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陈国强,男,1963年出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合成生物学”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1985,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学士。
1986-1989,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 博士。
1990-1992,英国诺丁汉大学 博士后。
1992-1994,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 博士后。
1994-1997,清华大学 副教授。
1997-今,清华大学 教授。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中国生物工程协会理事(2006-今)
2. 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副主编。
3. 国际学术期刊《Microbial Cell Factories》和《Biotechnology Journal》副主编。
4. 《中国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
5. 《Current Opinions in Biotechnolog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Biomaterials》、《Biomacromolecules》、《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Biotechnology Journal》、《ACS Synthetic Biology》和《Asia Pacific Biotech News》编委。
主讲课程:
《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前沿》、《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研究方向:
1. 工业生物技术和合成生物学。
2. 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
3. PHA在微生物中生理作用的研究。
4. PHA作为组织工程材料的应用研究。
5. PHA作为可降解材料和生物燃料的应用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目前,实验室正集中精力发展以海水为介质的连续开放微生物系统来合成生物材料和生物燃料,以解决工业生物技术高耗水和高耗能的问题,使工业生物技术竞争性不断提高。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发现了微生物聚酯PHA细菌合成机制对于改善工业微生物的在逆境中的适应性和调节细胞代谢有作用,可以提高一些发酵产物的产量。
2. 发现与PHA合成相关的两亲性蛋白包括PhaP、PhaZ和PhaC可用于蛋白纯化及特效药的靶点识别(Lab on Chip 2009)。
3. 在实验室,PHA和相关技术的研究成果正在形成了一个从发酵,材料,能源到医学领域的工业价值链(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1, Biomaterials 2005), 我国在生物材料PHA研究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相关产业也得到大力的推进。
PHA产业链:PHA正在形成一个从发酵生产到可降解生物塑料、医用组织工程材料、医药化工、生物燃料、饲料等应用的产业链(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09)
发明专利:
1 表达苯环双加氧酶的工程菌及其应用 陈国强;欧阳少平;孙尚瑜;陈金春 2006-05-19 2006-11-29
2 与调控蛋白PhaR相关物质的新用途 陈国强;刘明明;马红坤 2013-04-12 2013-07-24
3 生产透明质酸的方法及其专用菌株 陈国强;张晋宇 2004-07-26 2005-03-02
4 一种工程菌及其在生产中长链3-羟基脂肪酸中的应用 陈国强;郑美;曾国栋 2012-10-30 2013-03-06
5 一种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重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陈国强;卢晓云 2003-03-19 2004-09-29
6 一株盐单胞菌多基因敲除株的构建和应用 陈国强;谭丹;李腾 2012-07-24 2012-12-12
7 以海水为介质生产燃料用碳氢化合物的方法及专用菌株 陈国强;岳海涛;尹进 2012-09-27 2013-02-13
8 3-羟基脂肪酸甲酯及其类似物的药物新用途 陈国强;曹骞;章隽宇 2012-07-06 2012-11-28
9 生产3-羟基丙酸和4-羟基丁酸的共聚物的重组菌及其应用 陈国强;孟德川;周琴;石振宇;吴琼 2012-04-28 2012-09-19
10 一种提高酵母菌甲醇耐受性的方法 陈国强;赵明莲;吴琼;陈金春 2005-09-06 2006-04-26
11产3-羟基丙酸均聚物和/或3-羟基丙酸共聚物的重组菌及其应用 陈国强;周琴;石振宇;孟德川;吴琼;陈金春 2011-02-24 2011-09-07
12 一株盐单胞菌及其应用 陈国强;薛源生;谭丹;吴琼 2010-12-08 2011-07-13
13 两亲性蛋白—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的新用途 陈国强;魏岱旭 2011-01-14 2011-07-27
14 一种制备羟基脂肪酸酯均聚物的方法及其专用菌 陈国强 2010-04-28 2010-09-29
15 一种提取微生物胞内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 陈国强;欧阳少平 2006-04-13 2006-10-11
16 一种生产透明质酸的方法及其专用菌株 陈国强;郝宁 2004-07-26 2005-03-02
17 一种提高微生物抗逆性的方法 陈国强;张晋宇;吴琼 2005-04-26 2010-03-10
18 低氧诱导微生物表达载体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陈国强;刘涛;陈晶瑜;汪天虹 2004-03-03 2005-01-05
19 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的制备方法 吴琼;任梦达;丁长坤;陈国强;程博闻 2010-11-16 2011-06-29
20 一种调控微生物代谢及提高微生物抗逆性的方法 陈国强;张晋宇;吴琼 2005-04-26 2006-08-02
21 表达辅酶A转移酶及β-酮基硫解酶的工程菌及其应用 陈国强;石振宇;胡碟;吴琼;陈金春 2009-01-15 2009-07-08
22 一种生产3-羟基丙酸的方法 陈国强;石振宇;张磊;吴琼 2007-12-21 2009-06-03
