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高菊生,男,中共党员,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曾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42篇;主编《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红壤稻区绿施肥效应及机制》3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2012年被聘为湖南省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9年当选永州市农学会副理事长。2021年当选永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2022年当选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生资专家委员会主任。近10年在湘南桂北推广绿肥360万亩,增效1.26亿元;举办培训班88次,培训农民技术员16678名。
近10年主要成果:
一、主持或参加课题6项,主持4项
1.主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绿肥体系(试验站站长,每年经费50万元,2017-2022);
2.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湖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200803029-09-03)(每年经费20万元;2008-2010);
3.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湘南桂北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201103005-01-06)(每年经费20万元;2011-2015);
4.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水稻耕层绿肥还田培肥关键技术” (2016YFD0300902-03)(每年经费20万元;2016-2010)。
二、 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8项
1.参加研究的“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 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7完成人,证书号:2009-J-251-2-08-R07);
2. 参加研究的“我国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 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级证书,证书号:2018-J-25101-2-06-D01-R04);
3. 参加研究的“瘠薄土壤熟化过程及定向快速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2-2013 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第2完成人,证书号:KJ2013-R2-026-02);
4.参加研究的“南方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获2012年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2完成人,证书号:2012-1-07-R12);
5.参加研究的“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获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12完成人,证书号:KJ2013-R1-021-12);
6.参加研究的“豆科决明属草种选育及其在南方红壤山地生态修复中集成应用 ”获2015年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第6完成人,证书编号:KJ2015-R2-039-06);
7.参加研究的“红壤双季稻田肥力提升机制与关键技术 ”获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第2完成人,证书编号:KJ2015-R2-039-06);
8..参加研究的“红壤双季稻田肥力提升机制与关键技术 ”获202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证书编号:20214110-J2-111-R03)。
三、出版专著6部,主著3部,副主编1部,参编2部
1.《红壤稻区绿肥效应及机制》。主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2.《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主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
3.《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4.《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湖南祁阳(1960-2006)]. 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5.《农田土壤培肥》参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6.《中国土壤肥力演变》参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5年
四、发明专利2项
1.“一种用于促进红壤地区果树生长的生物-化学调理剂”(专利号:ZL 2008 1 0127033.7);
2.“一株具有水稻促生作用的根瘤菌及其用途”(证书号: 第 1291963号)。
五、发表论文42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 26 篇)。主要代表作如下:
1.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 rice-rice-green manure cropping system in South China. Geoderma, 2019, 353:331-339 (IF5yr =4.564,1区).通讯作者
2. Substitu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Fertilizer with Green Manure (GM) Increased Yield Stability by Improving C Input and Nitrogen Recovery Efficiency in Rice Based Cropping System. Agronomy(IF = 2.259, 1区)2019, 9, 609. 通讯作者
3. Influence of green manure and rice straw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enzyme activities, and rice yield in red paddy soil.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IF5yr=4.662, 1区) doi.org/10.1016/j.still.2019.104428. 共同第一
4. Novosphingobium oryzae sp. nov., a potential plant 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rice roo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6, 66, 302–307 (IF5yr =2.782, 3区). 共同第一
5. Rhizobium oryzicola sp. nov., potential plantgrowth-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rice roo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5, 65, 2931–2936 (IF5yr =2.782,3区). 共同第一
6. Paenibacillus rhizoryzae sp. nov., isolated from rice rhizosphere.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5, 65, 3053–3059 (IF5yr =2.782, 3区). 共同第一
7. Thirty-one years of rice-rice-green manure rotations shap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enrich beneficial bacteria. Soil Biol Biochem 2017, 104, 208-217 (IF5yr =5.419,1区) 第三作者
8.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土壤养分影响,土壤学报,2014,51:126-136. 第一作者
9.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影响,生态学报,2011,31:4542-4548.第一作者
10.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作物学报,2013,39:343-349.第一作者
11.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影响,中国水稻科学,2010,24 (6):672 -675第一作者
12.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有机碳变化特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2): 336-345.通讯作者
13.长期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效磷的演变特征及对磷平衡的响应,中国农业科学,2016,49(6):1132-1141. 通讯作者
14.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稳定氮素供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3): 472-480.通讯作者
15.长期绿肥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20, 36(5): 106-112.通讯作者
16.用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绿肥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9): 1578-1590.并列第一作者
社会任职
1.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
2.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
3.2011年当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工会主席。
4.2015年9月被聘请为“”湖南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专家指导组成员”【湘农办土肥(2015)173号】。
5.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6.2017年被农业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
7.2018年当选湖南省土壤学会理事。
8.2019年当选永州市农学会副理事长。
9.2021年当选永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10.2022年当选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生资专家委员会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绿肥培肥、红壤生土熟化过程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制度、草山草坡改良研究、红壤退化与恢复重建等项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中低产稻田有机质提升及淹育瘠薄稻田定向培育技术”(2012BAD05B05-6),参加。
2. 十二五《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课题“农业购买性资源适量化投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04)”,参加。
3.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湖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200803029-09-03)(每年经费20万元;2008-2010),主持。
4. 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湘南桂北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201103005-01-06)(每年经费20万元;2011-2015), 主持。
5. 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粮食主产区土壤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03005-01-06),主持。
6.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东南丘陵区持续高效及农林复合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参加。
7.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长期施肥红壤质量演变规律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参加。
8.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红壤丘陵区草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参加。
9.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优良牧草示范推广、“南方旱稻高产技术体系”研究,参加。
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南贫瘠红壤与水稻土地力提升关键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2006BAD05B09)研究,参加。
11.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题—“红壤旱地肥力退化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参加。
12.“长江中下游水稻土区沃土技术模式与示范”(2006BAD25B07)研究。
13.中国农科院院长基金(A9703-16)和所长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长期不同施肥红壤肥力变化特征”(2007-15),参加。
14.中国农科院院长基金(A9703-16)和所长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长期施用不同阴离子肥料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演变特征”(2008-4)研究,参加。
1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水稻耕层绿肥还田培肥关键技术” (2016YFD0300902-03)(每年经费20万元;2016-2010)主持。
16.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每年经费50万元,2017-2020),主持。
科研成果:
1.参加研究的“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 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7完成人,证书号:2009-J-251-2-08-R07)。
2.红壤旱地肥力退化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5完成人,证书号:2007210043-1-05),2007年。
3.参加研究的“瘠薄土壤熟化过程及定向快速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2-2013 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第2完成人,证书号:KJ2013-R2-026-02)。
4.参加研究的“我国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 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级证书,证书号:2018-J-25101-2-06-D01-R04)。
5.参加研究的“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获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12完成人,证书号:KJ2013-R1-021-12)。
6.参加研究的“豆科决明属草种选育及其在南方红壤山地生态修复中集成应用”获2015年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第6完成人,证书编号:KJ2015-R2-039-06)。
7.参加研究的“南方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获2012年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2完成人,证书号:2012-1-07-R12);
8.红壤旱地的肥力演变与调控技术研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第6完成人,证书号:KJ2008-D3-032-06),2008年。
9.长期施肥红壤质量演变规律与复合调理技术。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第6完成人,证书号:KJ2007-G3-033-06),2007年。
10.红壤丘陵区草畜综合发展配套技术。湖南省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5完成人,证书号:2006—9),2006年。
11.红壤丘陵区草畜综合发展配套技术。 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5完成人。证书号:2006210046-3-5),2006年。
12.长期施肥红壤质量演变规律与复合调理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第6完成人,证书号:2005—14—6),2005年。
13.双季稻田肥料氮的去向与环境保护型施新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第5 完成人,证书号:2003—19—5),2003年。
14.南方红壤地区土壤镁素状况及镁肥施用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第12完成人,证书号:2001—14—165),2001年。
15.2021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第2)。
16.2022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4)。
17.红壤丘陵区牧草栽培与综合利用。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6完成人),2000年。
18.红壤丘陵立体农作制度及配套技术。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6完成人),1996年。
19.南方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10完成人),2009年
20.南方陆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8完成人),2005年。
21.坡地苎麻抗逆品种筛选及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综合利用研究。 揭雨成;邢虎成;周清明;佘玮;程泽新;崔国贤;钟英丽;杨瑞芳;朱中秋;高菊生;朱守晶;康万利;王贤芳;梅坤;杜晓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认定成果:
1 红壤区双季稻田地力提升机制与关键技术 张会民;高菊生;曾希柏;王亚男;黄晶;柳开楼;孙耿;孙楠;李冬初;张洋;张璐;刘淑军;刘立生;邵华;孙梅;谭石勇;王际香;秦新国;吴远帆;向铁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20
2 幼龄林果园地红壤退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 文石林;徐明岗;孙楠;王兴祥;张扬珠;戴传超;周卫军;董春华;张璐;罗涛;孙刚;高菊生;张会民;申华平;李冬初;蔡泽江;王伯仁;黄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13
3 坡地苎麻抗逆品种筛选及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综合利用研究 揭雨成;邢虎成;周清明;佘玮;程泽新;崔国贤;钟英丽;杨瑞芳;朱中秋;高菊生;朱守晶;康万利;王贤芳;梅坤;杜晓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4 我国南方红壤酸化特征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徐明岗;王伯仁;聂军;彭春瑞;谭宏伟;张会民;罗涛;文石林;孙楠;李冬初;张文菊;蔡泽江;廖育林;周柳强;董春华;陈先茂;申华平;高菊生;李菊梅;张青;包耀贤;黄晶;段英华;郑圣先;罗奇祥;王煌平;谢如林;黄佳良;秦琳;陈福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10
5 我国南方红壤酸化特征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徐明岗;王伯仁;聂军;彭春瑞;谭宏伟;张会民;罗涛;文石林;孙楠;李冬初;张文菊;蔡泽江;廖育林;周柳强;董春华;陈先茂;申华平;高菊生;李菊梅;张青;包耀贤;黄晶;段英华;郑圣先;罗奇祥;王煌平;谢如林;黄佳良;秦琳;陈福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10
6 瘠薄土壤熟化过程及定向快速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卢昌艾;高菊生;孙建光;李菊梅;张会民;田有国;孙楠;李雅文;聂军;韩宝文;徐明岗;张淑香;张文菊;王伯仁;段英华;李桂花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10
7 红壤旱地肥力退化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 曾希柏;罗尊长;李菊梅;魏湘林;高菊生;李莲芳;徐明岗;孙楠;彭志红;王伯仁;李明德;白玲玉;文石林;申华平;杨光立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2006
8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孙焕良;周清明;徐明岗;李建国;蒋晓峰;王伯仁;李劲松;周文新;郭清泉;黄小龙;刘继善;秦道珠;高菊生;刘湘桂;谭周进 湖南农业大学 2005
9 南京红壤地区土壤镁素状况及镁肥施用技术 徐明岗;黄鸿翔;郑圣先;谭宏伟;陈福兴;朱永兴;戴平安;汪洪;周柳强;秦道珠;韦广泼;高菊生;朱更瑞;王伯仁;文石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005
10 南方红壤区陆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 周清明;孙焕良;徐明岗;胡颂平;秦道珠;李军民;杨全柳;王伯仁;高菊生;王爱兵;文石林;李罗先 湖南农业大学 2004
11 长期施肥红壤质量演变规律与复合调理技术 徐明岗;王伯仁;李菊梅;曾希柏;赵林萍;高菊生;蒋德元;秦道珠;陈福兴;王水生;申华平;黄佳良;文石林;黄平娜;孙小凤;李冬初;孙楠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004
.发明公开:
[1]黄晶,刘淑军,柳开楼,李冬初,高菊生,张会民. 一种定量调控红壤性水稻土有效磷含量的施肥方法[P]. 湖南省:CN111631097A,2020-09-08.
[2]张晓霞,曹艳花,高菊生,马晓彤,曹卫东,姜瑞波. 一株具有水稻促生功能的根瘤菌及其用途[P]. 北京:CN102643761A,2012-08-22.
[3]曾希柏,李莲芳,白玲玉,段然,王亚男,高菊生,孙楠. 一种红壤改良剂[P]. 北京:CN102352254A,2012-02-15.
[4]罗尊长,曾希柏,白玲玉,李莲芳,高菊生,孙楠. 一种用于促进红壤地区果树生长的生物-化学调理剂[P]. 北京:CN101608119,2009-12-23.
[5]曾希柏,罗尊长,高菊生,白玲玉,李莲芳,孙楠. 一种用于红壤旱地的生物-化学调理剂[P]. 北京:CN101550342,2009-10-07.
