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刘学军——中国农业和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7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专家信息:

刘学军,男,汉族,1969年9月出生,湖南桃江人,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7年9月至1994年7月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土壤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4年9月至1997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获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至1999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

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副教授。

2005年12月至今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社会任职:

1.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肥料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中国土壤学会会员。

3. 生态学会会员。

4. 自然资源学会会员。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本科生《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植物营养与农化分析》。

研究生《资源与环境技术》。

培养研究生情况:

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大气沉降及其生态效应、养分资源管理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面上项目4项、中德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同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重大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和博士点基金、农业部重大引进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旱轮作对土壤锰化学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理,1999-2001,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田生态系统中大气氮素沉降及植物有效性研究,2004-2006,主持。

3. 农业部948重大引进项目: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引进与中国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2003-2005,主持。

4. 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大气氮素沉降对华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输入的贡献,2004-2008,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2003-2007,参与。

6.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大气氮沉降及其植物有效性研究,2004-2006,副主持。

7. 教育部重大项目:根际生态调控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2002-2004,参与。

8. 国家重点基础规划项目(973):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及分子基础第7课题“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2000-2004,参与。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倾斜项目:提高旱地氮肥利用率的应用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1999-2001,参与。

10. 北京市重大基金项目:北京地区小麦玉米氮肥推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98-2001,参与。

11. 科技部973项目:我国主要农田生态作物高产高效的基础研究,参加。

12.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百人计划”项目:干旱区环境养分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大气氮沉降为例,2008-2011,主持。

1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中大气氮沉降的时空变异及与人为活性氮排放的关系,2007-2009,主持。

14.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大气有机氮沉降及其与人为活动的关系,2008-2010,主持。

15.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不同人为干预程度对大气氮素沉降农田输入的影响,2006-2008,主持。

16. 农业部行业计划重大专项:最佳养分管理技术,2008-2011,本人负责环境养分专题的研究。

17. 中国科技部-德国BMBF合作项目 “中国农业、养殖业和城镇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2008-2011,主持人兼项目协调员。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学术交流:

1. 1999年11月至2000年2月德国Hohenheim大学植物营养所,访问学者。

2. 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德国Hohenheim大学植物营养所,访问学者。

3. 2002年11月至2002年12月荷兰Wageningen大学国际农业中心,短期进修。

4. 2004年3月至2004年9月美国Colorado州立大学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访问学者。

5. 2005年10月至2005年11月德国Hohenheim大学土地景观和植物生态研究所,访问学者。

6. 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英国Rothamsted Research和CEH Edinburgh,访问学者。

7. 2007年10月巴西巴伊亚省,参加第四届国际氮素大会并做口头学术报告。

8. 2007年11月短期访问荷兰Wageningen大学和德国Hohenheim和Kassel大学。

9.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德国Hohenheim大学土地景观和植物生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10. 2008年5月短期访问蒙古国Ulrich等地。

11. 2009年11月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参加中德项目Block Seminar学术活动、参加英国爱丁堡的一个氮沉降国际研讨会。

12. 2009年8月至2009年9月美国加州Sacramento市参加国际植物营养大会并做口头报告、会后访问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及Stanford大学。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130余篇,共参与撰写专著6部。

出版专著:

1. 《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第四卷)李春俭主编 刘学军 张福锁 吕世华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2.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张福锁主编 刘学军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3. 《挖掘生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保持土壤环境良性循环》李振声 刘学军等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

4.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概论》张福锁 刘学军等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5. Liu X.J., Li L., and Zhang F.S., 2006. Rhizosphere Management as Part of Intercropping and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s. In: Norman Uphoff (Eds) BIOLOGICAL 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SOIL SYSTEMS. New York,CRC Press. Chapter 39, pp.560-574.

6. 《中国覆盖旱作水稻理论与实践》郭世伟 吴良欢 沈其荣 张福锁 刘学军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

发表英文论文:

1. Guo JH#, Liu XJ#(# the co-first authors), Zhang Y, Shen JL, Han WX, Zhang WF, Christie P, Goulding K, Vitousek P, Zhang FS*, 2010. Significant soil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 Science (in press).

2. Chun-E He, Xin Wang, Xuejun Liu*, Andreas Fangmeier, Peter Christie, Fusuo Zhang, 2010. Nitrogen deposi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nutrient inputs to intensively managed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in press.

3. Zhang Y*, Dore AJ, Ma L, Liu XJ*, Ma WQ, Cape JN, Zhang FS, 2010. High resolution inventory of agricultural ammonia emissions in North China Pla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58: 490-501.

4. Shen JL, Tang AH, Liu XJ*, Fangmeier A, Goulding KWT, Zhang FS, 2009. High concentrations and dry deposition of reactive N species at two sit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57: 3106-3113.