23 3-羟基丁酸及其衍生物的新用途 陈国强;邹冰;吴琼 2005-08-01 2006-02-08
24 一株嗜水气单胞菌及其应用 陈国强;张瑾;吴琼;陈金春 2001-11-28 2003-06-04
25 一种神经导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吴琼;边雨竹;陈国强 2009-01-15 2009-07-08
26 构建基因工程菌增强1,3-丙二醇生产菌株抗逆性的方法 刘德华;陈国强;刘宏娟;郭妮妮;魏晓星 2008-06-05 2009-03-11
27 表达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陈国强;欧阳少平;陈思思;刘倩 2007-06-05 2008-01-02
28 一种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及其专用工程菌 陈国强;魏晓星;吴琼 2007-04-19 2007-10-24
29 以废糖蜜为主要原料生产糖化酶的方法 陈国强;姚俊;陈金春;陈康妮 1998-10-05 1999-03-17
30 一种高分子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陈国强;王亚武;上官莹莹;吴琼 2005-12-07 2006-05-24
31 聚3-羟基丁酸羟基己酸酯的一种新用途 陈国强;程杉;赵艳;吴琼 2005-10-20 2006-05-31
32 一株用于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陈国强;卢晓云 2003-07-11 2005-01-26
33 一种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吴琼;陈松;陈国强 2007-01-12 2007-07-18
34 利用废糖蜜为原料高效发酵生产酒精的工艺方法 周全;顾燕松;陈国强 1999-10-14 2000-07-19
35 一种人酪氨酸酶表达载体及其应用 陈国强;王宏涛;李振国;吴琼 2004-11-01 2005-04-06
36 用于制备血管支架的模具 吴琼;陈松;陈国强 2007-01-12 2008-03-05
37 一种从细菌菌体内分离提取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 陈国强;甘智雄 2002-09-18 2004-03-24
38 一种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材料 陈国强;杨霰霜;赵锴;陈金春 2001-06-22 2001-12-05
39 产共聚物PHBHHx的重组嗜水气单胞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陈国强;丘远征 2003-05-08 2004-11-24
40 一种生产3-羟基癸酸的方法 陈国强;郑重 2002-05-08 2002-11-13
41 一种采用废糖蜜为碳源生产工业酶的方法 陈国强;陈金春 1996-07-12 1997-03-26
42 采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手性β-(R)-羟基丁酸的方法 陈国强;席建忠;吴琼;张广 2001-06-08 2002-07-10
43 用一株金黄色芽孢杆菌作为合成聚羟基丁酸酯的菌种 吴琼;黄鸿华;陈金春;陈国强 1999-07-16 1999-12-15
44 采用废糖蜜为主要发酵原料生产工业酶的方法 陈国强;姚俊;陈金春 1998-01-23 1998-07-29
共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180多篇。
出版专著:
1. 陈国强、罗容聪、徐军、吴琼《聚羟基脂肪酸酯生态产业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Plastics from bacteria: Natural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Heidelberg,Germany) (2009) (In print)
代表性英文论文:
1. Chen GQ and Patel M. Plastics Derived from Biological Sources: Present and Future - A Technical and an Environmental Review. Chemical Reviews 112 (4) (2012) 2082-2099
2. Lv Li, Ren Yilin, Chen JC, Wu Q and Chen GQ. Application of CRISPRi for Prokaryotic Metabolic Engineering Involving Multiple Genes, A Case Study: Controllable P(3HB-co-4HB)Biosynthesis. 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5) 10.1016/j.ymben.2015.03.013
3. Meng DC, Wang Ying, Shen Rui, Chen JC, Wu Q and Chen GQ. Production of Poly(3-Hydroxypropionate) and P(3_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propionate) from Glucose by Engineered E. coli. 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5) 10.1016/j.ymben.2015.03.015
4. Jiang XR, Wang Huan, Shen Rui, Chen GQ. Engineering the Bacterial Shapes for Enhanced Inclusion Bodies Accumulation. 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5) 10.1016/j.ymben.2015.03.017
5. Yin Jin, Chen GQ. Halomonas spp, a Rising Star for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Advance 10.1016/j.biotechadv.2014.10.008
6. Dan Tan, Qiong Wu, Jin-Chun Chen, Chen GQ. Engineering Halomonas TD01 for Low Cost Production of Polyhydroxyalkanoates. Metabolic Engineering 26 (2014) 34–47
7. Fu XZ, Tan D, Aibaidula G, Wu Q, Chen JC, Chen GQ. Development ofHalomonas TD01 as A Host for Open Production of Chemicals. Metab Eng 23 (2014) 78-91 10.1016/j.ymben.2014.02.006.
