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99.09-2003.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学士
2003.09-2006.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硕士
2006.09-2009.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博士
工作经历:
2009.08-2010.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科研助理
2010.06-2012.06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师资博士后(讲师)
2012.11-2014.09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
2014.10-2017.09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17.10-2021.08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2021.09-至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微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发现及生物合成研究
专业研究领域:
研究组运用生物信息学、分子遗传学、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方法,聚焦于微生物源活性小分子的研究,开展的研究领域有基因组信息驱动抗感染、抗肿瘤活性分子的高效发现、重要活性分子的生物合成机制的解析以及其合成生物学研究,拓展药物分子的来源,为新药物的可持续创制的提供保障。
发明专利:
[1]王军, 马越, 夏彬彬, 陈义华, 郭正彦. 抗微生物肽及其应用[P]. 北京市: CN115884784A8, 2024-05-10.
[2]郭正彦, 胡兆农, 张继文, 吴文君. L-环丁氨酸的制备方法[P]. 陕西省: CN117587080A, 2024-02-23.
[3]王军, 马越, 夏彬彬, 陈义华, 郭正彦. 抗微生物肽及其应用[P]. 北京市: CN115884784A, 2023-03-31.
[4]陈义华, 郭正彦, 李鹏伟. 一种抗肿瘤抗菌化合物及其应用[P]. 北京市: CN109021080B, 2021-09-24.
[5]陈义华, 郭正彦, 李鹏伟. 一种抗肿瘤抗菌化合物及其应用[P]. 北京市: CN109021080A, 2018-12-18.
[6]花日茂, 郭正彦, 柏钰, 操海群, 吴祥为, 李学德, 唐俊. 银杏内生真菌[P]. 安徽省: CN102676398B, 2014-01-15.
[7]郭正彦, 花日茂, 柏钰, 操海群, 吴祥为, 李学德, 唐俊. 加拿大一枝黄花内生真菌的抗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02719363B, 2013-03-27.
[8]郭正彦, 花日茂, 柏钰, 操海群, 吴祥为, 李学德, 唐俊. 加拿大一枝黄花内生真菌的抗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2719363A, 2012-10-10.
[9]郭正彦, 花日茂, 柏钰, 操海群, 吴祥为, 李学德, 唐俊. 加拿大一枝黄花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P]. 安徽: CN102690759A, 2012-09-26.
[10]花日茂, 郭正彦, 柏钰, 操海群, 吴祥为, 李学德, 唐俊.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P]. 安徽: CN102676398A, 2012-09-19.
[11]吴文君, 姬志勤, 郭正彦. 环六肽抗菌化合物[P]. 陕西省: CN101845081B, 2012-08-01.
[12]吴文君, 姬志勤, 郭正彦. 环六肽抗菌化合物[P]. 陕西: CN101845081A, 2010-09-29.
出版专著:
[1]中国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10 参编
发表英文论文:
[1]Ma, Yue; Guo, Zhengyan; Xia, Binbin; Zhang, Yuwei; Liu, Xiaolin; Yu, Ying; Tang, Na; Tong, Xiaomei; Wang, Min; Ye, Xin; Feng, Jie; Chen, Yihua*; Wang, Jun*. Identif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using deep learning. Nat Biotechnol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2- 01226-0
[2]Chen, Meng; Cao, Zhenju; Tang, Wei; Wang, Min; Chen, Yihua*; Guo, Zhengyan*. Discovery of novel septacidin congeners from a high yield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strain Streptomyces albus 1597. J Antibiot 2022, 75(3):172-175.
[3]Guo, Zhengyan; Tang, Yue; Tang, Wei; Chen, Yihua*. Heptose-containing bacterial natural products: structures, bioactivities, and biosyntheses. Nat Prod Rep 2021, 38(10):1887-1909.
[4]Li, Chao; Bao, Wuyun*****; Zhang, Haoyue; Lyu, Zhitang; Chen, Yihua; Guo, Zhengyan*.Discovery of brominated alboflavusins with anti-MRSA activities. Front Microbiol 2021, 12, 641025.
