0, 32 (01): 27-33.
[64]杨经绥, 许志琴, 马昌前, 吴才来, 张建新, 王宗起, 王国灿, 张宏飞, 董云鹏, 赖绍聪.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 中国地质, 2010, 37 (01): 1-11.
[65]赖绍聪, 何翔, 华洪. 地球科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J].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 (04): 35-40.
[66]何翔, 赖绍聪, 喻明新, 华洪. 七秩奋斗 成绩斐然——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发展与变化[J].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 (04): 185-189.
[67]张国伟, 赖绍聪. 深化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2): 22-24.
[68]陈丹玲, 赖绍聪, 张云翔, 滕志宏, 刘养杰. 抓基础 促兴趣 重能力——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一年级野外实践教学体会[J].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 (03): 49-52.
[69]张国伟, 郭安林, 董云鹏, 赖绍聪, 程顺有, 姚安平. 深化大陆构造研究 发展板块构造 促进固体地球科学发展[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03): 345-349.
[70]赖绍聪, 秦江锋, 臧文娟, 李学军. 滇西二叠系玄武岩及其与东古特提斯演化的关系[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03): 444-452.
[71]赖绍聪, 秦江锋. 青藏高原双湖地区二叠系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学前缘, 2009, 16 (02): 70-78.
[72]王震亮, 赖绍聪, 张云翔. 健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 造就高素质的地学研究生队伍[J]. 高等理科教育, 2008, (06): 155-158.
[73]常江, 赖绍聪, 喻明新. 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1): 49-50.
[74]王娟, 李鑫, 赖绍聪, 秦江峰. 印支期南秦岭西茬河、五龙岩体成因及构造意义[J]. 中国地质, 2008, (02): 207-216.
[75]王娟, 金强, 赖绍聪, 秦江峰, 李鑫. 南秦岭佛坪地区五龙花岗质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J]. 矿物岩石, 2008, (01): 79-87.
[76]赖绍聪.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03): 96.
[77]赵霞, 贾承造, 张光亚, 卫延召, 赖绍聪, 方向, 张丽君. 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环境[J]. 地学前缘, 2008, (02): 272-279.
[78]秦江锋, 赖绍聪, 张国伟, 第五春荣, 李永飞. Zircon LA-ICP MS U-Pb Dating of the Longkang Andesitic Ignimbrites from Jiuzhaigou: Evidence of the Mianlue Suture Westward Extensio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8, (01): 47-53.
[79]秦江锋, 赖绍聪, 张国伟, 第五春荣, 李永飞. 川北九寨沟地区隆康熔结凝灰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勉略古缝合带西延的证据[J]. 地质通报, 2008, (03): 345-350.
[80]赖绍聪, 张云翔, 周鼎武, 张成立, 张复新.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基地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8, (01): 5-8.
[81]赖绍聪, 秦江锋. 藏北羌塘地块新生代火山岩中麻粒岩捕虏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及下地壳性质的约束[J]. 岩石学报, 2008, 24 (02): 325-336.SCI
[82]常江, 赖绍聪, 华洪, 喻明新, 王震亮. 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地质教育, 2007, (04): 27-31.
[83]赖绍聪, 张云翔, 曹珍, 汪海燕. 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 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 (06): 115-117.
[84]赖绍聪, 华洪, 王震亮, 张成立, 张云翔. 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07, (08): 12-14.
[85]李永飞, 赖绍聪, 秦江锋, 刘鑫, 王娟. 碧口火山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Sr-Nd-Pb同位素组成——晋宁期扬子北缘裂解的证据[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S1): 295-306.
[86]赖绍聪, 李永飞, 秦江锋. 碧口群西段董家河蛇绿岩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S1): 262-270.
[87]赖绍聪, 张国伟, 李永飞, 秦江锋. 青藏高原东缘麻当新生代钠质碱性玄武岩成因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S1): 271-278.
[88]陈丹玲, 赖绍聪, 刘养杰. 秦皇岛柳江盆地混合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277-281.
[89]秦江锋, 赖绍聪, 李永飞. 南秦岭勉县-略阳缝合带印支期光头山埃达克质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 2007, (04): 466-471.
[90]赖绍聪, 秦江锋, 李永飞, 隆平.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车头山碱性及钙碱性两套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讨论[J]. 岩石学报, 2007, (04): 709-718.SCI
[91]赖绍聪, 秦江锋, 李永飞, 隆平. 青藏高原木苟日王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组成——底侵基性岩浆地幔源区性质的探讨[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3): 308-318.
[92]周鼎武, 赖绍聪, 张成立, 张复新, 张云翔. 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J]. 中国地质教育, 2006, (04): 47-53.
[93]李永飞, 赖绍聪. 碧口洋岛型火山岩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J]. 西北地质, 2006, (04): 1-9.
[94]赖绍聪, 伊海生, 林金辉. 青藏高原北羌塘新生代火山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25 (05): 423-432.
[95]赖绍聪, 张国伟, 秦江锋, 李永飞, 刘鑫. 青藏高原东北缘伯阳地区第三系流纹岩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J]. 地学前缘, 2006,13 (04): 212-220.
[96]秦江锋, 赖绍聪, 白莉. 甘肃康县阳坝岩体岩石成因及壳-幔相互作用[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6, (02): 11-18.
[97]李永飞, 赖绍聪, 秦江锋. Further Study 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Boninitic Rocks from Bikou Group, Northern Yangtze Plate[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6, (02): 126-131.
[98]李茂国, 孙喜华, 赵鹏大, 王宝才, 吴淦国, 段怡春, 欧阳建平, 刘建朝, 高怀世, 胡文, 赖绍聪. 贯彻落实《决定》 共商改革大计——“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建议座谈会”发言辑录[J]. 中国地质教育, 2006, (02): 3-4.
[99]李永飞, 赖绍聪, 秦江锋, 刘鑫, 王娟. 碧口群玻安质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岩构造环境[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 (01): 43-48.