5. Ju XT, Xing GX, Chen XP, Zhang SL, Zhang LJ, Liu XJ, Cui ZL, Yin B, Christie P, Zhu ZL, Zhang FS, 2009. Reducing environmental risk by improving N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hinese agricultural systems. PNAS 106: 3041-3046.

6. Mingsheng Fan, Shihua Lu, Rongfeng Jiang, Xuejun Liu, and Fusuo Zhang, 2009. Triangular transplanting pattern and split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crease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recovery. Agronomy Journal 101: 1421?1425.

7. Zhang Y, Zheng L, Liu XJ*, Jickells T, Cape JN, Goulding K, Fangmeier A, Zhang F, 2008. Evidence for organic N deposition and its anthropogenic sources in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2: 1035-1041.

8. Zhang Y, Liu XJ*, Fangmeier A, Goulding KTW, Zhang FS, 2008. Nitrogen inputs and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2: 1436-1448.

9. Ai Y, Liu X, Zhang F. Mao D, Zeng X, Lu S, Wang M, 2008. Influence of unflooded mulching cultivation on nitroge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of fertilizer nitrogen by rice.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39 (7-8): 1056-1066.

10. Zhang QZ, Huang RD, Wu WL, Liu XJ, 2008. Estimating soil organic carbon at equilibrium using a logistic model.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39: 627 ? 640.

11. Fan MS, Lu SH, Jiang RF, Liu XJ,Zeng XZ,Goulding K, Zhang FS, 2007. Nitrogen input, 15N balance and mineral N dynamics in a rice-wheat ro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79: 255-265.

12. Liu XJ*, Mosier AR, Halvorson AD, Reule CA, Zhang FS, 2007. Dinitrogen and N2O emissions in arable soils: Effect of tillage, N source and soil moisture.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39: 2362-2370.

13. He CE, Liu XJ*, Fangmeier A, Zhang FS*, 2007. Quantifying the total airborne nitrogen-input into agroecosystem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121: 395-400.

14. Ju Xiaotang, Liu Xuejun, Pan Jiarong, Zhang Fusuo, 2007: The fate of 15N-labeled urea and its residual effect in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 China Plain. Pedosphere 17: 52-61.1

15. Liu Xuejun, Ju Xiaotang, Zhang Ying, He Chun-E, Jenny Kopsch, Zhang Fusuo, 2006. Nitrogen deposition in agroecosystems in the Beijing are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113: 370-377.

16. Liu Xuejun, Arvin R. Mosier, Ardell Halvorson, Zhang Fusuo, 2006. Impact of nitrogen placement on NO, N2O, CH4 and CO2 fluxes from non-tilled soil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tilled soil. Plant and Soil 280: 177-188.

17. Mosier A. R., Halvorson A. D., Reule C. A. and Liu X. J., 2006. A three year assessment of net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and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in irrigated cropping aystems in northeastern Colorad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35: 1584-1598.

18. Ju Xiaotang, Liu Xuejun*, Zhang Fusuo, 2006.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soil organic nitrogen formsin an Aquic Cambisol in North China Plain. Pedosphere 16: 224-229.

19. Zhang Ying, Liu Xue-Jun*, Zhang Fu-Suo, Ju Xiao-Tang, Zou Guo-Yuan, Hu Ke-Lin, 2006.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North China Plai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6: 1633-1639.

20. Liu Xuejun, Arvin R. Mosier, Ardell Halvorson, Zhang Fusuo, 2005. Tillage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effects on nitrous and nitric oxide emissions from irrigated corn fields. Plant and Soil 276: 235-249.

21. Liu Xuejun, Ai Yingwei, Zhang Fusuo, Lu Shihua, Zeng Xiangzhong, Fan Mingsheng, 2005. Crop production, nitrogen recover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rice-wheat rotation as affected by non-flooded mulching cultivation (NFMC).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71: 289-299.

22. Liu Xuejun, Ju Xiaotang, Chen Xinping, Zhang Fusuo, 2005. Nitrogen recommendation for summer maize in northern China using Nmin test and rapid plant tests. Pedosphere 15: 246-254.8O(UA 8 uH

23. Fan M.S., Liu X.J., Jiang R.F., Zhang F.S., Lu S.H., Zeng X.Z., Christie P., 2005. Crop yields, internal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and changes in soil properties in rice-wheat rotations under non-flooded mulching cultivation. Plant and Soil 277: 265-276.

24. Fan M.S., Jiang R.F., Liu X.J., Zhang F.S., Lu S.H., Zeng X.Z., Christie P., 2005. System productivity and nitrogen utilization of rice-wheat rotations under non-flooded mulching cultivation and varying nitrogen inputs. Field Crops Research 91: 307-318.

