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冯西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冯西桥——清华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22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冯西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冯西桥——清华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冯西桥,男,1968年生。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和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 Acta Mechanica Sinica 》、《 Multidiscipline Mode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等10种国内外期刊的编委。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0 年 7 月, 1991 年 7 月和 1995 年 3 月,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5 年 6 月- 1997 年 6 月,在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做博士后。

1997 年 9 月- 1999 年 4 月,获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在 Darmstadt 工业大学力学研究所和荷兰 Delft 工业大学任洪堡研究员。

1999 年 5 月- 2001 年 7 月, 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副教授。

自 2001 年 8 月至今,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外,还曾在美国UIUC大学、德国Max- Planck金属研究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开展访问研究。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张量分析》(校级精品课)、《固体力学》、《断裂力学》、《固体本构关系》等;

本科生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国家级精品课)、《材料力学(高等)》(国家级精品课)、《弹性力学》(国家级精品课,课程负责人)。

培养学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1.微纳米力学;2.生物材料力学与仿生;3.细胞力学;4.细观损伤与断裂力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生物材料的微纳米力学与仿生” ;

2.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纳米复合材料的宏微观力学”;

3.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先进纳米复合材料的跨尺度力学”;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微观尺度断裂的虚内键方法”;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微 / 纳米尺度力学与智能材料力学”;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交织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研究”。

资料更新中…………

发明专利:

1 一种适用于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夹层结构缝合的方法 赵红平; 李国耀; 冯西桥 清华大学 2005-05-18

2 一种天然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赵红平; 冯西桥 清华大学 2006-02-08

3 一种天然纳米纤维基组织工程细胞支架的制备方法 冯西桥; 赵红平 清华大学 2007-01-17

科研成果:

1 准脆性材料的宏细观损伤力学研究与分析方法 杨强; 冯西桥; 周维垣; 余寿文; 林鹏; 陈新 清华大学 2007-05-16

2 韧性复合材料的细观安定理论研究与数值分析 刘应华; 李华祥; 冯西桥; 岑章志 清华大学 2009-01-01

3 正交各向异性结构塑性极限载荷的上限分析 岑章志; 冯西桥; 刘应华; 李华祥 清华大学 2009-01-01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 余寿文 , 冯西桥,损伤力学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7.

2. 冯西桥 , 余寿文 , 准脆性材料细观损伤力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发表论文:

1 脆性材料的细观损伤理论和损伤结构的安定分析 冯西桥 清华大学 1995-01-01

2 2008年生物材料与动物运动的力学与仿生国际研讨会简介 孙茂; 冯西桥; 赵红平; 力学进展 2009-01-25

3 基于屈曲方法测量生物纤维的力学性能 曹艳平; 郑修鹏; 冯西桥; 医用生物力学 2009-10-15

4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会议介绍 杨亚政; 冯西桥; 詹世革; 陈常青; 许春晓; 姚明辉; 赵建福; 梁军; 郭旭; 赵红平; 力学进展 2009-11-25

5 2005年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简介 冯西桥; 陈伟球; 孟庆国; 詹世革; 力学进展 2006-02-25

6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CCTAM’2005)会议简介 杨亚政; 冯西桥; 王建祥; 李存标; 陈立群; 张雄; 谢惠民; 蒲放; 樊瑜波; 龙勉; 汤亚南; 李涛; 力学进展 2006-02-25

7 羚牛股骨密质骨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朱乐; 赵红平; 宋延龄; 冯西桥;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28

8 去卵巢大鼠骨小梁的纳米力学性能 盛志峰; 戴如春; 王鹏; 姚学锋; 冯西桥; 方玲娜; 范慧洁; 伍贤平; 廖二元; 中华医学杂志 2006-02-21

9 裂纹稳态扩展下正交异性材料的动应力强度因子K_(Ⅲ)解答 胥红敏; 姚学锋; 冯西桥; 工程力学 2006-10-30

10 含大量随机分布细小纤维的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横向弹性性能参数计算的内嵌区域模型法 王晓春; 冯西桥; 余寿文; 固体力学学报 2006-12-30

11 第二届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简介 康国政; 冯西桥; 赵红平; 詹世革; 力学进展 2007-02-25

