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代银,男,1963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徽省中药学重大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安徽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人民政府津贴获得者,安徽省“115”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9-1985.7,安徽中医学院药学系中药学专业学生。
1985.7-1996.7,安徽中医学院药学系中药药理教研室教师。
1996.7-1999.12,安徽中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中药药理教研室主任。
1999.12-2003.2,安徽中医学院药学系主任。
1999.12-2003.6,安徽中医学院中药专业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003.2-2006.3,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院长、药物研究所所长。
2006.3-2017.4,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2017.4-2023.12,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学术兼职:
1、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2、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3、中国药学会第一节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4、中国药理学会理事。
5、中国药学会中药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6、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安徽省药学会副理事长。
7、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8、《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
9、《药学教育》编委。
10、《中医药临床杂志》编委。
11、《安徽医药》常务编委。
12、《安徽中医药大学》编委会副主任。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教学相关项目:
1.中药类实验教学中心/国家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高教函【2013】10号/150万。
2. 中药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2年/皖高教【2012】14号/45万。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中医师培养研究与实践/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皖高教【2011】5号/10万。
4.国家级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国家教育部/2010年/高教函【2010】12号/60万
培养研究生情况:
博士生在读2人,硕士生在读6人。
主要研究方向:
皖产道地药材品质提升、活血化瘀中药药理。
承担主要项目:
学科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药用植物学 重点学科
2.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中药学/皖科教[2014]11号/2015-2019/1000万
科研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桃红四物汤调节产后血瘀状态血小板alpha颗粒释放的物质基础及作用途径研究/81473387/2015-2018/73万。
2.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皖科教[2013]2号/2014-2017/800万。
3.中药基地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安徽繁育基地建设/ /2013-2017/1200万。
4.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安徽省科技厅:国家一类新药新藤黄酸PEG化纳米制剂的制备关键技术及其ABC现象机制研究/ 2013年/1301042099/50万元。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基于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研究桃红四物汤祛瘀生新的作用机制/ 2011-2013/81073091/33万。
6.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科技部/注射用新藤黄酸的临床研究/2009-2012/NO.2009ZX09103-399/150万元。
7.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十大皖药-桔梗品质提升与规模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2018年,120万。
8.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和省财政卫生计生专项补助资金,中药资源普查项目,2018年,180万。
9.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安徽省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2017年,800万。
10.政府委托项目,霍山石斛中国药典标准研究,2017年,500万。
科技成果:
1. 晥苓1号 陈卫东;杜方平;俞年军;彭代银;张越;吴德玲;许风清;杜超越;金传山;杜继甫 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2021
2. 原生态松树蔸根仿野生种植茯苓技术规程 杜方平;彭代银;陈卫东;俞年军;周其书;宋承林;张越;吴德玲;许风清;夏征宇;杨一凡;杜超越 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2021
3. 茯神栽培技术规程 杜方平;彭代银;陈卫东;俞年军;张英武;宋承林;张越;吴德玲;许风清;夏征宇;杨一凡;杜超越 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2021
4. 高品质道地药材天麻的生态种植技术的创新与示范 桂双英;彭代银;彭华胜;查良平;韩荣春;王举涛;汪宁;尹登科;韩岚;程田;杜方平;马磊;梁笑;剧梦真;杨转转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
5. 高品质茯苓松树根(蔸)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杜方平;陈卫东;俞年军;彭代银;张越;王雷;姚亮;杜超越;韩荣春;孙明杰;程玥 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2020
6. 基于 PICK1 蛋白与 GluR2 亚基研究三七超临界萃取物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段贤春;彭代银;夏伦祝;周安;韩辉;卞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
7. 基于PICK1蛋白与GluR2亚基研究三七超临界萃取物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段贤春;彭代银;夏伦祝;侯勇;鲍风;周安;汪永忠;高家荣;蔡明;吴健;卞梅;陈浩;吴小明;晋霞;韩燕全;刘晓闯;李国强;李翔;魏良兵;罗欢;程卉;苏婧婧;马燕;李瑛;张睿;段志祥;朱卫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6
8.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研究与产业化 朱月信;陈培胜;廖彩震;彭代银;朱强;金斌;桂双英;成守玲;朱月健;金传山;张言朋;李振;袁亚;孟繁民;葛德助;李翔宇;丁连峰;王运勤;郑太华;曹勇 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 2015
9. 抗癌药新藤黄酸渗透泵缓释片的研制及药代动力学评价研究 王效山;彭代银;陈卫东;黄鹏;陶秀华;曹银;张弦;张瑞;陈金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
10.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石斛新品种霍山石斛1号” /省级/ 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 2014年
11.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石斛新品种霍山石斛2号” /省级/ 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 2014年/
12. 安徽省科技成果“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新藤黄酸冻干粉针的研制”/省级/ 安徽省科技厅/ 2009年/彭代银
13. 抗肿瘤活性成分新藤黄酸的临床前研究 李庆林;彭代银;王效山;陈卫东;程卉;胡容峰;夏伦祝;汪电雷;苏婧婧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滁州地产常用中草药图谱研究及应用 彭立权;刘家珍;王德群;彭代银;欧金梅;侯纯雪;宋延举;宋劲松;龚建议;郑金书;张文彬;史延柱;王勇;姚启文;王林;张作慧;杨思明;马义云;彭旖雪;李再叶;陈永华;王莉;孙茜;赵波;丁伯云;张毅;张春彬;朱庆东;黄松松;赵猛;乔磊;孙兴杰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2
15. 国家五类中药新药参芍双苷滴丸的开发研究 桂双英;彭代银;周亚球;刘青云;王成永;时军;余庆华;刘金旗;戴敏;吴蕾 安徽中医学院 2008
16. 《安徽中药志》编著与安徽中药资源研究 芮正祥;王若葵;武祖发;王德群;马宗华;方成武;李克元;徐叔云;李鑫森;唐继如;沈保安;刘晓龙;尚志钧;巴坤杰;余世春;唐承沛;张国栋;刘自林;王键;彭代银;熊梅林;左抗援;娄彦敏;程文显;邓先瑜;刘金旗;戴敏;刘青云;杨士友;方太升;张玉华;李林;高怀荃;姚宗凡;金斌;黄丽丹;梁益敏等 安徽省科技厅 2006
17. 安徽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和质量控制研究 刘自林;王艳;季俊虬;彭代银;董荣;金斌;金传山;许伏新;余皖东;单玉荣;王德群;黄丽丹;梁益敏;张荣生;杨德普;关荣才;刘晓琳;王晓明;李健;张青云;管玉云;杨积慧;张真;陈师强;陆霞英;凌丽美;李颖;邹玉海;刘业飞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5
18. 前胡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刘守全;李文军;梁益敏;俞年军;马凯;徐国兵;彭代银;刘晓琳;方成武;金传山;朱月信 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 2005
19. 绿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产业化研究 朱月信;彭代银;俞年军;金传山;姚宗凡;王德群;李文军;曹勇;马凯;王韵琴;杨景生;张卡 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 2004
发明公开:
[1]方清影, 彭华胜, 方艳, 彭代银, 刘姗姗, 方昱彬, 陶晓宇. 木瓜荧光定量PCR分析中的内参基因及其筛选方法和应用[P]. 安徽省: CN120464772A, 2025-08-12.
[2]钟凯, 彭代银, 杨鸿毅, 俞年军, 吴静. 原位、无损鉴别中药材道地性的方法[P]. 北京市: CN120177540A, 2025-06-20.
[3]俞年军, 马梦真, 周安, 祝永福, 彭代银, 韩岚, 吕家慧. 一种霍山石斛复方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测方法[P]. 安徽省: CN120037314A, 2025-05-27.
[4]俞年军, 吕家慧, 邢丽花, 韩岚, 彭代银, 马梦真. 一种石斛盐炙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P]. 安徽省: CN120022329A, 2025-05-23.
[5]彭金咏, 韩岚, 彭代银, 王丹丹, 李丽丽, 黄莹莹. 一种石斛酚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9707647A, 2025-03-28.
[6]姚亮, 张晓倩, 李国转, 彭代银, 陈卫东, 葛瑞鹏. 一种霍山石斛碾磨装置[P]. 安徽省: CN119259216A, 2025-01-07.
[7]李国转, 张晓倩, 姚亮, 彭代银, 陈卫东, 葛瑞鹏. 一种霍山石斛种植基质配制装置[P]. 安徽省: CN119183924A, 2024-12-27.
[8]韩岚, 梁娟, 彭代银, 崔雨雪, 杨荣婷, 赵小顺, 解会群, 许跃进, 周浩宇. 一种鲜霍山石斛口香糖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9184190A, 2024-12-27.
[9]彭灿, 刘欢欢, 黄山, 王雯, 彭代银. 一种桐油烟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P]. 安徽省: CN118718082A, 2024-10-01.
[10]俞年军, 祝永福, 周安, 彭代银, 刘畅. 一种治疗放化疗所致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中药组合物[P]. 安徽省: CN118286353A, 2024-07-05.
[11]姚亮, 张晓倩, 李国转, 彭代银, 陈卫东, 葛瑞鹏. 一种用于霍山石斛制备的烘干结构[P]. 安徽省: CN117704770A, 2024-03-15.
[12]李国转, 张晓倩, 姚亮, 彭代银, 陈卫东, 葛瑞鹏. 一种霍山石斛多糖提取用原料制粉设备[P]. 安徽省: CN117563727A, 2024-02-20.
[13]蔡明, 蔡静雯, 韩岚, 彭代银, 夏文文, 章梦玲, 钱珊珊, 张楠, 章芳芳, 黄云, 王娜, 张其雯. 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6585419A, 2023-08-15.
[14]彭灿, 梁万徽, 汪杰, 刘艳, 左池靖, 张静, 王茜, 彭代银. 一种心痛舒喷雾剂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及应用[P]. 安徽省: CN116559317A, 2023-08-08.
[15]彭代银, 陈卫东, 俞年军, 杜方平, 王雷, 张越, 姚亮, 程玥, 丁泽贤, 姜悦航, 段雨婷, 孙明杰, 庞梦迪. 一种枫香树栽培茯苓的方法[P]. 安徽省: CN116491362A, 2023-07-28.
[16]彭代银, 陈卫东, 俞年军, 杜方平, 王雷, 张越, 姚亮, 程玥, 丁泽贤, 姜悦航, 段雨婷, 孙明杰, 庞梦迪. 一种泡桐树栽培茯苓的方法[P]. 安徽省: CN116491361A, 2023-07-28.
[17]彭灿, 梁万徽, 刘艳, 汪杰, 左池靖, 张静, 王茜, 彭代银. 一种心痛舒喷雾剂中多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P]. 安徽省: CN116297987A, 2023-06-23.
[18]蔡明, 蔡静雯, 韩岚, 彭代银, 张艳艳, 徐玥玮, 王丽, 章梦玲, 赵梦蝶. 一种便于控制铁死亡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P]. 安徽省: CN116217387A, 2023-06-06.
[19]彭代银, 陈卫东, 张越, 王妍妍, 孙明杰, 何瑞曦, 季兆洁. 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茯苓多糖铁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5960275A, 2023-04-14.
[20]左池靖, 闫富龙, 张静, 祝宇龙, 汪杰, 刘艳, 马晓东, 彭灿, 陈卫东, 桂双英, 彭代银. 一种奥扎格雷-丹皮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 安徽省: CN115872934A, 2023-03-31.
[21]彭灿, 柯寄明, 江素萍, 左池靖, 张静, 彭代银. 基于响应面法结合熵权法优化秋水仙碱醇传递体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5645386A, 2023-01-31.
[22]彭灿, 刘欢欢, 江素萍, 柯寄明, 张静, 左池靖, 方灿灿, 桂双英, 彭代银. 一种秋水仙碱水凝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5337530A, 2022-11-15.
[23]彭灿, 张静, 鲁嘉, 吴梦飞, 方灿灿, 段效晖, 桂双英, 彭代银. 一种灵芝提取物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 安徽省: CN115282089A, 2022-11-04.
[24]彭灿, 梁娟, 张正, 张静, 桂双英, 彭代银. 一种灵芝酵素茶饮料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5119889A, 2022-09-30.
[25]桂双英, 智楠楠, 常相伟, 郭健, 何宁, 彭代银. 一种石斛口含片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4569568A, 2022-06-03.
[26]张堂, 祝宇龙, 张静, 吴梦飞, 彭灿, 彭代银. 一种基于UPLC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法的甘草产地判别方法[P]. 安徽省: CN113759003A, 2021-12-07.
[27]张虹, 章鹏飞, 谢冬梅, 刘守金, 杨青山, 李雷, 彭代银, 罗汉, 张雪可. 一种药食两用黄精冻干食品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3662178A, 2021-11-19.
[28]王举涛, 张玉玲, 彭代银, 桂双英, 宣自华, 陈明. 一种治疗肝损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P]. 安徽省: CN112089748A, 2020-12-18.
[29]彭代银, 杜方平, 陈卫东, 张越, 丁泽贤, 程玥, 姜悦航. 茯苓保健面条[P]. 安徽省: CN111772097A, 2020-10-16.
[30]彭代银, 杜方平, 陈卫东, 程玥, 张越, 丁泽贤, 姜悦航. 一种健脾养胃的山药茯苓米稀及其制作方法[P]. 安徽省: CN111772101A, 2020-10-16.
[31]彭代银, 杜方平, 陈卫东, 杜雅婷, 郭凡凡, 叶丹, 张越. 一种赤茯苓提取物冻干粉的制备及其用途[P]. 安徽省: CN111773144A, 2020-10-16.
[32]彭代银, 杜方平, 陈卫东, 张越, 丁泽贤, 程玥, 姜悦航. 一种无皮松木种植茯神的方法[P]. 安徽省: CN111771606A, 2020-10-16.
[33]陈红, 刘欢欢, 彭代银, 陈卫东. 一种自修复型高强度水凝胶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1763333A, 2020-10-13.
[34]俞年军, 祝明珠, 韩荣春, 周安, 陈卫东, 邢丽花, 彭代银, 徐君, 程鹤, 吴振东. 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多花黄精的引物对、方法及应用[P]. 安徽省: CN111676310A, 2020-09-18.
[35]刘林, 董迎雪, 向浩鑫, 唐胜硕, 樊洪泓, 蔡永萍, 彭代银. 一种石斛组培培养基及其应用[P]. 安徽省: CN111543299A, 2020-08-18.
[36]张虹, 章鹏飞, 刘守金, 杨青山, 李雷, 高海广, 彭代银. 一种光伏发电站下种植多花黄精的方法[P]. 安徽省: CN111133959A, 2020-05-12.
[37]俞年军, 王秋丽, 韩荣春, 彭代银, 周安, 吴振东. 一种多花黄精地上部分提取多糖的方法[P]. 安徽省: CN110527000A, 2019-12-03.
[38]彭代银, 韩岚, 梁娟, 陈卫东, 俞年军, 李珍珍. 一种滋阴养胃型参斛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0292131A, 2019-10-01.
[39]金力, 孙大勇, 沈同平, 韩茹, 许钒, 储全根, 彭代银, 阚红星, 周晴, 卢海妹. 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结合PID控制的直立AGV车体控制方法[P]. 安徽省: CN110147042A, 2019-08-20.
[40]金力, 彭代银, 沈同平, 储全根, 韩茹, 许钒, 王鹏, 蔡标, 阚红星, 周晴, 卢海妹. 一种基于糖尿病数据库的大数据挖掘系统[P]. 安徽省: CN109949940A, 2019-06-28.