[100]赖绍聪, 秦江锋, 李永飞, 刘鑫. 藏北羌塘比隆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壳幔过渡带局部熔融的地球化学证据[J]. 地质通报, 2006, 25(Z1): 64-69.
[101]赖绍聪,秦江锋,李永飞. 青藏北羌塘新第三纪玄武岩单斜辉石地球化学[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5(5): 611-616
[102]秦江锋,赖绍聪,李永飞,白莉,王娟. 扬子板块北缘阳坝岩体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及其意义[J]. 西北地质, 2005, (03): 1-5.
[103]赖绍聪. 南秦岭勉略蛇绿构造混杂带辉长辉绿岩类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5, (03): 5-9.
[104]秦江锋, 赖绍聪, 李永飞. 扬子板块北缘碧口地区阳坝花岗闪长岩体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005, (03): 697-710.SCI
[105]刘池洋,杨兴科,任战利,郑孟林,赖绍聪. 羌塘盆地雀莫错沉降-堆积中心成因:热力衰减塌陷沉降[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147-154.
[106]喻明新,王康,王震亮,张云翔,赖绍聪. 真抓实干 推动科学研究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5): 85-87.
[107]赖绍聪. 重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基地高年级学生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5): 33-34.
[108]张国伟,程顺有,郭安林,董云鹏,赖绍聪,姚安平. 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J]. 地质通报, 2004, (Z2): 846-853.
[109]赖绍聪. 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准备和设计[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4): 113-116.
[110]张云翔 ,赖绍聪.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创新教育[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3): 9-11.
[111]赖绍聪. “岩石学”系列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3): 58-60.
[112]赖绍聪. 青藏高原新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厘定及其意义[J]. 地学前缘, 2003, (04): 407-415.
[113]张国伟,董云鹏,赖绍聪,郭安林,孟庆任,刘少峰,程顺有,姚安平,张宗清,裴先治,李三忠.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缝合带[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12): 1121-1135.
[114]赖绍聪,张国伟,董云鹏,裴先治,陈亮. 秦岭-大别勉略构造带蛇绿岩与相关火山岩性质及其时空分布[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12): 1174-1183.
[115]赖绍聪,刘池阳,伊海生,S.Y.O’Reilly,张明. 北羌塘新生代火山岩长石矿物激光探针原位测试及其微量元素特征初探[J]. 地质科学, 2003, 38(04): 539-545.
[116]赖绍聪,刘池阳. 青藏高原安多岛弧型蛇绿岩地球化学及成因[J]. 岩石学报, 2003, (04): 675-682.SCI
[117]李三忠,赖绍聪,张国伟,李亚林,程顺有. 秦岭勉(县)略(阳)缝合带及南秦岭地块的变质动力学研究[J]. 地质科学, 2003, (02): 137-154+281-282.
[118]赖绍聪,李三忠,张国伟. 陕西西乡群火山-沉积岩系形成构造环境:火山岩地球化学约束[J]. 岩石学报, 2003, (01): 141-152.SCI
[119]赖绍聪,张国伟,裴先治,杨海峰. 南秦岭康县-琵琶寺-南坪构造混杂带蛇绿岩与洋岛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10-19.
[120]刘池洋,杨兴科,魏永佩,任战利,赖绍聪,陈刚,郑孟林,赵政璋,叶和飞,李永铁,李庆春. 藏北羌塘盆地西部查桑地区结构及构造特征[J]. 地质论评, 2002, (06): 593-602.
[121]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赖绍聪,李宗会.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构造变形与造山过程[J]. 地质学报, 2002, (04): 469-483.
[122]赖绍聪,张国伟,裴先治. 南秦岭勉略结合带琵琶寺洋壳蛇绿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质通报, 2002, 21(Z2): 465-470.
[123]裴先治,张国伟,赖绍聪,李勇,陈亮,高明. 西秦岭南缘勉略构造带主要地质特征[J]. 地质通报, 2002, (Z2): 486-494.
[124]赖绍聪,伊海生,刘池阳,O’ReillySY. 青藏高原北羌塘半岛湖新生代粗面玄武岩橄榄石电子探针和激光探针分析[J]. 矿物学报, 2002, 22(02): 107-112.
[125]赖绍聪,张国伟. 勉略结合带五里坝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2,26 (01): 43-50.
[126]赖绍聪,伊海生,刘池阳,S.Y.O’Reilly. 青藏高原北羌塘新生代火山岩黑云母地球化学及其岩石学意义[J].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12(3): 311-314
[127]赖绍聪,刘池阳,伊海生. 青藏高原北羌塘新生代高钾钙碱岩系火山岩角闪石类型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J]. 岩石学报, 2002, (01): 17-24.SCI
[128]刘池洋 ,杨兴科 ,任战利 ,赖绍聪 ,陈刚 ,赵红格 ,魏永佩 ,郑孟林 ,王成善.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its evolution in Chasang area of Qiangtang Basin in northern Tibetan[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 (S1): 18-26.
[129]赖绍聪 ,刘池阳 ,S.Y.O’Reilly. Petrogenesi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continental dynamics of the Neogene high-potassium calc-alkaline volcanic rock association from north Qiangtang,Tibetan Plateau[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 (S1): 45-55.
[130]李亚林 ,王成善 ,伊海生 ,邓斌 ,刘池阳 ,杨兴科 ,赖绍聪 ,方维萱.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anghu graben and Cenozoic extension in northern Tibet[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 (S1): 284-291.
[131]刘池洋, 杨兴科, 任战利, 赖绍聪, 陈刚, 赵红格, 魏永佩, 郑孟林, 王成善. 藏北羌塘盆地查桑地区构造格局与演化[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S1): 14-19.
[132]赖绍聪, 刘池阳, S.Y.O’Reilly. 北羌塘新第三纪高钾钙碱火山岩系的成因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S1): 34-42.
[133]李亚林, 王成善, 伊海生, 邓斌, 刘池洋, 杨兴科, 赖绍聪, 方维萱. 西藏北部双湖地堑构造与新生代伸展作用[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S1): 228-233.
[134]李三忠,赖绍聪,张国伟,李亚林,李宗会. 秦岭勉略带康县-高川段现今结构与岩片性质[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1, (03): 1-8.
