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张淑平,女,1965年出生,山东青岛人,博士。现任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化学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民盟上海理工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
上海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
社会任职:
1.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家委员会成员。
2.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物理化学专委会纳米材料组副组长。
3. 上海市科委评审专家。
4. 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5. 上海市政府采购专家。
6. 上海市杨浦区妇联执委。
7. 上海市杨浦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8. 上海市杨浦区青联副主席。
9. 上海市杨浦区政协常委。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物理化学”。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海藻化工及资源利用、纳米材料及应用。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完成上海市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上海市国际合作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上海市国内合作项目,省级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1. 企业委托: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2010,负责人。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以鲜海带为原料的精深加工及藻化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2011年获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2. 鲜海带化工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及在农业中的应用,2012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资料更新中……
发明专利:
1. 从海带提碘碱炼液中提取岩藻多糖的方法 张淑平 【中国专利】上海理工大学 2008-04-09
2.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施利毅; 张淑平; 单联刚 【中国专利】上海理工大学 2008-04-09
3. 乙酰胆碱酯酶电极的制备方法 张淑平; 单联刚; 施利毅 【中国专利】上海理工大学 2008-08-06
4. 壳聚糖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应用 张淑平; 郑炜; 赵彦; 马杰 【中国专利】上海理工大学 2009-09-09
5. 一种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张淑平; 郑祎; 于大望; 丁亚平 【中国专利】上海理工大学 2009-10-07
6. 一种由Co2O3粉末制备Co3O4纳米材料的方法 马杰; 张淑平; 刘伟 【中国专利】上海理工大学 2010-02-24
7. 以Fe2+盐为原料制备Fe2O3、Fe3O4纳米材料的方法 马杰; 张淑平; 刘伟; 赵彦 【中国专利】上海理工大学 2011-01-19
8. 一种海藻工业废渣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方法 张淑平; 周楠; 李悦; 刘晓慧; 胡晓建 【中国专利】上海理工大学 2012-03-14
9. 一种有机海藻肥及其作为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张淑平; 周楠; 刘晓慧; 李悦; 胡晓建 【中国专利】上海理工大学 2012-03-28
10. 一种有机海藻肥及其作为高效盐碱土改良剂的应用 张淑平; 周楠; 刘晓慧; 李悦; 胡晓建 【中国专利】上海理工大学 2012-04-11
论文专著:
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套。
出版专著:
1《化学基本原理》张淑平 施利毅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07-01
资料更新中……
发表英文论文:
1. Complex and new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of thiocholine detection electrodes with carbon nanotubes, pplied surface science Volume255(2008),Issue 2,P439-441.
2. Study of enzyme biosensor based on 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electrode for detection of pesticides residue,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Volume 19(2008),Issue 5,P592-594.
3. Study of enzyme biosensor for monitoring carbamate pesticides in seawater, IFMBE Proceedings Volume19(2008), P323-325.
4. Synthesis of carbon foams with a high compressive strength from arelacetylene, New Carbon Material, New Carbon Material,2010,25(1):9-14
5. Study on the extract methods of Laminaria japonica Fucoidan,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36S (2008),S562.
发表中文论文:
1 Fe3O4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淑平; 刘伟; 马杰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中国会议】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 2010-06-20
2 传感器法检测甲萘威残留的研究 张淑平; 单联刚; 经媛元; 施利毅 上海理工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大学 【中国会议】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08-01
3 一种新的岩藻寡糖制备方法——超声波氧化降解法 赵亮; 陈舜胜; 张淑平 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会议】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 2007-11-01
4 海带中褐藻糖胶的不同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 赵亮; 陈舜胜; 张淑平 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会议】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 2007-11-01
5 正交试验优选岩藻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张淑平; 周勤生; 杜秀秀 上海理工大学 【期刊】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08-15
6 海藻废渣有机肥肥效的研究 李悦; 张淑平; 胡晓健; 韩玲; 吴惠玲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期刊】应用化工 2012-03-28
7 海藻生物活性物质应用研究进展 韩玲; 张淑平; 刘晓慧 上海理工大学绿色生物生态化学实验中心 【期刊】化工进展 2012-08-05
8 混合离子交换树脂纯化褐藻糖胶的工艺研究 张淑平; 赵翔; 王旭; 陈淑华 上海理工大学 【期刊】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12-15
9 褐藻糖胶不同干燥方法的研究 杨波; 刘宝林; 张淑平; 王旭; 黄伟刚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田家炳理学院 【期刊】食品工业科技 2011-02-01
10 海带渣生产有机肥的工艺研究 周楠; 马杰; 张淑平; 李悦 上海理工大学 【期刊】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1-03-15
11 层层自组装法修饰电极检测硫代胆碱的研究 张淑平; 赵彦; 马杰; 刘晓慧; 王梦飞; 刘伟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期刊】现代化工 2011-01-20
12 褐藻糖胶脱蛋白及脱色方法研究 陈淑华; 张淑平; 杜秀秀; 周勤生 上海理工大学 【期刊】湖南农业科学 2011-04-15
13 以芳基乙炔为前驱体制备高强度炭泡沫(英文) 张淑平; 刘明贤; 甘礼华; 吴方锐; 徐子颉; 郝志显; 陈龙武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同济大学化学系 【期刊】新型炭材料 2010-02-15
14 低聚褐藻胶合铁(Ⅲ)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 张淑平; 周冬香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上海水产大学 【期刊】应用化学 2009-04-10
15 褐藻糖胶吸湿、保湿性能的研究 胡佩红; 张淑平 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城建学院 上海 【期刊】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6-02-21
16 检测有机磷农药电流型胆碱酯酶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张淑平; 单联刚; 经媛元 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期刊】化学传感器 2006-06-30
17 传感器法检测甲萘威残留的研究 张淑平; 单联刚; 经媛元; 施利毅 上海理工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大学 上海; 上海大学 【期刊】微纳电子技术 2007-08-15
18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褐藻糖胶的理化性质比较 张淑平; 王金歌; 施利毅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 【期刊】应用化学 2007-12-10
19 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的电流型酶传感器 张淑平; 赵月峰; 单联刚; 经媛元; 施利毅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理学院 上海;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大学理学院 【期刊】环境化学 2008-03-15
20 海带中褐藻糖胶的不同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 赵亮; 陈舜胜; 张淑平 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8-05-20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先后获国务院第三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国庆观礼上海代表团成员,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女教工,杨浦区三八红旗手等奖励与荣誉。
1. 2006年获青年创新创业最具市场交易潜力入围奖。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