8. Meng DC, Ma YM, Yao H, Chen JC, Wu Q and Chen GQ. Engineering the diversity of polyesters.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9 (2014) 24–33
代表性中文论文:
2015
1 合成生物学技术在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生产中的应用 王颖; 陈国强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5/10
2 中国“生物基材料”研究和产业化进展 优先出版 陈国强; 王颖 生物工程学报 2015/06
3 中国“合成生物学”973项目研究进展 优先出版 陈国强; 王颖 生物工程学报 2015/06
2014
4 基于典型故障集的暂态功角稳定近似判别方法 优先出版 刘静琨; 李勇; 张宁; 刘楠; 陈国强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4 /14
2013
5 重组施氏假单胞菌利用非相关碳源生产3-羚基丁酸与3-羚基己酸共聚酯(英文) 魏晓星; 刘峰; 简嘉; 王瑞妍; 陈国强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09
6 2013合成生物学专刊序言 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13/08
7 MEDICAL APPLICATIONS OF BIOPOLYESTERS POLYHYDROXYALKANOATES陈国强; 汪洋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13/5
2012
8 高强度聚(R-3-羟基丁酸酯-co-R-3-羟基己酸酯)纤维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的调节 叶海木; 章越; 徐军; 郭宝华; 吴琼; 陈国强 高分子学报 2012/12
9 利用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 盛欣英; 熊惠磊; 孙润; 陈国强; 施汉昌; 张庆竹; 王慧 中国环境科学 2012/11
10 微生物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应用新进展 陈国强 中国材料进展 2012/02
11 高效启动子在微生物生产4-羟基丁酸中的应用 周琴; 陈金春; 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12/01
12 我国“合成生物学”急需研究的问题 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12/01
13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合成相关酶有助于1,4-丁二醇转化为4-羟基丁酸 张鑫; 陈国强生物工程学报 2011/12
14 利用嗜盐菌Salinivibrio YS生产2,3-丁二醇和琥珀酸 薛源生; 古丽斯玛依•艾拜都拉;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11/12
15 随机零矢量分配空间矢量PWM的谐波分析 吴志红; 陈国强; 朱元; 田光宇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16 我国聚羟基脂肪酸酯产业链的发展概况 魏晓星; 李正军; 陈国强 高分子通报 2011/04
17 3-羟基丁酸与3-羟基己酸共聚酯的血管内生物相容性(英文) 吴松; 刘迎龙; 唐跃; 王强; 万峰; 曲向华; 陈国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38
18 特高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中特快速瞬态过电压测量用电容传感器的标定 丁卫东; 李峰; 张乔根; 陈国强; 刘洪涛; 岳功昌; 张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31
19 特高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中特快速瞬态过电压特性的试验研究 陈维江; 李志兵; 孙岗; 戴敏; 刘卫东; 李成榕; 王磊; 王浩; 陈国强; 姚涛; 王森; 卢江平; 吴军辉; 张希捷; 李文艺; 李心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31
20 基于泛函的通用涡旋型线形状变化规律研究 王立存; 张贤明; 陈国强; 王旭东; 罗礼培; 陈彬 中国机械工程 2011/16
2010
21 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微生物细胞工厂 李正军; 魏晓星; 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10/10
22 生物高分子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开发现状及产业化前景分析 陈国强 化工新型材料 2010/10
23 发展环境友好型生物基材料 陈国强; 陈学思; 徐军; 王献红; 刘德华; 黄和; 翁云宣 新材料产业 2010/03
2009
24 生物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发展近况 陈国强 塑料制造 2009/07
25 生物基材料 陈国强 中国基础科学 2009/05
26 生物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发展近况 陈国强 新材料产业 2009/02
2008
27 Cytotoxicity and Apoptotic Effect of Phytoceramide IV Containing Liposomes on Murine Mastocytoma Cell P815 陈松; 朱文婷; 周全; 陈国强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04
2007
28 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陈国强 新材料产业 2007/12
29 寡聚羟基丁酸酯OPHB及其衍生物的细胞代谢活性研究 王昂; 陈国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09
30 国家•地方•企业品牌发展“三方联动” 记深圳“中国服装品牌发展高层论坛” 徐寰; 杜钰洲; 李扬; 蒋衡杰; 陈应春; 余红艺; 徐育斐; 刘晓明; 张振才; 强国跃; 范红; 沈青; 陈国强; 周严; 夏国新; 陈灵梅 中国纺织 2007/08
31 聚羟基脂肪酸酯的鉴定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魏大巧; 陈国强 云南化工 2007/04
2006
32 聚乙二醇PEG/羟基丁酸和羟基己酸共聚物PHBHHx共混膜的细胞亲和性研究 邹冰; 曲向华; 梁娟; 陈国强; 吴琼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09
33 运动发酵单胞菌积累聚羟基丁酸提高乙醇产量 赖伟坚; 陈国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08
34 酸热法破碎解脂假丝酵母细胞壁提取神经酰胺条件的优化 赵静; 陈国强; 周全; 林会兰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6/05
35 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塑料” 陈国强 中国建材科技 2006/03
2005
36 通过叶绿体基因工程在烟草中合成中长链羟基脂肪酸聚酯 王玉华; 张秀海; 吴忠义; 杨清; 陈国强; 吴琼; 黄丛林 科学通报 2005/10
37 食盐助溶剂对解脂假丝酵母神经酰胺含量的影响 赵静; 陈国强; 周全; 林会兰 四川畜牧兽医 2005/09
38 兽疫链球菌透明质酸合成相关基因hasB的克隆以及性质研究 张晋宇; 吴小明; 郝宁; 陈国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07
39 在兽疫链球菌中表达vgb基因和HA合成基因提高透明质酸产量 郝宁; 张晋宇; 陈国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06
40 中长链聚羟基脂肪酸酯(mcl PHA)在嗜水气单胞菌I型PHA合酶缺失突变株中的合成(英文) 胡风庆; 游松; 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05/04
41 Ceramide Accumulation in Yeast Yarrowia lipolitica 周全; 陈国强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5/03
