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薇,女,1972年9月出生,博士研究生,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中国CDC寄生虫病所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兼职PI,博士生导师。在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7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项,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基础科研专项等资助的多项国家级课题。曾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0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第二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第一完成人)等。
教育经历:
1999/09-2002/07,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现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博士。
1993/09-1996/07,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所,硕士。
1989/09-1993/07,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学士。
工作经历:
2020-03 至 今, 内蒙古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博导
2019-01 至 今, 复旦大学, 附属华山医院, 教授。
2012-04 至 今, 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兼职研究员。
2007-10 至 2012-0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研究员
2003-10 至 2007-0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副研究员
1998-10 至 2003-09,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研究所/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助理研究员
1996-07 至 1998-09,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研究所(现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研究实习员
学术(社会)兼职:
1、教育部科技委 委员(2020-至今)。
2、中国寄生虫标准委员会 委员(2013-至今)。
3、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2017-至今)。
4、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分会 委员(2020-至今)。
5、中国动物学寄生虫学分会 委员(2019-至今)。
培养研究生情况:
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2020年起),已招收博士生9名,硕士生10名;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2012年起),已培养毕业硕士生11名(科学硕士8名,专业硕士3名),毕业博士生11名(科学博士10名,工程博士1名);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兼职博士生导师(2012年起),2012至今已为中国CDC培养博士毕业生3名,这两名在职博士生均已成为科室业务骨干,并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课题资助。
研究方向(领域):
应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态学等手段,研究人兽共患病原生物的传播扩散、遗传变异、分子进化、生殖发育、侵染过程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并发展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内蒙古科技厅,技术攻关项目,犊牛腹泻中3种常见原虫病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制,2021.01至2023.12,90万,在研,主持。
2、内蒙古自治区组织部,草原英才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项目,2021-1至2023-12,300万,在研,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1972699,日本血吸虫共转录抑制因子SjSPEN调节虫体合抱早期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2020-01至2023-12,59万元,在研,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青项目,31725025,兽医寄生虫学,2018-01至2022-12,350万元,在研,主持。
5、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8-01至2021-12,40万元,在研,主持。
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重要热带病传播相关的入侵媒介生物及其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项目)/”入侵生物的种质遗传学特征及其适应性分子基础研究“(课题),2016YFC1200503,2016-06至2018-12,297.97万元,已结题,主持(子课题)。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1572513,日本血吸虫尾蚴入侵宿主皮肤的分子机理,2016-01至2019-12,65万元,已结题,主持。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1431104,湖区日本血吸虫适应山区新环境的分子进化机制,2015-01至2017-12,100万元,已结题,主持。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81271867,日本血吸虫雌虫在与雄虫合抱后至性成熟过程的关键分子事件研究,2013-01至2016-12,70万,已结题,主持。
10、"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2009ZX10004-302,基于功能基因组的重要寄生虫病防治基础科研支撑平台,2009-01至2010-12,855万,已结题,主持。
11、科技部“863”目标导向课题,2007AA02Z153,基于基因组的日本血吸虫诊断和疫苗新靶点的大规模筛选和鉴定,2007-06至2010-11,300万,已结题,主持。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0570429,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日本血吸虫嘌呤代谢的研究,2006-01至2008-12,28万元,已结题,主持。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30400562,抗血吸虫药物靶点的发掘,2005-01至2007-12,22万元,已结题,主持。
[1]张颋, 胡薇, 陈英, 贾利芳, 冯正, 陈军虎, 刘杰, 奥·乌力吉, 徐斌, 莫筱瑾. 一种新的细粒棘球绦虫阳性抗原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20522384A, 2025-08-22.
[2]高洁, 刘政, 胡薇, 林金钟, 赵欣. 表达布鲁氏菌多抗原的混合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 内蒙古自治区: CN120478610A, 2025-08-15.
[3]杨文兰, 范正萌, 魏洪城, 胡薇, 田欣圆, 张莹. 一种RNA m~5C位点识别方法及系统[P]. 内蒙古自治区: CN120412726A, 2025-08-01.
[4]莫筱瑾, 张颋, 胡薇, 谢俊, 刘晶, 苏璇, 李景中, 边巴卓玛, 季笑遥. 棘球绦虫乳酸脱氢酶基因体外RNA干扰方法、相关试剂、制备方法和用途[P]. 上海市: CN120099003A, 2025-06-06.
[5]胡薇, 冯异, 张诗浩, 高文浩, 李佳嘉, 童小雨. 手机录制桡动脉腕部搏动视频的解析及应用系统[P]. 上海市: CN119257570A, 2025-01-07.
[6]陈家旭, 周晓农, 胡薇, 陈木新, 艾琳, 陈韶红, 李浩,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田利光, 储言红, 吴秀萍, 俞英昉. 用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检测的引物、探针[P]. 上海市: CN118853925A, 2024-10-29.
[7]杨文彬, 乌云其木格, 胡薇, 全婧玮, 修磊, 孙成松. 一种用于杀灭血吸虫的双链RNA及其应用[P]. 内蒙古自治区: CN118834874A, 2024-10-25.
[8]陈家旭, 周晓农, 胡薇, 陈木新, 艾琳, 陈韶红, 李浩,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田利光, 储言红, 吴秀萍, 俞英昉. 用于检测克氏锥虫的引物、探针[P]. 上海市: CN118685547A, 2024-09-24.
[9]陈家旭, 周晓农, 胡薇, 陈木新, 艾琳, 陈韶红, 李浩,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田利光, 储言红, 吴秀萍, 俞英昉. 用于布氏冈比亚锥虫基因检测的引物、探针[P]. 上海市: CN118638947A, 2024-09-13.
[10]郑彬, 徐斌, 梁家瑞, 胡薇, 沈玉娟, 薛剑, 霍乐乐. 一种基于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美洲钩虫的方法[P]. 上海市: CN117089626A, 2023-11-21.
[11]郑彬, 徐斌, 强焜, 胡薇, 蔡玉春, 陈军虎, 俞铖航, 梁家瑞. 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的田鼠巴贝虫检测方法[P]. 上海市: CN116694796A, 2023-09-05.
[12]胡薇, 道嘉昊, 李军燕, 罗晓平, 莫子冉, 李凤. 一种基于PCR技术检测和鉴别牛体内致病艾美耳球虫的引物对、及其方法与试剂盒[P]. 内蒙古自治区: CN116694797A, 2023-09-05.