[41]金力, 彭代银, 沈同平, 储全根, 许钒, 王鹏, 蔡标, 阚红星, 周晴, 卢海妹.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糖尿病文献信息标准数据库集分析方法[P]. 安徽省: CN109872783A, 2019-06-11.
[42]储俊, 彭代银, 李庆林, 赵丽, 金治国. 一种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棉花鲜花总黄酮的方法[P]. 安徽省: CN109771460A, 2019-05-21.
[43]彭华胜, 解会群, 彭代银, 赵玉姣, 查良平, 程铭恩. 鉴别何首乌和棱枝何首乌的分子特异性标记引物及方法[P]. 安徽: CN108841992A, 2018-11-20.
[44]谢冬梅, 金传山, 彭代银, 俞年军, 刘丛彬, 朱月健, 吴计划, 孙小草. 一种用于药用牡丹和油用牡丹种质鉴定的方法[P]. 安徽: CN108823292A, 2018-11-16.
[45]谢冬梅, 金传山, 彭代银, 俞年军, 刘丛彬, 朱月健, 李保明, 陈文波. 一种白芍栽培种质鉴定的方法[P]. 安徽: CN108504766A, 2018-09-07.
[46]彭灿, 蒋苗苗, 佘之宝, 金玉, 陈卫东, 彭代银. 一种丹皮酚-奥扎格雷偶联物长循环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8014075A, 2018-05-11.
[47]彭灿, 曹宁, 周文莉, 蒋苗苗, 陈卫东, 彭代银. 一种蛭肽蛋白乳膏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 安徽: CN107823637A, 2018-03-23.
[48]彭灿, 蒋苗苗, 佘之宝, 金玉, 陈卫东, 彭代银. 一种丹皮酚#奥扎格雷偶联物脑靶向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7823649A, 2018-03-23.
[49]张虹, 张耀茹, 李勇, 刘守金, 彭代银, 陈卫东. 一种半夏种球的保存方法[P]. 安徽: CN107046862A, 2017-08-18.
[50]彭代银, 杜方平, 陈卫东, 俞年军, 贾步云. 一种大别山区野生茯苓菌种的筛选和分离培养技术[P]. 安徽: CN106811418A, 2017-06-09.
[51]彭代银, 杜方平, 陈卫东, 俞年军, 王妍妍, 季兆洁, 何瑞曦. 一种茯苓多糖铁复合物的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6806383A, 2017-06-09.
[52]何勇, 韩岚, 陈卫东, 彭代银, 吴宗好, 杨贤龙, 方宗华. 一种活血化瘀止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6728333A, 2017-05-31.
[53]何勇, 韩岚, 陈卫东, 彭代银, 吴宗好, 杨贤龙, 方宗华. 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6729429A, 2017-05-31.
[54]周安, 彭代银, 何祥林, 俞年军, 陈卫东, 吴德玲, 张雨婷, 刘先华, 王斌. 一种鲜石斛汁的制备工艺及杀菌方法[P]. 安徽: CN106135986A, 2016-11-23.
[55]彭代银, 杜方平, 陈卫东, 俞年军, 贾步云.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及应用[P]. 安徽: CN105981590A, 2016-10-05.
[56]彭代银, 陈卫东, 何瑞曦, 黄天擎, 陈贺骏涛, 聂湘江. 一种外用丹皮酚泡囊乳膏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748436A, 2016-07-13.
[57]黄天擎, 何瑞曦, 彭代银, 陈卫东, 周恺, 林彤远. PEG化丹皮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687136A, 2016-06-22.
[58]彭代银, 陈卫东. 一种药食同源精杞酒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623982A, 2016-06-01.
[59]彭代银, 陈卫东. 一种补气养肝明目酒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623983A, 2016-06-01.
[60]彭代银, 陈卫东. 一种药食同源玉友八仙酒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623984A, 2016-06-01.
[61]彭代银, 陈卫东, 韩岚. 一种以桃红四物汤为源的桃红四物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616680A, 2016-06-01.
[62]彭代银, 陈卫东, 朱婷婷. 一种新藤黄酸混合胶束制剂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616351A, 2016-06-01.
[63]彭代银, 陈卫东, 王效山. 一种新藤黄酸脂质体注射剂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616354A, 2016-06-01.
[64]彭代银, 陈卫东, 韩岚. 一种源于桃红四物汤的桃红四物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616356A, 2016-06-01.
[65]彭代银, 陈卫东, 李睿. 新藤黄酸纳米脂质载体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596323A, 2016-05-25.
[66]彭代银, 陈卫东, 罗晴. 一种新藤黄酸脂质立方液晶纳米载体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560225A, 2016-05-11.
[67]彭代银, 陈卫东, 林彤远. 新藤黄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560183A, 2016-05-11.
[68]彭代银, 陈卫东, 周恺. 新藤黄酸PEG化纳米脂质载体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5560184A, 2016-05-11.
[69]段贤春, 夏伦祝, 彭代银, 鲍风, 倘余乐, 汪永忠, 高家荣, 吴健, 周安. 一种治疗扭挫伤的中药巴布膏剂[P]. 安徽: CN105287992A, 2016-02-03.
[70]彭华胜, 赵玉姣, 彭代银, 陈乃富, 韩邦兴, 程铭恩. 一种快速鉴别霍山石斛的方法[P]. 安徽: CN105203362A, 2015-12-30.
[71]郑汉, 杨青山, 李传润, 彭代银, 刘鹤龄, 桂双英, 向龙, 孙晓妹, 戴逸飞, 董晓曼, 张磊. 一种标本定型干燥装置及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4215039A, 2014-12-17.
[72]贾勇, 张群英, 吴培云, 方方, 周双生, 彭代银. 一维草酸亚铁纳米线的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3922920A, 2014-07-16.
[73]贾勇, 张群英, 吴培云, 方方, 周双生, 彭代银. 一种水溶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磁流体的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3922422A, 2014-07-16.
[74]彭代银, 方国民, 陈卫东, 张先文, 李家明, 桂双英. 一种丹皮酚与奥扎格雷偶联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医药用途[P]. 安徽: CN103467383A, 2013-12-25.
[75]彭代银, 方国民, 陈卫东, 张先文, 李家明, 桂双英. 丹皮酚与奥扎格雷偶联物的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3450087A, 2013-12-18.
[76]胡容峰, 彭代银, 朱金燕, 王效山, 丁领振. 新藤黄酸自微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3315961A, 2013-09-25.
[77]贾勇, 方方, 吴培云, 周双生, 彭代银. 一维碱式碳酸镁纳米线和多孔氧化镁纳米线的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2897805A, 2013-01-30.
[78]许钒, 彭代银, 陶春蕾. 当归芍药散在制备治疗肝硬化腹水药物中的应用[P]. 安徽: CN102727681A, 2012-10-17.
[79]彭代银, 周安, 王效山, 李庆林, 李翔, 胡海霞. 一种藤黄药材中藤黄总酸的超声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P]. 安徽: CN102688268A, 2012-09-26.
[80]余世春, 许旭东, 李亚伟, 彭代银, 肖培根.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P]. 北京: CN102145039A, 2011-08-10.
[81]胡容峰, 彭代银, 赵红, 高宇, 徐亚静, 尹辉. 丹皮酚缓释制剂的制备与应用[P]. 安徽: CN101987088A, 2011-03-23.
[82]彭代银, 陈卫东, 王效山, 李庆林, 陈延杰. 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01947204A, 2011-01-19.
[83]胡容峰, 朱家壁, 彭代银, 陈光亮, 孙玉亮, 许向阳, 梅康康. 水飞蓟宾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 CN1957936, 2007-05-09.
[84]赵春, 陈鸣皋, 潘忠平, 潮龙根, 田湘玲, 王昌发, 刘青云, 彭代银, 戴敏, 訾晓梅, 张霄翔. 雷公藤贴膏[P]. 安徽: CN1095278, 1994-11-23.
发明授权:
[1]彭灿, 刘欢欢, 黄山, 王雯, 彭代银. 一种桐油烟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P]. 安徽省: CN118718082B, 2024-12-10.
[2]左池靖, 闫富龙, 张静, 祝宇龙, 汪杰, 刘艳, 马晓东, 彭灿, 陈卫东, 桂双英, 彭代银. 一种奥扎格雷-丹皮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 安徽省: CN115872934B, 2024-11-15.
[3]彭灿, 刘欢欢, 江素萍, 柯寄明, 张静, 左池靖, 方灿灿, 桂双英, 彭代银. 一种秋水仙碱水凝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5337530B, 2024-09-20.
[4]彭灿, 梁万徽, 汪杰, 刘艳, 左池靖, 张静, 王茜, 彭代银. 一种心痛舒喷雾剂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及应用[P]. 安徽省: CN116559317B, 2024-07-09.
[5]彭灿, 梁万徽, 刘艳, 汪杰, 左池靖, 张静, 王茜, 彭代银. 一种心痛舒喷雾剂中多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P]. 安徽省: CN116297987B, 2024-07-05.
[6]彭灿, 梁娟, 张正, 张静, 桂双英, 彭代银. 一种灵芝酵素茶饮料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5119889B, 2024-02-06.
[7]彭灿, 柯寄明, 江素萍, 左池靖, 张静, 彭代银. 基于响应面法结合熵权法优化秋水仙碱醇传递体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5645386B, 2023-10-13.
[8]桂双英, 智楠楠, 常相伟, 郭健, 何宁, 彭代银. 一种石斛口含片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14569568B, 2023-07-04.
[9]张堂, 祝宇龙, 张静, 吴梦飞, 彭灿, 彭代银. 一种基于UPLC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法的甘草产地判别方法[P]. 安徽省: CN113759003B, 2023-03-21.
[10]金力, 彭代银, 沈同平, 储全根, 许钒, 王鹏, 蔡标, 阚红星, 周晴, 卢海妹.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糖尿病文献信息标准数据库集分析方法[P]. 安徽省: CN109872783B, 2022-11-29.
[11]金力, 彭代银, 沈同平, 储全根, 韩茹, 许钒, 王鹏, 蔡标, 阚红星, 周晴, 卢海妹. 一种基于糖尿病数据库的大数据挖掘系统[P]. 安徽省: CN109949940B, 2022-11-29.
[12]谢冬梅, 金传山, 彭代银, 俞年军, 刘丛彬, 朱月健, 李保明, 陈文波. 一种白芍栽培种质鉴定的方法[P]. 安徽省: CN108504766B, 2021-07-30.
[13]彭灿, 蒋苗苗, 佘之宝, 金玉, 陈卫东, 彭代银. 一种丹皮酚-奥扎格雷偶联物脑靶向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07823649B, 2021-07-27.
[14]储俊, 彭代银, 李庆林, 赵丽, 金治国. 一种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棉花鲜花总黄酮的方法[P]. 安徽省: CN109771460B, 2021-07-27.
[15]彭代银, 陈卫东, 何瑞曦, 黄天擎, 陈贺骏涛, 聂湘江. 一种外用丹皮酚泡囊乳膏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05748436B, 2020-09-25.
[16]金力, 孙大勇, 沈同平, 韩茹, 许钒, 储全根, 彭代银, 阚红星, 周晴, 卢海妹. 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结合PID控制的直立AGV车体控制方法[P]. 安徽省: CN110147042B, 2020-06-16.
[17]彭代银, 陈卫东, 罗晴. 一种新藤黄酸脂质立方液晶纳米载体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05560225B, 2020-02-21.
[18]彭灿, 曹宁, 周文莉, 蒋苗苗, 陈卫东, 彭代银. 一种蛭肽蛋白乳膏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 安徽省: CN107823637B, 2019-01-11.
[19]彭华胜, 赵玉姣, 彭代银, 陈乃富, 韩邦兴, 程铭恩. 一种快速鉴别霍山石斛的方法[P]. 安徽省: CN105203362B, 2018-07-06.
[20]贾勇, 张群英, 吴培云, 方方, 周双生, 彭代银. 一种水溶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磁流体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03922422B, 2016-02-24.
[21]彭代银, 方国民, 陈卫东, 张先文, 李家明, 桂双英. 一种丹皮酚与奥扎格雷偶联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医药用途[P]. 安徽省: CN103467383B, 2015-07-15.
[22]彭代银, 方国民, 陈卫东, 张先文, 李家明, 桂双英. 丹皮酚与奥扎格雷偶联物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03450087B, 2015-07-01.
[23]贾勇, 张群英, 吴培云, 方方, 周双生, 彭代银. 一维草酸亚铁纳米线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03922920B, 2015-06-24.
[24]段贤春, 夏伦祝, 彭代银, 鲍风, 郑雪姣, 汪永忠, 高家荣, 李伟莉, 梁文珍, 刘晓闯, 倘余乐, 萧伟. 一种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药胶囊[P]. 安徽省: CN103285321B, 2015-04-01.
[25]贾勇, 方方, 吴培云, 周双生, 彭代银. 一维多孔氧化镁纳米线的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02897805B, 2014-04-23.
[26]彭代银, 陈卫东, 王效山, 李庆林, 陈延杰. 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P]. 安徽省: CN101947204B, 2013-01-02.
实用新型:
[1]张彩云, 单晓晓, 邢承洁, 高裕, 程红艳, 谢鹏飞, 彭灿, 黄鹏, 张伟, 金传山, 彭代银. 一种具有干燥功能的高压蒸汽灭菌装置[P]. 安徽省: CN222323940U, 2025-01-10.
[2]左池靖, 汪杰, 刘艳, 梁万徽, 陶舒悦, 张静, 彭灿, 彭代银. 一种实验动物热成像体温测量装置[P]. 安徽省: CN216815764U, 2022-06-24.
[3]左池靖, 刘艳, 汪杰, 梁万徽, 陶舒悦, 张静, 彭灿, 彭代银. 一种实验动物辅助检测装置[P]. 安徽省: CN216815811U, 2022-06-24.
[4]王国凯,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李国转, 单晓晓, 姚亮, 王雷. 一种丹参发汗的装置[P]. 安徽省: CN213526490U, 2021-06-25.
[5]彭代银, 李国转, 陈卫东, 王雷. 一种丹参药材加工用粉碎装置[P]. 安徽省: CN213349167U, 2021-06-04.
[6]王雷, 彭代银, 陈卫东, 姚亮, 李国转. 一种丹参药材加工用丹参清洗装置[P]. 安徽省: CN213287931U, 2021-05-28.
[7]姚亮, 单晓晓, 彭代银, 陈卫东, 王雷. 一种用于丹参药材加工的烘干装置[P]. 安徽省: CN213066955U, 2021-04-27.
[8]李传润, 杨青山, 郑汉, 彭代银, 刘鹤龄, 桂双英, 向龙, 孙晓妹, 戴逸飞, 董晓曼, 张磊. 一种标本定型干燥装置[P]. 安徽: CN203443270U, 2014-02-19.
[9]郑艳, 刘守金, 彭代银, 张倩. 折叠式便携刻度尺[P]. 安徽: CN203216397U, 2013-09-25.
外观设计:
[1]彭代银, 俞年军, 耿嘉蔚, 陈卫东, 王雷. 包装套件(丹参)[P]. 安徽省: CN306529031S, 2021-05-11.
[2]彭代银, 耿嘉蔚, 俞年军, 陈卫东, 王雷. 包装套件(丹参粉)[P]. 安徽省: CN306529032S, 2021-05-11.
