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勤,男,1962年出生,江西省余江县人,中共党员。现任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学科负责人。曾任江西农业大学农学系耕作学教研室主任,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主持工作)、馆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副主任兼国情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0.09—1984.07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大学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4.08—1986.09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系耕作学教研室,助教。
1986.09—1989.07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9.07—1991.03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系耕作学教研室,助教、讲师。
1991.03—1994.04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4.04—1994.08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系(院)耕作学教研室,讲师。
1994.08—1996.0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期满出站获《博士后证书》,博士后、破格晋升教授。
1996.07—1999.08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教研室,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9.08—2004.09 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
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出国培训部进修英语。
2003.09—2004.03 英国YORK大学环境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
2004.09—2006.04 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学科带头人。
2006.04—2009.05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学科负责人。
2006年8月,到香港、澳门考察访问。
2008年1月,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访问。
2009.05至今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所长)、首席教授、二级教授、博导。
2012.11-2013.03 美国GEORGIA大学农业与环境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社会服务:
黄国勤乐于将所学知识、所取得成果奉献社会、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他每年都应邀到全省各地为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授课,讲授主题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将自己科研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直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应有贡献。黄国勤获得由江西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评选的“2012年度全省农函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3年在“百名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赣南苏区行”科技下乡活动中,成绩突出,获得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中国农村专业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实践应用:
实践性是农业生态学这门综合性农业应用学科的重要特征,其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正因为此,黄国勤主持和参加完成的科技成果也十分注重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1)1998~2000年,黄国勤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96-920-21-04专题“赣南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适合赣南实践的猪—沼—果、紫色页岩开发等多项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并取得良好成效。从1998年1月~2000年12月在赣州市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益。累计新增产值13.6亿元,累计新增利税2.7亿元,全市已有41.09万户建有强回流沼气池,户平增收1200元,节约秸秆66.4万吨,节约劳力4800万个工日,封山面积200万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该成果也因此获得2001年赣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1-2等-01)。(2)1998~2003年,黄国勤主持完成的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江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模式及机理研究”, 于2003年8月24日通过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和专家鉴定,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黄国勤将项目研发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及先进配套关键技术先后在进贤、新建、萍乡、新余、贵溪、万年等地进行成果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2.34万亩,新增作物产量具115.82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136.33万元,新增纯收入59.66万元;同时还对吉安、景德镇、德兴、贵溪、金溪、进贤、崇仁、新干、南昌等地农民进行培训教育,直接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3)2003~2010年,黄国勤主持完成的200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红壤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创新与模式优化研究”成果,在江西省红壤旱地上广泛推广应用,取得增产、增收、增效的良好效果,并获得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证书编号:J1103042)。
社会兼职:
现任:
1、中国农业大学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2、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工程委员会委员;
3、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
4、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
5、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6、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
7、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
8、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委员;
9、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0、中国生态学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11、江西省农学会耕作专业委员会主任;
12、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
13、政协江西省人口资源环境委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4、江西省科协委员,等等。
曾任:
1、农业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
2、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3、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
4、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分会副理事长。
5、江西省减灾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6、江西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7、江西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
8、江西山江湖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9、《耕作与栽培》、《气象与减灾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编委。
10、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1、2010年3月25日被聘为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12、2009年2月21日当选为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13、2009年11月4日担任江西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4、2009年11月9日当选为江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15、2009年12月7日当选为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常务理事。
16、2008年4月5日被聘为“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17、2008年7月9日被聘请为政协江西省第十届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8、2008年6月11日被增补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2008年10月被《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杂志确定为特邀编委。
20、2008年11月1-2日当选为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21、2007年3月25日被聘请为“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22、2007年10月24日当选为江西省气象学会气候学与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
23、2006年3月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24、2006年9月6日当选为本届理事会理事。
开设课程:
黄国勤先后为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农业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并讲授多门农业生态学课程,如:《农业生态学基础》、《农业生态学》、《高级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专题讨论》、《农业生态学研究进展》、《农业生态学研究方法》、《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教学认真,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讲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20余门,如《耕作学》、《高级耕作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专题》、《农业现代化专题》、《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学研究进展》、《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研究生专业英语》、《Seminar》等。
培养人才:
截至2023年11月18日,黄国勤招收培养(含正在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计132人(含在职攻读人员),其中3名是巴基斯坦留学生。这其中相当部分是农业生态学专业或农业生态学研究方向;还有多名研究生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江西农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多名已毕业的博士后或博士、硕士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中,业绩突出,已担任厅级、处级领导职务,或被聘为高校或科研单位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等。
创建学位授权点:
2000年,黄国勤作为学科带头人牵头申请的江西农业大学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并于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农业生态学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黄国勤作为学科带头人牵头申请的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并于2013年开始招收首批农业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黄国勤作为江西省首个博士后、江西农业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创建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学位授权点作出积极贡献。
研究方向: 耕作制度、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发展与区域农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级及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主要有:
从1984年大学毕业至今,黄国勤共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级及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专题)115项,其中主持完成(含正在完成)77项。现将黄国勤主持完成的“农业生态学”领域的代表性科研课题25项列出如下:
1.《南方红黄壤地区高效无公害特色农业开发模式及配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南方红壤丘陵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状调研——多熟复种轮作农业模式的调研》
3.《红壤旱地农业系统的结构创新与模式优化研究》
4.《红壤旱地高效持续种植体系的生态学机理与模型》
5.《中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对策》
6.《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及调控》
7.《江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模式及机理研究》
8.《江西生态农业研究》
9.《江西省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
10.《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能源植物种植修复试验》
11.《江西省稻田冬季循环农业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12.《江西省水稻生产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13.《赣南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研究》
1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15.《秸秆还田条件下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6.《施氮和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碳、氮及杂草群落的动态研究》
17.《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体系研究》
18.《绿色农业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19.《绿色食品创新技术体系研究》
20.《绿色生态农业研究》
21.《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22.《实用生态农业技术研究》
23.《国内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24.《农业生态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
25.《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农业生态学课件研制》
成立研发机构:
由黄国勤牵头申请,并经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于2001年5月30日成立(文件:赣农大办抄字[2001]22号)。该研究中心主任由黄国勤担任。该研究中心成立20多年来,始终将农业生态学作为其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农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
此外,在江西省科协、江西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黄国勤还分别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牵头申请成立了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万年科技服务站和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余江科技服务站。万年科技服务站和余江科技服务站的建立,为农业生态学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农业生态学知识的交流和培训,以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受农民欢迎。
科技创新:
近40年来,黄国勤在推动农业生态学学科高质量发展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具体来说,其创新性成果主要有:(1)构建了农业生态学学科体系,提出了加强农业生态学学科建设、促进农业生态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2)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及调控途径,提出了稻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3)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红壤旱地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的方向、模式、路径及关键技术,筛选了多种红壤旱地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优化模式,提出了建立由“根不离土、土不离根”、“冬养、夏用、秋避旱”、“冬深耕、春不耕、夏浅耕、秋覆盖”等综合配套技术组成的红壤旱地多熟绿色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体系;(4)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撰写了该领域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并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剖,为我国不同区域建立和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参考;(5)考察、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科研成果: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 石庆华;黄英金;黄国勤;潘晓华;魏洪义 江西农业大学 2016
2 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 赵其国;黄国勤;谭宏伟;李伏生;宋同清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14
3 江南丘陵区双季稻田周年多作复合共生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黄国勤;王淑彬;罗奇祥;李祖章;方登 江西农业大学 2013
4 江南丘陵区双季稻田周年多作复合共生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黄国勤;王淑彬;罗奇祥;李祖章;方登 江西农业大学 2013
5 粮食安全下的稻田轮作系统研究 黄国勤;王淑彬;周培建;曹开蔚;蒋佩兰 江西农业大学 2012
6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钱海燕;樊哲文;黄国勤;方豫;严玉平 江西省遥感信息系统中心 2012
7 粮食安全下的稻田轮作系统研究 黄国勤;王淑彬;周培建;曹开蔚;蒋佩兰 江西农业大学 2012
8 主持“红壤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创新与模式优化研究”课题,于2010年6月30日通过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黄国勤;赵其国;张桃林;何园球;王兴祥 江西农业大学 2010
9 主持完成,“鄱阳湖地区种植业区划研究”课题通过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黄国勤;赵小敏;石庆华;王淑彬;尹国胜 江西农业大学 2009
10 主持完成,“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的优化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通过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黄国勤;刘隆旺;赵梅;刘秀英;廖萍 江西农业大学 2009
11 主持“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双季稻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示范”课题,于2010年6月30日通过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黄国勤;章秀福;高旺盛;刘宝林;曹开蔚 江西农业大学 2009
12 参加“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通过省级鉴定,项目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赵小敏;郭熙;陈金印;衷存堤;熊晓均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 2009
13 鄱阳湖及周遍经济区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赵小敏;郭熙;陈金印;池泽新;衷存堤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 2009
14 绿色农业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黄国勤;王海;郝旭昊;王淑彬;孙卫民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 2009
15 川西北牧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草畜平衡技术研究与示范 泽柏;游明鸿;郑群英;邓永昌;罗光荣 黄国勤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2007
16 江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模式及机理研究 黄国勤;刘隆旺;王林如;王淑彬;蒋海燕 江西农业大学 2003
17 主持的2005年度江西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中外生态学学科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编号:2005BIZZ04),于2009年12月29日通过结题验收,并于2009年12月30日获得《结题证书》(JXJG—2009—687)。
发明专利:
[1]周泉, 陈晓枫, 黄辉宇, 杨滨娟, 杨文亭, 王淑彬, 黄国勤. 一种红壤旱地紫云英条播种植方法[P]. 江西省: CN115812552A, 2023-03-21.
[2]王淑彬, 杨文亭, 周泉, 杨滨娟, 黄国勤. 一种农药喷洒隔离装置[P]. 江西省: CN210782668U, 2020-06-19.
[3]周泉, 黄国勤, 王淑彬, 杨滨娟, 杨文亭. 一种双季稻田冬季复种轮作种植模式[P]. 江西省: CN111066594A, 2020-04-28.
[4]周泉, 黄国勤, 王淑彬, 杨滨娟, 杨文亭. 一种高产高效的双季稻田种植模式[P]. 江西省: CN110432099A, 2019-11-12.
[5]王淑彬, 杨文亭, 杨滨娟, 周泉, 黄国勤, 蒋海燕. 一种适宜红壤旱地的增产增收型种植方法[P]. 江西省: CN110169328A, 2019-08-27.
[6]杨滨娟, 黄国勤, 陈洪俊, 邓丽萍, 王淑彬, 杨文亭, 周泉. 一种稻田水旱轮作的种植方法[P]. 江西: CN108260486A, 2018-07-10.
[7]杨滨娟, 黄国勤, 陈洪俊, 邓丽萍, 王淑彬, 杨文亭, 周泉. 一种三花混播绿肥还田的方法以及水稻种植的方法[P]. 江西: CN108260485A, 2018-07-10.
[8]杨滨娟, 黄国勤, 杨文亭, 王淑彬. 一种双季稻与紫云英配合种植方法[P]. 江西: CN106688599A, 2017-05-24.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从1996年出版第一部著作以来,黄国勤独著或合撰(主编、副主编、参编或编委)出版教材、专著、论文集、研究专辑共计100部(种),如:《中国耕作学》、《中国南方耕作制度》、《江西省耕作制度理论与实践》、《江西生态安全研究》、《江西农业灾害规律》、《江西绿色农业》、《江西冬季农业开发模式及关键技术》、《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学:理论、实践与进展》,等等。
1.《江西省冬季农业研究》,黄国勤,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1993年12月。
2.《江西省耕作制度理论与实践》,黄国勤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9月。
3.《中国南方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4.《江西京九沿线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黄国勤著,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
5.《江西农业》,黄国勤著,新华出版社,2000年8月。
6.《江西省耕作制度理论与实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7.《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可持续发展》,黄国勤、高旺盛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
8.《农业总论》,胡跃高主编,黄国勤、王宏富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9.《中国耕作学》,黄国勤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7月。
10.《图书馆工作回顾与展望》,黄国勤(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1月。
11.《江西农业灾害规律》,黄国勤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2月。
12.《生态学概论》,黄国勤(编者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13.《实用生态农业技术》,彭崑生 主编,章康华、黄国勤(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9月。
14.《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黄国勤(编者之一),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6月。
15.《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黄国勤(编委之一),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4月。
16.《耕作制度与“三农”问题》,黄国勤(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
17.《生态经济与生态江西》,刘宜柏、王晓鸿、黄国勤(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4月。
18.《新阶段中国粮食问题研究》,黄国勤(编委之一),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5月。
19.《全国粮区高效多熟十大种植模式》,黄国勤(编委之一),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5月。
20.《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研究》,石庆华、上官新晨、黄国勤(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8月。
21.《农业发展原理》,黄国勤(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2.《农作学》,黄国勤(学术顾问并参加编写),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9月。
23.《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黄国勤(编委),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12月。
24.《中国粮食安全研究》,黄国勤任学术顾问,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5.《江西生态安全研究》,黄国勤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
26.《江西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黄国勤(编委),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7月。
27.《农业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黄国勤(编委),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
28.《自主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黄国勤(编委),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
29.《江西生态农业》,彭崑生主编,黄国勤(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4月。
30.《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黄国勤(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9月。
31.《农业资源与区划》,黄国勤(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9月。
32.《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黄国勤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11月。
33.《江西生态(第1~6卷)》,黄国勤(副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34.《生态经济学》 黄国勤(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月。
35.《有机农业:理论、模式与技术》,黄国勤(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7月。
36.《现代农业与科技创新》,黄国勤(编委),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月。
37.《中国区域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黄国勤(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8月。
38.《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黄国勤(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8月。
39.《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40.《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黄国勤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
41.《让思想启迪未来》,张泰城 主编,黄国勤(副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42.《山江湖工程创新技术与方法》,黄国勤(参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43.《江西冬季农业开发模式及关键技术》,黄国勤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12月。
44.《中国旱区农业》,黄国勤(参加编写),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7月。
45.《发展中的江西生态经济》,黄国勤(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46.《探索中的江西低碳经济》,黄国勤(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47.《鄱阳湖流域农业与生态研究》,黄国勤(编委),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0月。
48.《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黄国勤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49.《农业生态学原理》,黄国勤(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50.《农家生态旅游百问百答》,黄国勤(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4月。
51.《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赵其国、黄国勤(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
52.《农业生态学》
53.《农业生态学:理论、实践与进展》,黄国勤,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3月。
54.《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 ,黄国勤,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6月。
55.《生态高值农业:理论与实践》,黄国勤 ,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
56.《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 ,曹林奎、黄国勤 ,科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57.《林下经济与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管理》
58.《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黄国勤,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年2月。
59.《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综合报告》,赵其国,黄国勤 等,科学出版社,2014年1月。
60.《江西绿色农业》,黄国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年2月。
61.《江西绿色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黄国勤 等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9年年5月。
62.《江西赣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黄国勤 等著,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年9月。
63.《鄱阳湖地区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黄国勤 等著,地质出版社,2011年6月。
64.《鄱阳湖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黄国勤等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发表部分英文论文:
[1]Aamer, Muhammad; Shaaban, Muhammad; Hassan, Muhammad Umair; Ying, Liu; Tang, Haiying; Ma, Qiaoying; Munir, Hassan; Rasheed, Adnan; Li, Xinmei; Ping, Li; Huang, Guoqin*.N2O Emissions Mitigation in Acidic Soil Following Biochar Application Under Different Moisture Regimes.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2020, 20(4): 2454-2464.
