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商品用材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林农复合系统构建与评价。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六五期间主要参与完成了砂姜黑土区农田防护林体系构建及效益评价研究;七五期间主要主持完成了水网地区生态林业良性循环综合技术;八五、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火炬松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高效集约栽培模式研究、集约经营人工林环境保护效应研究;十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退耕还林区林农复合经营技术、青檀人工林栽培机理及定向培育技术、(生态工程优良树种)桑橙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十一五期间主持完成了滨海植被系统构建模式及关键技术、长三角沿海防护林体系结构优化及经营技术、山地森林质量提升关键技术、麻栎炭用林定向培育技术等。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948”、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林业局重点、科技推广及集中示范、上海、浙江、安徽等重点项目20多项,产出科技成果1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省部奖5项,研究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其中获省以上优秀论文10多篇,工作近30年来,一直围绕林业和生态建设主战场的需求,从事林业生态工程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发挥了科技先导作用。
1、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技术试验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
2、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
3、楸树珍贵用材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2011)。
4、高碳汇人工林培育关键技术引进(国家“948”计划,2008-2011)。
5、麻栎炭用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2011)。
6、滨海植被系统构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上海市重点,2008-2010)。
7、山地森林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浙江省重点,2006-2009)。
8、上海郊区林地生态经济高效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与示范(市院合作,2006-2009)。
9、沿海陆地防台风防护林体系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2013)。
10、长江口淤泥质海岸防护林结构优化与经营技术试验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
11、江淮分水岭植被恢复与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技术试验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
12、典型红壤坡地水土流失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
科研成果:
1、2007.国家科学技术奖,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2、2005.首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青檀人工林栽培机理及定向培育技术。
3、2002.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火炬松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高效集约栽培模式。
4、1992.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奖,水网区生态林业良循环综合技术。
5、1999.安徽省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集约经营人工林环境保护效应的研究。
     
    
        主要著作或代表性的论文:
1、 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2007.中国林业出版社。
2、 火炬松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2004.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火炬松林生理生态特性及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2003.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4、 火炬松树干液流的研究,200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论安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2001.生态经济,安徽首届科技论坛二等奖。
6、 湿地松新造幼林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1999.林业科学,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7、 皖中地区火炬松优良种源的综合评定,1998.林业科学研究,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8、 天长水网区生态林业工程研究,1990,生态经济,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期刊论文:
1	麻栎种源林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异 优先出版 	张慧; 郭卫红; 杨秀清; 韩有志; 虞木奎; 吴统贵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7
2	山栀子幼苗表型可塑性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 	成向荣; 周俊宏; 陈永辉; 武克壮; 虞木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01
3	刈割对五节芒化感作用及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舒骏; 成向荣; 虞木奎; 张慧 	草地学报 	2016/01
4	林窗大小对白背三七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优先出版 	毛玉明; 乔卫阳; 武克壮; 虞木奎; 成向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01
5	施肥对麻栎人工林生长及热值的影响 	姚婕; 虞木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1
6	紫楠幼苗生长、叶性状和生物量分配对林窗不同生境的响应 	周俊宏; 成向荣; 虞木奎; 诸葛建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5/12
7	草甘膦添加表面活性剂对五节芒生理生化活性的影响 	舒骏; 周俊宏; 成向荣; 虞木奎; 张雷 	林业科学研究 	2015/05