[135]赖绍聪,刘池阳. 青藏高原北羌塘榴辉岩质下地壳及富集型地幔源区——来自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J]. 岩石学报, 2001, (03): 459-468.SCI
[136]赖绍聪,杨瑞瑛,张国伟. 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火山岩形成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的讨论[J]. 地质科学, 2001, 36(3): 295-303
[137]赖绍聪,张国伟,杨瑞瑛. 南秦岭巴山弧两河-饶峰-五里坝岛弧岩浆带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S1): 53-63.
[138]赖绍聪,张国伟,杨瑞瑛. Identification of the island-arc magmatic zone in the Lianghe-Raofeng-Wuliba area, south Qinling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0, (S1): 69-81.
[139]赖绍聪,张国伟,杨瑞瑛. 南秦岭勉略带两河弧内裂陷火山岩组合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岩石学报, 2000, (03): 317-326.SCI
[140]赖绍聪. 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 矿物学报, 2000, 20(02): 182-190.
[141]赖绍聪. Three-Phas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uring the Cenozoic Period: Igneous Petrology Constraint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0, (02): 152-160.
[142]赖绍聪. Petrogenesis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J].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9, (04): 361-371.
[143]赖绍聪, 张国伟. 秦岭—大别勉略结合带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质论评, 1999, 45 (S1): 1062-1071.
[144]董云鹏,张国伟,赖绍聪,周鼎武,朱炳泉. 随州花山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3): 222-231.
[145]董云鹏 ,张国伟 ,赖绍聪 ,周鼎武 ,朱炳泉. An ophiolitic tectonic melange first discovered in Huashan area, south margin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1999, (03): 292-302.
[146]赖绍聪.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矿物化学及其岩石学意义──以玉门、可可西里及芒康岩区为例[J]. 矿物学报, 1999, 19(02): 236-244.
[147]赖绍聪. 岩浆作用的物理过程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2): 153-158
[148]赖绍聪.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的成因机制[J]. 岩石学报, 1999, (01): 99-105.
[149]赖绍聪,刘池阳. 羌塘地块北界拉竹龙—西金乌兰—玉树结合带印支期构造环境探讨[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1): 63-66.
[150]赖绍聪,张国伟,杨永成,陈家义. Geochemistry of the Ophiolite and Island-Arc Volcanic Rocks in the Mianxian Lueyang Suture Zone, Southern Qinling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9, (01): 39-50.
[151]赖绍聪. 岩浆侵位机制的动力学约束[J]. 地学前缘, 1998, (S1): 43.
[152]赖绍聪,钟建华. 聚敛型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及其相关沉积盆地[J]. 地学前缘, 1998, (S1): 89-97.
[153]董云鹏,张国伟,柳小明,赖绍聪. 鄂北大洪山地区“花山群”的解体[J]. 中国区域地质, 1998, (04): 36-41+62.
[154]赖绍聪,张国伟,杨永成,陈家义. 南秦岭勉县─略阳结合带蛇绿岩与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球化学, 1998, (03): 283-293.
[155]赖绍聪,张国伟,董云鹏. 秦岭-大别勉略缝合带湖北随州周家湾变质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矿物岩石, 1998, (02): 2-9.
[156]赖绍聪,张国伟,杨永成,陈家义. 南秦岭勉县-略阳结合带变质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J]. 岩石学报, 1997, (04): 114-115+117-124.
[157]赖绍聪,隆平. 内蒙白旗地区火山碎斑熔岩矿物红外光谱特征研究[J]. 西北地质, 1997, (03): 1-7.
[158]赖绍聪,隆平. 内蒙白旗地区火山碎斑熔岩斜长石成分及其有序度[J]. 西北地质, 1997, (03): 8-12.
[159]赖绍聪.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超镁铁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 西北地质, 1997, (03): 36-45.
[160]赖绍聪,隆平. 江西茅排金矿床含金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J]. 西北地质, 1997, (03): 53-58.
[161]赖绍聪,张国伟,董云鹏. 秦岭-大别山随州南周家湾变质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22 (04): 77.
[162]赖绍聪,张国伟,董云鹏. 随州南周家湾变质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球科学, 1997, (04): 26.
[163]赖绍聪,邓晋福,赵海铃. 北祁连奥陶纪洋脊扩张速率及古洋盆规模的岩石学约束[J]. 矿物岩石, 1997, (01): 36-40.
[164]赖绍聪,隆平. 北祁连山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5): 78-83.
[165]邓晋福,杨建军,赵海玲,赖绍聪,刘厚祥,罗照华,狄永军. 格尔木—额济纳旗断面走廊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大地构造演化[J]. 现代地质, 1996, (03): 39-52.
[166]赖绍聪,邓晋福,赵海玲. 柴达木北缘奥陶纪火山作用与构造机制[J].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6, (03): 8-14.
[167]赖绍聪,邓晋福,赵海玲. 柴达木北缘古生代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J]. 现代地质, 1996, (01): 19-22+24-29.
[168]邓晋福,吴宗絮,杨建军,赵海玲,刘厚祥,赖绍聪,狄永军.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地壳-上地幔岩石学结构与深部过程[J].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130-144.
[169]赖绍聪,徐海江. 江西茅排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J]. 地质找矿论丛, 1995, (04): 48-59.
[170]赖绍聪.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及芒康岩区新生代火山岩中的长石及石榴子石巨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06): 701-704.
[171]张国伟, 孟庆任, 赖绍聪. Tectonics and structure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 1995, 38 (11): 1379-1394.
[172]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 (09): 994-1003.
[173]赖绍聪,徐海江. 江西南城震旦系周潭群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J]. 现代地质, 1994, (03): 281-290.
[174]赖绍聪. 青藏高原北缘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J]. 现代地质, 1994, (03): 327-328.
[175]赖绍聪. 分离结晶对岩浆氧逸度的影响[J]. 地学前缘, 1994, (Z1): 12.
