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高级搜索 人才直达
招聘推广
招聘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服务 » 科研成果 » 正文

髁突囊内骨折及其并发症的综合诊治新技术

 髁突囊内骨折及其并发症的综合诊治新技术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医学中发病率最高的四大疾病之一,国内患病率为28%40%,临床表现以颌面部疼痛、下颌运动障碍、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弹响为主的一组相关症状和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缺乏客观量化的检查指标,TMD的临床分类、诊疗规范和预后评价均较为混乱。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张志光教授课题组以颞下颌关节、颌骨与牙合为对象,结合力学、定量影像解剖和临床诊疗技术,建立形成了从功能解剖、运动分析到临床技术改进和推广的TMD生物力学研究体系。该项目具有以下创新点:

1.建立了正常人群和TMD患者在各种功能活动下的关节内压数据库,并提出TMD的生物力学分型方法。

2.把曲率分析引入TMJ髁突与关节窝表面形态匹配研究,为TMD的诊断评估提供一种新的三维测量分析技术。

3.自行研制TMJ滑液微流控芯片分析仪,实现了从样品处理到检测的微型化、自动化、集成化,为TMD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一种更准确的手段。

4.建立正常和典型病理状态TMJ滑液动态仿真模型,揭示TMJ上腔滑液的流体力学特性和循环规律。

5.把运动捕捉技术运用于下颌运动轨迹记录中,开发了集下颌运动特征测量、评估、诊断和康复于一体的 “下颌运动轨迹记录系统”(发明专利:ZL201010263040.7),为TMD术后评估和康复提供技术手段。

6.基于IAP测量与滑液循环数值模拟技术,提出“TMD个性化诊断和关节调压治疗”规范,极大地提高了TMD诊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7.从流体力学角度揭示唾液在腺体、导管和固有口腔内的流场特征,为涎石症的成因、治疗和转归及口腔卫生技术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建立了尖牙的有限元数值模型,改良了咬合重建动物模型,利用细胞力学原理构建了组织工程髁突,为临床运用奠定理论基础。

该成果已获得发明专利1项,公开发表论文39篇,被SCIEI收录12篇,他引88次。通过专题报告、学术会议、继续教育学习班等方式对成果进行了应用推广,参会及听课人数达600多人次。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二十多家口腔医学院校应用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成果完成单位每年诊治TMD患者5千余人次,推广应用后使10万患者受益,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负担,从整体上推动我国TMD科研教学的开展,提高了我国TMD诊治和服务水平。

 

项目负责人简介

张志光,1977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后留校在中山医学院(2001年合校更名为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助教、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1988年担任中山医学院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副主任,1994年至1997担任中山医学院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主任,1992年至1997年担任中山医学院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1995年被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1998年被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外科医师学院聘为客座顾问医师,200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评为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1992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72013年担任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

张志光教授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专业工作主要涉及颞下颌关节疾病和口颌面痛的诊治、口腔颌面肿瘤诊治、口腔颌面部创伤和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整形修复、正颌外科、先天性唇腭裂矫治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治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8篇,其中被SCI收录23篇,主编专著1部,任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0部。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国家卫生系统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培养研究生5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1名,指导博士后1名。获全国教育系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2011年被评为中山大学校级教学名师,2014年被评为中山大学首届名医。

[ 创新服务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联盟在线
文章搜索
 
科研成果
等待您来回答