25. Ju Xiaotang, Liu Xuejun, Zhang Fusuo, 2004.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in a Chinese Aquic Cambisol applied urea with dicyandlamide or plant residues.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35: 2397-2416.7

26. Ju Xiaotang, Liu Xuejun, Zhang Fusuo, Macro Roekke, 2004. Nitrogen fertilization, soil nitrate accumulation,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several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China. AMBIO 35: 300-305.

27. Zhang F., Shen J., Li L., Liu X., 2004. An overview of rhizosphere processes under major cropping systems in China. Plant and Soil 260: 89-99.

28. Lu Shihua, Liu Xuejun, Li Long, Zhang Fusuo, Zeng Xiangzhong and Caixian Tang, 2004. Effect of manganes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soil profile on wheat growth in rice-wheat rotation. Plant and Soil 261: 39-46.

29. Wang Z.H., Liu X.J., Ju X.T., Zhang F.S. and Malhi S.S., 2004.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from surface-broadcast urea: comparison of vented and closed-chamber methods and loss in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in North China Plain.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35: 2917-2939.

30. Liu Xuejun, M Walsh, Ju Xiaotang, Zhang Fusuo, David Schimel and Dennis Ojima, 2004. NO and N2O fluxes from agricultural soils in Beijing are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4: 489-494.

31. Liu Xuejun, Ju Xiaotang, Zhang Fusuo, Chen Xinping, 2003. Nitrogen recommendation for winter wheat using Nmin test and rapid plant tests in North China Plain.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34: 2539-2551.

32. Liu Xuejun, Ju Xiaotang, Zhang Fusuo, Pan Jiarong, Peter Christie, 2003. Nitrogen dynamics and budgets in a winter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ield Crops Research 83: 111-124.

33. Liu Xuejun, Wang Jiachen, Lu Shihua, Zhang Fusuo, Zeng Xiangzeng, Ai Yingwei, Peng Shaobing, Peter Christie, 2003. Effects of non-flooded mulching cultivation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on crop growth, nutrient uptake and balances in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s. Field Crops Research 83: 297-311.

 

 

会议:

1.He Chune, Xuejun Liu, Andreas Fangmeier, Fusuo Zhang, 2009. Determining total N deposition in a winter wheat and maize cropping system. International Plant Nutrition Colloquium, Year 2009 Paper 1172.

2. Liu X.J., He C.E., Zhang Y., Shen J.L., Kopsch J., Fangmeier A., Zhang F.S., 2007. An integrated study on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4th International Nitrogen Conference Abstract, held in Costa do Sauipe, Bahia, Brazil, October 1-5, 2007.

3. Zhang Y., He C.E., Liu X.J.*, Ju X.T., Zhang F.S., 200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atmospheric N deposition in North China Plain. In: Li, C.J., et al. (eds) Plant Nutrition for Food Security,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China, pp.902-903

4.Fan M.S., Jiang R.F., Zhang F.S., Liu X.J., Lu S.H., Zeng X.Z., 2005. Improving productivity of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s with non-flooded plastic-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 In: Li, C.J. et al. (eds), Plant Nutrition for Food Security,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China, pp.618-619.

5.Halvorson A.D., Mosier A.R., Reule C.A., Liu X.J., 2005. Tillage and nitrogen effects on soil carb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under irrigated continuous dorn. In: Third USDA Symposium on Greenhouse Gas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March 21-24, 2005, Baltimore, MD.

6.Mosier A.R., Halvorson A.D., Reule C.A., Liu X.J., 2004. Impact of tillage and N-fertilization on trace gas exchange in irrigated corn in Northeastern Colorado. ASA 2004 Abstract, Title summary Number: 3702. Annual Congress of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in Seatle, October 30-November 5, 2004.

7.Liu X.J., Ju X.T., Zhang F.S., 2004. Nitrogen dynamics and recommendation using Nmin method for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3rd International Nitrogen Conference Abstract, held in Nanjing, Jiangsu, China, October 4-8, 2004

发表中文论文:

1 应用反演式气体扩散技术测定奶牛场甲烷的排放特征 袁慧军; 高志岭; 马文奇; 刘学军; R.L.Desjardins; 刘树庆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Research Braunch 【期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4-20

2 乌鲁木齐市区大气氮素干沉降的输入性分析 张伟; 刘学军; 胡玉昆; 李凯辉; 沈健林; 骆晓声; 宋韦 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期刊】干旱区研究 2011-07-15

3 应用~(15)N稀释技术定量华北平原大气氮沉降的输入总量(英文) 何春娥;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期刊】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0-03-15

4 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大气氮沉降量的初步估算 魏样; 同延安; 乔丽; 刘学军; 段敏; 李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陕西省气象局;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04-20

5 中国几个农业区的氮肥、土壤氮积累以及政策推荐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Marco Roelcke; 杨晓娟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德国土壤学会(DBG) 【期刊】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4-08-15