12 预制表面缺陷对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 季少华; 陈光; 赵红平; 冯西桥; 施惠基;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28

13 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腰椎侧凸的有限元分析 胡明涛; 韦兴; 赵红平; 冯西桥; 医用生物力学 2007-12-15

14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会议简介 冯西桥; 杨亚政; 赵红平; 陈常青; 任玉新; 王在华; 许春晓; 张来平; 孙德军; 郭旭; 陈伟球; 江五贵; 高凌天; 力学进展 2008-01-25

15 第三届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简介 陈常青; 冯西桥; 赵红平; 詹世革; 孟庆国; 力学进展 2008-07-25

16 一种基于细观摄动参数的MFD界面模型 李华祥; 刘应华; 冯西桥; 岑章志 复合材料学报 2003-08-30

17 多孔材料塑性极限载荷及其破坏模式分析 李华祥; 刘应华; 冯西桥; 岑章志 计算力学学报 2003-06-30

18 物理力学与纳米科技的多学科交叉——“物理力学与纳米科技的多学科交叉若干问题青年学者研讨会”介绍 郑泉水; 冯西桥; 孟庆国; 詹世革 力学进展 2003-02-25

19 含圆形夹杂两相材料界面变形与损伤特性的数值模拟 牛鑫瑞; 余寿文; 冯西桥 机械强度 2005-10-30

20 Cr4Mo4V钢表面预制缺陷对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 李锦峰; 赵红平; 施惠基; 冯西桥 航空材料学报 2005-12-15

21 第十一届国际断裂力学大会(ICF11)简介与断裂研究的前瞻 余寿文; 冯西桥; 杨亚政; 力学进展 2005-11-25

22 第5届国际固体断裂与强度大会介绍 方岱宁; 冯西桥; 杨卫 力学进展 2004-02-25

23 第21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评述 冯西桥; 符松; 陈立群; 孟庆国; 杨亚政 力学进展 2005-02-25

24 固体力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和质量管理的研讨 庄茁; 郑泉水 ; 冯西桥 ; 李喜德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02-10

25 第三届国际细观力学会议简介 余寿文; 冯西桥 力学进展 2000-11-25

26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有效模量 冯西桥 科学通报 2001-02-28

27 计算微裂纹损伤材料有效模量的一种简单方法 冯西桥; 余寿文 力学学报 2001-01-19

28 正交各向异性结构塑性极限载荷的上限分析 李华祥; 刘应华; 冯西桥; 岑章志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8-30

29 扭转问题中界面附近的边界层 王刚锋; 余寿文; 冯西桥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1-30

30 复合材料中增强相形状对有效模量的影响(Ⅰ) 冯西桥; 余寿文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1-30

31 复合材料中增强相形状对有效模量的影响(Ⅱ) 冯西桥; 余寿文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1-30

32 双材料界面热致失效的有限元模拟 牛鑫瑞; 余寿文; 冯西桥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5-30

33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塑性极限载荷的上限分析 李华祥; 刘应华; 冯西桥; 岑章志 复合材料学报 2002-02-28

34 确定复合材料宏观屈服准则的细观力学方法 李华祥; 刘应华; 冯西桥; 岑章志 固体力学学报 2002-06-30

35 纳米晶体材料的有效弹性模量与界面效应 王刚锋; 冯西桥; 余寿文 科学通报 2002-07-30

36 基于均匀化理论韧性复合材料塑性极限分析 李华祥; 刘应华; 冯西桥; 岑章志 力学学报 2002-07-19

37 不同应变强化模型下结构安定性的研究 冯西桥; 刘信声 力学学报 1994-11-19

38 拉压性能不同对厚壁圆筒安定性的影响 冯西桥; 刘信声 力学与实践 1995-10-15

39 脆性材料的各向异性损伤及其测量方法 冯西桥; 余寿文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4-15

40 表面裂纹疲劳扩展的一种损伤力学方法 冯西桥; 何树延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5-10

41 Analysis of Mode-Ⅰ Crack Tip Shielding by Microcracking in Brittle Materials 冯西桥; 余寿文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04-30

42 压力管道破前漏分析的一种简化方法 冯西桥; 何树延 核动力工程 1998-02-01

43 核反应堆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 冯西桥; 何树延; 董铎 力学进展 1998-05-25