8	沿海防护林网防风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张雷; 董毅; 虞木奎; 吴统贵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8
9	两种除草剂对五节芒的防除试验 	舒骏; 高大海; 郁庆君; 陈斌; 成向荣; 虞木奎 	广东农业科学 	2015/03
10	新造林地五节芒防治试验 	周俊宏; 毛斌; 舒骏; 成向荣; 虞木奎 	浙江林业科技 	2014/05
11	麻栎不同种源的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张元燕; 虞木奎; 方炎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03
12	不同光环境对紫背天葵和白背三七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成向荣; 舒骏; 刘佳; 王婉; 虞木奎 	西北植物学报 	2014/07
13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碳储量的长期影响 	徐金良; 毛玉明; 成向荣; 虞木奎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7
14	沿海地区滇楸无性系幼龄林对比测定及选择研究 	吴倩婷; 顾沈华; 王婉; 成向荣; 虞木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6
15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的影响 	徐金良; 毛玉明; 郑成忠; 范荣德; 周世水; 陈永辉; 成向荣; 虞木奎 	林业科学研究 	2014/01
16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酶和活性有机碳的短期影响 	成向荣; 袁健军; 刘佳; 舒骏; 虞木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4
17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及其营养元素现存量影响 	成向荣; 徐金良; 刘佳; 虞木奎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1
18	施肥对楸树生长及叶片荧光特征的影响 	吴倩婷; 潘玲华; 路晓宏; 王婉; 余雪标; 虞木奎 	浙江林业科技 	2013/06
19	沿海地区楸树无性系幼林对比测定及选择研究 	袁涛; 吴倩婷; 成向荣; 王婉; 虞木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8
20	海水水淹下海滨木槿和蜡杨梅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优先出版 	顾沈华; 虞木奎; 杨杰; 徐建兵; 孙海菁; 吴统贵 	湿地科学 	2013/03
21	NaCl胁迫对3个楸树无性系苗期根系特征的影响 	吴统贵; 顾沈华; 颜福彬; 吴敏霞; 王臣; 虞木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02
22	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 	王宗星; 冯博杰; 高智慧; 高立旦; 虞木奎 	浙江农业科学 	2013/04
23	马尾松复层林伴生树种生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舒骏; 江斌; 成向荣; 虞木奎; 王婉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0
24	安徽省砂姜黑土立地区划和造林树种选择 	吴中能; 苗婷婷; 刘德胜; 刘群; 虞木奎; 方升佐 	林业科技开发 	2013/02
25	林茶复合条件下茶树光合特性与荧光参数的研究 	王婉; 沈汉; 舒骏; 虞木奎; 成向荣; 吴统贵 	湖南农业科学 	2013/05
26	上海滨海地区风况时空分布研究 	董毅; 王宗星; 吴统贵; 虞木奎; 成向荣; 段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01
27	夹竹桃光合及荧光特性对海岸线距离的响应 	董毅; 吴统贵; 顾建明; 虞木奎; 成向荣; 段溪; 王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12
28	不同林龄杂交楝(Azadirachta indica×Melia azedarach)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成向荣; 虞木奎; 周卫兵; 何祯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1
29	立地条件对麻栎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成向荣; 虞木奎; 吴统贵; 张春祥; 曾广泉 	生态环境学报 	2012/10
30	两种消浪树种幼苗光合特性对模拟潮汐水淹的响应 	吴统贵; 袁涛; 王宗星; 吴明; 虞木奎; 孙海菁 	植物研究 	2012/05
31	麻栎种源间苗期生长性状及遗传稳定性差异分析 	刘志龙; 方升佐; 虞木奎; 唐罗忠; 陈厚荣; 李武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32	不同间伐强度下麻栎人工林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 	成向荣; 虞木奎; 葛乐; 张春祥; 王婉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5
33	不同处理下的麻栎扦插成活率和内含物含量 	唐罗忠; 赵丹; 田野; 杨玉娟; 虞木奎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2/02
34	麻栎成熟合子胚外植体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 	廖婧; 方炎明; 虞木奎 	西北植物学报 	2012/02
35	施肥对麻栎人工林碳密度及休眠期土壤呼吸的影响 	葛乐; 成向荣; 段溪; 虞木奎; 刘志龙 	生态学杂志 	2012/02
36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和苗木性状地理变异趋势面分析 	刘志龙; 虞木奎; 马跃; 唐罗忠; 方升佐 	生态学报 	2011/22
37	杭州湾滨海滩涂盐基阳离子对植物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 	吴统贵; 吴明; 虞木奎; 萧江华; 成向荣 	生态学报 	2011/20
38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SVAT系统能量平衡模拟 	成向荣; 虞木奎; 黄明斌; 邵明安 	草业学报 	2011/05
39	湿地松林下6树种光合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吴统贵; 曾广泉; 肖杨根; 姚婕; 虞木奎; 成向荣; 王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40	杉木林下套种不同树种对土壤改良效应初探 	葛乐; 虞木奎; 成向荣; 凌高潮; 吴统贵; 刘志龙; 王宗星; 张翠 	土壤通报 	2011/04
41	模拟海平面上升对海滨木槿渗透调节的影响 	王宗星; 吴统贵; 虞木奎; 孙海菁; 段溪; 董毅 	生态科学 	2011/04
42	不同郁闭度林茶复合模式对茶树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马跃; 刘志龙; 虞木奎; 徐庆玲; 傅强; 赵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6
43	麻栎茎段体胚发生和组织学观察初报 优先出版 	廖婧; 方炎明; 虞木奎 	植物研究 	2011/05
44	栎树繁殖生物技术进展 	方炎明; 张聪颖; 虞木奎; 蔡奇英; 廖婧; 林剑雯; 丁帆 	生物技术通报 	2011/04
45	红壤区受损湿地松林下6树种光合特性 	吴统贵; 曾广泉; 周晓萍; 欧阳向东; 虞木奎; 成向荣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02
46	沿海基干林带结构调控对林分冠层结构参数及林地土壤的影响 	成向荣; 虞木奎; 张翠; 王宗星; 葛乐; 吴统贵 	生态学杂志 	2011/03
