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生态学 »

李新荣——生态学研究专家 李新荣——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7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李新荣——生态学研究专家 李新荣——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究员

 专家信息:

李新荣,男,出生于1966年。现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创新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生态与农业研究室主任、生物抗逆生理生态实验室主任、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国家站站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0年被国家教委公派至前苏联留学。

1995年在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地植物与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8年被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聘为创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至2001年曾先后在澳大利亚阿德雷得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修和做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1.联合国荒漠化防治独立专家。

2.银川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

3.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

4.宁夏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

5.中国草地资源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

6.甘肃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7.《中国沙漠》编委。

8.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国家重点站站长。

9.生态与农业研究室副主任。

10.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1.中国生态学会理事。

12.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

13.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

14.甘肃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教学情况:

培养学生情况:

已培养硕士2人、博士1人,现在学硕士2人、博士生3人。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干旱区植被生态学(植被格局与过程)、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机理、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生态水文学(植被-土壤系统水量平衡与植被对水循环的调控机理)、荒漠植物生态适应对策及隐花植物生态学、土壤生态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基金重点。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专题。

3.中科院创新前沿方向项目。

4.国家“十五”攻关和国际合作等项目多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专项水专项子专题和院地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

科研成果:

1.对我国北方沙区特殊的生态过渡带—鄂尔多斯高原的灌木类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特别是对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珍稀荒漠灌木四合木、半日花和绵刺的生态适宜气候引种区的划分,对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物种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论证了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灌木物种多样性分布与起源的中心的观点,并从古地质事件、古地中海的消退、该地区在大气环流、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和人文社会的过渡性特点和基质条件的多样性等方面分析阐述了鄂尔多斯灌木类群多样性分布与起源的特点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2.对我国荒漠化发生的典型地区毛乌素沙地的恢复生态学做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飞播植被对环境的恢复与改善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今后开展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干旱沙漠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沙坡头地区铁路人工植被防护体系的稳定性与演替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了演替的2个物种周转速率最大的两个重要阶段,这对维护这一人工防护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实践参考价值,在理论上是研究演替与维持稳定性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3.提出了干旱区草场退化后植被恢复过程的概念模型。对40余年来沙坡头地区主要固沙引种植物的生态适应对策、物候学特征进行了生态生理学和数量生态学的分析研究,特别是物候学的研究,是我国荒漠化地区最为系统和完善的研究。

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到青海高寒退化草场、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生态恢复、西藏荒漠化治理、甘肃敦煌绿洲恢复等区域。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对荒漠藻结皮光合作用的影响 苏延桂; 李新荣; 陈应武; 崔艳; 鲁艳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9-15

2 贺兰山西坡植物多样性研究 张义辉; 郑敬刚; 何明珠; 李新荣 河南科学 2010-02-15

3 唐古特白刺种子浸提液对小麦种子发芽及生长的抑制效应 程宏波; 李新荣; 郭凤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0-02-15

4 荒漠植被草本层片植物对火因子的响应 贺郝钰; 李新荣; 李小军; 苏洁琼; 刘扬; 郭群 中国沙漠 2010-07-15

5 灌丛化对贺兰山西坡草场土壤异质性的影响 郑敬刚; 张本昀; 何明珠; 保平; 张宝华; 李新荣 干旱区研究 2009-01-15

6 阿拉善荒漠区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 郑敬刚; 吴国玺; 何明珠; 李新荣; 甘红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03-15

7 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前沿与展望 李新荣; 张元明; 赵允格 地球科学进展 2009-01-10

8 阿拉善高原灌木种的丰富度和多度格局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极端干旱荒漠地区灌木多样性保育的前提 李新荣; 谭会娟; 何明珠; 王新平; 李小军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04-15

9 我国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冷疏影; 李新荣; 李彦; 许皓; 康慕谊; 江源; 殷秀琴; 陶岩; 辛未冬 地理学报 2009-09-15