42 利用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谷氨酸棒杆菌中的表达提高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的产量 孙智杰; 梁楠; 李润东; 沈忠耀; 陈国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02
43 解脂假丝酵母中神经酰胺合成的外部影响因素 周全; 陈国强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2005/01
44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特异鉴定假单胞菌和伯克霍尔德氏菌(R)-3-羟基酯酰载酯蛋白-辅酶A转酰基酶基因(英文) 郑重; 陈金春; 田鸿磊; 贝锋锋; 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05/01
2004
45 用大孔吸附树脂从发酵液中提取顺-1,2-二羟基-3,5-环己二烯 马祺祥; 陈金春; 邹冰; 陈国强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04/05
46 解脂假丝酵母中神经酰胺的鉴别和定量分析 周全; 陈国强 微生物学报 2004/05
47 嗜水气单胞菌合成含3-羟基戊酸单体的聚羟基脂肪酸共聚酯的研究 卢晓云; 吴琼; 张万皎; 简嘉; 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04/05
48 A Novel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3-Hydroxydecanoic Acid by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and Pseudomonas putida 郑重; 宫强; 陈国强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4/04
49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表达对酵母中麦角固醇合成的影响 范楠; 李炎; 周全; 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04/03
2003
50 丁醇对发酵生产3-羟基丁酸与3-羟基己酸共聚酯(PHBHHx)单体组成的影响 李荷; 欧阳少平; 吴琼; 陈国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11
51 嗜水气单胞菌WQ中PHBHHx的合成及其分子基础研究 甘智雄; 张广; 莫晓燕; 陈国强; 吴琼 微生物学报 2003/06
52 重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4AK4中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共聚酯PHBHHx的发酵生产 欧阳少平; 丘远征; 吴琼; 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03/06
53 大肠杆菌fadB缺失突变株构建及对聚羟基脂肪酸酯积累影响 杭晓明; 蔺兆星; 王关林; 陈国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3/05
54 运动功能区占位病变的立体定向显微切除术 陈国强; 左焕琮; 杨旭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3/05
55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Acetophenone to 2-Phenylethanol 蔺兆星; 郝宁; 陈国强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04
56 Production of 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hexanoate) by 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丘远征; 刘力平; 陈国强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04
57 搅拌与混合对兽疫链球菌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影响 高海军; 陈坚; 堵国成; 章燕芳; 陈金春; 陈国强 化工学报 2003/03
58 LCB1基因表达对酵母神经酰胺合成的影响 林会兰; 周全; 陈国强 微生物学报 2003/02
59 载银氟磷灰石抗菌剂的制备和耐高温性能研究 叶彬; 崔凯; 冯庆玲; 陈国强; 崔福斋 无机材料学报 2003/02
60 代谢工程技术调控3-羟基丁酸与3-羟基己酸共聚酯PHBHHx的微生物合成 欧阳少平; 丘远征; 卢晓云; 吴琼; 陈国强 生物加工过程 2003/01
61 基因工程菌强化芳香化合物的处理工艺 吕萍萍; 王慧; 施汉昌; 陈国强 中国环境科学 2003/01
62 用重组大肠杆菌JM109(pKST11)转化苯生产顺-1,2-二羟基-3,5-环己二烯 曲向华; 陈金春; 马祺祥; 孙世尧; 陈国强 生物工程学报 2003/01
2002
63 二维傅里叶变换红外(2D FTIR)相关光谱技术研究聚羟基丁酸酯(PHB)的熔融与结晶 田格; 吴琼; 孙素琴; 野田勇夫; 陈国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08
64 假单胞菌中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丘远征; 张广; 季星来; 陈国强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2/06
65 聚羟基丁酸酯环带球晶的形貌研究 徐军; 郭宝华; 张增民; 陈国强; 王秀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06
65 生物工程与生物材料 陈国强; 赵锴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2/05
67 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微生物合成、性质和应用 陈国强; 张广; 赵锴; 田格; 陈金春; 吴琼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2/02
68 用分子生物学法提高酵母菌产乙醇的研究 史文慧; 林会兰; 张广; 孙智杰; 陈国强 工业微生物 2002/01
69 Pseudomonas stutzeri 1317合成中长链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组成分析模型 徐军; 贺文楠; 郭宝华; 胡平; 张增民; 张广; 林会兰; 陈金春; 陈国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01
70 嗜水性气单孢菌利用豆油生产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物 张瑾; 吴琼; 张广; 陈国强 食品与生物技术 2002/01
2001
71 用PCR产物直接的基因转化获得酿酒酵母乙醇脱氢酶Ⅱ基因突变的单倍体 史文慧; 林会兰; 孙智杰; 陈国强 生物学杂志 2001/05
72 羟基丁酸酯和羟基己酸酯共聚物的神经亲和性研究 杨吟野; 李训虎; 龚海鹏; 陈国强; 赵南明; 张秀芳 生物物理学报 2001/02
73 微生物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 徐军; 贺文楠; 张增民; 陈国强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01/01
74 生物可降解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生产技术研究 陈国强; 吴琼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1/18
2000
75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biopoly esters-polyhydroxyalkanoates 陈国强; 吴琼; 席建忠; 余海虎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0/11
76 聚羟基脂肪酸酯细菌合成的生长环境依赖性 吴琼; 孙素琴; 余海虎; 陈新滋; 陈国强 高分子学报 2000/06
77 红外光谱法动态跟踪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的热变性过程 孙素琴; 周群; 候伟俊; 吴琼; 陈国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0/05
78 低能离子束辐照氨基酸结构变化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 张冬梅; 孙素琴; 马志龙; 陈国强; 崔福斋 核技术 2000/04
