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韦本辉 粉垄耕作与栽培专家、“粉垄农业”战略专家、著名薯类专家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24-11-13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韦本辉,二级研究员,男,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10月生,广西北流市人, 广西农业科学院——粉垄耕作与栽培专家、“粉垄农业”战略专家、著名薯类专家,广西农业科学院在岗二级研究员,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木”和“粉垄耕作机械”发明人,国家淮山药研究首席专家、国家木薯岗位科学家,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神龙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发明专利授权15项,审定淮山、木薯等新品种26个,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170多篇。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荣誉。2019年6月、8月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要版、头版分别报道称为“这位教授像农民”、“农业科学家”,《科学新闻》杂志誉为“农学家”。2019年被广西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1978年8月广西大学农学专业毕业。1978年至今在广西农业科学院工作。2001年12月获研究员职称,2012年晋升为广西首批二级研究员。1990-2010年先后担任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副书记,广西农业科学院计划财务处处长、院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兼开发办主任、院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书记、广西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事《广西农业科学》期刊编辑、软科学研究和甘蔗、淮山、木薯、马铃薯、红薯育种和栽培技术与粉垄农耕新方法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国家“948“、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攻关、广西创新驱动重大专项等农业科研项目60余项。主持研究成功的“粉垄技术”增产提质保水,发表“粉垄定律”、“粉垄理论”、“粉垄大科学”等重要学术观点,提出国家推行“粉垄农业”挖掘新增 4亿人口食物等“41635”潜能建议,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发明具有知识产权并具粉垄农机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的“立式空心钻头”“立式半空心钻头”等粉垄耕具。

主持育成新品种26个。其中桂淮2号、桂淮5号、桂淮6号、桂淮7号、桂淮10号、桂淮11号、桂毛薯1号等淮山新品种7个,桂淮7号、桂淮6号、桂淮2号等多个品种已成为长江以南地区主栽品种;桂经薯1号、桂经薯3号、桂经薯4号等红薯新品种5个,为“弱感光型”品种,适于南方无霜地区“冬种春(夏)收”、“秋种冬收”;桂木薯1号、2号、3号、4号、5号等木薯新品种5个,广西率先有性杂交育成,为亚热带木薯有性杂交育种零的突破;中薯3号、大西洋、费乌瑞它等马铃薯新品种3个。

作为国家淮山药研究首席专家,发明淮山药“定向结薯”栽培方法、淮山药“冬种夏收”栽培方法;提出淮山药品种“南薯北移、北种西扩”策略,加速了全国淮山药产业发展。

1998年负责从台湾规模引进甘蔗新品种“新台糖22号”,成广西甘蔗当家品种,曾占广西甘蔗面积70%以上,至今累计推广1亿亩以上。

在《中国农业科学》、《食品科学》、《植物生理学通讯》、《亚州农业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粉垄栽培甘蔗试验增产效果》、《粉垄栽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淮山生食性研究》、《广西地区引种的多种淮山种质(品种)的某些光合特性检测》等论文17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刊物50篇。出版《中国粉垄活土增粮生态》等著作10本,其中9本排名第1。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广西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

1978-1992年在广西农科院从事《广西农业科学》杂志编辑和科技情报研究。

1990年任广西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副书记。

1993年起历任广西农科院计财处处长、院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兼开发办主任、院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

2001-2010年任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书记。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