47	林药复合系统林下植物光合特性对生长光强的响应 	吴统贵; 虞木奎; 孙海菁; 李会欣; 张翠; 成向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2
48	9个楸树无性系对盐胁迫的差异响应 	王臣; 虞木奎; 王宗星; 张翠; 吴统贵; 成向荣; 陶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49	滨海围垦地2种木本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张翠; 吴统贵; 方炎明; 王臣; 成向荣; 虞木奎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1/01
50	不同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量比较研究 	方建民; 刘洪剑; 虞木奎; 刘志龙; 王臣 	安徽林业科技 	2011/01
51	杭州湾北岸沿海防护林冠层结构及林下光环境 	成向荣; 冯利; 虞木奎; 刘志龙; 张翠; 王宗星; 葛乐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06
52	杭州湾滨海湿地芦苇生物量及N、P储量动态变化 	吴统贵; 吴明; 虞木奎; 萧江华 	中国环境科学 	2010/10
53	植物光合特性对水淹胁迫的响应机制 	王宗星; 吴统贵; 虞木奎 	世界林业研究 	2010/05
54	上海市郊沿海防护林防护效应的研究 	王宗星; 虞木奎; 成向荣; 朱春玲; 汪杰; 张翠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03
55	盐胁迫下3个楸树无性系光合特征研究 	王臣; 虞木奎; 张翠; 吴统贵; 袁健军; 周成云 	林业科学研究 	2010/04
56	两种消浪植物光合特征对起垄高度的响应 	吴统贵; 虞木奎; 张翠; 成向荣; 王臣; 王宗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57	麻栎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赵丹; 诸葛强; 唐罗忠; 虞木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5
58	两种立地条件下麻栎人工林地上部分养分的积累和分配 	唐罗忠; 刘志龙; 虞木奎; 方升佐; 赵丹; 王子寅 	植物生态学报 	2010/06
59	间伐对生态公益林冠层结构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成向荣; 冯利; 虞木奎; 吴统贵; 孙海菁; 王宗星; 张翠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2
60	不同松树杂种F_1代在浙北和皖南的生长差异及其早期评选 	栾启福; 姜景民; 张建忠; 虞木奎; 刘昭息 	林业科学研究 	2010/01
61	滨海围垦地红叶椿光合特性研究 	张翠; 虞木奎; 王宗星; 葛乐; 朱春玲; 成向荣; 吴统贵 	湖南农业科学 	2010/03
62	浙西低山区森林小气候时空动态特征 	刘志龙; 虞木奎; 成向荣; 王臣; 王宗星; 葛乐 	林业科技开发 	2010/01
63	麻栎资源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对策 	刘志龙; 虞木奎; 唐罗忠; 方升佐 	中国林副特产 	2009/06
64	果农复合经营模式效益分析——以上海市南汇区桃树-青菜复合模式为例 	火建福; 汪杰; 虞木奎 	林业科技情报 	2009/04
65	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筛选——以南京市为例 	单奇华; 俞元春; 张建锋; 虞木奎; 成向荣 	土壤 	2009/05
66	不同农林复合系统小气候日变化特征研究 	方建民; 虞木奎; 刘志龙; 王臣; 刘洪剑 	中国园艺文摘 	2009/09
67	壳斗科4个树种木材基本密度及燃烧值的变异分析 	刘志龙; 虞木奎; 方升佐; 唐罗忠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
68	盐胁迫对不同种源麻栎叶片光合特征的影响 	王标; 虞木奎; 孙海菁; 成向荣; 单奇华; 方炎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8
69	不同地理种源麻栎苗期变异和初步选择 	刘志龙; 虞木奎; 唐罗忠; 方升佐; 王新洋; 张春祥; 曹一达 	林业科学研究 	2009/04
70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人工乔灌木林冠截留 	成向荣; 黄明斌; 邵明安; 虞木奎 	生态学杂志 	2009/07
71	江淮丘陵地区麻栎人工林地上部分能量现存量研究 	刘志龙; 虞木奎; 方升佐; 唐罗忠; 丁伯让; 张春祥; 曹一达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72	三种林-茶复合林分中环境因子和茶的光合特征参数的日变化规律 	刘志龙; 方建民; 虞木奎; 王臣; 刘洪剑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02
73	3种林茶复合系统小气候特征日变化研究 	刘志龙; 方建民; 虞木奎; 王臣; 刘洪剑 	林业科技开发 	2009/02
74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及聚类分析 	刘志龙; 虞木奎; 唐罗忠; 方升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01
75	沿海防护林工程营建技术研究综述 	成向荣; 虞木奎; 张建锋; 单奇华 	世界林业研究 	2009/01
76	不同种源麻栎苗期生长性状差异及聚类分析 	王标; 虞木奎; 王臣; 方炎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04
77	雨雪冰冻重灾区湿地松受害情况调查及其原因初步分析 	栾启福; 卢萍; 肖复明; 姜景民; 虞木奎 	林业科学 	2008/11
78	不同林农复合系统光合特征及环境因子日变化规律研究 	方建民; 虞木奎; 刘志龙; 王臣; 刘洪剑 	安徽林业科技 	2008/03
79	发展坡地农用林业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方敏瑜; 张建锋; 陈益泰; 虞木奎; 孙海菁 	湖北林业科技 	2008/02
80	立地条件及抚育措施对麻栎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唐罗忠; 虞木奎; 严春风; 刘志龙; 方升佐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8/02
81	成土母岩和条龄对青檀檀皮质量的影响 	方升佐; 崔同林; 虞木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2
82	湿地松抚育间伐技术及林分收获 	邱辉; 虞木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5
 会议论文:
1 麻栎种源的RAPD分析(英文)  张元燕; 方炎明; 虞木奎; 周晓丽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3-10-13
2 麻栎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赵丹; 诸葛强; 唐罗忠; 虞木奎  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0-07-31
     
    
        沿海生态工程研究组
沿海地区是我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台风及其伴生灾害频发地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建设有更高的需求,是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之一,加强该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工程建设和管理质量,提升工程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在原人工林培育研究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沿海生态工程研究组,期望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一、 科研团队介绍:
1 虞木奎研究员,生态学博士,学科负责人,首席专家,负责学科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目标,主要研究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评价,系统构建与生态系统管理,着重研究林业生态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成向荣助理研究员,土壤学博士,专家助理,主要研究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着重研究生态工程土壤-植被-气候间物质能量传输与转化;
3 孙洪刚助理研究员,森林培育学博士,专家助理,主要研究林业生态工程系统管理技术,着重研究生态工程的模拟技术和模型构建;
4 吴统贵助理研究员,森林生态学博士,专家助理,主要研究重要生态过程与机理,着重研究生态工程系统种间关系及功能评价。
5 客座研究员和博、硕士研究生,独立或协助开展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研究。
二、     研究区域和对象
研究区域:本方向立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全国的林业生态工程。
研究对象:以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沿海、长江中下游、淮河太湖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等为重点,兼顾地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三、     主攻方向及研究重点
1、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评价
根据工程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按照主导功能优先、兼顾多效益的原则,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工程学、森林培育学和生态经济理论等,研究林业生态工程区域总体优化布局、时空结构设计、食物链结构设计及特殊生态工程设计,同时研究林业生态工程的效益监测评估和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2、林业生态工程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遵循主导功能优先、兼顾多效益的原则,开展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多功能树种开发与高效培育技术,林农复合系统模式构建和系统经营技术,低质低效林改造技术,复层异龄林构建技术、工业原料林和珍贵用材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体系等研究。
3、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技术研究
以稳定、高效、可持续为目标,开展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稳定长效时空配置与调控技术,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高效碳汇林经营、培育技术,非木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适度合理的人工干扰和3S技术的应用等技术促成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高效发挥。
4、林业生态工程重要生态过程和机理研究
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开展林业生态工程重要生态过程和机理研究,重点包括:主要树种及伴生植物品种生理生态特性,主要模式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生物调控过程,土壤-植被-气候间物质能量传输与转化等方面的研究。
四、     学科特色
本方向围绕提升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持续协调发挥林业生态工程的景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立地控制和遗传控制为基础,以结构配置与调控为重点,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为手段,研究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评价、系统构建与生态系统管理、生态过程与机理等,为亚热带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五、 承担研项目
1、沿海陆地防台风防护林体系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2013)
2、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技术试验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
3、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
4 、楸树珍贵用材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2011)
5、高碳汇人工林培育关键技术引进(国家“948”计划,2008-2011)
6、麻栎炭用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2011)
7、滨海植被系统构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上海市重点,2008-2010)
8、山地森林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浙江省重点,2006-2009)
六、     成果及奖励
1         2007.国家科学技术奖,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二等奖,排序第四;
2         2005.首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青檀人工林栽培机理及定向培育技术研究,二等奖,排序第二;
3         2002.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火炬松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高效集约栽培模式的研究,三等奖,排序第一;
4         1999.安徽省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集约经营人工林环境保护效应的研究,一等奖,排序第一;
5         1992.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水网区生态林业良循环综合技术,四等奖,排序第二;
6         2008. 国家林业局主持验收鉴定,退耕还林区林农复合经营技术,排序第一;
7         2006.国家林业局主持验收鉴定,桑橙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排序第一;
8         2001.安徽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湿地松新造幼林地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二等奖,排序第一;
9         1991.安徽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天长水网区生态林业工程研究,二等奖,排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