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李树君——著名农机和农产品加工研究专家 李树君——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29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李树君——著名农机和农产品加工研究专家 李树君——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专家信息:

李树君,男,1962年7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机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业务骨干,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历任中国农机院食品机械所研究室主任、农机化所副所长、科技处处长、中国农机院院长助理、副院长,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国际食品工程学会(IAEF)国家代表、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常务理事、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农产品加工分会副主席、亚洲农业工程学会(AAAE)副主席、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六大优先领域之农产品加工中方首席专家。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高新技术在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创新成果:  

共承担完成国家科研项目20余项,积极开展技术与经济合作,完成各类机构委托研发、工程设计、工程成套及交钥匙工程等农产品加工工程30多项。果蔬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提供了果蔬加工共性及关键装备。先后承担完成了真空加压浸渍技术和装备、低温真空油炸干燥设备、微波能干燥杀菌技术与装备研究等项目。其中真空加压浸渍成套技术和装备主要用于果蔬制品的浸糖(盐)、肉类制品的浸味,还可以用于低温真空油炸食品的生产,工艺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装备技术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铃薯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创新突破了加工急需的长轴射流定向和二维同步切割、蒸汽变压亚表层脱皮、淀粉细胞剪切破壁锉磨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了重大装备53台套,研制成功了淀粉及变性淀粉、全粉、薯条、薯片及综合利用等8种成套生产线,推广31条,提供12种马铃薯系列产品。鉴定成果11项,7项国际先进;申请专利21项(发明4项);发表论文33篇。填补了我国马铃薯加工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的空白,使机械工业具备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马铃薯加工产品单一、作坊式生产的落后装备能力;使马铃薯加工技术与设备从单机走向成套,马铃薯产品的生产从无到有、从粗到精;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性价比,价格为进口设备的1/5~1/3。实现了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全面国产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已在17个省市推广生产线25条,出口6条,替代国外设备,降低了马铃薯制品进口,节省外汇近1亿美元,近3年设备制造和主要的7条生产线实现产值3.78亿元。

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了以加工为龙头,原料生产和种质繁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加工率从10%提高到20%,将增值180亿元,推动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使小土豆做成了大文章。

目前与各有关部门合作承担的科研开发项目有:双低油菜籽综合深加工技术与装备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农作物纤维全降解一次性餐饮具干法制备技术及装备、果蔬低温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马铃薯氧化淀粉生产工艺技术中试、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及装置中试、高品质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技术与装备中试、不分行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薯类加工新产品技术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等,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有:水力旋流器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马铃薯淀粉全旋流分离系统的模拟计算、马铃薯淀粉分离用旋流管性能的研究、单级水力旋流分离马铃薯淀粉数学模型的研究、马铃薯淀粉全旋流分离系统计算机模拟、水力旋流器分离马铃薯淀粉的试验研究、水力旋流器及其网络系统数学模拟技术进展、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工艺、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制作蛋白饲料的研究、油料浸出湿粕脱溶技术研究等专著。 

论文专著:

1.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环境的远程监测系统 韩清华 李树君 张云川 毛志怀 吴晗 《农业机械学报》2008年 第8期 

2. 红外技术用于农产品灭酶和脱水干燥的研究综述 李树君 林亚玲 潘忠礼 《农业机械学报》2008年 第6期 

3. 苹果片红外加热同步灭酶脱水试验 林亚玲 李树君 潘忠礼 《农业机械学报》2008年 第5期 

4. 工厂化生产白灵菇出菇房环境变化规律研究 张云川I 吴晗 赵美华 李树君 韩清华 《中国食用菌》2008年 第3期 

5. 微波真空干燥膨化苹果片的能耗与品质分析 韩清华 李树君 马季威 赵东林 杨炳南 《农业机械学报》2008年 第1期 

6. 红枣冻干工艺参数的优化 曹有福 李树君 赵凤敏 杨炳南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年 第10期 

7. 中心组合设计优化超高压处理的大豆蛋白体外消化工艺 苏丹 李树君 赵凤敏 刘威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年 第10期 

8. 超高压对大豆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影响研究进展 苏丹 李树君 赵凤敏 曹有福 《包装与食品机械》2009年 第5期 

9. 我国红枣开发加工现状、问题及对策 曹有福 李树君 赵凤敏 苏丹 《包装与食品机械》2009年 第4期 

10. 异己烷浸出菜籽油的中试研究 胡淑珍 李树君 李子明 相海 周海军 《粮油食品科技》2009年 第3期 

11. CP1H及NT5Z触摸屏在牵引车上的应用 张辉 李树君 王志 武铁军 王伟平 《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09年 第4期 

12. 微波真空干燥条件对苹果脆片感官质量的影响 韩清华 李树君 毛志怀 吴海华 杨炳南 《农业机械学报》2009年 第3期 

13. 异丙醇油脂浸出工艺过程的模拟 刘文生 李树君 李子明 李少华 《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 第7期 

14. 大豆浸出湿粕离心脱除溶剂的工艺参数优化 李少华 李树君 李子明 张宇红 徐子谦 《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 第5期 

15. 异丙醇油脂浸出工艺的研究 刘文生 李树君 方宪法 李子明 李少华 《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 第5期 

16. 食品科学技术——食品加工技术——油料浸出湿粕脱溶技术的发展 李少华 李树君 李子明 方宪法 阮海健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6年 第24期 

17. 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制作蛋白饲料的工艺研究 赵凤敏 李树君 方宪法 杨延辰 徐考群 《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 第8期 

18. 连续式微波真空干燥设备的研究 韩清华 李树君 马季威 赵东林 《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 第8期 

19. 微波真空干燥膨化苹果脆片的研究 韩清华 李树君 马季威 赵东林 《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 第8期 

20. 油料浸出湿粕脱溶技术的发展 李少华 李树君 李子明 方宪法 阮海健 《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 第8期 

21. 膜分离在异丙醇油脂浸出工艺的应用 刘文生 李树君 李子明 李少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 第6期 

22. 原料对马铃薯复合薯片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赵凤敏 杨延辰 李树君 吴刚 《包装与食品机械》2005年 第6期 

23. 加强科技进步 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 李树君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5年 第5期 

24. 加强科技进步 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 李树君 《农机科技推广》2005年 第3期 

25. 国外畜牧机械发展新动向 杨炳南 王顺喜 李树君 《农业科技通讯》2004年 第3期 

26. 数字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及其发展 李树君 方宪法 南国良 张小超 《农业机械学报》2003年 第5期 

27.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李树君 林亚玲 《农产品加工》2003年 第1期 

28. 水力旋流器分离马铃薯淀粉的试验研究 林亚玲 李树君 《农业机械学报》2002年 第4期 

29. 水力旋流器及其网络系统数学模拟技术进展 李里特 李树君 《农业机械学报》2002年 第4期 

30. 单级水力旋流器分离马铃薯淀粉的数学模型 李树君 林亚玲 《农业机械学报》2002年 第3期 

31. 马铃薯淀粉全旋流分离系统的计算机模拟 李树君 林亚玲 《农业机械学报》2002年 第3期 

32. 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工艺 赵凤敏 李树君 方宪法 杨延辰 杨炳南 《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 第8期 

荣誉奖励:

1. 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2. 团中央、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科技成果优秀奖1项;

3. 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4. “国家‘九五’攻关先进个人”;

5. 机械工业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6.机械工业部直属机关“十佳”党员;

7. 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

8. 中国机械工业“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

9. 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