教材专著:
[1]《中药药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并列主编(彭成、彭代银)
[2]《药用植物教学践行录》/科学出版社/2014/并列主编(王德群、彭代银(主编)、彭华胜、张珂、庆兆、胡珂、梁益敏、胡珂、张玲、倪英林)
[3] 《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沈映君、陈长勋、王树荣、孙建宁、李廷利、彭代银(副主编)
[4]《本草典籍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主编
[5]《我的大学――大学生入学必读》/新华出版社/2010年/并列主编(雷广宁、彭代银)
[6]《医药学基础》戴敏、刘青云、王元勋、彭代银(副主编)/2015/化学工业出版社
发表英文期刊论文:
[1]Duan X,Gan J,Peng DY,et al(通讯作者).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icroRNAs in rats following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jury[J].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2019,19 (5):4175 – 41 8 4. D O I: 10.3892/mmr.2019.10073
[2]Xie HQ,Chu SS,Zha LP,Peng DY, et al(通讯作者).Determination of the species status of Fallopia multiflora, Fallopia multiflora var angulata and Fallopia multiflora var ciliinervis based on morphology,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chem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19,166():406-420.DOI:10.1016/j.jpba.2019.01.040
[3] Zuo C,Zhang Y,Wang J,Peng DY,et al.Deciphering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Taohong Siwu Decoction following the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rats based on serum metabolic profile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19, 170: 204 - 214. DOI: 10. 1016/j.jpba.2019.03.051
[4]Lan Han,Zhaojie Ji, Weidong Chen,Dengke Yin,Fan Xu,Shanshan Li,Fangfang Chen,Guangyu Zhu, Daiyin Peng.Protective Effects of Tao-Hong-Si-Wu Decoction on Memory Impairment and Hippocampal Damage in Animal Model of Vascular Dementia[J].eCAM,2015, doi:10.1155 / 2015/195835
[5]Yin DK, Liu ZQ, Peng DY, Yang Y, Gao XD, Xu F, Han L. Serum containing of Tao-Hong-Si-Wu Decoction induces human endothelial cell VEGF production via PI3K/Akt-eNOS signaling[J]. eCAM2013,doi:10/1155/2013/19518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胡梦情, 杨欣雨, 宫唯涵, 解会群, 韩岚, 彭代银. 霍山石斛鲜、干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的差异探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15.
[2]蔡明, 蔡静雯, 张蜜, 熊梦琪, 郑格格, 解会群, 季兆洁, 韩岚, 彭代银. 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1-15.
[3]杨欣雨, 胡梦情, 罗雪, 解会群, 韩岚, 彭代银. 霍山石斛鲜、干品对急性胃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差异研究[J]. 中草药, 2025, 56 (17): 6242-6251.
[4]慕文瑜, 张雪婷, 李金淼, 解会群, 金淑湘, 彭代银, 韩岚.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霍山石斛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肝损伤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J]. 中南药学, 1-12.
[5]王蕊蕊, 谷亮亮, 周芊芊, 张盛, 陈云娜, 俞年军, 陈卫东, 彭代银, 王雷. 黄精复方口服液的提取工艺及抗疲劳作用研究[J]. 中南药学, 1-7.
[6]房悦, 黄佳静, 张越, 张艳艳, 王雷, 俞年军, 彭代银, 陈卫东, 王妍妍. 基于BTLA/HVEM通路研究茯苓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 中南药学, 2025, 23 (05): 1183-1189.
[7]尹永飞, 张珂, 景志贤, 彭代银, 张小波. 安徽省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定量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1-13.
[8]刘文文, 杜方平, 张越, 王妍妍, 谢怡, 王雷,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欧金梅. 基于UHPLC-Q-Orbitrap-MS技术分析3种树种栽培茯苓的化学成分[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1-12.
[9]房悦, 黄佳静, 张越, 张艳艳, 王雷, 俞年军, 彭代银, 陈卫东, 王妍妍. 茯苓多糖抑制BTLA/HVEM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的保护及增强细胞免疫作用[J]. 中南药学, 1-7.
[10]陈权, 毕袁博, 张越, 王雷,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王妍妍.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茯苓活性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5, 37 (04): 743-755+666.
[11]汪杰, 黄山, 张正, 左池靖, 梁万徽, 刘艳, 余卫东, 俞浩, 彭灿, 彭代银. 经典名方中干姜的本草考证[J]. 中成药, 2025, 47 (02): 544-548.
[12]陈妍, 张越, 王妍妍, 杜方平, 王凤玲,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王雷. 基于UPLC-Q-Orbitrap-MS技术对茯神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分析[J]. 中南药学, 2025, 23 (02): 328-336.
[13]张越, 方锦, 姚亮, 王雷, 王妍妍, 彭代银, 陈卫东. 桑黄药材的历史沿革与变迁[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 (11): 5713-5718.
[14]张越, 孙明杰, 段雨婷, 黄佳静, 王雷, 姚亮, 俞年军, 彭代银, 王妍妍, 陈卫东. 茯苓多糖对脾虚大鼠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 (10): 5474-5480.
[15]李白坤, 王玉凤, 许霞, 南淑玲, 方向明, 王鹏, 彭代银. 方剂学研究生“一体二翼三维”新安医学特色培养模式探索[J].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6 (05): 99-103.
[16]苏梦宇, 张艳艳, 黄荣, 程瑶, 钱珊珊, 彭灿, 彭代银, 刘晓闯. 基于脂质组学的桃红四物汤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机制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4, 40 (09): 1649-1657.
[17]黄佳静, 房悦, 王妍妍, 张越, 王雷, 俞年军, 彭代银, 陈卫东. 不同等级茯苓块、茯苓片的外观性状与内在成分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南药学, 2025, 23 (01): 78-83.
[18]蔡明, 蔡静雯, 杨青山, 于娇, 解会群, 韩岚, 彭代银. 霍山石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24, 49 (18): 4860-4873.
[19]左池靖, 刘艳, 汪杰, 余卫东, 梁万徽, 单晓晓, 韩岚, 彭代银, 彭灿. 牛黄及其代用品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24, 49 (18): 4874-4884.
[20]费长义, 张丽娟, 王倪, 褚福瑞, 余超, 薛苏君, 潘凌宇, 彭代银, 段贤春. 桃红四物汤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环状RNA表达谱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4, 40 (05): 954-963.
[21]李金淼, 解会群, 姚亮, 韩岚, 彭代银. 基于UPLC-Q-Orbitrap-MS对铁皮石斛水提物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 (04): 92-99.
[22]余超, 薛苏君, 张丽娟, 李雨朦, 李静静, 彭代银, 段贤春. 桃红四物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损伤后微小RNA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 (04): 70-76.
[23]韦诗冰, 常相伟, 吴德玲, 宿树兰, 严辉, 魏丹丹, 彭代银. 菊资源国内外专利布局现状与开发利用策略[J]. 中草药, 2024, 55 (08): 2800-2811.
[24]张静, 李思雨, 罗文慧, 汪杰, 崩淑娟, 韩海伦, 熊清平, 彭代银, 彭灿. 基于UPLC-Orbitrap-HRMS的灵芝化学成分分析及治疗肝纤维化的FXR激活剂的虚拟筛选[J]. 中国中药杂志, 2024, 49 (14): 3804-3817.
[25]张丽娟, 费长义, 余超, 薛苏君, 李雨朦, 李静静, 潘凌宇, 段贤春,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lnc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4, 40 (03): 582-591.
[26]吕婷婷, 王妍妍, 张越, 孟祥宇, 丁卫健, 彭代银, 王雷, 姚亮, 陈卫东. 茯苓皮总三萜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及体外抗炎活性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 (06): 86-92.
[27]叶红, 王茎, 彭代银, 许钒, 张晓军, 郭锦晨. 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以新安医学文化为例[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6 (05): 12-16.
[28]邓光辉, 叶梦娟, 蔡肖, 马梦真, 吕家慧, 吴静, 张晓倩, 邢丽花, 彭代银, 王妍妍, 俞年军.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霍山石斛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J]. 中草药, 2023, 54 (16): 5244-5256.
[29]张晓倩, 李静静, 李国转, 彭代银. 不同粒径葛根粉理化及抗氧化特性的比较[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5, 31 (05): 39-44.
[30]代玉亭, 陈佳永, 胡志华, 张思雨, 韩岚, 彭代银. 霍山石斛对脾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 (02): 67-72.
[31]张亚南, 赵梦蝶, 唐林峰, 侯欣宇, 张亚中, 韩岚,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抗炎作用[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 (06): 79-85.
[32]章登停, 杨健, 程铭恩, 王慧, 彭代银, 张小波.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多花黄精产地识别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 (16): 4347-4361.
[33]孙雪, 章登停, 王慧, 周聪, 杨健, 彭代银, 张小波.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茯苓产地识别[J].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 (16): 4337-4346.
[34]唐林峰, 常昊, 王丹丹, 刘竹青, 韩岚, 彭代银. 靶细胞捕集联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分析桃红四物汤活性成分及调控缺血性脑卒中潜在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 (17): 4761-4773.
[35]侯欣宇, 刘竹青, 张亚南, 戴文涛, 武瑞, 韩岚,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 (04): 81-87.
[36]李丽丽, 黄琪, 汪宁, 彭代银. 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以麻黄药理作用教学为例[J]. 高教学刊, 2023, 9 (09): 97-100.
[37]高慧敏, 彭代银, 王雷, 贾步云, 彭雷, 陈卫东. 藤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J]. 中草药, 2023, 54 (08): 2668-2685.
[38]武瑞, 戴文涛, 张亚南, 侯欣宇, 彭代银, 韩岚. 桃红四物汤干预后的血小板外泌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血管新生作用[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 (05): 68-73.
[39]赵研, 甘芮溪, 张小月, 程晓昱, 葛岚, 彭代银, 王红松, 陈卫东. 二参真武汤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纤维化的体外实验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 (03): 77-82.
[40]戴文涛, 武瑞, 张亚南, 侯欣宇,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中5种主要成分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 (03): 88-96.
[41]段雨婷, 张越, 黄佳静, 姜悦航, 孙明杰, 王雷, 俞年军, 彭代银, 陈卫东, 唐丽琴. 茯苓不同部位水提物对脾虚模型小鼠健脾作用的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2 (02): 68-73.
[42]赵梓童, 年四辉, 孙绪强, 汪伟, 张青, 彭代银, 周凌云. 茯苓皮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尿酸水平和肾脏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 29 (03): 168-174.
[43]季兆洁, 王雷, 彭代银, 陈卫东. 新药研究与开发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 (41): 15-17.
[44]邓光辉, 俞年军, 王妍妍, 叶梦娟, 蔡肖, 张晓倩, 彭代银. 霍山石斛活性成分对肝脏疾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22, 53 (21): 6959-6967.
[45]姚亮, 李国转, 王婷, 韦坤宏, 王强, 陈卫东, 彭代银. 仿野生种植丹参与普通种植丹参的药材质量对比研究[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34 (05): 71-75.
[46]吴鸿飞, 汪宁, 韩岚, 贾晓益, 刘雅蓉, 李丽丽, 许钒, 彭代银, 戴敏. “守正创新”理念下中药学专业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初探[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1 (05): 102-104.
[47]叶梦娟, 俞年军, 刘峻麟, 姚亮, 彭代银, 何祥林. 基于柱前衍生化HPLC分析8种石斛精制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含量[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 (09): 5126-5130.
[48]吴虹, 王丹, 张云静, 周安, 吴欢, 桂双英, 韩岚, 彭代银. 药物分析线上教学实践[J]. 药学教育, 2022, 38 (04): 55-59.
[49]彭灿, 鲁嘉, 赵宏苏, 王国凯, 韩岚, 尹登科, 桂双英, 彭代银. 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与实践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1 (04): 98-101.
[50]王茎, 彭代银, 许钒, 郭锦晨, 叶红. 基于地方特色的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策略研究——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24 (02): 1-4.
[51]赵琪, 王玲, 吴杨璐, 王鹏, 彭代银. 中药桔梗的本草考证[J]. 中药材, 2022, 45 (05): 1266-1272.
[52]章梦玲, 蔡明, 夏文文, 戴文涛, 赵梦蝶, 韩燕全, 韩岚,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对糖尿病脑病大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1 (03): 64-70.
[53]姜悦航, 张越, 段雨婷, 庞梦迪, 程玥, 丁泽贤, 孙明杰, 王雷,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刘李. 不同树种栽培茯苓品质的比较[J]. 中成药, 2022, 44 (05): 1527-1530.
[54]李丽丽, 黄琪, 齐佳佳, 姚敏, 彭代银. UPLC-MS/MS同时测定AUB模型大鼠血浆中风轮菜总提取物5种成分及其药动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 (18): 5071-5078.
[55]方媛, 桂文琪, 聊晓玉, 孙纪, 韩岚, 彭代银. 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病证结合模型的探索与评价[J]. 中南药学, 2022, 20 (03): 525-531.
[56]孙纪, 苏恒, 聊晓玉, 桂文琪, 方媛, 韩岚, 彭代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红曲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作用机制[J]. 中南药学, 2022, 20 (02): 278-283.
[57]吴丽萍, 苏兴隆, 王兆健, 俞年军, 彭代银, 邢世海. 霍山石斛DhGMDS基因克隆及低温胁迫下表达[J]. 西北植物学报, 2022, 42 (02): 221-228.
[58]孙明杰, 张越, 姚亮, 王雷, 程玥, 丁泽贤, 姜悦航, 段雨婷, 黄佳静, 俞年军, 彭代银, 陈卫东. 茯苓多糖的分离纯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1 (01): 86-91.
[59]桂文琪, 方媛, 聊晓玉, 孙纪, 俞年军, 彭代银, 韩岚.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验证霍山石斛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28 (07): 151-161.
[60]李丽丽, 黄琪, 彭代银, 齐佳佳, 姚敏. 风轮菜总提取物、总皂苷和总黄酮对子宫异常出血大鼠抗炎止血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 (12): 3372-3379.
[61]徐君, 王秋丽, 俞年军, 彭代银, 程鹤, 邢丽花, 周安, 童小慧, 吴振东. 多花黄精生品及九蒸品粗多糖降糖功效对比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 (01): 391-394.
[62]丁泽贤, 姜悦航, 张越, 张彩云, 王雷, 彭代银, 俞年军, 方玲, 陈卫东. 基于ICP-MS及化学计量学研究不同产地茯苓微量元素的差异[J]. 中南药学, 2021, 19 (10): 2133-2139.
[63]姜悦航, 张越, 王妍妍, 张文馨, 王梦文, 刘超群, 彭代银, 俞年军, 王雷, 陈卫东. 茯苓多糖提取物调控CYP2E1及NF-κB炎症通路改善小鼠酒精性肝病[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 (01): 134-140.
[64]程鹤, 刘峻麟, 徐君, 史素影, 俞年军, 彭代银, 邢丽花, 吴振东. 安徽省多花黄精适生区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 28 (09): 6-10.
[65]黄倩倩, 吴成圆, 滕云峰, 杨一凡, 梁玉杰, 杨尚青, 王中, 彭代银, 王雷, 陈卫东. 中药衍生碳点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21, 52 (16): 5089-5097.
[66]欧金梅, 俞年军, 韩荣春, 杨青山, 彭代银.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生药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 皖西学院学报, 2021, 37 (04): 45-48.
[67]王磊, 章俊如, 夏伦祝, 王效山, 彭代银. 新藤黄酸超临界CO2反相萃取工艺研究[J]. 中药材, 2021, 44 (07): 1709-1712.
[68]李治, 汤毛毛, 李景, 常相伟, 刘劲松, 彭代银, 王国凯, 桂双英. 大孔树脂联合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纯化蜂胶总黄酮工艺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 (04): 93-98.