[5]Li, Pengwei; Chen, Meng; Tang, Wei; Guo, Zhengyan; Zhang, Yuwei; Wang, Min; Horsman, Geoff P.; Zhong, Jin; Lu, Zhaoxin; Chen, Yihua*.Initiating polyketide biosynthesis by on-line methyl esterific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1): 4499.
[6]Wang, M.; Xie, Z.; Tang, S.; Chang, E. L.; Tang, Y.; Guo, Z.; Cui, Y.; Wu, B.; Ye, T.; Chen, Y.* Reductase of Mutanobactin synthetase triggers sequential C-C macrocyclization, C-S bond formation, and C-C bond cleavage. Org Lett 2020, 22 (3), 960-964.
[7]Tang, Y.; Wang, M.; Qin, H.; An, X.; Guo, Z.; Zhu, G.; Zhang, L.; Chen, Y.* Deciphering the biosynthesis of TDP-beta-L-oleandrose in Avermectin. J Nat Prod 2020, 83 (10), 3199-3206.
[8]Tang, Wei; Li, Pengwei; Chen, Meng; Guo, Zhengyan*; Chen, Yihua*. Biosynthesis of the N6-glycosylated L-heptosamine-adenine core in septacidin. Org Lett 2020, 22 (13), 5251-5254.
[9]Zhang, Yuwei; Wang, Min; Tian, Jun; Liu, Jia; Guo, Zhengyan; Tang, Wei; Chen, Yihua*.Activation of paulomycin production by exogenous gamma-butyrolactone signaling molecules in 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 J1074.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20, 104(4): 1695-1705.
[10]Hao, Tingting; Xie, Zhoujie; Wang, Min; Liu, Liwei; Zhang, Yuwei; Wang, Weicang; Zhang, Zhao; Zhao, Xuejin; Li, Pengwei; Guo, Zhengyan; Gao, Shushan; Lou, Chunbo; Zhang, Guodong; Merritt, Justin; Horsman, Geoff P; Chen, Yihua*.An anaerobic bacterium host system for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natural product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3665.
[11]Guo, Z; Li, P; Chen, G; Li, C; Cao, Z; Zhang, Y; Ren, J; Xiang, H; Lin, S; Ju, J; Chen, Y.Design and Biosynthesis of Dimeric Alboflavusins with Biaryl Linkages via Regiospecific C-C Bond Coupling.J Am Chem Soc, 2018, 140(51): 18009-18015.
[12]Tang, W#.; Guo, Z#.; Cao, Z.; Wang, M.; Li, P.; Meng, X.; Zhao, X.; Xie, Z.; Wang, W.; Zhou, A.; Lou, C.; Chen, Y*. D-Sedoheptulose-7-phosphate is a common precursor for the heptoses of septacidin and hygromycin B.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8, 115 (11), 2818-2823.
[13]Li, P.; Guo, Z.; Tang, W.; Chen, Y.* .Activation of three natural product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 from Streptomyces lavendulae CGMCC 4.1386 by a reporter-guided strategy.Synth Syst Biotechnol, 2018, 3(4): 254-260.
[14]Gao, C.; Guo, Z.; Lu, X.; Chen, H.; Liu, L.; Yu, Z.*; Chen, Y.* .Hexaricins, Pradimicin-like Polyketides from a Marine Sediment-Derived Streptosporangium sp. and Their Antioxidant Effects.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18, 81(9): 2069-2074.
[15]Tang, W; Guo, Z; Cao, Z; Wang, M; Li, P; Meng, X; Zhao, X; Xie, Z; Wang, W; Zhou, A; Lou, C; Chen, Y.d-Sedoheptulose-7-phosphate is a common precursor for the heptoses of septacidin and hygromycin B.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8, 115(11): 2818-2823.
[16]Luo, X.; Cao, J.; Huang, J.; Wang, Z.; Guo, Z.; Chen, Y.; Ma, S.; Liu, J.* .Genome sequencing and 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 the potential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Cercospora sojina Hara on soybean.DNA research, 2017.