[176]杨建军,朱红,邓晋福, 周天祯,赖绍聪. 柴达木北缘石榴石橄榄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4, (02): 97-105.
[177]邓晋福,赵海玲,赖绍聪,刘厚祥,罗照华. 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与陆内俯冲作用[J]. 地球科学, 1994, (02): 139-147.
[178]邓晋福,赖绍聪,杨建军. 阿尔金及其周边断裂网络系统三维动力学模型[J]. 现代地质, 1994, (01): 126.
[179]赖绍聪,周天祯. 岩浆氧逸度及其研究进展[J]. 青海地质, 1993, (02): 64-69.
[180]徐海江,张凤云,赖绍聪. 茅排金矿床中自然金和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J].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3, (04): 363-370.
[181]赖绍聪, 邓晋福, 杨建军, 周天祯, 赵海玲, 罗照华, 刘厚祥. 柴达木北缘大型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J].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3, (06): 578-586.
[182]赖绍聪,徐海江. 江西茅排金矿区含金煌斑岩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J]. 黄金, 1993, (08): 7-11.
[183]赖绍聪,邓晋福,赵海玲,罗照华,刘厚祥,杨建军,周天祯. 柴达木北缘发现大型韧性剪切带[J]. 现代地质, 1993, (01): 125.
[184]邓晋福,赵海玲,赖绍聪,罗照华,莫宣学,吴宗絮. 中国北方大陆下的地幔热柱与岩石圈运动[J]. 现代地质, 1992, (03): 267-274.
[185]徐海江,刘龙汉,赖绍聪. 广昌水南银矿银的赋存状态研究[J]. 黄金, 1992, (06): 7-10.
[186]赖绍聪,徐海江. 内蒙古正镶白旗碎斑熔岩长石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J]. 矿物学报, 1992, (01): 26-35.
[187]赖绍聪,徐海江. 内蒙古正镶白旗碎斑熔岩地球化学特征[J]. 地球化学, 1992, (01): 86-94.
[188]徐海江, 赖绍聪, 刘晓东. 江西茅排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研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 1990, (04): 263-264.
[189]赖绍聪. 首届岩矿和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暨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04): 92.
[190]M.T.Menager, 赖绍聪. U、Th、REE在铀矿化花岗岩水-岩作用过程中的活化性能[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03): 47-50.
[191]P.I.Dorogokupets, 赖绍聪. THERMINEOS:用于地质物理化学过程计算机模拟的热力学数据库[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03): 62-64+69.
[192]J.D.Hem, 赖绍聪, 史红卫. 水-岩作用中一些非平衡态氧化还原过程[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03): 77-80.
[193]赖绍聪, 徐海江. 内蒙古正镶白旗碎斑熔岩岩石学特征及其岩相划分[J]. 岩石学报, 1990, (01): 56-65.
[194]徐海江,赖绍聪. 金铀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J]. 地质科技情报, 1989, (04): 69-74.
[195]赖绍聪. 环太平洋火山作用及成矿作用国际讨论会在南京召开[J].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89, (04): 86.
[196]徐海江,赖绍聪. 相山及邻区七个火山盆地火山岩岩性特征及成因探讨[J]. 现代地质, 1988, (04): 440-450.
[197]赖绍聪. 内蒙古正镶白旗中生代火山盆地侏罗系火山岩化学成分特征[J].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88, (04): 313-327.
发表会议论文:
[1]朱毓,赖绍聪,谢婉丽,秦江锋,朱韧之,赵少伟... & 杨航. (2023). Wet calc-alkaline magmatic fractionation in the middle-upper crustal sections of continental arc: Insights from Neoproterozoic Nanba intrusive complex. (eds.) 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七十 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专题七十一 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pp.12-13).
[2]朱毓,赖绍聪,谢婉丽,秦江锋,朱韧之,赵少伟... & 杨航. (2023). Neoproterozoic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subduction to back-arc extension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eds.) 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七十二 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七十三 矿物科学与工程 (pp.8-9).
[3]何翔, 华洪, 赖绍聪 & 周鼎武. (2011). 秦岭多学科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eds.) 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pp.45-47).
[4]骆金诚, 胡瑞忠, 赖绍聪 & 秦江峰. (2011). 南秦岭宁陕地区大西沟钼矿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eds.)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pp.96-97).
[5]赖绍聪, 何翔 & 华洪. (2009). 地球科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 (eds.) 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pp.41-46).
[6]何翔, 赖绍聪, 喻明新 & 华洪. (2009). 七秩奋斗 成绩斐然——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发展与变化. (eds.) 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pp.191-195).
[7]常江, 赖绍聪, 华洪, 喻明新 & 王震亮. (2007). 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eds.) 和谐社会与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研讨会论文集 (pp.22-26).
[8]张国伟, 郭安林, 董云鹏, 程顺有, 赖绍聪 & 姚安平. (2006). 中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部构造差异演化与深部过程. (eds.) 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pp.55-56).
[9]赖绍聪, 秦江锋, 李永飞 & 隆平. (2006). 青藏高原木苟日王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组成——底侵基性岩浆地幔源区性质的约束. (eds.) 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pp.67-68).
[10]周鼎武, 赖绍聪, 张成立, 张复新 & 张云翔. (2006). 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 (eds.) 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pp.49-55).
[11]赖绍聪. (2004).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中麻粒岩捕虏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eds.) 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pp.105-108).
[12]赖绍聪. (2004). 北羌塘新生代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及其岩石学意义. (eds.) 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pp.108-109).
[13]张国伟,董云鹏,赖绍聪,郭安林,程顺有,张成立... & 姚安平. (2004). 关于中国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eds.) 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pp.381-383).
[14]张国伟,董云鹏,赖绍聪,姚安平,孟庆任,刘少峰... & 裴先治. (2002). 中国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板块缝合带. (eds.) 第四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pp.172).
[15]崔军文,邓晋福,唐哲民,孟令顺,余钦范,李冀湘,赖绍聪... & 齐立. (1994). 青藏高原北缘变形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新认识. (eds.)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9) (pp.150-151).