[13]胡薇, 道嘉昊, 李军燕, 罗晓平, 莫子冉, 李凤. 一种鉴别邱氏艾美耳球虫和牛艾美耳球虫的巢式PCR引物组及其方法与产品[P]. 内蒙古自治区: CN116640869A, 2023-08-25.
[14]洪炀, 汤丽影, 胡薇, 徐斌, 陈军虎, 崔延冰, 陈绅波, 周岩, 张颋, 莫筱瑾, 沈海默. 鉴别日本血吸虫和东毕吸虫的分子标志物及应用[P]. 上海市: CN116622853A, 2023-08-22.
[15]孙成松, 胡薇, 王毓洁, 杨文彬, 张世清, 汪天平. 五种靶向核糖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双链RNA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16200384A, 2023-06-02.
[16]胡薇, 成韶云, 游艳敏, 王吉鹏, 徐斌. 一种靶向长链非编码的双链RNA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16064516A, 2023-05-05.
[17]孙成松, 胡薇, 王毓洁, 张世清, 汪天平. 一种抑制血吸虫产卵的microRNA agomir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16024214A, 2023-04-28.
[18]胡薇, 杨文彬, 李健, 徐斌, 孙成松, 罗芳, 张瑞祥. 一种用于杀灭血吸虫的双链RNA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15927312A, 2023-04-07.
[19]张颋, 莫筱瑾, 胡薇, 周晓农, 庞华胜, 李景中. 一种棘球蚴抗体免疫层析试纸条和检测卡[P]. 上海市: CN114264816A, 2022-04-01.
[20]艾琳, 陈木新, 陈家旭, 张岩, 胡坤敏, 陈燕旌, 黄达娜, 刘琴, 边素莹, 宋鹏, 李石柱, 胡薇, 苏川, 张仁利, 周晓农. 等温扩增检测布氏锥虫种及布氏锥虫亚种的试剂、试剂盒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13846175A, 2021-12-28.
[21]陈家旭, 陈木新, 胡坤敏, 张岩, 艾琳, 陈燕旌, 黄达娜, 陈军虎, 边素莹, 冯欣宇, 宋鹏, 胡薇, 苏川, 张仁利, 周晓农. 等温扩增检测疟原虫属及能区分四种疟原虫种的试剂、试剂盒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13755621A, 2021-12-07.
[22]陈木新, 陈家旭, 艾琳, 张岩, 胡坤敏, 陈燕旌, 黄达娜, 陈军虎, 边素莹, 冯欣宇, 宋鹏, 胡薇, 苏川, 张仁利, 周晓农. 等温扩增检测诺氏疟原虫的试剂、试剂盒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13755622A, 2021-12-07.
[23]周晓农, 胡薇, 邓王平, 洪清华, 许静, 徐斌, 李石柱. RPA-LFD可视化快速检测血吸虫核酸的引物、探针、试剂盒及方法[P]. 上海市: CN111778344A, 2020-10-16.
[24]邓王平, 周晓农, 樊春海, 胡薇, 许静, 李石柱, 陈军虎, 徐斌. 基于界面RPA扩增的电化学核酸传感检测方法及试剂盒[P]. 上海市: CN111304296A, 2020-06-19.
[25]周晓农, 邓王平, 胡薇, 李石柱, 许静, 陈军虎, 徐斌. 一种RPA-EC日本血吸虫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P]. 上海市: CN111304340A, 2020-06-19.
[26]陈家旭, 胡薇, 周晓农, 艾琳, 陈木新, 陈韶红, 宋鹏, 李浩, 卢艳, 蔡玉春, 田利光, 储言红, 吴秀萍, 俞英昉. 用于刚地弓形虫基因检测的特异性引物、探针、试剂盒及芯片[P]. 上海市: CN110982880A, 2020-04-10.
[27]陈家旭, 周晓农, 胡薇, 陈木新, 艾琳, 陈韶红, 李浩,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田利光, 储言红, 吴秀萍, 俞英昉. 用于锥虫基因检测的特异性引物、探针、试剂盒和芯片[P]. 上海市: CN110964843A, 2020-04-07.
[28]钱帅, 张颋, 覃冰, 莫筱瑾, 陈国治, 胡薇, 周晓农, 姚恺龄, 尹飞祥. 一种用于包虫病检测的移动式可追踪系统[P]. 广东省: CN109596617A, 2019-04-09.
[29]胡薇, 李健, 朱世林, 冉甄, 易存, 相慢玉, 郭云海, 张仪. 一组鉴别小管福寿螺的特异性引物对及方法和应用[P]. 上海市: CN109486966A, 2019-03-19.
[30]李健, 胡薇, 朱世林, 冉甄, 易存, 相慢玉, 郭云海, 张仪. 基于PCR快速鉴别小管福寿螺的方法、引物和应用[P]. 上海市: CN109468387A, 2019-03-15.
[31]胡薇, 徐斌, 刘秀凤, 周霞, 陈家旭, 程训佳, 陈军虎, 周晓农, 许学年, 张颋, 蔡玉春. 田鼠巴贝虫2D33、2D36抗原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9371043A, 2019-02-22.
[32]徐斌, 胡薇, 刘秀凤, 周霞, 黄继磊, 张颋, 莫筱瑾, 陈家旭, 陈军虎, 程训佳. 田鼠巴贝虫2D97抗原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8893476A, 2018-11-27.
[33]胡薇, 徐斌, 刘秀凤, 周霞, 陈家旭, 陈军虎, 张颋, 莫筱瑾, 邓王平, 党志胜, 蔡玉春. 田鼠巴贝虫2D41抗原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8893477A, 2018-11-27.
[34]胡薇, 张瑞祥, 王吉鹏, 徐斌, 李健, 殷明波, 莫筱瑾, 沈海默, 张颋, 党志胜, 陈军虎, 陈绅波. 日本血吸虫SjZF-like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法和用途[P]. 上海: CN108498792A, 2018-09-07.
[35]胡薇, 殷明波, 刘骁, 洪清华, 王韵丞, 张瑞祥, 李健, 李鸿雁, 陈木新, 蔡玉春, 徐斌, 刘秀凤, 陈家旭, 王敬文. 检测锥虫属原虫的特异性引物及检测方法和应用[P]. 上海: CN107904322A, 2018-04-13.
[36]陈绅波, 陈军虎, 胡薇, 徐斌. 日本血吸虫病SjPPase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在疗效考核中的应用[P]. 上海: CN107217045A, 2017-09-29.