79 聚羟基脂肪酸酯热变性的红外光谱法动态跟踪 孙素琴; 周群; 候伟俊; 吴琼; 陈国强 现代仪器 2000/02
2000年以前
80 以葡萄糖为碳源合成生物降解性聚酯的研究 贺文楠; 张增民; 胡平; 陈国强 高分子学报 1999/06
81 FTIR光谱定性识别细菌合成的PHA 卞为东; 周群; 洪葵; 孙素琴; 陈国强 现代仪器使用与维修 1999/02
82 一种快速检测细菌PHA的方法 洪葵; 陈国强; 孙素琴; 黄为一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8/02
83 羟基丁酸及中链羟基脂肪酸共聚物的微生物合成 洪葵; 陈国强; 黄为一; 樊庆笙 微生物学通报 1998/02
84 由细菌产生的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具新型结构的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简介 陈国强; 贺文楠; 陈金春; 张增民 生物技术 1997/04
85 Preparation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Microspheres by an Acetone-ethanol Heat Denaturation Method 何琳; 陈国强; 路英杰; 陈金春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1997/02
86 生物可降解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生产及物性表征 胡平; 陈国强; 张增民; 吴琼 合成树脂及塑料 1997/02
会议论文:
1 聚酯PHA的全生物设计和合成 陈国强 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中国会议 2011-09-24
2 Microbial Polyhydroxyalkanoates and Their Related Materials and Bio-Industry 陈国强 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中国会议 2009-08-18
3 Recent Progresses in Microbia Polyhydroxyalkanoates(PHA) 陈国强 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中国会议 2007-10
4 软性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陈国强; 郑佳平; 刘海生; 肖庆; 左焕琮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7-04
5 通过叶绿体基因工程在烟草中合成聚中长链羟基脂肪酸酯 张秀海; 吴忠义; 王玉华; 杨清; 陈国强; 吴琼; 黄丛林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反应器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8
6 绿色奥运是我国发展绿色材料的契机 陈国强 中国国际高技术成果交易会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论坛 国际会议 2006
7 通过叶绿体基因工程在烟草中合成中长链羟基脂肪酸聚酯 王玉华; 吴忠义; 张秀海; 王永勤; 黄丛林; 陈国强; 吴琼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 中国会议 2006-05
8 可再生生态塑料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陈国强 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中国会议 2005-10
9 微生物代谢工程与新材料的合成 陈国强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5-07
10 通过叶绿体基因工程在烟草中合成中长链羟基脂肪酸聚酯 王玉华; 张秀海; 吴忠义; 杨清; 陈国强; 吴琼; 黄丛林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5-07
11 Polyhydroxyalkanoates-An Exciting Novel Polymers for Biomaterial Study 陈国强 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11
12 手性在高分子晶体不同结构层次上的表达 徐军; 郭宝华; 周建军; 李林; 吴琼; 陈国强 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10
13 代谢工程在合成生物聚酯-聚羟基脂肪酸PHA及其单体中的应用 陈国强; 郑重; 高海军; 欧阳少平; 丘远征 代谢工程和工业生物技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08
14 异亚丙级莽草酸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大鼠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 王宏涛; 孙建宁; 徐秋萍; 陈国强 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2-11
15 异亚丙级莽草酸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大鼠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 王宏涛; 孙建宁; 徐秋萍; 陈国强 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2-11
16 可生物降解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制造 陈国强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1
学术交流:
1 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中国会议 2011-09-24
2 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中国会议 2009-08-18
3 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中国会议 2007-10
4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7-04
5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反应器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8
6 中国国际高技术成果交易会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论坛 国际会议 2006
7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 中国会议 2006-05
8 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中国会议 2005-10
9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5-07
10 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11
11 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10
12 代谢工程和工业生物技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08
13 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2-11
14 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2-11
15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1
11月11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安民,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磊会见了来我市参观考察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国强教授一行,市政府党组副书记、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健陪同活动。