[6]曾希柏,罗尊长,高菊生,白玲玉,李莲芳,孙楠. 一种用于改善红壤旱地的化学调理剂[P]. 北京:CN101550343,2009-10-07.
[7]曾希柏,罗尊长,高菊生,孙楠,白玲玉. 一种多功能复合肥[P]. 北京:CN101412644,2009-04-22.
发明授权:
[1]黄晶,刘淑军,柳开楼,李冬初,高菊生,张会民. 一种定量调控红壤性水稻土有效磷含量的施肥方法[P]. 湖南省:CN111631097B,2022-09-30.
[2]曾希柏,李莲芳,白玲玉,段然,王亚男,高菊生,孙楠. 一种红壤改良剂[P]. 北京市:CN102352254B,2014-03-12.
[3]张晓霞,曹艳花,高菊生,马晓彤,曹卫东,姜瑞波. 一株具有水稻促生功能的根瘤菌及其用途[P]. 北京市:CN102643761B,2013-10-23.
[4]曾希柏,罗尊长,高菊生,白玲玉,李莲芳,孙楠. 一种用于改善红壤旱地的化学调理剂[P]. 北京市:CN101550343B,2011-08-03.
[5]罗尊长,曾希柏,白玲玉,李莲芳,高菊生,孙楠. 一种用于促进红壤地区果树生长的生物-化学调理剂[P]. 北京市:CN101608119B,2011-06-29.
[6]曾希柏,罗尊长,高菊生,白玲玉,李莲芳,孙楠. 一种用于红壤旱地的生物-化学调理剂[P]. 北京市:CN101550342B,2010-12-22.
在《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农学通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4部。
出版专著:
(1)《红壤稻区绿肥效应及机制》,高菊生主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
(2)《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高菊生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3)《红壤稻区绿肥效应及机制-湘南长期冬绿肥-双季稻轮作的启示》,高菊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
(4) 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高菊生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年。
(5)《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湖南祁阳站(1960-2006)],高菊生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6)《农田土壤培肥》,高菊生参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7)《红壤丘陵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高菊生参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
(8)《祁阳县农业志》,高菊生参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9)《红壤特性与高效利用》,高菊生参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年。
(10)《中国土壤肥力演变》,高菊生参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5年。
发表期刊论文:
[1]王伯仁,秦道珠,高菊生.免耕、水旱轮作在改良低产田中的作用[J].耕作与栽培,1989(03):4-5.
[2]王伯仁,高菊生.湘南几种主要水稻土壤施用磷、钾肥的效果[J].耕作与栽培,1990(06):51-52+20.
[3]秦道珠,高菊生:稻田垄栽养鱼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稻田养鱼技术新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1990,10(1):364-371
[4]沈富林,秦道珠,刘更另,高菊生: 湘南红壤区三种土壤水热状况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1991,24(2):1-12
[5]王伯仁,高菊生.农田钾素亏损及有机、无机钾肥施用效果研究[J].耕作与栽培,1992(04):61-62+50.
[6]王伯仁,高菊生.几种主要水稻土施用磷钾肥的效果[J].广西农业科学,1992(01):31-33.
[7]陈铭 ,刘更另 ,秦道珠 ,高菊生.湘南水田发现晚稻“Achiochi”病[J].湖南农业科学,1993(01):49.
[8]王伯仁,陈福兴,高菊生,李学军.湘南三种主要水稻土磷的吸附特征及施磷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4(03):28-31.
[9陈福兴,秦道珠,邹长明,高菊生:湘南水稻套种技术研究 ,土壤肥料,1995,(4):43-48
[10]高菊生,秦瑞君:湘南冬闲稻田小黑麦引种试验。红壤丘陵区牧草栽培与利用,徐明岗,张久权,文石林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2: 79-82
[11]秦道珠,邹长明,高菊生,黄平娜.两系杂交稻两茬套种模式高产机制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1999(01):19-21.
[12]王伯仁,游有文,高菊生,黄鸿翔.湘南几种土壤钾、镁形态淋失及施用效果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9(02):14-17.
[13]王伯仁,游有文,高菊生:湘南几种土壤钾镁形态淋失及施用效果研究。广西农业科学1999,2:68-71
[14]高菊生,秦道珠,申华平,秦瑞君.湘南冬闲稻田小黑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0(05):8-9.
[15]黄鸿翔,陈福兴,徐明岗,秦道株,高菊生,朱永兴.红壤地区土壤镁素状况及镁肥施用技术的研究[J].土壤肥料,2000(05):19-23.
[16]高菊生,秦道珠,陈福兴.镁肥在湘南红壤旱地作物上的增产效果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0(04):31-32.
[17]高菊生,陈福兴,秦道珠,徐明岗,邹长明,王伯仁.湘南红壤稻田施用镁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J].湖南农业科学,2000(04):21-22.
[18]秦道珠,邹长明,黄平娜,高菊生.施用有机无机肥与稻田氮素释放及水稻群体生长的关系[J].湖南农业科学,2000(02):23-25.
[19]朱新书,段二喜,唐湘彦,汪友元,唐剑,高菊生.鲁西黄牛在湘南红壤丘陵地区的增重潜力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2000(01):26-27.
[20]徐明岗,文石林,高菊生.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1(01):77-80.
[21]邹长明,秦道珠,高菊生,陈福兴.水稻氮肥施用技术Ⅱ.看苗施用氮肥的叶片诊断指标[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29-31.
[22]高菊生,秦道珠,陈福兴,何立纯,秦树礼.钾镁肥配施对烟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1(01):29-30.
[23]高菊生,秦道珠,刘更另,徐明岗,邹长明.长期施用含SO_4~=和Cl~ˉ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2(04):51-55.
[24]邹长明,秦道珠,高菊生.水稻氮肥施用方法及其效果[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02):15-18.
[25]高菊生,刘更另,秦道珠,邹长明,黄平娜.红壤稻田不同轮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2(02):1-2.
[26]高菊生,秦道珠,刘更另,徐明岗.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2(02):31-33+38.
[27]邹长明,高菊生,王伯仁,申华平.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4(06):182-184+195.
[28]邹长明,高菊生.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稻田土壤氯积累及养分平衡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11):2557-2563.
[29]邹长明,高菊生,王伯仁,申华平.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对水稻土化学性质和水稻吸收微量元素的影响[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19-25.
[30]邹长明,高菊生,王伯仁,申华平.长期施用含氯和含硫肥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01):117-119.
[31]高菊生,刘更另,秦道珠,徐明岗:长期不同耕作制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004,9:297-299
[32]高菊生,曾希柏,颜钧,蒋德元.多功能含镁复合肥在湘南红壤旱地作物上的增产效果[J].湖南农业科学,2005(05):41-43.
[33]高菊生,徐明岗,王伯仁,秦道珠,文石林,申华平.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08):211-214+259.
[34]高菊生,文石林,段贵平.湘南红壤丘陵区草山草坡改良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5(02):74-75+78.
[35]王伯仁,徐明岗,申华平,高菊生.红壤母质熟化过程中土壤磷的组分变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5(01):42-44.
[36]高菊生,段贵平,文石林,秦道珠.充分利用冬闲稻田 大力发展冬季饲草[J].湖南农业科学,2005(01):71-74.
[37]秦道珠,徐明岗,黄平娜,高菊生:席草宽行窄株栽培法与产量结果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128-131
[38]SUN Nan1,ZENG Xi-bai2,LI Ju-mei1,GAO Ju-sheng1 and wang Bo- ren1:Effects of Magnesium Compound with Fertilizer on Daylily(HemerocalliS citrine Baroni)Growth and Soil Nutrient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孙楠,曾希柏,李菊梅,高菊生,王伯仁:含镁复合肥对黄花菜生长发育及土壤肥力影响】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06,5(2):123-129
[39]曾希柏,李菊梅,徐明岗,高菊生,孙楠.红壤旱地的肥力现状及施肥和利用方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03):434-437.
[40]徐明岗,邓国取,文石林,高菊生,扬光立.我国农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探讨[J].中国家禽,2006(04):5-8.
[41]邹长明,高菊生,王伯仁,申华平.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01):103-106.
[42]孙楠,曾希柏,高菊生,王伯仁.含镁复合肥对黄花菜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01):95-101.
[43]高菊生,孙楠,徐明岗,秦道珠,李冬初,申华平.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豆科作物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7(06):6-8+37.
[44]高菊生,徐明岗,孙楠,李冬初,秦道珠.湘南三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09-215.
[45]曾希柏,孙楠,高菊生,王伯仁,李莲芳.双季稻田改制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06):1198-1205.
[46]高菊生,秦道珠,李冬初: 湘南红壤区三种土壤水分状况及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影响。节水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唐华俊、逢焕成、任天志、李玉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008,11:413-418
[47]JIANG Duan-sheng1,2,3,ZENG Xi-bai2,3,GAO Ju-sheng4,and LI Lian-fanG2,3:Changes of Organic Matter,N,P and K Content of Soils in Red Soil Areas Under Long—Term Experiment【蒋端生,曾希柏,高菊生,李连芳: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中无机物质N、P、K含量的变化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08,(7)7:853- 859
[48]高菊生,徐明岗,秦道珠.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8(06):25-27.
[49]高菊生,孙楠,刘登望,李林,曹卫东.湘南三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220-223.
[50]高菊生,孙楠,徐明岗,李冬初.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禾本科作物产量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8(04):18-19+49.
[51]徐明岗,文石林,高菊生.南方丘陵区水土流失控制的技术模式[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04):72-75.
[52]高菊生,张杨珠,周卫军,李冬初,肖志鹏,尹力初,黄晶.湘珠牌水稻专用肥在湘南灰泥田上的施用效果[J].湖南农业科学,2008(03):79-82.
[53]曾希柏,孙楠,高菊生,李莲芳,王伯仁,白玲玉.双季稻田改制对土壤剖面构型及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05):1033-1039.
[54]高菊生,申华平,谢慧兰.油菜、小麦施用天地福硫铁基多元肥效果初报[J].耕作与栽培,2008(01):56-57.
[55]高菊生,孙楠,秦道珠,申华平,孙玉桃,谢慧兰.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不同施肥对豆科作物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8(01):55-57.
[56]高菊生,李菊梅,徐明岗,孙楠,秦道珠.长期施用化肥对红壤旱地作物和水稻产量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01):286-292.
[57]董春华,刘强,文石林,荣湘民,宋海星,张玉平,高菊生,刘俊.喷施氯化钾对油菜植株硝酸盐含量及氮素分配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108-113.
[58]秦道珠,黄平娜,彭永光,高菊生.湘南红壤稻田施硅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作用效果[J].土壤通报,2009,40(06):1390-1392.
[59]高菊生,梁海军,单文芳,李本荣.油菜、小麦施用“天地福”腐植酸铁多元肥肥效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9(05):34+54.
[60]刘登望,李林,邹冬生,杨友才,高菊生,王正功,刘飞,刘明新.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湘农小花生”的选育[J].花生学报,2009,38(03):31-35.
[61]高菊生.湘南三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十字花科作物产量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235-239.
[62]高菊生,曹卫东,李本荣,颜钧.充分利用冬闲稻田 大力发展绿肥生产[J].耕作与栽培,2009(02):1-2+12.
[63]高菊生,秦道珠.长期施用含SO_4~(2-)肥料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7):137-140.
[64]张国荣,李菊梅,徐明岗,高菊生,谷思玉.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02):543-551.
[65]高菊生, 徐明岗, 聂 军,董春华, 曹卫东:稻-稻-紫云英长期轮作对水稻产量及杂草多样性影响。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10,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6]何增明,董春华,文石林,荣湘民,高菊生.不同施磷水平对红壤酸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822-18824.
[67]文石林,董春华,荣湘民,常嵩华,高菊生.道县春秋塘村养牛情况调查及道县养牛产业化发展建议[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06):81-83.
[68]文石林,董春华,荣湘民,常嵩华,高菊生.道县养牛业现状及肉牛发展产业化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0(21):131-133.
[69]董春华,文石林,荣湘民,刘强,宋海星,张玉平,高菊生.喷施KCl对油菜光合产物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031-18034.
[70]高菊生,曹卫东,董春华,徐明岗,曾希柏,文石林.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06):672-675.
[71]文石林,董春华,高菊生,刘杰.酸性红壤下施磷对墨西哥玉米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0):60-64.
[72]董春华,文石林,高菊生,黄平娜.磷肥和石灰对红壤墨西哥玉米产量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草业与畜牧,2010(10):12-16.
[73]文石林,董春华,荣湘民,高菊生.道县发展草食动物的资源与潜力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84-285.