[17]Meng Xiangxi; Wang Wenzhao; Xie Zhoujie; Li Pengwei; Li Yue; Guo Zhengyan; Lu Yingjian; Yang Jie; Guan Kaile; Lu Zhaoxin; Tan Huarong; Chen Yihua*.Neomycin biosynthesis is regulated positively by AfsA-g and NeoR in Streptomyces fradiae CGMCC 4.7387.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7, 60(9): 980-991.
[18]Tian, Jun; Chen, Haiyan; Guo, Zhengyan; Liu, Ning; Li, Jine; Huang, Ying; Xiang, Wensheng*; Chen, Yihua*.Discovery of pentangular polyphenols hexaricins A-C from marine Streptosporangium sp. CGMCC 4.7309 by genome mining.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6, 100 (9), 4189-4199.
[19]Guo, Zhengyan; Li, Jine; Qin, Hua; Wang, Min; Lv, Xun; Li, Xuebing; Chen, Yihua*.Biosynthesis of the Carbamoylated D-Gulosamine Moiety of Streptothricins: Involvement of a Guanidino-N-glycosyltransferase and an N-Acetyl-D-gulosamine Deacetylase.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15, 54(17): 5175-5178.
[20Li, Pengwei; Li, Jine; Guo, Zhengyan; Tang, Wei; Han, Jianshan; Meng, Xiangxi; Hao, Tingting; Zhu, Yaxin; Zhang, Lixin; Chen, Yihua*.An efficient blue-white screening based gene inactivation system for Streptomyces.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5, 99(4): 1923-1933.
[21]Fan, Lixia; Ji, Zhiqin; Guo, Zhengyan*; Wu, Wenjun*.NW-G12, A novel nonchlorinated cyclohexapeptide from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Chem Nat Comp, 2013, 49(5): 910-913.
[22]Li JinE; Guo ZhengYan; Huang Wei; Meng XiangXi; Ai GuoMin; Tang GongLi*; Chen YiHua*.Mining of a streptothricin gene cluster from Streptomyces sp TP-A0356 genome via heterologous expression.Sci China Life Sci, 2013, 56(7): 619-627.
[23]Fan, Lixia; Guo, Zhengyan*; Wu,Wenjun*.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SC11 producing desertomycin A.Afric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 2013, 14(7): 1246-1252.
[24]Guo, Zhengyan*; Shen, Ling; Ji, Zhiqin; Wu, Wenjun*.Enhanced Production of a Novel Cyclic Hexapeptide Antibiotic (NW-G01) by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Int J Mol Sci, 2012, 13(4): 5230-5241.
[25]Guo, Zhengyan; Shen, Ling; Zhang, Jiwen; Xin, Hongmei; Liu, Wei; Ji, Zhiqin; Wu, Wenjun*.NW-G03, a related cyclic hexapeptide compound of NW-G01, produced by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J Antibiot, 2011, 64(12): 789-794.
[26]Guo, Zhengyan; Hua, Rimao; Bai, Yu; Wu, Xiaowen; Cao, Haiqun; Li, Xuede; Wu, Xiangwei; Tang, Jun.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of antiphytopathogenic activity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live foliages of Ginkgo biobla L.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 2011, 5(13): 1686-1690.
[27]Guo, Zhengyan; Ji, Zhiqin; Zhang, Jiwen; Deng, Jing; Shen, Ling; Liu, Wei; Wu, Wenjun.NW-G01, a novel cyclic hexapeptide antibiotic, produced by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 II. Structural elucidation..J Antibiot, 2010, 63(5): 231-235.
[28]Li, Sheng-Kun; Ji, Zhi-Qin; Zhang, Ji-Wen; Guo, Zheng-Yan; Wu, Wen-Jun*.Synthesis of 1-Acyl-3-isopropenylbenzimidazolo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Activity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0, 58(5): 2668-2672.
[29]Guo, Zhengyan; Shen, Ling; Ji, Zhiqin; Zhang, Jiwen; Huang, Luzhi; Wu, Wenjun*.NW-G01, a novel cyclic hexadepsipeptide antibiotic, produced by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 I. Taxonomy, fermentation, isolati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J Antibiot, 2009, 62(4): 201-205.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张昊月, 郭正彦, 吕志堂, 陈义华. 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提高达托霉素产量[J]. 微生物学通报, 2021, 48 (01): 113-122.