[2]Ma, Qiaoying; Li, Jiwei; Aamer, Muhammad; Huang, Guoqin.Increasing methane (CH4) emissions and altering rhizospher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paddy soil by combining Chinese milk vetch and rice straw.PeerJ, 2020, 8: e9653.
[3]Ma, Qiaoying; Li, Jiwei; Aamer, Muhammad; Huang, Guoqin.Effect of Chinese Milk Vetch (Astragalus sinicusL.) and Rice Straw Incorporated in Paddy Soil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nd Soil Properties.Agronomy-Basel, 2020, 10(5): 717.
[4]Tang, Haiying; Liu, Ying; Li, Xinmei; Muhammad, Aamer; Huang, Guoqin*.Carbon sequestration of cropland and paddy soils in China: potential, driv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s.Greenhouse Gas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9(5): 872-885.
[5]Liu, Ying; Tang, Haiying; Muhammad, Aamer; Huang, Guoqin*.The effects of Chinese milk vetch returning with nitrogen fertilizer on rice yield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Greenhouse Gas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9(4): 743-753.
[6]Tang, Haiying; Liu, Ying; Huang, Guoqin*.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 in China.Sustainability, 2019, 11(11): UNSP 3008.
[7]Liu, Ying; Tang, Haiying; Muhammad, Aamer; Huang, Guoqin*.Emission mechanism and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gases - a review.Greenhouse Gas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9(2): 160-174.
[8]Aamer M.; Muhammad U. H.; Li Z.; Abid A.; Su Q.; Liu Y.; Adnan R.; Muhammad A. U. K.; Tahir A. K.; Huang G.*.FOLIAR APPLICATION OF GLYCINEBETAINE (GB) ALLEVIATES THE CADMIUM (Cd) TOXICITY IN SPINACH THROUGH REDUCING Cd UPTAKE AND IMPROVING THE ACTIVITY OF ANTI-OXIDANT SYSTEM.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8, 16(6): 7575-7583.
[9]Zhang, Xiangqian; Huang, Guoqin*; Zhao, Qiguo.Differences in maiz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yield under different cropping patterns and nitrogen levels.Chile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 74(3): 326-332.
[10]Zhang, Xiangqian; Huang, Guoqin*; Bian, Xinmin; Zhao, Qiguo.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nd root interaction on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intercroppedmaize, and the quantity of microorganisms and activity of enzymes in the rhizosphere.Plant and Soil, 2013, 368(1-2): 407-417.
[11]Huang Guoqin. Statu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Effects in Jiangxi Province,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Biotechnology & Ecology,2010, 3(2), 30-36
[12]Huang Guoqin, Eco-agiculture Progress and Current Status in Jiangxi Province,China.Training Course 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or Asian Countrie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ctober 28,2010~November 8, 2010.
[13]Huang Guoqin, Technical Demonstration and Integration for Modern Agriculture. Training Course 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or Asian Countrie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October 28, 2010~November 8, 2010.
[14]Huang Guoqin, Shi Qinghua, Wang Shubin, Ou Yizhi, and Sun Weiming, The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Exploitation in Poyang Lake —— Outline of Research Project,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13th World Lake Conference)论文摘要汇编,502~503,2009年11月1~5日,中国•武汉
[15] Huang Guoqin, Shi Qinghua, Wang Shubin, Ou Yizhi, and Sun Weiming, The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Exploitation in Poyang Lake —— Results of Research Project,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13th World Lake Conference)论文摘要汇编,502~503,2009年11月1~5日,中国•武汉
[16]黄国勤(Guoqin Huang), The development of soil-nourishing systems of farmland in China, Plant Nutrition Management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Jiangxi Publishing Group, Jiang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8-09
[17]Guoqin HUANG, Xiuying LIU, Longwang LIU, Fang YE, Mingling ZHANG, Yanghong SHU,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on upland red soil. Frontiers of Biology in China, 2008, 3(3):344-350,ISSN:1673-3509
[18]Huang Guo-qin, Li Wen-hua,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the Mid-subtropical Zone of China, ABSTRACT PROCEED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ay 2007,Nanjing
[19] He Jun-fen, Huang Guo-q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Eco-agriculture in Jiangxi Province. Abstracts of EcoSummit 2007--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for 21st Century′s Ecology,Organization Committee of EcoSummit 2007:112
[20]Huang Guo-qin, Zhu Zhi-fei,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ystems in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s of EcoSummit 2007--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for 21st Century′s Ecology,Organization Committee of EcoSummit 2007:122
[21]Huang Lu-xin, Huang Guo-qin,STUDY ON REGIONAL PLANNING OF CROP PRODUCTION IN POYANG LAKE AND ITS ECONOMIC ZONES NEARBY. Abstracts of EcoSummit 2007--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for 21st Century′s Ecology,Organization Committee of EcoSummit 2007:124
[22]Huang Guoqin, O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Poyang Lake District,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06,24(1):73-78
[23]Huang Guo-qin, Zhang Ming-lin, Liu Long-wang, Qian Hai-yan, Impact of stalk milching on microclimate of intercropping ecosystems in upland red soil.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6,14(1):76-78
[24]Huang Guoqin, Xiong Yunming, Qian Haiyan, Wang Shubin, Liu Longwang, Zhao Qiguo, ECOLOGICAL ANALYSIS OF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PADDY FIELD,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6,43(1): 69-78
[25]HUANG Guoqin, Study on Ecological Safety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Poyang Lake Distric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Press, Science Press USA Inc.2006,615-628
[26]LI Shu-ying, HUANG Qiu-ping, LAN Mei-hua, LIAO Ping, Huang Guo-qi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in Jiangxi Province,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2006,18(1):74~79
[27]Huang Guo-qin,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Agriculture, 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 5(1):49-55
[28]Liao Ping,Huang Guo-qin, Huang Qiu-ping, Li Shu-ying,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Poyang Lake District and Controlling Countermeasur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5(1):76~78
[29]Huang Guo-qin, Shi Qing-hua, Research on Ecological Safety of China, Jiangxi Science,2006,24(2): 194~200
[30]Huang Guo-qin, XIONG Yun-Ming, QIAN Hai-Yan, WANG Shu-Bin, LIU Long-Wang, ZHAO Qi-Guo, Ecological analysis on crop rotation systems of paddy field,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06,26(4):1159~1164
[31]Huang Guo-qin, HUANG Qiu-ping, The Status, Harm and Countermeasure of Biology Invasion in Jiangxi Province, METEOROLOGY AND DISASTET DEDUCTION RESEARCH, 2006,29(1):51-55
[32]HU Wei, WANG Xing-xiang, Huang Guo-qin, QIAN Hai-yan, LIU Long-wang, ZHANG Tao-lin, Effect of Different Fertilizing Models on Soi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Crop Yield of Kailyard,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2006,(2):80~83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至今,黄国勤已在国内《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以及国外plant and soil,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主流刊物(SCI期刊),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共计700余篇,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农业生态学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如代表性论文“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美国农业生态学发展综述”、“国外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等等。
[1]淦江, 黄国勤, 杜虎, 宋同清, 曾馥平, 张立进, 彭晚霞, 谭卫宁, 黄静.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 2024, (02): 1-12.
[2]刘泽琴, 刘宁, 李淑娟, 黄国勤, 周泉. 紫云英与油菜间作模式下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2 (04): 177-184.
[3]黄国勤. 黄河流域粮食生产的成就、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7): 131-139.
[4]崔爱花, 胡启星, 王淑彬, 刘帅, 孙巨龙, 白志刚, 黄国勤.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对资源利用效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51 (10): 236-242.
[5]淦江, 杜虎, 宋同清, 彭晚霞, 曾馥平, 黄国勤. 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特征[J]. 西北植物学报, 2023, 43 (05): 846-855.
[6]袁嘉欣, 杨滨娟, 黄国勤. 长江中游典型稻田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土壤固氮能力比较[J]. 生态科学, 2023, 42 (03): 143-152.
[7]张立进, 余小芸, 巢思琴, 黄国勤, 杨支齐, 钱国明. 稻秆与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23, 37 (02): 183-188.
[8]张立进, 杜虎, 曾馥平, 黄国勤, 宋敏, 宋同清.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生产力与多样性关系探讨[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 (01): 26-35.
[9]黄国勤, 米俊丞, 左思红. 基于气动肌肉驱动的关节自抗扰控制[J]. 重庆大学学报, 1-14.
[10]黄国勤. “双碳”目标下中国南方农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 16 (01): 62-74.
[11]缪建群, 黄国勤. 基于PECT-SWOT分析的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34 (12): 191-196.
[12]李娜, 徐慧芳, 黄国勤. 稻田不同轮作休耕模式下土壤反硝化功能基因群落结构[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42-50.
[13]张立进, 巢思琴, 鲁梦珍, 黄国勤, 钱国明, 夏立明, 盛金科. 优化施肥对油菜-水稻复种系统作物产量及氮磷流失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27-34.
[14]杨滨娟, 李新梅, 胡启良, 刘宁, 黄国勤.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51-58.
[15]胡启良, 杨滨娟, 刘宁, 黄国勤. 绿肥混播下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16-26.
[16]杨滨娟, 袁嘉欣, 胡启良, 刘宁, 黄瑶, 黄国勤. 长江中游典型稻田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及综合效益[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79-88.
[17]郭树健, 李淑娟, 李娜, 黄国勤. 红壤旱地以玉米为主体的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128-136.
[18]万子维, 李娜, 黄国勤, 徐慧芳. 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反硝化潜势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137-142.
[19]王志强, 唐海鹰, 闻熠, 肖涛, 缪建群, 杨文亭, 杨滨娟, 周泉, 黄国勤. 长江中游地区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89-100.
[20]徐慧芳, 万子维, 盛荣, 魏文学, 张文钊, 黄国勤. 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真菌丰度及群落结构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35-41.
[21]黄国勤. 稻田耕作学理论与实践[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1-15.
[22]杨滨娟, 黄国勤. 植物种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模式、技术与效果综述[J]. 生态科学, 2022, 41 (04): 251-256.
[23]杨滨娟, 李新梅, 胡启良, 刘宁, 黄国勤. 长江中游不同复种轮作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及综合效益比较[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30 (09): 1501-1510.
[24]缪建群, 周雪晧, 黄国勤. 基于DEA和障碍度模型的江西省农业生产有效性评价[J]. 生态科学, 2022, 41 (03): 172-177.
[25]杨文亭, 俞霞, 龙昌智, 朱树伟, 鲁美娟, 黄国勤. 氮肥种类和油菜秆还田对水稻苗期碳氮累积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2, 41 (03): 117-123.
[26]杨滨娟, 李萍, 胡启良, 黄国勤. 紫云英与油菜混播对稻田土壤N_2O排放及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 (04): 743-754.
[27]黄国勤. 中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成就、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 15 (01): 62-75.
[28]杨滨娟, 邓丽萍, 袁嘉欣, 胡启良, 黄国勤. 稻田复种轮作下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及综合效益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 (02): 225-231.
[29]徐慧芳, 李淑娟, 李娜, 黄国勤. 南方红壤丘陵区旱地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22, 41 (01): 213-221.
[30]黄国勤. 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战略对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1): 1-20.
[31]崔爱花, 孙亮庆, 刘帅, 白志刚, 胡启星, 孙巨龙, 黄国勤. 棉花产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对棉田间作系统的响应[J].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 (02): 53-58.
[32]杨滨娟, 王礼献, 袁嘉欣, 黄国勤. 长江中游地区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水稻产量和土壤氮素特征研究[J]. 生态科学, 2021, 40 (06): 75-82.
[33]黄国勤. 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30): 154-164.
[34]黄国勤. 长江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与保护[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 14 (05): 45-51.
[35]缪建群, 赵梅, 黄国勤. 南方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 (08): 163-172.
[36]梁效贵, 黄国勤. 利用油菜修复农田镉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21, 40 (04): 237-248.
[37]崔爱花, 刘帅, 黄国勤. 棉田间作系统的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光合特性[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 (13): 18-25.