10 基于多目标决策模型的封育工程绩效研究——以旱泉沟流域为例 张培栋 ; 许静; 马金宝; 李新荣 中国沙漠 2009-09-15

11 干旱区土壤植被系统恢复的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李新荣 ; 张志山; 王新平; 刘立超; 黄磊 中国沙漠 2009-09-15

12 外源Ca~(2+)对藏药独一味幼苗速冷冻抗性的效应 蔡子平; 陈垣; 郭凤霞; 李新荣; 王宏霞; 王三喜; 李耀明; 朱军 中国沙漠 2009-09-15

13 镍对高冰草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鲁艳; 何明珠; 赵昕; 刘玉冰; 谭会娟; 李新荣 生态学杂志 2009-11-15

14 腾格里沙漠人工固沙植被中油蒿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动态 冯丽; 张景光; 张志山; 郭群; 李新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09-11-30

15 沙坡头地区草本植物层片对施加氮素的响应 苏洁琼; 李新荣; 贺郝钰; 贾荣亮; 高艳红 生态学杂志 2010-02-15

16 土壤生物结皮蒸散特征研究 何明珠; 李新荣; 张景光; 周海燕; 金文杰; 张志山 中国沙漠 2006-03-30

17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 马风云; 李新荣; 张景光; 李爱霞 应用生态学报 2006-05-30

18 用Minirhizotrons观测柠条根系生长动态 张志山; 李新荣; 张景光; 王新平; 赵金龙; 陈应武 植物生态学报 2006-05-30

19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方法与指标体系探讨 曹燕丽; 崔向慧; 卢琦; 李新荣; 肖洪浪; 王学全 中国沙漠 2006-07-30

20 苹果梨叶片几种生理生化指标对梨上瘿螨为害的响应 陈应武; 窦彩虹; 张新虎; 李新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07-30

21 沙漠人工植被地上部分生长动态 陈应武; 张志山; 郑敬刚; 李新荣; 张景光 西北植物学报 2006-09-30

22 荒漠地区生物土壤结皮的水文物理特征分析 王新平; 肖洪浪; 张景光; 李新荣; 康尔泗 水科学进展 2006-09-30

23 沙冬青灌丛地的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贾晓红; 李新荣; 张景光; 张志山; 王新平; 谭会娟 生态学报 2006-09-30

24 植被恢复对旱区表土颗粒中有机碳和氮分布的影响 贾晓红; 李新荣; 陈应武; 李元寿 中国环境科学 2006-10-30

25 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陈进福; 李新荣; 陈应武; 苏延桂 中国沙漠 2006- 11-30

26 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苏延桂; 李新荣; 张景光; 杨丽雯 中国沙漠 2006-11-30

27 昆虫寄生对柠条种子命运的影响 陈应武; 李新荣; 张景光; 谭会娟; 张志山; 贾晓红 中国沙漠 2006-11-30

28 沙漠人工植被蒸渗池测定及蒸腾量推算 张志山; 李新荣; 何明珠; 郑敬刚; 贾荣亮; 苏延桂 草业学报 2006-12-20

29 沙冬青群落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空间异质性 贾晓红; 李新荣; 张志山 应用生态学报 2006-12-30

30 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忍耐极度干旱的保护机制:叶片脱落和茎中蔗糖累积 刘玉冰; 张腾国; 李新荣; 张丽静; 白琰; 安黎哲; 王刚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6-08-15

31 热平衡技术与气孔计法测定沙生植物蒸腾 张志山; 张小由; 谭会娟; 何明珠; 郑敬刚; 李新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1-30

32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中土壤碳氮变化规律 贾晓红; 李新荣 ; 李元寿 植物生态学报 2007-01-30

33 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的影响 苏延桂; 李新荣 ; 陈应武; 谭会娟; 贾荣亮 生态学报 2007-03-30

34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苔藓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苏延桂; 李新荣; 贾荣亮; 潘颜霞 应用生态学报 2007-03-30