张安民说:禹城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处于山东省“蓝黄战略”辐射区和“一圈一带”叠加区,高新区近日成功晋升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机遇和优势非常多。当前,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创新发展的共识,寻求对外合作以及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迫切。我们将竭尽全力打造支撑平台,提供最优质的环境与服务,实现双方的深度合作,共赢发展。
陈国强一行先后参观了保龄宝生物、龙力生物和生物孵化器,并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洽谈。陈国强对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的良好发展势头和亲商重商的浓厚氛围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市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通过不断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转化,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保了行业领先地位。表示将就有关项目的合作事宜进一步加强与我市的交流洽谈,推进项目早日落地。
来源:禹城 2015年11月12日
9月21日,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清华大学签署了“关于生物塑料PHBHHx微生物生产技术合作”的合作协议。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祥友先生、董事长助理兼总工宋爱刚先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孙溪博士以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国强教授等参加了签约仪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实验室与鲁抗的此次合作,主要是开发新型生物塑料PHBHHx的产业化技术。生物塑料是环保、二氧化碳减排、不依赖与石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材料。清华在本领域有20多年的研究经验,已开发成功多种生物塑料。鲁抗是国内发酵行业的知名企业,本项目将结合鲁抗的发酵优势和清华在PHA多年研究的成果,以图建立国内外最大的PHA企业。在此之前,鲁抗与清华已有了3年的合作,成功地完成了PHBHHx的中试工作。本项目将是在中试基础上的扩大再生产。
来源: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荣誉奖励:
1. 2001-2006,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
2. 2007-2010,清华大学梅贻琦奖。
3. 2002,国家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
4. 2003,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5. 2003,茅以升科技奖。
6. 2003,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银奖。
7. 2004,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8. 2004,教育部长江学者。
9. 谈家祯生命科学创新奖。
10.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国强教授
陈国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工业生物技术和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PHA在微生物中生理作用的研究、PHA作为组织工程材料的应用研究、PHA作为可降解材料和生物燃料的应用研究。
《生物产业技术》:您认为目前合成生物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陈国强:我认为,目前合成生物学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廉价地合成大量的DNA。现在大量地合成DNA成本还比较高,一个碱基对大约花费1~2元,DNA越长,合成的费用越高,难度也就越大。
第二个挑战是大量DNA的拼装。如何将大量的DNA拼装到染色体上,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现在想做一个维生素B12的微生物生产技术,在拼装32个基因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目前的技术用于拼装少量的DNA不成问题,但是拼装大量的DNA则比较困难。当大量的DNA拼装合成一个新的细菌的时候,理想的状态是每一个基因的表达都要有效,但实际情况是在陌生的宿主里不能保证每一个基因都能有效表达,某些基因表达多一些,而某些基因表达则少,一些甚至完全不表达。不受原宿主的DNA表达调控机制控制的,而是换了一个宿主新的调控机制控制。所以说,合成一个新的生命体会产生很多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对微生物里的基因组很多调控不是特别精准。单纯把很多基因组拼在一起,可以实现,但是如何调控这么多DNA的表达并不那么清楚。很多时候新的调控机制并不能让所需基因表达,这样合成新的生命体可能没有预期的功能。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实现跨种属的新的微生物组合,比如说把两三个微生物里的特征拼到一起。每个微生物对DNA序列的偏好都不一样,这个也不是那么容易。
第四个挑战是合成生物学在工业上的应用。现在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例子。Jay Keasling将来自细菌、酵母及植物等多种酶基因,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进行组装、集成和微调,设计构建能够合成抗疟药物青蒿酸前体的合成细胞,并使青蒿酸的合成能力与现有植物水平相比大大提高。麻省理工学院的Gregory Stephanopoulos在经过优化的底盘生物大肠杆菌细胞内,建立了基于非甲羟戊酸途径为基础的各种萜类物质生产的基本功能模块,通过不同启动子、不同拷贝数的组合筛选,优化萜类物质生产的功能模块,使人工细胞对碳源的利用率达到最佳并成功地合成了紫杉醇前体。UCLA的James Liao在做各种各样的醇,链长3~8个不等,构建新的代谢通路,作为燃料,可能会有一些应用。技术应用也是很重要的,国内外很多工作都很注重应用,但是真正能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可能还得等若干年。
每一个新的代谢通路如果有多个基因参与的话,合成起来或者表达起来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是这方面的工作正在进行,更多的是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怎样从系统完成新的代谢通路设计,实现各个节点的调控,这方面更多的是数学建模理论研究。目前基因的研究范围大多集中在微生物,再往上延伸到植物、动物就更困难了,因为体系调控更加复杂。
《生物产业技术》:国际合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陈国强: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复杂代谢通路的构建、基因组的最小化、系统生物学全面的代谢调控,应用方面多集中在材料、燃料、化学品和药物的代谢通路的构建。一般情况下都涉及多个基因。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青蒿素前体、紫杉醇前体、多元醇和长链醇等。我国大部分工作主要集中在天然药物、化工产品、材料等方面,用合成的代谢路径,或者用最小基因组的微生物来合成。大的基因代谢路径的构建,例如,维生素B12、磁小体的合成,都是几十个基因参与的过程。人工合成酵母的基因组,酵母是最简单的真核生物,如果能在酵母上取得突破的话,那么以后就有可能合成高等一些的生物。以前的工作多停留在原核生物阶段,现在可能需要进入真核生物时代了。
设计各种各样的生物器件,用不同的方法控制不同的器件,如光控制、化学品控制、温度控制,来实现多种通路的转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做的双稳态的开关,代谢可以从一条路径转到另一条路径,可以关掉状态A,转到状态B,或者状态A生长到一定阶段,停止生长,转换到状态B。此外还有华东理工大学做的光诱导的器件,用光照一下,就可以打开合成某些化合物生成的通路,换一个波长的话,就去完成别的任务了。
我个人认为,目前仅有的成果大部分是在微生物上实现的,要在植物和动物上实现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
《生物产业技术》:研究最小基因组有什么意义?