[69]张雪可, 张虹, 章鹏飞, 秦委, 刘守金, 彭代银, 李雷. 湖北黄精潜在分布区预测及生态适宜性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 (08): 185-192.
[70]陈明, 彭代银, 王举涛, 王雅娟.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药理学教学改革[J]. 基础医学教育, 2021, 23 (07): 458-461.
[71]赵宏苏, 许凤清, 陈箫箫, 胡江苗, 曾凡俊, 彭代银, 吴德玲. 霍山石斛化学成分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1, 33 (09): 1491-1498.
[72]单晓晓, 洪帮振, 刘洁, 王国凯, 陈卫东, 俞年军, 彭代银, 王雷, 张彩云. 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46 (21): 5496-5511.
[73]程鹤, 祝明珠, 徐君, 刘峻麟, 俞年军, 彭代银, 周安, 吴振东, 韩荣春. 多花黄精多糖PcUER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 (02): 77-82.
[74]刘洁, 单晓晓, 李国转, 彭代银, 王雷, 俞年军, 王国凯, 陈卫东. 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鉴别不同环境发汗丹参[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 (02): 85-90.
[75]彭灿, 张静, 祝宇龙, 朱雅琴, 袁抒捷, 周俊, 彭代银. 灵芝在中药美容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21, 30 (03): 178-182.
[76]邓桃妹, 彭灿,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王雷. 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46 (11): 2660-2676.
[77]韩荣春, 史素影, 童小慧, 俞年军, 邢丽花, 彭代银. 芍药在中国和日本的本草学比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 (02): 1109-1111.
[78]耿文洁, 汪聪聪, 刘劲松, 桂双英, 彭代银, 王举涛. 大别山红天麻饮片多指标质量标志物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21, 23 (03): 524-528+554.
[79]汪蒙蒙, 韩岚, 刘竹青, 彭代银. 细胞凋亡、细胞焦亡、坏死性凋亡异同与交互[J]. 生命的化学, 2020, 40 (11): 1932-1940.
[80]王鹏, 彭代银, 许钒, 张璐瑶, 王菡文, 王坤丽.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体两翼”本科中医药英才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J]. 中医教育, 2020, 39 (06): 27-30.
[81]杨青山, 彭代银, 李平生, 唐克俭. 安徽省百合科新记录属——竹根七属[J]. 中国现代中药, 2020, 22 (11): 1778-1780.
[82]汪聪聪, 张玉玲, 耿文洁, 桂双英, 彭代银, 王举涛. 基于经典方桔梗汤的桔梗-甘草药对配伍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21, 23 (05): 826-831.
[83]朱雅琴, 张静, 温艳艳, 吴欢, 彭灿, 彭代银. 正交设计优化两类灵芝孢子粉多糖提取工艺及其含量测定[J]. 海峡药学, 2020, 32 (08): 1-4.
[84]蔡明, 徐倩, 乔金为, 鲍学梅, 韩岚, 彭代银.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鹅去氧胆酸及杂质熊去氧胆酸含量[J]. 中国药业, 2020, 29 (15): 55-57.
[85]杨琳, 李永吉, 刘红宁, 彭代银, 匡海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的思考[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9 (04): 90-92.
[86]程玥, 丁泽贤, 张越, 姜悦航, 王雷, 罗建平,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不同茯苓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9 (04): 73-77.
[87]黄琪, 邵志愿, 吴德玲, 彭代银, 金传山, 张启岭, 马凯. 知母药材及生饮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 (23): 5701-5711.
[88]程玥, 丁泽贤, 张越, 姜悦航, 王雷, 罗建平,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 (18): 4332-4340.
[89]邓桃妹, 彭代银, 俞年军, 王雷, 张越, 丁泽贤, 程玥, 陈卫东, 刘昌孝. 茯苓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中草药, 2020, 51 (10): 2703-2717.
[90]刘峻麟, 俞年军, 邢丽花, 王瑞, 徐君, 彭代银, 童小慧, 欧金梅, 何祥林. 基于UHPLC-QTRAP-MS/MS的石斛中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分析与评价[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 (16): 3890-3899.
[91]章鹏飞, 张虹, 张小波, 尹永飞, 刘守金, 李雷, 彭代银. 多花黄精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 (13): 3073-3078.
[92]吴珊, 汪蒙蒙, 彭代银, 陈卫东, 吴宗好, 韩岚. 桃红四物颗粒对寒凝血瘀痛经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 26 (14): 111-116.
[93]段贤春, 黄石, 彭代银, 韩岚, 汪小莉, 汪永忠, 潘凌宇.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0, 36 (03): 303-308.
[94]史素影, 俞年军, 彭代银, 张雨雷, 朱强, 葛德助, 马磊, Sven Schroder, 韩荣春. 芍药根不同部位特征图谱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0, 43 (01): 12-18.
[95]王雷, 陈卫东, 季兆洁, 张云静, 彭代银. 新形势下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现代化, 2020, 7 (05): 44-45.
[96]张玉玲, 汪聪聪, 葛鼎, 彭代银, 王举涛, 陈明. 基于标准汤剂的桔梗汤经典方制备工艺优化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21 (12): 52-56.
[97]祝明珠, 俞年军, 王秋丽, 周安, 顾晓, 韩荣春, 童小慧, 彭代银. 基于多花黄精转录组的多糖及薯蓣皂苷生物合成路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 (01): 85-91.
[98]王秋丽, 童小慧, 李小东, 韩荣春, 彭代银, 俞年军. 多花黄精多糖对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小鼠影响作用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9, 42 (01): 1-7.
[99]杨青山, 彭代银, 姚强, 谢冬梅, 张明生. 实物教学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 (05): 86-87.
[100]邢世海, 柳莺莺, 曹梦阳, 苏兴隆, 吴家文, 彭代银. 多学科交叉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理论教学[J]. 浙江农业科学, 2019, 60 (09): 1695-1698+1702.
[101]彭灿, 谢晓婷,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曹勇, 朱月健. 不同产地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指纹图谱研究[J]. 中草药, 2019, 50 (15): 3569-3574.
[102]汪蒙蒙, 季兆洁, 甘江华, 俞年军, 陈卫东, 彭代银, 韩岚. 霍山石斛的抗炎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 25 (20): 76-81.
[103]陈芳芳, 韩岚, 彭代银, 汪蒙蒙, 胡寿山, 夏文文. 桃红四物汤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C12细胞共培养体系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 (03): 61-67.
[104]彭代银. 基于“识-产-评-用”联动的道地药材品质提升思考与实践[J]. 中国现代中药, 2019, 21 (05): 559-564.
[105]沈安鲁, 施慧, 彭代银, 韩岚, 戴荣, 王星. 桃红四物汤调节NF-κB信号通路保护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 (04): 1359-1362.
[106]盛晨鸣, 施晓艳, 丁泽贤, 陈云娜, 彭代银, 陈卫东. 桑叶提取物对大鼠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 (02): 55-60.
[107]王继陈, 韩岚, 张艳艳,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中6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 (02): 80-85.
[108]王继陈, 韩岚, 张艳艳,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调节不完全流产大鼠子宫组织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研究[J]. 中南药学, 2019, 17 (03): 409-414.
[109]叶雨心, 任梦婷, 易伟豪, 齐青, 彭代银, 邢世海. 多花黄精诱导愈伤组织与不定芽培养基筛选[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9, 48 (01): 84-87.
[110]王举涛, 马宗慧, 王国凯, 刘劲松, 许凤清, 彭代银, 王刚. 亳芍内生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e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J]. 中草药, 2019, 50 (05): 1061-1065.
[111]王飘飘, 王会会, 王雷, 姚亮, 彭代银, 陈卫东. 外泌体的提取方法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9, 35 (03): 309-314.
[112]解会群, 赵玉姣, 查良平, 程铭恩, 彭华胜, 彭代银. 何首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鉴别方法研究[J]. 中草药, 2019, 50 (04): 951-956.
[113]甘江华, 黄玙璠,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罗建平, 韩岚. 3种石斛对脾阴虚型大鼠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9, 44 (12): 2600-2606.
[114]张盛, 彭代银, 陈卫东, 孟子路, 刘李. 多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吉西他滨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 (01): 71-75.
[115]王婷, 于凡, 李国转, 邱镇, 陈卫东, 彭代银, 俞年军, 王国凯. “发汗”与非“发汗”丹参中10种活性成分含量测定及其质量的主成分分析[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 (01): 75-79.
[116]韩荣春, 刘路路, 刘峻麟, 谢冬梅, 彭代银, 俞年军. 霍山石斛GDP-甘露糖焦磷酸化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9, 44 (08): 1552-1557.
[117]丰志培, 张然, 彭代银. “互联网+”与中药产业升级的协同融合研究[J]. 中草药, 2018, 49 (24): 5980-5984.
[118]汪鼎, 刘晓闯, 纪娟, 彭代银, 周安. 使药石菖蒲对定志小丸中人参皂苷类成分肠吸收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 25 (08): 7-13.
[119]刘刚, 俞年军, 韩荣春, 谢冬梅, 刘路路, 彭代银, 何祥林, 张淇军. 霍山石斛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 (05): 67-71.
[120]钟意欣禾, 胡珂, 彭华胜, 彭代银. 野生延胡索块茎组织结构与生物碱组织化学定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 (05): 75-78.
[121]杨琳, 郭宏伟, 彭代银, 李永吉, 杨天仁, 桂双英, 匡海学.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 (05): 85-88.
[122]张然, 丰志培, 彭代银.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中药农业的协同融合研究[J]. 中药材, 2018, 41 (08): 1775-1779.
[123]彭慧, 王妍妍, 张盛, 葛韬, 彭代银, 陈卫东. 黑顺片不同组分对正常小鼠的急性毒性[J]. 中成药, 2018, 40 (08): 1842-1844.
[124]张艳艳, 王继陈, 韩岚, 彭代银, 桂双英. 桔梗皂苷滴丸制备工艺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 (08): 3619-3622.
[125]李丽丽, 黄琪, 彭代银, 吴德玲, 韩岚. 知母须根总皂苷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对糖氧剥夺损伤的PC12细胞保护作用研究[J]. 中草药, 2018, 49 (13): 3087-3094.
[126]沈安鲁, 彭代银, 施慧, 韩岚, 戴荣, 王星. 桃红四物汤保护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 (03): 67-70.
[127]王飘飘, 王会会, 彭代银, 张善堂, 陈卫东. 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8, 34 (04): 589-592.
[128]刘刚, 俞年军, 韩荣春, 谢冬梅, 刘路路, 彭代银, 何祥林, 张淇军. 不同生长年限霍山石斛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J]. 中草药, 2018, 49 (06): 1424-1429.
[129]彭慧, 王妍妍, 张越, 葛韬, 彭代银, 陈卫东. 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 中南药学, 2018, 16 (03): 369-372.
[130]许钒, 王运来, 彭代银. 中药组分研究现状及相关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 20 (02): 163-168.
[131]余琼芳, 周雅丽, 张变, 常佳丽, 彭代银, 陈卫东, 张善堂. 新藤黄酸-pH敏感脂质体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0 (01): 81-83+110.
[132]常佳丽, 方清影, 张变, 陈凯云, 余琼芳, 彭代银, 王飘飘, 陈卫东. 叶酸修饰新藤黄酸泡囊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凋亡作用研究[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0 (01): 84-88.
[133]季兆洁, 韩岚, 吴欢茹, 郭栋栋,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OGD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 24 (07): 95-100.
[134]陈卫东, 彭慧, 王妍妍, 张盛, 俞年军, 彭代银. 茯苓药材的历史沿革与变迁[J]. 中草药, 2017, 48 (23): 5032-5038.
[135]段贤春, 周安, 彭代银, 鲍金云, 夏伦祝. 三七超临界CO2萃取物对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7, 33 (12): 1685-1690.
[136]刘玉梅, 周安, 俞年军, 韩荣春, 张威, 朱月健, 曹勇, 李翔宇, 彭代银. HPLC-DAD双波长法同时测定柴胡中5种皂苷的含量[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 43 (02): 363-368.
[137]于凡, 邱镇, 李国转, 陈卫东, 彭代银, 俞年军, 史顺敏. 不同发汗条件对发汗丹参中丹参酮类含量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 (05): 73-77.
[138]吴欢茹, 韩岚, 彭代银, 季兆洁, 王飞龙, 汪蒙蒙, 陈芳芳.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桃红四物汤的干预[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 (05): 56-61.
[139]张耀茹, 张虹, 陈浩, 彭代银, 张茂婷, 柏芝兰, 刘守金. 安徽省3种维管植物新记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7, 46 (03): 294-296.
[140]陈明, 彭代银, 龙子江. 《药理学》课程目标服务于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之浅析[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19 (04): 126-129.
[141]李国转, 彭代银, 陈卫东, 邱镇, 于凡, 姚亮. 正交试验结合HPLC指纹图谱优选丹参酮类提取物的工艺[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29 (04): 67-70+100.
[142]李欢欢, 陈龙梗, 朱林, 刘鹤龄, 谢冬梅, 杨青山, 彭代银, 程旺兴. 安徽省玄参科植物华中婆婆纳分布新记录[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 (04): 83-85.
[143]王雅丽, 吴德玲, 张伟, 李培培, 许凤清, 彭代银. 不同提取方法的桃红四物汤特征图谱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7, 40 (03): 73-77+93.
[144]谢冬梅, 俞年军, 黄璐琦, 彭代银, 刘丛彬, 朱月健, 黄浩.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药用植物“凤丹”根皮的转录组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 (15): 2954-2961.
[145]王军, 彭华胜, 彭代银, 刘耀武, 方成武. 亳州药市及药材种植业发展沿革考[J]. 中药材, 2017, 40 (05): 1228-1233.
[146]邓爱平, 方文韬, 谢冬梅, 金艳, 赵玉洋, 彭代银, 詹志来, 郭兰萍. 牡丹皮历代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J]. 中国现代中药, 2017, 19 (06): 880-885+890.
[147]韩荣春, 赵晶, 张威, 彭代银, 谢冬梅, 俞年军. 兰科石斛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17, 40 (04): 997-1001.
[148]程铭恩, 彭华胜, 彭代银, 桂双英, 王德群. 结合生态“识药”提升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教学效果[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 (03): 91-92.
[149]王慧卓, 彭代银, 陈卫东, 李白坤, 韩岚, 张艳艳, 王妍妍, 郭栋栋, 吴欢茹, 帅陈. LC-MS/MS鉴定大鼠血浆中桃红四物汤有效成分[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 (03): 69-73.
[150]于凡, 彭代银, 陈卫东, 俞年军, 李国转, 邱镇, 史顺敏. 同种种苗异地栽培丹参质量比较研究[J]. 安徽医药, 2017, 21 (04): 626-629.
[151]董晓曼, 袁媛, 查良平, 彭代银, 俞年军, 王继永, 赵玉洋, 蒋超, 黄璐琦. 滇皖产区铁皮石斛居群SSR分子身份证的构建[J]. 中国现代中药, 2017, 19 (05): 617-624.
[152]于凡, 李国转, 陈卫东, 王国凯, 彭代银, 俞年军, 李勇. 种植与根植栽培丹参含量比较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7, 40 (02): 81-84.
[153]彭华胜, 王德群, 彭代银. 道地药材“皖药”的形成及其界定[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 (09): 1617-1622.
[154]谢晋, 查良平, 彭华胜, 王德群, 彭代银. 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的品种与分布[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 (09): 1623-1627.