[37]张颋, 陈英, 胡薇, 冯宇, 陈军虎, 王东, 贾利芳, 莫筱瑾, 陈绅波, 徐斌. 一种新的棘球蚴病诊断抗原及其应用[P]. 上海: CN107033240A, 2017-08-11.
[38]胡薇, 殷明波, 李鸿雁, 冯正, 徐斌, 莫筱瑾, 张颋, 周晓农. 日本血吸虫地域特异性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应用[P]. 上海: CN106811511A, 2017-06-09.
[39]党志胜, 肖宁, 周晓农, 胡薇, 张颋, 徐斌, 沈海默, 陈军虎. 抗癌小分子化合物索拉非尼在治疗肝包虫病中的应用[P]. 上海: CN106474126A, 2017-03-08.
[40]胡薇, 徐斌, 冯正, 殷明波, 李鸿雁, 郑鸿翔, 莫筱瑾. 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分子标记及其应用[P]. 上海: CN105986016A, 2016-10-05.
[41]胡薇, 柴日奕, 王吉鹏, 徐斌, 李健, 张瑞祥, 刘牧, 辛玥, 莫筱瑾, 张颋. 日本血吸虫SjCTRL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 上海: CN105153290A, 2015-12-16.
[42]陈军虎, 吴群峰, 陈绅波, 王越, 张颋, 徐斌, 胡薇. 日本血吸虫SjPPase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 上海: CN105017399A, 2015-11-04.
[43]许学年, 周岩, 程娜, 徐斌, 胡薇. 田鼠巴贝虫Bm1524抗原及其应用[P]. 上海: CN104845981A, 2015-08-19.
[44]许学年, 周岩, 程娜, 卢艳, 徐斌, 陈韶红, 胡薇. 田鼠巴贝虫Bm186抗原及其应用[P]. 上海: CN104845982A, 2015-08-19.
[45]胡薇, 孙嘉慧, 徐斌, 周霞, 鞠川, 陈军虎, 沈海默, 黄继磊, 张铤, 莫筱瑾, 陈绅波, 周晓农. 田鼠巴贝虫Bm7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 上海: CN104761628A, 2015-07-08.
[46]张颋, 胡薇, 陈英, 贾利芳, 冯正, 陈军虎, 刘杰, 奥·乌力吉, 徐斌, 莫筱瑾. 一种新的细粒棘球绦虫阳性抗原及其应用[P]. 上海: CN104651328A, 2015-05-27.
[47]胡薇, 刘建, 王吉鹏, 王树奇, 杨忠, 徐斌, 鞠川. 一种化合物在制备抗日本血吸虫病的药物中的应用[P]. 上海: CN103622977A, 2014-03-12.
[48]陈军虎, 樊艳婷, 陈绅波, 王越, 张颋, 鞠川, 徐斌, 胡薇. 间日疟原虫PvMSP1重组抗原蛋白、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 上海: CN103570817A, 2014-02-12.
[49]朱维良, 张皓冰, 王贺瑶, 胡薇, 蔡海燕, 段李平, 姚俊敏, 陈凯先. 一种咯萘啶类化合物及其用途[P]. 上海: CN103570711A, 2014-02-12.
[50]胡薇, 卢艳, 徐斌, 莫筱瑾, 鞠川, 陈绅波, 冯正. 日本血吸虫SjEFCAB重组抗原蛋白、制备方法及用途[P]. 上海: CN103374567A, 2013-10-30.
[51]卢艳, 胡薇, 徐斌, 鞠川, 莫筱瑾, 陈绅波, 冯正. 日本血吸虫SjSap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 上海: CN103102404A, 2013-05-15.
[52]汪俊云, 石锋, 高春花, 杨玥涛, 胡薇. 检测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免疫层析试条及制备方法[P]. 上海: CN102539782A, 2012-07-04.
[53]胡薇, 鞠川, 徐斌, 冯正, 彭建新, 王晓娜, 卢艳. 日本血吸虫SjTollip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 上海: CN102167735A, 2011-08-31.
[54]胡薇, 鞠川, 徐斌, 卢艳, 张颋, 莫筱瑾, 陈绅波, 魏刚刚, 冯正.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中的免疫原性蛋白及其筛选方法和用途[P]. 上海: CN102079781A, 2011-06-01.
[55]韩泽广, 刘锋,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MF3蛋白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01921767A, 2010-12-22.
[56]刘锋, 韩泽广,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14-3-3蛋白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01921768A, 2010-12-22.
[57]刘锋, 韩泽广,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精氨酰转运RNA酶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01921782A, 2010-12-22.
[58]刘锋, 韩泽广,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L-乳酸脱氢酶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01921783A, 2010-12-22.
[59]韩泽广, 刘锋,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腺苷脱氨酶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01921787A, 2010-12-22.
[60]唐赟, 胡薇, 邓王平, 高振霆, 李亦学, 陈宇综, 曹志伟, 孙胜强, 冯正, 肖树华, 张浩冰, 徐斌, 莫筱瑾, 杨忠. 一类活性化合物在杀灭日本血吸虫中的应用[P]. 上海: CN101816648A, 2010-09-01.
[61]胡薇, 高振霆, 李亦学, 唐赟, 陈宇综, 曹志伟, 邓王平, 孙胜强, 徐斌, 莫筱瑾, 冯正, 张浩冰, 肖树华, 杨忠. 一种抗日本血吸虫药物作用靶标和药物筛选方法[P]. 上海: CN101776680A, 2010-07-14.
[62]韩泽广, 刘锋,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肌动蛋白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01748127A, 2010-06-23.
[63]刘锋, 韩泽广,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肌联蛋白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01748128A, 2010-06-23.
[64]韩泽广, 刘锋,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01748138A, 2010-06-23.
[65]刘锋, 韩泽广,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烯醇化酶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01748139A, 2010-06-23.
[66]韩泽广, 刘锋,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01748140A, 2010-06-23.
[67]刘锋, 韩泽广,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其编码基因及应用[P]. 上海: CN101747422A, 2010-06-23.
[68]胡薇, 徐斌, 冯正, 韩泽广, 王志勤. 检测日本血吸虫抗体的ELISA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P]. 上海: CN101685097, 2010-03-31.
[69]胡薇, 冯正, 王志勤, 段新伟, 徐斌, 莫筱瑾, 胡桂莉, 刘锋, 韩泽广, 王升跃. 一种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方法及试剂盒[P]. 上海: CN101570573, 2009-11-04.
[70]冯正, 胡薇, 王升跃, 殷明波, 莫筱瑾, 徐斌, 张祥林. 日本血吸虫微卫星位点及其应用[P]. 上海: CN101565705, 2009-10-28.