陈国强:病毒的基因组是最小的,可以很快地繁殖;微生物的基因组次之,也可以很快繁殖,但是比病毒慢。再大一些的是酵母,繁殖起来相对就更慢了。基因组越小,微生物复制DNA所损耗的能量就越少,需要消耗的底物也就越少,在特定的条件下生长得更快,这样就可以实现利用快速生长的微生物进行某些工作,如快速合成化学品、快速生产材料或者燃料。这就是研究最小基因组最重要的一点。同时,研究最小基因组也可以了解生命的基本功能组成。
通过最小基因组微生物的获得有助于理解生命体的构成,也就是有助于理解生命体构成中最基本的组分。生命体中有很多基因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并不需要,比如说有利用葡萄糖、蔗糖、果糖、有机酸等各种底物的基因,给它提供葡萄糖,其他基因是不需要的,虽然不需要,但也得合成,因为它们在同一个染色体上,合成这些就额外消耗了微生物的能量和营养。如果能够把基因组删减到仅有一个与利用葡萄糖相关的基因,那么消耗的能量和营养相应就会减少,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生物的功能越简单,生长效率就越高。利用微生物生产材料,尽量简化其他与生产材料无关的任务,如繁殖,以便让微生物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生物产业技术》:我国发展合成生物学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合成生物学有望解决哪些问题?
陈国强:我个人认为,发展合成生物学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建立化学品生物制造新途径,发展医药、农业、能源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突破自然进化的限制,在工业应用上发挥重要作用,满足国家对燃料、材料、化学品、药物等的需求,应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发展的重点是基因组合成与组装技术、底盘生物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生物元件和模块的设计、人工合成生物体以及各领域的合成生物学应用。
合成生物学有望解决的问题是生产成本问题,使其生产成本逐渐与化学基产品有一定的竞争性,在传统化学品制造的变革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发酵方法,但这些发酵方法比较传统,利用合成生物学,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料、材料、化学品等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目前生物基产品大多以农产品为原料来生产,其成本相对于石油基产品来说还是较高。比如,维生素B12是最贵的维生素,价格约为每千克1万~2万元,目前它是由丙酸菌发酵生成的,效率很低,每升发酵液仅能获得150mg。通过大规模的基因拼装,选择容易高效和快速生长的菌株生产,这样价格可能会降下来。
《生物产业技术》:在合成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我国与国际相比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目前国家在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立项和投入情况如何?
陈国强:
美国最先开始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可能会落后一些,但不是很多。可以说,我国在合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已经有了较强的实力,并在局部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材料化学品合成、新型分子传感器等应用方面,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几年,努力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我国也比较重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863”、“973”等科技计划多年来资助了众多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973”科技计划中有6项合成生物学项目,主要支持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863”中有一项合成生物学重大项目。科技部基础司于2010年底启动了合成生物学的第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并于2011年继续资助了3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主要面向工业领域。目前,正在拟定合成生物体系与生物制造发展路线图。
《生物产业技术》:您认为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制造领域会注入哪些新内容?会产生哪些影响?