35 饱和流沙和苔藓结皮在蒸发过程中的水分特征研究 郑敬刚; 张志山 ; 冯丽; 何明珠; 李新荣 中国沙漠 2007-03-30

36 旱泉沟流域天然灌丛退化成因及保育对策 马金宝; 张培栋; 李新荣 草业科学 2007-04-15

37 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掘穴蚁(Formica cunicularia)的生态功能 陈应武; 李新荣; 苏延桂; 窦彩虹; 贾晓红; 张志山 生态学报 2007-04-30

38 实验室条件下两种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苏延桂; 李新荣; 黄刚; 李小军; 郑敬刚 生态学报 2007-05-15

39 油蒿不同部位水分关系研究 李小军 ; 谭会娟; 张志山; 李新荣 中国沙漠 2007-05-15

40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贾晓红; 李新荣; 李元寿 地理研究 2007-05-15

41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刺灌丛地土壤性状的特征 贾晓红; 李新荣 ; 陈应武 干旱区地理 2007-07-15

42 中国沼气综合利用潜力 张培栋; 杨艳丽; 李新荣 中国沼气 2007-10-20

43 沙埋对六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苏延桂; 李新荣; 贾荣亮; 冯丽 中国沙漠 2007-11-15

44 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 张培栋; 杨艳丽; 李光全; 李新荣 可再生能源 2007-12-15

45 围封条件下贺兰山西坡植被恢复生态效益研究 郑敬刚; 殷学永; 赵登海; 徐建国; 苏云; 李新荣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2-10

46 甘肃省荒漠化防治体系构建及治理成效 许静; 张培栋; 李新荣 林业经济 2008-02-15

47 生物土壤结皮:荒漠昆虫食物链的重要构建者 李新荣; 陈应武; 贾荣亮 中国沙漠 2008-03-15

48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生境白刺(Nitraria)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格局 贾晓红; 李新荣 环境科学 2008-07-15

49 黑河中下游荒漠区植物多样性分布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李新荣; 何明珠; 贾荣亮 地球科学进展 2008-07-10

50 中国大中型沼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分析 张培栋; 李新荣; 杨艳丽; 郑永红; 王利生 农业工程学报 2008-09-30

101 沙坡头地区固沙植物油蒿、柠条蒸散状况的研究 王新平; 李新荣; 康尔泗; 李金贵; 张景光; 刘立超 中国沙漠 2002-09-30

102 干旱区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樊恒文; 贾晓红; 张景光; 马凤云; 李新荣 中国沙漠 2003- 01-30

103 沙坡头人工植被固沙区天然降水的入渗和分配研究 王新平; 李新荣; 张景光 中国沙漠 2003-01-30

104 宁夏沙坡头荒漠生态环境鸟类季节性消长研究 张迎梅; 包新康; 虞闰六; 李新荣 中国沙漠 2003-01-30

105 考虑生物结皮影响的陆气湍流模式研究 杜岳; 姚德良; 李新荣; 谢正桐; 张景光 中国沙漠 2003-01-30

106 中国沙漠地区降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樊恒文; 肖洪浪; 段争虎; 李新荣; 李涛; 李金贵 中国沙漠 2003-01-30

107 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油蒿种群结构与更新的研究 马凤云; 李新荣; 龙利群; 张景光 中国沙漠 2003-01-30

108 微生物结皮对两种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龙利群; 李新荣 中国沙漠 2003-01-30

109 人工固沙区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种群异速生长动态研究 张景光; 李新荣; 王新平; 李金贵; 赵亮; 王刚 中国沙漠 2003-01-30

110 荒漠下垫面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敏感性实验 刘树华; 张景光; 刘昌明; 李新荣; 文平辉; 刘立超; 王会肖 中国沙漠 2003-01-30

111 俄罗斯平原针-阔林过渡带森林群落组成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李新荣; ПавловВН 生物多样性 1999-11-21