[38]封亮, 黄国勤, 杨文亭, 黄天宝, 唐海鹰, 麻巧迎, 王淑彬. 江西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29 (07): 1127-1137.
[39]袁嘉欣, 杨滨娟, 胡启良, 唐海鹰, 李淑娟, 黄国勤. 长江中游稻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29 (07): 1205-1214.
[40]黄国勤. 国家公园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 生态科学, 2021, 40 (03): 253-258.
[41]俞霞, 肖世豪, 李淑娟, 杨文亭, 黄国勤. 禾本科-豆科间作模式中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 (08): 2601-2609.
[42]崔爱花, 黄国勤. 间作对棉花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21, 33 (04): 22-26.
[43]李淑娟, 黄国勤. 不同冬季作物的多熟种植体系对红壤旱地的调节[J]. 中国农村科技, 2021, (04): 10-12.
[44]封亮, 王淑彬, 胡启良, 王兰, 黄国勤. 两种优化的红壤旱地种植的多熟制套作模式[J]. 中国农村科技, 2021, (04): 13-15.
[45]袁嘉欣, 黄国勤. 红壤性稻田“水改旱”轮作种植模式[J]. 中国农村科技, 2021, (04): 16-17.
[46]黄国勤. 江西广昌传统莲作文化系统的特征与价值[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10): 48-53.
[47]杨滨娟, 张颖睿, 袁嘉欣, 黄国勤. 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 (07): 71-77.
[48]唐海鹰, 郑琴, 刘英, 麻巧迎, 梁效贵, 黄国勤. 江西水稻主产区农户熟制选择行为分析——基于上饶市万年县农户调查的研究[J]. 中国稻米, 2021, 27 (01): 62-67.
[49]黄国勤. 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价值[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 42 (01): 10-17.
[50]黄国勤. 长江中游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功能与保护[J]. 农业考古, 2020, (06): 200-206.
[51]封亮, 王淑彬, 唐海鹰, 俞霞, 李淑娟, 袁嘉欣, 黄国勤. 乡村生态文明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1-12.
[52]封亮, 王淑彬, 唐海鹰, 俞霞, 李淑娟, 袁嘉欣, 黄国勤. 乡村生态文明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 (02): 137-144.
[53]封亮, 王淑彬, 杨文亭, 俞霞, 李淑娟, 袁嘉欣, 黄国勤. 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20, 39 (06): 882-890.
[54]王志强, 缪建群, 刘英, 唐海鹰, 张鹏, 钟川, 黄国勤, 赵其国. 长江中游双季稻田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28 (11): 1703-1714.
[55]黄国勤.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 61 (09): 1699-1706.
[56]封亮, 王淑彬, 黄国勤. 建设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国家公园的优势、问题与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 环境与发展, 2020, 32 (07): 1-3.
[57]黄凯, 邵金华, 黄旭升, 吴卫熊, 黄国勤, 唐海鹰. 近40年广西气候变化、灌溉与施肥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0, (07): 129-135.
[58]封亮, 王淑彬, 杨文亭, 杨滨娟, 周泉, 黄国勤. 带宽、行比配置对玉米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2 (03): 429-437.
[59]徐慧芳, 李娜, 黄国勤. “促进生态学科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基于江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学科问卷调查及座谈会分析[J]. 高教学刊, 2020, (15): 26-30+36.
[60]徐慧芳, 李娜, 黄国勤. 建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国家公园的机遇分析[J]. 绿色科技, 2020, (06): 1-4+22.
[61]李萍, 杨滨娟, 张鹏, 李新梅, 黄国勤. 紫云英与油菜混播对双季稻产量、植株干物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2 (02): 219-228.
[62]黄国勤. 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原则和路径[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 13 (02): 26-30.
[63]周泉, 黄国勤. 江西省水稻绿色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 (02): 9-15.
[64]王淑彬, 张鹏, 杨文亭, 袁培恩, 黄国勤. 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适宜玉米品种筛选[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2 (01): 10-19.
[65]黄国勤. 论乡村产业振兴[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02): 149-154.
[66]黄国勤.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特征、价值与保护[J]. 古今农业, 2019, (04): 81-93.
[67]黄国勤. 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对策[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 12 (06): 113-121.
[68]黄国勤. 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绿色发展探讨[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28 (01): 1-7.
[69]张鹏, 周泉, 黄国勤. 冬季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9, 33 (12): 2430-2438.
[70]崔爱花, 孙亮庆, 刘帅, 白志刚, 胡启星, 黄国勤. 间作对红壤旱地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棉花, 2019, 46 (09): 11-15.
[71]张鹏, 钟川, 周泉, 唐海鹰, 李新梅, 李萍, 黄国勤. 不同冬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 (08): 1163-1171.
[72]黄国勤, 黄依南. 美国生态学的发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28 (07): 1473-1483.
[73]曹林奎, 黄国勤. 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新型生态科学系统[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 (06): 879.
[74]黄国勤. 论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J]. 农学学报, 2019, 9 (04): 95-100.
[75]黄国勤.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 农学学报, 2019, 9 (03): 79-88.
[76]黄国勤. 论乡村生态振兴[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 (02): 190-197.
[77]黄国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西有机农业发展研究[J]. 鄱阳湖学刊, 2019, (01): 51-60+125.
[78]苏启陶, 杜志喧, 钟川, 黄国勤. 基于Citespace分析我国近20年绿色生态农业领域发展现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 (02): 321-326.
[79]黄国勤.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特征、价值与保护[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 4 (01): 17-22.
[80]黄国勤. 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 12 (01): 120-125.
[81]李转玲, 李培岭, 黄国勤, MUHAAMAD A. 炭肥混施下土壤养分缓释特征与芥菜镉富集响应模拟[J].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 (02): 250-257.
[82]杨滨娟, 孙丹平, 张颖睿, 钟川, 黄国勤. 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 (02): 456-462.
[83]钟川, 杨滨娟, 张鹏, 李萍, 黄国勤. 基于冬种不同作物的水旱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稻田CH_4、N_2O排放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9, 33 (02): 379-388.
[84]王兰, 黄国勤, 孙丹平, 王淑彬.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 (11): 3284-3290.
[85]马艳芹, 黄国勤.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 (01): 129-135.
[86]马艳芹, 黄国勤. 紫云英配施氮肥对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 (10): 1755-1765.
[87]马艳芹, 杨文亭, 黄国勤. 不同施氮水平对紫云英腐解与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49 (09): 1745-1752.
[88]王淑彬, 王礼献, 杨文亭, 杨滨娟, 周泉, 黄国勤. 南方不同“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8, 38 (18): 6603-6610.
[89]杨文亭, 王晓维, 徐健程, 焦琪琪, 鲁美娟, 黄国勤. 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对红壤区黑麦草腐解和氮素释放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 (09): 2589-2595.
[90]缪建群, 王志强, 杨文亭, 杨滨娟, 黄国勤.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生态科学, 2018, 37 (04): 218-224.
[91]杨滨娟, 黄国勤. 双季稻田冬种紫云英“双减双增”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 (16): 51-56.
[92]黄国勤. 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及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 (02): 177-186.
[93]杨滨娟, 黄国勤, 吴龙华, 骆永明, 赵其国. 施氮和冬种绿肥对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 (03): 1-10.
[94]张立进, 黄国勤, 杨滨娟, 巢思琴. 秸秆与紫云英还田下配施化肥对水稻性状的影响研究[J]. 种子科技, 2018, 36 (06): 104-105.
[95]王志强, 王海, 黄国勤. 长江中游地区粮食生产的战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 (18): 158-164.
[96]马艳芹, 黄国勤. 晚稻施氮量对冬种紫云英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碳库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 (11): 217-221.
[97]缪建群, 王志强, 马艳芹, 杨文亭, 杨滨娟, 黄国勤.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 生态学报, 2018, 38 (17): 6326-6336.
[98]王志强, 刘英, 杨文亭, 周泉, Aamer Muhammad, 王海, 黄国勤, 赵其国. 稻田复种轮作休耕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8, 55 (05): 1143-1155.
[99]黄国勤. 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成就、问题及对策[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 11 (03): 117-124.
[100]曹林奎, 黄国勤. 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建设[J]. 上海农村经济, 2018, (05): 20-23.
[101]杨滨娟, 孙丹平, 张颖睿, 黄国勤. 长江中游地区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资源利用率比较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 (08): 1197-1205.
[102]黄国勤, 钱晨晨. 长江中下游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 (12): 151-156.
[103]王淑彬, 杨文亭, 杨滨娟, 王礼献, 黄国勤. 不同冬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全氮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0 (01): 1-9.
[104]崔爱花, 杜传莉, 黄国勤, 王淑彬, 赵其国. 秸秆覆盖量对红壤旱地棉花生长及土壤温度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8, 38 (02): 733-740.
[105]黄国勤, 周泉, 陈阜, 张洪程. 长江中游地区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39 (01): 28-36.
[106]黄国勤, 赵其国. 中国典型地区轮作休耕模式与发展策略[J]. 土壤学报, 2018, 55 (02): 283-292.
[107]张颖睿, 杨滨娟, 黄国勤. 紫云英翻压量与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 (02): 430-437.
[108]黄国勤. 树立正确生态观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 10 (06): 128-132.
[109]马艳芹, 钱晨晨, 邓丽萍, 黄国勤. 紫云英配施氮肥对双季稻产量、干物质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7, 31 (12): 2399-2407.
[110]缪建群, 杨文亭, 伍健, 黄国勤.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江西省农业区域差异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7, 47 (18): 28-38.
[111]李转玲, 李培岭, 黄国勤, 燕辉. 隔沟灌溉下水肥供应频率对芥菜生理与镉富集特性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17, 48 (11): 253-260.
[112]王志强, 黄国勤, 赵其国. 新常态下我国轮作休耕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要点简析[J]. 土壤, 2017, 49 (04): 651-657.
[113]黄国勤, 赵其国. 江西省耕地轮作休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 (07): 1002-1007.
[114]王志强, 田娜, 缪建群, 王海伦, 王海, 黄国勤. 基于组合可拓综合分析法的鄱阳湖流域水质富营养化评价[J]. 生态学报, 2017, 37 (12): 4227-4235.
[115]杨文亭, 王晓维, 徐健程, 缪建群, 王淑彬, 杨滨娟, 黄国勤. 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红壤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 (09): 2993-3002.
[116]缪建群, 孙松, 王志强, 黄国勤. 江西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生态学报, 2017, 37 (19): 6422-6430.
[117]王志强, 崔爱花, 缪建群, 王海, 黄国勤. 淡水湖泊生态系统退化驱动因子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7, 37 (18): 6253-6264.
[118]钱晨晨, 黄国勤, 赵其国. 中国轮作休耕制度的应用进展[J]. 农学学报, 2017, 7 (03): 37-41.
[119]马艳芹, 钱晨晨, 孙丹平, 黄国勤. 崇义客家梯田传统农耕知识、技术调查与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 (08): 154-160.
[120]缪建群, 王志强, 杨文亭, 孙松, 黄国勤.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 (05): 1642-1652.
[121]黄国勤, 赵其国. 轮作休耕问题探讨[J].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 (02): 357-362.
[122]崔爱花, 周丽华, 杨滨娟, 黄国勤. 红壤旱地不同复种方式的生态功能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 (02): 456-464.
[123]黄国勤, 孙丹平. 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 (03): 35-43.
[124]赵其国, 滕应, 黄国勤. 中国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战略思考[J].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 (01): 1-5.
[125]杨滨娟, 孙松, 陈洪俊, 黄国勤. 稻田水旱轮作系统的能值分析和可持续性评价[J]. 生态科学, 2017, 36 (01): 123-131.
[126]钱晨晨, 王淑彬, 杨滨娟, 黄国勤. 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 (04): 563-571.
[127]崔爱花, 杜传莉, 黄国勤. 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小气候效应初步研究[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6, 39 (04): 290-294.
[128]缪建群, 杨文亭, 杨滨娟, 马艳芹, 黄国勤. 崇义客家梯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11): 1817-1831.
[129]黄国勤. 中国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 (01): 13-18.
[130]杨滨娟, 邓丽萍, 王礼献, 黄国勤.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保护的关键问题与途径[J]. 农学学报, 2016, 6 (10): 40-47.
[131]杨滨娟, 黄国勤. 稻田冬种绿肥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6, 35 (05): 214-219.
[132]马艳芹, 钱晨晨, 孙丹平, 邓丽萍, 黄国勤, 陆卫斌. 施氮水平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 (S2): 128-134.
[133]王志强, 王海, 黄国勤. 都昌县冬季农业开发利用调研报告[J]. 农学学报, 2016, 6 (08): 70-74.
[134]杨滨娟, 黄国勤, 陈洪俊, 兰延. 利于水稻氮素吸收的绿肥翻压量和施氮水平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 (05): 1187-1195.
[135]王志强, 王海, 黄国勤, 许晓清. 鄱阳湖流域企业排污第三方治理对策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 (08): 36-38.
[136]缪建群, 杨文亭, 黄国勤. 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余干县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 32 (04): 478-483.
[137]官春云, 黄璜, 黄国勤, 孙丹平, 梁玉刚. 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作物杂志, 2016, (02): 1-7.
[138]缪建群, 杨文亭, 黄国勤. 南方丘陵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余干县为例[J]. 农机化研究, 2016, 38 (04): 264-268.
[139]黄国勤, 孙丹平, 邓丽萍, 孙松, 钱晨晨, 马艳芹. 江西省林粮间作发展探讨[J]. 农学学报, 2016, 6 (03): 87-94.
[140]赵梅, 马艳芹, 兰延, 黄国勤, 杨滨娟. 稻田冬种复种模式的综合效益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8 (01): 198-206.
[141]崔爱花, 孙亮庆, 夏绍南, 李永旗, 张丽娟, 高红兵, 黄国勤. 3种熟性棉花品种在江西棉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 (02): 62-63+70.