[74]高菊生,徐明岗,曹卫东,聂军,董春华,文石林.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28年对水稻产量及田间杂草多样性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155-159.
[75]文石林,董春华,高菊生.磷肥和石灰对红壤墨西哥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0(16):35-36+38.
[76]于寒青,徐明岗,吕家珑,包耀贤,孙楠,高菊生.长期施肥下红壤地区土壤熟化肥力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07):1772-1778.
[77]高菊生,江煜,颜钧,谢慧兰,彭国华,王伯仁,李冬初,黄晶.“三色源菌”对红壤旱地和稻田的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13):57-59.
[78]阿拉腾希胡日,曾希柏,白玲玉,李莲芳,孙楠,高菊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04):492-495.
[79]董春华,文石林,荣湘民,刘强,宋海星,张玉平,高菊生.喷施KCl对油菜光合产物及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摘要)(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07):41-44+144.
[80]彭国华,高菊生,董春华,谢慧兰.“天地福”硫铁基腐殖酸多元肥在湘南红壤稻田的施用效果[J].耕作与栽培,2010(03):34-35.
[81]侯晓娟,徐明岗,李冬初,牛德奎,高菊生,沈浦.长期施用含硫含氯化肥稻田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2):2460-2468.
[82]余泓,高菊生,刘明月.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0(09):39-41.
[83]董春华,刘强,文石林,荣湘民,宋海星,张玉平,高菊生,刘俊.不同品种油菜不同生育期植株氮素分配动态[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02):70-74.
[84]沈浦,李冬初,高菊生,徐明岗,王伯仁,侯晓娟.长期施用含硫与含氯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02):322-328.
[85]于寒青,孙楠,吕家珑,高菊生,徐明岗,王伯仁.红壤地区三种母质土壤熟化过程中有机质的变化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01):92-98.
[86]秦道珠,黄平娜,黄 晶,刘淑军,高菊生:湘南冬闲田“稻稻-绿肥(饲草)”种植模式效益分析,中国稻米,2010,16(S1)32-35
[87]DONG Chun-hua,WEN Shi-lin,RONG Xiang-min,LIU Qiang,SONG Hai-Xing,ZHANG Yu-ping,GAO Ju-sheng:Effects of Spraying KCl Solution on Photosynthate and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Oilseed Rape(Brassica napus L.),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董春华,文石林,荣湘民,刘强,宋海星,张玉平,高菊生:喷施KCl对油菜光合产物及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主办:湖南省农业科学院】,2010,(7):41-44,144
[88]高菊生,余泓,屈喜燕,谢慧兰,黄晶.水稻施用“天地福”硫铁基多元肥效果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23):68-70.
[89]唐和平,余泓,高菊生,刘明月,谢慧兰.脱毒马铃薯对湘南5种典型土壤适应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32-133.
[90]黄晶,高菊生,刘淑军,张杨珠.湘南红壤坡地幼龄桔园套种不同作物的生态环境效应[J].湖南农业科学,2011(19):108-111.
[91]高菊生,曹卫东,李冬初,徐明岗,曾希柏,聂军,张文菊.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16):4542-4548.
[92]杨曾平,高菊生,郑圣先,聂军,徐明岗,谢坚,廖育林.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2011,43(04):576-583.
[93]杨曾平,徐明岗,聂军,郑圣先,高菊生,谢坚,廖育林.长期冬种绿肥对双季稻种植下红壤性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03):92-97+102.
[94]沈浦,高菊生,徐明岗,李冬初,牛德奎,秦道珠.长期施用含硫和含氯化肥对稻田杂草生长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04):992-998.
[95]董春华,刘强,文石林,荣湘民,宋海星,张玉平,高菊生.喷洒氯化钾对油菜植株硝酸盐再利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42(02):438-442.
[96]沈浦,李冬初,徐明岗,牛德奎,高菊生,候晓娟.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剖面分布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01):95-102.
[97]高菊生,黄晶,刘淑军,张杨珠.湘南丘岗地区不同施肥结构对水稻养分吸收总量及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01):50-53.
[98]杨曾平,高菊生,郑圣先,聂军,徐明岗,谢坚,廖育林: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 2011,25(3): 92-97,102
[99]Qin, Ruijun , Chen, Fuxing and Gao, Jusheng: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Rice Straw on Soil Aluminum Toxicity',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42: 66-74, 2011【秦瑞君,陈福兴,高菊生: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土壤耐铝性影响,土壤科学和植物分析,2011,42:66-74】
[100].YANG Zeng-ping1,3,XU Ming-gang2,ZHENG Sheng-Xian, NIE Jun1,GAO Ju-sheng2,LIAO Yu-Lin1 and XIE Jian1:Effects of Long-Term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ddish Paddy Soil Under a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杨曾平,徐明岗,郑圣先,聂军,高菊生,廖育林,谢坚: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稻田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农业科学学报》,原《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12,11(4):655-664
[101]LI Ju-mei,GAO Ju-sheng,XU Ming-gang等: Predictive Model for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in paddy soils with long-term lnorganic fertilizatio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李菊梅,高菊生,徐明岗等,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稻田磷积累的预测模型,土壤科学和植物分析】2012,43(13):1823-1832
[102]杨甲华,张杨珠,高菊生,和利钊,雷盼,黄运湘,廖超林.不同种植模式下丘岗红壤的酸性和交换性能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05):526-529.
[103]高菊生,黄晶,徐明岗,曹卫东,董春华.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根作物产量影响[J].农学学报,2012,2(02):31-34+53.
[104]杨甲华,张杨珠,高菊生,和利钊,雷盼,黄运湘,廖超林.红壤丘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03):41-45.
[105]文石林,刘强,荣湘民,董春华,高菊生,周升明.南方草食动物生产预测模型——以湖南道县为例[J].草地学报,2012,20(01):183-188.
[106]黄晶,高菊生,张杨珠,秦道珠,徐明岗.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变化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07):1889-1894.
[107]董春华,刘强,高菊生,徐明岗,文石林,曾希柏.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生育期间杂草群落特征[J].草业学报,2013,22(03):218-226.
[108]董春华,刘强,文石林,曾希柏,徐震,高菊生.磷肥和石灰对红壤白三叶草、大翼豆和圆叶决明生长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4(04):640-644.
[109]姜晓宇,高菊生,徐凤花,曹艳花,唐雪,张晓霞.水稻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分泌植物生长素能力的测定[J].微生物学报,2013,53(03):269-275.
[110]黄晶,高菊生,刘淑军,曹卫东,张杨珠.冬种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其养分吸收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3(01):88-92.
[111]高菊生,徐明岗,董春华,黄晶,曹卫东,曾希柏,文石林,聂军.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39(02):343-349.
[112]Xiao-Xia Zhang ,Ju-Sheng Gao ,Yan-Hua Cao,Xiao-Tong Ma,Ji-Zheng He(2013)Long-Term Rice and Green Manure Rotation Alters the Endophyt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the Rice Root Microb Ecol 66:917–926[长期稻稻绿肥轮作水稻根系内生细菌多样性 张晓霞,高菊生,曹艳花,马晓彤,贺纪正]生态微生物 2013(66):917–926
[113]高菊生,黄晶*,董春华,徐明岗,曾希柏,文石林: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土壤养分影响 ,土壤学报,2014,51(2):126- 136
[114]董春华,高菊生,曾希柏,刘强,徐明岗,文石林.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02):336-345. 通讯作者
[115]董春华,曾闹华,高菊生,刘强,徐明岗,文石林.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杂草生长动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24):7329-7337.
[116]高菊生,黄晶,董春华,徐明岗,曾希柏,文石林.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效养分影响[J].土壤学报,2014,51(02):314-324.
[117]董春华,曾闹华,高菊生,刘强,徐明岗,文石林.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J].中国水稻科学,2014,28(02):193-198.
[118]王秀呈,曹艳花,唐雪,马晓彤,高菊生,张晓霞.水稻内生固氮菌Herbaspirillum seropedicae DX35的筛选及其促生特性[J].微生物学报,2014,54(03):292-298.
[119]Rhizobium oryzicola sp. nov., potential plantgrowth-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rice roo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5, 65, 2931–2936 (IF5yr =2.782 3区) 共同第一(高菊生,张晓霞)-从水稻根中分离到一株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潜力的内生细菌——根瘤菌。
[120]Paenibacillus rhizoryzae sp. nov., isolated from rice rhizosphere.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5, 65, 3053–3059 (IF5yr =2.782, 3区) 共同第一(高菊生,张晓霞)-从水稻根际分离得到的根瘤类芽孢杆菌。
[121]高嵩涓, 曹卫东*,白金顺, 高菊生,黄 晶,曾闹华,常单娜,志水胜好(GAO Song-juan 1, 2* , ZHANG Ren-gang 3* , CAO Wei-dong 1, 4 , FAN Yuan-yuan 5 , GAO Ju-sheng 1, 6 , HUANG Jing 1, 6 , BAI Jin-shun 1 , ZENG Nao-hua 1 , CHANG Dan-na 1, 2 , Shimizu Katsu-yoshi 7):Long-term rice-rice-green manure rotation changing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ypical red paddy soil in South China(长期冬种绿肥改变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综合农业杂志),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 14(12): 2512–2520
[122]刘立生,徐明岗,张璐,文石林,高菊生,董春华.长期种植绿肥稻田土壤颗粒有机碳演变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06):1439-1446.
[123]董春华,曾希柏,文石林,高菊生.长期施肥对早稻产量和杂草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5,34(11):3079-3085.
[124]董春华,曾希柏,文石林,高菊生.长期施肥对红壤双季稻冬闲田春季杂草群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09):1150-1157.
[125]黄晶,张杨珠,刘淑军,高菊生.水稻产量对长期不同施肥和环境的响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11):1367-1376.
[126]黄晶,张杨珠,高菊生,张文菊,刘淑军.长期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1):3373-3380.
[127]高嵩涓,曹卫东,白金顺,高菊生,黄晶,曾闹华,常单娜,志水胜好.长期冬种绿肥改变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J].土壤学报,2015,52(04):902-910.
[128]桂党生,江煜,粱海军,伍斌,高菊生.湖南省发展绿肥的潜力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04):212-213.
[129]谢慧兰,刘霏,高菊生.祁阳县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04):146+148.
[130]Novosphingobium oryzae sp. nov., a potential plant 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rice roo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6, 66, 302–307 (IF5yr =2.782, 3区) 高菊生 共同第一 -Ovosphingobium oryzae sp. nov,一种从水稻根中分离的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潜力的内生细菌。
[131]梅旭阳,高菊生,杨学云,黄晶,蔡泽江,李冬初,王伯仁,柳开楼,徐明岗,张会民.红壤酸化及石灰改良影响冬小麦根际土壤钾的有效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06):1568-1577.
[132]黄晶,刘淑军,张会民,王晓辉,高菊生.水稻产量对双季稻-不同冬绿肥轮作及环境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08):1271-1276.
[133]董春华,曾希柏,刘强,高菊生,文石林.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晚稻产量和杂草群落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6,30(09):1815-1823.
[134]唐建军,黄智,高菊生.祁阳县油菜生产发展潜力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12):317-318.
[135]黄晶,张杨珠,徐明岗,高菊生.长期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效磷的演变特征及对磷平衡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06):1132-1141. 通讯作者
[136]黄晶,高菊生,张杨珠,曹卫东,刘淑军.紫云英还田后不同施肥下的腐解及土壤供钾特征[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01):83-88.
[137]Thirty-one years of rice-rice-green manure rotations shap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enrich beneficial bacteria. Soil Biol Biochem 2017, 104, 208-217 (IF5yr =5.419,1区) 高菊生为第三作者,(张晓霞为通讯作者)=31年的稻-稻-绿肥轮作,形成了根际微生物群落,丰富了有益菌群。 土壤生物化学
[138]陈海松,唐磊,高菊生.祁阳县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12):132-133.
[139]高嵩涓,曹卫东,白金顺,高菊生,黄晶,曾闹华,常单娜,志水胜好.湘南红壤稻田AOA-amoA、narG、nosZ基因丰度及其环境影响因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01):21-27.
[140]唐贤,陆太伟,黄晶,张旭博,高菊生,孙楠,徐明岗. 脲酶/硝化抑制剂双控下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变化特征[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8,(06):30-37.
[141]唐明心,高菊生,高学成.祁阳县七里桥镇再生稻生产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18):37+39.
[142]洪曦,高菊生,罗尊长,曾希柏,白玲玉,罗志勇,易平,陈淑平.不同施肥措施对红壤稻田氮磷平衡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01):158-166.