[2]陈萌, 唐伟, 郭正彦, 陈义华. L-六碳糖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9, 46 (07): 1678-1694.
[3]吴小文, 郭正彦, 柏钰, 花日茂, 徐庆庆, 吴祥为, 李学德, 唐俊. 雪松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9 (04): 619-623.
[4]辛红梅, 郭正彦, 范丽霞, 胡兆农, 吴文君. 山东半岛农药污染点源放线菌多样性及抑菌活性[J]. 微生物学报, 2012, 52 (04): 435-441.
[5]柏钰, 程遥, 郭正彦, 吴小文, 花日茂, 操海群, 李学德, 唐俊. 银杏内生真菌T4抑菌活性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8 (06): 831-837.
[6]王大海, 姬志勤, 魏少鹏, 郭正彦, 吴文君. 冬凌草中抑菌成分研究[J]. 农药, 2010, 49 (06): 410-412+428.
[7]沈玲, 郭正彦, 吴文君. 放线菌SL-5链霉素耐药突变菌株的分离、活性筛选及发酵优化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 (12): 205-211.
[8]刘伟, 秦曙, 吴文君, 郭正彦, 沈玲. 溴菌腈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792-794.
[9]沈玲, 郭正彦, 姬志勤, 龙建友, 胡兆农, 吴文君. 利用链霉素耐药性突变筛选抗菌活性放线菌[J]. 农药学学报, 2008, (01): 61-67.
[10]黄路枝, 胡兆农, 郭正彦, 吴文君. 土壤稀有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农药学学报, 2007, (01): 59-65.
[11]沈玲, 郭正彦, 魏少鹏, 龙建友, 刘伟, 吴文君. 陕北沙漠土壤颉抗放线菌的生物活性及理化特性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7, (01): 59-63.
[12]沈玲, 郭正彦, 吴文君. 极端环境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J]. 西北农业学报, 2005, 14 (05): 146-149+154.
[13]郭正彦, 沈玲, 陈华保, 吴文君.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A_2C菌株发酵液的抗菌谱及稳定性测定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5, 14 (05): 150-154.
荣誉奖励:
1、2017年评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优秀党务工作者”。
2、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修远探“微”,“上”“下”索药
——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正彦
2023-03-24
1928年,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ra Fleming)发现青霉素并开创了微生物药物的新领域。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天然产物的药物开发一直是新药研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后来,随着分子靶位筛选理论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天然产物药物研究策略逐渐失去了优势。如今,基因组测序探明微生物中蕴含着大量未开发的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天然产物的药物开发迎来了新的时机,再次成为热点和前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正彦有幸见证、参与了近20余年来天然产物药物开发领域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即便是在不被看好的时候,他也仍然将其视作终身的事业,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现如今,郭正彦再次向自己发起了新的挑战,他正积极组建新的研究团队,基于“建物致用”的合成生物学策略,聚焦抗感染抗肿瘤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的高效发现,为微生物药物的创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将与志同道合者运用生物信息学、遗传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方法,开展基因组信息驱动抗耐药菌、抗病毒、抗真菌活性小分子的高效发现,生物合成机制的解析及其合成生物学研究,共同拓展药物分子的来源,为新药物的可持续创制提供保障。
求知若渴 初探微药
1999年的夏天,结束高考的郭正彦开始在自己的村子里到处寻人,亲戚、老师……凡是他熟悉的、有见识的长辈都被他拜访过了。这是为了咨询一个问题——大学报什么专业好?彼时,郭正彦是村里仅有的两名考上大学的学生之一,在消息相对闭塞、师资匮乏、缺少参考样本的农村,没有人能给他一个“标准答案”。只有农业、矿业和医学是他大概知道“学了以后能做什么”的专业,但是这几个专业发展前景如何呢?正当其不知所措之际,亲戚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为他指点了迷津:“农业是国之根本,中国是农业大国,况且民以食为天,无论如何国家不会轻视农业发展。”就这样,郭正彦将农业院校作为第一志愿。很快,他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录取,并在此度过了10年的本、硕、博学习生涯。