[142]黄国勤, 黄依南. 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 9 (01): 124-131.
[143]杨滨娟, 黄国勤, 陈洪俊, 王淑彬. 稻田复种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 (01): 112-120.
[144]徐慧芳, 宋同清, 黄国勤, 彭晚霞, 曾馥平, 张浩, 杜虎. 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碳储量及分配格局[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 (01): 195-203.
[145]赵其国, 黄国勤, 马艳芹.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 生态学报, 2016, 36 (19): 6328-6335.
[146]王志强, 王海, 黄国勤, 许晓清, 梅艺华. 鄱阳湖流域内企业排污权的市场交易模式研究[J]. 经济师, 2016, (01): 92-94.
[147]唐安来, 黄国勤, 吴登飞, 王礼献. 绿色生态农业——江西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5, 14 (05): 538-545.
[148]赵其国, 黄国勤, 王礼献. 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及对策[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5, 35 (04): 289-296.
[149]缪建群, 伍健, 黄国勤, 钟培华. 基于线性模型的江西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42 (19): 151-158.
[150]徐健程, 黄海裙, 张源生, 王晓维, 许冬华, 黄国勤. 干旱胁迫和复水对金沙柚生理变化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42 (16): 12-18.
[151]黄国勤, 缪建群. 农业系统工程若干问题探讨[J]. 农机化研究, 2015, 37 (07): 1-5.
[152]黄国勤, 赵其国. 杨惟义生态思想探讨[J]. 江西科学, 2015, 33 (03): 287-292+342.
[153]张立进, 杨滨娟, 黄国勤, 陈洪俊, 刘康. 绿肥轮作对早稻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16 (05): 962-967.
[154]王燕, 黄国勤, 赵其国, 唐以进. 广西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15, 5 (03): 92-96.
[155]黄国勤.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J]. 农学学报, 2015, 5 (03): 113-121.
[156]黄海裙, 李晓红, 胡雪华, 周兵, 黄国勤. 短期增温对克隆植物剑叶金鸡菊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5, 34 (02): 22-26.
[157]黄国勤, 杨滨娟, 王淑彬, 黄小洋, 张兆飞, 姚珍, 黄禄星, 赵其国. 稻田实行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5, 35 (04): 1225-1234.
[158]徐宁, 黄国勤. 稻田复种轮作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 (12): 1491-1497.
[159]黄国勤. 中国循环农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 7 (06): 117-122.
[160]王晓维, 黄国勤, 徐健程, 聂亚平, 万进荣, 杨潇一, 杨文亭. 铜胁迫和间作对玉米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3 (10): 1890-1896.
[161]黄国勤, 周丽华, 杨滨娟, 王淑彬, 赵其国. 红壤旱地不同复种方式养地效果[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191-5199.
[162]刘永贤, 熊柳梅, 韦彩会, 谭宏伟, 杨尚东, 农梦玲, 曾艳, 黄国勤, 赵其国. 广西典型土壤上不同林分的土壤肥力分析与综合评价[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229-5233.
[163]王淑彬, 徐慧芳, 宋同清, 黄国勤, 彭晚霞, 杜虎. 广西森林土壤主要养分的空间异质性[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292-5299.
[164]赵其国, 黄国勤. 论广西生态安全[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125-5141.
[165]黄国勤, 赵其国. 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142-5152.
[166]黄国勤, 王淑彬, 赵其国. 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153-5163.
[167]马艳芹, 黄国勤, 时炜, 施吉, 杨滨娟, 陆树清, 赵其国. 广西灵川县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164-5172.
[168]黄国勤, 赵其国. 红壤生态学[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173-5181.
[169]赵梅, 张万灵, 吴春平, 周兵, 肖宜安, 杨滨娟, 杨文亭, 黄国勤. 二型花柱植株金荞麦繁殖特征[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206-5219.
[170]王晓维, 杨文亭, 缪建群, 徐健程, 万进荣, 聂亚平, 黄国勤. 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275-5282.
[171]徐慧芳, 宋同清, 黄国勤, 彭晚霞, 曾馥平, 杜虎, 李莎莎. 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311-5319.
[172]李莎莎, 范夫静, 宋同清, 黄国勤,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区坡地土壤矿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320-5327.
[173]张立进, 杨滨娟, 黄国勤, 陈洪俊, 刘康. 绿肥轮作对早稻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4): 61-65.
[174]杨滨娟, 黄国勤, 兰延, 陈洪俊, 王淑彬. 施氮和冬种绿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 (10): 2907-2913.
[175]周泉, 黄国勤, 许信云, 张伯涛, 李红辉, 董港生, 张墨顺, 王淑彬, 杨文亭, 缪建群. 县域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探索——以江西省余干县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0): 47-56.
[176]兰延, 黄国勤, 杨滨娟, 陈洪俊, 王淑彬. 稻田绿肥轮作提高土壤养分增加有机碳库[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13): 146-152.
[177]范夫静, 黄国勤, 宋同清,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文丽, 何铁光.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变异特征[J]. 生态学报, 2014, 34 (12): 3293-3301.
[178]赵其国, 黄国勤, 王礼献. 中国生态安全、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研究[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4, 13 (03): 237-243.
[179]王晓维, 杨文亭, 王淑彬, 黄国勤, 赵其国. 黑麦草浸提液对水稻、大豆和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6 (03): 470-475.
[180]陈洪俊, 黄国勤, 杨滨娟, 王晓维. 冬种绿肥对早稻产量及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 (10): 1976-1984.
[181]谭宏伟, 杨尚东, 吴俊, 刘永贤, 熊柳梅, 周柳强, 谢如林, 黄国勤, 赵其国. 红壤区桉树人工林与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比较[J]. 土壤学报, 2014, 51 (03): 575-584.
[182]黄国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几种模式[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 (05): 775-779.
[183]张向前, 黄国勤, 赵其国. 间作条件下秸秆覆盖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 (04): 414-421.
[184]杨尚东, 吴俊, 谭宏伟, 刘永贤, 熊柳梅, 周柳强, 谢如林, 黄国勤, 赵其国. 南方红壤区西南桦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细菌多样性比较[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 (03): 415-422.
[185]杨滨娟, 黄国勤, 徐宁, 钱海燕.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 (13): 3779-3787.
[186]孙卫民, 黄国勤, 程建峰, 刘彬彬. 江西省双季稻田多作复合种植系统的能值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 (03): 514-527.
[187]黄国勤. 规模化生产: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 7 (01): 111-117.
[188]黄国勤.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农学学报, 2014, 4 (01): 99-106.
[189]马艳芹, 黄国勤, 时炜, 施吉, 杨滨娟, 冯钊, 赵其国. 桂北耕作制度调查报告——以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为例[J]. 南方农业学报, 2013, 44 (11): 1937-1942.
[190]杨滨娟, 黄国勤, 钱海燕.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温度、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4, 51 (01): 150-157.
[191]王淑彬, 杨文亭, 黄国勤, 周泉, 陈慧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冬季农业发展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 (04): 503-509.
[192]张向前, 黄国勤, 周丽华, 刘全友, 马建平, 赵翠丽. 玉米新品种“衡星401”在红壤旱地种植的播期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9 (24): 29-30+57.
[193]赵其国, 黄国勤, 马艳芹. 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生态学报, 2013, 33 (24): 7615-7622.
[194]杨尚东, 吴俊, 谭宏伟, 刘永贤, 熊柳梅, 周柳强, 谢如林, 黄国勤, 赵其国. 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J]. 生态学报, 2013, 33 (24): 7788-7797.
[195]范夫静, 宋同清, 黄国勤,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鹿士杨, 时伟伟, 谭秋锦.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 (01): 92-98.
[196]杨滨娟, 黄国勤, 王超, 林青, 徐宁. 稻田冬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 (10): 1209-1216.
[197]黄国勤, Patrick E.McCullough. 美国农业生态学发展综述[J]. 生态学报, 2013, 33 (18): 5449-5457.
[198]孙卫民, 欧一智, 黄国勤. 江西省主要作物(稻、棉、油)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分析评价[J]. 生态学报, 2013, 33 (18): 5467-5476.
[199]杨滨娟, 黄国勤, 徐宁, 王淑彬. 长期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复种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 (09): 2533-2538.
[200]刘彬彬, 黄国勤, 杨滨娟, 徐宁, 刘全友, 马建平, 赵翠丽. 玉米新品种‘衡星401’在江西丘陵旱地种植的适应性试验[J]. 农学学报, 2013, 3 (07): 1-4+17.
[201]时伟伟, 彭晚霞, 宋同清, 黄国勤, 杜虎, 范夫静.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耦合关系[J].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33 (07): 1452-1458.
[202]张向前, 卞新民, 黄国勤, 赵其国. 秸秆覆盖和根系互作对间作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31 (04): 66-72.
[203]王淑彬, 刘彬彬, 黄国勤. 江西省几种常见农田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基于余江县农科所的试验[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5 (02): 281-289.
[204]周丽华, 黄国勤, 贺娟芬. 红壤旱地棉田间作种植模式对病、虫、草害的影响[J]. 生物灾害科学, 2013, 36 (01): 13-17.
[205]徐宁, 黄国勤. 稻田轮作对水稻病、虫、草害的影响[J]. 生物灾害科学, 2013, 36 (01): 26-30.
[206]黄国勤, 罗晓燕, 刘彬彬. 双季稻田冬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13, 25 (02): 1-4+9.
[207]杨滨娟, 黄国勤, 徐宁, 刘全友, 马建平, 赵翠丽. 玉米新品种‘衡星401’在江西稻田种植的播期试验[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36): 183-187.
[208]孙卫民, 黄国勤. 不同复种模式对双季稻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4 (06): 1105-1111.
[209]孙卫民, 杨滨娟, 钱海燕, 王淑彬, 黄国勤.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12, 2 (12): 16-21.
[210]张向前, 黄国勤, 卞新民, 赵其国. 施氮和隔根对玉米植株生长、产量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 (12): 3369-3376.
[211]张向前, 黄国勤, 卞新民, 江学海, 赵其国. 间作对玉米品质、产量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 32 (22): 7082-7090.
[212]黄国勤, 刘顺. 江西省粮食产量市域差异性及空间格局分析[J]. 农学学报, 2012, 2 (11): 59-67.
[213]张向前, 黄国勤, 黄正来, 卞新民, 江学海. 低温对不同播期和品种冬小麦冻害的影响(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13 (11): 2332-2337.
[214]张向前, 黄国勤, 卞新民, 赵其国. 间作和低施氮肥对旱地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30 (05): 30-36.
[215]周泉, 黄国勤, 赵其国. 旅游生态学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25): 289-293.
[216]周泉, 黄国勤, 陈禾生, 喻宇飞. 江西分宜县洞村乡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农学学报, 2012, 2 (08): 74-78.
[217]张向前, 黄国勤, 卞新民, 赵其国. 红壤旱地玉米对间作大豆和花生边行效应影响的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08): 1010-1017.
[218]黄国勤. 江西省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J]. 江西科学, 2012, 30 (04): 544-551.
[219]刘顺, 黄国勤. 安徽省粮食产量波动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21): 125-130.
[220]张向前, 黄国勤, 卞新民, 赵其国. 施氮肥与隔根对间作大豆农艺性状和根际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2, 49 (04): 731-739.
[221]江梦微, 黄国勤. 江西省万载县有机农业的发展进展[J]. 农学学报, 2012, 2 (06): 72-77.
[222]马艳芹, 黄国勤. 城乡结合部生态经济发展探讨[J]. 绿色科技, 2012, (05): 228-229.
[223]杨滨娟, 钱海燕, 黄国勤, 樊哲文, 方豫. 秸秆还田及其研究进展[J]. 农学学报, 2012, 2 (05): 1-4+28.
[224]刘顺, 黄国勤. 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合肥城市生态化建设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0): 6153-6155+6159.
[225]钱海燕, 杨滨娟, 黄国勤, 严玉平, 樊哲文, 方豫.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及微生物菌剂对水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03): 440-445.
[226]韩美荣, 宋同清, 彭晚霞, 黄国勤, 杜虎, 鹿士杨, 时伟伟.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矿物质的组成特征与作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 (03): 685-693.
[227]黄依南, 黄国勤. 东乡野生稻的发现、价值与保护[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2, 29 (01): 13-15.
[228]杨滨娟, 黄国勤, 钱海燕, 樊哲文, 方豫. 秸秆还田对稻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02): 200-208.
[229]王淑彬, 林青, 黄国勤. 轮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33): 137-141.
[230]江梦微, 黄国勤, 刘彬彬, 吴春平, 张韶芳. 余江县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22 (12): 34-36.
[231]王淑彬, 杜传莉, 黄国勤, 赵其国. 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棉田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 (11): 1687-1692.
[232]黄国勤, 赵其国, 龚绍林, 石庆华. 高效生态农业概述[J]. 农学学报, 2011, 1 (09): 23-33.
[233]黄国勤, 刘彬彬, 赵梅, 林青, 杜传莉, 杨滨娟, 韩美荣, 吴春平. 江南丘陵区农田耕作制度调查及综合评价——以江西省为例[J]. 耕作与栽培, 2011, (04): 1-2+20.
[234]黄国勤. 江西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J]. 耕作与栽培, 2011, (04): 39-41.
[235]王淑彬, 王开磊, 黄国勤. 江南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以余江县为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3 (04): 636-642.
[236]赵其国, 黄国勤. 广西农业:机遇、成就、问题与战略[J]. 农学学报, 2011, 1 (05): 1-8.
[237]杜传莉, 黄国勤. 棉花主要抗旱鉴定指标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09): 17-20.
[238]黄国勤, 赵其国. 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与低碳作物生产[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 (01): 1-5.
[239]林青, 黄国勤. 耕作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05): 6-9.