[16]邓晋福, 赖绍聪, 赵海玲, 刘厚祥 & 罗照华. (1993). 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陆内俯冲的岩石学记录. (eds.) 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pp.192).
发表报纸文章:
1 赖绍聪. 让每堂课都能深入人心[N]. 中国教师报,2018-12-19
所获荣誉:
一、学术荣誉
1.2017-至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
2.2009-至今“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
3.2006-至今“岩浆岩岩石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4.2014-至今“岩浆岩岩石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
5.2020-至今“岩浆岩岩石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6.2003-2009年“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
7.2008-2016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8.2008-至今“地质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
9.2019-至今“地质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负责人。
二、荣誉奖励
1.2015年获地矿行业最高终身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201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3.2014年人选“国家WR计划领军人才”。
4.2014年获“科学中国人基础研究领域年度人物奖”。
5.2009年获“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名师)”。
6.2007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奖”。
7.2010年入选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特聘教授。
8.2008年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9.2008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
10.2003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11.2001年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12.1998年获“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13.1998年获“陕西青年科技奖”。
14.2019年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特殊贡献奖”。
所获教学奖励:
1.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1)。
2.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1)。
3.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2)。
4.2015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1)。
5.2007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1)。
6.2019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2)。
7.2005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1)。
8.2012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2)。
9.2013年获陕西省优秀教材奖一等奖(排名1)。
10.2015年获陕西省优秀教材奖一等奖(排名2)。
11.2015年获西北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1)。
12.2011年获西北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2)。
13.2007年获西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1)。
14.2005年获西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1)。
15.2004年获西北大学教案展评奖一等奖(独立获奖)。
16.2005年获西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独立获奖)。
17.2017年获西北大学教学奖(独立获奖)。
18.2018年获西北大学教学奖(独立获奖)。
19.2019年获西北大学教学奖(独立获奖) 。
所获科研奖励:
1.2019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1)。
2.2009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1)。
3.2006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3)。
4.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1)。
5.2018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1)。
6.2008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1)。
7.2005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3)。
8.2004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1)。
9.1999年获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
10.2001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4)。
11.2003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排名1)。
12.1999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1)。
13.1997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1)。
14.2010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1)。
15.2008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2)。
16.2010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排名2)。
17.2019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2)。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报道:
2020-09-08
今年9月10日是第36个教师节,陕西省教育厅、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1066教育直通车》栏目特别策划,于9月7日至11日推出“立德树人奋进担当 教育脱贫托举希望”2020教师节直播访谈。邀请工作在我省教育界一线的国家“WR计划”领军人才、国家“WR计划”教学名师、马云乡村校长计划荣誉获得者等嘉宾走进《1066教育直通车》的直播间,和广大听众分享他们的故事。
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WR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陕西省三秦学者——赖绍聪(右)、《1066教育直通车》主持人雷蕾(左)。
构成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诸多物质,到底哪一种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往往会认为空气、土壤、水不可或缺,却经常忽视了岩石的作用。岩石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也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之一。它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构造的集合体,在彻底风化之后就会形成土壤。可以说,小小的岩石,却起着大大的作用。《1066教育直通车》本期的嘉宾赖绍聪就是这样一位和岩石打了30多年交道的地质工作者。用赖绍聪校长本人的话说就是,愿用一生参透岩石的秘密。
初遇——地质
1979年,赖绍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地质学院矿物岩石专业就读,毕业之后即留校任教。“从涉猎地质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一直对各种形形色色的岩石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总想穷尽里面的奥秘”赖绍聪回忆。这也是他后来选择继续求学深造的原因。1991年,他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成为岩石学专业的研究生,后来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1994年,赖绍聪进入西北大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此后在该校任教至今。
赖绍聪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组部第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WR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地学/环境/资源/资源利用学科组组长,陕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委员。
坚持:做学问的第一步
谈起对地质学的热爱,赖绍聪认为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逐渐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慢慢就喜欢上了。大自然这么神秘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把它弄得很准确,做这个研究还是挺有意思的。另一个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比较重视。另外,交通条件、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逐渐改善,所以就觉得搞地质这个行业还是非常不错的。
赖绍聪从事地质学高等教育已30多年,这几十年下来,不少人问他:除了地质,哪个行业最好?赖绍聪的回答是:我还是觉得地质最好!
