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编辑专家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地质学 »

龚一鸣——遗迹化石与地层古生物专家龚一鸣——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5-03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龚一鸣——遗迹化石与地层古生物专家龚一鸣——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龚一鸣,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教学名师,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地史古生物学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地史学》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分会委员,《地层学杂志》、《古地理学报》和《地质科技情报》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51篇,其中32篇被SC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参编教材10部,主讲《地史学》和《沉积地质学》等课程。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3)和IET(国际工程与技术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奖(1994)以及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日本,1992)沉积盆地会场“杰出的重要论文”等殊荣。

教育经历:

198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学士学位。

198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

199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

主讲课程:

主讲《地史学》和《沉积地质学》等课程。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遗迹化石与地球生物学;泥盆纪与碳循环;沉积地质学。

承担的代表性项目:

 

1 1995-1997: “遗迹化石欧氏─拓扑形态特征的变形和形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9472086,资助金额:10万元,负责人。

2 1996-1998: “中国泥盆纪海平面变化节律及圈层耦合关系研究”,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9549111,资助金额:3.8万元,负责人。

3 2001.1-2003.12:“广西上泥盆统高频旋回的数字定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0072041,资助金额:21万元,负责人。

4 2002.10-2002.11: Permian trace fossils in the southern Sydney, eastern Australi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 编号: 40211120565, 资助金额: 10000元, 中方负责人。

5 2003.01-2003.12: Permian trace fossils in the southern Sydney, eastern Australi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 编号: 40310104047, 资助金额: 8000元+2万澳大利亚元, 中方负责人。

6 2005.01-2007.12:“广西晚泥盆世碳循环与环境-生物耦合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0472020,资助金额:36万元,负责人。

7 2005.01-2007.12: “二叠纪高-低纬度地区海相遗迹化石的对比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40491506,资助金额:6.0万元,负责人。

8 2005.11-2007.11: “陆相生物遗迹群落的组成、结构与遗迹相模式研究”,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05CCA05000, 资助金额:40万元,负责人。

9 2006.01-2008.12: “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IRT0546,资助金额:300万元,核心成员。

10 2007.01-2009.12: “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编号:40621002, 资助金额:500万元,核心成员。

11 2006.08-2009.11:“南方泥盆系定量岩相古地理与油气预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项目,合同编号:G0800-06-ZS-347,合同金额:90万元, 负责人。

12 2006.10-2009.12:“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泥盆纪专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油气勘探前瞻性项目(合同编号:G0800-06-ZS-319-D),合同金额:80万元, 负责人。

13 2007.10-2012.10: “《地史学》国家精品课程”项目, 教育部和财政部资助. 资助金额:10万元,负责人。

14 2008.01-2012.12: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编号:B08030, 资助金额:900万元,核心成员。

15 2008.10-2011.10: “地史古生物学国家教学团队”项目, 教育部和财政部资助. 资助金额:30+30万元,负责人。

16 2009.01-2011.12:“动藻迹(Zoophycos)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0872001,资助金额:49万元,负责人。

17 2010.01-2012.12: “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延续),编号:40921062, 资助金额:450万元,核心成员。

18 2010.01-2012.12: “新疆1:25万铁厂沟镇幅(L45C002001)和克拉玛依市幅(L45C003001)区域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编号:基[2010] 矿评01-01-03, 资助金额:1000万元,负责地层工作。

19 2011.01-2013.12:“莓状黄铁矿对古氧相和硫循环的示踪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072252,资助金额:55万元,负责人。

20 2010.03-2012.09:“课堂和野外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地史古生物学国家教学团队主干课程为例”,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负责人。

21 2011.01-2015.12: “若干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生物学过程”, 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CB808800)专题负责人。

 

主要学术成就:

首次揭示出遗迹化石与拓扑的必然成因联系及遗迹化石拓扑特征的地质一生物学意义,开创了遗迹学和拓扑学研究的新领域—拓扑遗迹分析;有关拓扑遗迹分析的工作得到《Lethaia/国际地层古生物学报》审稿人的高度评价:“文章提出了许多非常令人感兴趣的美妙思想,···,在以前许多有关遗迹化石的分类方案中没有一种方案象本文阐述得如此的深刻和富有创见”。在二叠纪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寄主地层的Zoophycos深色蹼层、浅色蹼层中首次发现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集群(Gong et al., 2007,2008), 该成果(Geological Magazine, 2008, 145(1): 95-103),被《Nature China》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突出科学研究成果”(http://www.naturechina.com;2008-01-16),并发表专题评述。

运用轨道旋回地层学的理论方法,在华南晚泥盆世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建立十万年级-万年级高分辨率年代地层格架,提出赤潮-菌藻生物繁荣与晚泥盆世集群绝灭的成因联系;关于晚泥盆世轨道旋回地层的工作被Racki G., Wignall P.在其联名评述文章中评价为“包含许多令人感兴趣的成果,它对查明晚泥盆世F/F之交生物集群灭绝的可能成因机理具有重大意义”(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4, 205: 169-170)。

从流态圈的角度和圈层耦合的高度,与同行一道对我国天山-准噶尔、秦岭和三江海西-印支造山带的地层、沉积、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发展和丰富了造山带沉积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关沉积作用与板块构造关系的论文,被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综合出版物《General Proceedings, 1993, p. 45》评价为“杰出的重要论文”, 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地层学基础与前沿》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7

发表论文:

1 Gong, Yi-Ming, Shi, G. R., Zhang, Li-Jun, Weldon, E. A. Zoophycos composite ichnofabrics and tiers from the Permian neritic facies in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ern Australia. Lethaia, 2010, 43(2)182-196.