[240]赵其国, 黄国勤, 钱海燕. 低碳农业[J]. 土壤, 2011, 43 (01): 1-5.
[241]赵其国, 黄国勤. 发展低碳经济的几个问题[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 4 (01): 11-16.
[242]王淑彬, 黄国勤. 参与式扶贫及其绩效分析——基于江西的实践[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04): 47-52.
[243]黄国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22): 306-312.
[244]王开磊, 黄国勤, 罗奇祥, 李祖章. 江南丘陵区稻田多熟种植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J].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11): 157-160.
[245]黄国勤. 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利弊之分析[J]. 鄱阳湖学刊, 2010, (05): 21-26.
[246]黄国勤.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06): 178-180.
[247]黄国勤, 贺娟芬, 王翠玉, 王开磊, 杜传莉. 红壤旱地棉田覆盖种植对棉花生长和农田环境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07): 336-342.
[248]黄国勤, 罗奇祥, 李祖章. 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径与技术[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01): 94-99.
[249]刘秀英, 黄国勤. 不同旱稻品种在南方红壤地区抗旱适应性评价[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5 (01): 49-57+74.
[250]黄国勤, 刘宜柏, 石庆华.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鄱阳湖的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 (03): 1-11.
[251]黄国勤.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科技和产业, 2009, 9 (09): 19-26+79.
[252]黄国勤. 稻田养鱼的价值与效益[J]. 耕作与栽培, 2009, (04): 49-51.
[253]黄国勤.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Ⅲ.——经验[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6): 353-356.
[254]黄国勤. 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08): 178-181.
[255]黄国勤.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Ⅱ.历程[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5): 285-290.
[256]黄国勤. 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十大问题[J]. 耕作与栽培, 2009, (03): 1-2+5.
[257]刘秀英, 黄国勤. 不同覆盖条件下旱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2009, 6 (02): 15-20+3.
[258]黄国勤.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Ⅰ.成就[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0): 296-299.
[259]屠莉莉, 黄国勤. 浙江舟山群岛海洋旅游业发展研究[J]. 海洋信息, 2009, (02): 28-31.
[260]黄国勤, 贺娟芬, 赵其国. 红壤旱地不同玉米种植系统的生态学功能评价[J]. 土壤学报, 2009, 46 (03): 442-451.
[261]欧一智, 黄国勤. 论鄱阳湖区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04): 114-118+121.
[262]王开磊, 黄国勤. 江南丘陵区冬季农业的农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定量评估——以江西省余江县冬季绿肥紫云英为例[J]. 耕作与栽培, 2009, (01): 8-9.
[263]黄国勤. 论大力发展多熟种植技术[J]. 耕作与栽培, 2008, (06): 1-2+24.
[264]黄国勤, 王海, 石庆华, 郝旭昊. 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12): 157-160.
[265]黄国勤. 我国农田养地制度的发展[J]. 耕作与栽培, 2008, (05): 1-3+17.
[266]黄国勤. 江西庭院生态农业的发展[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8, (05): 55-60.
[267]黄国勤. 江西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农林业造成的危害及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10): 104-107.
[268]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案例开发组, 黄国勤.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江西省婺源县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5): 87-94.
[269]黄国勤.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的类型、模式及关键技术[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09): 16-21+26.
[270]黄国勤. 东南丘陵区旱地农业的发展历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5): 11146-11148.
[271]蒋海燕, 黄国勤, 江绍琳. 鄱阳湖区农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5): 10975-10977.
[272]黄国勤. 论作物轮作的效益[J]. 耕作与栽培, 2008, (04): 1-3+6.
[273]黄国勤. 中国绿色农业的发展[J]. 中国农业信息, 2008, (08): 25-28.
[274]黄国勤. 中国农业发展研究Ⅲ——趋势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4): 10721-10724.
[275]黄国勤. 论东南丘陵区旱地农业的开发[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08): 106-113.
[276]李晓青, 黄国勤. 中药材与农林生物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5): 267-268.
[277]黄国勤. 中国农业发展研究Ⅱ——现状与问题[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3): 10277-10280.
[278]王淑彬, 黄国勤, 欧一智, 郭熙, 聂秋生, 黄淑娥.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主要农作物生态适宜区域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2): 9446-9448.
[279]黄国勤. 中国农业发展研究Ⅰ——成就与代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2): 9806-9807+9810.
[280]黄国勤. 井冈山斗争时期农业发展问题探讨[J]. 党史文苑, 2008, (14): 24-28.
[281]黄国勤. 江西省信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4): 981-986.
[282]贺娟芬, 黄国勤. 红壤旱地棉田立体种植系统的生态学功能及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7): 400-407.
[283]钱海燕, 王兴祥, 黄国勤, 胡伟, 张桃林, 赵其国. 施肥对连作蔬菜地蔬菜产量和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7): 270-275.
[284]黄国勤. 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Ⅱ.江西农田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与效果[J]. 耕作与栽培, 2008, (03): 1-2+18.
[285]黄国勤. 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Ⅳ 江西农田养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2): 181-182+184.
[286]黄国勤. 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Ⅲ——江西稻田轮作制度的发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231-233.
[287]黄国勤.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3): 46-51.
[288]黄国勤. 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Ⅰ.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 耕作与栽培, 2008, (02): 1-2+12.
[289]康建明, 黄国勤. 浅谈理塘县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 草业与畜牧, 2008, (04): 55-56.
[290]祝志辉, 黄国勤. 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分区过程及结果[J]. 生态科学, 2008, (02): 114-118.
[291]黄国勤. 国外农业生态学的发展[J]. 世界农业, 2008, (03): 44-48.
[292]黄国勤. 井冈山及周边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2): 357-361.
[293]黄禄星, 黄国勤.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种植业区划[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2): 399-403.
[294]黄国勤. 论中国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2): 117-123.
[295]刘秀英, 黄国勤. 江西省生态农业区划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2): 347-355.
[296]赵其国, 黄国勤, 钱海燕. 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J]. 土壤学报, 2007, (06): 1127-1134.
[297]欧一智, 贺喜灿, 黄国勤.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0): 469-476.
[298]周金堂, 黄国勤. 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经验及启示[J].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7): 204-207+210.
[299]黄国勤.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理论导报, 2007, (07): 23.
[300]黄国勤, 刘秀英. 红壤旱地几种新型耕作制度综合效益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04): 144-147.
[301]贺娟芬, 黄国勤. 近10年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定量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7): 496-501.
[302]熊传伟, 黄国勤. 水稻免耕栽培的减灾效应研究[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 (02): 33-37.
[303]欧一智, 黄国勤, 王淑彬.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0): 94-97.
[304]黄国勤, 彭剑锋. 水稻早衰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0): 130+132.
[305]彭剑锋, 黄国勤, 刘光辉.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耕作制度演变与发展研究——以安义县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05): 22-26.
[306]常新刚, 黄国勤, 章秀福, 张兆飞, 彭剑锋, 刘隆旺, 赵明. 江西绿肥-双季稻超高产种植模式与调控技术研究——Ⅰ.不同移栽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5): 161-164.
[307]姚珍, 黄国勤, 张兆飞, 彭剑锋, 吴孙娟, 章秀福, 高旺盛. 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Ⅱ.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生理生态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2): 182-186.
[308]廖萍, 黄国勤. 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04): 10-12.
[309]黄秋萍, 黄国勤. 鄱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04): 82-85.
[310]黄国勤, 周红燕. 世界农业发展研究——Ⅲ.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32-36.
[311]赵其国, 黄国勤, 钱海燕.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 土壤学报, 2007, (02): 318-326.
[312]黄国勤, 李文华. 中国中亚热带地区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江西科学, 2007, (01): 91-95.
[313]熊传伟, 黄国勤, 吴孙娟.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稻田耕作制度的现状调查及综合评价——以余江县为例[J]. 耕作与栽培, 2007, (01): 1-2+16.
[314]黄国勤.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03): 134-135+137.
[315]黄国勤, 刘秀英. 江西生态农业分类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01): 107-111+143.
[316]黄禄星, 黄国勤. 保护性耕作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01): 112-115.
[317]钱海燕, 王兴祥, 黄国勤, 胡伟, 张桃林, 赵其国. 钙镁磷肥和石灰对受Cu Zn污染的菜园土壤的改良作用[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1): 235-239.
[318]黄国勤, 史晓玲. 和谐创业带头人[J]. 当代江西, 2007, (01): 42-43.
[319]黄秋萍, 黄国勤, 刘隆旺. 鄱阳湖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 江西科学, 2006, (06): 517-521+544.
[320]贺娟芬, 黄国勤, 廖萍, 刘秀英, 苏艳红. 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生态系统的农田减灾效应[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6, (04): 31-35.
[321]黄国勤, 王淑彬, 蒋海燕, 赵小敏, 石庆华.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种植业发展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4): 20-24.
[322]王淑彬, 黄国勤, 欧一智, 王贵春. 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4): 61-64.
[323]姚珍, 黄国勤, 张兆飞, 彭剑锋, 吴孙娟, 章秀福, 高旺盛. 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 Ⅲ.秸秆覆盖还田的土壤生态效应[J]. 耕作与栽培, 2006, (06): 1-2+10.
[324]黄国勤, 黄禄星. 稻田玉米复种方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综合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2): 127-132.
[325]黄国勤, 李文华. 中国中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环境污染[J].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05): 145-150.
[326]黄国勤, 祝志辉. 江西省1949-2004年生态足迹演变分析[J]. 江西科学, 2006, (05): 292-296+310.
[327]黄国勤, 李文华. 中国中亚热带地区的水土流失[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5): 117-119+123.
[328]俞伟强, 黄国勤. 江西省水土流失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5): 151-153.
[329]廖萍, 黄国勤. 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06, (05): 31-32.
[330]黄国勤, 黄禄星. 稻田轮作系统的减灾效应研究[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6, (03): 25-29.
[331]黄禄星, 黄国勤. 农村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27-30.
[332]黄国勤. 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3): 75-78.
[333]黄国勤, 刘秀英, 刘隆旺, 叶方, 张明林, 苏艳红.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J]. 生态学报, 2006, (08): 2532-2539.
[334]许建红, 黄国勤. 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农业网络信息, 2006, (08): 4-6+35.
[335]黄国勤. 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的发展[J]. 耕作与栽培, 2006, (03): 1-5+28.
[336]黄国勤, 石庆华. 中国生态安全问题研究[J]. 江西科学, 2006, (02): 194-200.
[337]胡伟, 王兴祥, 黄国勤, 钱海燕, 刘隆旺, 张桃林. 不同施肥方式对菜园土壤环境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02): 80-83.
[338]黄国勤, 熊云明, 钱海燕, 王淑彬, 刘隆旺, 赵其国. 稻田轮作系统的生态学分析[J]. 生态学报, 2006, (04): 1159-1164.
[339]黄国勤. 江西省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和生态建设对策[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02): 67-74.
[340]黄小洋, 黄国勤. 稻田种植效益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2): 187-190.
[341]黄国勤, 黄秋萍. 江西省生物入侵的现状、危害及对策[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6, (01): 51-55.
[342]许建红, 黄国勤. 加速信息化,建设新农村[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41-43.
[343]黄国勤. 世界农业发展研究 Ⅱ.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49-55.
[344]廖萍, 黄国勤, 黄秋萍, 李淑英. 鄱阳湖区发展畜牧业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76-78.
[345]黄国勤. 第五届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与经济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J]. 古今农业, 2006, (01): 120.
[346]李淑英, 黄秋萍, 兰美华, 廖萍, 黄国勤. 江西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01): 74-79.
[347]黄国勤, 熊云明, 钱海燕, 王淑彬, 刘隆旺, 赵其国. 稻田轮作系统的生态学分析[J]. 土壤学报, 2006, (01): 69-78.
[348]许建红, 黄国勤. 农村全面小康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 农业经济, 2006, (02): 61-62.
[349]黄国勤, 张明林, 刘隆旺, 钱海燕.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1): 76-78.
[350]黄国勤. 论鄱阳湖区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J]. 科技导报, 2006, (01): 73-78.
[351]黄国勤. 论江西耕作制度的发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05, (04): 99-105+126.
[352]李文华, 黄国勤. 论江西油茶产业的发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4): 1-5.
[353]蒋海燕, 黄国勤. 江西“三农”问题及其对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4): 26-29.
[354]黄国勤. 绿色农业及其若干特征探讨[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 (12): 55-58.
[355]苏艳红,黄国勤,刘秀英,刘隆旺. 红壤旱地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10): 136-139+211.
[356]黄国勤. 江西农田耕作制度演变特点和规律探讨[J]. 耕作与栽培, 2005, (05): 1-2.
[357]黄国勤. 世界农业发展研究——Ⅰ.世界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成就[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6-12.
[358]黄小洋,漆映雪,黄国勤,张兆飞,刘隆旺,章秀福,高旺盛. 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I.免耕对水稻产量、生长动态及害虫数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4): 530-534.
[359]黄国勤. 江西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J]. 耕作与栽培, 2005, (04): 1-3.
[360]常新刚,黄国勤,熊云明,曹开蔚,周培建,刘隆旺. 双季稻与黑麦草水旱轮作的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分析[J]. 耕作与栽培, 2005, (04): 16-17.
[361]黄国勤,王晓鸿,刘宜柏. 论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2): 5-8.
[362]黄国勤,钱海燕. 江西省近年来的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 灾害学, 2005, (02): 61-65.
[363]黄国勤. 江西旱地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J]. 耕作与栽培, 2005, (03): 1-3.
[364]黄国勤,黄小洋,张兆飞,刘隆旺,章秀福,高旺盛. 免耕对水稻根系活力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5): 170-173.
[365]张兆飞,黄国勤,黄小洋,刘隆旺,吴金发,章秀福,高旺盛. 江西省保护性耕作的现状与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5): 366-368+371.
[366]苏艳红,黄国勤,刘秀英,刘隆旺. 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增产增收效应及其机理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2): 210-213.
