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刘大可——专用处理器专家刘大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21-10-18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刘大可——专用处理器专家刘大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刘大可,男,国家****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专用处理器研究所所长、博导、教授,瑞典林雪平大学计算机工程学科终身主席教授、学科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5年2月,在瑞典林雪平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95-1998年任瑞典爱立信低功耗处理器高级设计师。

 

1998-2001年任瑞典林雪平大学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终身副教授。

1999年11取得北欧统一博士生导师Docent资格。

 

1999年创办瑞典FreehandDSP专用处理器有限公司,任总工,该公司被威盛收购,后任威盛瑞典首席科学家兼董事。

 

2001年8月任瑞典林雪平大学终身主席教授、学科主任等职。

 

2001至今任并兼任瑞典Linköping大学电机系计算机工程学科终身主席教授和学科主任。

 

2005年创办瑞典Coresonic专用处理器有限公司任首席科学家兼董事。

 

2010年10月在北京理工大学正式受聘为国家“****”特聘教授。

 

学术兼职:

 

1、欧盟FTP第7框架计划、微电子heterogeneous专家组成员。

 

2、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处理器方面的研发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发明专利: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著有Embedded DSP processor design, Application Specific Instruction-set Processors, 由美国Elsevier (Morgan Kaufmann) 出版商出版。期刊发表物的ISI期刊引用记录超300。

 

出版专著:

 

《嵌入式DSP处理器设计》 2008

 

发表论文: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集教育、科研、工程设计于一身的跨学科教授

———记国家“****”特聘教授刘大可

 

简单的开襟衣杉,温文尔雅的笑容,第一次见到刘大可教授就有一种亲切感,采访从一开始就是轻松愉悦的。刘大可教授是瑞典顶尖高等学府———林)平大学计算机结构的终身主席教授、所长,担任欧盟FTP第7框架计划、微电子heterogeneous专家组成员,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华为集团低功耗设计首席顾问,曾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代表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现在作为国家第四批“****”特聘教授到我校工作。

成功源于原动力+努力刘大可教授从少年起就是无线电的爱好者,他的成功有一部分是基于对电子学的热爱。所以,刘教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对研究工作的兴趣,这就是成功的原动力。“要让学生成才,教师首先要激励学生对所研究的内容感兴趣,并热爱它。如果学生读研究生仅仅是为了就业,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转变,让他们爱上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这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步”。

“成功源于努力”。刘教授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近40年来对完美的无限追求。教授担任着诸多的行政工作,但这并不能成为无暇自我提升的理由。由于知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并不能准确定位前沿科研,教授对他们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教授对科研的正确定位和对学生的指导,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而不是来自侥幸。虽然行政工作占据了很多时间,但刘教授坚持留出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

成功源于理智地挑战定量的极限“一个月时间搞清楚谁是低功耗CMOS集成电路研究的大师”“两个月搞清楚这个大师的研究还存在哪些缺陷”“五个月试试做个计划如何能比大师做得更好”,“深度理解,精确建模,适度的精度”。在国际电工委员会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ChristerSvensson的指导下,刘大可在低功耗领域逐步崭露头角。4年学习期间,刘大可与导师一起奠定了超低耗数字CMOS的国际主导领先地位。1993年和1994年,刘大可在JEEEJSSC发表了两篇论文,并分别被国际期刊引用了161次和97次,其中PowerConsumptionEstimationinCMOSVLSIChips通过ISI检索创CMOS低功耗论文引用纪录。

由于突出的成果和工程研究经验,1999年11月刘大可被聘为瑞典林)平大学的博士导师(docent),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2001年,由于顶尖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前沿工程经验,和卓越的管理能力,他成功获选计算机结构的终身主席教授。2002年,刘教授创办的FreehandDSP公司被著名的威盛有限公司并购,并担任了该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董事,这一年还获得了校长特殊奖励基金。

挑战自我,超越自我。2005年,刘教授再次创办公司———Coresonic有限公司,并担任总工、董事。在刘教授的策划和管理下,Coresonic有限公司的产品可编程基带DSP专用处理器(SIMT/LeoCore)被国际技术评估机构(EETimes)评为最好的前沿技术之一。2007年作为唯一来自大学的学术论文,刘教授的论文入选为国际集成电路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EEEISSCC)五篇通信处理器论文之一。2008年,刘教授的著作《嵌入式DSP处理器设计》在国际行业顶级出版社MorganKaufmann出版,使他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权威之一,这本书成为该领域国际权威教材和参考书,一些国际知名大学都将其作为研究生教材,并被爱立信等国际大公司选为员工培训教材和参考书。这一年,刘教授再次得到了林)平大学校长基金的奖励。

