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高级搜索 人才直达
招聘推广
招聘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服务 » 科研成果 » 正文

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推拿优势病种及实用手法的优选与推广应用研究

 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推拿优势病种及实用手法的优选与推广应用研究

医药重点项目,由浙江省中山医院范炳华教授主持承担。项目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推拿优势病种及实用手法的优选与推广研究为出发点,选择难治、易复发、易误诊的颈僵型项痹病、颈性眩晕、桡尺近侧关节损伤、骶髂关节半脱位四个病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推拿手法为治疗手段,形成具有原创性的“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治疗颈僵型项痹病技术”、“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技术”、“肘三点推拿法治疗桡尺近侧关节损伤技术”、“蛙式四步扳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技术”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经浙江省科技文献检索,上述4项技术均为原创性技术。项目出版专著《推拿优势病种诊疗技术》,已被列入浙江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1.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治疗颈僵型项痹病技术

《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之,合而为痹。风胜者为行痹,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风、寒、湿三气侵犯于颈项产生症状称项痹病(颈椎病)。“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治疗颈僵型项痹病技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照经络分布规律,结合现代医学基础,根据项痹病(颈椎病)的发病规律和症状所牵涉的部位,遵循“手法作用点、手法作用力、手法作用力方向”三要素原则,创新“点、线、面”结合的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方法,治愈好转率达96%该项技术在省内外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推广培训10场次,受训人员达1049人次。

2.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技术

该技术以《内经·灵枢》“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虚则眩”,“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理论为依据,利用现代医学3D-CTA椎动脉血管造影重建技术,通过“‘髓海不足’与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相关性研究”和“推拿对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速的影响”等4个课题研究,发现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椎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椎动脉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小脑平衡失调是发生眩晕的根本原因。该项技术根据椎动脉形态学改变的部位和性质,创新定穴、定位、定方向的三部推拿法,治愈好转率达98%在省内外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推广培训18场次,受训人员达1884人次。

3.肘三点推拿法治疗桡尺近侧关节损伤技术

长期以来,对网球肘的诊断一直存在误区,经久难愈的肘外侧疼痛经常被误诊为顽固性网球肘。项目组根据肘关节解剖部位与疼痛部位的特点,遵循中医理论“有症必有因、症因相关、治因为先”的临证思维,利用压痛部位的不同予以鉴别,根据发病机理及压痛点,将肘外侧疼痛分为肱桡关节型、桡尺近侧关节背侧型和桡尺近侧关节掌侧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定点、定方向的按揉法治疗,形成“肘三点推拿法治疗桡尺近侧关节损伤技术”,为难愈性肘外侧疼痛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非药物治疗途径,治愈好转率达97.6%该项技术在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培训7场次,受训人员达632人次。

4.“蛙式四步扳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技术

很多人一直认为产后下腰痛是生小孩后必然症状,并且这种痛苦会伴随产后女性一生。“‘蛙式四步扳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技术”基于“女性怀孕时骶髂关节随之张开,分娩时骶髂关节瞬间闭合,造成骶髂关节对合不佳而引起下腰痛”的认识,利用X线影像检查,明确诊断,发现骨盆形态学存在多种形式的改变。项目创新自体牵引法、屈髋屈膝扳法、蛙式外展扳法、后伸扳法四步组合形成“蛙式四步扳法”,治愈好转率达98.5%,填补了产后下腰痛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空白,为产后女性带来“福音”,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推拿治疗胯骨错逢症的临床路径验证。该项技术在省内外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推广培训9场次,受训人员达906人次。

浙江省中山医院范炳华教授带领团队立足浙江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适宜技术需求,结合本人多年临床经验,选择具有“简、便、效、廉”特点的“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治疗颈僵型项痹病技术”、“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技术”、“肘三点推拿法治疗桡尺近侧关节损伤技术”、“‘蛙式四步扳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技术”4项推拿适宜技术,面向浙江省内外城乡社区进行推广,累计组织推广44场次,培训专科从业人员4471人次。受训机构或培训单位反馈信息显示满意度优良,应用推广培训效果好,综合评价很高。在省内外12家医院临床验证病例12000余例,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项目负责人简介

范炳华,19527月生,浙江临安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2年参加工作,1980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针推伤专业,现任职于浙江省中山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推拿学建设项目负责人,“十二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推拿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针灸推拿学” 推拿学术带头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推拿学术带头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推拿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推拿学科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负责人。先后出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推拿学》主编,“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推拿学》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推拿治疗学》主编,国家精品课程《推拿手法学》建设项目负责人,负责完成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推拿手法学》、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呵护您的颈椎》已公开上网。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学术顾问、世界中医联合会中医特色手法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等。2001年被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2006年获全国“大医精诚”优秀医生称号,2009年被授予“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师德标兵”。2012年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2年创建浙江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14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批准成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范炳华教授从事中医推拿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年,倡导“有症必有因”临床思维原则、“症因相关”的疾病诊断原则、“治因为先”的推拿治疗原则。运用生物力学、运动力学、神经学、脑血流动力学等开展脊柱区疾病的研究,擅长推拿治疗颈椎、胸椎、腰椎等脊柱相关性疾病,颈性眩晕,产后腰痛,运动损伤等。围绕中医“上虚则眩”、“无虚不作眩”理论,结合颈部解剖学及生理学等现代医学相关基础,学3D-CTA椎动脉血管造影重建技术,建立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新思路。创立了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治疗颈椎病、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病、蛙式四步扳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抱颈提胸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等多种推拿新疗法,使现有推拿操作技术更加规范,临床疗效更加确切,治疗方法更加简便有效。连续八届参加全运会运动员伤病防治与保健,被誉为“金牌福星”。

    近五年来承担科研课题9项,教学教改课题7项。课题成果“推拿对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及其血流速的影响”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推拿优势病种及实用手法的优选与推广应用研究”、“中老年常见病自我按摩保健疗法”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此外,还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专利名称:可调式充气保健枕;专利号ZL2010 1 0262206.3。主办国际推拿(手法)高端论坛2届。主持国家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推拿临床研究新进展”、“颈性眩晕诊断新技术应用及手法治疗新进展”、“推拿优势病种适宜诊疗技术”、“推拿主治医师高级研讨班”等1016期。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实用推拿手册》、《推拿学》、《推拿治疗学》、《中老年常见病自我推拿疗法(含光盘)》、《推拿优势病种诊疗技术》、《推拿养生保健学》、《老年人社会体育辅导员(一级)培训教材》、《肩周炎专家门诊》等学术专著8部。

[ 创新服务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联盟在线
文章搜索
 
科研成果
等待您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