[155]段海燕, 张小波, 彭代银, 彭华胜, 黄璐琦. 中国历代本草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论徽沪杭苏4个本草学家分布中心产生的原因[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 (09): 1628-1631.
[156]彭华胜, 王德群, 彭代银, 黄璐琦. 药用牡丹基原的考证和调查[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 (09): 1632-1636.
[157]彭华胜, 张贺廷, 彭代银, 程铭恩, 查良平, 黄璐琦. 黄芪道地药材辨状论质观的演变及其特点[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 (09): 1646-1651.
[158]吴培云, 李国转, 姚亮, 贾步云, 李睿, 陈卫东, 彭代银. 藤黄酸B聚乙二醇单甲醚化脂质体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的研究[J]. 中草药, 2017, 48 (08): 1553-1560.
[159]史顺敏, 俞年军, 邢丽花, 丁婉雪, 彭代银, 陈卫东, 于凡, 季银生, 方亦农. 安徽不同产地野生丹参性状与脂溶性成分相关性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 (02): 83-86.
[160]程铭恩, 彭华胜, 彭代银, 桂双英, 王德群. 探索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中药学专业“识药”能力[J]. 中医教育, 2017, 36 (02): 67-70.
[161]方方, 彭代银, 孙梅. 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体会及思考[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2 (06): 5-9.
[162]董晓曼, 蒋超, 袁媛, 查良平, 彭代银, 赵玉洋. 双阻滞位点特异性PCR鉴别铁皮石斛及其近缘物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 (05): 896-901.
[163]姚亮, 俞年军, 彭代银, 陈卫东, 汪新宇, 何祥林. 不同栽培基质对霍山米斛总多糖含量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7, (03): 155-159.
[164]陆海洋, 彭华胜, 桂双英, 彭代银. 桔梗质量评价的沿革与变迁[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 (09): 1637-1640.
[165]陈明, 彭代银, 龙子江. 基于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探讨药理学教学改革[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 (06): 95-96.
[166]王飞龙, 韩岚, 樊玲, 汪蒙蒙, 呙瑜琪, 郭栋栋, 吴欢茹,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血清中ET-1,Ang-1,VEGF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23 (01): 101-106.
[167]王妍妍, 施晓艳, 陈卫东, 彭代银, 俞年军, 彭慧.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金寨地区仿野生茯苓不同部位及其土壤中11种无机元素[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 (05): 73-77.
[168]姚亮, 彭代银, 俞年军, 汪新宇, 王飘飘, 陈卫东, 何祥林. 正交试验优化霍山米斛总多糖提取工艺[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 (04): 83-87.
[169]王键, 储全根, 彭代银, 王鹏. 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医教育, 2016, 35 (04): 1-3+8.
[170]郑汉, 徐涛, 李传润, 孙晓妹, 向龙, 赵维波, 刘鹤龄, 周建理, 杨青山, 彭代银. 腊叶标本快速定型干燥装置的研制及在安徽省中药资源普查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 (13): 2561-2565.
[171]郭栋栋, 彭代银, 李珊珊, 韩岚, 张艳艳, 王飞龙. 桃红四物颗粒的初步药效学研究[J]. 安徽医药, 2016, 20 (05): 829-832.
[172]黄天擎, 何瑞曦, 陈贺骏涛, 聂湘江, 陈卫东, 彭代银, 吴德玲, 戴敏. 丹皮酚泡囊乳膏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吸收考察[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 (03): 79-83.
[173]韩岚, 梁杰, 张艳艳, 季兆洁, 李珊珊, 郭栋栋, 吴欢茹,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对产后血瘀大鼠血清NO、子宫组织VEGF的表达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 (05): 1625-1629.
[174]赵玉姣, 韩邦兴, 彭华胜, 彭代银. 石斛的历代质量评价沿革与变迁[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 (07): 1348-1353.
[175]刘鹤龄, 程铭恩, 彭代银. 安徽药用植物分布新记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 (07): 1358-1360.
[176]苌凤锦, 梁杰, 彭代银, 陈孟夏, 孙学勤. 生化糖浆对药物致不完全流产早孕大鼠子宫内膜血管新生及作用机制研究[J]. 安徽医学, 2015, 36 (12): 1447-1451.
[177]沈安鲁, 王靓, 彭代银, 孔德佳. 丹蛭降糖胶囊干预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实验研究[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8 (04): 1-4.
[178]韩岚, 季兆洁, 陈卫东, 许钒,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对缺糖缺氧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 (01): 63-67.
[179]陈伟, 何瑞曦, 彭慧, 朱妍妍, 彭代银, 陈卫东. 新藤黄酸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亚型酶活性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 (01): 78-83.
[180]韩岚, 彭代银, 桂双英, 金传山, 戴敏, 许钒, 谢冬梅, 俞娟. 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精细化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 药学教育, 2015, 31 (06): 47-50.
[181]梁心, 桂双英, 王举涛, 彭代银, 陈培胜, 金传山. 超高液相色谱法测定桔梗饮片和桔梗配方颗粒中桔梗皂苷D含量[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4 (06): 79-82.
[182]王鹏, 谢欢欢, 彭代银. 寒热药性植物类中药全成分构成特征的提取与识别策略[J]. 中药材, 2015, 38 (11): 2241-2244.
[183]王鹏, 彭代银, 王键, 储全根, 许钒, 颜贵明, 尹刚, 蔡荣林. 安徽省中医药人才存量与需求状况调查暨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4 (05): 94-96.
[184]杜方平, 陈卫东, 朱月健, 贾步云, 俞年军, 杨青山, 金传山, 季兆洁, 彭代银. 大别山区仿野生栽培茯苓中茯苓多糖和茯苓酸含量研究[J]. 安徽医药, 2015, 19 (09): 1681-1683.
[185]韩岚, 季兆洁, 陈卫东, 许钒, 尹登科, 李珊珊, 彭代银. 四物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4 (04): 69-73.
[186]姚亮, 李珊珊, 于凡, 彭代银. 正交试验法优选桃红四物汤醇提工艺[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27 (03): 70-72.
[187]俞年军, 彭代银, 陈卫东, 彭华胜, 于凡, 史顺敏. 丹参药材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 (11): 2128-2131.
[188]丰志培, 陶群山, 彭代银, 魏骅. 我国中药产业自主创新历史演进、特点与启示[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 (11): 2252-2257.
[189]王鹏, 彭代银, 王键, 储全根, 许钒, 颜贵明, 尹刚, 蔡荣林. 中医类医学生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医教育, 2015, 34 (03): 1-4.
[190]彭华胜, 王德群, 郝近大, 谢晋, 刘鹤龄, 彭代银, 黄璐琦. 冷背药材的沿革及发展对策[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 (09): 1635-1638.
[191]赵宏苏, 金传山, 刘均雨, 吴德玲, 彭代银, 黄力, 桂双英. 不同主产地桔梗中总皂苷和重金属含量分析[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5, 29 (01): 29-31+41.
[192]季兆洁, 韩岚, 彭代银, 陈卫东, 李珊珊, 周贞贞, 朱光宇. 桃红四物汤对早期闭合性骨折祛瘀生新作用的初步探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 (03): 125-129.
[193]贾步云, 彭代银, 李珊珊, 胡雪瑞, 朱光宇, 陈卫东. 藤黄中藤黄酸B的制备分离方法优选及结构确证[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4 (01): 77-81.
[194]杨青山, 彭代银, 周建理, 汪电雷, 李平生, 唐克俭, 曹海燕, 邢丽花. 皖南歙县药用植物分布新记录[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4 (01): 84-86.
[195]丰志培, 彭代银, 刘志迎. 亳州中药产业链与空间布局发展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 (02): 165-170.
[196]李珊珊, 李翊, 彭代银, 陈卫东, 韩岚, 贾步云, 王飞龙. 正交试验法优选桃红四物汤的水提工艺[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3 (06): 67-69.
[197]方清影, 桂双英, 戴敏, 彭代银. 中医药类高校二级学院在学生评教体系中的作用初探[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34 (11): 134+86.
[198]刘丛彬, 宣自华, 董振兴, 彭代银. 牡丹籽油体外及对脂代谢紊乱大鼠体内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4, 29 (06): 53-56.
[199]方方, 吴培云, 彭代银. 模块化药用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2 (03): 94-95.
[200]陈孟夏, 尹登科, 梁杰, 李珊珊, 彭代银. 紫杉醇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14, 18 (04): 602-605.
[201]金传山, 张伟, 桂双英, 彭代银, 吴德玲, 黄力, 李保明. 不同产地桔梗中桔梗皂苷D及总多糖的含量比较[J]. 安徽医药, 2014, 18 (02): 246-249.
[202]王德群, 彭代银. 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中药资源研究的贡献[J]. 中国现代中药, 2014, 16 (02): 167-171.
[203]李白坤, 朱继民, 梁杰, 刘竹青, 李珊珊,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对产后血瘀证大鼠Rho/ROCK通路RhoA、p-RhoA及PAI-1蛋白表达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3 (01): 60-63.
[204]刘想晴, 程旺兴, 刘守金, 彭代银, 王德群, 叶先法. 安徽省单子叶植物分布新记录[J]. 种子, 2014, 33 (01): 58-60.
[205]方方, 吴培云, 鲁传华, 王萍, 汪佳凤, 朱业宝, 彭代银. 药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绿色化建设实践与体会[J]. 广州化工, 2014, 42 (02): 148-149.
[206]王鹏, 彭代银, 王键, 储全根, 许钒, 颜贵明. 以传承创新新安医学为目标,构建基于自主招生的院校+师承教育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 25 (12): 1125-1128.
[207]刘想晴, 程旺兴, 刘守金, 彭代银, 王德群, 叶先法. 安徽省潜山县药用蕨类植物种类调查[J]. 中国林副特产, 2013, (06): 73-75.
[208]董玲, 彭代银, 乔延江, 陶建生, 田景振, 张艳军, 李范珠. 国外高校教师发展现状研究及其启示[J]. 中医教育, 2013, 32 (06): 12-15.
[209]彭代银, 王德群, 张珂, 程铭恩, 张玲. 安徽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模式创新[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 (22): 3834-3837.
[210]梁杰, 尹登科, 李白坤, 刘竹青, 李珊珊, 陈孟夏, 王晓宇,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对药物致不完全流产早孕大鼠的血管生成及Ang-1,Ang-2,Tie-2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 (21): 3731-3735.
[211]董振兴, 彭代银, 宣自华, 刘丛彬. 牡丹籽油降血脂、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 安徽医药, 2013, 17 (08): 1286-1289.
[212]吴元洁, 王键, 彭代银, 陈雪功, 沈津湛, 李净. 学贵有疑,教贵设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优化问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 中医杂志, 2013, 54 (14): 1256-1257.
[213]王辰雯, 彭代银. 超高压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桃红四物汤中四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J]. 安徽医药, 2013, 17 (07): 1110-1112.
[214]陈炜, 彭代银. 中医内科临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考和实践[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 25 (06): 549-550.
[215]许凤清, 王刚, 吴德玲, 刘劲松, 彭代银, 汪路明, 王举涛, 刘丛彬.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价体系设计[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2 (03): 88-89.
[216]聂久胜, 彭代银, 陈卫东. 《药事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2 (02): 86-87.
[217]周秀娟, 储晓琴, 桂双英, 王举涛, 彭代银, 金传山.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桔梗中木犀草素与芹菜素的含量[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2 (02): 73-75.
[218]李白坤, 梁杰, 朱继民, 刘竹青, 李珊珊,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对产后血瘀证大鼠血清溶血磷脂酸的影响[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2 (01): 50-52.
[219]刘竹青, 尹登科, 韩岚, 李白坤,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对过氧化氢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 (03): 402-406.
[220]董昌武, 周美启, 储全根, 王键, 彭代银, 吴毅彪, 尚丽莉, 周涛. 中医学专业(本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 中医教育, 2013, 32 (01): 17-19.
[221]蔡标, 彭代银, 汪远金, 王艳, 刘长安, 宋睿, 汪天明. 大豆异黄酮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PKG和Raf-1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2, 33 (23): 314-317.
[222]俞娟, 何黎琴, 李家明, 彭代银. 中医药院校开展药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和研究[J]. 安徽医药, 2012, 16 (12): 1906-1907.
[223]李家明, 钟国琛, 何黎琴, 秦英, 胡海霞, 黄鹏, 李传润, 谢冬梅, 金传山, 彭代银. 《药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J]. 安徽医药, 2012, 16 (11): 1727-1729.
[224]尹登科, 杨晔, 尹娟娟, 韩岚, 许钒,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对蛋白酶激活受体激活诱导血小板释放VEGF和Endostatin的影响[J]. 中成药, 2012, 34 (09): 1631-1635.
[225]胡容峰, 彭代银, 储晓琴, 尹登科, 王成永, 桂双英, 金传山, 戴敏. 对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培养其创新精神的探讨[J]. 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7): 9-10.
[226]汪宁, 常国洁, 晋齐中, 何群, 刘劲松, 彭代银. 通窍活血颗粒灌胃家兔后体内血清及脑脊液中麝香酮的分析[J]. 中药材, 2012, 35 (08): 1291-1294.
[227]程春松, 彭代银, 黄和平, 郭友平. 菘蓝育种研究现状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1 (04): 84-87.
[228]汪电雷, 张瑞, 陶秀华, 张弦, 陈卫东, 王效山, 李庆林, 彭代银. 大鼠血浆中的新藤黄酸HPLC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2, 28 (08): 1164-1167.
[229]高扬, 彭代银, 邵蓉. 论新医改“药事服务费”的内涵界定[J]. 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4 (11): 30-31.
[230]沈安鲁, 彭代银, 方朝晖.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12, 16 (04): 433-435.
[231]张士勇, 彭代银, 高家荣, 程军. 杏苏止咳糖浆的质量控制研究[J]. 安徽医药, 2012, 16 (04): 457-459.
[232]吴德玲, 陈仕云, 金传山, 刘劲松, 彭代银. HPLC同时测定山核桃外蒲壳中球松素和大黄酚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 2012, 32 (02): 249-251.
[233]刘竹青, 彭代银, 尹登科, 韩岚. 桃红四物汤及其活性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研究进展[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1 (01): 78-80.
[234]胡海霞, 王效山, 彭代银, 李庆林. 新藤黄酸包合物冻干粉针制备及工艺优化[J]. 中草药, 2012, 43 (01): 65-69.
[235]张士勇, 程军, 彭代银, 高家荣. 杏苏止咳糖浆的药效学研究[J]. 医药导报, 2012, 31 (01): 8-10.
[236]陈卫东, 彭代银, 聂久胜, 陶春蕾, 章登飞, 汪电雷. 基于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药事管理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 安徽医药, 2011, 15 (11): 1464-1466.
[237]徐先祥, 李道中, 彭代银, 张睿. 菟丝子多糖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8): 232-234.
[238]尹登科, 杨晔, 胡容峰, 彭代银. 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质粒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转染活性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 (17): 1417-1421.
[239]张正升,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11, 15 (09): 1162-1165.
[240]刘丛彬, 彭代银. HPLC法测定舒泌通颗粒中绿原酸和蒙花苷的含量[J]. 安徽医药, 2011, 15 (07): 841-842.
[241]苌凤锦, 彭代银. 中药抗辐射作用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11, 15 (07): 902-905.
[242]许钒, 宋欣, 陶春蕾, 彭代银. 当归芍药散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 (13): 1824-1826.