6 红壤性水稻土早、晚稻吸锰规律的研究 吴名宇; 张杨珠; 李顺义; 黄运湘; 刘学军 湖南农业大学; 郑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期刊】湖南农业科学 2009-01-18

7 影响能源植物产量和燃烧质量的农田管理因素 黄明丽; 韩文轩; 张福锁;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期刊】农业工程学报 2009-02-28

8 藏东南大气氮湿沉降动态变化——以林芝观测点为例 贾钧彦; 张颖; 蔡晓布; 刘学军 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期刊】生态学报 2009-04-15

9 水稻生育期间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锰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吴名宇; 张杨珠; 李顺义; 黄运湘; 刘学军 湖南农业大学; 郑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期刊】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03-15

10 水氮优化条件下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化肥氮的去向 潘家荣; 巨晓棠; 刘学军; 陈新平; 张福锁; 毛达如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农业部农业核技术与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期刊】核农学报 2009-04-20

11 小麦/燕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及施锰对小麦锰营养的影响 赵秀芬;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9-05-20

12 小麦和燕麦不同品种苗期的锰营养效应 赵秀芬;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期刊】江西农业学报 2009-05-15

13 燕麦/小麦轮作和混作对小麦锰营养的影响 赵秀芬;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9-06-20

14 环境养分及其在生态系统养分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大气氮沉降为例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期刊】干旱区研究 2009-05-15

15 西藏林芝大气有机氮沉降 邵伟; 张颖; 宋玲; 贾钧彦; 刘学军; 蔡晓布 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系;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期刊】生态学报 2009-10-15

16 ICP-AES法研究葎草叶中微量元素对大气活性氮浓度的响应 韩文轩; 黄明丽; 唐傲寒; 沈健林; 汪斯淼;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期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12-15

17 葎草(Humulus scandens)叶总氮和δ~(15)N与大气活性氮气体的关系 沈健林; 黄明丽; 唐傲寒; 汪斯淼; 韩文轩;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0-02-15

18 根系不同分隔方式下油菜和鹰嘴豆对小麦锰营养的影响 赵秀芬; 房增国; 吕世华;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9-12-28

19 尿素在草甸褐土中分解转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边秀举;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李晓林 河北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10-30

20 耕型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及施铜效应 Ⅰ.土壤对铜的吸附和解吸特征 张杨珠; 刘学军; 肖永兰; 黄运湘; 周清; 袁正平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02-28

21 耕型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及施铜效应研究 Ⅱ.土壤中铜的化学形态及施铜效应 张杨珠; 刘学军; 李法云; 袁正平; 肖永兰; 黄运湘; 周清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辽宁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08-30

22 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的影响 张杨珠; 刘学军; 袁正平; 肖永兰; 周清; 黄运湘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9-04-20

23 施锰对不同基因型小麦锰营养与根际锰动态的影响 刘学军; 吕世华; 张福锁; 毛达如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农科院土肥所;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9-06-15

24 水肥状况对土壤剖面中锰的移动和水稻吸锰的影响 刘学军; 吕世华; 张福锁; 毛达如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土壤学报 1999-08-30

25 尿素配施有机物料时土壤不同氮素形态的动态及利用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实验室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2-06-30

26 北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 王朝辉; 刘学军; 巨晓棠; 张福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陕西杨凌 【期刊】生态学报 2002-03-25

27 不同土壤覆盖物对旱作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 王甲辰; 刘学军; 张福锁; 吕世华; 曾祥忠; 曹一平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 【期刊】生态学报 2002-06-25

28 基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刘学军; 赵紫娟; 巨晓棠;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北京 【期刊】生态学报 2002-07-25

29 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中锰剖面分布的影响 刘学军; 廖晓勇; 张扬珠; 张福锁; 黄运湘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系 北京 【期刊】生态学报 2002-09-25

30 尿素与DCD和有机物料配施条件下氮素的转化和去向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北京;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2-02-20

31 限制根系下扎对水稻土上不同基因型小麦生长和锰营养的影响 吕世华; 曾祥忠; 刘学军; 张福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农业部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成都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2-07-20

32 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效应及氮素平衡研究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2-11-20

33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 巨晓棠; 刘学军; 邹国元; 王朝辉;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2-12-20

34 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通气法 王朝辉; 刘学军; 巨晓棠; 张福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陕西杨陵 【期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06-20

35 小麦苗期施入氮肥在土壤不同氮库的分配和去向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实验室 北京;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实验室; 辽宁沈阳 【期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09-20

36 不同时期开沟施氮对水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史锟; 张福锁; 刘学军; 张旭东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室;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室 辽宁沈阳; 辽宁沈阳 【期刊】西南农业学报 2002-06-30

37 大力发展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农牧产品开发 1999-02-25

38 水旱轮作与土壤肥力 吕世华; 刘学军; 张福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1999-08-15

39 调整我国种植业结构 大力发展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生产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四川农业科技 1999-01-30