[143]Jusheng Gao,*。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 rice-rice-green manure cropping system in South China. Geoderma2019,353:331-339 (IF5yr =4.564,1区)通讯作者(同张卫建为并列通讯作者)-中国南方稻-稻-绿肥作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
[144]Muhammad Qaswar†, Jing Huang†, Waqas Ahmed, Shujun Liu, Dongchu Li, Lu Zhang, Lisheng Liu, Yongmei Xu, Tianfu Han, Jiangxue Du, Jusheng Gao,* Huimin Zhang,* .Substitu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Fertilizer with Green Manure (GM) Increased Yield Stability by Improving C Input and Nitrogen Recovery Efficiency in Rice Based Cropping System. Agronomy, 2019, 9, 609.(IF = 2.259, 1区)绿肥代替无机氮肥可以提高水稻种植系统的碳投入和氮肥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的稳定性。 农艺学
[145]Influence of green manure and rice straw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enzyme activities, and rice yield in red paddy soil.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IF5yr=4.662, 1区) doi.org/10.1016/j.still.2019.104428 (Online) 共同第一(同张会民为并列通讯作者)-施用绿肥和稻草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酶活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和耕作研究
[146]Jusheng Gao,*.Muhammad Qaswar†, Huang Jing†, Waqas Ahmed, Li Dongchu, Liu Shujun, Sehrish Ali, Liu Kailou, Xu Yongmei, Zhang Lu, Liu Lisheng, Gao Jusheng*, Zhang Huimin*. Long-term green manure rotations improve soi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yield sustainability and nutrient balances in acidic paddy soil under a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 Agronomy, 2019, 9, 780.- 长期绿肥轮作改善了酸性水稻土的生化特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养分平衡。 农艺学,2019,9,780。
[147]崔新卫,张杨珠,高菊生,高鹏,彭福元.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稻田土壤性质及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9,34(06):190-197.
[148]余泓,屈喜燕,高鹏,杨志长,高菊生.水稻施用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效果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9(10):40-42.
[149]刘淑军,秦道珠,黄晶,徐明岗,张会民,高菊生,张璐,刘立生.大地情怀——记刘更另院士的科学人生[J].湖北农机化,2019(12):3-5.
[150]唐贤,陆太伟,黄晶,张旭博,高菊生,孙楠,徐明岗.脲酶/硝化抑制剂双控下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变化特征[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8(06):30-37.
[151]张艳峰,李冬初,刘淑军,高菊生,秦道珠,蒋小军.不同地力条件下栽培密度对超级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4):8-12.
[152]Abdulkareem Raheem, Jun Zhang, Jing Huang, Yu Jiang, Mohammad Abubakar Siddik, Aixing Deng, Jusheng Gao, Weijian Zha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 rice-rice-green manure cropping system in South China[J]. Geoderma,2019,353:331-339,通讯作者,-中国南方稻-稻-绿肥作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 j ]。
[153]Abdu,Jusheng Gao, Weijian Zhang:Milk vetch enhances rice yield and mitigate methane emission by regulating acetoclastic and 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s通讯作者,(紫云英通过调节产醋菌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提高水稻产量和减少甲烷排放)
[154]Tao Li, Jusheng Gao, Lingyu Bai, Yanan Wang, Jing Huang, Mahendar Kumar, Xibai Zeng, Influence of green manure and rice straw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enzyme activities, and rice yield in red paddy soil,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doi.org/10.1016/j.still.2019.104428 (Online) -红壤水稻土有机碳、酶活性及水稻产量的研究(英文版) ,doi.org/10.1016/j.still.2019.104428(英文版),通讯作者
[155]董春华,刘强,高菊生*,文石林,谢桂先,曾希柏: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杂草生长动态研究, 《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450-460
[156]王旭,高鹏,雷星宇,高菊生,屈喜燕,杨志长.“天脊”土壤调理剂在湘南稻田施用效果[J].耕作与栽培,2020,40(06):22-24.
[157]宋佳,黄晶,高菊生,王亚男,吴翠霞,白玲玉,曾希柏.冬种绿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区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官能团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1,32(02):564-570.
[158]李冬初,黄晶,马常宝,薛彦东,高菊生,王伯仁,张杨珠,柳开楼,韩天富,张会民.中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06):252-258.
[159]唐治喜,高菊生,宋阿琳,王恩召,司知远,易可可,黄晶,赵士诚,范分良.用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绿肥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09):1578-1590.
[160]刘淑军,李冬初,高菊生,黄晶,余泓,李照全,文炯,张会民.长期施肥红壤稻田肥力与产量的相关性及县域验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07):1262-1272.
[161]李冬初,黄晶,马常宝,薛彦东,高菊生,王伯仁,张杨珠,柳开楼,韩天富,张会民.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2):2410-2422.
[162]高鹏,杨志长,高菊生,马晓彤,黄晶,曹卫东,张晓霞.紫云英接种根瘤菌效果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20(03):20-22.
[163]高菊生,黄晶,杨志长,曹卫东,张会民,高鹏,高学成.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稳定氮素供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03):472-480. 通讯作者
[164]张璐,黄晶,高菊生,曹卫东,高鹏,杨志长.长期绿肥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20,36(05):106-112. 通讯作者
[165]赵霞,张子强,夏振远,Kyu Kyu Thin,郭鹤宝,何山文,高菊生,张晓霞.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对水稻种子内生细菌的 影响及促生功能评价[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0(01):208-215.
[166]龙艳丽,陈畅,黄晶,高鹏,高菊生. 天脊土壤调理剂在湘南红壤旱地的应用效果[J]. 湖南农业科学,2021,(08):36-38.
[167]宫殿林,张文钊,罗尊长,高菊生,郑超,洪曦,曾希柏,董春华,程爱武,汤春纯,李荣,何运祥,毛卫华,涂赛军. 湖南省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土壤肥力长期演变特征[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06):1120-1130.
[168]刘伟民,舒业勤,夏银行,向红坤,高鹏,赵紫薇,黄晶,高菊生,张振华. 长期复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与稳定[J]. 土壤学报:2022,1-10.
[169]刘淑军,周玲红,唐利忠,李纲,高学成,黄晶,高菊生. 紫云英替代化学氮肥影响红壤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J]. 土壤与作物,2023,12(01):25-33.
发表会议论文:
[1]张晓霞;高菊生;曹艳花;曹卫东;姜晓宇;唐雪;姜瑞波. 长期稻-稻-紫云英绿肥轮作对水稻内生细菌及功能特性研究[C]. 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2012:178-179.
[2]董春华;刘强;高菊生;文石林;谢桂先;曾希柏.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杂草生长动态研究[C]. 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2:470-480.
[3]高菊生; 徐明岗; 秦道珠. 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C].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2008:213-216.
所获荣誉:
1. 1997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文明职工”荣誉称号。
2. 2003年至2005年获“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3. 2009年获祁阳县优秀政协委员荣誉称号。
4. 2010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优秀职工”荣誉称号。
5. 2012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所获奖励:
1. 2009年,参加研究的“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 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7完成人,证书号:2009-J-251-2-08-R07)。
2. 参加研究的“我国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 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级证书,证书号:2018-J-25101-2-06-D01-R04)
3.参加研究的“瘠薄土壤熟化过程及定向快速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2-2013 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第2完成人,证书号:KJ2013-R2-026-02);
4.参加研究的“南方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获2012年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2完成人,证书号:2012-1-07-R12);
5.参加研究的“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获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12完成人,证书号:KJ2013-R1-021-12);
6.参加研究的“豆科决明属草种选育及其在南方红壤山地生态修复中集成应用 ”获2015年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第6完成人,证书编号:KJ2015-R2-039-06);
7.参加研究的“红壤双季稻田肥力提升机制与关键技术 ”获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第2完成人,证书编号:KJ2015-R2-039-06);
8.参加研究的“红壤双季稻田肥力提升机制与关键技术 ”获202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证书编号:20214110-J2-111-R03)。
9.2003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10.2006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1.2007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2.2007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13.2008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14.2013 年获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中国网报道:
2023-10-08 16:27:27
前言:红壤是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14个省份,约2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2%。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粘性重,容易板结,如不进行改良,将变成“红色荒漠”。 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研究员高菊生,坚守39年,与长期定位试验打交道,每天起床首件事就是去田间走一走。田间观测、记录、取样、室内分析、资料整理……成为高菊生每天的日常工作。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干的看似平凡实不平凡的工作,一干39年。绿了红土地,白了少年头!
39年坚守,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祁阳站的试验田里,每隔一段距离就见竖起一些碑牌,上面写着“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1975年开始)、“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1982年开始)、“绿肥替代化肥效果定位试验”(2008年开始)、“绿肥稻草还田效果定位试验”(2012年开始)、“经济绿肥培肥效果定位试验”(2016年开始)……字样,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以下简称“祁阳站”)长期定位试验的缩影。高菊生自1984年到“祁阳站”工作以来,一直与这些长期定位试验打交道,到今年仅仅39年。
高菊生在田间观察水稻试验
农业科研成果是“时间上开出的花朵”,农业科技创新贵在坚持。高菊生39年的坚持,祁阳站成为全国拥有长期定位试验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数据积累最完整的农业综合观测站。祁阳站2001年首批进入国家野外台站;2005年集体当选为“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 2006年被中央宣传部和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2007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授予“扎根红土的科技先锋”的荣誉称号;2008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现代农业水稻产业体系试验站;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祁阳站精神”被列为农业部系统“三种精神”之一、全国农业战线“三面旗帜”之一;“执着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被誉为农业农村部“三种精神”(北大荒精神、南沙精神、祁阳站精神);2013年获“全国农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体系试验站(全国18个站之一);2019年成为农业农村部“五有”(土地、机构、编制、岗位、经费)野外观测站的典范;2020年进入首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农业农村部)。
长期监测结果为《国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酸性土壤改良评价技术规范》等规划实施和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为湖南省恢复和发展绿肥、化肥农药减施提供决策依据。2012年湖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关于恢复发展绿肥生产的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湘政办发〔2012〕108号】,有力推动了湖南绿肥生产发展。
2015年利用长期试验结果向农业农村部建议:“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稻田,大力发展绿肥生产” ,引起了农业农村部余欣荣副部长高度重视和批示。
39年坚守,为大地增“绿”,为稻田培肥,足迹遍布湘南桂北
高菊生研究员自2008年开始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湘南桂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项目、2017年被农业农村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以来,在国家绿肥首席科学家曹卫东研究员的指导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稻田先后开展“绿肥替、代化肥(氮肥)效果”、“绿肥和稻草还田效果”、“经济绿肥培肥效果研”等定位试验。通过研究,结果表明:绿肥还田主要通过增加碳输入、氮吸收、土壤碱解氮、有机碳含量、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来培肥土壤及维持水稻高产和稳产。绿肥(紫云英)还田(翻压鲜重1500kg/667m2)可以替代20%~40%化学氮肥(水稻减少20%~40%化学氮肥产量不降低)。冬季绿肥还田和绿肥替代20%~40%化学氮肥后,与冬闲相比较,水稻氮素回收率能提高69%~117%。冬种紫云英配合双季稻全年稻草还田较紫云英或稻草单一方式还田,土壤C/N能够提高1.5%~14.6%,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0.25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39年来,始终坚持“抓生产问题,做基础工作;用先进手段,攻薄弱环节;得综合成果,出专门人才”。做好科研(基础研究)的同时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为了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大地增“绿”,为稻田培肥,为农民增收,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惠及农户家”。近10年来在湘南、桂北推广绿肥360万亩,增收1.26亿元。2019年,根据南方双季稻区各地区水稻生产特点,集成机械播种、机械开沟、春季绿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盛花期机械翻压等绿肥丰产轻简化关键技术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进行示范推广。在湖南永州市的祁阳县、东安县、冷水滩区和衡阳市的祁东县、衡阳县构建“稻-稻-肥”、“稻-再生稻-肥”、“冬季绿肥(留种)+一季稻”等主推清洁生产模式。通过 “稻-稻-肥”模式可减少化肥用量15%~25%、水稻产量增幅在5%~15%之间,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提高约0.1个等级。“稻-再生稻-肥”模式,通过紫云英还田途径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来提高再生稻米附加值,每亩可增效约500元。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增产增效。试验站积极向各示范县(区)各级领导、部门介绍“绿肥+”产业的理念和成功案例,充分展示新时代绿肥产业的发展契机。各示范县(区)推进绿肥产业发展的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试验站关于绿肥品种筛选搭配、田间综合管理措施、延长产业链等相关建议均写入《祁阳县2019年绿肥生产工作方案》和《东安县2019年秋冬种生产工作实施方案》等政府文件。本年度共进行技术培训10次,培训种植大户和农技人员300余人,组织专题调研和现场观摩6次。通过系列培训和宣传,区域绿肥推广面积逐年增加。祁阳县、东安县的秋冬绿肥播种面积分别由2017年的17.5万亩、16万亩,2019年分别增加到22.5万亩、19.05万亩。
39年坚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39年来曾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42篇(其中:作者或通讯作者66篇);主编《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红壤稻区绿施肥效应及机制》3部、参编《农田土壤培肥》等专著6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委员,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2012年被聘为湖南省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代表,2019年当选永州市农学会副理事长。2021年当选永州市第六届代表......而这些成绩和荣誉,正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菊生39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
39年坚守,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1995年,中共祁阳县委、祁阳县人民政府在中国农科院红壤站建站三十五周年碑文中写道:“……三湘四水,印上了他们的串串足迹,大地可以作证;寒来暑往,刻下了他们脸上的条条皱纹,时间可以作证;田间地头,回响着他们的循循善诱,人们可以作证;奖状证书,闪耀着醉人的熠熠光辉,历史可以作证!……”碑文中“四个作证”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所做工作的肯定!