112 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草原与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李新荣; 张新时 应用生态学报 1999-12-18

113 试论鄂尔多斯高原灌木多样性的若干特点 李新荣 资源科学 2000-05-20

114 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人工植被与环境演变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李新荣; 张景光; 刘立超; 陈怀顺; 石庆辉 植物生态学报 2000-05-20

115 干旱沙漠区土壤微生物结皮及其对固沙植被影响的研究(英文) 李新荣; 张景光; 王新平; 刘立超; 肖洪浪 植物学报 2000-09-30

116 两种沙生植物抗旱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徐世健; 安黎哲; 冯虎元; 王勋陵; 李新荣 西北植物学报 2000-04-15

117 中国珍稀濒危荒漠植物保护等级的定量研究 陶玲; 李新荣; 刘新民; 任珺 林业科学 2001-01-25

118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结皮的生态学意义及若干研究进展 李新荣; 贾玉奎; 龙利群; 王新平; 张景光 中国沙漠 2001-03-30

119 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李新荣; 马凤云; 龙立群; 贾晓红 中国沙漠 2001-09-30

120 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种群动态研究 张景光; 李新荣; 王新平; 王刚; 李金贵; 王宗灵 中国沙漠 2001-09-30

121 干旱区陆面过程野外观测研究 姚德良; 李家春; 李新荣 ; 张景光; 刘立超 中国沙漠 2001-09-30

122 沙坡头地区多年降水分布特征、趋势及其变率 王新平; 张景光; 李新荣; 李金贵 中国沙漠 2001-09-30

123 土壤水盐运动模式研究及其在干旱区农田的应用 姚德良; 朱进生; 谢正桐 ; 李新荣; 张景光; 刘立超 中国沙漠 2001-09-30

124 陆面过程参数化模式的研究 刘树华; 李新荣 ; 刘立超; 张景光 中国沙漠 2001-09-30

125 一种适合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模式——LSPM的介绍 刘立超; 李新荣 ; 冯金朝; 刘树华 中国沙漠 2001-09-30

126 干旱沙区滴灌条件下水盐运移过程试验研究 王新平; 李新荣 ; 康尔泗; A.布斯坦; D.帕思特纳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09-30

127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李新荣 中国沙漠 1997-03-30

128 毛乌素沙地灌木资源区系特征及其保护对策 李新荣 自然资源学报 1997-04-20

129 莫斯科州针阔混交林带森林群落的灌木层结构分析 李新荣 植物学通报 1997-12-30

130 我国珍稀荒漠灌木半日花的适宜气候生态引种区的研究 李新荣 生态学杂志 1998-04-11

131 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李新荣; 刘新民; 杨正宇 中国沙漠 1998-06-30

132 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几种荒漠灌丛群落种间联结关系的研究 李新荣; 陈仲新; 陈旭东; 董学军 植物学通报 1998-02-28

133 芳香植物——蒙古莸的生态生理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李玉俊; 李新荣; 杨喜林 中国沙漠 1991-10-01

134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植被格局与土壤资源的关系 李新荣; 贾晓红 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管理第四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3- 08-01

135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尘气溶胶主要化学组分特征 刘立超; 王涛; 李新荣; 周茅先; 矢吹贞代; 柳泽文孝 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 2004-08-01

136 沙地生态系统研究 李新荣 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 2004-09-01

137 认知生物土壤结皮在维持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健康中的作用 李新荣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5-08-01

138 干旱沙区土壤空间异质性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李新荣 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 2006-08- 01

139.Li,X.R.,M.Z.He,Stefan Zerbe,X.J.Li,L.C.Liu,2009.Micro-geomorphology dtermines community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at small scales,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in press.

140.Li,X.R.,H.J.Tan,M.Z.He,X.P.Wang,X.J.Li,2009.Patterns of shrubs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Alxa Plateau:prerequisities for conserving shrub diversity in extreme arid desert region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52:669-680.