[71]杨忠, 胡薇, 李亦学, 沈建华, 唐赟, 徐斌, 肖树华, 冯正, 曹志伟, 陈宇综, 孙胜强, 邹汉军, 曾步兵, 邓卫平, 张浩冰, 康斌. 抗日本血吸虫药物作用靶标、药物筛选方法及药物先导化合物[P]. 上海: CN101205555, 2008-06-25.
[72]张庆华, 冯正, 韩泽广, 彭海林, 宋凯, 胡薇, 刘锋, 徐斌, 叶赛. 日本血吸虫的特异性抗原Sj22及其用途[P]. 上海: CN101200495, 2008-06-18.
[73]韩泽广, 刘锋,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蛋白基因、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563, 2007-06-27.
[74]韩泽广, 刘锋,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雌虫特异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986564, 2007-06-27.
[75]韩泽广, 刘锋,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血吸虫雄虫特异性别相关基因、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565, 2007-06-27.
[76]韩泽广, 刘锋,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雄虫特异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986566, 2007-06-27.
[77]韩泽广, 刘锋,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雌虫性别特异基因、编码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567, 2007-06-27.
[78]刘锋, 韩泽广,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抗原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986797, 2007-06-27.
[79]刘锋, 韩泽广,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抗原基因、其编码蛋白和应用[P]. 上海: CN1986798, 2007-06-27.
[80]韩泽广, 刘锋,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799, 2007-06-27.
[81]刘锋, 韩泽广,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特异抗原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800, 2007-06-27.
[82]刘锋, 韩泽广,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特异抗原基因、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801, 2007-06-27.
[83]刘锋, 韩泽广,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抗原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802, 2007-06-27.
[84]刘锋, 韩泽广,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基因、其编码蛋白和应用[P]. 上海: CN1986803, 2007-06-27.
[85]刘锋, 韩泽广,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特异基因、其编码蛋白和应用[P]. 上海: CN1986804, 2007-06-27.
[86]韩泽广, 刘锋,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血吸虫雌虫特异蛋白基因、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805, 2007-06-27.
[87]刘锋, 韩泽广,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抗原基因、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986806, 2007-06-27.
[88]刘锋, 韩泽广,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抗原基因、蛋白和应用[P]. 上海: CN1986807, 2007-06-27.
[89]刘锋, 韩泽广,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特异基因、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808, 2007-06-27.
[90]韩泽广, 刘锋,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抗原基因、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809, 2007-06-27.
[91]韩泽广, 刘锋,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抗原及候选疫苗基因、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 CN1986810, 2007-06-27.
[92]韩泽广, 刘锋, 王志勤, 胡薇, 冯正. 日本血吸虫表皮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应用[P]. 上海: CN1986811, 2007-06-27.
[93]胡薇, 冯正, 王志勤, 韩泽广, 王兆军, 徐斌, 王升跃. 日本血吸虫疫苗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应用[P]. 上海: CN1952140, 2007-04-25.
[94]杨忠, 胡薇, 李亦学, 冯正, 魏东芝. SjADA编码基因、其构建方法及其体外融合表达产物和表达方法[P]. 上海: CN1884549, 2006-12-27.
[95]胡薇, 王兆军, 沈大康, 薛纯良, 冯正, 韩泽广. 日本血吸虫的特异性抗原及用途[P]. 上海: CN1629188, 2005-06-22.
[96]胡薇, 王兆军, 沈大康, 薛纯良, 冯正, 韩泽广. 日本血吸虫的特异性抗原及用途[P]. 上海: CN1629189, 2005-06-22.
发明授权:
[1]张颋, 莫筱瑾, 胡薇, 周晓农, 庞华胜, 李景中. 一种棘球蚴抗体免疫层析试纸条和检测卡[P]. 上海市: CN114264816B, 2024-11-19.
[2]陈家旭, 周晓农, 胡薇, 陈木新, 艾琳, 陈韶红, 李浩,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田利光, 储言红, 吴秀萍, 俞英昉. 用于锥虫基因检测的特异性引物、探针、试剂盒和芯片[P]. 上海市: CN110964843B, 2024-07-26.
[3]邓王平, 周晓农, 樊春海, 胡薇, 许静, 李石柱, 陈军虎, 徐斌. 基于界面RPA扩增的电化学核酸传感检测方法及试剂盒[P]. 上海市: CN111304296B, 2023-11-03.
[4]周晓农, 邓王平, 胡薇, 李石柱, 许静, 陈军虎, 徐斌. 一种RPA-EC日本血吸虫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P]. 上海市: CN111304340B, 2023-11-03.
[5]胡薇, 张瑞祥, 王吉鹏, 徐斌, 李健, 殷明波, 莫筱瑾, 沈海默, 张颋, 党志胜, 陈军虎, 陈绅波. 日本血吸虫SjZF-like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法和用途[P]. 上海市: CN108498792B, 2023-03-17.
[6]徐斌, 胡薇, 刘秀凤, 周霞, 黄继磊, 张颋, 莫筱瑾, 陈家旭, 陈军虎, 程训佳. 田鼠巴贝虫2D97抗原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8893476B, 2022-07-05.
[7]胡薇, 徐斌, 刘秀凤, 周霞, 陈家旭, 陈军虎, 张颋, 莫筱瑾, 邓王平, 党志胜, 蔡玉春. 田鼠巴贝虫2D41抗原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8893477B, 2022-07-05.
[8]胡薇, 徐斌, 刘秀凤, 周霞, 陈家旭, 程训佳, 陈军虎, 周晓农, 许学年, 张颋, 蔡玉春. 田鼠巴贝虫2D33、2D36抗原蛋白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9371043B, 2022-07-05.
[9]钱帅, 张颋, 覃冰, 莫筱瑾, 陈国治, 胡薇, 周晓农, 姚恺龄, 尹飞祥. 一种用于包虫病检测的移动式可追踪系统[P]. 广东省: CN109596617B, 2022-05-17.
[10]胡薇, 殷明波, 李鸿雁, 冯正, 徐斌, 莫筱瑾, 张颋, 周晓农. 日本血吸虫地域特异性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6811511B, 2021-10-29.
[11]胡薇, 李健, 朱世林, 冉甄, 易存, 相慢玉, 郭云海, 张仪. 一组鉴别小管福寿螺的特异性引物对及方法和应用[P]. 上海市: CN109486966B, 2021-09-14.