新时代弘扬和传承“祁阳站精神”,要扎实做好“三个坚守、四个创新”(坚守敬农致用,坚守清贫和寂寞,坚守甘为人梯;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创新理念引领发展,创新技术装备建设,创新机制推动改革)。
39年的坚守,为的是让红壤培肥、大地增“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39年的坚守,正是“执着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祁阳站精神”的最佳诠释。星光不负追梦人,长期定位试验好比时间上开出的“花朵”,现在正竞相开放,绿肥也已让大地“生金”。新时代,一定要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和现代农业的舞台上展示绿肥新风采。
高菊生简介: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曾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42篇;主编《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红壤稻区绿施肥效应及机制》3部;参编专著6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委员,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2012年被聘为湖南省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代表,2019年当选永州市农学会副理事长。2021年当选永州市第六届代表。
(推广)
原文链接: http://zjnews.china.com.cn/yuanchuan/2023-10-08/393528.html
湖南日报报道:
2020-05-31 06:51
↑5月29日,高菊生向记者展示多年来收集的土壤样本。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跃兵 摄
5月29日,东安县鹿马桥镇水溪村300多亩红壤水田,禾苗郁郁葱葱。种粮大户曹富敏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在这片水田因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耕层变浅,水稻减产。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高级农艺师、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试验站站长高菊生,会同东安县土肥站科技人员,指导他种植紫云英改良土壤,去年每亩增收约500元。
去年底,曹富敏的儿子曹贵知见种田赚钱,返乡流转1000亩水田种植紫云英,发展水稻生产。如今,村民们也纷纷种植紫云英,全村今年新增2000亩紫云英。
现年56岁的高菊生,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研究“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他在这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探索用绿肥、有机肥等综合培肥措施改良红壤、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为一句承诺坚守36载
红壤是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14个省份,约2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2%。因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粘性重,容易板结,如不进行改良,将变成“红色荒漠”。
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一批科技工作者来到祁阳县文富市镇官山坪村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开始艰辛探索。
在祁阳红壤实验站试验田,每隔一段有竖起的碑牌。其中两处碑牌特别醒目,上面用中、英文刻着几行大字——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 (1975年开始)、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1982年开始)。这是全国最早、从未间断过的农业长期定位试验之一。
高菊生1984年从农校毕业后,即在站里从事“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等4项长期定位试验。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下来?高菊生说:“为了一句承诺!”
我国著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家、土壤肥料长期定位监测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祁阳红壤实验站第一任站长刘更另,从28岁到54岁坚守在祁阳红壤实验站开展科学研究,他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1984年底,刘更另调往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临走前的晚上,他把高菊生叫到房间,语重心长地说:“小高,长期定位试验很重要。你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看到曙光!”高菊生点头答应。
转眼到了1999年,全国科研单位体制改革,祁阳红壤实验站科研经费、工资都无法保障。科研人员纷纷想办法“养活自己”。那一年,高菊生在祁阳县城开了一家农资经营服务部,由于他农业科技过硬,服务周到,不到两个月赚了近万元。
一天下午,高菊生店里的电话铃急促响起,刘更另院士在电话里问他:“小高,听说今年站里的长期定位试验停了,是真的吗?”
高菊生心头一惊:刘院士怎么找到了自己的电话?犹豫片刻,连忙“打圆场”:“今年春旱严重,站里缺水育不了秧,只好把秧育在附近村民的责任田里,正准备插秧。”
放下电话,高菊生羞愧难当,他想,我怎么忘了老站长的嘱咐,把工作耽误了?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把长期定位试验坚持下去。
第二天一大早,高菊生回到实验站,自掏腰包从附近村庄买来中稻秧苗,移栽到试验田里。
不久后,高菊生转让了农资经营服务部,一心一意搞科研。
后来,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下拨了5万元科研经费,高菊生精打细算,用这笔钱坚持了5年的科研工作。
“把脉”红壤低产“病因”
高菊生介绍,刘更另院士常说,搞土壤研究是让“时间开花”。因为,红壤肥力变化短时间内不明显,经历长时间才会出差异,科研人员要通过长年观察、分析,才能找到其变贫瘠的原因,因“病”施策。
祁阳红壤实验站有一处试验田,被分隔成多个相同面积的方格,方格内的深坑是不同类型的红壤土。这是刘更另院士1982年布置的“生土熟化过程研究”长期定位试验。
从1984年起,高菊生等在这里对三种红壤主要类型:四纪红土、花岗岩红壤、紫色土,进行作物产量变化及不同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等研究。
漫长的26年过去,他们发现,四纪红土、花岗岩红壤连续25年施用化肥氮磷钾后,农作物长势很差甚至绝产。
必须提出相应解决方案!高菊生等通过分析土壤成分,对比大量相关数据,并反复进行田间试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即通过秸秆还土、种植绿肥,提升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通透性,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性,达到改良红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这项题为“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的科研项目,荣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传统教科书认为,长期施用含硫酸根的肥料,会造成水稻硫化氢中毒、黑根、僵苗,影响产量。而高菊生和同事们通过长期研究发现,施用含硫酸根(硫酸铵、硫酸钾)肥料和氯根(氯化铵、氯化钾)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难道教科书有误?于是,他们开始长达30年的长期专项对比研究试验。
通过综合分析多年数据,高菊生等得出了试验结果:这一现象在南方地区的高岸稻田并不常见,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
星光不负追梦人!高菊生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142篇论文;主编《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等3部专著,参编《农田土壤培肥》等6部专著。获得16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荣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
用紫云英为红壤“施治”
种植绿肥有利于改良红壤,可是,我国有多种绿肥品种,哪一种绿肥更有利于改良南方地区红壤呢?高菊生等通过多年对比试验,发现紫云英比较适合。
之前,因为把紫云英翻压到泥土中的用量不当等原因,造成土壤碳氮比例不协调,使水稻早期长势过旺,到了后期,却贪青晚熟,空秕率高,从而减产。
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08年起,高菊生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湘南桂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项目,开展“绿肥替代化肥(氮肥)效果”研究。
高菊生在田间按照试验要求种下紫云英。白天,他在田间观察、查看长势,记录相关数据;晚上,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归纳数据,仔细分析,认真思考,经常加班到凌晨。同事们都说,半夜醒来,常见他的办公室还灯火通明。
2015年初春,连日大雨,高菊生在田间观察时,被大雨淋湿,当晚发烧。可是为了掌握紫云英生长的关键数据,第二天一大早,高菊生又出现在田间。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抽空到文富市镇卫生院拿了点药,强撑着完成了相关试验。
当年,高菊生等利用长期试验结果向原农业部建议:“减少化肥用量, 增加有机肥投入,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稻田,大力发展绿肥生产。”这引起了原农业部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菊生通过研究发现,在每亩水田里,把1500公斤左右紫云英(鲜重)翻压到泥土中,可以减少20%至40%的氮肥施用量,而水稻产量普遍增产5%至15%,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提高约0.1个等级。并掌握了根据南方双季稻区各地区水稻生产特点,实施“机械播种、机械开沟、春季绿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盛花期机械翻压”绿肥丰产轻简化关键技术,方便群众规范种植。
2017年,高菊生被原农业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在湘南稻区继续开展绿肥相关试验,创建示范基地,推广种植绿肥。
让大地“生金”
推广农业科研成果,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这是高菊生从事农业科研的最终目标。近年,他努力推广绿肥(紫云英)改善土地肥力、提高耕地质量的科研成果,推动新农村建设。
2017年,高菊生在祁阳县大村甸镇显塘村蹲点,发现村民们施用化肥的量一年比一年多,有些土壤已经开始板结,连忙找到种粮大户罗庚生,建议他们种植紫云英。
罗庚生将信将疑,为此,高菊生反复讲解种植紫云英的好处,承诺全程指导他种植,还表示,要是不能增收,他负责赔偿。
最后,罗庚生决定试一试。为了把这一示范点办好,高菊生吃住在村里,全程参与播种、管理、翻压紫云英。
早稻收割后,罗庚生一算细账,发现不但节省了购买化肥的资金,还因为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肥力提升,产出的大米米质好,售价高于同期大米的价格。这种“稻-稻-肥”种植模式,很快在全村推广开来。
高菊生“趁热打铁”向村支两委建议,进一步开发紫云英的综合效益。见村民们不解,高菊生耐心地教授科普知识:紫云英的嫩尖是一种可口的蔬菜;在紫云英盛花期,可发展乡村旅游;紫云英蜂蜜品质优良,还可发展蜜蜂养殖。
村民们茅塞顿开,把村里紫云英“花海”与村庄自然景观,拍成视频、图片,发到网络上,前来旅游休闲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也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大家把紫云英的嫩尖卖到城里,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喜欢。养蜂业迅速发展,紫云英蜂蜜需要提前预订。
近年,高菊生的足迹遍及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多个县区,推广种植紫云英,增效明显。2017年以来,在永州市祁阳、东安、冷水滩和衡阳市祁东、衡阳等5县(区),累计推广种植紫云英360万亩,增加收入1.26亿元。
东安县井头圩镇大义村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负责人、东安县土肥站站长李卉芳对记者说,去年,基地1000多亩稻田全部种植紫云英,每亩早稻少施用6至7.5公斤尿素和2.5至3公斤复合肥,而稻谷亩产增加50多公斤。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中国科技人才报道:
2022-07-11
摘要:红壤是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14个省份,约2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2%。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粘性重,容易板结,如不进行改良,将变成“红色荒漠”。
绿肥是用绿色植物体制成的肥料,绿肥是一种养分完全的生物肥源,绿肥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各种绿肥的幼嫩茎叶,含有丰富的养分,一旦在土壤中腐解,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和各种微量元素。每千公斤绿肥鲜草,一般可供出氮素6.3公斤,磷素1.3公斤,钾素5公斤,相当于13.7公斤尿素,6公斤过磷酸钙和10公斤硫酸钾。
关键词:红壤;绿肥还田;改土培肥;农业绿色发展
引言:紫云英又名红花草子,是豆科越年生草本植物。是南方稻田最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鲜草含氮0.4%、含磷0.11%、含钾0.35%;紫云英干草含粗蛋白质24%、粗脂肪4.7%、粗纤维15.6%、灰分7.6%。它不仅是优质的有机肥,还是牲畜的好饲料。因此,种植紫云英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绿肥培肥基础研究,为国家和地方农业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祁阳站是绿肥科研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为改良低产水稻土,就提出了“磷肥治标,绿肥治本”改良低产水稻土策略,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冬干鸭屎泥水稻坐秋及低产田改良的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从而为南方稻区绿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刘更另院士率先在祁阳站红壤稻田布置了稻稻绿肥轮作定位试验,开创了绿肥定位试验的先河!国家绿肥体系祁阳综合试验站站长高菊生从1984年参加工作起在老一辈科学家刘更另院士的指导下开展稻稻绿肥轮作在改土培肥、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39年(1982-2021)的研究过程,明确了中国南方稻田不同双季稻-绿肥轮作下水稻产量、肥力变化特征:长期稻稻绿肥轮作能培肥地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64%~73%和106%~146%,提高水稻产量16%~25%。冬种绿肥尤以紫云英效果最好,增产效果最明显、近30年的增幅最大。
高菊生研究员自2008年开始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湘南桂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项目、2017年被农业农村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以来,在国家绿肥首席科学家曹卫东研究员的指导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稻田先后开展“绿肥替代化肥(氮肥)效果”“绿肥和稻草还田效果”“经济绿肥培肥效果”等定位试验。通过研究结果表明:绿肥还田主要通过增加碳输入、氮吸收、土壤碱解氮、有机碳含量、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来培肥土壤及维持水稻高产和稳产。绿肥(紫云英)还田(翻压鲜重1500kg/667m2)可以替代20%~40%化学氮肥(水稻减少20%~40%化学氮肥产量不降低)。冬季绿肥还田和绿肥替代20%~40%化学氮肥后,与冬闲相比较,水稻氮素回收率能提高69%~117%。冬种紫云英配合双季稻全年稻草还田较紫云英或稻草单一方式还田,土壤C/N能够提高1.5%~14.6%,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0.25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二.创建绿肥示范基地,大力推广种植绿肥,为“大地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贡献
2017年,高菊生深入祁阳县大村甸镇显塘村调研时发现村民们施用化肥的量一年比一年多,有些土壤已经开始板结,连忙找到种粮大户罗庚生,建议他们种植紫云英。罗庚生将信将疑,为此,高菊生反复讲解种植紫云英的好处,承诺全程指导他种植,还表示要是不能增收,他负责赔偿。最后,罗庚生决定试一试。为了把这一示范点办好,高菊生吃住在村里,全程参与播种、管理、翻压紫云英。
早稻收割后,罗庚生一算细账,发现不但节省了购买化肥的资金,还因为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肥力提升,产出的大米米质好,售价高于同期大米的价格。这种“稻-稻-肥”种植模式,很快在全村推广开来。
东安县井头圩镇大义村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负责人、东安县土肥站站长李卉芳介绍:2018年基地1000多亩稻田全部种植紫云英,每亩早稻少施用6至7.5公斤尿素和2.5至3公斤复合肥,而稻谷亩产增加50多公斤。
高菊生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与地方协同,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湖南永州地区的祁阳市、东安全县、冷水滩区和衡阳地区的衡阳县、祁东县等5个绿肥示范基地。以“绿肥+”清洁稻米为抓手,探索“绿肥+”稻米、水果、蜂蜜、生态观光等产业模式,服务乡村振兴。通过“稻-稻-肥”模式可减少化肥用量15%~25%、水稻产量增幅在5%~15%之间,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提高约0.1个等级。“稻-再生稻-肥”模式,通过紫云英还田途径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来提高再生稻米附加值,每亩可增效约500元。在
高菊生研究员团队的努力下,示范区域绿肥推广面积逐年增加。祁阳县、东安县的秋冬绿肥播种面积分别由2017年17.5万亩、16万亩,2019年分别增加到22.5万亩、19.05万亩。近10余年来,高菊生的足迹遍及湘南、桂北多个县区,累计推广种植紫云英360万亩,增加收入1.26亿元。
通过发展绿肥生产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紫云英“花海”与村庄自然景观,拍成视频、图片,发到网络上,前来旅游休闲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也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大家把紫云英的嫩尖卖到城里,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喜欢。养蜂业迅速发展,紫云英蜂蜜需要提前预订。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三.结语
科研无止境,创新正当时展望未来,高菊生斗志昂扬,为了实现“绿色农业”和“让国人吃的健康”的目标、充分发挥绿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南方酸性土壤和北方盐碱地改良“农田必须是良田”等方面的作用,奋斗创新,永不懈怠。他也将继往开来,积极开拓,力争通过不断创新,为我国的“绿色农业”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紫云英之花开遍湘南大地!