44 管道中表面裂纹的疲劳扩展研究 冯西桥; 何树延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7-10

45 影响弹塑性结构安定性的各种因素 冯西桥; 刘信声 力学进展 1993-03-02

46 双线性组合强化条件下厚壁圆筒的安定性 张国政; 冯西桥; 刘信声 兵工学报 1993-07-02

47 锅炉用钢材强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刘信声; 冯西桥; 程丰渊; 谢松涛 应用力学学报 1993-07-02

48 幂硬化材料加载条件的确定及表达 刘信声; 张承柱; 刘红; 冯西桥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05-01

49 考虑温度对材料性能影响时厚壁圆筒的安定分析 刘信声; 冯西桥; 工程力学 1991-10-01

50 随动强化结构的安定性分析 冯西桥; 刘信声 力学学报 1992-08-28

51 动态裂纹扩展的MLPG无网格方法 高凌天; 冯西桥; 刘凯欣;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2 亲水基底上的超疏水现象 刘建林; 冯西桥;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3 吸附分子引起的表面变形 张吉桥; 余寿文; 冯西桥;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4 微梁毛细黏附的有限变形和小变形模型 刘建林; 冯西桥;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5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多尺度模拟(英文) 冯西桥; 2006年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文集 2006-08-26

56 介电层厚度和层数对微型多层陶瓷电容器残余应力的影响 江五贵; 冯西桥; 南策文;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7 家蚕蚕茧与蚕丝的结构、性能与功能 冯西桥; 赵红平;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8 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指导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的创建 张维; 杜庆华; 余寿文; 章光华; 杨卫; 殷亚俊; 冯西桥; 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2001-12-10

59 纳米材料有效性质中的界面效应 冯西桥; 王刚锋; 余寿文; 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 2001-09-13

60 表面吸附引起的表面变形与微梁弯曲和共振频移 余寿文; 张吉桥;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 2009-08-24

61 表面吸附引起微梁的静态弯曲和共振频移 张吉桥; 余寿文; 冯西桥;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62 牛角外壳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李炳蔚; 赵红平; 冯西桥;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63 纳米手性形貌力学 王建山; 徐军;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 2009-08-24

64 细胞粘附的有限元模拟 申文; 冯西桥;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65 牛角的力学性能研究 李炳蔚; 赵红平;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 2009-08-24

66 纳米多孔金薄膜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夏热; 李喜德;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 2009-08-24

67 序言 杨卫; 冯西桥; 秦庆华;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68 纳米材料手性形貌形成的表面应力机制 王建山; 冯西桥; 秦庆华;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69 功能梯度材料微梁表面上的微液滴定向运动 郑修鹏; 赵红平; 冯西桥;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70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多尺度力学 冯西桥; 邹健; 施冬莉;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 2009-08-24

71 压痕实验确定黏弹性材料的正则化松弛模量 曹艳平; 季湘樱;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 2009-08-24

72 由质量扩散引起的双涂层纤维的表面失稳 李博; 徐光魁; 冯西桥;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73 单晶铜薄膜纳米划痕的多尺度模拟 江五贵; 赵晟;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 2009-08-24

74 基于失稳方法测量薄膜的弹性模量 郑修鹏; 曹艳平;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 2009-08-24

75 含表面缺陷轴承钢的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研究 邝临源; 赵红平; 施惠基; 冯西桥;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76 张拉整体结构的蒙特卡罗找形方法 李悦; 冯西桥;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77 多层陶瓷电容器残余热应力的三维模型 江五贵; 冯西桥; 南策文;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78 基于屈曲方法测量生物纤维的力学性能 曹艳平; 郑修鹏; 冯西桥; 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9-10-11

79 多场耦合载荷对废用状态下骨损伤的影响 曲传咏; 余寿文;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 2009-08-24

80 余寿文教授简介 冯西桥; 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20

81 表面压电/压磁效应初探 潘夏辉; 喻丽; 余寿文;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 2009-08-24

82 聚合物——分层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有效模量的细观力学分析 冯西桥; “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0-08-01

83 确定复合材料屈服准则的数值方法 李华祥; 刘应华; 冯西桥; 岑章志; 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0-10-01

84 包含微裂纹相互作用效应的准细观损伤力学模型 冯西桥; 余寿文; 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0-12-01