[12]李健, 胡薇, 朱世林, 冉甄, 易存, 相慢玉, 郭云海, 张仪. 基于PCR快速鉴别小管福寿螺的方法、引物和应用[P]. 上海市: CN109468387B, 2021-09-10.
[13]胡薇, 徐斌, 冯正, 殷明波, 李鸿雁, 郑鸿翔, 莫筱瑾. 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分子标记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5986016B, 2021-07-27.
[14]胡薇, 殷明波, 刘骁, 洪清华, 王韵丞, 张瑞祥, 李健, 李鸿雁, 陈木新, 蔡玉春, 徐斌, 刘秀凤, 陈家旭, 王敬文. 检测锥虫属原虫的特异性引物及检测方法和应用[P]. 上海市: CN107904322B, 2021-03-30.
[15]张颋, 陈英, 胡薇, 冯宇, 陈军虎, 王东, 贾利芳, 莫筱瑾, 陈绅波, 徐斌. 一种棘球蚴病诊断抗原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7033240B, 2021-01-15.
[16]党志胜, 肖宁, 周晓农, 胡薇, 张颋, 徐斌, 沈海默, 陈军虎. 抗癌小分子化合物索拉非尼在治疗肝包虫病中的应用[P]. 上海市: CN106474126B, 2020-07-03.
[17]胡薇, 柴日奕, 王吉鹏, 徐斌, 李健, 张瑞祥, 刘牧, 辛玥, 莫筱瑾, 张颋. 日本血吸虫SjCTRL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 上海市: CN105153290B, 2019-03-15.
[18]许学年, 周岩, 程娜, 徐斌, 胡薇. 田鼠巴贝虫Bm1524抗原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4845981B, 2018-06-19.
[19]许学年, 周岩, 程娜, 卢艳, 徐斌, 陈韶红, 胡薇. 田鼠巴贝虫Bm186抗原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4845982B, 2018-06-19.
[20]朱维良, 张皓冰, 王贺瑶, 胡薇, 蔡海燕, 段李平, 姚俊敏, 陈凯先. 一种咯萘啶类化合物及其用途[P]. 上海市: CN103570711B, 2016-08-03.
[21]卢艳, 胡薇, 徐斌, 鞠川, 莫筱瑾, 陈绅波, 冯正. 日本血吸虫SjSap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 上海市: CN103102404B, 2016-06-29.
[22]陈军虎, 樊艳婷, 陈绅波, 王越, 张颋, 鞠川, 徐斌, 胡薇. 间日疟原虫PvMSP1重组抗原蛋白、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 上海市: CN103570817B, 2015-07-22.
[23]胡薇, 刘建, 王吉鹏, 王树奇, 杨忠, 徐斌, 鞠川. 一种化合物在制备抗日本血吸虫病的药物中的应用[P]. 上海市: CN103622977B, 2015-07-22.
[24]汪俊云, 石锋, 高春花, 杨玥涛, 胡薇. 检测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免疫层析试条[P]. 上海市: CN102539782B, 2014-04-30.
[25]唐赟, 胡薇, 邓王平, 高振霆, 李亦学, 陈宇综, 曹志伟, 孙胜强, 冯正, 肖树华, 张浩冰, 徐斌, 莫筱瑾, 杨忠. 一类活性化合物在制备杀灭日本血吸虫药物中的应用[P]. 上海市: CN101816648B, 2013-10-02.
[26]胡薇, 冯正, 王志勤, 段新伟, 徐斌, 莫筱瑾, 胡桂莉, 刘锋, 韩泽广, 王升跃. 一种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方法及试剂盒[P]. 上海市: CN101570573B, 2013-04-24.
[27]胡薇, 徐斌, 冯正, 韩泽广, 王志勤. 检测日本血吸虫抗体的ELISA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P]. 上海市: CN101685097B, 2013-04-24.
[28]冯正, 胡薇, 王升跃, 殷明波, 莫筱瑾, 徐斌, 张祥林. 日本血吸虫微卫星位点及其应用[P]. 上海市: CN101565705B, 2012-11-28.
[29]胡薇, 冯正, 王志勤, 韩泽广, 王兆军, 徐斌, 王升跃. 日本血吸虫疫苗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应用[P]. 上海市: CN100497627C, 2009-06-10.
代表性论文情况:
1、Luo F#,Yang WB#,Yin MB,Mo XJ,Pang YH,Sun CS,Zhu BK,Zhang W,Yi C,Li ZD,Wang JP,Xu B,Feng Z,Huang YY,Lu Y*,Hu W*. 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he human fluke blood Schistosoma japonicum identifies the genomic basis of host-switching,Cell Reports, 2022, 39,(1):110638
2、Li ZD, Zhang W, Luo F, Li J, Yang WB, Zhu BK, Wu QF, Wang XL, Sun CS, Xie YX, Xu B, Wang ZJ, Qian F, Chen JX, Wan YM*, Hu W*, Allergen-Specific Treg Cells Upregulated by Lung-Stage S. japonicum Infection Alleviates 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Front Cell Dev Biol. 2021; 9: 678377.
3、Zhu BK, Luo F, Shen Y, Yang WB, Sun CS, Wang JP, Jian Li, Mo XJ, Xu B, Zhang XM, Li YD*, Hu W*, Schistostoma japonicum cathepsin B2 (SjCB2) facilitates parasite invasion through the skin, PLoS Negl Trop Dis. 2020 Oct,14(10): e0008810.
4、Luo F#, Yin M#, Mo X#, Sun C, Wu Q, Zhu B, Xiang M, Wang J, Wang Y, Li J, Zhang T, Xu B, Zheng H, Feng Z, Hu W*. An improved genome assembly of the fluke Schistosoma japonicum. PLoS Negl Trop Dis. 2019;13(8): e0007612.