40 重视土壤、水和肥料资源利用与保护新技术研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吕世华; 张福锁; 刘学军; 曾祥忠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西南农业学报 1999-12-30

41 土壤施Mn深度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缺Mn的影响 刘学军; 吕世华; 张福锁; 毛达如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1999-04-18

42 非线性跟踪分析中弧长算法的改进 刘学军; 李明瑞 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基础科学部; 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基础科学部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04-30

43 基于对数应变的有限变形弹塑性理论 刘学军; 李明瑞; 黄文彬 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基础科学部; 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基础科学部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12-30

44 耕型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有效性 张杨珠; 刘学军; 李法云; 黄运湘; 周清; 袁正平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辽宁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院 【期刊】土壤通报 2000-10-06

45 旱地土壤氮素矿化参数与氮素形态的关系 巨晓棠; 边秀举; 刘学军; 张福锁; 毛达如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河北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09-20

46 高肥力土壤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化肥氮去向研究 潘家荣;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毛达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 【期刊】核农学报 2001-08-20

47 有限变形的弧长算法 刘学军; 李明瑞; 黄文彬 中国农业大学(东区)工程基础科学部; 中国农业大学(东区)工程基础科学部 【期刊】计算力学学报 2001-08-15

48 基于对数应变的有限变形弹塑性一致性算法 刘学军; 李明瑞 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基础科学部; 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基础科学部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04-30

49 基施尿素对土壤剖面中无机氮动态的影响 刘学军; 巨晓棠;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10-30

50 秸秆还田对旱地土壤反硝化的影响 邹国元; 张福锁; 陈新平; 巨晓棠; 刘学军; 潘家荣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试验室沈阳110015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1-12-15

51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廖晓勇; 张杨珠; 刘学军; 陈新平; 张福锁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西南农业学报 2001-09-30

52 优质杂交水稻香优1号在强化栽培下的生长与产量表现 吕世华; 任光俊; 曾祥忠; 艾应伟; 刘学军; 张福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西南农业学报 2001-09-30

53 油菜氮营养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 吕世华; 曾祥忠; 刘学军; 张福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期刊】西南农业学报 2001-12-30

54 施锰时期对不同基因型小麦锰营养及产量的影响 刘学军; 曾祥忠; 吕世华;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北京; 四川成都 【期刊】西南农业学报 2001-12-30

55 有限变形弹塑性理论及一致性算法 刘学军; 李明瑞; 黄文彬 中国农业大学(东区)应用力学研究室; 中国农业大学(东区)应用力学研究室; 中国农业大学(东区)应用力学研究室 北京 【期刊】固体力学学报 2002-03-30

56 高肥力土壤冬小麦生长季肥料氮的去向研究 Ⅰ.冬小麦生长季肥料氮的去向 巨晓棠; 潘家荣; 刘学军; 陈新平; 张福锁; 毛达如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期刊】核农学报 2002-12-20

57 植株氮营养快速诊断方法的应用(简报) 吕世华; 罗秦; 刘学军; 张福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6-06-15

58 环境条件对不同品种小麦缺Mn的影响 吕世华; 张云龙; 刘学军; 张福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1998-04-18

59 耕作施肥措施对水旱轮作土壤小麦缺锰的影响 刘学军; 张福锁; 毛达如; 吕世华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12-30

60 基施氮肥对土壤剖面中无机氮动态的影响 刘学军; 巨晓棠; 边秀举;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 【会议】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0-09-01

61 过量施用氮肥和不合理的氮肥施用方法是氮肥引起环境污染的根源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 【会议】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0-09-01

62 大气氮素沉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刘学军; 巨晓棠;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会议】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11-01

63 氮肥与环境问题研究进展及趋势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会议】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11-01

64 北京褐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的氮素转化和去向 巨晓棠; 刘学军; 潘家荣;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会议】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1-05-01

65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的氮素平衡与氮肥去向 刘学军; 巨晓棠; 潘家荣;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会议】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1-05-01

66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的反硝化作用研究 邹国元; 张福锁; 刘宝存; 陈新平; 刘学军; 巨晓棠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会议】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11-01

67 成都市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研究 吕世华; 曾祥忠; 张福锁; 王甲辰; 刘学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会议】《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1-05-01

68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的氮素平衡与损失途径 刘学军; 巨晓棠; 潘家荣; 邹国元;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会议】《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1-05-01

69 大气氮素沉降及其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影响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会议】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4-11-01

70 十多年来我国植物营养研究的部分进展与启示 张福锁; 马文奇; 李隆; 李春俭; 陈新平; 米国华; 巨晓棠; 刘学军; 江荣风; 申建波; 陈范骏; 于福同; 王兴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会议】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 2004-07-01