[367]钱海燕,黄国勤,王兴祥,张桃林. 土壤速效钾含量对青菜生长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5, (02): 15-20.
[368]黄秋萍,黄国勤. 江西食品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1): 42-45.
[369]苏艳红,黄国勤,刘秀英,刘隆旺. 旱地玉米抗旱措施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05, (01): 56-61.
[370]黄国勤. 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及效益[J]. 耕作与栽培, 2005, (01): 16-18.
[371]刘秀英,黄国勤,苏艳红,刘隆旺. 红壤旱地几种复种方式的周年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05, (01): 19-21.
[372]石庆华,黄国勤. 用“六化”破解“三农”难题[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4): 9-11.
[373]黄国勤,王兴祥,钱海燕,张桃林,赵其国.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生态环境, 2004, (04): 656-660.
[374]钱海燕,王兴祥,蒋佩兰,刘隆旺,黄国勤,张桃林. 黑麦草连茬对铜、锌污染土壤的耐性及其修复作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4, (05): 801-804.
[375]蒋海燕,黄国勤. 生态农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3): 20-23.
[376]黄小洋,黄国勤,余冬晖,刘宝林,胡恒凯,刘隆旺. 免耕栽培对晚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04, (03): 1-4.
[377]黄国勤. 江西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4, (04): 28-32.
[378]熊云明,黄国勤,王淑彬,刘隆旺. 稻田轮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4, (04): 42-45.
[379]黄国勤. 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2): 47.
[380]汪金平,何园球,柯建国,黄国勤. 南方双季稻田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土壤生态效应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2): 21-24.
[381]黄国勤. 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1): 150-152.
[382]熊云明,黄国勤,曹开蔚,刘隆旺. 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发展“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J]. 江西农业学报, 2003, (04): 47-51.
[383]黄国勤. 新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4): 130-134.
[384]许建红,张水发,黄国勤. 江西生态农业与农业信息服务[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3): 88-91.
[385]黄国勤. 论耕作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关系和学科建设[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3): 151-154.
[386]王淑彬,黄国勤,黄海泉,刘隆旺. 稻田水旱轮作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6): 757-761.
[387]黄国勤. 江西修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6): 873-877.
[388]黄国勤,陈晓燕,周琪,黄德辉,李本楠. 论赣南生态农业建设[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5): 649-655.
[389]黄国勤.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5): 656-660.
[390]黄国勤. 江西农业应对WTO行动方案研究 Ⅰ.“入世”后江西生态农业的发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3): 10-15.
[391]黄国勤. 江西农业应对WTO行动方案研究 Ⅱ.“入世”后江西农民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3): 16-19.
[392]黄国勤. 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江西农业大学召开[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4): 440.
[393]黄国勤. 中国南方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J]. 中国农学通报, 2002, (04): 127-129.
[394]张明林,黄国勤. 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学思考及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2): 11-14.
[395]杨桃萍,黄国勤. 21世纪新形势下江西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2): 23-27.
[396]黄国勤.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和关键技术[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3): 312-319.
[397]王淑彬,黄国勤,李年龙,刘隆旺. 稻田水旱轮作(第3年度)的土壤微生物效应[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3): 320-323.
[398]黄国勤. 江西农业地质灾害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2, (02): 22-25.
[399]黄国勤.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内涵及其障碍因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1): 19-23.
[400]王淑彬,黄国勤,刘隆旺. 稻田水旱轮作(第二年度)对农田杂草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1): 20-23.
[401]张明林,黄国勤. 江西省无公害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1): 106-110.
[402]黄国勤.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1): 115-120.
[403]叶方,黄国勤. 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01): 54-55.
[404]黄国勤.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 古今农业, 2002, (01): 51-56.
[405]黄国勤.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 (04): 127-129.
[406]黄国勤. 论农业结构调整[J]. 古今农业, 2001, (04): 60-65+49.
[407]黄国勤. 江西农田鼠害及其防治措施[J]. 灾害学, 2001, (03): 39-44.
[408]黄国勤.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4): 561.
[409]黄国勤. 江西避洪农业的思路[J]. 中国减灾, 2001, (03): 58-60.
[410]黄国勤. 江西避洪农业的思路、模式和技术[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3): 406-409.
[411]黄国勤. 论农民增收问题[J]. 古今农业, 2001, (02): 76-81.
[412]黄国勤. 论农业结构调整[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2): 261-266.
[413]黄国勤. 江西干旱灾害研究[J]. 灾害学, 2001, (01): 66-71.
[414]黄国勤. 建国四十五年南方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J]. 中国农史, 2001, (01): 68-78.
[415]叶方,黄国勤. 红壤旱地几种耕作制度的土壤培肥效应[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4): 503-508.
[416]叶方,黄国勤. 红壤旱地几种耕作制度效益的综合评价[J]. 江西农业学报, 2000, (03): 1-6.
[417]黄国勤. 论江西玉米生产及其发展途径[J]. 玉米科学, 2000, (03): 93-96.
[418]黄国勤. 江西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 古今农业, 2000, (03): 75-80+74.
[419]黄国勤. 市场经济:耕作学科生存与发展[J]. 高等农业教育, 2000, (07): 50-52.
[420]黄国勤. 论江西洪涝灾害[J]. 灾害学, 2000, (02): 61-66.
[421]黄国勤. 江西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0, (02): 30-33.
[422]黄国勤,毛学东. 论江西生态农业[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2): 178-184.
[423]黄国勤,王小鸿,曹开蔚,叶方,刘隆旺,黄海泉,蒋海燕,钟树福. 红壤旱地玉米不同间作方式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1): 24-27.
[424]黄国勤.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耕作学科的生存与发展[J]. 古今农业, 2000, (01): 72-76.
[425]黄国勤. 论作物种植方式[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4): 501-504.
[426]黄国勤,刘宜柏. 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3): 305-310.
[427]叶方,黄国勤,王小鸿,曹开蔚,蒋海燕,黄海泉,刘隆旺,钟树福. 红壤旱地玉米不同品种的播期试验[J]. 中国农学通报, 1999, (03): 16-17+42.
[428]叶方,黄国勤,王小鸿,曹开蔚,蒋海燕,黄海泉,刘隆旺. 红壤旱地不同品种玉米的播期试验[J]. 江西农业科技, 1999, (03): 2-3.
[429]黄国勤. 江西省兴国县五百年来水灾发生规律及减灾对策研究[J]. 古今农业, 1999, (02): 50-53.
[430]黄国勤. 江西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J]. 灾害学, 1999, (01): 60-64.
[431]刘隆旺,黄国勤,叶方,蒋海燕,黄海泉,蒋佩兰. 不同种植方式早玉米田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类和数量组成研究[J]. 江西植保, 1999, (01): 28-29.
[432]黄国勤.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J]. 古今农业, 1999, (01): 87-93.
[433]陈根木,石庆华,刘宜柏,赖庆旺,黄国勤. 对今年我省特大洪涝灾害的思考[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4): 3-7.
[434]黄国勤. 我省洪涝灾区抗灾冬种的若干对策建议[J]. 江西农业科技, 1998, (06): 45-46.
[435]黄国勤. 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J]. 古今农业, 1998, (04): 66-72+45.
[436]黄国勤. 江西京九铁路沿线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8, (03): 53-56.
[437]黄璜,廖晓兰,王思明,黄国勤. 2000年间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分布区逆向分离的过程及动力 Ⅱ古今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L)分布区变化的动力分析[J]. 生态学报, 1998, (03): 73-79.
[438]黄国勤,张桃林,赵其国. 中国南方冬季农业的战略地位及开发模式[J]. 土壤, 1998, (02): 70-75.
[439]黄璜,廖晓兰,王思明,黄国勤. 2000年间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分布区逆向分离的过程及动力 Ⅰ.古今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的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J]. 生态学报, 1998, (02): 9-16.
[440]黄国勤. 江西粮食生产回顾与展望[J]. 古今农业, 1998, (01): 62-70.
[441]黄国勤,张桃林,赵其国. 中国南方农田养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7, (04): 277-283.
[442]黄国勤. 中国南方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自然资源, 1997, (05): 66-72.
[443]黄国勤. 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和发展[J]. 中国稻米, 1997, (04): 3-8.
[444]黄国勤. 论开发南方秋季农业[J]. 古今农业, 1997, (03): 65-75+64.
[445]黄国勤. 开发南方玉米生产有可能,有潜力,有必要[J]. 科技导报, 1997, (06): 34-36.
[446]李晓青,黄国勤. 江西京九沿线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7, (01): 24-25.
[447]黄国勤. 中国南方低洼易涝农田农业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 古今农业, 1997, (01): 75-80.
[448]黄国勤. 论开发南方农田饲料生产[J]. 农业技术经济, 1997, (01): 7-10.
[449]黄国勤. 论开发南方旱地农业[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6, (06): 53-59.
[450]黄国勤. 城郊农业若干问题探讨[J]. 古今农业, 1996, (04): 80-84.
[451]黄国勤,张桃林. 论南方稻田耕作制度的调整与改革[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6, (02): 108-115.
[452]黄国勤. 论开发南方农田饲料生产[J]. 科技导报, 1996, (06): 30-33.
[453]黄国勤. 论开发南方旱地农业[J]. 古今农业, 1996, (02): 62-70.
[454]黄国勤,张桃林. 论南方稻田耕作制度的调整与改革[J]. 农业技术经济, 1996, (01): 41-45.
[455]黄国勤. 云、贵、川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南昌水专学报, 1995, (S1): 22-26.
[456]黄国勤,张桃林. 论江西京九沿线农业持续发展[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5, (06): 357-360.
[457]黄国勤. 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J]. 古今农业, 1995, (04): 84-88.
[458]黄国勤. 论开发南方旱地农业[J]. 科技导报, 1995, (11): 37-41.
[459]黄国勤. 论提高南方耕地复种指数[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5, (03): 28-30+38.
[460]黄国勤. 我国南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耕作制度体系探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5, (04): 18-23.
[461]黄国勤,张桃林. 论江西京九沿线农业持续发展[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5, (04): 357-360.
[462]黄国勤,张桃林. 论京九铁路江西沿线地区耕作制度的调整与改革[J]. 古今农业, 1995, (03): 93-96+92.
[463]黄国勤,张桃林. 论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J]. 自然资源学报, 1995, (03): 246-251.
[464]黄国勤. 近四十多年来江西旱地农业的发展及对策[J]. 经济地理, 1995, (02): 87-90+69.
[465]黄国勤. 近四十多年来江西旱地农业的发展及对策[J]. 耕作与栽培, 1995, (02): 41-43+40.
[466]黄国勤. 市场经济条件下江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J]. 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5, (02): 73-75+85.
[467]黄国勤. 论提高我国南方耕地复种指数[J]. 自然资源, 1995, (01): 30-37.
[468]黄国勤. 开发红壤资源 发展“三高”农业[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4, (S1): 68-72.
[469]黄国勤. 论“二高一优”农业及其在江西的发展对策[J]. 古今农业, 1994, (04): 79-82.
[470]黄国勤,钟树福. 实行农牧结合 开发江西饲料资源[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1994, (03): 9-12.
[471]黄国勤,钟树福. “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种植模式的高效性与持续性分析[J]. 江西农业科技, 1994, (04): 3-6.
[472]黄国勤. 论江西省田塍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4, (02): 127-131.
[473]黄国勤. 建国以来江西省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 中国农史, 1994, (02): 94-106.
[474]黄国勤. 农牧结合,开发江西饲料资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4, (01): 31-33.
[475]黄国勤. 江西省冬季农业研究(专辑) 前言[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3, (S6): 3.
[476]黄国勤. 江西省冬季农业的历史发展及其存在问题[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3, (S6): 12-25+82-86.
[477]黄国勤. 江西省冬季农业资源的分布状况[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3, (S6): 26-33+82-86.
[478]黄国勤. 冬季农业生产潜力和增产潜力[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3, (S6): 34-38+82-86.
[479]黄国勤. 冬季农业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3, (S6): 39-61+82-86.
[480]黄国勤. 江西省冬季农业发展前景与全年种植结构优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3, (S6): 62-68+82-86.
[481]黄国勤. 江西省冬季农业分区及其合理开发的对策与建议[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3, (S6): 69-77+82-86.
[482]黄国勤. 论开发南方冬季农业[J]. 古今农业, 1993, (02): 67-72.
[483]黄国勤. 中国南方红黄壤地区农业生态问题探讨[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3, (01): 22-26.
[484]黄国勤, 钟树福, 刘隆旺. 鄱阳湖区旱地耕作制度效益的模糊综合评判[J]. 耕作与栽培, 1993, (01): 7-10+15.
[485]黄国勤. 江西省冬季农业的发展[J]. 自然资源, 1992, (05): 35-38.
[486]钟树福,黄国勤. 江西省旱地冬季农业生产力及效益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2, (04): 351-359.
[487]黄国勤. 我国南方红黄壤地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对策[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2, (04): 24-27.
[488]黄国勤. 立体农业若干问题探讨[J]. 古今农业, 1992, (01): 58-61.
[489]黄国勤, 钟树福. 中国南方红黄壤旱地多熟制效益的系统分析[J].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2, (01): 19-21+24.
[490]万淑婉 ,陈宝庆 ,黄国勤 ,戚昌瀚 ,陈哲忠 ,向述荣. 红壤荒坡种草的微生物区系与作物生产潜力的初步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1, (06): 189-193.
[491]黄国勤. 第二届全国青年耕作学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J]. 耕作与栽培, 1991, (04): 13.
[492]黄国勤. 江西旱地不同耕作制度的综合评价[J]. 科技通报, 1990, (04): 227-229.
[493]钟树福,黄国勤. 江西省近十年耕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1978—1988)[J]. 中国农史, 1990, (01): 69-74+62.