2 Gong Yiming, Zhang Lijun, Wu Yibu. Carboniferous coprolites from Qinhuangdao, North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0, 53(2): 213-219.[龚一鸣, 张立军,吴义布. 秦皇岛石炭纪粪化石.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 39(10)1421~1428.]

3 Feng, Qi, Gong, Yiming, Riding, Robert. Mid-Late Devonian calcified marine algae and cyanobacteria from South China and their geobiological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10, 84(4): 569-587.

4 Gong, Y. M., Shi, G. R., Weldon, E. A., Du, Y. S., Xu R. Pyrite framboids interpreted as microbial colonies within the Permian Zoophycos spreiten from southeastern Australia. Geological Magazine, 2008, 145(1): 95-103

5 GONG YiMing, XU Ran, HU Bin. Endolithic fungi: A possible killer for the mass extinction of Cretaceous dinosaur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8, 51(6): 801-807[龚一鸣, 徐冉,胡斌. 石内真菌:恐龙大绝灭的可能杀手. 中国科学• D辑, 2008, 38(4):439-444.]

6 龚一鸣, 杜远生, 童金南, 张克信, 谢树成, 胡斌, 齐永安, 张国成. 旋回地层学:地层学解读时间的第三里程碑. 地球科学, 2008, 33(4): 443-457.

7 GONG Yiming, XU Ran, FENG Qi, ZHANG Lijun, MA Huizhen, ZENG Jianwei. Hypersaline and anoxia in the Devonian Frasnian-Famennian transition: molecular fossil and mineralogical evidences from Guangxi, South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s in China, 2007, 1(4): 458-469

8 GONG Yiming, XU Ran, XIE Shucheng, HUANG Xianyu, HU Bin, QI Yongan, ZHANG Guocheng. Microbial and molecular fossils from the Permian Zoophyco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7, 50(8): 1121-1127 [龚一鸣, 徐冉, 谢树成, 黄咸雨,胡斌, 齐永安,张国成. 遗迹化石Zoophycos中的微生物和分子化石. 中国科学•D辑, 2007, 37(6): 713-719]

9 GONG Yiming, XU Ran, TANG Zhongdao, SI Yuanlan, LI Baohua.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cteria-alga proliferating and mass extinction in the Late Devonian Frasnian—Famennian transition: enlightening from carbon isotopes and molecular fossil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5, 48 (10): 1656-1665 [龚一鸣, 徐冉, 汤中道,司远兰, 李保华. 晚泥盆世F—F之交菌藻微生物繁荣与集群绝灭的关系: 来自碳同位素和分子化石的启示. 中国科学•D辑, 2005, 35 (2):140-148]

10 Yi-Ming Gong, Ruan Xu, Zhong-Dao Tang, Bao-Hua Li. The Upper Devonian orbital cyclostratigraphy and numerical dating conodont zones from Guangxi, South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5, 48 (1): 32-41 [龚一鸣, 徐冉, 汤中道,李保华. 广西上泥盆统轨道旋回地层与牙形石带数字定年. 中国科学•D辑, 2004, 34 (7): 635-643]

11 Yi-Ming Gong, Hong-Fu Yin,Ke-Xin Zhang, Yuan-Sheng Du, Qing-Lai Feng, Xu-Long Lai, Shu-Cheng Xie, Jin-Nan Tong, Song-Zhu Gu,Xiao-Ying Shi,Elizabeth A. Weldon, Guang R. Shi,Xue-Ping Ma. Simplifying the stratigraphy of time: Comment. Geology, 2004, 32 (8):e59.

12 Yi-Ming Gong, Bao-Hua Li. Reply to comment on “Orbital cyclostratigraphy of the Devonian Frasnian--Famennian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4, 205 (1-2): 171-175.

13 Yi-Ming Gong, Ruan Xu. Conodont apatite 18O signatures indicate cooling as a trigger of the Late Devonian mass extinction: Comment. Geology, 2003, 31 (4):383.

14 Yi-Ming Gong, Yuan-Lan Si. 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metazoan traces at a topological level. Lethaia, 2002, 35 (3): 263-274.

15 GONG Yiming, LI Baohua, SI Yuanlan, WU Yi. The Late Devonian red tide and mass extinc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 (13): 1138-1144 [龚一鸣,李保华,司远兰,吴诒. 晚泥盆世赤潮与生物集群绝灭. 科学通报, 2002, 47 (7): 554-560]

16 Yi-Ming Gong, Bao-Hua Li, Cheng-Yuan Wang and Yi Wu, Orbital cyclostratigraphy of the Devonian Frasnian-Famennian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1, 168 (3-4): 237-248.