科研是一种兴趣
这30多年来,赖绍聪主要做的领域是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岩。到了西安以后主要做的领域是秦岭,做秦岭火山岩和蛇绿岩。
做青藏高原的科研非常艰苦,据赖绍聪回忆他上过七次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待过最长的一次是4个多月,很辛苦。那是无人区,缺氧非常严重。晚上在帐篷里,可可西里晚上有野羊、野马、野骆驼,还有棕熊、狼群,没有人。白天,在研究过程中,也经常碰到许多科学上的难题。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建立前,分析测试工作要去其它单位做,有时候要到国外去做。当时的实验条件不好,深入的测试都很少,那时候要判断一些问题还是很难的。后来西大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为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见证地质学系的成长
迄今为止,赖绍聪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已有37年时间,这期间,他带领团队为西北大学地质系培养出一批批杰出人才,这个专业成为西北大学唯一的“六星级”顶尖专业,在国家基金委3次基地评估中均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多年来,赖绍聪为本科生讲授《岩浆岩岩石学》和《岩石物理化学》这两门课程。有学生这样评价老师的上课效果:赖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很“诱人”,把岩浆作用、火山喷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课堂上。听赖老师讲课是艺术的享受。还有学生说,感受最深的是赖老师在课程中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程学习小组对我帮助很大,在创新基金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那么多的指导和帮助,使我终生难忘。
赖绍聪在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30多年的辛勤耕耘,使他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三五人才。尽管科研与教学工作已经占据了赖绍聪的全部时间,但他却始终不知疲倦地寻求发展之路,即便这样会给自己增加更多的压力。
30多年,赖绍聪认为培养学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基本定位,西北大学地质系的教育是立人教育。教育不是简单的理性知识的堆积。进了大学,不仅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首先要有独立的人格,第二个是要有探索的精神,第三个是要练就学习的能力,第四个是要有勇于践行的能力。这四大要素是大学教育立足的四个方面。
对大学生的寄语
赖绍聪认为,作为现今的大学生,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我们首先要定位我们应该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走向社会以后,要能够和这个社会和谐相处,尽到和谐社会一分子应尽的责任,这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节目最后,赖绍聪深情地说道,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为国家奉献,为社会奉献,为人类奉献,在奉献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奉献中享受最快乐的人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dEWaYRbAYcbPZVZkpmQxA
科技日报报道:
2016年06月13日02:30 科技日报
“西北大学有哪些好老师?”有人在知乎上发了个帖子。在学生们的跟帖里,地质系几乎无一例外地先提到了赖绍聪。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近期召开的第十四次地矿行业最高终身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赖绍聪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
《勘探队员之歌》是他最爱的歌曲之一。背着行囊,他曾走过高山大川;手执教鞭,他在古都的校园已坚守了20年。日前,记者走进古朴的西北大学校园,走近这位国内地质学界有代表性的人物。
20年扎根地质教育
西北大学校园内,绿意正浓,古朴的地质系主楼讲述着这里近80年的历史。
“为了理解理论,或者验证对岩石现象各种形态的描述,以往的岩石学课程教学,多是以观察为主。”赖绍聪告诉记者,他在教学中,一方面突出重点,精简过于繁琐的记忆性内容,另一方面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参考文献,让学生阅读后写出自己的认识。
在实习教学中,赖绍聪则只提供基本岩石素材,然后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所提供的岩石样品进行分析,做出岩石鉴定及分析报告。“他们要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这都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赖绍聪说。
赖绍聪与西北大学的缘分始于20多年前,1994年赖绍聪在这里的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留校任教至今。他这些年积攒了很多头衔,都与地质教育密不可分: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赖绍聪发现,我国传统地质学教育体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课程类型和内容陈旧,教法落后,因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再加上考核方式单一。”赖绍聪说,这也是我国地质学人才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打造西北大学顶尖专业
如果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地学发展需求,该如何改变这一状况?
“要转变,一种‘要我学’向‘我要学’、‘我愿学’和‘我会学’的转变。”赖绍聪说。
赖绍聪告诉记者,他看重的是培养学生全新的地学观及创新能力。“我们系有着近80年矿物岩石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积累,我们应当以这些为基础,并密切结合当前国际地学发展趋势。”
赖绍聪带领的是一支“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他们努力统筹矿物岩石课程群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重新梳理优化课程群基础教学核心知识,形成了基础—理论—前沿—探索“四层次”矿物岩石学课程群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新体系。“为的就是全面体现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改变了以往‘以验证为目的’的课程教学内容。”赖绍聪说。
也正因如此,在多年的实践中,尤其是在西部地方院校进校生源质量偏低的实际条件下,该校地质系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据了解,地质学专业成为西北大学唯一的“六星级”顶尖专业,在国家基金委3次基地评估中均被评为全国优秀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赖绍聪本人也因此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
背起行装,攀上层层山峰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每堂课都是一次学术与激情的完美融合,知识与智慧的生动合作。”
不要以为赖绍聪只是在教书,学生都知道他最喜欢的歌曲是《勘探队员之歌》。“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这首歌激励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赖绍聪不但用这首歌激励学生,他本身也是这种精神的践行者。连续12年,他承担野外教学实习及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野外实习任务;4年担任秦皇岛野外实习队队长,并执笔完成了《秦皇岛野外教学实习规范》。
“青藏高原是块神秘的领域,是孕育当代地球科学新理论的天然实验室,是打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赖绍聪多次深入无人区从事野外调查。他介绍,我国大陆与大陆构造在全球有其独特性,如果选择青藏高原为研究基地,重点解剖,就会有很多发现。赖绍聪发表过的190余篇论文中,“SCI”收录58篇,其中不少都来自于那片“圣域”。他在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祁连山、阿尔金山、柴达木蛇绿岩及区域构造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系统研究成果,而他本人也获得过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
秦岭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典型造山带之一,也是在西安“家门口”的研究宝库。赖绍聪和他的科研团队在20多年的不断探索里,以勉略蛇绿岩的精细解析为抓手,为勉略缝合带的厘定以及中央造山系新的构造演化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础科学依据。
“无论勉略缝合带抑或勉略蛇绿岩的发现和厘定,均属近年来秦岭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进展。”这些让地质门外汉的记者一头雾水。但记者获悉,上述发现使得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由过去简单的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沿商丹带碰撞的构造体制转变为华北、秦岭微板块和扬子等3个板块沿商丹带和勉略带碰撞的构造体制。
当然,除了这些,赖绍聪在云南三江地区高黎贡带构造岩浆演化方面,在腾冲板块早白垩世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意义方面,在扬子西缘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成因及其构造意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我国地质行业最高层次的荣誉,获奖者一生只能被授予一次。赖绍聪说自己“幸运”,但他也常说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在奉献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奉献中享受最快乐的人生。当自己的学生能够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奉献时,那是他作为教师最幸福的时刻。
来源:科技日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06/13/content_341243.htm?div=-1
科学网报道:
构成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诸多物质,到底哪一种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往往会把空气、土壤、水看作不可或缺,却经常忽视了岩石的作用。
岩石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也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之一。它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在彻底风化之后就会形成土壤。可以说,小小的岩石,却起着大大的作用。
“给我一块岩石,我就能告诉你地球的很多秘密。”赖绍聪这样表示。在他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岩石,尤其是青藏高原和秦岭山脉的岩石就是他主要的研究对象。去年年底,他因为在地质科学和教学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获得了中国地质行业最高层次的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
在学生们看来,赖绍聪就如同一颗倔强的石头,默默扎根于地质科学领域,用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岩石研究领域中最为深奥的理论问题,同时也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人。