[494]万淑婉,陈宝庆,黄国勤,戚昌瀚,陈哲忠,向述荣. 中国东南部红壤旱地种植系统的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Ⅱ.红壤荒坡种草的微生物区系与作物生产潜力的初步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0, (01): 43-48.
[495]钟树福,刘隆旺,曾庆太,王林如,黄国勤. 鄱阳湖区耕作制度调查与试验[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89, (01): 13-17.
[496]黄国勤. 全国耕作学高级研讨班在北京举办[J]. 中国农学通报, 1989, (01): 30.
[497]黄国勤. 江西省生态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南昌举行[J]. 江西科学, 1988, (01): 39.
[498]黄国勤. 不同耕深对大豆生产的效应及抗旱能力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 1988, (01): 47-49.
[499]黄国勤. 全国首届耕作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J]. 中国农学通报, 1987, (06): 27.
[500]黄国勤. 参加全国首届耕作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简报[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87, (03): 78. .
发表会议论文:
[1]黄国勤. 改革开放40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耕作制度的发展[C].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9.
[2]黄国勤. 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C]. 生态经济与健康中国----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8:47.
[3]黄国勤. 论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C]. 第十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193-196.
[4]黄国勤. 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城市建设[C].“生态经济与新型城镇化”——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生态城市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6:9-19.
[5]黄国勤. 长江经济带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C]. 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2015:20-26.
[6]黄国勤. 多熟种植的概念、功能与特征[C]. 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2015:4-7.
[7]黄国勤. 江西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Ⅲ.不同类型和深度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C].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490-498.
[8]黄国勤. 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讨[C]. 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 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5:69-74.
[9]黄国勤. 中国食物安全:成就、问题及对策[C].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专刊——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14:184-188.
[10]黄国勤. 循环农业的产生、含义及生态经济特征[C]. 生态经济与美丽中国—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成立30周年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313-320.
[11]黄国勤. 生态文明若干问题探讨[C]. 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66-69.
[12]黄国勤. 1949年至今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C].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13:121-126.
[13]马艳芹; 黄国勤. 江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C].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13:218-223.
[14]黄国勤. 鄱阳湖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及对策[C]. 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2013:998-1004.
[15]王淑彬; 刘彬彬; 黄国勤. 几种常见农田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C]. 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139.
[16]黄国勤; 赵其国. 广西红壤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C]. “生态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讨会论文集.2012:223-227.
[17]黄国勤. 江西生态农业发展历程[C].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2012:227-243.
[18]黄国勤.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意义及战略对策[C].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2011:287-291.
[19]黄国勤. 江西“绿色崛起”的探索与实践[C].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11:36-41.
[20]黄国勤. 江西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C].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773-778.
[21]黄国勤. 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C].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 2010:394-398.
[22]黄国勤.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休闲农业的发展[C]. 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 2010:343-347.
[23]黄黄国勤; 黄依南. 低碳经济及其国内外的新进展[C].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2010:157-162.
[24]黄国勤. 江西现代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C].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9:127-135.
[25]黄国勤.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生态学的演变与发展[C].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9:136-142.
[26]黄国勤; 黄依南. 论鄱阳湖区生态文明建设[C].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9:293-298.
[27]黄国勤. 中国绿色农业的发展[C].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2008:57-60.
[28]黄国勤. 江西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农林业造成的危害及对策[C].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2008:172-175.
[29]黄国勤; 祝志辉. 南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简介[C].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2008:215-216.
[30]欧一智;黄国勤.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分析[C].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2008:234-239.
[31]王翠玉;黄国勤. 南方红壤区农田保护性耕作的进展[C].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2008:182-186.
[32]屠莉莉;黄国勤. 江西旅游业的发展[C].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2008:264-267.
[33]黄国勤.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及战略对策[C].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2008:1161-1166.
[34]黄国勤. 江西水资源特征研究[C].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2008:1167-1170.
[35]钱海燕; 樊皙文; 黄国勤; 王兴祥; 赵其国. 菜园土壤退化现状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C].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江苏省农林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江苏省农林厅、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农学会,2008:179-183.
[36]黄国勤;俞伟强. 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及其对策[C].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2007:136-140.
[37]姚珍;黄国勤. 江西省贵溪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C].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2007:429-435.
[38]俞伟强;黄国勤. 江西省水土保持的成效、问题与对策[C].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2007:424-428.
[39]欧一智;黄国勤. 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C].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2007:1547-1553.
[40]欧一智;黄国勤. 江西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C]. 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2007:463-468.
[41]黄国勤.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2007:276-284.
[42]黄禄星;黄国勤. 农村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C]. 生态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248-253.
[43]黄国勤;李文华. 中国中亚热带地区面临的资源与生态问题[C].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2006:48-53.
[44]黄国勤. 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C].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6:2377-2381.
[45]黄国勤. 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C]. 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231-234.
[46]黄国勤. 井冈山山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C]. 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2006:187-188.
[47]黄国勤. 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C]. 中国农学会.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159-163.
[48]黄国勤. 江西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GDP的影响[C].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5:470-479.
[49]黄国勤; 石庆华. 江西矿产资源消耗与GDP变化[C].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5:491-494.
[50]黄国勤; 黄雪梅; 宋高堂; 李国强. 江西省自然科技资源的现状、问题及战略研究[C].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322-331.
[51]黄国勤; 钱海燕; 王兴祥; 刘隆旺; 张桃林 不同施肥方式对连作蔬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C]. 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217-220+234.
[52]黄国勤. 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C]. 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2004:170-171.
[53]黄国勤. 论中国的水资源问题[C].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0:394-399.
发表报纸文章:
1 中国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报 2018-01-31
2 中国生态学要走向现代化 黄国勤 科技日报 2016-05-19
荣誉奖励:
从1984年至今的近40年时间里,黄国勤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在农业生态学学科领域第一线默默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因此获得了多种奖励。如黄国勤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论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于1996年获得江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教学成果《农业生态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于2012年获得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农田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及集成示范》,于2013年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等。到目前为止,黄国勤共获得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图书(教材、著作)奖,以及个人荣誉奖等各种奖励140余项(次)。黄国勤不愧是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者、推动者和默默奉献者。
1.2011年被评为江西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2.2010年荣获“鄱阳湖教育高峰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3.2007年4月荣获江西农业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4.2007年被评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07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5.2007年9月荣获中国科协2007年学术年会“环境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分会场优秀论文一等奖,获中国林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6.2006年2月被授予“江西农业大学‘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7.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生态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8.2006年10月论文“农村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世界华文传播媒体协会核心期刊《社科研究》评为优秀论文。
9.2006年获学术年会二等奖。
10.2004年获“江西青年科学家”称号。
11.2003年被评选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2.2001年获赣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3.1998年被评为“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14.1997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5.连续4届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6.主持完成的“江南丘陵区双季稻田周年多作复合共生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荣获2016年度鹰潭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术交流:
一是承办学术会议。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领导、组织和大力支持下,黄国勤具体承办了多个国际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如:2004年4月23-27日,在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或部门的支持下,黄国勤在江西省南昌市具体承办了“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印度、奥地利、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代表12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取得丰硕成果和圆满成功。2011年1月20日,黄国勤在江西农业大学承办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学术沙龙”,邀请国内、省内知名生态农业专家与会并作大会学术报告,对推动江西乃至南方、全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学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13年10月17-20日,在中国生态学学会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黄国勤在江西省南昌市具体承办了“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近300个单位的1200余名生态学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大会。会议第八分会场围绕“农业生态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安全”主题开展交流和研讨,骆世明、林文雄等16位农业生态专家作了主题报告,促进了农业生态学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
二是主办学术会议。黄国勤现任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江西省高校生态学学科联盟理事会理事长、江西省农学会耕作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江西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从1995年起连续5届被选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选为江西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利用上述条件和“身份”,黄国勤几乎每年或至少每2至3年都要主办一次全省有关“农业生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主题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全省农业生态学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农业生态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三是参加学术会议。几十年来,黄国勤每年都要参加一次或多次全国或国际有关农业生态学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不仅提交会议交流论文,还尽可能地争取作大会或分会场报告。如近年在全国相关农业生态学学术会议上作的报告(题目)有:“论我国稻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双碳’目标下中国南方农业高质量发展”等。
媒体报道:
1、黄国勤:绿色鄱阳湖的守护者 舒铭泽; 戈毅然; 舒鹏 中国高新科技 2018-07-01
2、发展生态科学建设生态文明——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黄国勤 马玲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01-15
3、天道酬勤——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黄国勤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8期
4、农学专家黄国勤 世界农业 2008-06-10
5、难忘的历程,艰辛的跋涉——记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后黄国勤教授 郭光华 高等农业教育 2000-09-30
6、中国网首发
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黄国勤
http://guoqing.china.com.cn/2023-12/13/content_116876482.htm
7、中华网
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黄国勤
https://digi.china.com/digi/20231213/202312131454997.html
8、凤凰网科技
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黄国勤
https://tech.ifeng.com/c/8VTkFbHS765
9、中国企业新闻网
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黄国勤
http://m.qiyenews.net/65/298127.html
10、中国信息报道网
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黄国勤
http://xinxibd.tsxxg.cn/62961/aa547067205.html
11、腾讯客户端
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黄国勤
https://page.om.qq.com/page/OQQgJ15u99rV2-BW8Vn3kKsQ0
12、今日头条
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黄国勤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11637875480216115/?wid=1702430554731
13、搜狐
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
https://www.sohu.com/a/743703713_121753468
中国网报道:
2023-12-13
农业生态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变化规律和调控对策的农业应用学科。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单元是农业生态系统,其研究重点和研究目标就是要阐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替及调控机制,并最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农业生态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席教授、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黄国勤,从事农业生态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40年,为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作出了突出贡献,不愧是我国农业生态学的探索者、实践者,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
一、开设课程
黄国勤先后为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农业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并讲授多门农业生态学课程,如:《农业生态学基础》、《农业生态学》、《高级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专题讨论》、《农业生态学研究进展》、《农业生态学研究方法》、《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教学认真,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二、开展科研
从1984年大学毕业至今,黄国勤共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级及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专题)115项,其中主持完成(含正在完成)77项。现将黄国勤主持完成的“农业生态学”领域的代表性科研课题25项列出如下:
1.《南方红黄壤地区高效无公害特色农业开发模式及配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南方红壤丘陵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状调研——多熟复种轮作农业模式的调研》
3.《红壤旱地农业系统的结构创新与模式优化研究》
4.《红壤旱地高效持续种植体系的生态学机理与模型》
5.《中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对策》
6.《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及调控》
7.《江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模式及机理研究》
8.《江西生态农业研究》
9.《江西省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
10.《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能源植物种植修复试验》
11.《江西省稻田冬季循环农业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12.《江西省水稻生产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13.《赣南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研究》
1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15.《秸秆还田条件下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6.《施氮和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碳、氮及杂草群落的动态研究》
17.《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体系研究》
18.《绿色农业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19.《绿色食品创新技术体系研究》
20.《绿色生态农业研究》
21.《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22.《实用生态农业技术研究》
23.《国内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24.《农业生态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
25.《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农业生态学课件研制》
三、发表论文
至今,黄国勤已在国内《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以及国外plant and soil,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主流刊物(SCI期刊),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共计700余篇,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农业生态学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如代表性论文“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美国农业生态学发展综述”、“国外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等等。
四、出版著作
从1996年出版第一部著作以来,黄国勤独著或合撰(主编、副主编、参编或编委)出版教材、专著、论文集、研究专辑共计100部(种),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农业生态学”领域内容,如:
1.《农业生态学》
2.《农业生态学原理》
3.《农业生态学:理论、实践与进展》
4.《农家生态旅游百问百答》
5.《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
6.《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
7.《实用生态农业技术》
8.《有机农业:理论、模式与技术》
9.《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
10.《生态高值农业:理论与实践》
11.《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
12.《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
13.《林下经济与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管理》
14.《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
15.《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综合报告》
16.《江西生态农业》
17.《江西绿色农业》
18.《江西绿色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
19.《江西赣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鄱阳湖流域农业与生态研究》
21.《鄱阳湖地区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2.《鄱阳湖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五、学术交流
一是承办学术会议。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领导、组织和大力支持下,黄国勤具体承办了多个国际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如:2004年4月23-27日,在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或部门的支持下,黄国勤在江西省南昌市具体承办了“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印度、奥地利、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代表12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取得丰硕成果和圆满成功。2011年1月20日,黄国勤在江西农业大学承办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学术沙龙”,邀请国内、省内知名生态农业专家与会并作大会学术报告,对推动江西乃至南方、全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学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13年10月17-20日,在中国生态学学会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黄国勤在江西省南昌市具体承办了“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近300个单位的1200余名生态学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大会。会议第八分会场围绕“农业生态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安全”主题开展交流和研讨,骆世明、林文雄等16位农业生态专家作了主题报告,促进了农业生态学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
