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冯增昭——定量岩相古地理学专家冯增昭——中国石油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5-03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冯增昭——定量岩相古地理学专家冯增昭——中国石油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冯增昭,男,1926年出生,河南登封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沉积学家及古地理学家,国矿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是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开拓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曾任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大庆石油学院、江汉石油学院兼职教授、长庆石油勘探局高级技术顾问,现任《古地理学报》主编。作为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创始人,冯增昭教授被誉为国内地质学界的泰斗,其相关的研究及论著都收录在《冯增昭文集》中。

培养学生情况:

培养硕士18名、博士24名、博士后5名。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定量岩相古地理学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资料更新中……

研究成果:

他逐步将国外取得的理论成果与中国沉积学和古地理研究的实际相结合,创建了“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这一定量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和编图方法论,以自己实测的基于剖面所取得的各种第一手的定量资料为立脚点,以定量化的图件为主,以中比例尺的图件为主,从而使岩相古地理学发展到了定量阶段,是我国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开拓者。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定量,即每一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定的定量资料和定量图件为科学依据。定量岩相古地理学密切结合生产实践,科学指导各种矿产资源的预测和勘探,确定地下油区勘探的范围,为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服务,并取得了重要实效。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下扬子地区中下三叠青龙群岩相古地理研究 作者:冯增昭 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8

2.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 作者:冯增昭 出版社:石油工业 1989

3.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作者:冯增昭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1990

4.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作者:冯增昭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1991

5.沉积岩石学 作者:冯增昭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

6.中国沉积学 作者:冯增昭等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7.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作者:冯增昭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8.中国南方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作者:冯增昭 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7

9.中国南方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作者:冯增昭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1998

10.中国南方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作者:冯增昭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2001

11.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作者:冯增昭等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2005

12.冯增昭文集 作者:冯增昭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2006

资料更新中……

发表论文:

1 中国古地理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亮点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9-02-15

2 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鲍志东; 吴茂炳; 金振奎; 时晓章; 古地理学报 2006-08-30

3 给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和专业委员会主任的信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7-08-15

4 塔里木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鲍志东; 吴茂炳; 金振奎; 时晓章; 骆艾荣; 古地理学报 2007-10-15

5 敬贺杨遵仪老师百岁华诞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7-10-15

6 第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在敦煌召开 冯增昭 地质科学 2003-02-20

7 吴崇筠教授——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学及教材建设的奠基者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5-12-10

8 关于油气保存单元 冯增昭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06-30

9 中国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2003-03-10

10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3-06-10

11 中国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2003-09-10

12 第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在甘肃敦煌召开 冯增昭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02-20

13 继续奋斗争创一流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4-03-10

14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4-03-10

15 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 彭勇民; 金振奎;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2004-06-10

16 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在大庆成功召开 冯增昭 地质通报 2004-10-20

17 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在大庆召开 冯增昭 地层学杂志 2004-12-30

18 开拓者的业绩要继承发扬——在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4-12-10

19 从定量岩相古地理学谈华南地区海相地层油气勘探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5-03-10

20 鄂尔多斯奥陶纪马家沟期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鲍志东 沉积学报 1999-03-30

21 中扬子地区早三叠世大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袁志华; 冯增昭; 吴胜和 沉积学报 1999-03-30

22 滇东—川西下二叠统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玄武岩淋滤白云化 金振奎; 冯增昭 沉积学报 1999-09-30

23 中国南方东部三叠纪古地理演化及其构造控制 鲍志东; 冯增昭; 李永铁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8-05

24 为我国古地理学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而奋斗——《古地理学报》创刊词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1999-02-15

25 中国南方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杨玉卿;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1999-02-15

26 创业正艰辛 痛失先哲尊长——悼念刘鸿允先生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1999-02- 15

27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1999-05-15

28 鄂尔多斯早古生代古构造 冯增昭; 鲍志东; 康祺发; 张永生; 谭健; 李振亚; 庞福民; 赵学仁 古地理学报 1999-05-15

29 鄂尔多斯奥陶纪古构造 冯增昭; 鲍志东; 康祺发; 张永生; 谭健; 李振亚; 庞福民; 赵学仁 古地理学报 1999-08-15

30 从岩相古地理论中国南方石炭系油气潜景 冯增昭; 杨玉卿; 金振奎;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1999-11-15

31 中国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2002-03-10

32 中国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 彭勇民; 金振奎;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2002-06-10

33 中国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2002-09-10

34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奥陶系对比再研究 鲍志东; 李儒峰; 冯增昭 地质论评 1999-08-15

35 西藏东部三叠纪层序地层分析与对比 彭勇民; 刘焕杰; 冯增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0-11-30

36 中国南方二叠纪沉积体系 杨玉卿;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0-02-15

37 中国西北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张家强; 金振奎; 鲍志东; 王国力 古地理学报 2000-05-15

38 中国西北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张家强; 金振奎; 鲍志东; 王国力 古地理学报 2000-08-15