17 Yiming Gong and Mary L. Droser, Periodic anoxic shelf in the Early-Middle Ordovician transition: ichnosedimentologic evidence from the West-Central Utah, USA. Science in China, 2001, 44(11): 979-989.

18 Gong Yiming, Flysch trace fossils from the Hercynian and Indosinian orogenic belts of the northwestern China and their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9, 73(4):384-394.

19 Gong Yiming, Wu Yi, Du Yuangsheng, Feng Qinglai, Liu Benpei, Devonian sea-level change rhythms in South China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earthspheres.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7, 71(4): 370-385.

20 Gong Yiming, Huang Dinghua ,Topological configuration of a graphoglypt and its functional morphologial analysi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7,42(16):1394-1397 [龚一鸣,黄定华,雕画迹的拓扑结构及其形态功能分析。科学通报,1996,41(19):1768-1770页]

21 Gong Yiming, Process-facies types and sequences of Devonian volcanic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in Northern Xinjiang and their relation to plate tectonics.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3, 6(3): 297-314, Plate 1.

22 龚一鸣,刘本培,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板块沉积学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1-138页,图版1-12。

23 龚一鸣,杜远生,冯庆来,颜佳新,造山带沉积地质与圈层耦合。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1-146页{ 图版1-12(彩色图版1-6)}。

24 龚一鸣,张克信主编。地层学基础与前沿。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1-310(含6个彩页)。

25 龚一鸣, 童金南, 杜远生, 谢树成, 冯庆来,殷鸿福. 地史学与古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国地质教育,2009, 18(2): 49-56.

26 龚一鸣,童金南,黄定华,谢树成,胡斌,刘本培,殷鸿福.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忌求,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增刊): 127-132.

 

 

荣誉奖励:

1.主讲的《地史学》获评“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

2.2006-10-27 日:获湖北名师(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3.2004 年 12 月: “ 造山带及邻区沉积地质与圈层耦合 ” 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4.2003 年 12 月: “ 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与地球节律研究 ” 获 2003 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5.1995 年 12 月: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板块沉积学研究   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6.1994 年 10 月:《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作用相类型,序列及其与板块构造的关系》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7.1994 年 09 月:获 IET (国际工程与技术)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

媒体报道:


[中国地质大学]教书育人是一生的兴趣和责任

——记湖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地学院龚一鸣教授

“我所做的仅仅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做的而已,没有什么值得报道的。”当我打电话给地学院龚一鸣教授时,他这样说道。正是这样一位谦虚的老师,2005年、2006年先后被评为我校教学名师和“十五”科技先进个人,同时被评为2006年湖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在平凡的的三尺讲台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名师熏陶:体验高度责任感

龚一鸣坦言,能得到学生、同行的普遍欢迎和赞赏,离不开名师的熏陶和帮助。刘本培教授是龚一鸣的导师,他回忆到,“刘老师对教学非常热爱,经常备课到深夜两三点,一旦站在讲台上,总是充满激情。”正是刘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年轻的龚一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高度责任感。

1985年元月,龚一鸣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刘本培教授有意给他安排了4节讲课和2节课堂讨论的任务。为了上好这6节课,他用了整整一学期的时间准备,最后得到了教研室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初次上讲台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必须要有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渊博的知识,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做一名称职的教师。

本着对教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龚一鸣20年如一日投身教学,获得了国际工程与技术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先后被评为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湖北省“优秀讲课教师”等,在历届学生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从教20余年,龚一鸣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他在教学上舍得花时间,善于总结创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学生在做人做事上的熏陶和学习知识上的收获。2001年夏,他指导学生屈原皋、解古巍撰写科学论文《10亿年前的地-日-月关系:来自叠层石的证据》,前后修改了20遍,历时三年多,最后论文发表在SCI核心期刊《科学通报》中、英文版上,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两名同学也分别获得赴德留学和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

据了解,平时总有不少学生慕名而来,通过电话和互联网向他求教、与他交流学习和生活的酸甜苦辣,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求教的学生解答疑问,与他们平等、细腻地交流。

011011班刘宇在毕业论文谢词中这样写道:“龚老师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如何做人、做事的哲理,他的影响将伴随着我今后的人生道路。”

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结硕果

作为教研室主任,龚一鸣不仅自己重视教学,还把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和青年教师培养抓得有声有色,在教育部创建优质课、优质名牌课程建设、双语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均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其中,《地史古生物》被教育部评为优质课程,《古生物学》、《地球科学概论》、《地史学》被湖北省评为精品课程,《古生物学》同时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长期以来,龚一鸣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在科研上他也取得了多项为国内外同行认可的成果。他开创了遗迹学和拓扑学研究的新领域-拓扑遗迹分析,发展和丰富了板块构造和造山带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华南晚泥盆世高分辨率年代地层格架,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科院院士殷鸿福认为:“龚一鸣是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的难得人才,在当前高校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科研型教授难得上讲台的形势下,龚一鸣的做法特别值得倡导和弘扬。”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年12月29日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