二是主办学术会议。黄国勤现任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江西省高校生态学学科联盟理事会理事长、江西省农学会耕作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江西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从1995年起连续5届被选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选为江西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利用上述条件和“身份”,黄国勤几乎每年或至少每2至3年都要主办一次全省有关“农业生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主题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全省农业生态学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农业生态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三是参加学术会议。几十年来,黄国勤每年都要参加一次或多次全国或国际有关农业生态学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不仅提交会议交流论文,还尽可能地争取作大会或分会场报告。如近年在全国相关农业生态学学术会议上作的报告(题目)有:“论我国稻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双碳’目标下中国南方农业高质量发展”等。
六、成立研发机构
由黄国勤牵头申请,并经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于2001年5月30日成立(文件:赣农大办抄字[2001]22号)。该研究中心主任由黄国勤担任。该研究中心成立20多年来,始终将农业生态学作为其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农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
此外,在江西省科协、江西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黄国勤还分别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牵头申请成立了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万年科技服务站和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余江科技服务站。万年科技服务站和余江科技服务站的建立,为农业生态学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农业生态学知识的交流和培训,以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受农民欢迎。
七、创建学位授权点
2000年,黄国勤作为学科带头人牵头申请的江西农业大学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并于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农业生态学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黄国勤作为学科带头人牵头申请的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并于2013年开始招收首批农业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黄国勤作为江西省首个博士后、江西农业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创建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学位授权点作出积极贡献。
八、培养人才
截至2023年11月18日,黄国勤招收培养(含正在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计132人(含在职攻读人员),其中3名是巴基斯坦留学生。这其中相当部分是农业生态学专业或农业生态学研究方向;还有多名研究生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江西农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多名已毕业的博士后或博士、硕士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中,业绩突出,已担任厅级、处级领导职务,或被聘为高校或科研单位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等。
九、社会服务
黄国勤乐于将所学知识、所取得成果奉献社会、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他每年都应邀到全省各地为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授课,讲授主题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将自己科研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直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应有贡献。黄国勤获得由江西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评选的“2012年度全省农函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3年在“百名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赣南苏区行”科技下乡活动中,成绩突出,获得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中国农村专业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十、科技创新
近40年来,黄国勤在推动农业生态学学科高质量发展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具体来说,其创新性成果主要有:(1)构建了农业生态学学科体系,提出了加强农业生态学学科建设、促进农业生态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2)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及调控途径,提出了稻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3)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红壤旱地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的方向、模式、路径及关键技术,筛选了多种红壤旱地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优化模式,提出了建立由“根不离土、土不离根”、“冬养、夏用、秋避旱”、“冬深耕、春不耕、夏浅耕、秋覆盖”等综合配套技术组成的红壤旱地多熟绿色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体系;(4)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撰写了该领域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并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剖,为我国不同区域建立和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参考;(5)考察、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十一、实践应用
实践性是农业生态学这门综合性农业应用学科的重要特征,其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正因为此,黄国勤主持和参加完成的科技成果也十分注重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1)1998~2000年,黄国勤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96-920-21-04专题“赣南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适合赣南实践的猪—沼—果、紫色页岩开发等多项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并取得良好成效。从1998年1月~2000年12月在赣州市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益。累计新增产值13.6亿元,累计新增利税2.7亿元,全市已有41.09万户建有强回流沼气池,户平增收1200元,节约秸秆66.4万吨,节约劳力4800万个工日,封山面积200万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该成果也因此获得2001年赣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1-2等-01)。(2)1998~2003年,黄国勤主持完成的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江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模式及机理研究”, 于2003年8月24日通过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和专家鉴定,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黄国勤将项目研发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及先进配套关键技术先后在进贤、新建、萍乡、新余、贵溪、万年等地进行成果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2.34万亩,新增作物产量具115.82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136.33万元,新增纯收入59.66万元;同时还对吉安、景德镇、德兴、贵溪、金溪、进贤、崇仁、新干、南昌等地农民进行培训教育,直接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3)2003~2010年,黄国勤主持完成的200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红壤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创新与模式优化研究”成果,在江西省红壤旱地上广泛推广应用,取得增产、增收、增效的良好效果,并获得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证书编号:J1103042)。
十二、获得奖励
从1984年至今的近40年时间里,黄国勤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在农业生态学学科领域第一线默默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因此获得了多种奖励。如黄国勤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论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于1996年获得江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教学成果《农业生态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于2012年获得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农田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及集成示范》,于2013年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等。到目前为止,黄国勤共获得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图书(教材、著作)奖,以及个人荣誉奖等各种奖励140余项(次)。黄国勤不愧是我国农业生态学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者、推动者和默默奉献者。(文/丁旭)
科学中国人报道:
江西省二级教授、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所长)、生态学学科带头人。从1998年开始至今,4次(届)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评为“江西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3年被选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4年荣获首届“江西青年科学家”称号,2013年荣获“全省农函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等。
曾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完成《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农业现代化概论》《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有机农业:理论、模式与技术》《农业生态学:理论、实践与进展》《中国耕作学》等63部著作。
置身于巍巍学府江西农业大学的黄国勤,因踏实认真、吃苦耐劳一举从人才辈出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从江西省余江县普通农民家庭出来的学子,到江西省农业高等学府的学术带头人,黄国勤以他特有的执着精神,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的历程,为我们上演着别样的农业科学的“求知、布道”之路。
追求卓越
“踏实、勤奋、吃苦、认真、肯负责”是同事们对黄国勤的印象。也正是这种骨子里透着的品质,让黄国勤在无数个不平凡的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心中的那个“理想”。
1962年,黄国勤出生在余江县偏远山区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非常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从小在艰苦环境中历练,塑造了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战胜了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平”,投入到家乡农业生产之中。
1980年,黄国勤从地处边远、条件一般,但当时是余江县最好的中学——余江二中考入到江西共大总校(现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最悠久、以农为优势的高等院校。在这里,他开启了漫漫求知、探索之路。完成了本科学业的他,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从1984年至1986年的实践教学工作,为他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不断培养出敏锐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
为了进一步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1986年他考取了本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期间,他参加了导师钟树福教授主持的“鄱阳湖区耕作制度调查与试验”科研课题。这是他第一次从事耕作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导师在科研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和教诲令他终身受益。
1989年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黄国勤毕业继续选择留校任教,但他不满足现状,边工作边学习,于1990年年底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1991年3月入学,在导师章熙谷教授的指导下,于1994年4月如期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江西农业大学任教。
凭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追求,在回校后不久,黄国勤又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赵其国院士、张桃林研究员的带领和指导下,对中国南方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在《科技导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史》等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因学术业绩突出,黄国勤于1995年4月在江西农业大学从讲师直接破格晋升教授,这在当时江西省并不多见。
在这期间,凭着勤奋和用心,他完成了15万字的专辑《江西省冬季农业研究》,受到著名农业专家郭文韬教授的肯定,“这是一部研究多熟种植不可多得的杰作”。紧接着,他又完成了第一本系统全面论述江西耕作制度的科学专著——《江西省耕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当博士后出站时,他在导师赵其国院士、张桃林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国南方耕作制度》一书,该书为南方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重要参考。
随着研究的深入,创作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从此他笔耕不辍,至今(截至2015年7月9日)先后撰写了《江西农业》《江西京九沿线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或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专著和论文集,共计63部,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0余篇。
心系农业
享有“江南渔米之乡”的江西省,拥有我国南方较大面积的红壤土地,加之湖泊众多,形成以鄱阳湖平原为中心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0多年前,黄国勤凭着对农业的一腔热情和对“红土地”的眷恋义无返顾地投入其中。早在1984年,他就利用自己所有的闲暇时间,到学校农学实验站测试、收集气温、日照辐射等相关数据,这为他以后主持完成的“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的优化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积累了最原始、珍贵的记录。1998年至2000年间,他对赣南地区山地丘陵可持续农业模式与关键技术进行了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和试验研究,提出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形成“饲—猪—沼—果”“饲—猪—沼—菜”等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模式,并提出了开发紫色页岩等多项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这些成果得到实施和示范推广后,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生态农业建设,也为广大农户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探索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这些成果就是被农业部誉为“赣南模式”的重要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并在南方有关地区广泛推广应用。该项成果于2001年获“赣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从此,他走上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与技术的探索之路。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他认为,要有好的土地+好的种植方法,才有可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要“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物(物质投入)、良境(生态环境)”——“六良”配套,方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进驻进贤、永修、余江、安义、贵溪、万年等地,实地开展江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模式及机理研究,并对南昌、吉安、吉水、景德镇、德兴、贵溪、金溪、进贤、崇仁、新干、上饶等地干部、群众进行培训教育,现已直接培训人数超过20000余人次,收效明显。在深入江西各地的调研中,他发现,长期的粗放式耕作和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红壤旱地农田生产力低,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尽快改变局面,他深入新建、安义、永修、余江等县进行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他提出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的优化模式,并在当地示范推广应用,收到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学者无涯,行者无疆。对于热爱“红土地”的农民科学家来说,让土地活起来就是使命。他以红壤生态学为中心,创新性地开展了红壤旱地多熟种植系统综合效益研究,结合当地气候特征,他选取蚕豆、豌豆、棉花、玉米、大豆、甘薯、花生、绿豆、芝麻等一系列多元多熟粮食和经济作物组合成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方式。他认为,旱地三熟种植模式,因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耕地复种指数,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创新种植结构,优化复种模式,通过近二三十年不断试验、示范,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这些年,他对红壤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系列结构创新与模式优化技术,在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反响好。同时,他在余江、永修、安义等县示范推广了水稻直播、抛秧、免耕覆盖、秸秆还田以及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技术,在示范区取得了增产、增收、减灾、扩流等多方面成效,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0万亩,增产稻谷10000吨,经济效益共计8000余万元。该项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在江西省双季稻地区得到广泛推广,而且可推广至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31年来,黄国勤在耕作制度、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共取得通过专家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10余项,研究水平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成果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黄国勤也因此获得多项荣誉。
当记者问及,在当今经济大潮中他是如何心如止水,埋头钻研,取得成就的?他只淡淡地说,“我深深感到当老师、搞科研、做学问之不容易。不仅要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闯劲’,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韧劲’,还要有不计名利、甘于寂寞的‘冷劲’。要学习‘井冈山精神’,才能不断前进、有所作为”。
江西出生的黄国勤,用他的成长经历和累累的研究成果,表达着对家乡山山水水和红土地的深切挚爱之情。
来源: 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5-10-29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报道:
2016-06-23
黄国勤,江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学科负责人。1980年以来,先后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期间,他在导师钟树福教授、章熙谷教授、赵其国院士和张桃林研究员的指导和带领下,对鄱阳湖区耕作制度、红壤旱地资源利用、南方冬闲田开发和耕作制度改革与发展等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相关研究刊发于《自然资源学报》《科技导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史》等多种学术期刊上。
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
1984年,黄国勤大学毕业留校,利用闲暇时间到学校农学实验站(现科技园)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测试、收集气温、日照辐射、土壤肥力等相关数据,为日后主持完成的“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的优化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积累了原始、珍贵的记录。1998—2000年,黄国勤对赣南地区山地丘陵可持续农业模式与关键技术进行了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和试验研究,提出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形成“饲-猪-沼-果”“饲-猪-沼-菜”等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开发了多项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
1.多熟种植技术:多熟种植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之一,也是我国耕作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它对于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农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和明显效果。当前强调大力推广多熟种植技术就是要:(1)发展间、混、套作技术;(2)实行轮作换茬,扩大粮饲轮作、粮草轮作、禾豆轮作、稻棉轮作、稻蔗轮作、稻烟轮作和各种水旱轮作的种植面积这对于减少农田病、虫、草害,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3)优化复种方式,提高复种指数,建立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的集约高效型多熟种植体系。
2.节水农业技术主要包括:(1)节水灌溉;(2)节水种植;(3)节水耕作;(4)开发污水资源和咸水资源。
此外,还有品种改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实施和示范推广,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生态农业建设,也为广大农户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探索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这些技术成果就是被誉为“赣南模式”的重要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并在南方有关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农业生态研究,促农业增效
黄国勤认为,“好的土地加好的种植方法,才有可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要‘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物(物质投入)、良境(生态环境)’”,方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进驻进贤、永修、余江、安义、贵溪、万年等地,实地开展江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模式及机理研究,并先后对南昌、吉安、吉水、景德镇、乐平、德兴、贵溪、金溪、进贤、崇仁、新干、上饶、樟树、萍乡等地干部、群众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现直接培训人数已超过2万余人次。在深入江西各地的调研中,他发现长期的粗放式耕作和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农田冬闲、秋闲,甚至长年或多年撂荒,直接导致红壤旱地、双季稻田的农田生产力下降和地力衰退,不仅影响农田增产增收和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更限制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为尽快改变局面,他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深入新建、安义、永修、余江等典型县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的优化模式,并在当地示范推广应用,收到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黄国勤以红壤生态学为中心,创新性地开展了红壤旱地多熟种植系统综合效益研究,结合当地气候特征,选取蚕豆、豌豆、油菜、棉花、玉米、旱稻、大豆、甘薯、花生、绿豆、芝麻、荞麦、粟等一系列粮食和经济作物,组合成红壤旱地多元多熟高效种植方式。他认为,旱地三熟种植模式,因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耕地复种指数,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通过30多年不断探索、试验、示范,创新种植结构,优化复种模式。
2007年,黄国勤承担“双季稻田周年多作复合共生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深入研究双季稻田长年多熟复种轮作的综合效益,优化稻田轮作模式,结合调研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通过归纳和分析,筛选出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并对模式的循环途径与技术进行分析。评估了稻田冬种绿肥紫云英的生态服务价值,综合分析了江西省主要作物生态经济系统,测算了江南丘陵区稻田多熟种植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一步挖掘稻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探明了水旱轮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效果和机理;综合研究了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等养地技术措施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能值分析法和基尼系数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稻田种植模式评价和生态经济系统分析等,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年田间试验和调查,制定了“绿肥-双季稻”复种高效关键技术模式、“油菜-双季稻”复种高效关键技术模式和“蔬菜-双季稻”复种高效技术模式。自2010年冬季开始,该研究成果先后在余江县、新建县、万年县、永修县、安义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应用,项目成果推广面积累积达到61.96万亩,为农民新增纯收入4 199.94万元。
30多年来,黄国勤教授在耕作制度、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做了多项研究与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简介
黄国勤教授1997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江西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3年被选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2004年荣获首届“江西青年科学家”称号;2013年荣获“全省农函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已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参编撰写完成著作《中国耕作学》《中国南方耕作制度》《江西省耕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农业现代化概论》《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有机农业:理论、模式与技术》《农业生态学:理论、实践与进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家生态旅游百问百答》(国家重点图书)等65部。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