39 从定量岩相古地理论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摘要) 冯增昭; 金振奎; 鲍志东; 杨玉卿; 海相油气地质 2000-05-15

40 第6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在辽河油田召开 冯增昭 地质科学 2001-05- 20

41 《古地理学报》敬告广大读者和作者 冯增昭 地质科学 2001-11-20

42 中国南方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蒋盘良; 鲍志东; 罗璋; 鞠天吟; 田海芹; 汪红 古地理学报 2001-03-10

43 为古地理学的发展和创新继续奋斗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01-06- 10

44 中国南方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蒋盘良; 鲍志东; 罗璋; 鞠天吟; 田海芹; 汪红 古地理学报 2001-06-10

45 中国南方中及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蒋盘良; 鲍志东; 罗璋; 鞠天吟; 田海芹; 汪红 古地理学报 2001-12-10

46 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研究 吴胜和; 冯增昭; 何幼斌 沉积学报 1994-06-30

47 鄂尔多斯地区西缘及南缘中奥陶统平凉组重力流沉积 吴胜和; 冯增昭; 张吉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09-25

48 云贵地区二叠系瘤石灰岩的成因 金振奎; 冯增昭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4-06-15

49 滇黔桂地区中下三叠统油气储集岩研究 冯增昭; 鲍志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 1994-10-12

50 鲁西地区下古生界竹叶石灰岩的沉积特征 金振奎; 冯增昭 山东地质 1994-12-30

51 辽宁本溪火连寨寒武系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张秀莲; 王英华; 张万中; 冯增昭 新疆石油地质 1994-09- 30

52 贵州二叠纪的台洼及其与台地和盆地沉积特征之比较 金振奎; 冯增昭 沉积学报 1995-12-30

53 黔东湘西寒武纪碳酸盐斜坡上的风暴沉积 金振奎; 蒋盘良; 冯增昭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6-05

54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群层序地层学研究 王玉新; 冯增昭; 韩征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12-30

55 中国南方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杨玉卿; 金振奎; 何幼斌; 吴胜和; 辛文杰; 鲍志东; 谭健 沉积学报 1996-06-30

56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二叠统细-粗晶自云岩成因探讨 何幼斌; 冯增昭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6-12-20

57 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鲍志东; 吴胜和; 李永铁; 王国力 地质科学 1997-05-25

58 从岩相古地理论中国南方中下三叠统油气潜景 冯增昭; 鲍志东; 李尚武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6-05

59 从岩相古地理论中国南方二叠系油气潜景 冯增昭; 李尚武 石油学报 1997-02-05

60 华南下二叠统层状硅岩的形成及意义 杨玉卿; 冯增昭 岩石学报 1997-03-30

61 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为什么久攻不下? 冯增昭; 鲍志东; 杨玉卿; 金振奎; 海相油气地质 1997-11-15

62 中扬子地区早三叠世嘉陵江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袁志华; 冯增昭; 吴胜和 地质科学 1998-05-25

63 油浸鉴定矿物法中用高折光率油的配制试验 李秉伦; 冯增昭; 陈庸勋; 地质学报 1952-12-30

64 华北地台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的类型及储集性 金振奎; 冯增昭 沉积学报 1993-07-02

65 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何幼斌; 吴胜和 沉积学报 1993-10-01

66 华北下奥陶统岩相古地理新探 冯增昭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77-06-30

67 华北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新探 冯增昭 地质科学 1979-05-01

68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 冯增昭 石油实验地质 1980-09-30

69 碳酸盐岩分类 冯增昭; 石油学报 1982-04-02

70 略论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冯增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3-04- 02

71 陕甘宁晋及内蒙古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新探 冯增昭; 张吉森; 费安琦; 刘平均; 地质论评 1983-01-31

72 海南岛三亚湾现代碳酸盐沉积 冯增昭; 王琦; 周莉; 张建华; 张晓沂; 叶孟杰 沉积学报 1984-07-01

73 建议编制中国岩相古地理图 冯增昭;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 1984-09-30

74 华北地台东部晋冀鲁京津地区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沉积学报 1986-12-31

75 下扬子地区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 冯增昭; 吴胜和 沉积学报 1987-10-01

76 我国岩相古地理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冯增昭;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 1988-07- 01

77 从岩相古地理论下扬子地区青龙群油气潜景 冯增昭; 吴胜和; 石油学报 1988-07- 01

78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陈继新; 吴胜和 沉积学报 1989-12-31

79 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岩相古地理学方法论 冯增昭 沉积学报 1992-09-30

80 中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冯增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 1999-10-18

81 中国南方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蒋盘良; 鲍志东; 罗璋; 鞠天吟; 汪红;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 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1-05-01

82 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冯增昭; 鲍志东; 吴茂炳; 金振奎; 时晓章; 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08-01

荣誉奖励:

1.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4.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等、及其它省、部级以上奖励11次。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