5、Li Q#, Zhao N#, Liu M, Shen HM, Huang L, Mo XJ, Xu B, Zhang XM, Hu W*.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teome-Wide Lysine Acetylation in Juvenile and Adult Schistosoma japonicum. Front Microbiol, 2017, 8: 2248
6、Wang JP#, Yu Y#, Shen HM, Qing T, Zheng YT, Li Q, Mo XJ, Wang SQ, Li NN, Chai RY, Xu B, Liu M, Brindley PJ, McManus DP, Feng Z, Shi LM, Hu W* Dynamic transcriptomes identify biogenic amines and insect-like hormonal regulation for mediating reproduction in Schistosoma japonicum. Nat Commun.2017, 8:14693
7、Li Q, Wang W, Zhao N, Li P, Xin Y, Hu W*,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chistosoma japonicum U6 promoter. Parasit Vectors.2017, 10(1):281
8、Liu M,Ju C, Du XF, Shen HM, Wang JP, Li J, Zhang XM,Feng Z, Hu W*. Proteomic Analysis on Cercariae and Schistosomula in Reference to Potential Proteases Involved in Host Invasio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Larvae. Journal Proteome Research. 2015,14(11): 4623-4634
9、Yin MB#, Zheng H#, Su J, Feng Z, McManus DP, Zhou X, Jin L and Hu W*. Co-dispersal of the blood fluke Schistosoma japonicum and Homo sapiens in the Neolithic Age. Sci Rep., 2015, 5: 18058
10、Schistosoma japonicum Genome Sequenc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Consortium, Zhou Y#, Zheng H#, Liu F#, Hu W#, Wang ZQ#, Gang L#, Ren S#. The Schistosoma japonicum genome reveals features of host-parasite interplay. Nature. 2009, Jul 16; 460(7253): 345- 351. (#equal contribution)
11、Liu F#, Cui SJ#, Hu W#, Feng Z, Wang ZQ, Han ZG*. Excretory/secretory proteome of the adult developmental stage of human blood fluke, Schistosoma japonicum. Mol Cell Proteomics. 2009, Jun; 8(6):1236-1251.
12、Liu F#, Hu W#, Cui SJ#, Chi M, Fang CY, Wang ZQ, Yang PY, Han ZG*. Insight into the host-parasite interplay by proteomic study of host proteins copurified with the human parasite, Schistosoma japonicum. Proteomics. 2007 Feb;7(3):450-462
13、Liu F#, Lu J#, Hu W#, Wang SY, Cui SJ, Chi M, Yang Q, Wang XR, Song HD, Xu XN, Wang JJ, Zhang XL, Zhang X, Wang ZQ, Xue CL, Brindley PJ, McMauns DP, Yang PY, Feng Z, Chen Z, Han ZG*. New perspectives on host-parasite interplay by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d proteomic analyses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PLoS Pathog. 2006 , 2(4): e29.
14、Hu W, Brindley PJ, McManus DP, Feng Z, Han ZG*. Schistosome transcriptom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parasite and schistosomiasis. Trends Mol Med. 2004 , 10(5):217-225.
15、Hu W, Yan Q, Shen DK, Liu F, Zhu ZD, Song HD, Wang ZJ, Rong YP, Zeng LC, Wu J, Zhang X, Wang JJ, Xu XN, Wang SY, Fu G, Xu XR, Zhang XL, Wang ZQ, Brindley, PJ, McManus, DP, Xue CL, Feng Z, Chen Z, Han ZG*, Evolutionary and biomedical implications of a Schistosoma japonicum complementary DNA resource. Nat Genet. 2003 Oct; 35(2):139-147.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徐国磊, 冯延叶, 胡薇. 基于RPA-CRISPR/Cas12a技术的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核酸片段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评估[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05): 608-614+622.
[2]刘婉玲, 修磊, 胡薇, 张文宏, 吴晶. Shroom2基因缺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影响的初步研究[J].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 (04): 219-226.
[3]闫书宁, 杨硕, 杨汉银, 辛怡, 徐斌, 胡薇, 卢艳, 郑彬. CRISPR/Cas系统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03): 314-320.
[4]梁家瑞, 徐斌, 胡薇, 李梦茹, 杨硕, 郑彬. 基于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美洲钩虫方法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 (07): 681-685.
[5]盛慧锋, 周晓农, 余森海, 汤林华, 冯正, 李石柱, 薛纯良, 吴观陵, 余新炳, 温廷桓, 程训佳, 潘卫庆, 胡薇, 苏川, 汪天平, 吴忠道, 陈勤, 张争艳, 戴菁, 李菂, 刘雨舟, 曹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40年发展历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01): 1-9.
[6]梁家瑞, 徐斌, 胡薇, 郑彬. 钩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 (04): 413-419.
[7]王晓玲, 张卫, 易存, 陈祥宇, 杨文彬, 徐斌, 胡薇. SjGPR89蛋白对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06): 701-707.
[8]强焜, 徐斌, 胡薇, 周瑞敏, 宋鹏, 陈军虎, 郑彬. 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田鼠巴贝虫方法建立及初步评价[J].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 (04): 305-310.
[9]高海军, 庞华胜, 张妍, 霍乐乐, 姜斌, 莫筱瑾, 雒艳萍, 张颋, 景涛, 徐斌, 马兴铭, 胡薇. 白黎芦醇体外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和微囊的作用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1, 37 (12): 1057-1063.
[10]强焜, 徐斌, 胡薇, 郑彬. 等温扩增技术在疟原虫及巴贝虫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 (01): 84-88.
[11]许静, 胡薇, 杨坤,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十四五”期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及研究方向[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 33 (01): 1-6.
[12]高海军, 庞华胜, 孙旭冬, 张颋, 景涛, 王晓玲, 莫筱瑾, 胡薇. 泡球蚴持续感染对小鼠肝脏纤维化的影响[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 33 (01): 54-61.
[13]莫筱瑾, 吴群峰, 冯正, 徐斌, 张颋, 陈绅波, 胡薇. SCAR-PCR技术鉴定日本血吸虫尾蚴性别的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 (06): 777-780.
[14]朱凌倩, 冯欣宇, 胡薇, 李石柱. miRNA在疟原虫感染按蚊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 (06): 742-748.
[15]邓王平, 洪清华, 徐斌, 王盛琳, 王丽萍, 许静, 胡薇, 周晓农. 基于RPA-LFD的日本血吸虫循环核酸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 (03): 286-292.
[16]相慢玉, 何馥男, 张仪, 郭云海, 李健, 胡薇. 入侵我国的褐云玛瑙螺线粒体全基因系统发育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 2020, 20 (04): 469-473.
[17]相慢玉, 李健, 罗芳, 孙成松, 朱炳宽, 王吉鹏, 莫筱瑾, 张颋, 徐斌,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英文)[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 32 (02): 123-131.
[18]李志丹, 张卫, 王晓玲, 徐斌, 胡薇. 日本血吸虫感染对鸡卵清蛋白诱导的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 (03): 271-278.
[19]邓王平, 徐斌, 洪清华, 王盛琳, 吕超, 李银龙, 宋世平, 陈军虎, 许静, 李石柱, 胡薇, 周晓农.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电化学DNA传感器检测日本血吸虫方法的建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 (02): 168-174.