从40年前不同冬季绿肥定位试验开始,高菊生一直做为绿肥定位试验的守护者、绿肥科研一线的奉献者和绿肥产业发展的传播者。40余年的坚守,正是“执着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祁阳站精神”的最佳诠释。星光不负追梦人,长期定位试验好比时间上开出的“花朵”,现在正竞相开放,绿肥也已让大地“生金”。新时代,一定要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和现代农业的舞台上展示绿肥新风采。
专家简介:高菊生,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曾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42篇;主编《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红壤稻区绿施肥效应及机制》3部;参编专著6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2012年被聘为湖南省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9年当选永州市农学会副理事长。2021年当选永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原文链接:https://www.g3mv.com/thesis/view/6124875
中国科学网报道:
发表时间 2020-03-28
编者按:创新是科研的灵魂。社会进步离不开科研成果的创新,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创新成果的运用更是关键因素。当前,我国人民已经处于从“吃的饱”向“吃的好”、“吃的健康”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科研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健康”,就成为摆在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高级农艺师高菊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开拓创新,为解决这一问题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答卷。
时代在变,农村在变,但“以研为本”的宗旨没有变
在祁阳站的试验田里,每隔一段距离就见竖起一些碑牌,上面写着“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1975年开始)、“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1982年开始)、“绿肥替代化肥效果定位试验”(2008年开始)......字样,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以下简称“祁阳站”)长期定位试验的缩影。高菊生自1984年到“祁阳站”工作以来,一直与这些长期定位试验打交道,到今年仅仅36年。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每年干的是看似平凡实不平凡的工作......绿了红土地,白了少年头!农业科研成果是“时间上开出的花朵”,农业科技创新贵在坚持。高菊生36年的坚持,祁阳站成为全国拥有长期定位试验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数据积累最完整的农业综合观测站,成为农业农村部2019年“五有”(土地、机构、编制、岗位、经费)野外观测站的典范,为农业长期发展战略和政府决策提供了基础支撑和科学依据。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36年来,高菊生曾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16篇;主编《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红壤稻区绿施肥效应及机制》3部、参编《农田土壤培肥》等专著6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1997年被评为所“文明职工”;2003-2005年,被评为“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09年被评为祁阳县优秀政协委员。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 2011年当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工会主席,2012年被评为“中国农科院红壤站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聘为湖南省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2013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优秀职工”。 2015年9月被聘请为“湖南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专家指导组成员”; 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7年被农业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2018年当选湖南省土壤学会理事;2019年当选永州市农学会副理事长......这些成绩和荣誉,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菊生36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
为了大地增“绿”,为了稻田培肥,足迹遍布湘南桂北
高菊生自2008年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湖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2011年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湘南桂北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 、2017年被农业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以来,在湘南、桂北推广绿肥115500hm2,增效益3308万元。2012年湖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关于恢复发展绿肥生产的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湘政办发〔2012〕108号】,有力推动了湖南绿肥生产发展。2015年利用长期试验结果向农业农村部建议:“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稻田,大力发展绿肥生产” ,引起了农业农村部余欣荣副部长高度重视和批示。2019年,根据南方双季稻区各地区水稻生产特点,集成机械播种、机械开沟、春季绿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盛花期机械翻压等绿肥丰产轻简化关键技术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进行示范推广。在湖南永州市的祁阳县、东安县、冷水滩区和衡阳市的祁东县、衡阳县构建“稻-稻-肥”、“稻-再生稻-肥”、“冬季绿肥(留种)+一季稻”等主推清洁生产模式。通过 “稻-稻-肥”模式可减少化肥用量15%~25%、水稻产量增幅在5%~15%之间,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提高约0.1个等级。“稻-再生稻-肥”模式,通过紫云英还田途径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来提高再生稻米附加值,每亩可增效约500元。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增产增效。试验站积极向各示范县(区)各级领导、部门介绍“绿肥+”产业的理念和成功案例,充分展示新时代绿肥产业的发展契机。各示范县(区)推进绿肥产业发展的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试验站关于绿肥品种筛选搭配、田间综合管理措施、延长产业链等相关建议均写入《祁阳县2019年绿肥生产工作方案》和《东安县2019年秋冬种生产工作实施方案》等政府文件。本年度共进行技术培训10次,培训种植大户和农技人员300余人,组织专题调研和现场观摩6次。通过系列培训和宣传,区域绿肥推广面积逐年增加。祁阳县、东安县的秋冬绿肥播种面积分别由2017年的17.5万亩、16万亩,2019年分别增加到22.5万亩、19.05万亩。
在进行示范推广的同时,高菊生还开展绿肥替代化肥、稻草与紫云英配合还田模式、经济绿肥培肥效果等基础研究。通过研究,结果表明:绿肥还田主要通过增加碳输入、氮吸收、土壤碱解氮、有机碳含量、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来培肥土壤及维持水稻高产和稳产。绿肥(紫云英)还田(翻压鲜重1500kg/667m2)可以替代20%~40%化学氮肥(水稻减少20%~40%化学氮肥产量不降低)。冬季绿肥还田和绿肥替代20%~40%化学氮肥后,与冬闲相比较,水稻氮素回收率能提高69%~117%。冬种紫云英配合双季稻全年稻草还田较紫云英或稻草单一方式还田,土壤C/N能够提高1.5%~14.6%,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0.25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科研无止境,创新正当时。展望未来,高菊生斗志昂扬,为了实现“绿色农业”和“让国人吃的健康”的目标,奋斗创新,永不懈怠。他也将继往开来,积极开拓,力争通过不断创新,为我国的“绿色农业”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媒体报道:
发表时间 2017-10-23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动力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孜孜不倦的求新欲望和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正如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我从事科学研究完全是出于一种不可遏制的想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别无其他动机”。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高级农艺师高菊生同志正是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永不满足的求新欲望,不断激发他去探索成功之路,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菊生,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出生于1963年12月,湖南省祁阳人,高级农艺师。1984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红壤生土熟化过程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制度、草山草坡改良研究、红壤退化恢复与重建等项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主持或参加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湖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200803029-09-03)、“湘南桂北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 (201103005-01-06)、“粮食主产区土壤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203030-07-05)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16项;曾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16篇;主编《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科学出版社出版,2017)、《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2部,参编《农田土壤培肥》等专著6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湘、桂推广绿肥115500hm2,增效益3308万元。近10年来,在湖南推广新技术16项、新品种30个。1997年被评为所“文明职工”;2003-2005年,被评为“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09年被评为祁阳县优秀政协委员。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 2011年当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工会主席,2012年被评为“中国农科院红壤站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聘为湖南省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2013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优秀职工”。 2015年利用长期试验结果向农业部建议:“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稻田,大力发展绿肥生产” 引起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高度重视和批示。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7年被农业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
情系红壤,服务“三农”
对土壤肥力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每一个农业科学家的共识,然而,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国地大物博,尤其是分布南方的14省、总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的红壤地区,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产粮却达到全国总产的44.5%,茶、丝、糖为93%,肉类占到全国总产的54%,可以说是我国粮食、经济作物和肉类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高菊生1984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工作。30多年来,主要从事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红壤生土熟化过程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制度、草山草坡改良研究、红壤退化恢复与重建等项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多项可喜的科研成果,发挥出良好的实际效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不俗的贡献。
高菊生凭着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长期定位观测,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自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坚持不懈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坚持“抓生产问题,做基础工作;用先进手段,攻薄弱环节;得综合成果,出专门人才”的方针。
在历年出版的农学报刊上,可见高菊生写下的诸多篇农学论文: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影响;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杂草生长动态的影响,等等。这些长期试验可以很好回答短期试验无法回答的问题,并可以揭示土壤至作物体系中养分的循环和平衡,寻求出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最佳途径。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才能对连续施肥过程中土壤养分的消耗或累积情况及气象因子对肥效的变化规律进行较准确的研究,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施肥系统和应对策略。
土壤改良任务极其艰巨,科研工作者们只有充分掌握土壤生土熟化过程,明确机理变化成因,了解其发展潜力,才能因地制宜,获得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在祁阳站的试验田里,每隔一段距离就见竖起一些碑牌,上面写着“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水稻综合因子长期定位试验”的字样,这是红壤站长期定位试验的缩影。
凭借实践出真知,以及40年不懈的试验观测结果,高菊生坚定地回答了土壤肥料科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理论问题:“长期施用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并没有对水稻产生毒害,相反,施用硫酸根离子肥料,稻米的营养成分有了很大的改善,对水稻品质改善有好处。”
这样的长期试验,在祁阳站有6个,除最长的稻田阴离子长期试验有40余年历史外,大多数水田、旱地、生态恢复长期定位试验均有30年以上的历史记录,最短的长期定位试验都超过10年以上。水稻几十年在品质和产量上的变化特征及成因,高菊生是知之甚详,他比大多数农民还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能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回答、处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在难于运用现代化设备和创新发展的田间地头,高菊生早已把自己锻造成一部敏锐的机器,多年来不放松对农作物生长适性的观察,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演变模式,逐步集成信息的采集和综合管理;在化学肥料的运用上,他主张先深入了解各种化学肥料对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以及不同施肥模式下对农作物品质的变化特征。长期的研究、积累,他阐述的农学知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当是高人一筹。
在没有固定研究经费的条件下, 他克服种种困难,淡薄名利,一心将老一辈科学家刘更另院士从1975年布置的一批长期试验任务坚持了三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发表论文100余篇,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科研工作所遇到的艰难处境,他说:“每当想到站里前辈们的付出,想到‘把实验站打造成中国的洛桑’的梦想,想到守着贫瘠的红土地的农民,以及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我们就有了长期坚持下去的动力;也因为这一份坚守,我们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创新研究,成果丰硕
高菊生除了紧盯水稻产量和土壤培肥等因素外,对闲置的草山坡地也进行了着力的研究,他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宝贵的土地资源,想方设法让农业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根据自己科学试验和掌握的实际经验,他于2005年在《湖南农业科学》发表了“湘南红壤丘陵区草山草坡改良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的科学论文。
2009年,高菊生以“政协委员”的名义向祁阳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充分利用冬闲稻田,大力发展绿肥生产”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采纳。近10年来,推广新技术8项、新品种20个,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余人。他将自己丰富的经验梳理并加以总结,播撒到这些特殊的人群和荒地上,替技术欠缺的人们和贫瘠的土地逐渐找回自信。
2007年10月,高菊生利用长期试验结果(长期26年施用NPK化肥,红壤旱地种植豆科和禾本科作物几乎绝产)向湖南省人大农业立法委员会提出了“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的建议,引起了湖南省人大的高度重视。他的赤胆忠心总是停留在农业关键领域。近10年来,他主持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湘南桂北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粮食主产区土壤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课题3项,参加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中低产稻田有机质提升及淹育瘠薄稻田定向培育技术” 等科研课题6项。
几十年来,高菊生先后和同行一起取得6项专利技术以及众多科研成果。其中,“红壤旱地肥力退化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 获2007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 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获2012-2013年度农业部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3年参加研究的“瘠薄土壤熟化过程及定向快速培肥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农业部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等,让几千年的农业事业在他身上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2008年,农业部财务司副司长邓庆海考察了祁阳站长期实验田,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也考察了此实验田,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薛亮也来到祁阳站长期实验田,2015年湖南省农委主任刘宗林、永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蒋善生、祁阳县委书记魏湘江一行人也考察了高菊生管理的祁阳站长期定位试验,他们均对他长期坚持几十年和对我国农业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科研数据给予了高度评价。
长期试验贵在坚持,难在坚持!当今之世,各行各业,要想有所发展和建树,都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创新。三十多年来,高菊生常年以农村基地为家,以农民朋友为伴,在其研究领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积极创新,为我国南方广大红壤地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春华秋实,辛勤耕耘结出的累累硕果,就是对其三十余年辛劳的最好报答,众多荣誉的取得也是对其创新成果的最佳肯定。正如祁阳县人民政府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建站35周年纪念碑文所写的:三湘四水,印上了他们的串串足迹,大地可以作证;寒来暑往,刻下了他们脸上的条条皱纹,时间可以作证;田间地头,回响着他们的循循善诱,人民可以作证;奖状证书,闪耀着醉人的熠熠光辉,历史可以作证!