与岩石为伍的人
1979年,国家刚刚恢复高考未久,赖绍聪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矿物岩石专业就读,毕业之后即留校任教。
“从涉猎地质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一直对各种形形色色的岩石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总想穷尽里面的奥秘。”赖绍聪回忆,这也是他后来选择继续求学深造的原因。1991年,他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为岩石学专业的研究生,后来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
1994年,赖绍聪进入西北大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此后在该校任教至今,曾先后担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副主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等职务。
也许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地质学过于枯燥,研究岩石的构造也过于繁琐,不容易出成果,还要经常去野外科考调研,条件十分艰苦。但在赖绍聪看来,岩石里面蕴藏着无穷的学问,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看似不起眼的一颗石头,里面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岩石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影响更是深远”。赖绍聪说。
不断创新的科学家
从进入岩石学领域开始,赖绍聪已经坚守了三十多年。造山带火山岩与蛇绿岩的研究,更是他多年来研究的重点。
“三十多年,我只做一件事——寻找岩石,参透它们的秘密”,赖绍聪笑言。
茫茫的青藏高原,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大部分地区都是形形色色的岩石和正在风化的石块。多年来,赖绍聪对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阿尔金山,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蛇绿岩与火山岩及秦岭造山带蛇绿岩及区域构造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不少成果。
赖绍聪介绍,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主要是以陆内造山带钾玄岩系列岩浆活动为主体。它们起源于加厚的陆壳底部或壳幔混合带,以及直接来源于地幔岩的局部熔融,“我们通过对藏北和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第三系火山岩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北部具有一个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和榴辉岩质下地壳类型”。
另外,在秦岭造山带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的研究方面,赖绍聪探讨了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火山岩系列组合,岩浆起源及其演化,源区物质组成及其上地幔类型,提出了造山带深部过程动力学的岩石地球化学约束。论证了蛇绿岩类型及其大地构造含义,从理论的角度揭示了区内不同岩石构造组合的板块构造环境与过程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反演和再造古老造山带的构造格局与演化历史,提出了勉略缝合带形成演化过程的岩石大地构造学模型。
学界公认,无论勉略缝合带抑或勉略蛇绿岩的发现和厘定,均属近年来秦岭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进展。这一进展使得人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由过去简单的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沿商丹带碰撞的构造体制转变为华北、秦岭微板块和扬子等三个板块沿商丹带和勉略带碰撞的构造体制。
此外,勉略带蛇绿岩的厘定和精细解析,为秦岭大别第二条缝合带的存在及其东延细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这一研究对中国大陆造山带基本特性、特征及大陆动力学探索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赖绍聪说。
此外,赖绍聪教授在云南三江地区高黎贡带构造岩浆演化,腾冲板块早白垩世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意义,以及扬子西缘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成因及其构造意义等研究领域,均获得了重要进展,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誉。
教书育人的学者
除了在野外和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赖绍聪其余的时间,均放在了教书育人上。
“搞科研和带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同等重要。做科研,主要是为我的兴趣服务,教学生,则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岩石学的兴趣。”赖绍聪说。
近年来,赖绍聪是西北大学《岩浆岩岩石学》《岩石物理化学》《理论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教授,指导、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主持的岩浆岩岩石学本科课程入选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赖绍聪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全新的地学观和创新能力。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为积极应对当前研究型大学所普遍面临的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趋势,赖绍聪及其团队还以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抓手,自主开发研制,创新性地建成了晶体三维结构3D可视化教学平台、全球典型矿物岩石信息库平台,虚拟偏光显微镜教学平台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的显徽数码互动实验教学平台等含资源、互动、交流为一体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四平台”。
如今,赖绍聪带领团队建设的以国际化视野创建的矿物岩石课程群434教学新体系,实质性地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也使地质学专业成为西北大学唯一的“六星级’顶尖专业。在国家基金委3次基地评估中均被评为全国优秀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由于在教学中以身作则,创新教学方式,2014年,赖绍聪作为教学名师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WR计划)。
一以贯之三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在地质学领域,赖绍聪仍然在继续探索,试图彻底查明岩石研究领域中最深刻的奥秘;同时,他也试图将自己所理解的地学知识传授给年轻人,试图让更多学子读懂地球的神秘。
科学中国人报道:
《科学中国人》,2008年6期116-118页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有关天体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的学科,是固体地球科学的支柱之一。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以及元素在其中的分布、分配、富集、分散、共生组合与迁移演化规律是当前地球化学的主要任务。
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影响深远。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老一辈地质学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我国的地质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与此同时,新一代年轻的地质学家迅速成长起来,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物,他们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新形势下千载难逢的学习、工作机会,不畏艰辛,甘于寂寞,热切求知,积极探索,成为我国地质事业的中坚力量。赖绍聪,即为其中之一。
春的播种——平坦的求学之路 夯实的专业基础
1979年9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16岁的赖绍聪考入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矿物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两年;1985年9月,不断进取的赖绍聪又考取了母校地球化学专业在职研究生,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其间还担任学院测试中心X光衍射分析室助教;1988年8月至1991年8月,又担任该中心黄金研究室讲师;1994年5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矿产系岩石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西北大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其间任副教授。
1996年7月以后,赖绍聪一直任教于西北大学,他先后担任过很多职务,从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到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同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副会长、陕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
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实践,是赖绍聪事业腾飞的双翼,为他日后取得辉煌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秋的收获——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果实
赖绍聪教授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一直坚持奋斗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承担、参与、完成了许多国家级项目:“北羌塘新生代高钾钙碱岩系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可可西里新生代火山岩中下地壳麻粒岩捕虏体研究”、“松潘构造结东南结点中新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深部动力学”、“秦岭勉略构造带岩浆作用及造山带深部动力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等,均取得突破性成就。
由于贡献突出,赖绍聪教授被授予很多荣誉,他荣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陕西青年科技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陕西省教学名师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等多项教学科研奖励。
