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生态学 »

金永焕——森林生态学专家金永焕——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28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金永焕——森林生态学专家金永焕——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信息:

金永焕,男,1964年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

教育经历:

1981.9 -1985.7  吉林林学院林学系, 学士。

1992.9 -1995.7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科 , 硕士。

1995.9 -1999.8  韩国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博士。

工作经历:

1985.08 - 1995.8 吉林省延边农学院。

1999.11 - 2001.7 韩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1.09 - 至今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社会兼职:

1.Kor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编委。

2.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理事会理事。

3.中国林学会土壤专业委员会委员。

4.中国土壤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委员。

5.辽宁省少数民族科普协会常务理事。

6.中国生态学会会员。

7.中国林学会会员。

8.韩国林学会会员。

9.韩国环境生态学会会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干扰与生态系统过程、道路生态影响评价等研究。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近几年主持或参加“十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重点方向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或课题,主持的项目或课题包括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创新面上项目(长白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的更新格局、过程及生态恢复研究,2001-2003)、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长白山天然次生林的更新格局及生态恢复研究,2003-2005)、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支援朝鲜科学院苗木项目,2004-2005)、东北亚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国际合作课题(2005 -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道路的生态学影响,2007-2009)、天津市十一五科技重点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植穴微宇宙结构对盐土生境修复作用的生态稳定效益与持续性评价,2008-2010)、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08-2009)。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王 铎, 金永焕*, 李善龙. 2009. 择伐干扰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竞争强度变化. 生态科学, 28(3):199-205.

 

2. Jin Yonghuan, 2009. Nature Protection and Nature Reserve Policy in China. Pro. Kor. Soc. Env. Eco. Con. 19(1):7-20.

 

3. 丁 宏, 金永焕 等. 2008. 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域范围研究进展. 浙江林学院学报, 25(6):810-816.

 

4. 丁 宏, 金永焕, 崔建国, 于文杰, 赵 莹. 2008. 浅析红松人工果材林生长和结实的外部影响因素. 西北林学院学报. 3:137-141.

 

5. Zhao Q., D.H. Zeng, D.K. Lee, X.Y. He, Z.P. Fan, Y.H. Jin, 2007. Effect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afforestation on soil phosphorus status of the Keerqin Sandy Lands i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9:569-582.

 

6. 金永焕, 李敦求, 姜好相. 2007. 不同土壤水分对赤松光合作用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5(1):71-74.

 

7. 金永焕, 李敦求, 姜好相, 刘军, 李光华. 2006. 择伐干扰后长白山区天然次生林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8(1):35-39.

 

8. 金永焕, 李敦求, 姜好相, 周莉. 2005. 长白山区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天然更新的动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7(5): 65-68.

 

9. 金永焕, 李太兴, 崔长寿. 2005. 图们江地区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2):205-208.

 

10. Jin Y.H., D.K. Lee, H.S. Kang. 2005. Natural Re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inus koraiensis-Broadleaved Forests after Selective Cutting in Mt. Changbai. Jour. Korean For. Soc. 94(1):6-10.

 

11. 金永焕, 谷会岩,申光日 等, 2004. 长白山区天然红松阔叶林乔木种多样性的变化动态.山地学报, 22(1):59-65.

 

12. Jin Y.H., K.K. Oh, F.Q. Zhao 2004.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n Degraded Ecosystem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 of China. Kor. J. Env. Eco. 18(4):465-474.

 

13. Jin Y.H., Zhou Li, Gu Huiyan et al. 2003. The dynamics of arborous species diversity in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on the Changbai Mt. after selective cutting.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14(4) :299-302.

 

14. 金永焕, 代力民, 李凤日. 2003. 长白山区天然更新赤松幼树的构型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1(4):4-6.

 

15. 金永焕, 周莉,代力民 等. 2003.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幼树分枝特性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34(4): 263-266.

 

16. Jin Y.H., D.K. Lee 2000.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of Pinus densiflora seedlings in the canopy gap. Jour. Korean For. Soc. 89(3) :452- 460.

 

17. Jin Y.H., D.K. Lee, 2000. Crown architecture of Pinus densiflora in canopy gap of natural forests at Mt. Joongwang in Kangwon-Do. Jour. Korean For. Soc. 89(5) :543-551.

 

18. 王 成, 金永焕, 金春德, 刘继生, 金玉善. 2000. 天然赤松个体生物量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1(1):5-8.

 

19. Lee D.K., K.Ch. Kwon, Y.H. Jin, Y.S. Kim 2000. Sprouting and sprout growth of four species -At natural stands of Quercus mongolica, Q.variabilis, Q.acutissima and Q.dentate growing at Kwangju-Gun, Kyunggi-Do. J. Kor .For. En. 19(2):61-68.

 

20. 王 成, 金永焕, 金春德 等. 1999.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的根系生物量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1(1):44-49.

 

21. Jin Y.H., X.Y. Meng, D.K. Lee 1999. Productivity and Vertical 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Biomass by Stand Density for Pinus densiflora Natural Forests at the Northeast area of Mt. Baekdoo. J. Kor. For. En. 18(2):92-99.

 

22. Lee D.K., K.Ch. Kwon, Y.H. Jin 1999. Biomass production of Pinus densiflora forma Uyeki by planting density and its 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J. Kor. For. En. 18(1):6-10.

 

23. Jin Y.H., D.K. Lee, X.Y. Meng, 1998. Regress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biomass of natural Pinus densiflora forests in northeast area of Mt. Baekdoo. J. Kor. For. En. 7(1) :23-29.

 

24. 李英洙, 金永焕, 刘继生. 1996.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4(5) :24-29.(核心期刊)

 

25. 金永焕, 刘继生, 王 成. 1996.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生长进程及其生长阶段的研究. 吉林林学院学报, 12(4):209-213.

 

26. 王 成, 金永焕, 刘继生. 1996.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直径分布的研究. 延边农学院学报, 16(1) :17-23.

 

27. 金永焕,刘继生,李英洙. 1996.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的生物量模型. 吉林林学院学报, 12(3) :142-147.

 

28. 李英洙, 金永焕. 1994. 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 延边农学院学报, 16(4):250-255.

 

29. 金永焕, 朴正吉. 2009.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道路的分布和变化过程及车流量特征. 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文化保护论坛暨中国生态学会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研讨会. 7.27-7.29, 2009. 福建 泉州.

 

30. Jin Yonghuan, Sun Chao, Li Shanlong. 2009. Management Eidos of Nature Reserve and Sustainabl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Changbai Mt. Nature Reserv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n Changbai Mt. Area. August 28-29, 2009. Yanji China.

 

31. JIN Yong-Huan, et al. 2008. Impact of Roads on Coniferous Forest Regeneration in Changbai Mt. Nature Reserv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s and it Industry(ISPHTI’ 08). Oct. 13-16, Shenyang, China. Liaoning Sci. & Tech. Press. 2009.

 

32. Jin Y.H. et al. 2003. The arborous species diversity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in Changbai Mt. of China after human disturbance. Phytogeography of Northeast Asia: tasks for the 21st century. July 21-25, 2003. Vladivostok, Russia.

 

33. Jin Y.H. 2002. Configu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Red Pine saplings in Changbai Mt. Area. VIII INTECOL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cology, August 10-12, 2002. Seoul, Korea.

 

34. 金永焕; 代力民; 李凤日. 长白山区天然更新赤松幼树的构型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 2003-09-01.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