媒体报道:
高菊生,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出生于1963年12月,湖南祁阳人,高级农艺师,工会主席。1984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水稻长期定位试验和农业技术推广。发表论文98篇(其中本人第一作者36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1997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文明职工”;2003—2005年,被评为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09年被评为祁阳县“优秀政协委员”。
长期坚守,以站为家
当代科学特别强调原创性,连续性。“长期实验可以回答许多短期实验回答不了的问题”,在现在的科研界,已经成了许多科学家的共识。但长期实验“贵在坚持”。
自从1984年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就与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结了缘,到现在为止,已经28个年头了。来站工作28年就将长期试验坚持了28年(长期试验除了水稻阴离子试验开始于1975年外,其余均开始于1982年)。由于长期试验需要连续性,每年在站工作280以上。我现在回想2005年湖南省各大新闻媒体按照省委宣传部指示,将“祁阳站精神”集中报道,现场采访的一段往事:当时有个记者要就长期试验采访我,她提的问题是“据了解,我们国家许多长期试验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支持而中断了,你是怎么克服困难把长期试验坚持至今,为祁阳站打造‘中国洛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当时做了简单回答:这是我——一个农业科研工作者应该做的。说完我就去忙外面的试验了。中午回来,她还在等着我。她笑着对我说:“高老师,能不能就上午那个问题详细谈谈你的体会或感想”?我被她的这种敬业精神感动了。我说:“一是刘更另院士的嘱托给了我坚持的信心。1984年来站工作不到一个月,刘更另院士就把长期试验的重任交给了我。一天晚上,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小高,长期试验很重要,但长期坚持不容易,也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你也要把长期试验坚持下去!只要长期坚持,总有一天会看到曙光!”因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想起刘更另院士对我的嘱托,就再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清楚记得:1999年最困难的时候,当时站上工资发不出来,科研经费十分短缺,长期试验面临中断的危险,我用自己的工资先垫付把种子、肥料买回来,还是把长期试验坚持了下来(尽管当年只种了一季)。二是农民朴实的感情给了我坚持的决心。2002年,我在站周围的文富市镇排林村布置了水稻试验。一天中午,同农民一起插秧,到下午一点才插完,农民留我在他家吃饭。吃饭时,他把最好的菜让给我吃,自己却吃些剩菜剩饭。我想:我们平时的生活比农民好,国家每个月还发了工资。农业要发展,农民需要农业技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农民服务?
以研为本,服务“三农”
1984年来站工作时,自己只有中专学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自己两次去湖南农业大学进修学习。通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获得了湖南农业大学颁发的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学历。自1984年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始终坚持“抓生产问题,做基础工作;用先进手段,攻薄弱环节;得综合成果,出专专门人才”。来站工作28年来,主持了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湖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200803029-09-03)。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东南丘陵区持续高效及农林复合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长期施肥红壤质量演变规律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红壤丘陵区草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和优良牧草示范推广、“南方旱稻高产技术体系”研究、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题—“红壤旱地肥力退化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南贫瘠红壤与水稻土地力提升关键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2006BAD05B09)研究、“长江中下游水稻土区沃土技术模式与示范”(2006BAD25B07)研究。参加了中国农科院院长基金(A9703-16)和所长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长期不同施肥红壤肥力变化特征”(2007-15)、“长期施用不同阴离子肥料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演变特征(2008-4)研究。2007年10月,利用长期试验结果(长期26年施用NPK化肥,红壤旱地种植豆科和禾本科作物几乎绝产)向湖南省人大农业立法委员会提出了“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的建议,引起了湖南省人大的高度重视。2009年向祁阳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充分利用冬闲稻田,大力发展绿肥生产”的建议,引起了祁阳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曾先后在《生态学报》、《中国水稻科学》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本人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6篇。主编《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一部,参编《红壤特性与高效利用》等专著四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推广新技术6项、新品种20个,农业技术讲座30余次。
“为了大地的丰收”,再苦再累终不悔
“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增效”!始终坚持“论文在大地上,成果惠及千万家。”参加工作28年来,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田间地头,从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每当为农民解决一个生产问题时心中总是感到无比喜悦。1995年,中共祁阳县委、祁阳县人民政府在中国农科院红壤站建站三十五周年纪念碑文中写道:“……三湘四水,印上了他们的串串足迹,大地可以作证;寒来暑往,刻下了他们脸上的条条皱纹,时间可以作证;田间地头,回响着他们的循循善诱,人们可以作证;奖状证书,闪耀着醉人的熠熠光辉,历史可以作证!……”碑文中“四个作证”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所做工作的肯定。
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农业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唐珂主编、农业部部长韩长斌题写的《弘扬三种精神》
新华网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9:07 新华网
新华网长沙9月15日电 (记者 陈澎)
湖南省祁阳县官山坪,一个离最近的集镇还有9公里的偏远小山沟。这里,战斗着一个为我国南方红壤地区“三农”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群体--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
红(黄)壤是我国南方14省(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总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7%,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作为我国粮食、经济作物、肉类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这片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肉类以及茶、丝、糖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44.5%、54.8%和93%。
红壤改良任务艰巨、开发利用潜力巨大。45年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怀着科技报国的抱负远离首都和亲人,毅然来到贫困、偏僻的湘南小山沟,开辟红壤研究新领域,并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科研、示范与推广。
实验站成立之初,没有宿舍,科研人员只能居住在当地农户家中。几年后,站里砌了几间土砖房,既当住房又作办公室。科研人员喝的是泥巴水,度的是单身日,艰苦的生活条件却拦不住他们的拳拳报国之心。就在这种环境下,祁阳红壤实验站攻克了潜育性水稻土“鸭屎泥田”水稻“坐秋”低产难关,使水稻亩产量平均提高了150公斤。
到上世纪80年代,小山沟里建起了简易实验站,科研人员总算有了自己的“窝”,但这却是个冬冷夏热春潮的“窝”。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以及野外作业,大部分科研人员患上了胃病、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与此同时,实验站在科研攻关上却不断攀登高峰,从低产田改良逐步转向红壤区综合治理,形成了山、水、林、田、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的新格局。
随着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投入,祁阳红壤实验站的科学研究不断进入新境界,生活和科研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站现有基地面积608亩,建有办公室、实验室、网室、畜牧场、加工厂等,野外建有丘陵植被恢复观察区、径流场、各种水田及旱地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区。在发展历程中,实验站还培养了大批农业高科技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
目前,祁阳红壤实验站已发展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南方14个省(区)中唯一的综合性实验站,并跻身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农业生态科学观测站”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在这里每两年就有一项新的科技成果诞生,并使这些科研成果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如“南方红黄壤丘陵区低产地综合治理研究”“红壤带南部丘陵区粮食与经济林果牧综合发展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红黄壤丘陵区土壤培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实验站取得的科研成果,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前来访问、考察。
“我们实验站之所以能承前启后、勇攀高峰,关键在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一支共产党员主力军。共产党员既是科研主力,也是科技推广先锋。”已在实验站工作20多年的高级农艺师高菊生颇有感触地说。
正如高菊生所言,在祁阳红壤实验站,一个党员就是插在红土地上的一面旗帜,在他们的带领下,几代科研人员用汗水铸就了实验站的辉煌业绩。45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热血青年如今大多已白发苍苍,年轻一代正陆续替补到实验站的科研岗位上。为了农业科技事业,祁阳红壤实验站又开始了新一轮征程。
潇湘晨报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7:50
目前,活跃在实验站的科技队伍中,在基地工作时间超过25年的有5人,20年以上的有6人,他们一年在农村基点工作的时间平均超过300天。在把青春献给农业科技事业的同时,他们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对家人永怀愧疚”,是这个杰出集体共同的感言。
每年都像农民一样春种秋收
在实验站“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田”里,高级农艺师高菊生正在认真地采集着相关数据。他没穿袜子的脚上穿着一双陈旧的解放鞋,怎么看都像一个正在耕作的农民。
“我目前负责的‘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田’可是我国水稻阴离子试验时间最长的长期定位实验田。”高菊生说,这项试验是从1975年开始的,而他在这块实验田里已经连续工作了21年。“我每年都要按农业生产规律春种秋收,跟农民完全一样。”高菊生说,在这一过程中,他要观察记录水稻的各种变化,并详细采集和分析各种数据,“土壤观察实验有时甚至需要上百年时间,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农业科研人员甘当农民”。
不顾家人反对坚持个人理想
技工秦琳是1990年来到实验站的,“我来的时候工资只有100多块钱一月,而在广东打工的同学月收入有1000多块钱,当时全家人都强烈反对我到实验站来,说还不如到广东打工呢。”
“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感动了我”,秦琳说,当时想到在上世纪60年代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农业科学家都能坚持下来,与他们那时相比,条件还是要好一些。“就这样,在家人的一片反对声中,我坚持来到了这里。”
