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地理学 »

刘晓冰——农学专家刘晓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28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刘晓冰——农学专家刘晓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信息:

 

刘晓冰,1963年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中国农学博士,美国植物与土壤科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吉林省科协常委,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专家组副组长,黑龙江省科学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编委,是《大豆科学》、《土壤》、《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和《农业现代化研究》编委。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4年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7年 东北农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

 

1992-1993年 印度农业研究院访问学者。

 

1994年 东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

 

2001年 日本北海道大学特别研究员。

 

2002-2005年 美国麻省大学合作研究。

 

2004年 美国麻省大学,获植物与土壤科学博士学位。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作物生理生态(侧重作物产量品质生理,农田生产力管理)。

 

承担的科研情况:

 

参加和主持研究项目10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富集影响大豆子叶细胞数目体积的生理基础”。

 

2.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大豆遗传改良的生理机制”。

 

3.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的课题“黑土退化阻控与保护技术体系”。

 

4.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世界黑土参比研究”。

 

科研成果: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

 

1 大豆全程化控技术试验研究技术 杨恕平;刘晓冰;王光华;张秋英;金剑;潘相文;李艳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3

2 建设东北地区稳定商品粮基地的农业技术集成与高新技术研究 邓伟;刘兴土;李取生;张柏;武志杰;宋玉祥;刘晓冰;董立松;安忠民;孟宪民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1

3 海伦基地以大豆为主粮食高产与农业综合发展试验示范 王占哲;韩晓增;许艳丽;张兴义;孟凯;韩秉进;赵殿忱;刘晓冰;陈渊;李长胜;王建国;吕秀兰;孙凤俊;隋跃宇;王守宇;刘春龙;刘鸿祥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0

4 松嫩平原黑土区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及高产优质调控技术研究 刘晓冰;王光华;杨恕平;张秋英;金剑;李艳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0

5 黑土退化过程与调控机制 张兴义;隋跃宇;赵军;孟凯;王其存;高崇升;韩秉进;刘晓冰;岳中辉;于同艳;张少良;张久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5

6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 邓伟;刘晓冰;宋凤斌;武志杰;朱永官;刘彦随;韩晓增;张平宇;张柏;梁正伟;张晓平;王志春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5

 

发明专利: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3篇)。

 

发表论文:

1 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隋跃宇; 焦晓光; 刘晓冰; 张兴义; 刘洪家 土壤通报 2010-06-06

2 黑土微生物呼吸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对温度的响应 米亮; 王光华; 金剑; 刘居东; 刘晓冰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6-15

3 大豆粒重的粒位效应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李彦生; 刘兵; 张秋英; 刘晓冰; Stephen J Herbert 大豆科学 2010-04-25

4 大豆结瘤固氮的分子生理研究 苗淑杰; 刘晓冰 大豆科学 2010-04-25

5 施肥对模拟侵蚀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 米亮; 隋跃宇; 张兴义;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02-15

6 典型黑土侵蚀区自然植被恢复措施水土保持功效研究 张少良; 张兴义; 刘晓冰; 刘爽; 隋跃宇; 于同艳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2-15

7 秸秆覆盖对农田黑土春季地温的影响 张少良; 张兴义; 于同艳; 隋跃宇; 刘晓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6-15

8 黑土区耕作措施对春季耕层温度的影响 张少良; 张兴义; 于同艳; 刘晓冰; 隋跃宇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01-15

9 生殖生长期遮阴对大豆脂肪酸积累动态的影响 刘兵; 王程; 金剑; 刘居东; 张秋英; 刘晓冰; S J Herbert 大豆科学 2009-02-25

10 生殖生长期光富集和遮阴对大豆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刘兵; 王程; 金剑; 刘居东; 张秋英; 刘晓冰; S J Herbert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03-10

11 典型黑土侵蚀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功效研究 张少良; 张兴义; 刘晓冰; 刘爽; 于同艳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6-15

12 调节大豆籽粒生育的生理生态因素 王程; 刘兵; 金剑; 刘居东; 张秋英; 刘晓冰; Stephen J. Herbert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9-05-15

13 绥农14系谱产量生理特性演化研究 金剑; 刘晓冰; 邱丽娟; 米亮; 李艳华; 王光华; Stephen J.Herbert 大豆科学 2009-06-25

14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隋跃宇; 焦晓光; 高崇生; 程伟; 张兴义; 刘晓冰 土壤通报 2009-10-06

15 松嫩平原西部引种抗干旱耐盐碱作物新品种试验研究 韩秉进; 刘晓冰; 陈宜军; 高崇升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9-11-15

16 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等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刘兵; 王程; 金剑; 刘居东; 张秋英; 刘晓冰 大豆科学 2009-12-25

17 增加光照及其与改变源库互作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刘晓冰; Stephen J.Herbert; 金剑; 张秋英; 李艳华; 王光华 大豆科学 2006-02-28

18 植物、土壤及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光华; 金剑; 徐美娜; 刘晓冰 生态学杂志 2006-05-30

19 人为剥离黑土层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张兴义; 刘晓冰; 隋跃宇; 张少良; 张久明; 刘焕军; Stephen J.Herbert 大豆科学 2006-05-30