[20]孙成松, 胡薇, 汪天平. 胞外囊泡介导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 (03): 378-382.
[21]王正荣, 朱兴全, 贾万忠, 张西臣, 胡薇, 薄新文. 包虫病的流行危害和防控技术[J]. 现代畜牧兽医, 2019, (06): 44-48.
[22]胡薇, 姚志伟, 闫桂玲, 嫣群芳, 杨东. 二硫键共价载紫杉醇胶束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J].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8, 12 (06): 352-359.
[23]柳建发, 李健, 任怡静, 张瑞祥, 方芳, 胡薇. 过继转移RNA干扰日本血吸虫的发育表型评价技术的建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 36 (03): 258-263.
[24]徐硕, 党志胜, 张皓冰, 胡薇, 赵玉敏. 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 36 (03): 297-302.
[25]谭恩丽, 王正峰, 周文策, 李石柱, 卢艳, 艾琳, 蔡玉春, 滕雪娇, 张顺先, 党志胜, 杨春利, 陈家旭, 胡薇, 周晓农, 田利光. 我国包虫病报告病例数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8, 30 (01): 47-53.
[26]刘秀凤, 孙嘉慧, 徐斌, 陈军虎, 胡薇. 田鼠巴贝虫候选诊断抗原的表达和评价[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 (06): 549-553.
[27]闫帅, 严萍, 莫筱瑾, 徐斌, 张颋, 胡薇, 詹若挺, 叶萍. 细粒棘球绦虫乳酸脱氢酶B细胞表位的预测及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 (06): 554-558.
[28]洪清华, 王韵丞, 李鸿雁, 张瑞祥, 李健, 陈木新, 刘骁, 殷明波, 王敬文, 胡薇. 一段检测锥虫特异性核酸靶序列的筛选及评价[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 (06): 588-593.
[29]党志胜, 奥祐三郎, 周晓农, 胡薇, 张颋, 陈军虎, 徐斌, 赵玉敏, 肖宁. 抗癌药物索拉非尼体外抗多房棘球蚴的效果评价(英文)[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 (05): 417-422.
[30]侯慧玉, 宋华芹, 张顺先, 艾琳, 卢艳, 蔡玉春, 李石柱, 滕雪娇, 杨春利, 胡薇, 陈家旭. 我国疟疾报告病例数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7, 29 (04): 436-440+458.
[31]赵楠, 李青, 胡薇. 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体内的成功表达[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 (03): 213-217.
[32]王东, 冯宇, 李凡, 格鹏飞, 张颋, 胡薇, 梁虹, 杨国兵, 余大为, 杨成明, 杨俊克. 甘肃省藏区人群棘球蚴病流行现状调查及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 (02): 140-144.
[33]张顺先, 杨春利, 艾琳, 陈木新, 蔡玉春, 卢艳, 陈韶红, 徐闻, 古文鹏, 周永明, 夏尚, 陈军虎, 李石柱, 陈家旭, 胡薇, 周晓农. 昆明市腹泻人群中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特征[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7, 12 (04): 298-301.
[34]杨春利, 张顺先, 艾琳, 蔡玉春, 卢艳, 陈韶红, 徐闻, 古文鹏, 胡薇, 陈军虎, 李石柱, 陈家旭, 周晓农. 昆明市腹泻人群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特征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7, 33 (04): 321-325.
[35]陈木新, 陈家旭, 柳伟, 冯欣宇, 陈绅波, 陈韶红, 蔡玉春, 徐斌, 胡薇. 云南中缅边境等地5种疟原虫18S rDNA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种系发育[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 (06): 493-499.
[36]冯宇, 王东, 李凡, 张颋, 胡薇, 格鹏飞. 495例棘球蚴病病例特征分析[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7, 32 (01): 55-58.
[37]辛玥, 赵楠, 李青, 胡薇. 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体内的表达和检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 (06): 517-521.
[38]张高峡, 傅文彬, 胡薇, 沈琼. N-末端核定位序列对猪圆环病毒衣壳蛋白病毒样颗粒在汉逊酵母中组装的影响[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6, 29 (10): 1037-1042.
[39]辛玥, 刘牧, 李青, 胡薇. 血吸虫转录因子研究现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6, 28 (06): 745-749.
[40]刘丛珊, 张皓冰, 薛剑, 陶奕, 胡薇. 氨基醇咔唑化合物BTB3体外抗细粒棘球蚴效果的评价[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 (03): 245-248+254.
[41]熊敏倩, 文祎, 胡薇, 林东海. 兔朊病毒蛋白β2-α2Loop的溶剂可及性分析[J]. 药物生物技术, 2016, 23 (01): 22-25.
[42]柴日奕, 王吉鹏, 李健, 张瑞祥, 李青, 刘牧, 辛玥, 徐斌, 胡薇. 日本血吸虫胰凝乳蛋白酶样蛋白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 33 (04): 251-257.
[43]陈英, 奥·乌力吉, 张颋, 吴群峰, 党志胜, 陈军虎, 胡薇. 细粒棘球绦虫丙酮酸脱氢酶的重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 27 (04): 376-380.
[44]张颋, 陈英, 张俊瑞, 王东, 鄂正隆, 冯宇, 莫筱瑾, 孙德健, 徐斌, 胡薇.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G亚型抗体的检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 33 (02): 122-125.
[45]沈海默, 郑琪, 胡薇. 日本血吸虫组蛋白基因家族分子进化分析[J].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15, 42 (02): 67-73.
[46]张颋, 贾利芳, 陈英, 鞠川, 莫筱瑾, 徐斌, 陈绅波, 陈军虎, 胡薇. 细粒棘球绦虫组织蛋白酶B的重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4, 26 (06): 642-647.
[47]杜晓峰, 徐斌, 刘建, 王吉鹏, 刘牧, 刘秀凤, 马晓琳, 胡薇, 鞠川. 日本血吸虫钙蛋白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 (02): 86-91.
[48]李娜娜, 王吉鹏, 杜晓峰, 胡薇. 日本血吸虫两种酪氨酸酶的克隆、表达和转录特异性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 (02): 95-100.
[49]王树奇, 徐斌, 刘建, 王吉鹏, 胡薇. 日本血吸虫醛糖还原酶基因RNA干扰效应的初步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 (01): 17-21.
[50]杜晓峰, 鞠川, 胡薇. 血吸虫尾蚴侵染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 25 (06): 664-667.