由他主持的《岩浆岩岩石学》2006年已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担任“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期间,他组织实施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并取得重大进展,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这大大提高了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人才培养质量,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学建设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全国地质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引入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近年来,赖绍聪教授一直承担着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赖绍聪教授始终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知识体系,全面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学方案,他强调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在国家理科基地地质专业和地球化学专业“岩浆岩岩石学”教学中,考虑到国内现行教材的不足,他大胆引进澳大利亚原版教材中部分内容,建立了岩浆岩考题库。在实验课教学中,他利用岩浆岩实验室装备的显微镜摄像投影系统,现场展示典型薄片的特征、矿物组成及其鉴定方法,并利用先进的莱-卡数码显微照相系统,将典型岩石结构构造类型拍摄成JPG图形文件,进而插入多媒体教案中,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多媒体“岩浆岩岩石学实验纲要”,供学生观看,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他还利用网络广泛收集国内外公开发布的现代火山喷发、岩浆作用照片、电影剪辑,将其纳入多媒体教案,使学生能形象地了解火山喷发和岩浆作用过程。在地质专业和地球化学专业“岩石物理化学”教学中,赖绍聪教授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适当结合十余年来的科研特色,加入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新鲜知识及近年来学科进展等内容。地质温度计压力计作为适用性很强的技术和方法,重点强调方法原理及技能的运用,他以青藏、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岩研究为实例,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温压计的使用前提,正确区分岩浆源区温度压力、矿物对共结温度压力以及成岩温度压力等不同含义的温压值,并以此有效约束岩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而这些适用性很强的方法和技能大多是科研工作中探索和总结的结晶,教材中一般较少涉及。
赖绍聪教授连续八年承担野外教学实习及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野外实习任务,并连续四年担任秦皇岛野外实习队队长。在野外教学中与实习队全体教师一起,共同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野外教学方案,他负责执笔完成了《秦皇岛野外教学实习大纲和规范》,使野外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他还制定了十分详细的野外教学工作规范,使秦皇岛实习从室内准备、教师踏堪、野外路线、观察内容、记录格式、剖面图成图方法直到实习总结报告编写等整个过程均有据可依,避免了因带队老师的更换而造成实习内容、要求因人而异,保证了教学实习的质量。
在负责主持研究生学位课《理论岩石学》的教学工作中,赖绍聪教授首次制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使研究生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自1999年起,他承担岩石大地构造学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课《岩石大地构造学》的教学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多媒体电子教案,并密切关注学科发展趋势,以现代板块构造理论为基本出发点,反演和回塑一个典型威尔逊旋回中不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岩浆活动及其岩石组合类型,结合十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工作,使课程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基地班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赖绍聪教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改变以往以验证为目的的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全新的地学观及综合分析问题、创新性能力,加强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建立特色鲜明、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全面体现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以往的岩浆岩岩石学课程教学多是以观察为主,以达到理解课堂中理论的阐述和验证课程中对岩石现象形态的描述。在新的岩浆岩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突出重点,精简原来过于繁琐的记忆性内容,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学科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相应的参考文献,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写出该方面学科发展综述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同时,在实习教学中,只提供基本岩石素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对所提供的岩石样品、薄片进行分析,最终作出岩石鉴定及分析报告。实践证明,这些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过程中,赖绍聪教授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野外和室内创新性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过程中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基本训练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注重对于创新能力、科学道德、严谨学风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他所指导的研究生秦江锋,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美国)、岩石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等学术刊物发表9篇论文,并获“挑战杯”科技论文特等奖。
赖绍聪教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将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与技术方法的合理运用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达到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他的这种教学方法获得西北大学教案展评一等奖、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
科研之路无止境
已有的成绩并没有使赖绍聪教授止步不前,相反地,这更加激发起他的研究热情。近年来,赖绍聪教授致力于造山带火山岩与蛇绿岩的研究,对秦岭造山带火山岩、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阿尔金山,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蛇绿岩火山岩及区域构造演化取得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同仁高度重视。
(1)论述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主要是以陆内造山带钾玄岩系列岩浆活动为主体。
(2)提出青藏高原北部具有一个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和榴辉岩质下地壳类型。
(3)对可可西里及芒康岩区发现的透长石及石榴子石巨晶进行了初步系统研究,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4)论证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主体是一套陆内造山带钾玄岩系列火山岩。
(5)论证了北祁连洋岛型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意义及其鉴别标志。
(6)提出了北祁连古生代为一多岛洋的新认识。
(7)发现了柴达木北缘大型韧性剪切带。
(8)提出了秦岭造山带深部过程动力学的岩石地球化学约束。
(9)首次提出并详细论证了巴山弧印支期岛弧岩浆带的存在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首次厘定并确认了南坪-琵琶寺-康县印支期蛇绿构造混杂带的存在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此外,赖绍聪教授在《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中国科学》、《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8篇论文被“SCI”收录,16篇论文被“EI”收录。出版著作3部,表现出不竭的求索精神。
目前,赖绍聪教授主持的“东古特提斯扩张及发育过程的火成岩证据”、“可可西里祖尔肯乌拉山新生代碱性岩浆作用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等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中,相信不久后他又会给人们带来地质界的新发现。
在科学面前,赖绍聪教授永不言倦。
其它媒体报道:
1 封面人物 赖绍聪 陕西教育(高教) 2023-06-06 期刊
2 赖绍聪:执一石探地球脉动 刘荣;郑声宇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7-04-10 特色期刊
3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赖绍聪教授 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08-15 期刊
4 寻找打开地球之谜的钥匙——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赖绍聪教授 戈珊珊;张晗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08-15 期刊
5 钻研地质三十载 育人桃李满天下——访西北大学教授赖绍聪 王瑞鹏;黄超 西部大开发 2016-06-25 期刊
6 赖绍聪教授荣获第十四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薛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25 期刊
7 发现地质之美 徐芳芳 科学中国人 2016-04-01 特色期刊
8 以新型设备推行全新教育理念——专访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赖绍聪教授 安健;张鹏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10 期刊
9 献身教育育桃李 科技创新谱新篇——记西北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赖绍聪教授 秦江锋;李学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10-06-25 期刊
10 我校赖绍聪教授荣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薛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25
11 给我一块岩石 我可以发现整个地球——记著名地质学家赖绍聪教授 井彩霞;乔占卫 科学中国人 2008-06-05 特色期刊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