[243]陈卫东, 彭代银, 戴敏, 金传山, 桂双英, 吴德玲, 汪宁, 汪兴生, 汪电雷.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教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0 (03): 62-63.
[244]李翊,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11, 15 (05): 529-531.
[245]俞年军, 彭代银, 吴德林, 刘守金, 朱月信, 曹勇, 王韵琴, 江芹, 董玲. 亳菊茎尖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植株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06): 3227-3229.
[246]蔡标, 彭代银, 汪远金, 刘长安, 朱洁, 白玫. 大豆异黄酮对AD大鼠海马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 (02): 220-223.
[247]车富强, 胡容峰, 彭代银, 高松. 注射用温敏原位凝胶研究进展[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9 (06): 77-80.
[248]金传山, 方成武, 彭代银, 戴敏, 谢冬梅, 许钒, 章登飞. 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构建中药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J]. 安徽医药, 2010, 14 (11): 1348-1350.
[249]刘鹏, 桂双英, 鲁传华, 彭代银, 齐雪萍, 潘恩媛, 程斌, 开伟华. 青藤碱微乳处方及其透皮性能研究[J]. 中国新药杂志, 2010, 19 (20): 1911-1914+1920.
[250]李家明, 钟国琛, 胡海霞, 黄鹏, 秦英, 何黎琴, 王效山, 金传山, 彭代银.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9 (05): 65-66.
[251]韩岚, 彭代银, 许钒, 汪宁, 刘青云, 戴敏, 刘冬. 桃红四物汤抗血小板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 (19): 2609-2612.
[252]李国忠, 赵云燕, 彭代银. 甘黄洗剂的药效学研究[J]. 安徽医药, 2010, 14 (08): 894-895.
[253]胡建鹏, 彭代银, 廖圣宝, 侯晓蓉. 中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中医教育, 2010, 29 (04): 50-53.
[254]许钒, 彭代银, 李玉宝, 董炤, 徐先祥, 余世春, 刘青云. 荫风轮总苷对ADP诱导血小板黏附及黏附受体表达的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 (13): 1763-1764.
[255]刘秀珍, 曹丽, 彭代银, 董炤. 小麦阿拉伯木聚糖结构性质与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10, 14 (06): 629-631.
[256]刘鹏, 桂双英, 鲁传华, 齐雪萍, 潘恩媛, 程斌, 彭代银. 青藤碱微乳的体外释放度考察[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9 (03): 63-65.
[257]汪宁, 邓奕, 何群, 李庆林, 彭代银, 段金廒. 通窍活血汤含药血清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 (10): 1307-1310.
[258]董炤, 刘秀珍, 刘从彬, 彭代银. 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10, 14 (04): 383-384.
[259]齐雪萍, 桂双英, 鲁传华, 刘鹏, 郭玉丽, 程斌, 彭代银. 汉防己甲素自微乳的研制[J]. 安徽医药, 2010, 14 (04): 399-401.
[260]胡容峰, 韩玲玲, 彭代银, 孙玉亮, 苏丹, 高宇. 六味地黄控释片的处方优化及同步释放的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 12 (02): 217-221.
[261]方方, 吴培云, 朱业宝, 王萍, 汪佳凤, 彭代银. 药用有机化学本科教学实践与教学体会[J]. 广州化工, 2010, 38 (04): 230-232.
[262]程斌, 桂双英, 刘鹏, 齐雪萍, 施伶俐, 彭代银. 小儿智力咀嚼片提取工艺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9 (02): 67-69.
[263]汪宁, 戴敏, 彭代银, 许钒, 刘青云. 《中药药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9 (02): 74-75.
[264]桂双英, 周亚球, 刘青云, 周婷, 彭代银. 参芍双苷滴丸的成型工艺探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 (04): 278-280.
[265]王桐生, 王靓, 施伶俐, 桂双英, 彭代银. 香附理气颗粒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 12 (02): 30-32.
[266]刘丛彬, 彭代银, 刘竹青. HPLC法测定连钱草CO2超临界提取物中熊果酸的含量[J]. 安徽医药, 2010, 14 (02): 172-173.
[267]韩岚, 彭代银, 许钒, 汪宁, 刘冬, 李玉宝, 谭秦丽. 桃红四物汤抗血栓形成作用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9 (01): 47-49.
[268]陈仕云, 吴德玲, 金传山, 彭代银, 詹权胜. 山核桃外蒲壳化学成分初步分析及总黄酮含量测定[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9 (01): 64-66.
[269]韦劲, 方朝晖, 彭代银, 陈勇, 祝峻峰, 高晓坤. 复方丹皮煎剂治疗气阴两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药房, 2010, 21 (03): 255-257.
[270]彭代银, 储全根, 阚峻岭, 许钒, 李国强. 安徽中医学院考试精细化管理评介[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 (06): 73-74.
[271]彭灿, 关世侠, 林吉, 彭代银. 山楂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 (06): 66-68.
[272]桂双英, 温志强, 彭代银, 开伟华. 汉防己甲素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 (05): 70-72.
[273]韦劲, 彭代银, 方朝晖, 吴德玲.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丹皮汤中丹皮酚含量[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 (05): 75-77.
[274]高宇, 胡容峰, 彭代银, 尹辉, 徐亚静. 丹皮酚缓释片的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 (05): 77-79.
[275]夏伦祝, 彭代银, 汪永忠, 李毛全, 章俊如, 段贤春. 三种方法提取防风挥发油的气质联用成分分析[J]. 安徽医药, 2009, 13 (08): 885-886.
[276]程耀堂, 彭代银, 马燕. 马氏和中颗粒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 (04): 63-65.
[277]方玲, 孟楣, 夏伦祝, 王效山, 彭代银. 新藤黄酸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及其包封率测定[J]. 安徽医药, 2009, 13 (06): 596-598.
[278]谭秦莉, 刘冬, 李玉宝, 彭代银. 总黄酮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 (03): 62-64.
[279]沈炳香, 吴德玲, 陈仕云, 金传山, 彭代银. 山核桃外蒲壳总皂苷的含量测定[J]. 安徽医药, 2009, 13 (05): 513-515.
[280]许钒, 彭代银, 余伯阳. 当归芍药散组方药味关联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2 (05): 299-301.
[281]开伟华, 桂双英, 彭代银, 王均. 药用微乳处方因素对经皮吸收的影响[J]. 中国新药杂志, 2009, 18 (07): 618-622.
[282]桂双英, 钱金粉, 周亚球, 胡容峰, 储晓琴, 王成永, 章登飞, 谢冬梅, 金传山, 彭代银. 《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 (02): 55-56.
[283]刘冬, 谭秦莉, 李玉宝, 彭代银. 桃红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实验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 (02): 46-48.
[284]李道中, 彭代银, 徐先祥, 张睿. 菟丝子多糖降糖作用机制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 (12): 2717-2718.
[285]李道中, 彭代银, 张睿, 徐先祥. 菟丝子多糖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J]. 安徽医药, 2008, (10): 900-901.
[286]汪宁, 段金廒, 朱荃, 丁安伟, 李庆林, 彭代银. 细胞膜生物色谱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 (05): 82-85.
[287]翟从永, 彭代银, 储全根, 徐麟, 王茎, 付文如. 加强临床实习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8, (05): 48-50.
[288]李玉宝, 刘冬, 谭秦莉, 彭代银. 荫风轮总苷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08, (08): 673-674.
[289]夏泉, 刘金旗, 彭代银. 莪术油中莪术二酮的分离和鉴定[J]. 中成药, 2008, (08): 1185-1188.
[290]周安, 李庆林, 彭代银, 吴鸿飞, 范琪, 王效山. HPLC法测定藤黄中藤黄酸和新藤黄酸的含量[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08): 53-54.
[291]周安, 李庆林, 彭代银, 吴鸿飞, 王效山.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中药藤黄中桥环类化合物[J]. 药学学报, 2008, (08): 838-842.
[292]李道中, 彭代银, 张睿, 徐先祥. 正交试验优选菟丝子多糖的提取工艺[J]. 安徽医药, 2008, (06): 496-497.
[293]程耀堂, 彭代银. HPLC测定马氏和中颗粒芍药苷含量[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8, (03): 46-47.
[294]韦劲, 彭代银.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8, (02): 62-64.
[295]朱国旗, 汤立建, 王磊, 苏婧婧, 汪宁, 彭代银, 李庆林. 黄芩苷诱导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凋亡作用的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8, (02): 20-23.
[296]谢晓梅, 戴淑娟, 王伟, 张玲, 金传山, 彭代银, 马凯. 牡丹皮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 (03): 15-17+23.
[297]王举涛, 彭代银, 刘金旗, 金传山. 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比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 (03): 4-5.
[298]徐国兵, 黄万著, 王德群, 汪海孙, 彭代银. 百蕊草药材中山奈酚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 中医药学报, 2008, (01): 39-41+1.
[299]程卉, 彭代银, 王效山, 汤立建, 黄鹏, 李庆林. 新藤黄酸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J]. 中草药, 2008, (02): 236-240.
[300]徐国兵, 刘守金, 梁益敏, 方成武, 俞年军, 彭代银. HPLC测定前胡饮片中白花前胡丙素的含量[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19): 2069-2071.
[301]储全根, 张登山, 汪克明, 彭代银. 李氏解酒方解酒作用的实验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7, (05): 27-29.
[302]王举涛, 彭代银, 金传山, 刘劲松. 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激光散射检测器测定银杏酮酯胶囊中萜类内酯的含量[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7, (08): 4-5.
[303]葛少祥, 彭代银, 刘金旗, 叶磊. 连钱草治疗胆固醇结石的实验研究[J]. 中药材, 2007, (07): 842-845.
[304]葛少祥, 彭代银, 刘金旗. 多指标综合水平正交设计优选连钱草提取工艺的实验研究[J]. 安徽医药, 2007, (06): 490-491.
[305]孙学勤, 洪莲, 许凡, 李庆林, 刘金旗, 彭代银. 牡丹皮中芍药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 2007, (03): 109-110+112.
[306]孙学勤, 葛文超, 许钒, 李庆林, 刘金旗, 彭代银. 天麻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7, (02): 38-40.
[307]章登飞, 马凤余, 彭代银. 药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探讨[J]. 安徽医药, 2007, (03): 276-277.
[308]王举涛, 刘金旗, 王凤山, 彭代银, 金传山. 菊花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J]. 中成药, 2007, (03): 465-467.
[309]韩岚, 许钒, 章小兵, 史俊, 戴敏, 彭代银, 刘青云.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7, (01): 36-38.
[310]许钒, 彭代银, 王春怡, 任亚东. 复方抗类风湿胶囊药理学研究[J]. 安徽医药, 2006, (07): 492-493.
[311]张从芬, 彭代银, 李庆林, 池志强, 刘景根. G蛋白偶联受体二聚化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6, (07): 774-779.
[312]胡容峰, 朱家壁, 彭代银, 汤继辉, 周安. 综合评分法优化复方丹参口腔速溶片制剂处方[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05): 380-382.
[313]胡容峰, 朱家壁, 彭代银, 汤继辉. 综合评分法优化银杏叶分散片处方[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6, (02): 7-10.
[314]李庆林, 王成永, 彭代银, 孟刚, 陈志武, 马传庚.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6, (02): 39-42.
[315]汪宁,刘青云,彭代银,戴敏,朱荃. 通窍活血汤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CGRP、ET、IL-1β、TNF-α的影响[J]. 中成药, 2005, (11): 1295-1297.
[316]王成永,金传山,彭代银,吴德玲. 巴戟天生产工艺及含量测定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5, (05): 39-40.
[317]徐先祥,刘青云,彭代银,戴敏. 赤芍总苷静脉给药抗血栓形成作用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5, (05): 28-29.
[318]马凤余, 彭代银, 金传山, 王德群, 邓先瑜.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 药学教育, 2005, (05): 1-3+7.
[319]马凤余,姚为久,彭代银. 试论我国实施中药GCP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药事, 2005, (09): 515-516.
[320]彭代银,章小兵,余世春,汪宁,王春怡. 清热祛湿胶囊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5, (05): 28-30.
[321]徐先祥,夏伦祝,戴敏,彭代银. 威灵仙总皂苷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5, (04): 34-35.
[322]彭代银,刘青云,戴敏,訾晓梅,余世春,黄凯飞,严永健,韩岚. 荫风轮总苷的一般药理学试验研究[J]. 安徽医药, 2005, (07): 486-488.
[323]彭代银, 刘青云, 戴敏, 訾晓梅, 徐先祥. 荫风轮总苷对动物子宫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13): 1006-1008.
[324]彭代银,刘青云,戴敏,訾晓梅,徐先祥. 荫风轮总苷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 安徽医药, 2005, (06): 413-415.
[325]彭代银,刘青云,戴敏,訾小梅,王春怡. 荫风轮总苷毒理学实验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5, (03): 23-25.
[326]彭代银,刘青云,戴敏,訾晓梅,徐先祥. 荫风轮总苷止血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12): 909-912.
[327]彭代银,韩岚,张丛芬,沈业寿,赵帜平. 丹皮多糖一般药理学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5, (02): 30-32.
[328]胡容峰,彭代银,钱金粉,周安. 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释药机制的研究[J].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4, (04): 332-334.
[329]彭代银,马凤余,王键,方成武,王效山.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J]. 药学教育, 2004, (02): 3-5.
[330]汪宁,刘青云,彭代银,戴敏,章小兵,胡海滨. 通窍活血汤对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05): 407-409.
[331]胡容峰,彭代银,戈文兰,吴德林. 克林霉素磷酸酯栓中克林霉素磷酸酯的含量测定[J]. 中国药学杂志, 2004, (03): 62-63.
[332]汪宁,刘青云,彭代银,戴敏,唐久义,洪菊. 通窍活血汤对小鼠脑缺血缺氧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3, (06): 339-340.
[333]汪宁,刘青云,彭代银,戴敏,唐久义,李金玲. 通窍活血汤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3, (05): 22-24.
[334]董玉节,彭代银,聂久胜,姚为久. 校企联合办学是药学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 药学教育, 2003, (02): 8-9.
[335]马凤余,彭代银,王键,陶兴华,方成武,王效山,芮正祥,金传山,王德群,翟从永. 谈加快中药材栽培与加工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J]. 中医教育, 2003, (02): 76-77.
[336]马凤余,彭代银,王键,金传山,王效山. 21世纪初地方药学院校人才培养研讨[J]. 药学教育, 2003, (01): 4-6.
[337]章小兵,彭代银,朱满芳,周亚球,刘青云. 灯盏花素滴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3, (01): 45-47.
[338]徐先祥,刘青云,夏伦祝,高家荣,彭代银. 芪芍双苷抗血栓形成作用机理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3, (01): 29-30.
[339]彭代银 ,王成永.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药学分会在合肥成立[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2, (06): 32.
[340]徐先祥,夏伦祝,高家荣,刘青云,彭代银. 黄芪总皂苷和赤芍总苷协同抗血小板作用研究[J]. 中药材, 2002, (09): 653-655.
[341]张国升,凡明月,彭代银,方方. 芦根多糖保肝作用的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 2002, (07): 416-417.
[342]张国升,凡明月,彭代银,方方. 芦根多糖对四氯化碳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2, (03): 354-355.
[343]范涛,鲍先巡,吴传华,常劲松,彭代银. 灵芝桑茶的品质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2, (03): 87-88.
[344]胡容峰,彭代银,杨永,吴德林. HPLC法测定苦参碱注射液中苦参碱的含量[J]. 安徽医药, 2002, (02): 51-52.