71 第五章 中国植物营养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福锁; 马文奇; 李隆; 李春俭; 陈新平; 米国华; 巨晓棠; 刘学军; 江荣风; 申建波; 陈范骏; 于福同; 王兴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会议】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 2005-05-01

72 燕麦/小麦间作对小麦生长和锰营养的影响 何春娥; 赵秀芬;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莱阳农学院农学系 【期刊】生态学报 2006-02-28

73 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沉降的时空变异 张颖; 刘学军; 张福锁; 巨晓棠; 邹国元; 胡克林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 【期刊】生态学报 2006-06-30

74 大气有机氮沉降研究进展 郑利霞;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期刊】生态学报 2007-09-15

75 水旱轮作系统作物养分管理策略 范明生; 江荣风; 张福锁; 吕世华; 刘学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过程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成都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8-02-15

76 北京近郊农田大气NH_3与NO_2干沉降研究 沈健林;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期刊】土壤学报 2008-01-15

77 湖南省主要母质发育的旱土和水稻土的全锰及有效锰的化学形态研究 张杨珠; 吴名宇; 李顺义; 黄运湘; 刘学军 湖南农业大学; 郑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河南郑州 【期刊】湖南农业科学 2008-01-27

78 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全锰及不同形态有效锰含量的影响 张杨珠; 吴名宇; 李顺义; 刘学军; 黄运湘; 尹力初; 周卫军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郑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河南郑州 【期刊】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05-15

79 黄土区降水降尘输入农田土壤中的氮素评估 王志辉; 张颖; 刘学军; 同延安; 乔丽; 雷小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陕西省气象局; 洛川县气象局 陕西杨凌; 陕西杨凌 【期刊】生态学报 2008-07-15

80 水肥状况对土壤中铁的移动及水稻吸铁的影响 赵秀芬; 刘学军; 吕世华;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10-30

8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NO_3~-N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移动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北京;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实验室 【期刊】土壤学报 2003-08-30

82 北京郊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去向研究 巨晓棠; 潘家荣;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期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09-20

83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氮肥肥效的影响 艾应伟; 刘学军; 张福锁; 毛达如; 曾祥忠; 吕世华; 潘家荣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 北京;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期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12-20

84 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褚庆全; 齐成喜; 杨飞;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市科委;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 天津农科院水稻所 北京 【期刊】麦类文摘.种业导报 2005-10-15

85 不同栽培方式对籼、粳稻根表铁膜和根铁、镉含量的影响 史锟; 张福锁; 刘学军; 张旭东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试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试验室 沈阳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3-08-30

86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氮素矿化及预测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北京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3-12-30

87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成的影响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4-01-10

88 冬小麦生长期土壤固定态铵与微生物氮的动态研究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北京 【期刊】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01-01

89 不同氮肥施用后土壤各氮库的动态研究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北京 【期刊】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01-01

90 不同时期施铁对水稻根表铁胶膜中铁镉含量及根系含镉量的影响 史锟; 张福锁; 刘学军; 张旭东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实验室 北京;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实验室; 辽宁沈阳 【期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02-20

91 旱作与覆盖方式对水稻吸收利用氮的影响 艾应伟; 刘学军; 张福锁; 毛达如; 曾祥忠; 吕世华; 潘家荣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中国农科院原子能所 北京;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土壤学报 2004-02-29

92 减量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氮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刘学军; 巨晓棠;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北京;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4-03-18

93 不同栽培方式对镉污染水稻土籼、粳稻根表铁膜铁、镉含量及根镉含量的影响 史锟; 张福锁; 刘学军; 张旭东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研究室 北京;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研究室; 辽宁沈阳 【期刊】土壤通报 2004-04-06

94 不同移栽期对强化栽培优质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吕世华; 任光俊; 曾祥忠; 刘学军; 张福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成都 【期刊】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04-01

95 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其营养与生态环境效应 何春娥;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北京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04-06-18

96 成都平原水旱轮作土壤表层锰损失主要机制研究 王甲辰; 张福锁; 刘学军; 吕世华; 曾祥忠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全国稀土农用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07-01

97 覆盖旱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范明生; 刘学军; 江荣风; 张福锁; 吕世华; 曾祥忠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过程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 【期刊】生态学报 2004-11-25

98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氮素反硝化损失研究 邹国元; 张福锁; 巨晓棠; 陈新平; 刘学军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4-10-10

99 有机活性剂对烤烟生长和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肖汉乾; 靳志丽; 陆中山; 赵松义; 刘学军; 张延春; 聂新柏 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 湖南省永州市烟科所; 湖南省烟草公司; 中国农业大学; 湖南省浏阳市烟草公司; 湖南省永州市烟科所 湖南长沙; 湖南永州; 湖南长沙; 湖南浏阳 【期刊】中国烟草科学 2004-12-30

100 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褚庆全; 齐成喜; 杨飞;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市科委;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 天津农科院水稻所 00094; 副研究员 【期刊】作物杂志 2005-02-15