20 不同施磷量对大豆苗期根系形态性状的影响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陈雪丽; 李兴国 大豆科学 2006-11-30

21 生防细菌BRF-1和BRF-2鉴定及生物学特征 王光华; 金剑; 徐美娜; 陈雪丽; 刘晓冰 中国生物防治 2007-02-08

22 根箱法解析大豆苗期根际养分分布及吸收特征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王国栋; Stephen J Herbert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03-30

23 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王光华; 金剑; 韩晓增; 刘居东; 刘晓冰 应用生态学报 2007-06-15

24 Biolog-ECO解析不同大豆基因型R1期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 金剑; 王光华; 陈雪丽; 刘晓冰; Stephen J Herbert 大豆科学 2007-08-15

25 东北黑土区高产大豆R_5期根系分布特征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李艳华; 陈雪丽; Stephen J Herbert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09-15

26 海伦市农田黑土机械组成与土壤全量养分相关关系研究 隋跃宇; 焦晓光; 程守全; 刘晓冰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11-15

27 50年黑龙江省大豆遗传改良的产量及品质变化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徐艳霞; 米亮; 王程; Stephen J Herbert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11-15

28 黑土区水土流失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张兴义; 孟令钦; 刘晓冰; 隋跃宇; 张少良; Stephen J.Herbert 中国水利 2007-11-30

29 大豆根际未培养与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比较研究 徐艳霞; 王光华; 金剑; 刘居东; 张秋英; 刘晓冰 大豆科学 2007-12-15

30 Biolog和PCR-DGGE技术解析施肥对德惠黑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王光华; 刘俊杰; 齐晓宁; 金剑; 王洋; 刘晓冰 生态学报 2008-01-15

31 大豆植株性状相关性与产量回归分析 韩秉进; 潘相文; 金剑; 王光华; 刘长江; 刘晓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11-15

32 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王程; 刘兵; 金剑; 刘居东; 张秋英; 刘晓冰; 李文滨; Stephen J.Herbert 大豆科学 2008-12-25

33 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韩秉进; 潘相文; 金剑; 王光华; 刘长江; 刘晓冰 大豆科学 2008-02-25

34 1950—2006年间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米亮; 杜金岭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05-15

35 两个大豆品种在暗棕壤和黑土中的根系形态和根瘤性状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徐艳霞; 刘俊杰; 米亮; 王程; Stephen James Herbert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8-15

36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宋春雨; 张兴义; 刘晓冰; 高崇升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8-08-15

37 作物生育期内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分配及转化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张磊; 米亮; 刘俊杰; Stephen J Herbert 生态学杂志 2008-08-15

38 生殖生长期光富集及遮阴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特性的影响 刘兵; 王程; 金剑; 刘居东; 张秋英; 刘晓冰; Stephen J. Herbert 大豆科学 2008-10-25

39 磷浓度处理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俊杰; 王光华; 金剑; 刘居东; 张秋英; 刘晓冰 大豆科学 2008-10-25

40 不同氮肥对大豆根圈土壤酶活性和氮营养分布的影响 王光华; 金剑; 潘相文; 周克琴; 刘晓冰 大豆科学 2003-08-25

41 水肥耦合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张秋英; 刘晓冰; 金剑; 王光华; 李艳华; Stephen J Herbert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03-30

42 不同密度大豆生殖生长期群体冠层结构研究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张秋英; 李艳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3-05-01

43 影响聚丙烯酰胺在土壤和水分管理应用的因素 刘晓冰; Stephen J Herbert; Masoud Hashem; Rahman Barzegar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3-08-01

44 水肥耦合对春小麦群体叶面积及产量的影响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韩晓增; 李艳华; 王国栋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06-30

45 利用根箱法解析大豆苗期氮磷吸收及其在根际分布的特征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潘相文; 刘杰 大豆科学 2005-11-25

46 大豆高产群体的生态生理特征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张秋英; StephenJ.Herbert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3-09-30

47 不同茬口大豆根圈土壤pH值和氮营养分布的变化 王光华; 金剑; 潘相文; 周克琴; 刘晓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4-03-30

48 生防微生物BRF-1对大豆根腐病的拮抗作用 王光华; 周克琴; 金剑; 潘相文; 刘晓冰; 罗英辉 大豆科学 2004-08-25

49 行距对大豆竞争有限资源的影响 刘晓冰; 金剑; 王光华; S.J.Herbert; M.Hashemi 大豆科学 2004-08-25

50 不同熟期大豆R_4-R_5期冠层某些生理生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4-09-10

51 不同熟期及产量类型的大豆生殖生长期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Stephen J Herbert 作物学报 2004-12-25

52 大豆生殖生长期根系形态性状与产量关系研究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李艳华; 潘相文; S.J.Herbert 大豆科学 2004-11-25

53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刘晓冰; 邢宝山; 周克琴; 王光华; 刘居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01-01

54 高温胁迫下光合器官受损及其适应机理 宋春雨; 刘晓冰; 金彩霞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2-11-01

55 水磷互作对大豆根系及产质量的影响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张秋英; 徐艳霞; 刘俊杰; Stephen J Herbert 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11-01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1999年获长春分院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2006年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2006年农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