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地理学 »

张晓平——环境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专家 张晓平——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26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张晓平——环境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专家 张晓平——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信息:

张晓平,男,1957年生于长春市。现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1.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2.中国土壤学会盐渍土专业委员会委员。

3.吉林省土壤学会理事。

培养学生情况:

在已毕业的4名学生中,1人获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优秀奖,1人获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奖(二等),且两人均获得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优秀博士论文奖。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环境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侧重黑土有机碳动态变化,盐渍土演变机理与改良)。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中的子课题“保护性土壤耕作关键技术与轮作模式研究”。   

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中的子课题“半干旱盐碱化地区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   

3.吉林省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项目“黑土保护和持续利用技术”。   

4.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科研成果:

在西藏土壤背景值科学考察工作期间,比较系统地报道了西藏土壤中Cu 、F 、Se 、Hg的含量和分布状况;多年在松嫩平原从事苏打盐渍土演变机理和改良利用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土壤碳固定及其机理、土壤有机碳质和量的变化与全球变化(温室效应)的关系;研究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保护和恢复黑土资源的作用。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短期免耕对东北黑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时秀焕;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杨学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08-15

2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 范如芹;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9-23

3 光谱预处理及不同光谱区对黑土有机碳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影响 申艳; 张晓平; 杨学明;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 土壤学报 2010-09-15

4 近红外光谱法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 杨学明 核农学报 2010-02-20

5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申艳; 时秀焕; 范如芹; 方华军 土壤学报 2010-01-15

6 浅地下水埋深微域尺度苏打盐渍土的积盐机理探讨 罗金明; 王永洁; 邓伟; 叶雅杰; 张晓平 土壤学报 2010-03-15

7 蚯蚓野外采样方法评述 范如芹;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时秀焕; 杨学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6-15

8 土壤CO_2排放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时秀焕;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范如芹; 杨学明 土壤通报 2010-06-06

9 基于小波分析的苏打盐渍土的水盐变化特征 罗金明; 王永洁; 邓伟; 李晓峰; 张晓平; 叶雅杰 土壤通报 2010-06-06

10 多元散射校正和逐步回归法建立黑土有机碳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 杨学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05-15

11 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稳定性的短期影响 梁爱珍; 张晓平 ; 杨学明; Neil McLaughlin; 申艳; 李文凤 土壤学报 2009-01-15

12 苏打盐渍土的微域特征以及水分的迁移规律探讨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杨帆; 李秀军 土壤通报 2009-06-06

13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范如芹; 方华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9-08-10

14 松嫩平原盐渍化区土壤的微域特征 罗金明; 王永洁; 邓伟; 叶雅杰; 张晓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8-15

15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测定东北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 杨学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1-15

16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张彬; 白震; 解宏图; 张旭东; 张晓平; 时秀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1-15

17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和全氮的迁移与累积平衡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核农学报 2006-02-20

18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C.F.Drury 中国农业科学 2006-06-10

19 土壤粗有机质的研究进展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方华军 地理科学进展 2006-05-30

20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生态学报 2006-09-30

21 耕作及水蚀影响下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土壤学报 2006-10-30

22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李文凤; 张学林; 王玉玺; 解运杰; 刘凤飞; 杨学明 地理科学 2006-12-30

23 春季松嫩平原盐渍土积盐机理探讨以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十三泡地区为例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许林书; 郑冬梅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30

24 黑土坡耕地侵蚀和沉积对物理性组分有机碳积累与损耗的影响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土壤学报 2007-05-15

25 免耕对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 李文凤;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方华军; 杨学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11-15

26 盐渍土系统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研究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杨帆; 李秀军 生态环境 2007-11-18

27 苏打盐渍土理化性质的微域特征及其对水盐运移的影响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李秀军; 杨帆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11-15

28 黑土坡耕地土壤流失形态分析——以一次降雨为例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李文凤; 杨学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11-10

29 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分布特征 梁爱珍; 张晓平 ; 申艳; 李文凤; 杨学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5-15

30 苏打盐渍土的微域特征及土壤表层积盐机理探讨——以吉林省大安地区嫩江古河道碱滩地为例 罗金明; 杨帆; 邓伟; 张晓平; 李秀军; 李文凤 水土保持学报 2008-04-15

31 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损失量研究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方华军; 申艳; 李文凤 土壤通报 2008-06-06

32 微域尺度苏打碱土的特征与植被的分布规律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杨帆; 易富科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6-15

33 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的渗透特性和优先流特征 李文凤;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时秀焕; 罗金明; 杨学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7-15

34 冻融季节苏打盐渍土的水盐变化规律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李秀军; 孙广友 水科学进展 2008-07-15

35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张晓平; 李文凤; 梁爱珍; 申艳; 方华军; Craig F. Drury; 杨学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7-15

36 坡耕地黑土不同密度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方华军; 杨学明 土壤通报 2008-10-06

37 松嫩平原西部1~5年苏打碱化稻田的渗透性研究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李秀军; 孙广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09-10

38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地理科学 2003-04-28

39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_2的贡献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水土保持学报 2003-06-30

40 不同管理方式下吉林省农田黑土流失量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土壤通报 2003-12-06

41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土壤通报 2004-02-06

42 用RothC-26.3模型模拟玉米连作下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的影响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朱平; 任军; 王立春; 梁爱珍 中国农业科学 2003-11-20

43 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再分布特征及其迁移累积平衡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核农学报 2005-06-20

44 免耕对黑土春夏季节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张晓平; 方华军; 杨学明; 梁爱珍; 吴尚华 土壤通报 2005-06-06

45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格局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水土保持通报 2005-06-30

46 ~(137) Cs示踪技术研究坡耕地黑土侵蚀和沉积特征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生态学报 2005-06-25

47 坡地黑土有机碳分布特征与土壤碳损失量计算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中国环境科学 2005-12-30

48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 张晓平; 杨学明; 方华军; 梁爱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08-30

49 土壤细颗粒对有机质的保护能力研究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方华军 土壤通报 2005-10-06

50 坡耕地黑土剖面有机碳的分布和δ~(13)C值研究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土壤学报 2005-12-30

51 人类胁迫对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的灰色关联分析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03-30

52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梁爱珍; 齐晓宁; 王洋 应用生态学报 2004-02-18

53 土壤侵蚀对农田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地理科学进展 2004-03-30

54 20年来部分黑土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梁爱珍 地理科学 2004-12-28

55 利用~(137)Cs技术研究黑土坡耕地土壤再分布特征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03-18

56 利用燃煤飞灰作为时间标记物评价坡耕地黑土侵蚀物质和有机碳的再分配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土壤学报 2005-02-28

 

荣誉奖励:

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