101 不同收获期对山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赵冰; 李志芳; 刘学军; 张勇飞; 彭慧 中国农业大学蔬菜系; 中国农业大学蔬菜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蔬菜系 北京 【期刊】特产研究 2005-03-30

102 二、三维实体及梁板壳弹塑性有限变形理论与算法研究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 2001-06-01

荣誉奖励:

1. 2002年获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

2. 2003年获中化化肥研化中心教师优秀奖。

3.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 200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化肥与农业:利害之间找平衡 

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学军

 

化肥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粮食的“粮食”,我国化肥产量和用量从1950年的不到5万吨/年升至2009年的5000多万吨/年,增幅超过1000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施肥不当化肥带来了局部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科学评价化肥与农业的关系,或者说如何辩证看待化肥特别是氮肥在农业中的增产作用与生态环境效应,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记者:有数据显示,全球40%以上人口依赖于化肥提供的粮食,而中国化肥的增产贡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0%。假如不使用化肥,将会是什么情况?

 

刘学军: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其主要贡献来自化肥。从1961年到2009年,我国粮食作物的总产从1.1亿吨增至5.3亿吨,同一时期单产从年均1.2吨/公顷增加到5.6吨/公顷,增加了3.7倍,而收获面积基本不变。从1961年到2007年,蔬菜、水果的收获面积分别增加了3.2倍和16倍,单产增加了近1倍、总产增加了6.7倍和30倍。我国作物单产增加主要依靠农业化学品投入尤其是化肥投入的增加,化肥已经普及到全国所有农业区,保障了全国农业大面积增产。假设不使用化肥(考虑其他条件改善),全国粮食产量可能只能维持在年均2.5亿吨,而施用化肥的粮食产量在5亿吨左右,那么化肥增产的粮食能养活全国约一半的人口,化肥的增产贡献甚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0%。由此可见,没有化肥的投入就不可能有我国的粮食安全。

 

记者:化肥的增产作用如此明显,那么化肥的投入与作物增产之间是否存在正比关系?

 

刘学军:通过比较国家粮食产量和氮肥的有关统计资料,我们发现二者并非呈线性关系。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化肥用量达到5404.4万吨,单位播种面积的化肥用量为341kg/ha,比1961年的0.5kg/ha增加670倍。由此可见,作物产量增幅要远远小于化肥用量的增幅,化肥的农业增产效应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例如:每千克氮肥投入增产的粮食从1961年的300kg以上降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30kg,近些年更下降到20kg以下。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等人对我国氮肥农学效率的研究表明,目前每千克氮肥(纯养分,以下同)投入当年净增产的水稻、小麦、玉米已经分别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kg左右下降到21世纪初的10.4kg、8.0kg和9.8kg;磷肥、钾肥的增产效率也呈现类似的下降趋势。

 

此外,我国化肥的农业增产效应区域性差异很大。在地形、土壤、灌溉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农业主产区,化肥增产效率较高,而且随着农业综合措施的进步,近两年化肥的增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

 

自从1993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种植业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播种面积波动式下降,而蔬菜和果树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到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12%,而果园达到7%。由于水果和蔬菜的附加值高,农户往往不惜资源投入,资源浪费严重。例如:大棚蔬菜每年投入的化肥和有机肥纯养分是粮田投入量的10~20倍,远远超过蔬菜自身的需要。大面积种植蔬菜是全国化肥肥料效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因素。

 

记者:针对我国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目前有没有较好的对策?

 

刘学军:据统计,目前我国农田氮、磷、钾化肥养分利用率平均仅为27.5%、11.3%和31.3%,表明我国化肥使用的优化空间很大。在如何优化氮肥管理、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方面,国内许多土壤肥料工作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朱兆良院士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较早提出“平均适宜施氮量”的方法,并首先在江苏太湖获得成功。太湖地区试验证明,水稻氮肥投入总量控制在180~225kg/ha,可保证现有产量,而氮肥用量比农民传统用量平均少1/4~1/3。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陈新平教授等则提出氮肥实时监测、磷钾肥衡量监控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策略,他们在华北平原进行的264个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可以把小麦、玉米氮肥用量控制到150~180kg/ha,比农民施肥量降低30%以上,而产量可以增长5%~10%。1998~2005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进行的121个露地蔬菜试验研究证明,在获得与农民相同产量的基础上,通过水肥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可把氮肥用量降低到100~260kg/ha,比农户用量下降151~183kg/ha,节氮23%。

 

记者:要真正实现化肥的增产增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有何技术手段?