141.Li,X.R.,DS.Kong,H.J.Tan,X.P.Wang,2007.Changes in soil and in vegetation following stabilisation of dune in southeastern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China,Plant and Soil,300:221-231.

142.Li,X.R.,M.Z.He,Z.H.Duan,H.L.Xiao,X.H.Jia.2007.Recovery of top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revegetated sites in the sand-burial ecosystems of the Tengger Desert,northern China, Geomorphology, 88:254-265.

143.Li,X.R.,Y.W.Chen,Y.G.Su,H.J.Tan,2006.Effect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 on desert insect diversity: evidence from the Tengger Desert of northern China,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20(4).1-18.

144.Li,X.R.,H.L.Xiao,M.Z.,He,J.G.Zhang,2006.Sand barriers of Straw checkerboard for habitat restoration in extremely arid desert region of China,Ecological Engineering,28:149-157.

145.Li,X.R.,X.H.Jia,G.R.Dong,2006.Influence of desertification on vegetation pattern variations in the cold semi-arid grassland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Northwest China,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64: 505- 522.

146.Li,X.R.,X.H.Jia,et al.,2005.Effect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on seed bank,germin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wo annual plant species in the Tengger Desert(N China),Plant and Soil,277:375-385.

147.Li,X.R.2005.Influence of variation of soil spatial heterogeneity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Science in China Ser.D Earth Sciences,48:2020-2031.

148.Li,X.R.,H.L.Xiao et al.,2004.Long-term Ecosystem Effects of Sand-binding Vegetation in Shapotou Region of Tengger Desert,Northern China,Restoration Ecology,12:376-390.

149.Li,X.R.,Z.S.Zhang,et al.,2004.Association between vegetation pattern and soil properties in the southeastern Tengger desert,China,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18:369-383.

150.Li,X.R.,Ma,F.Y.,Xiao,H.L.,et al.,2004.Long-term effects of revegetation on soil water content of sand dunes in 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57:1-16.

151.Li,X.R.,Zhou,H.Y.,et al.,2003.The effects of re- vegetation on cryptogam species diversity in Tengger Desert,Northern China.Plant and Soil,251:237-245.

152.Li,X.R.,Wang,X.P.,et al.,2002.Microbiotic crust and its effect on vegetation and habitat on artificially stabilized desert dunes in Tengger Desert,North China.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35: 147-154.

153.Li,X.R.2001.Study on shrub community diversity of Ordos plateau,Inner Mongolia,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47:271-279.

 

 

荣誉奖励:

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奖。

3.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沙产业贡献奖”、

4.2003年中国沙产业学会“全国防沙治沙先进科技工作者”、

5.2007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6.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王宽城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

7.2008年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8.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9.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候选人。

媒体报道:


科学时报 李新荣:沙坡头草根的强大力量

2008年首届“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09年“中科院第四届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荣誉都和李新荣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李新荣的名字非同凡响,是因为他担任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站长。

沙坡头站以“草方格”治沙闻名于世。一块块组成的“草方格”,那貌似纤弱的麦草布阵联营,竟然成功地阻止了桀骜不驯的腾格里沙漠的入侵,充分显示了草根的强大力量;也正是这一块块组成的“草方格”,将李新荣留在了沙坡头站,抵御了外界种种的诱惑,在这里牢牢扎根并且一呆就是十几年。

从毛乌素回北京的灰头土脸

李新荣本身就是草根。他的老家在甘肃农村,西北林学院本科毕业后,他到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工作、读硕士。1989年中苏关系恢复后,两国互换研究生,当时的国家教委在中科院选派24个人,李新荣正在上硕士2年级,也被派遣到苏联读研究生。

经过了莫斯科大学严谨的科研文化熏陶后,李新荣学成回国,到中科院北京植物所做博士后。“我联系的导师是张新时院士,张老师虽然是著名的生态学家,但平易近人,当时他是研究所所长,还亲自在内蒙古的毛乌素沙漠里做科研。”

