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地理学 »

李立华——地理学研究专家 李立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7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李立华——地理学研究专家 李立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信息:

李立华,男,1964年2月生,湖北省应城市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九寨沟景观生态观测试验站站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09-1985.07: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学习。

1985.09-1988.05: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习。

1988.06-1995.12: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5.09-2001.05: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在职博士学习。

1995.12-2002.12: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1.08-2005.03: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   

2003.01-至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2005.04-至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九寨沟景观生态观测试验站站长。  

社会兼职:

1.1997.06-至今: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应用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1997.09-2005.03: 四川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3.1998-至今: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致力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2005: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西藏自治区旅游局。   

2.2005:青藏铁路经济带(西藏段)发展规划(2006-2020),西藏自治区政府。  

3.2004:西藏山南地区旅游市场营销规划(2005-2020),山南地区旅游局。   

4.2002-2005: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西藏政府、国家旅游局。   

5.2000-2002:四川省大熊猫旅游产品设计与合理开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计划。   

6.2000-2002:四川省城镇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四川省软科学基金。   

7.2000-2001:四川省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15),四川省旅游局。   

8.2000-2001:四川省自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15),四川省自贡市人民政府。   

9.2000:四川省阆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四川省阆中市人民政府。   

10.1999-2000:四川省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15),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   

11.1997-2000:长江上游重大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科院九五重大专题。   

12.1998-1999:四川省泸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15),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   

13.1997-1998:四川省达川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8-2015),四川省达川地区行署。   

14.1997-1998:四川省江油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8-2015),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政府。   

15.1996-1998:西南山地城市地貌及其合理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6.参加两项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

17.参加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三峡库区及长江流域水污染规律与长江产业带可持续发展”。

18.主持中科院九五重大专题“长江上游重大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科研成果:

1.东部山地地貌特征以及红色砾石层形成的时代与原因。主要源自硕士论文的研究。

2.长江上游全新世环境演化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首次参加中德青藏高原地貌过程与山地灾害联合科学考察,以及1997年受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资助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地理系进修访问,最重要地是博士论文“长江上游全新世古洪水初步研究——古洪水的气候标示能力及其揭示的气候变化”研究工作。

3.应用地貌学方面,主要是城市地貌学研究。

4.长江上游地生态学及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

5.长江上游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6.山地旅游与山区可持续发展。自1997年开始,在四川主持近10个重要旅游地市县的区域旅游规划,2001年到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启动组织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主持西藏旅游“十一五”规划和青藏铁路产业带发展规划等项目,策划组织西藏乡村旅游发展引导资金,主持参与西藏各地市、旅游区规划,以及若干旅游关联项目评审论证,2006年到美国普渡大学旅游系进修,并发表相关系列论文。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英文论文:

1.Huang Xiaoqian, Li Lihua, 2008, Preminary Study on Modenization and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Areas: the Case of the Hilly Central Sichuan Bas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Vol.26, No.2. pp244-252(in Chinses with English abstract)

2.Li Lihua, He Jingming, 2002, Chapter12: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P.R. China, in Narpat S. Jodha et al (eds), Poverty Alleviation in Mountain Areas of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ld from 11-15 Nov., 2002,chengdu, China, Published by InWEnt gGmbH, Quality Printers Pvt. Ltd., Nepal, pp 209-220.(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3.He J.M., Li H.X., He Y.C., Li Lihua 2003,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on of Minority Municipal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Vol.21, No.4 pp 442-44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He Jingming, Li Lihua, 2002, A Study on the Conceptions of Rural Tourism,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8, No.5, pp 125-12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5.Peng Yue, Li Lihua, Ai Nanshan, 2002, The Impact of Eco-Tourism on Ecosystem of Nature Reserves, Journal of Sichuan Environment, Vol. 21, No.3 pp 33-3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6.Li Lihua, 2000, On Planning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Vol.18, No.1, pp 76-8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7.Qiu Jiqing, Li Lihua, Ai Nanshan, 2000, An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s in Luzhou City,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25, No.2, pp 180-18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8.Li Lihua, Li Haiyan, 2000,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 of Tourism Supply and Demand and Its Implic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Chongqing Municipality, the Upper Part of Yangtze Basi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9, No.1, pp 78-8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Li Lihua, 1997, On Protective Strategy of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Views of Yangtze Basin, Journal of Sichuan Environment, Vol.16, No.4, pp 39-4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0.Li Lihua, 1994, On Optic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in China,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Vol.14, No.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11.Li Lihua, Liu Shuzheng, 1994, Cartogaphic Design of Urban Landform Maps in Chengdu Cit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Vol.12, No.4, pp 235-2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2.Li Lihua, Zhou Xuejun, 1994, On Periglacial Responses of Slope Forms in East Hillslope of Middle Taihang Mountain in Late Pleistocene, Acta Sci Nat Univ Norm Hunan, Vol.17, Supp. Pp 117-12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3.Li Lihua, Liu Shuzheng, He Yucheng, 1992, A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eo-Ecosystem Stability in Chuanjiang Basin,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Vol.10, No.2, pp 116-12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4.Li Lihua, Fu Aiming, 1992, On Geomorphological Contribution to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Vol.26, No.4, pp 506-51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5.Li Lihua, Jin Cairui, 1990, Quaternary Stratigraphic Systems and Palaeoclimatic in East Middle Taihang Mountain,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Vol.24, No.2, pp 213-22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6.Li Lihua, Chen Guojie, He Yucheng, 1994, A Suggestion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 Integrated Network in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s: Implications and Assumption, Vol.18, No.3-4, pp 42-4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ra)