 

刘学军:要实现化肥增产增效在战略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发展和应用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的氮肥管理技术。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土地分散的特点决定了过于复杂和精确的施肥技术的可操作性差,经济上也不划算。中国农业大学在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基础上发展的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的氮肥综合管理技术,把作物全生育期氮素总量与关键生育期氮素调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矛盾。

 

二是以“大配方,小调整”策略调整肥料产品结构,实现贴近农业需求的化肥技术改造与升级。具体的说,就是利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大幅度调整肥料产品结构,使先进的施肥技术物化,并通过产、学、研与推广的结合,使技术人员、肥料经销商和广大农民实实在在用上这些技术。

 

三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彻底改变传统施肥观念。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开展5年来,通过大量的土壤测试,对我国农田养分状况有了新的认识。大量的田间试验和示范已基本明确了我国土壤肥力和主要作物的肥料效应,创新了一大批施肥技术和推广模式。从2009年农业部提供的3000多个田间试验结果看,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比农民常规施肥增产450kg/ha以上,每千克养分增产量1.5kg以上,比常规施氮量减少30kg/ha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2009年3月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对6个省1152个农户的随机抽样调研结果表明,项目区农户明显增产,粮食作物平均增产5.5%。

 

记者:化肥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的功劳人所共知,但如果化肥施用不当也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刘学军:化肥在我国农业增产中的作用很大,其功劳是第一位的,完全可以说没有化肥的投入就没有现代农业生产、也不可能解决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问题。化肥的环境代价主要体现在不合理地过量施肥,尤其是氮肥的过量使用造成氮素连锁效应(Nitrogencascade)。氮素连锁效应是引起水体氮素污染、大气中氮素痕量气体及颗粒物浓度升高、氮素沉降和酸雨加剧等的主要原因。对于中国一些地区存在的大量施用化肥、片面追求粮食高产以及化肥不合理使用导致生态环境代价增加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近欧洲氮项目(NitroEurope)的结果表明,在欧盟主要成员国由于氮素损失导致的生态环境代价高达700~1400亿欧元。我国的氮评估工作尚未结束,初步估计这方面的代价不会低于欧盟国家。

 

目前,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过量使用氮磷肥所导致的土壤剖面中硝酸盐累积、耕层土壤有效磷富集以及与此相关的土壤酸化、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等报道日益增多,氮肥不合理使用导致氨挥发、氧化亚氮和氮氧化物等痕量气体排放引起的氮素沉降增加与酸雨危害等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不合理施用化肥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污染的发生,从而直接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过量施用氮肥或者偏施氮肥会导致土壤中硝酸盐大量累积和向下淋溶,成为水体尤其是浅层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发现,农业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和67.4%。此外,关于氮肥不合理使用导致的NH3、NOx和N2O等农田痕量气体排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记者:既要保证农业的增产,又要兼顾生态环境效益,您认为化肥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如何才能做到这两点?

 

刘学军:今后我们应该在农业高产高效的目标下通过多学科合作优化肥料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化肥的增产贡献,而通过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的国家行动是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降低生态风险和环境代价的根本途径。

 

就整体而言,氮肥、磷肥用量应逐步下调、回归至理性水平,钾肥维持稳定或略有增长。国家应加强化肥生产、使用和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中长期预测预报的研究工作,加强肥料立法、逐步减少化肥的补贴,既避免化肥企业的大起大落,又要有前瞻性地适当发展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新型肥料,如包膜控释肥、专用复混肥等。

 

今后5~10年内,我国化肥企业应该在保持现有产量的前提下大力提升肥料(尤其是复混肥)产品质量,并且更多地关注农化服务,培养一支较为专业的农化服务队伍,有效地为农民提供如何合理施肥的科学知识和试验示范基地,并与各类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为农民提供合格的肥料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

 

从更长远的未来分析,化肥的高浓化、复合化、液体化和多功能化是国际上的发展大趋势,我国在发展高浓度单质肥料和复混肥的同时,也应针对国情适当保留一些相对廉价、养分浓度相对较低的肥料产品比如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以适用一些地区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特定作物的养分需要。

 

作为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水土资源和养分的高效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之一,由离子束生物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新型控缓释化肥——控失型复合肥2008年秋季试验示范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平原的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四省9个地市顺利实施。项目组对河南、山东和安徽三省4个试验示范现场进行了考察,发现小麦控失型控缓释化肥全部基施和减量基施均较习惯施肥生长旺盛、增产趋势明显。图为施用控失肥(右)和普通肥(左)的田间对照。

 

2001~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化肥消费量(单位:万吨)

 

  年度  粮食产量化肥消费量 农用化肥产量

 

  2001  45246 4254    3383

 

  2002  45706 4339    3791

 

  2003  43070 4412    3881

 

  2004  46947 4637    4805

 

  2005  48402 4766    5178

 

  2006  49804 4928    5345

 

  2007  50160 5108    5825

 

  2008  52871 5239    6028

 

  2009  53082 5404    6385

 

  2010  54641 5545    6741

 

文章来源:《中国化肥网》2011-09-03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