85 范德华力作用下软物质薄膜的形貌失稳 冯西桥; 黄世清; 李群仰; 余寿文; 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 2004-09-01

86 原子在台阶表面上的吸附和扩散行为研究 张吉桥; 余寿文;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 2005-08-01

87 两平行亲水板间液泡形貌的转变 刘建林; 冯西桥; 余寿文;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 2005-08-01

88 位错源触发力学机制研究 鹿志兴; 余寿文;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 2005-08-01

89 核酸分子进入碳纳米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邹健; 冯西桥; 高华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 2005-08-01

 

荣誉奖励:

 

1. 1995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

2. 1996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3. 1997获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

4. 199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5. 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6. 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一等)。

7. 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8. 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9. 2007年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0.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11. 2009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媒体报道:

 

冯西桥·在路上

冯西桥,男,1968年生。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0、1991、1995年先后在清华大学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至1997年在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至1999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先后在德国Darmstadt 工业大学、荷兰Delft 工业大学任洪堡研究员。1999年5月回国,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曾多次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悉尼大学等从事访问研究。199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一等),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07年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固体力学和生物力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已发表学术专著2部和论文200余篇。

学生·清华

小荷拔萃·自强不息

1968年,冯西桥出生在河北省肃宁县的一个小村庄——冯村。自幼乖巧懂事的他,一直是家里的骄傲。父亲冯国安是中学老师,母亲曹秀英是一位没上过几天学的普通农民,家中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每当回忆起童年往事,冯西桥总是微微闭着眼睛,陶醉地感慨:“我出生在这样一个虽不富裕但相亲相爱、重视教育的家庭,是我最大的幸运。”

在当时奉行读书无用论的大环境下,冯西桥的父母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知识的教育和品德的培养,哪怕经济拮据,哪怕暂时看不到出路,也始终在平时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中让子女默默地感受着“知识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只要你们愿意学,我们就一定会全力支持”的信念。因为父亲在外教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勤劳而坚强的母亲肩上。在冯西桥的脑海中,永远铭刻着这样一幅画面:在田地里辛苦劳累了一整天的母亲,夜晚却还要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衣做鞋,不仅要全家老少做衣服,而且为商店制作衣服,每件可以挣几毛钱,来供给四个孩子的学业。靠着微薄的收入,一直把四个孩子都培养到大学毕业。

冯西桥记得在小学四年级时,他的班级新换了一位老师,因为当时农村教育条件的局限性,这位老师并不太理想。两个月后,父亲在了解了新老师的情况后,为了培养和挖掘孩子的学习能力,对冯西桥说:“你干脆别上四年级了,直接上五年级吧,敢不敢挑战一下?”就这样,年幼的冯西桥带着一丝懵懂的倔强直接跳入了五年级。在跳班之前的几天,他自学了四年级的课本。当五年级的学习开始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班上第一名了,不服输的他默默告诉自己要用功读书,赶超别人。从此以后,在每个清晨,学校的大门还没有打开,你变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已经等候在冯许小学的门口。

进入高中后,用冯西桥的话来说,那才到了自己真正开始全力拼搏的时候。“我要考清华”这个信念始终伴随了他三年。当时教室里有一张床,供每晚看守教室的同学使用。为了方便学习,冯西桥成了这张床的常客,经常和另一个同学一起,伴着风声雨声,在空旷简陋的教室里,感受夏天无数蚊虫的亲吻和冬天凛冽寒风的抚摸。他说,当时的生活很艰苦,不要说吃好,能吃饱就不错了。虽然如此,班里学习气氛却非常好,每天晚上十点老师都要跑到教室里赶同学们回去睡觉。冯西桥更是每天十五六个小时坐在书桌前读书。在夜晚,则和四五个同学围着一盏油灯一起学习。

冯西桥经常省吃俭用把钱用来买书,学校附近仅有的一个小书店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有时也根据报纸上的广告信息,通过邮寄的方法买几本对学习有益的参考书,与同学们一起看。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投之以汗水,报之以收获,高中三年,冯西桥做了三年的全校第一。1985年高考时他以比全校第二名高出58.5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他梦想中的天堂——清华大学。