当时毛乌素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很差,所有的科研人员都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平房中。4个博士2个博士后,4个人一间平房,晚上夜深人静时,都能听得见矿工在地下采煤的咚咚声,“在调查样地附近没有吃饭的地方,我们每天都早出晚归,才吃一早和一晚的两顿饭。有次在野外干完活了,却没有车回到驻地,大家虽然身上也带着钱,但饿得饥肠如辘轳直打转,只好爬到树上捋榆钱儿充饥。”李新荣平静地对记者讲述这一切。

那年冬天,李新荣在站里的工作暂告一段落,要和另外一个博士生从毛乌素回北京。李新荣说:“我们身上背着土样,怀里抱着一大捆的葡萄苗,找了辆当地的煤车,把我们拉到包头准备上火车。我俩浑身上下灰头土脸,还要买卧铺的车票,见到的人都不由取笑我俩说:一看就像是只会蹭票的‘盲流’,这样的人出门还能坐软卧?但是因为春运铁路运输繁忙,我们要赶时间,还真的只好坐了卧铺。”

从草原到荒漠,从黄土到沙漠,鄂尔多斯高原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带,李新荣的博士后出站题目,选择了《鄂尔多斯灌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因为张老师富有洞察力的指导,使得我在这里两年的科研没有走弯路,也坚定了毕生从事沙漠研究的志向”。

以前出野外路况很差,鄂尔多斯所有的旗都跑下来,一圈就要花半个月,张新时带领的团队,工作十分勤奋刻苦,白天在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每天晚上还要灯火通明地加班。李新荣说:“在同一个团队里,两个勤快的人加上一个懒人,这个懒人即便想偷懒都不成。我跟着张新时老师受益匪浅。现在我带领的沙坡头团队,也秉承了张新时老师当年带领团队的优良传统,以工作勤奋出名。”

听到沙坡头漫天风沙的召唤

1997年李新荣博士后出站,中科院北京植物所不仅要留他,还承诺给他分房子,“ 别人是削尖脑袋都要往北京跑,我却想回到兰州来。因为兰州沙漠研究所不仅离自己的老家近,该所的沙坡头研究站名声也很大”。

北京植物所给他的职称是副研,但在兰州沙漠所他却只有助理研究员待遇,当时他的工资只有360元,房租却要111元,只剩下200多元。好多人劝李新荣:即便不在北京植物所工作,还不赶快借博士后出站的机会,在北京找一个其他单位。但李新荣对沙坡头却充满了感情,他说:这里和毛乌素的工作类似,长期出野外,更能让我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在李新荣的内心,对沙坡头有很深的情结。

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正式通车,这一横贯中国西北的交通大动脉,仅从中卫县境内穿越腾格里沙漠的路段,就长达55公里,创造性地使用“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固沙原理,以1平方米的草方格和栽植旱生灌木锁住了黄龙,确保了包兰铁路50年来在沙漠中畅通无阻。

“198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开先河,把沙坡头扎麦草方格的技术介绍给了世界。”李新荣自豪地告诉记者,“后来,南非、沙特、埃及等国家,都纷纷采用了这项独特的治沙技术。”

或许是前辈的荣誉,或许是肩负的责任,沙坡头在冥冥之中的召唤,使李新荣毫不犹豫地来到这里挑起重担,而且在这里一呆下来就是十年多。

“刚去沙坡头站的时候,我肩上的压力也很大,老前辈已经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如第一任的站长李鸣冈,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建院50周年的时候,一共做了16张明信片,沙坡头站就是其中之一。”李新荣介绍说,“那时沙坡头站虽然名声很大,但工作条件并不是太好,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我去的时候,除了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还想加强基础研究。况且,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吃老祖宗的饭,前人栽树,后人遮荫,现在我们也要栽树,给后人留下一片荫凉。重新对沙坡头的学科发展定位,我们要作出自己新的成绩。”