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这也是实验站里所有人的愧疚。”今年54岁的蒋华斗在实验站里已工作24个年头了,他说,由于实验站比较偏远,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站里,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每次回家,女儿都跟我开玩笑,说是乡里人回来了。而儿子考研后在等待通知时,到站里呆了一个月,但最后等到通知书时,竟高兴地说‘终于刑满释放了,可以离开这里了’。”蒋华斗说,站里生活的确比较单调和寂寞,年轻人没有一定的毅力是很难呆下去的。
本报记者谢功梅 实习生 袁玉红 孔知佳
学习导报报道:
文/胡宇芬 杨明熙
2008-07-07 18:26:33 来源:(学习导报,2006年第3期)
以碑纪事,以碑颂人,是世人的传统习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简陋的四合院内就矗立着两座石碑。一座是10年前当地百姓为实验站立的碑,碑文先后请了3个人写,修改了无数次,“希望每个字都能表达谢意”。另一座是去年10月22日,永州市委、市政府为感谢实验站科技人员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深情厚意而立的碑,碑文写道:“对红壤实验站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默默奉献;敢于创新,勇攀高峰;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团结协作,永葆先进的精神,永州人民永志不忘。”这两座石碑不知收藏了多少“光阴的故事”。它是耸立在中国农业科研的历史上,耸立在农民兄弟的心坎上,耸立在所有被“祁阳站精神”感动的人们心中的丰碑。
“索泼预言”破产 “红色荒漠”高产
红(黄)壤是我国南方14省(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是我国粮食、经济作物、肉类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但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改良任务十分艰巨。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叶,一批立志改造红壤的科研人员离开生活舒适的首都北京,辞别亲朋故旧,千里迢迢来到祁阳县官山坪。留苏归国的刘更另在实验站一干就是26年,成为首任站长。他的第一个项目是改造“鸭屎泥田”。“鸭屎泥田”是一种石灰岩发育成的红壤低产田,因耕作后泥土不烂、土块跟鸭屎一样大小而得名。如果头年干冬,插下去的水稻秧苗回青缓慢,要等到秋天才生长(即“坐秋”),平均亩产只有100多公斤。这种田南方各省都有,总数约几千万亩。
官山坪超过一半的稻田是“鸭屎泥田”。1963年的收割季节,村民王凤元陪着刘更另看田,刘更另边看边摇头:“远看一片青,近看伤脑筋。禾苗喊救命,越看越伤心。”王凤元问怎么办?刘更另回答:“莫急,慢慢来。”其实,他比农民还急。在刘更另的带领下,实验站先后走访50多个生产队,召开140多次调查会。为了研究,他和农民拉的拉、推的推,用板车从3公里远的外村运土到官山坪。土壤化验分析表明:“鸭屎泥田”速效磷含量低是水稻严重“坐秋”的主要原因,补磷是关键。他探索出“磷肥治标,绿肥治本”改造“鸭屎泥田”的技术,1964年在祁阳县推广改造17万亩,增产30%至50%。湖南省推广改造400多万亩,其中据295万亩稻田的不完全统计,约增产稻谷1.8亿公斤。1964年,该成果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刘更另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因此得名“从鸭屎泥田改良中走出来的院士”。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站长陈福兴研究员和陈永安、张马祥研究员等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深入永州、邵阳等地,建立湘南地区土壤肥料实验网,将试验田搬到农民的家门口。据不完全统计,8个县市的土壤肥料试验网在改造低产田、起垄栽培、推广施用钾肥、锌肥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累计增产粮食3.6亿公斤。陈福兴总是说:“我一生做农业科研工作的诀窍就是从生产中发现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再回到生产中去解决问题。”80年代初,水稻发生“僵苗”现象,减产严重。陈福兴在多次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缺锌是主因。经施用硫酸锌,仅祁阳75万亩稻田增产近1300万公斤。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徐明岗站长带领全站将区域治理与粮、经、果、草、牧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向优质化、集约化、区域化、产业化发展。近3年来,环境保持型施肥技术在永州市推广应用11.86万公顷,累计增加粮食8503万公斤,创经济效益8712万元。
几十年前,美国土壤学家索泼在所著《中国之土壤》一书中,曾预言中国南方红壤地带有机质缺乏,且不断流失,经过风化雨淋将成为“红色荒漠”。如今,预言早已破产。45年来,祁阳红壤实验站长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有关红壤丘陵基础性和关键性重大课题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3项,省部级成果奖19项,平均每两年就有1项新的科研成果产生,并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祁阳红壤站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农村实验工作站。2003年,在全国6000多个野外实验站中,祁阳站成为首批35个国家级实验站,也是其中唯一的农业实验站。
丰硕的科研成果,使祁阳红壤站在中国农业科研的历史上耸立起一座不朽丰碑!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问是实验站的”
官山坪四周丘陵环绕,离最近的城镇还有9公里。刚建站时,科研人员居住在农户家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64年,站里砌起了土砖房,既当住房,又作办公室。直到1983年,才建起了简易的实验站,有了自己的“窝”。
在这里,冬冷夏热春潮,屋内屋外一样冷,白天晚上一样热,床上床下一样潮;在这里,科研人员晴天一顶帽,雨天一身泥,赤脚一双走田间,春夏秋冬不得闲;在这里,科研人员喝的是泥巴水,住的是土砖房,吃的是自家菜,穿的是乡里衣,度的是单身日。直到早两年,站里才有了自来水,结束喝泥巴水的历史;站前那条有9个弯、曾颠翻来访外国专家小车的泥泞小路终于被拓宽,成了砂石路。当地百姓形容站里的科研人员: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问是实验站的。当地百姓眼中“穿得比农民还破”的第二任站长陈福兴研究员,最“经典”的形象是戴一顶草帽或斗笠,蹬一双解放鞋或者长统套鞋。
由于长期风雨无阻野外作业,大部分科研人员留下了胃病、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疾患。说起这些,在站里工作24年的魏长欢哽咽了。他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为了考察一种叫细绿萍的绿肥从热带移植到亚热带的变化,他从福建挑了100多斤回站里作研究。谁知候车室不让进,眼看火车就要开了,他赶紧挑着绿肥想强行搭上这趟车,被拦住后又和乘务员说尽好话,终于如愿以偿,但前提条件是只能呆在洗手间里。
搞土壤研究,离不开实验。野外长期观测实验是祁阳站的常事,也是最艰苦的事。有的实验需要每天观测一次,长年不间断;有的实验在作物生长季节需要每小时测一次数据,24小时不间断。站里惟一的女博士李菊梅,副站长文石林,党支部书记秦道珠,副研究员王伯仁,农艺师黄佳良、高菊生、黄平娜等共产党员,主动担负起了实验站野外长期观测实验的重任。
已经进行了30余年的稻田阴离子试验,是我国农业科研中坚持时间最长的野外观测实验。它回答了土壤肥料科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理论问题:“长期施用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并没有对水稻产生毒害,相反,施用硫酸根离子肥料,稻米的营养成分有了很大改善。”因为长期负责这个实验的野外观测工作,高菊生患上了关节炎。像这样坚持长期实验的科研人员就有十几个,他们留下了独一无二的28万个田间观测和分析数据、40万个气象数据。这些宝贵的实验数据引来了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挪威等国专家的合作项目。
45年来,我国一大批最优秀的农业科学家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这片红土地上。陈永安研究员在站里工作了35年,陈福兴研究员32年,刘更另院士26年。现在祁阳站的科技人员中,驻点超过20年时间的有11人,平均每年在站里坚持工作近300天。
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祁阳红壤站的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汗水和坚韧,铸就了一座传世后人的精神丰碑!
与土地和乡亲永不分离
小小祁阳红壤站,干的是帮助农民致富的大事业,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戴。
长期坚持,不断创新,与土地和乡亲永不分离,这是祁阳站发展的方向,也是祁阳站存在的价值。在顽强的坚守中,共产党员既是科研的主力,也是科技推广的先锋。
文富市镇双江口村致富心切,希望实验站来传经。站党支部书记秦道珠组织科技人员对双江口村多次实地考察,建议该村发展以优质水果为特色的农村经济。在实验站科学规划下,该村建立了100亩优质水果示范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发动群众引进优质水果苗木2.6万多株,种植油桃、苹果等20多个水果品种。目前,大部分果树已开始挂果。文富市镇建设村农民朱和民种植了8亩多果树,就是“只长树,不结果”,他心里非常着急。站里果树专家现场考察发现:一是果树品种不对路,二是缺乏种植果树的技术,特别是果树修剪、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缺乏。站党支部把这户农民定为优质水果科技示范户,按果树不同品种定向培育管理,每年仅果树一项收入就增加6000多元。旁人常问他:“你的果园怎么年年丰产?”他笑着回答:“这是专家们帮了我的大忙呵。”
香花桥村种草养鱼专业户刘文革,在站党支部的帮助下,种植优质牧草30多亩,发展水面养鱼28亩,每年收入近10万元。他说:“过去我崇拜科学家,总觉得离我很远。现在他们就在我身边,感到非常亲切,他们跟农民没有两样。是他们帮我致富呵!”
被刘更另院士称作“老伙计”的官山坪村老支书王凤山,如今七十有二安享晚年。他家的6亩地再也不是“鸭屎泥田”,去年亩产达到550公斤。“我不晓得他官有多大,到哪留过学,只晓得他是实验站站长,1967年还送给我5斤糖果,硬是帮我戒了烟。他说农家肥好,买了两个狗屎耙,和我一起捡狗屎。”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祁阳红壤站的科技人员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在农民兄弟的心坎上立起了一座科技富民丰碑!
160多岁的英国“洛桑实验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实验站,在那里,沉积着沧桑历史的1克实验样土比1克黄金还贵。“做中国的洛桑”,正在成为祁阳实验站的新目标。可以预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的科技工作者,将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使丰碑更加鎏金溢彩!
湖南在线报道:
http://news.QQ.com 2006年02月02日10:06
当人们尽情享受家人团聚、欢度节日时,试验站的科研人员还在工作。通讯员 摄
中国农科院祁阳红壤试验站农业科技工作者群体被评为2005年度省十大新闻人物。正月初三,记者来到该站副研究员王伯仁的新居。只见客厅内摆放着一台16英寸的彩电和一张未油漆的四方桌,两间卧室内,两个床架的油漆都脱落了,家里唯一称得上现代化的是王伯仁从单位带回来用的手提电脑。王伯仁的妻子刘海燕边倒茶边对记者说:“别人都羡慕我找了一个科研人员,其实,我什么光都没沾一点。他收入不多,一年有300多天在外地驻点,好不容易盼到过春节,全家人在一起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团聚几天,没想到从1月27日回家到今天,他天天在电脑前忙着。我们有5年没有向他父母拜年了,今年看来又回去不成了。”
面对妻子的埋怨,王伯仁指着电脑旁的一堆资料说:“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数据和网络状况调查表,有60多个项目,几千个数据,要在初五之前统计填好,初六传到中国农科院去。”
听了丈夫的话,刘海燕的埋怨中透露出几分自豪和心痛:“每年春节他都有干不完的事,这样的日子我已习惯了。男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每当看到他科研出了成果时,我累一点也值得。”
比起王伯仁,副站长秦道珠更忙。1月24日,秦道珠和其他2位农业专家在中国农科院汇报工作时,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扩大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了巩固祁阳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外,2006年还要在衡阳市农村搞一两个科技应用示范村。26日回来,秦道珠就一直在准备向衡阳市政府领导汇报农业科技示范村建设的材料。与他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妻子黄平娜满腹怨言:“我和秦道珠结婚20多年,只有5年在家过年,其余都是在祁阳官山坪试验站过的。今年一家人好不容易在一起过节,可他一天到晚还是忙站里的工作。”“嫁给他后悔了吗?”记者开了个玩笑。“看到他和站里的同志取得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我也没什么可说的。男人事业有成,做妻子的当然高兴。”
高级农艺师高菊生从事水稻长期定位试验已有20余年,从水稻播种到收割,每天要记录水稻生长情况,每3天要观察一次,由于长期在水田工作,患上严重关节炎。去年5月住院,为不影响试验,他未经医生同意就提前出院。今年1月26日从试验基地回家后,又一直忙于写科研论文。高菊生向记者介绍:“副站长文石林的父亲得癌症病危,春节回老家宁乡去了,但他的心还牵挂着站里的工作。昨天还打电话问报表的事。”得知记者要来采访,文石林的妻子王素霞特别委托高菊生转告:“嫁给文石林后悔过,苦闷过,但更多的是高兴和自豪,时代需要他这样的男子汉。”
朴素的话语激荡着记者的心。当人们尽情享受家人团聚、欢度节日时,祁阳红壤试验站的科研人员还在工作。45年来,为了我国218万平方公里红壤的开发和利用,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奉献了青春年华,先后获得过3项国家级、19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成功地与6个国家进行科研合作项目,为服务三农作出了重大贡献。人们,应该为他们自豪!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