清华精神·泽被后学

第一次坐火车到风景如画的清华园,冯西桥兴奋极了。一进清华大学南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整齐挺拔的大杨树,从南至北,一眼望不到头,顿生大气辽阔之感。从落后的农村到诺大的清华园,巨大的反差让冯西桥有些如梦的感觉,但他的头脑依然是清晰的,他知道,自己要万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广阔舞台,从第一天起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大学的学习中去,迅速踏上一个新的征程。他深深地体会:“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得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大学自由轻松的环境并没有让冯西桥迷失自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清华园,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每到临近考试,一些同学们都爱跟着他一块上自习,这样在复习中一遇到问题就能很快在他这里得到解决;同时能找他来圈课程重点,使得复习更有针对性和侧重点。身为学习委员的他,大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成为一名全校为数不多的“4+2”学生,于是他在1990年学士毕业后,用了仅仅一年时间,就在1991年获得硕士学位,并免试成为清华大学力学系的一名博士生,师从著名的固体力学家余寿文教授。

谈及初来清华的印象,除了图书馆满架的图书让他爱不释手之外,冯西桥不住地感慨清华的老师们“太好了!太好了!”,他说这些老师让他收益终生。当时讲《微积分》的施学瑜教授,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老教师,总是戴着一顶圆帽子给同学们上课,讲课期间,经常摘下帽子作道具,给大家解释曲面积分、驻值等概念,把上面画得全是五颜六色的粉笔末,他却毫不介意,掸一掸便继续戴在头上。给他们讲《大学物理》的是吴美娟老师,她讲课逻辑清晰,有条不紊。记得1987年春天的一个上午,讲完两节课即将下课的时候,吴美娟老师神色凝重地说下节课她有事情不能给大家上课,请另一位老师代一次课,希望大家原谅。后来,同学们从报纸上得知,吴老师的丈夫——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钟家庆教授就在前一天在美国讲学时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吴老师忍着巨大悲痛给学生讲完课,然后乘飞机去美国处理有关事宜。冯西桥说,他能感觉到所有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切关爱,都十分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倾囊相授,这些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教师,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他最终选择做一名大学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酷爱读书的冯西桥更是如鱼得水,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推公式、写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时,一位评阅人在评语中写道:“该论文的内容可以达到两篇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这篇论文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冯西桥说,他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只是要求自己要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根本没想过要得奖,后来学校推荐报奖的事,当时远在欧洲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获奖只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而已。采访过程中,记者见到了这份凝结着他心血的论文,厚厚得像一本书。里面的每一个标点,每一句话都经过了不知多少次的斟酌和推敲,其严谨程度可见一斑。

冯西桥的博士学位论文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为了其长远的全面发展,导师余寿文教授建议他要更紧密地与工程实际结合。于是,博士毕业之后,他选择在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和管道的安全问题,将国际上先进的破前漏技术应用于核电站有关结构的设计与安全评价。因出色的工作业绩,他在1997年即被聘为副教授。

冯西桥在早期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关于岩石、混凝土这类复杂介质的损伤与断裂力学。他与余寿文教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微裂纹扩展区的损伤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套系统的细观损伤力学理论。在德国、荷兰留学期间,基于对纳米科技发展动向的认识,他开始把研究方向转向纳米材料力学,并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沿着这一方向不懈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扎实的数学功底、突出的创新能力、对新方向的敏锐观察能力都获得了国外合作教授的高度评价。1999年,荷兰的著名学者van der Giessen教授如此评价:“与我的研究组现有的以及过去的青年研究者相比,以及与我在其它地方曾经遇到的同龄研究人员相比,我都把冯博士列入最有前途的、将在下个世纪塑造我们这个研究领域的青年人。”

清华·教授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1999年5月,冯西桥回到了他熟悉的清华园,实现了他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理想。清华大学有着“双肩挑”的优良传统。冯西桥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授,何止是“双肩挑”呀,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任务,“再借两个肩膀也挑不过来呀”。2006年1月,鉴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力学的研究成为力学学科新的生长点,也成为清华大学力学学科跻身世界一流亟需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于是,勇于迎接挑战的他接过了创建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的任务,白手起家,从头学起,带领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轻人,开始搭建生物材料力学实验室、细胞力学实验室等,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使这支年轻的队伍成为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生物力学力量。