在本科所学的众多基础课程中,郭正彦对农药化学印象最深刻,也最感兴趣:“农药化学涉及食品安全,和我们生活很密切。那时候和现在一样,很多人谈农药色变,但其实学习之后才发现,原来农药被我们‘妖魔化’了。”硕士时期,郭正彦开始跟随著名的农药专家吴文君教授从事农药化学研究。吴文君教授长期从事利用天然产物(植物、微生物)创制新农药的研究,在国内外农药界有较高知名度。按照郭正彦的初衷:既然已经拜入这样一位名师门下,自然要学习老师的看家本领。然而老先生却说:“植物药(中草药)在中国已经被研究了几千年,目前已发现的植物都被研究过,但是微生物天然产物是近一个世纪才开始研究的,还有很多新的分子等待发现,你可以选择这个方向。”于是,郭正彦选择新型农用抗生素的创制作为自己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
广义地讲,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应称为天然产物,但在化学学科内,天然产物专指由动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及生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化合物。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有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可作为抗癌药、抗寄生虫药、消炎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免疫抑制剂等,在人类健康、病虫害防治及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1981—2006年间在国际上批准的药物中,超过50%来源于天然产物、天然产物的衍生物或模拟天然产物药效基团的合成化合物,而药理活性是药物研发的基础和核心,是必要条件。因此,当时的研究主流是选择能产生高活性物质的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发现新的次级代谢产物。郭正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通过比较发现特殊环境来源的微生物产生新的抗生素概率更高,于是他在课题设计选择上选取了5株不同生境来源菌株作为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有高活性菌株2株、中等活性菌株3株。这在旁人看来简直是“自讨苦吃”,自己给自己增加工作量和难度。然而郭正彦内心坚信“发现微生物代谢新的天然产物本身需要承担巨大的重复风险,只有多渠道地增加‘特殊’菌株才能增加发现新化合物的机会”。
“就像开盲盒一样,没人知道从哪一种微生物中才能发现新的次级代谢产物。”郭正彦回忆,在那个领域内科研人才缺乏、消息传递手段落后的“一穷二白”的年代,他需要完成的发酵、菌种筛选、菌种鉴定、结构解析等工作根本没有人教,只有《微生物药物学》《波谱解析》等寥寥几本著作可供他自学参考。不仅如此,那时实验室仅有两台高效液相色谱仪,大家都在排队使用。为了保证研究进度,郭正彦甚至连续两年不曾回家过年,就为了在假期得到使用仪器的机会。但无论他如何小心谨慎、付出多少努力,随着研究的推进,5株菌里还是有2株“做着做着因为各种原因做不下去了”:“我尝试了所有我能尝试的方法想要继续,最终发现还是解决不了当时的问题,迫不得已才放弃了对这2株菌的研究。”不久后,又有1株菌遗憾退场。“最后挑出来2株菌,一株就是白黄菌素产生菌,另外一株提取出来的二次代谢产物活性不够,最终也放弃了。”此时已经是郭正彦攻读博士的第二个学期,将近5年时间,只取得一项成果——有人问他:看着自己的研究样本一个一个随着时间被淘汰,甚至到博士毕业时很可能落得一无所有,你难道不恐慌、不痛苦吗?郭正彦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科研嘛,哪有容易的,每一项成果产出都是困难重重,即使全都失败了也不稀奇。因为早就有这种心理准备,所以不觉得痛苦,甚至不觉得这是大困难,最后有收获反而让我觉得研究非常顺利。”
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驱使着郭正彦不断攀登,精益求精。在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领域,从菌种的筛选、培养、提取、代谢分析,到产出、应用等,郭正彦了解并能够胜任大部分研究工作,但他心中的一整张“科研拼图”中唯独缺了一块“上游的遗传技术”。“我一直不甘心在整个研究体系中唯独没有弄懂这个问题,我总觉得这是‘不完整的’,所以非常想寻找一个机会去从事相关研究。”因此郭正彦开始四处联系科研单位,以寻求合适的学习与实践机会。
砥砺前行 攀登不止
2012年,恰逢陈义华教授回国组建团队,郭正彦与其见面后一拍即合。万分欣喜之下,双方竟完全忘记商讨工作待遇等问题,只针对科研问题进行一番热烈讨论后便约定前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努力。
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9年,是郭正彦科研生涯快速成长和转变的9年。
2012年正式加入陈义华教授课题组的郭正彦已经拥有了两年的科研工作经验,此时他十分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待提升,因此目标明确,步履坚定。无论做任何事,遇到怎样的困难,郭正彦总是“逼迫”自己尽快克服。他说:“人可以有不擅长的工作,但千万不能有短板,否则将来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出问题。”