1999年11月,李新荣去澳大利亚进修,在阿德雷得联邦科工组织水土研究所,接待他的Rob Fitzpatrick教授问:“你研究荒漠里面的什么?”李新荣回答:“主要是研究水土和植物。”Rob教授又问:“荒漠里有土壤结皮,你知道这个现象吗?”这是李新荣第一次听说土壤结皮,马上穷追不舍地刨根问底。Rob随即给李新荣介绍了另一位教授Ken。

Ken教授是国际上土壤结皮研究的权威之一,李新荣经常到他的办公室里探讨,他给了李新荣很多相关的论文资料,李新荣在充分消化之后,回国之后,用汉语写了国内第一篇综述文章。

李新荣模拟了沙漠里的降水截留等问题,紧接着又写了一篇英文的文章,Ken教授看了之后觉得文章很好,只是字句上还有些问题,英语的应用比较半生不熟,帮他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后,论文发表在德国的一本专业杂志上。这也是李新荣的第二篇SCI文章。

“我和Rob及Ken教授的交往,纯粹是科学家之间友谊的奇缘。”李新荣说,“现在,我们沙坡头站已经成为国际土壤结皮研究的一个中心,我本人也成长为土壤结皮的一位专家。”

科学国家队在地方的“大使馆”

李新荣对本报记者开玩笑地说:竺可桢先生是位“风水专家”,50多年前他对沙坡头站的选址,背靠沙丘,面对黄河,堪称一绝。虽然在这里的工作比较艰苦,但生活在黄河的拐弯处,起码用水很方便。

李新荣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的文化建设很重要。为此,我要感谢学生和同事的全力相助。“野外台站的工作作风和西北风一样,凛冽而又粗犷,但科研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还要在大协作中强调细腻的组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2005年视察沙坡头站期间,将该站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称为“沙坡头精神”。

“沙坡头站是国家研究站,设有开放基金,无论国内的哪一个科研单位,都可以申请来我们这里做科研。”李新荣介绍说,“我们这里提供的水、土、气、生数据,就是要让大家都来共享,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向全社会开放。”

目前,李新荣承担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他的研究方向是干旱沙区植被—土壤系统修复的生态水文学基础,他也是中科院少数几位获“杰青”的野外站站长。

李新荣的科研工作除了在沙坡头外,他也很注重成果的辐射。如甘肃的金昌,镍金属在开采之后,尾矿重金属的土壤污染严重,产生了很多生态问题。2007年,李新荣应邀帮助当地政府,做了老尾矿的植物生态修复设计,受到了地方和企业的好评。他们也将干旱区矿区生态恢复作为研究站的一个新方向,并与地方签约长期合作。

“鄂尔多斯市林业局消息灵通,邀请我帮他们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那里作为国家的能源基地发展很快,想搞一个高科技灌木生态园,把全球干旱区的一些灌木物种搜集到园里,同时展示防沙治沙成就。”李新荣说,“沙坡头也有生物多样性基地,共有330多个荒漠灌木物种,我想完全可以将此经验移植或嫁接过去再加上新的设计理念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就答应了与他们开展合作。”

2009年3月,李新荣承担的“鄂尔多斯高科技沙生植物生态园”规划设计项目,在鄂尔多斯市林业局通过以张新时院士为首的专家组验收。

李新荣常说:“我们从事野外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家,与实验室的科学家有所不同,论文不仅要发表在杂志上,而且还要写在广袤的大地上。”李新荣和他领导的团队的工作,确实得到了地方的充分认可。

“要在地方开展工作,就必须为地方作出实际的贡献,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们沙坡头研究站,就是国家科技队在地方的一个‘大使馆’,从有求必应到主动服务我们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李新荣笑着对本报记者说,“地方老百姓是‘草根’,我本人也是‘草根’。‘草根’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我国野外科学工作最大的力量之源。”

来源:科学时报2010-08-24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