回想归国之初,即将走上讲台的他内心不断琢磨:要从昔日的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老师,究竟如何才能做一个好老师呢?首先,做老师很不容易,尤其做一名好老师更不容易,并不是说你把课本背熟,然后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讲给学生就行了。要讲好一堂课的内容,往往需要掌握十倍于此的知识。而且,他认为敬业最为重要,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既然有幸站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给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上课,肩负的岂止是家长的寄托和厚望,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命运与兴衰,哪有任何理由不珍惜、不认真呢?回首自己读大学的情形,他知道,教学必须要把全部身心交给学生,只有心与心之间的教学才是最直接、最彻底、最有效的。

冯西桥讲授的第一门课程,是研究生的《断裂力学》。上课之前的几个月时间里,他就一直在精心准备了,单是讲义就写了几百页,修改次数更是无法统计,熬夜备课也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打磨,冯西桥已整整在三尺讲台站了十个年头,也讲了大约十门各种不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其中两门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他说,讲课是一件很累人、很有挑战性的事儿,不光是耗费体力,在讲述抽象难懂的课程之时,不仅大脑要时刻保持高速运转,而且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同学们的反应,心里还要时刻盘算着上课时间,把握好课程进度。但是,讲课又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儿,虽然教学不像科研那样更具显示度,但是学生学得好,对教学肯定,老师心里的美是无以言表的。冯老师对学生说话总是喜欢使用和蔼的商量的口吻,用学生们的话来说,“那是启发式讲解,而非填鸭、训导”。他经常收到同学们的祝福短信和节日小礼物,他很开心,也很珍惜。采访过程中,他从办公室的书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挂历,轻轻地抚摸着:这是同学们亲手绘制送给他的。从他的目光里可以看到一种作为大学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当记者问到“没有想过和自己以前的同学一样离开大学,挣取高额的工资”时,冯西桥非常轻松地说:“没有啊!我觉得现在的自己与一批批的优秀学生们在一起非常开心快乐。做学生的时候就高兴地做学生,做老师的时候就高兴地做老师,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记者又问到:“你是如何那么深受学生爱戴,还被学生们评为 ‘良师益友’,有什么宝典秘籍吗?”冯西桥特别憨厚地笑了:“所有学生都很优秀,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欣赏他们。”

冯西桥的书架上摆着一个“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的木质证书。记者问他,他获过一大串奖励,为什么单单摆出了这一个呢?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他最珍惜这个学校颁发的奖励了,每天看到它,时刻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地教书育人。

“鱼说:你看不见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学生们眼中的冯西桥老师,是个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冯老师对待科研、教学都是极其认真的。研究生门撰写的每篇论文,都要接受冯老师的不计其数的反复修改,连空格多打了一个都不会放过。

冯老师的勤奋也是航院师生众所周知的,“每次给冯老师发邮件,总能及时收到回复,哪怕是在深更半夜。”“冯老师的思维非常灵活,思考问题很有深度和广度,即使在出差期间,也时常是白天开会,晚上科研。有些很好的idea是他在飞机和火车上形成的。”“读了研究生之后,我还经常去听冯老师给本科生讲课,总会有很多收获。同样的一门课,冯老师每次讲,都会揉进更多新的前沿知识,令你百听不厌。”记者的问题刚提出来,学生们都已经开始七嘴八舌的讲了起来。

冯老师还特别关心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视学生为自己的知心朋友。逢年过节,总会叫学生们到家里,谈天说地,让大家伙儿把丰盛的零食扫荡一光。有一次,冯老师几岁的儿子还开玩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给我留点吃的吧。”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

冯老师还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打乒乓球,比赛前约定“谁输了谁请吃饭”。虽然冯老师球技精湛,但最后总是他要为大家改善伙食。此外,他每学期组织大家出游一次,散散心、聊聊天,还非常鼓励学生们带上家属、朋友。

“待在这样一个组里,我们都有如家的感觉。”“冯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他有时半夜两三点都睡不着觉,脑子里满是学生们科研、学习、发展的事儿。”一位冯老师的学生如是说。(编辑:杨帝)

冯西桥寄语:

“最重要的事不在将来,而在今天;最美丽的景不在山巅,而在路上。”

来源:清华博学网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