陈国强:在生物基材料领域,合成生物学可以制造出很多新的材料。我们最近利用一个较小基因组合成出新的代谢途径,产生的微生物可以制造出许多新的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里的均聚材料、随机共聚材料以及嵌段共聚材料,这些材料有很多新的特色,包括高附加值应用,如拥有形象记忆功能的材料;有超强度的材料;对温度、pH值有反应的材料等。这些都是合成生物学为我们提供的,将会在材料领域有很多创新。未来3~5年,我们会做出更多新的材料。以前没有办法用生物合成方法获得有功能的材料,现在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学获得,使得材料更加多样性。生物基材料的性质是化学材料无法比拟的,合成生物学方法产生的带有功能团的高分子材料,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材料,只有通过生物方法才能获得。如果通过化学方式获得的话,则很难,或者说很贵,因为某些活性基团可能一反应就不存在了,而生物环境的反应条件则比较温和,也不存在金属催化剂,活性基团可以存活。这就是生物法的特点。未来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获得的新型功能材料,可能对新材料的产生有重要的应用。
来源:生物产业技术 2013年第4期
——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国强
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提交的题为《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低碳经济”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为了迎接已经到来的‘低碳经济’,我建议把我国生物基材料作为战略产品来开发,使其成为我国特色产业。”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国强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提出了生物基材料的“低碳经济”。
生物基材料很“低碳”但很贵
问:生物基材料包括哪些材料?
陈国强:包括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乳酸(PLA)、丁二酸丁二醇共聚物(PBS)、二氧化碳共聚物(PPC)、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共聚物(PTT)、生物乙烯(Bio-PE)和淀粉基材料等。
问:和目前的化工材料相比,生物基材料有哪些特点?
陈国强:生物基材料完全是通过生物技术来做的。和现在的石油基材料相比它有好几个好处:一个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第二个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为它主要来源于植物;第三是它能生物降解,符合现在环保的优势;另外它整个生产过程比较温和,不是高温、高压、有机溶剂的化工生产,它的生产比较绿色。整体来讲,很符合目前所说的“低碳经济”的要求。
问:目前国内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陈国强:在几个五年计划和“863”计划支持下,我国生物基材料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 PHA形成了生产企业5个,年总产能超过1.5万t,提供了国际市场上所有PHA类型,使我国PHA产业化种类和产量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外,我国还形成了世界第二的5000吨PLA年产能、年产1万吨PBS的生产能力、世界第一的年产1万吨二氧化碳共聚物(PPC)和2万吨以上淀粉基材料的能力,同时有2万吨的1,3-丙二醇产能提供给PTT合成。
问:您刚才提到的企业面临哪些难题?
陈国强:成本。生物基材料最不好的地方就是贵。你必须和现有的塑料竞争,我们国内的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人们选择塑料都是看价格,它不管你环保不环保。
问:什么因素造成生物基材料那么贵?
陈国强:它的转化率的问题。例如PHA,理论上3吨淀粉能转化为1吨PHA,但一般情况下,你需要4吨淀粉。还有一些下游的纯化过程也蛮费尽,这是造成贵的原因。它不像石油基材料,你挖出来稍微蒸馏一下,聚合过程不用纯化就是产品。
问:怎样解决这个贵的难题?
陈国强:正在研究过程中。现在石油是80美元一桶的话,生物塑料是不能竞争的。但是石油你不知道涨到什么时候,现在是经济危机,石油降不下来,但是过了以后呢,不知道了。事实上,生物基材料的前瞻研究是怎样降低成本,让成本低到可以和现在的塑料竞争。
如果政策支持,那这个产业就起来了
问:您之前写过一本书《聚羟基脂肪酸酯生态产业链》,您能解释一下这个产业链是如何构成的吗?
陈国强:第一个是发酵工业,全世界中国是最大的。现在由于抗生素市场波动,很多企业去做 PHA,那PHA的量就比抗生素多多了。发酵出来的产品用在塑料、包装材料上。PHA用完之后,如果能够搜集起来,加工之后就变成一种燃料——生物柴油。另外PHA还可以用作医用植入材料。另外PHA降解得到的单体实际上是一个药物,它有一些药效,比如说提高记忆力啊、促进脑细胞的再生等。另外这个单体可以开发成饲料添加剂。发酵、塑料、生物燃料、医用材料、药物、饲料添加剂这构成了整个产业。
问:这个产业链大约能有多少的产值?
陈国强: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估计未来5年做得好的话,应该是上百亿元的产值。这需要大企业的参与,也需要投入很多的资本。
问:要发展这个产业,政府需要做什么?
陈国强:生物产业一开始都比较困难,特别是化工产品。政府对这种高科技的扶持非常重要,现在不是讲要低碳经济、环保、不依赖石油吗?如果政府要制定一些鼓励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的话,首先应该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超薄材料,但是可以使用完成生物降解的超薄塑料。光限制是不管用的,2008年的“限塑令”之后,超薄塑料还在使用。虽然生物基材料的超薄塑料贵一点,但也就是几分钱一毛钱的事,不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现在我们的产品都出口到国外,因为国外有环保政策、税收限制你必须使用环保的材料,但是我们国家没有。如果政府立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超薄材料,那就产生了100万~200万吨的市场,100多万吨就100多亿元了,这只是原料,加工之后的产品那就不止了,因此这个产业就起来了。(包晓凤 龙九尊)
来源:科学时报•中国生物产业 2010-03-08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