17.Li Lihua, 1994, On Geological Epoch of Reddish Gravel Stratigraphy in East Hillslope of Middle Taihang Mountain, Geography, Vol.7, No.2, pp 47-51. (in Chinese)

18.Li Lihua, 1994, An Analysis on Driven Powers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 Geography, Vol.7, No.2, pp 8-15. (in Chinese)

19.Li Lihua, Ai Nanshan, 1995, Thoughts on the Placement of Migrant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percial Issue No.72(IV), pp 6-10. (in Chinese)

20.Li Lihua, Liu Shuzheng, 1990,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Urban Goemorphological System,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Special Issue On Urban Geomorphology, Vol.15, No.4, pp 607-61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中文论文:

1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文春艳; 李立华; 徐伟; 张清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11-15

2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的影响分析 李立华; 何毓成 山地学报 2006-09-30

3 山区现代化与文化旅游发展初步研究——以川中丘陵区为例 黄晓庆; 李立华 山地学报 2008-03-15

4 芦根中甾体的GC-TOFMS鉴定 张国升; 李前荣; 尹浩; 李立华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5-06-25

5 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 何景明; 李辉霞; 何毓成; 李立华 山地学报 2003-08-28

6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芦根中脂肪酸和酯的含量和结构 李前荣; 张国升 ; 尹浩; 李立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4-08-30

7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 何景明; 李立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10-28

8 论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的生态影响 彭越; 李立华; 艾南山 四川环境 2002-09-30

9 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的人文途径 方一平; 李立华; 傅绶宁 山地学报 2000-04-28

10 川西山区环境优化与资源增值研究 方一平; 李立华 生态经济 2001-03-26

11 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红外激光振荡实验 谢家麟; 庄杰佳; 黄永章; 李永贵; 林绍波; 毛成生; 应润杰; 钟元元; 张令翊; 吴钢; 张玉珍; 李立华 ; 傅恩生; 刘慰仁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994-06-21

12 成都市城市地貌图的设计与编制 李立华; 刘淑珍 山地研究 1994-11-28

13 从长江流域水污染规律看四川省水环境保护战略 李立华 四川环境 1997-12-30

14 论城市热岛效应的地貌成因 李立华; 傅爱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12-30

15 络合钛对大豆的增产效果 邹邦基; 李东坡; 韩景福; 胡志民; 李立华; 姚凤岚 辽宁农业科学 1992-08-28

16 北京自由电子激光器外注入实验系统设计研究 李立华; 戴立盛; 庄杰佳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3-04-02

17 成都市特殊人为地貌的处理和利用 刘淑珍; 李立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12-31

18 城市地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初探 李立华; 刘淑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12-31

19 太行山东麓(中段)第四纪地层层序与古气候期 李立华; 景才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07-02

20 川江流域生态地貌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 李立华; 刘淑珍; 何毓成 山地研究 1992-07-01

21 利用熔合蒸发反应对~(156)Yb核高自旋态的实验研究 李忠宇; 华辉; 王守宇; 孟杰; 李智焕; 张双全; 许甫荣; 叶沿林; 江栋兴; 郑涛; 李湘庆; 卢飞; 范凤英; 韩丽英; 王赫; 肖军; 陈东; 方晓; 周善贵; 竺礼华 ; 吴晓光; 李广生; 贺创业; 刘颖; 李雪琴; 郝昕; 潘波; 李立华 2007年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学科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04-01

 

荣誉奖励:

1.获2004年度中国科学院与省市、企业合作先进个人二等奖。   

2.获2003年度中国科学院人事局科技副职先进个人。   

3.获2002年度四川省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4.获1997年度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    

5.获1996年度中国科学院方树泉奖。   

6.获199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获199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8.获1992年度四川省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 

9.获1991年度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