[345]汪宁,刘青云,彭代银,王举涛. 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进展[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2, (03): 63-64.
[346]徐先祥,刘青云,彭代银,夏伦祝,高家荣. 黄芪总皂苷与赤芍总苷协同抗血栓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2, (03): 35-38.
[347]汪宁,刘青云,彭代银,王兰,王胜祥. 桃仁不同提取物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药材, 2002, (06): 414-415.
[348]戴敏,刘青云,訾晓梅,彭代银. 断血流总苷对药物流产模型大鼠子宫出血量的影响[J]. 中药材, 2002, (05): 342-344.
[349]徐先祥,刘青云,彭代银,夏伦祝,高家荣. 芪芍双甙抗凝血作用实验研究[J].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 2002, (01): 17-19.
[350]吕晓英,彭代银,杨骏,吴亦伦,王静. 爽咽茶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1, (06): 360-361.
[351]訾晓梅,刘青云,彭代银,戴敏. 雷公藤贴膏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1, (05): 345-347.
[352]王玉香,刘青云,彭代银. 痹复康抗炎和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1, (05): 44-46.
[353]戴敏,刘青云,訾晓梅,彭代银. 强肝糖浆对大鼠四氯化碳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基层中药杂志, 2001, (04): 12-13.
[354]马凤余,彭代银,方成武,周亚球,王效山,芮正祥. 面向21世纪 为地方加快培养高级药物制剂专业人才[J]. 药学教育, 2001, (03): 9-10.
[355]马凤余,彭代银,王键,陶兴华,方成武,王效山,芮正祥,翟从永,史铁均,李和平,周煦. 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医教育, 2001, (04): 16-18.
[356]马凤余,彭代银,李珑,方成武,芮正祥. 拓宽药学专业内涵 培养高级医药贸易人才[J]. 药学教育, 2001, (02): 8-10.
[357]王玉香,刘青云,彭代银,汪淮胜. 痹复康正交t值法药味组合分析[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1, (02): 50-52.
[358]徐先祥,刘青云,彭代银. 中药皂甙类成分抗血小板作用研究概况[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02): 150-152.
[359]徐先祥,彭代银,刘青云. 黄芪皂甙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综述)[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S1): 128-130.
[360]马凤余,彭代银,王键,陶兴华,方成武,王效山,芮正祥,翟从永,史铁均,李和平,周煦.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06): 1-2.
[361]龙子江,吕晓英,彭代银,樊彦. 虫类药物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的实验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0, (03): 32-33.
[362]徐红梅,刘青云,戴敏,彭代银,訾晓梅. 赤芍总甙抗血栓作用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0, (01): 47-48.
[363]戴敏,訾晓梅,彭代银,刘青云. 丹皮酚抗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08): 40-42+64.
[364]戴敏,訾晓梅,彭代银,刘青云. 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药物作用观察[J].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8, (06): 86-87.
[365]戴敏,彭代银,訾晓梅,刘青云. 消渴灵胶囊的降血糖作用[J]. 基层中药杂志, 1998, (02): 38-40.
[366]戴敏,訾晓梅,彭代银,刘青云. 中国骨参冲剂的药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1997, (11): 49-51+65.
[367]彭代银,刘青云,赵春,黄文林,邱季. 雷公藤贴膏透皮吸收研究[J]. 中药材, 1997, (10): 524-527.
[368]彭代银,刘青云,桂建华,马凤余,苏令,赵春. 二龄蚕康饮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1997, (09): 44-46+65.
[369]彭代银,刘青云,马凤余,桂建华,梁玉堂. 二龄蚕康饮主要药效学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7, (04): 31-34.
[370]彭代银,刘青云,黄根安,项其正. 强力枇杷冲剂药效毒性研究和临床观察[J]. 中成药, 1996, (11): 37-39.
[371]葛惠民,瞿文才,陆秀娟,彭代银,刘青云,马风余,桂建华. 金刚健身液的毒性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4): 84-87.
[372]葛惠民,瞿文才,陆秀娟,彭代银,刘青云,马风余,桂建华. 金刚健身液的抗衰老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4): 88-90.
[373]戴敏,彭代银,刘青云,张毅,何世怀. 四季三黄胶囊的药效学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6, (05): 47-49.
[374]项其正,彭代银,刘青云. 风湿骨痛胶囊的药效和毒性研究[J]. 中成药, 1996, (03): 32-34.
[375]刘青云,彭代银,宋培光,朱正煜,周健. 江南牡丹草总碱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理[J].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2, (01): 42-46.
[376]刘青云,彭代银,訾晓梅,周逸平. 大黄(庶虫)虫丸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1, (02): 58-60.
[377]刘青云, 彭代银, 訾晓梅, 张敬礼. 首乌丸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成药, 1991, (04): 28-29.
[378]刘青云 ,彭代银,张家富,柳庆霞. 四力维康饮对动物耐力和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9, (03): 76-79.
[379]刘青云,彭代银,陆敏,戴敏,张敬礼. 荫风轮、风轮菜总皂甙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及机理的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8, (03): 175-178.
[380]刘青云,陆敏,彭代银. 荫风轮、风轮菜提取物对血管作用的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5, (04): 46-50.
[381]刘青云,陈敏,彭代银. 荫风轮、风轮菜提取物对血管的作用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5, (00): 143-144.
发表会议论文:
[1]杨莓,陈灵丽,赵玉姣,彭华胜,程铭恩,彭代银... & 史婷婷. (2019). 基于ZY-3号卫星数据的白芍种植信息遥感提取. (eds.) 第六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创新驱动·融合共享·安全可控论文集 (pp.473-478).
[2]王飘飘, 王会会, 彭代银, 张善堂 & 陈卫东. (2017). 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eds.) 第三届全国药物代谢动力学青年科学家论坛暨刘昌孝人才奖颁奖大会会议资料集 (pp.90).
[3]彭华胜, 王德群, 彭代银 & 黄璐琦. (2015). 药用牡丹与观赏牡丹的种质分野:建议中国药典修订药用牡丹基原. (eds.) 第十八届全国药学史暨本草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 (pp.105-109).
[4]赵玉姣, 彭代银, 韩邦兴 & 彭华胜. (2015). 石斛的历代质量评价沿革与变迁. (eds.) 第十八届全国药学史暨本草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 (pp.260-265).
[5]彭华胜, 王德群, 郝近大, 彭代银 & 黄璐琦. (2015). 宋代《本草图经》的药材质量优劣评价观. (eds.) 第十八届全国药学史暨本草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 (pp.159-164).
[6]韩岚, 彭代银, 季兆洁 & 李珊珊. (2014). 桃红四物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eds.)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pp.30-31).
[7]季兆洁, 彭代银, 韩岚 & 李珊珊. (2014). 桃红四物汤与四物汤对血管性痴呆的干预作用比较初步研究. (eds.)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pp.31).
[8]彭代银. (2014). 基于正交试验法优选桃红四物汤的醇提工艺. (eds.)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论文汇编 (pp.324-326).
[9]胡玲, 唐巍, 徐亚静, 彭代银, 储全根, 杜明 & 翟从永. (2013). 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医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eds.) 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论文集 (pp.274-278).
[10]张士勇, 程军, 彭代银 & 高家荣. (2012). 杏苏止咳糖浆的药效学初步研究. (eds.) 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蚌埠市科协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 (pp.396-399).
[11]彭代银, 蔡标 & 汪远金. (2012). 大豆异黄酮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乙酰胆碱代谢的影响. (eds.)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pp.26).
[12]韩岚, 彭代银, 刘青云, 戴敏, 许钒 & 刘冬. (2009). 桃红四物汤抗血小板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eds.)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pp.25).
[13]汪宁, 朱荃, 彭代银, 段金廒 & 丁安伟. (2008). 细胞膜生物色谱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eds.) 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 (pp.97-100).
[14]程旺兴, 彭代银, 方成武 & 鲁传华. (2008). Cys/DNA/SWNTs膜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紫杉醇的相互作用研究. (eds.) 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 (pp.376-380).
[15]韩岚, 刘青云, 张露露, 王宇, 袁慧 & 彭代银. (2007). 桃红四物汤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 (eds.)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pp.37).
[16]葛少祥, 彭代银, 刘青云, 刘金旗 & 叶磊. (2007). 连钱草提取物治疗胆固醇结石初步药效学研究. (eds.)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pp.60).
[17]范涛, 鲍先巡, 吴传华, 常劲松 & 彭代银. (2003). 桑资源饮品的研究——灵芝桑茶的理化品质与安全性分析. (eds.) 中国蚕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集 (pp.96-98).
[18]徐先祥, 刘青云 & 彭代银. (2001). 中药皀甙类成分抗血小板作用研究概况. (eds.) 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 (pp.365-369).
科技获奖情况:
200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绿色中药材白芍、板蓝根规范化种植和加工产业化”。
教学获奖情况:
1.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院校-师承-地域医学教育相结合,培养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学人才研究与实践”。
1. 2013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以能力为主线的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排名第一。
2. 2013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展示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3.2012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地方高等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4.2012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医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2012年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医学生临床实践的系统化全过程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6.2010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师生互动,学以致用的研究式教学――《中药资源学》课程建设研究”。
7.2010年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弘扬新安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中医学专业的建设及认证的实践与研究”。
8.2010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药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9.2010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药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10.2010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中药药理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11.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地方中医药院校高素质应用型药学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5-08-28
在皖西大别山海拔800米的山林石壁上,一丛丛霍山石斛正绽放着淡黄色的小花。40年前,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的霍山石斛濒临灭绝——如今,它已成为带动当地10万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仙草的涅槃,离不开安徽中医药大学彭代银教授和团队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用脚步丈量山川湖海,用科技破解本草密码,用教育传承岐黄薪火,在江淮大地书写着中医药事业的壮阔画卷。
——记安徽中医药大学彭代银中药协同创新团队

▲《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彭代银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谆谆教诲指引前进方向。守正是中医药的立身之本,创新是中医药的发展之魂。如何在传承中守住中医药的精华?又如何在创新中让中医药焕发新的活力?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实践者的新命题。
当教室里传诵的经典方歌化作实验室的数据图谱,当药农布满老茧的双手与现代科学技术共同守护着药材的性味归经,当车间萃取的草木精华带着山野露水的清芬走进千家万户……60多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开拓者,以山河为砚,以科技为笔,书写着守正创新的时代答卷。

▲彭代银
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40年弹指一挥间,从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到2023年卸任校长,再到如今坚守教育部省部共建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岗位,彭代银始终带领团队辛勤耕耘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之路上。他强调:“无论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谋划学科布局,还是利用现代科学前沿方法和技术助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腾飞,我们始终秉持中医药姓‘中’这一原则,在传承与创新中稳步前行。”
从山野到实验室: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的双重跨越
——山野寻药,摸清安徽本草家底
2011年8月,安徽大别山白马尖,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吹响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号角。安徽地处江淮之间,南北气候交汇,山地、丘陵、平原交错,是全国著名的中药资源大省。自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以来,30年未有系统调查,家底数据早已陈旧。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品种混杂、质量参差等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要把安徽的中药资源家底摸清楚!”作为安徽省中药资源普查总负责人,彭代银在动员会上立下了庄重的誓言。他订方案、组队伍、建机制,带领由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普查“伙计们”,背着沉重的标本箱和采集工具,踏上了摸清家底、“采摘健康”的征程。
从皖北平原到江淮丘陵,从大别山区到皖南山区,普查“伙计们”不畏高温酷暑、挥汗成雨,不惧山高林密、蛇虫鼠蚁,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踏遍了全省104个县(市、区),走访药农、采集标本、记录生境、拍摄照片,GPS行动轨迹达十余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3圈。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每一份药用植物标本,都是中医药千古传承的见证。10年普查,彭代银带领团队采集腊叶标本70 739份,药材标本5869份,种子3626份,收集种苗6439株,发现并发表了14个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植物新种,如皖浙老鸦瓣、旋枝景天、巢湖铁线莲、怀宁毛茛、霍山水晶兰、庐江毛茛、黄山夏天无、牯牛铁线莲、安徽堇菜、鹅抱、琅琊山荠苨、二色鸭跖草、黄山前胡、安徽乌头等。这些新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安徽中药资源的多样性,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物种资源。
“我们要让每一株药材都有‘身份证’。”彭代银说。有目标就有动力,通过“3S”技术与系统生境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的集成应用,团队科学测算出安徽省421种代表性中药资源蕴藏量达570万吨,其中蕴藏量超过1万吨的中药有50余种。团队还创建了安徽省中药资源数据库,动态监测全省药材资源分布、品种变化、市场流通等信息,实现了“存储—统计—分析—可视”一体化管理,为政府决策、企业生产、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安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累累硕果,铸就了安徽中药资源的“家底清单”;声声回响,却非奋进征程的休止符。安徽省6个批次普查工作全部通过省级和国家验收,普查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普查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彭代银却一直说:“普查是起点,不是终点。我们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
——协同创新,提升道地药材品质
“道地药材”源于中医药学“道地性”理论,强调种质资源、生态环境、采收加工等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安徽中药资源历史源远流长,道地药材荟萃,用现代科学技术解码“道地性”基因奥秘,并深挖其产业潜能,是安徽中医药大学攻关的核心课题。2014年,学校获批建立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现教育部省部共建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安徽省开始创建“十大皖药”区域品牌,着力以品牌的力量推进道地皖药的种植、生产、加工及其产业化发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如何评价、传承、保护、利用道地药材品质,是彭代银最为关切的问题。他认为,道地药材品质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识-产-评-用”联动可以实现道地药材品质提升。
“识”是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的前提。即用整体观和历史观认识药材的道地性,通过本草考证、科学印证,发掘道地药材优良种质、生态环境、栽培加工、人文历史的独特内涵。

▲团队合照