30年对无线电的痴迷与热爱,20年在海外的学习与创业经历,刘大可教授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与赞誉,如今他已是国际专用处理器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工程研究的成功源于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电机工程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仅停留在一个学科里可做的事有限,在论文数量的要求下来保证质量,有一定的困难。”“但学科间的空间还很大,掌握多学科知识是发现更多更好机会的前提。”

1995年,为了在工程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在导师的建议下,刘大可来到爱立信微电子集团并很快担任了低功耗专家。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低功耗领域,而是很快开始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超标量处理器。

“当时感觉很苦,如果你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会失去自信。但必须坚持下来,在电机工程领域内,系统的复杂性和互相关性决定了窄是没有出路的”。在不懈的努力下,刘教授很快苦尽甘来,一年后他担任了专题总工。作为总设计师之一,刘教授完成了当时爱立信巨型交换机的主控器———超标量多发并行信令处理器。

1998年,刘大可被聘为CMOS射频集成电路终身副教授。刘教授并没有学过这个学科,却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完全要归功于我对无线电的热爱,以及扎实的集成电路功底,这也证明了跨学科型学者的自我定位是正确的。”

1999年,刘大可教授创立了瑞典FreehandDSP有限公司并担任亲自总工,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他看到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未来IP电话。“这个市场需要网关处理器,但当时的技术还不完善。这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果不去争取,这个机会就是别人的了”。就这样,刘大可教授边学边做,在两年时间内做成了多核网关数字信号处理器,并被国际上最大的网络设备公司思科试用。

成功需要团队具备科研文化刚走进办公室时,我们立即被环绕四周的各种符号、图片、文字所吸引,在刘教授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就明白了专用处理器的功能和价值,明白了研究所的理念和目标,更感受到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团队力量、文化氛围。

刘教授对各种知识都非常感兴趣,只要觉得有用就会去钻研,并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联系。在博士生导师期间,通过观察主席教授的教育方法和博士生的学习过程,他总结出了“八字箴言”,得到了主席教授的赞赏;在企业工作期间,发现他们会议的组织理念非常好,稍加修改就成为博士生组织和参加会议的“五荣五耻”;在瑞典的20年,刘教授学会了“适度的定量”,任何事情做到精准有难度,但一定要定量,要用数字来说话,而不是仅仅想想而已,所以基础数据非常重要,这是运算的基础,是判断的依据,这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精准。

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是刘教授的文化,是刘教授所在团队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统领下,刘教授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成为世界之冠,创建的公司受到巨头集团的青睐,毕业的学生很快成为了知名企业的部门总工程师。这种文化,现在带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相信这种文化也会引领研究所的师生们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打造“嵌入式系统和专用处理器方面中国最好的梯队,世界顶尖梯队之一”,“总工程师的摇篮”,这是刘教授关于专用处理器研究所办所方向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刘教授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我想,这也许是他对导师ChristerSvensson院士的一份感恩,是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一份回报。

我一直以为“总工程师”就是领导工程师的人,听了刘教授的介绍才知道自己认识的浅薄。总工程师不仅仅是合格的工程师,更要具有敏锐的未来市场嗅觉和准确的近期市场定位,拥有全面的工程设计与实施的知识和经验,知晓知识的组织管理,具备项目的组织管理知识、项目的资金管理知识,以及小范围的领袖素质。而在中国,具有国际水平研究所的大企业寥寥无几,大学中具备总工程师水平的教师也为数不多。因此,刘教授认为,大学除了基础科研外,还应该为企业培养未来的总工程师。

“在知识爆炸的全球时代,博士生培养关键在于细节,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他认为,学生的智商都差不多,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习惯,要对研究对象有兴趣,所以教会青年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刘教授培养的博士生中有5人已经是总工程师了。

在刘教授的团队中,每位博士生都会遇到这样问题:(1)Whydowewanttodoit?(意义)(2)Whatisthegoal?(目的)(3)Whatisthescope?(范围)(4)Whatareinputsandconditions?(输入)(5)Selfevaluation:findyourdrawbacks.(自识)(6)Theconductingmethod.(方法)(7)Istheresultyoureallywant?(输出)(8)Areyousatisfiedwithwhatyoudid?(总结)就是这样,刘教授关心着每一位博士生的发展,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个人培养方案,激励每个人的兴趣,使每一位博士生都学会自我定位,自我发展。

刘教授认为,不断总结才会不断提高,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如果每件事情都能做到125%,积累到最后就会超越别人而获得成功。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毕业时,所研究关键点的知识和理解要超过导师。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校报电子版》2010年第777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