前5年,郭正彦专注于微生物水溶性天然产物的研究,一路稳扎稳打。他以链丝菌素为例阐明了D-古洛糖胺的生物合成机制,鉴定了首个修饰胍基亚胺的N-糖基转移酶StnG,提升了对含相关糖基化合物的分析水平,促进其开发。在解析庚糖的生物合成机制的工作中,他解析了细菌天然产物所含有的四类庚糖骨架中两类的形成机制,首次发现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合成二磷酸腺苷庚糖(ADP-heptose)这一炎症因子,揭示了潮霉素B中新颖的庚糖的生物合成机制,证实G+细菌也可以合成ADP-庚糖类炎症因子。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除了水溶性天然产物,在博士阶段发现的白黄菌素“由于活性不高而无法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难题也一直困扰着郭正彦。随着对生物合成的进一步理解,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基于构效关系和次级代谢多样性,通过理性设计和组合生物合成高效提高白黄菌素活性的思路。
通过比较发现,白黄素菌与二聚化的环六肽类化合物chloptosin和himastatin的单体非常相似,都含有独特的吡咯吲哚环结构单元。经分析小球蛋白、小球蛋白的单体和二聚化分子的构效关系,郭正彦及其合作者猜想:如果能在吡咯吲哚芳香环上形成位置特异性的C5-C5联芳基的白黄菌素二聚化产物,其生物活性将会大大提高。但如此复杂的分子中,吡咯咧跺芳香环上位置特异性的联芳基二聚反应在化学上是极大的挑战。围绕这一设想,郭正彦等人解析了白黄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操作生物合成基因获得了多种白黄菌素的衍生物。同时,得益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丰富的多样性,他们挑选了识别类似环六肽底物的催化二聚化反应的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P450酶ClpS和HmtS),采用组合生物合成技术获得了两个C5-C5位碳碳键连接的白黄菌素的联芳基二聚化衍生物。
随后的活性测试证明,如同郭正彦及其团队设计的那样,两个二聚化白黄菌素衍生物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相对单体都提高10~120倍以上,达到纳摩尔级,为白黄菌素类化合物的下一步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文章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刊》上。此外,郭正彦也非常关注新技术新策略在微生物天然产物发掘中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广泛兴起,郭正彦与合作者利用深度学习策略,从人体微生物相关数据库获得了十多个对多重耐药菌具有良好活性的抗菌肽,为微生物天然产物的高效发现探索了新路径……一项项接连诞生的优秀成果背后,是郭正彦始终如一的好奇心、责任心和进取心。
发起新挑战 迈向新征程
从求学时期夯实基础、不断积累,到加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厚积薄发、成果频出,这是郭正彦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用他自己的话说:“离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之前,我的科研生涯可以概括为‘自上而下’‘格物致知’的基础性研究,那下一步将是‘自下而上’‘建物致用’的应用基础性研究。”这样的转变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整体科研理念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具有雄厚基础、强大实力和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微生物学研究和微生物技术研发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比高校更加注重成果转化与实践应用,郭正彦自然而然开始更加关注新药研发环节中的“落地”环节。当前,面向临床开发新药即是郭正彦的主要目标。
因为这一新目标,2021年9月,郭正彦离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来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从头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向抗感染抗肿瘤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的创制发起了冲锋。他是这样回答众人的疑问的:“有句话说得好,‘生命在于折腾’。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不停地挑战新事物。”在他看来,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梦想,既然已经把生命倾注于科研,那就要发挥生命的最大力量,怀着自强的梦、自信的心、自律的精神,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极限,不断地前进、前进、前进。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3年2期 封底人物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