为更好地诠释道地药材的内涵,彭代银带领团队从本草考证入手,为皖产道地中药材“正本清源”。例如霍山石斛作为著名道地药材,受到《本草纲目拾遗》的高度推崇,因其名贵,清末资源已经濒危,石斛药用多为代用。王德群教授等通过本草考证与实地调查,明确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 Z. Tang & S. J. Cheng)是唯一正品来源,不包括铁皮石斛、铜皮石斛及其他引种栽培于霍山的石斛属植物。触类旁通,团队对凤丹皮药用牡丹基原、宣木瓜等药材进行了系统考证,明确了皖产道地药材的沿革与变迁、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协同创新团队还科学解码了特殊种质、生态环境、采收加工等因素对道地性成因的影响。“我们要搞清楚,霍山石斛的优良品质,是基因决定的,还是环境塑造的,还是人工栽培的结果。”怀揣这一目标,团队建立了霍山石斛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种质2000余份,涵盖野生、半野生、栽培等类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团队揭示了霍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道地性分子标记,为霍山石斛绘制了遗传“密码本”,更解码出其道地性的专属“标签”。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孕育霍山石斛精华(多糖、石斛碱等活性成分)的“秘钥”,就在控制生长区温湿度环境与栽培方式中,为霍山石斛道地药材精准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是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的核心。高质量生产是道地药材提质之根基,需因地制宜、因药制宜建立道地药材种质选育、栽培规范。在霍山石斛的种植基地,协同创新团队深入研究并实施了“三圃制”保种关键技术:原生圃是用于珍藏野生种质的“基因宝库”,繁育圃化身优质种苗人工扩繁的“孵化工厂”,而生产圃则通过规模化种植铺就了道地药材高效量产的“黄金产线”。在大别山茯苓种植基地,为唤醒这一道地药材的“山野记忆”,团队精心编制了茯苓高品质菌种驯化标准操作规程,采用生态化仿野生方式培育茯苓。更妙的是,团队还建立了多种种植形式,在山林间奏响了一曲“林药协奏曲”,他们通过林药复合种植模式,把黄精、白及与林木、果树间作,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今,这一模式已在全省28个县推广,为药农增收开辟新径,为乡村振兴奏响强音。
如同编织一张大网,将道地药材生产上的各个链条不断串联扩充,为全面提升安徽道地中药产业层次和产业结构,团队金传山教授牵头制定了白芍、黄精、天麻等安徽道地主产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了“从田头到口头”的全过程炮制工艺规范,系统开展了品种选育、生态环境、炮制工艺、药材及饮片质量分级与质量控制等研究,还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白芍产地无硫加工。
“评”是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的标尺。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是其品质提升的“金标准”。“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药学家素来强调质量的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如同洞察药材的“内在灵魂”与“外在风貌”,缺一不可。“没有标准,就没有规模化产业,只有筑牢标准化的根基,才能让道地药材产业的大厦巍然屹立。”从带领团队走上道地药材产业化研究之路开始,彭代银就一直强调标准化的重要性。为锻造这把“标尺”,他带领团队以微性状鉴别法首次实现了中药资源、中药材的微-表观整体鉴别,仿佛为每一种药材都绘制了一张独一无二的“微观肖像”,又以“器官—组织—化学”为多维度评价坐标,对中药材品质进行了系统评价。走进专业的中药质量控制实验室,这里俨然成为道地药材品质把控的“智慧中枢”。彭代银带领技术骨干长期攻关,成功开发出“指纹图谱+磁共振无损检测”质控体系,实现了霍山石斛、亳菊、九华黄精、茯苓等道地药材品种鉴别、产地溯源、质量评价的标准化、科学化。团队还牵头制定了亳菊、霍山石斛、九华黄精等10项省级地方标准,推动霍山石斛载入2020年版《中国药典》,为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树立了权威标尺,以标准化力量推动道地药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我们还将开发便携式磁共振成像质量监控装置,让现代科学仪器在田间地头、药材市场就能发挥作用,通过现场检测把控药材品质。”彭代银及其团队对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的探索并未止步。
“用”是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的方向。中医药之精髓,在于以药性功效为纲,将道地药材的临床应用、综合开发与民生健康紧密关连——这既是传承千年的智慧脉络,更是现代产业的价值归依。彭代银团队深悟此道,多年来,他们致力于以安徽道地药材为“舟”,以科技创新为“楫”,在“健康中国”的浪潮中扬起产业化风帆,坚持在药性功效指导下开发利用安徽道地药材,让它们成为全国、全世界的健康产品。
团队锚定霍山石斛这一“皖药明珠”,构建起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创新矩阵:开展院内制剂开发的临床探索,攻坚石斛酚与石斛碱的合成技术壁垒,研发系列大健康产品矩阵,斩获多项核心专利,让“仙草”从深山走入大众健康生活;更以霍山石斛、黄精、灵芝等为支点,撬动起“种苗繁育—仿野生种植—精深加工—健康旅游”的全产业链杠杆,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皖药模式”,在全国兄弟省份树起产业示范标杆。
十载深耕,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区域创新联合基金、中药标准化项目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揽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彭代银牵头的“皖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体系构建及产业化应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桂双英主持的“口服固体制剂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应用”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吴德玲主持的“安徽省药用菊花产业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彭灿主持的“深山灵芝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构建”、俞年军主持的“‘十大皖药’黄精产业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陈卫东主持的“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体内过程”荣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团队以科技助推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野和企业,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让彭代银和团队成员收获了专属于这份事业的成就感与喜悦。
从课堂到山野车间:“五能”中药人才培养的立体系统
在彭代银的育人理念里,教育不能“千人一面”,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之处,所谓优劣只是专长不同,因材施教才是为师之道。经过多年实践,结合中医配伍讲究的“君臣佐使”思维,他沉淀出一套“建峰填谷”的教学理念: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身闪光点,让长处登峰造极——或精于药理,或擅长临床,或专研炮制,让这些特长成为学生最亮眼的名片。与此同时,他亦注重引导学生以自省为镜,识己之短、补己之缺,在日积月累的能力锻炼中实现全面发展。为此,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本科中医药英才教育培养理念,即以全日制本科生专业培养为主体,以中医药传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医教协同培养,重点解决中医药人才临床能力薄弱的问题。让莘莘学子在夯实专业根基的同时,既能接过千年岐黄的“接力棒”,又能握好创新的“方向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中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中医药人才。
▲彭代银(右)在山林间进行草药调研
“你能叫出几种常见中药的名字?”“你会分辨真假药材吗?”“你知道一味药材从田间到药房要经历多少环节?”每年的开学第一课,彭代银总是会抽出空闲时间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与大一新生聊一聊这些问题。年轻的面孔虽然带着些许迷茫,也带着好奇,但彭代银坚信:带着这些问题去坚持探索追寻,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这其中的深意。
“中医药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人的传承。”在彭代银眼中,中医药的传承密码,藏在一代又一代学人的血脉相承里。40余年执教生涯,他既是中医药学教育变迁的见证者,更是躬耕者——从传统“认采种制用”的师徒授业模式,到新时代“中药如何姓‘中’”的价值叩问,再到今天“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育人实践,时代在变,产业在变,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中药学人才?”这是萦绕在他和团队心中的育人情结,也是他们搭建“五能”中药人才立体培养体系的动力源泉。
——理念之变:“五能”标准引领人才培养
2000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启动中药学专业改革。彭代银带队深入医院、药企、基层药房等地调研时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毕业生理论扎实,但实践能力不足——认不得田间鲜药,辨不出饮片真伪,掌不了炮制火候,更难在创新药研发中崭露头角。“中药学教育要如何转变才能改变现状?”经过反复琢磨思考,彭代银得出结论:“我们要培养的是能识药、辨药、制药、用药、创药的‘五能’人才。”基于此,他提出了“五能人才”的标准:识药,用本草沿革的历史眼光认识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辨药,能辨别中药材真伪优劣,具备质量评价能力;制药,掌握药材生产加工、炮制、传统制剂、现代制剂技术;用药,熟悉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创药,善于科技创新、创制新药。
——路径之新:“4+3+N”全链条实践育人体系
目标既定,路径何在?彭代银团队创新性地以“4+3+N”实践体系破题作答。
理论课程重经典,实验教学练技能,基地实践强实战,学生社区育情怀——四大模块环环相扣,坚定了中医药信念,提升了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团队同步推进三类平台建设,形成内外互补的实践版图:校内国家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搭建起基础实验、创新实验、综合实验的多层次资源体系,成为学生探索中医药的起点;校外尤其以黄山、大别山野外基地为支点,将51家实践教学基地串联成“移动课堂”,让学生在自然场域中辨识本草、采制标本;同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如与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药新产品研发实践平台,同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开展饮片国际标准产学研合作等,将药材市场、田间地头、科研机构、临床一线等多元社会场景转化为“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提升专业能力。再配以“N种多元育人载体”,如繁星点亮学生成长天空。自2016年起,安徽中医药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启了别开生面的大学生中药资源科考活动之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6届科考队的足迹,从大别山的葱郁林间,到安徽南部的山水画卷;从新疆的广袤大地,到甘肃甘南的神秘草原……队员怀揣着对中医药文化的敬畏之心,深入青山绿水间,探寻那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中药资源。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习中药的采集与鉴别技术,参与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宣传,助力产业振兴,让传承与创新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精心设立了“药苑之星”等项目,激励学生投身“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学术与创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突破。连续10年举办的中医药文化节,如同一场场文化盛宴,设有中药标本展、炮制体验、药用植物拓染等20余项实践项目。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参与中医药的制作与应用,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新一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筑牢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方法之实:社会大课堂,实验小熔炉
路径为经,方法为纬。彭代银团队深谙“育人先育法”的深意,开启专业改革之后,不断探索和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他们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把教学阵地延伸到山野车间和实验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野课堂+实验室熔炉”双轮驱动育人模式。
每年5月,黄山的云雾间总会浮动着中药学学子的身影。这种将药材生境、形态特征与药性理论深度关连的沉浸式教学,正是彭代银团队“把课堂搬进大自然”理念的生动注脚。学生在山野间辨识药材、采集标本、记录生境,学习观察植物形态、判断生境、记录生长特征,不仅学会了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方法与精神,更感悟到产学研医一体化的意义。而每届学生必参加的传统项目——前往全国最大的亳州中药材大市场见习和到亳州中药生产企业中接受中药饮片加工与中药制药实训等,40年来,从未间断。
从创新项目、开展学科竞赛,再到毕业课题的设计,彭代银团队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2014级学子乔欧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受益者:本科阶段,他在导师指导下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技术引入桃红四物汤的成分解析。这项研究揭示了中药治疗的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特性,以及指纹图谱等现代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多个创新研究助力乔欧先后斩获“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与技能大赛二等奖和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从实验设计到数据采集,从论文撰写到竞赛答辩,团队以“琢玉成器”的匠心,让每个学子的创新想法在全链条的参与中得到实践。

▲中药学“五能”人才培养——辨药考核
“最亮的青春在脚下。”当学子们带着从黄山采集的标本走进实验室,将亳州市场调研的饮片数据导入分析模型,把竞赛中迸发的灵感转化为科研课题……彭代银团队早已在“知行合一、创新驱动”的践行中,为他们铺就了一条“脚踏本草厚土、手擎科技火炬”的成长之路。
——成果之丰:“五能”人才的成长见证
20余载埋首耕耘结硕果。在彭代银团队的坚持之下,“五能”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多年来,学生荣获各级各类奖励150多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达到92%,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不仅能在田野间施展才华,同样能在实验室、医院、企业、市场等领域大显身手。团队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实践,正不断地为中医药领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并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项目“地方中医药院校高素质应用型药学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传承创新,应用导向,中药人才‘专业五能’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和“‘能力导向·融通整合’药学/中药学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实物-实地-动态’三位一体的药用植物实践能力体系的创建与应用”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伸手、握手、行拨穗礼、与毕业学子并排合影……当校长的那些年里,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彭代银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为师者的深情。每年3000多名毕业生,他坚持在这一刻不留遗憾,从清晨8点到日暮6点,又一个清晨开启,一站就是一天半。腿站僵了,腰累酸了,他却说:“再苦再累都值得!”在他眼中,这场仪式不是简单的程序,而是学子们人生的重要节点。当激动的学生将他高高托举时,他深深地感受到为师者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成就——这一刻,校长不仅是职务,更是一份传承的象征。如今,彭代银虽然已经从校长任上退下,但安中医人的人才培养创新之路还在继续,越来越多“五能”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传承与创新的经纬间,织就中医药事业的时代新篇。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交叉协同创新的生态构建
“中医药的根在大地,魂在传承,路在创新。”这是彭代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幼时的他,天未亮就起身帮农,山间草药的芬芳浸润了他的童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懂得了担当和坚韧。“不是最聪明,但懂用功”,中学老师的评价成了他日后经历的注脚。
从普通助教、班主任,到教研室主任、院系领导,再到副校长、校长,自始至终,彭代银秉持一个信念:永做中医药的坚守者与创新者。这一信念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脉,也是他带领学校走出守正创新特色之路的不竭动力。
——交叉协同:培育同心同向创新团队
十余年前,为打响安徽省“十大皖药”品牌,彭代银殚精竭虑,颇具巧思地开创了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网格化”研究管理模式。它犹如编织一张纵横交错的大网,将道地药材研究和产业链条上的所有成员与工作串联其中:纵向上,每个“十大皖药”品种由一位首席科学家(PI)全程领航,承担从种质保护到产品开发的全链条管理。这种“品种负责制”确保每个道地药材都有专人盯、专人管,避免了过去研究“撒胡椒面”的弊端。横向上,团队分工协作构建了从种质优选—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技术研究—中药标准研究与产品研发的技术支撑体系。这套创新模式,让团队成员既能在专业“花园”中深耕细作,又能轻松跨越学科鸿沟,实现携手共进、协同攻关。

▲中药资源野外调查
而在这套精妙的体系中,彭代银如同一位卓越的“指挥家”,既为每位“乐手”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又巧妙地确保了团队的和谐统一。每月的“联席会议”化作思想碰撞、经验分享、问题共解的平台,而技术共享机制则让创新成果在不同项目间快速流转。即便成员有意见分歧,彭代银也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抽丝剥茧般迅速找出对策,并在团队间形成共识,既坚守了研究的专业深度,又极大激发了跨学科创新的活力。
——星火燎原:一代代安中医中药人的接力
“中医药的未来,在于人才,尤其是梯队人才。”这是彭代银的座右铭。他深知,“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的接力奋斗,因此他全身心投入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教育工作中,为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发展精心布局。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彭代银首创“青年教师研修班”,为他们搭建了一个系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他还亲自编著《青年教师百问》,为青年教师答疑解惑,解决他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他积极推动实施青年教师人才工程,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助力他们脱颖而出。这些举措犹如一粒粒播下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如今,团队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教学与科研骨干,包括国家教学名师、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带头人、皖江学者、安徽省杰青、安徽省优青等。团队还先后获批国家级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安徽省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研究领军人才团队、安徽省115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和菌类药物研发创新团队等。这些成果离不开彭代银的精心培养和团队的共同努力。
“我们是一群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传承和创新中医药。”多年同心浇灌孕育出这支团队最朴素的誓言。一代代安中医人早已在“传帮带”的年轮中,刻下了“守根铸魂、代代不息”的精神密码,秉持“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理念,他们用智慧、汗水和信仰,继续守护着中医药的根与魂,谱写着未来的新章。
这些年谋划教学改革、学科布局、项目推进、产业化实践等,身边的人都说彭代银是个隐忍的人,千头万绪在脑海里,凡事力求率先布局、平稳落子。如今卸下校长重任的他也不闲着:作为中药学学科负责人、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继续带领团队深耕中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担任中国药学会中药资源专委会主委,凝聚更多行业智慧,搭建全国学术平台;担任道地药材绿色技术分会主任,致力于产学研协同,助力乡村振兴;出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推动药膳走进寻常百姓家,以食养促健康……正如彭代银常说的:“中医药振兴非一人之功,但每个相关的人都应当尽一份力。”他愿做一味“药引子”,激发更多力量共同熬制中医药发展的“大汤方”。
采写手记
在跟踪采访彭代银团队的3个月里,记者见证了他们在山野工厂的坚守、在实验室里的创新,也感受一代代安中医人对中医药事业的深情与执着。无论是清晨的药用植物园,还是夜晚灯火通明的实验楼;无论是课堂上的谆谆教诲,还是田间地头的实地指导,这支团队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守正创新”的中医药精神。
最令人难忘的是彭校长在一次深夜交流时说的一段话:“我认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在时空坐标中寻求突破。在时间的纵轴上,我们要做‘古今对话者’——既要虔诚地守护传统中医药理论中流淌的智慧血脉,让千年积淀的思想精髓永续传承;又要勇敢地拥抱现代科技的浪潮,让本草智慧在现代化变革中焕发新生。在空间的横轴上,我们要做‘知行合一者’——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科研人员,都应该深入医疗、企业生产一线,让车间、田间地头的实践发现和切实需求,与教室里的理论思考、实验室的探索精神共鸣协奏。用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培育人才,古今辉映、上下求索;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也是他扎根中医药教研沃土,致力推动道地药材产业进程,守正创新交出的时代答卷。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