[51]苏敬, 徐斌, 刘秀凤, 殷明波, 胡薇. 群体水平日本血吸虫弹性蛋白酶遗传差异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 31 (04): 264-269.
[52]魏刚刚, 徐斌, 鞠川, 胡薇. 日本血吸虫核糖体蛋白SjRibosom alL18a及其B细胞表位的筛选和评价[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 31 (04): 270-274.
[53]孙嘉慧, 韩建平, 冯正, 胡薇. 田鼠巴贝虫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 31 (03): 235-237+241.
[54]陈韶红, 胡薇, 沈海默, 张仪, 陈家旭, 李浩, 张永年, 周卉, 童小妹,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种质资源库的构建与展望[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3, 29 (05): 427-432.
[55]刘建, 胡薇, 徐斌, 王吉鹏, 王树奇, 王小宁. 金诺芬抗日本血吸虫活性机制及其细胞毒性的探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 (06): 450-454.
[56]刘建, 徐斌, 张晓, 刘璐, 胡薇, 王小宁.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1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 (05): 335-340.
[57]卢艳, 徐斌, 鞠川, 莫筱瑾, 陈绅波, 冯正, 王小宁, 胡薇. 日本血吸虫含EF-手型结构域钙结合蛋白的克隆表达与免疫诊断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 (03): 165-169.
[58]卢艳, 徐斌, 鞠川, 莫筱瑾, 陈绅波, 冯正, 王小宁, 胡薇. 日本血吸虫虫卵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和阳性克隆的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 (02): 109-115.
[59]王晓娜, 徐斌, 冯正, 王小宁, 胡薇. 日本血吸虫Toll样受体相互作用蛋白 基因的克隆 表达及鉴定[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 (04): 406-411.
[60]徐斌, 段新伟, 卢艳, 陈绅波,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P7抗原的克隆表达、虫期特异性分析以及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 (03): 161-166.
[61]孔娟, 冯正, 徐斌, 邓王平, 杨忠, 胡薇. 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虫期表达差异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 (03): 179-182.
[62]莫筱瑾, 冯正, 胡薇.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血吸虫生物学中的应用及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 (03): 224-228+232.
[63]葛军, 陈红根, 胡薇. 日本血吸虫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 (03): 292-295.
[64]徐斌, 冯正, 徐兴建, 胡薇. Kato-Katz法2送6检结合粪孵法用于血吸虫病现场筛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 (03): 321-323.
[65]徐斌, 鞠川, 卢艳, 莫筱谨, 冯正, 许学年, 胡薇. 日本血吸虫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 (02): 81-86.
[66]吕山, 张仪, 刘和香, 胡铃, 柳伟, 刘琴, 李石柱, 胡薇, Jürg Utzinger, 周晓农. 中国大陆福寿螺种群遗传学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 (02): 178-182.
[67]江莉, 冯正, 胡薇, 张耀光. 棘球蚴AgB抗原家族基因的克隆及抗原表位的预测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 (05): 368-371+376.
[68]邓王平, 冯正, 徐斌, 孔娟, 胡薇. 日本血吸虫内皮分化相关因子-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 (03): 180-184.
[69]钱门宝, 徐斌, 孔娟, 鞠川,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的原核克隆表达及虫期转录特异性[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 (01): 17-20.
[70]田欣, 张玲, 徐斌, 莫晓瑾, 胡薇. 日本血吸虫钙离子通道变异β亚基基因在成虫和童虫期转录本的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 21 (05): 412-415.
[71]段新伟, 傅颖慧, 卢艳, 黄成玉, 鞠川, 徐斌, 许学年,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文库免疫学筛选及阳性克隆的初步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 (01): 80-82.
[72]钱门宝, 胡薇. 血吸虫体被的结构功能及其蛋白质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 (06): 466-471.
[73]殷明波, 朱根凤, 张祥林, 徐斌, 莫筱瑾, 孙胜强, 王升跃, David Blair, 胡薇, 冯正. 新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日本血吸虫微卫星位点的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02): 104-109.
[74]王玮, 刘德立, 胡薇, 冯正, 杨忠. 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全长基因编码序列的预测、验证与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01): 30-34.
[75]黄成玉, 卢艳, 王玮, 鞠川, 冯正, 杨忠, 王升跃, 胡薇. 日本血吸虫弹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虫期特异性转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7, (05): 359-363.
[76]杨忠, 胡薇, 苏谨, 马骊, 李亦学, 冯正, 魏东芝. 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生物信息学鉴定与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7, (03): 272-275.
[77]杨忠, 徐斌, 王玮, 冯正, 魏东芝, 胡薇. 日本血吸虫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克隆和融合表达[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7, (01): 6-11.
[78]沈海默, 胡薇, 陈韶红, 郑琦, 周晓农. 基于J2EE平台的寄生虫虫种资源库的构建[J].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7, (01): 8-12.
[79]周晓农, 林矫矫, 曹建平, 黄兵, 陈韶红, 张仪, 胡薇. 中国寄生虫种质资源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S1): 1-10.
[80]鞠川, 彭建新, 徐斌, 王玮,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钙磷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进化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05): 360-365.
[81]鞠川, 冯正, 胡薇. 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06, (05): 250-255.
[82]周晓农, 林矫矫, 胡薇, 黄兵, 曹建平. 寄生虫学发展特点与趋势[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 (S1): 349-354.
[83]周晓农,林矫矫,王显红,黄兵,胡薇,陈家旭,张仪,陈韶红,邱持平,曹建平. 国外寄生虫学发展简史[J].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5, (02): 51-53.
[84]王兆军,胡薇,沈大康,武小文,王聚君,韩泽广,薛纯良. 日本血吸虫SjE16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诊断应用潜能[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3, (02): 14-17.
[85]胡薇,王兆军,武小文,王聚君,韩泽广,沈大康,冯正. 日本血吸虫Sjp50重组蛋白用于免疫诊断的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3, (01): 7-11.
[86]胡薇,刘锋,王聚君,许学年,韩泽广,冯正. 日本血吸虫分泌蛋白基因Sjsp16的克隆与表达[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2, (05): 12-15.
1、2021,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2、2021,“草原英才”领军人才。
3、2020,国务院特殊津贴。
4、2020,钟扬式好老师。
5、2018,全国血防卫士。
6、2018,上海市巾帼创新科技奖暨三八红旗手标兵。
7、2018,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8、2018,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三)。
9、2017,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0、201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
11、2011,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基础医学科研创新奖”。
12、2007,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13、2005,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14、2004,上海市科技启明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